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一、知识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4.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高考经典试题1.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贵州的迁出人口比重略高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小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反而小于四川,故选项A错误;同理,上海迁入人口比重要高于广东省,但广东迁入人口数量要多于上海,故选项B错误;浙江和江苏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接近,但图示浙江人口净迁入比重远高于江苏,从而导致浙江人口增长率要高于江苏,故选项C正确;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致和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因此,安徽自然增长率要高于天津,故选项D错误。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间的巨大差距,我国人口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和西部地区的流动,以及城市内部的流动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那么,人口为何选择流动的地域?流动地域的选择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主要特点1.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以其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前往;而二线城市如成都、杭州、重庆等,也因为其发展潜力和生活品质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
2.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加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许多人口开始向中西部和西部地区流动。
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而在东部地区,由于城市化率已经较高,也催生了一部分人口向中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流动。
3.城市内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同样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有所差异,因此吸引了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城市内部的交通和通讯便利,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域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
一方面,发达地区的高工资和丰富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低生活成本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吸引了一部分人口。
2.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人口进城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政府鼓励人口流动,通过土地政策和就业政策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群在一定时期内从一个地理区域向另一个地理区域的移动。
这种迁移形式多样,包括城市化、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国际移民等。
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首先,人口迁移能够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匹配。
当人口从一个相对就业机会较少的区域向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移动时,劳动力资源得以更加合理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此外,人口迁移还可以改变劳动力资源的地域分布,使得高效劳动力更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传播与应用。
其次,人口迁移对当地市场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人口迁移增加了人口规模,扩大了市场需求,从而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进一步,人口迁移还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
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新的产业蓬勃发展,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例如,随着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进而推动整个经济增长。
二、区域发展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可能引发就业压力。
当大量的人口涌入某一地区时,就业市场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对于低技能和半技能劳动力而言,就业机会可能更加有限。
因此,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好就业转移和职业培训工作,以减轻就业压力。
其次,人口迁移还可能引发社会资源紧张。
人口迁移会导致当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压力增加。
例如,大量人口涌入会给城市交通、居住、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带来压力,如果不加以妥善规划和管理,将会降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配不均衡,吸引力较强的发达地区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可能出现人口外流,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浅谈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浅谈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作者:闫震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加,到200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4亿,占全国总人口10%以上。
如此庞大的流动群体不仅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改变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等因素是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
关键词:流动人口;特征;城市;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中国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现实必然导致其流动过程的复杂性和产生问题的多样性。
因此,把握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是正确处理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前提条件。
流动人口的突出特征主要有:第一,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在流动。
在流动人口中,15--45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
我国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年轻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3年9月进行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专项调查》表明,40岁以下(不包括40岁)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0%。
2004年对全国部分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也表明,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具有显著的年龄聚集特点,流动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15-45岁之间,占流动人口80%以上。
第二,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为主。
流动人口除了年龄构成年轻的特点外,流动与不流动入口的受教育状况大不相同。
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超过一半,远远高于流出地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
在流入地的流动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绝对优势,占流入地流动人口的70.17%;文盲和半文盲比重相对较低,仅占4.66%。
未流动人口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第三,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
2004年对全国部分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流动人口调查对象户均人口数为4,33人,每户流动为2,11人,也就是说平均每户有2.22人没有发生流动。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人口流动现象愈发普遍。
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
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以及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加,许多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发展机会更好的地区。
这种人力资源的流动,使得劳动力市场得以更加均衡,同时也带来了技能和知识的共享。
例如,一些发达经济体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涌入,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其次,人口流动还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供应,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例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到大城市打工,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的供应者,成为了支撑城市工厂和建设行业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农村人口的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力和农村市场的缩减,进而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这种变化既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也暴露了农村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
而且,人口流动对区域消费市场和需求结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选择,从而拉动了当地的消费需求。
特别是一些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消费水平和需求量的增加,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口流动也使得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以餐饮业为例,由于人们对就餐需求的增加,快餐连锁企业在城市迅速兴起,成为了城市文化和经济的一部分。
此外,人口流动还对区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收入差距产生了影响。
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条件更好,人口更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
这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的人口流入,导致了两者经济差距的日益加大。
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多重影响及优化策略
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多重影响及优化策略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人口流动现象,详细分析其在空间、规模、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多维度影响。
通过综合考量,提出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优化区域发展的策略建议,旨在为区域规划、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引言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人口流动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
人口流动不仅反映了个体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需求,也对区域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理解人口流动的规律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对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流动的特征(一)流动空间多元化人口流动不再局限于国内城乡之间,跨国流动规模日益扩大。
在国内,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仍是主流,如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聚集。
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数量持续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人口流动也逐渐增多。
例如,大量东南亚劳动力流向中东地区的石油富国。
(二)流动规模扩大化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口流动的便利性大幅提高,流动规模持续攀升。
中国每年春节期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春运”,便是国内人口流动规模庞大的生动体现。
据统计,近年来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年均达数十亿人次。
全球范围内,国际移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涉及各个年龄、性别和职业群体。
(三)流动结构复杂化1.年龄结构2.青壮年劳动力依然是人口流动的主体,但老年人口和青少年人口的流动也逐渐增多。
老年人口为了享受更好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向大城市或气候宜人的地区流动;青少年人口则因求学等原因前往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
3.职业结构4.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为主逐渐向多元化职业结构转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服务行业从业者等各类职业群体都参与到人口流动中。
高技能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影响愈发显著。
三、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2.人口流入为流入地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产业发展。
人口迁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人口的流动不仅对个人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迁移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的流入,地方经济活跃度得到提升。
新人口的流入会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当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
例如,一些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这些外来人口带来了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他们不仅填补了一些产业中的劳动力空缺,也通过购买房屋、消费商品和享受服务等,推动了当地市场的繁荣。
其次,人口迁移也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随着人口的迁徙,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
一些高端产业和创新企业更倾向于聚集在大城市中,这可能会导致大城市的经济更具有竞争力。
但同时,人口迁移也会给落后地区带来机遇。
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由于劳动力和资源的稀缺性,可能更有动力去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逐渐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
然而,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一些大城市由于人口持续的流入,可能因为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社会资源供给不足而面临压力。
而一些落后地区由于人口的外流,可能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衰退的问题。
这带来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其次,人口迁移也可能引起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混乱和不稳定。
例如,增加了外来人口的流入可能增加了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
而一些原居民可能会因为外地人口的流入而面临职业竞争和失业的压力,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通过合理引导和规划人口迁移,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例如,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社会资源的供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等。
城镇化进程对经济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城镇化进程在各国迅速推进。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经济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进程对经济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的案例和数据支持。
正文:一、人口红利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首要影响是人口红利。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劳动力数量也会增加。
这种人口红利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能的提升。
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规模扩大,各个行业的发展潜力被释放出来。
以中国为例,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9年的60.6%。
这个过程中,城市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对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来支撑人口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系统、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各方面的投资。
这些投资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也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例如,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推进交通建设。
高速公路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的联系和物流运输的顺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城市的供水供电能力的提升也为企业的正常运营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三、消费升级城镇化进程还对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推动了消费升级。
随着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意识也随之改变。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购物和娱乐选择,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从生活必需品向品质和服务需求转变。
这种消费升级对于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它促使企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激发了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消费升级也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等,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虽然对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城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然而,这种趋势不单纯是城市人口增加的问题,它也会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了城市,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有着非常广泛的经济活动,各种行业的公司和企业都可以在城市中发展壮大,这为很多农村地区或小城镇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比如,城市中需要很多的服务人员,像餐厅服务员,旅店服务员等,这些岗位对于城市来说并不高端,但却可以大量提供就业机会,促使衣食住行服务供应链更加完善。
除了服务行业,城市发展的各种产业和企业也因此扩大了市场,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品质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小城镇或农村地区。
城市的水、电、气、路、桥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还能进一步改善一些基础设施长期无法改善的农村地区,实现更有效的分配。
同时,城市中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也会成为一部分周边地区的压力释放点,因此少数基础薄弱地区的居民也可以获得更好的服务,这就更加实现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互补发展。
然而,城镇化也会导致一些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负担也会增加,城市的资源消耗也逐年上升,这给城市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同时,城市过于繁忙的生活和聚集的人口也会产生压力,形成品质就业和生活均衡的难题,这种现象也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因此,如何引导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域发展的平衡性,避免新城区发展过快,使得人口过于集中和资源消耗过大,同时也要充分注意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保障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能源消耗问题也需要被重视,增加可持续性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人口迁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迁移越来越频繁,这给不同的地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篇文章将探讨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城市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非常重要。
人口的数量和素质都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生产力和消费力也会相应增加,这将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将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另外,随着人口迁移,城市的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将对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产生影响。
二、人口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农村人口的流失也越来越严重,这将对农村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农业生产力将会下降。
由于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因此这将对农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流失,农村的消费市场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的消费水平将会下降,这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不仅影响单个城市或地区,还会对整个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区域之间的人口规模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在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或资源禀赋等因素,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迁移到该地区。
这将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使得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结论: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复杂且深远的。
它不仅仅影响着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更是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市场调节,推动人才流动,促进货物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人口流动也十分频繁。
而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地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主要特点1. 东部地区是人口吸引的重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各类资源丰富,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特别是一线和二线城市,其吸引力更是不可限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城市的人口流入量一直居高不下,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
2.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更是如此。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3.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仍然存在尽管东部地区已经发达,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外流现象依然存在。
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大量人口外流到东部地区。
二、影响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1. 就业机会就业机会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就业机会涌现出来,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而且,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也是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的原因之一。
2. 个人收入个人收入也是影响人口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调查显示,各地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差很大,这也成为了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收入高的地方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3. 公共服务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也会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产生影响。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会影响人口的流动。
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相对丰富,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入。
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等都会影响人口的地域选择。
很多外来人口会选择流入到有更好教育资源、更好生活环境的地方,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
地理案例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
地理案例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地理案例: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引言: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而这种迁移往往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通过探讨不同地理案例中的人口迁移现象,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增进学生对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移的理解。
一、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1 人口迁移的定义与类型人口迁移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流动,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内部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了解不同类型迁移的原因和目的。
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
学生可以了解城市化的背景和意义,进而认识到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系。
二、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2.1 人口迁移案例:中国的农民工迁徙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农民工迁徙的原因,以及这种迁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迁移对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2.2 人口迁移案例:中国的超大城市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超大城市的形成原因,这些城市人口的构成特点以及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需要思考问题:超大城市的发展是属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吗?超大城市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三、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3.1 人口迁移案例:日本的老龄化与人口减少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日本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原因,以及这种人口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学生还需要思考问题: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是否等同于城市衰退?这种人口变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3.2 人口迁移案例:印度尼西亚的城市化与城市困境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印度尼西亚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学生需要思考问题:资源分布不均和城市扩张等如何影响城市发展?人口迁移与城市困境有哪些相互作用?结语:通过对不同地理案例中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的探讨,学生能够加深对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移的理解。
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利弊
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利弊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极为重大。
它涉及未来50年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和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
——李强十几年来,城市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的众多制造业、服务业工作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
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置疑,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却极为重大。
它涉及未来50年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和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
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
这样,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即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
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
《人口流失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口流失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加剧,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凸显。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面临着人口流失的严峻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人口流失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人口流失的现状与原因1. 人口流失现状近年来,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大量人口流向了经济更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
据统计数据显示,东北三省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年轻劳动力外流现象尤为突出。
2. 人口流失的原因(1)经济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传统工业的优势逐渐减弱,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2)生活环境变化:东北地区的气候、饮食、文化等方面与南方及沿海地区存在差异,部分人因不适应而选择离开。
(3)政策支持不足:相对于其他地区,国家对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地区发展滞后。
三、人口流失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1. 产业转型升级受阻人口流失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因缺乏高素质人才而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2. 消费市场萎缩人口流失导致消费市场萎缩,影响了商业活动和投资的活跃度。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口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消费市场的规模和活力。
3. 财政收入减少人口流失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收入的减少将制约地方政府的投资和扶持力度。
四、对策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和竞争力。
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提高其附加值和竞争力。
2. 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活环境。
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丰富文化娱乐活动等,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3.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国家对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者:吴瑞君曾明星时间:2013-04-22 浏览次数:0 次要着力破解城乡社会问题,必须基于城乡统筹的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要义,着力构建新型的城镇化体系,切实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区域配置,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医疗、社保等安全保障体系。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整的新格局,并由此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城市病”、农村“空巢”现象及迁移人口贫困化、权益保护与社会融入等城乡社会问题日益突显。
本文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分析了人口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提出了着力破解城乡社会问题的主要思路。
与迁移流动相关的城乡社会问题人口过度集聚与大城市病。
早在1983年中山大学的朱云成等指出:“从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决定了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密度的增大”,同时又强调人口“本身状况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在经济领域,产业集聚可带来“规模效应”,但规模过大也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城市与人口的发展也是如此,城市人口“过度集聚”将导致环境、交通、居住等诸多问题而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
现代城市是人口、产业高度发达的结合体,人口与产业之间是既协调又竞争的关系,适度的人口导入有利于城市、产业等的发展,但人口的过度流入将压缩城市空间,增加交通、环境、就业、住房及其他生活资源的承载压力,进而引发城市经济、社会及市民身心健康等一系列的问题,诱发“大城市病”。
产生大城市病的原因很多,人口过度集聚是其中之一。
农业人口非农转移与农村空巢家庭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到城市,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孺,且流动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是由分散式转向家庭式,这产生了“空巢村”现象。
因而农村空巢导致的家庭照顾及安全问题,亦值得深思。
首先,农村空巢导致老年和儿童的照顾出现缺失。
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再加上农村社区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满足空巢家庭的照顾需求。
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的利弊
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的利弊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首先,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有利方面:第一,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有利于提高城镇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他们参与到城镇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
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农村劳动力本身构成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庞大的购买力。
在城镇中生活,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的衣食住行无疑都要依靠城镇供给。
这必将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城镇经济腾飞。
第二,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有利于提高城镇的文化效益。
城镇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城镇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的同时,也将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带入城镇。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的增加,不同地域的习俗、方言、文艺形式等在城镇中相互交织、汇聚,使城镇的文化氛围更趋多元化、自由,为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广阔深厚的土壤。
此外,农村劳动力所具有的流动性,还使其离开城镇后,成为传播城镇文化的天然使者,不断扩大城镇的文化影响。
第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有理由提高城镇的社会效益。
显然可见,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城市的健康发展。
统计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达2.5亿之巨,不计其数的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得不到稳定的保障。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
而农村劳动力不断的流入城镇在满足了城镇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农村待业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有相关研究表明,有家庭成员在城镇打工的农村家庭,绝大多数经济状况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
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在安装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家庭收入等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城镇的社会效益,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发挥要素资源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人口对区域发展作用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摘要: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以区域作为一定得支撑,反过来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所以城市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人类作为生产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区域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情况以及人口容量等均对区域的发展起着相应促进或阻碍作用,这正是人口对区域发展起着复杂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236-0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以区域作为一定的支撑,反过来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所以城市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社会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城市的建设,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人。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任何人不管年龄大小,男女老少,都会通过消费来作用区域的发展。
人口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生产者,消费者。
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技能,经验的综合能力——劳动能力,此时这部分人口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他们的生产要为整个区域服务。
此时人口对区域的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规模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为生产者,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
后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再次影响到区域生产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在人口稀少的地方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受到人口数量(人力资源)不足的限制。
而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则不会存在这种限制。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口数量越多生产生产规模就会越大。
相反,在人口过多的地方,由于受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不能与人口规模同步扩大,将会出现人力资源过剩,失业问题严重,人口收入水平不能提高,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问题,从而影响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区域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促进了人口的集聚,形成了相对规模较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和配置效率的提高。
其次,城镇化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城市化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二、社会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化加速了人口城镇流动,推动了社会结构的重构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创新创业。
同时,城镇化还激发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三、环境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环境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城镇化加速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大量的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另一方面,城镇化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减少了农业用地的占用,保护了农田和耕地资源。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只有在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是一个不可抗拒的现代化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就业。
研究表明,农民进城就业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总结来说,包括一下几点:
1.对农村的影响分析:
1.1积极影响:
a.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民到城市务工促进了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缺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
b.提高了农户收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统计数据及实证都表明有流动劳动力农户比无流动劳动力农户具有更高的收入能力。
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到城里务工获得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当一部分流动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收入,然后或者向城镇迁移,或者回乡村搞规模性的农业经营。
勿庸置疑,这些对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c..向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
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了传统的农业工作并投入到城市生活中,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1.2消极影响:
a.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那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人力资本不断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过程,这对于流入地来说是获得了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流出地来说却是一个损失。
这样,在家务农的实际上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
这势必有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良种的推广、土壤的改造、新技术的采用,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农业的深度、广度开发,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在农村里,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问题。
对于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来说,如果父母外出打工,其子女要么留在农村原地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照顾,要么随父母到城里。
然而,两种选择对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前一种情况下,出现留守儿童问题。
这里,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以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加重了家庭留守成员的劳动负担。
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来说,不仅监护人的劳动负担增加,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具体表现在农活和家务活承担的频率和强度上。
这种负担的增加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影响: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娱乐和休闲,也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在后一种情况下,农村户籍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很难进入城市地区的正规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因为现行的城市正规基础教育机构对农村户籍学生入学仍然实行严格的限制。
所以,这些儿童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2.对城市的影响分析:
2.1积极影响:
a.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经济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
农民进城务工解决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并降低了工业劳动力成本,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工业起飞和经济起飞。
同时,大批农民长期生活在城市,刺激当地生活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促进了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可以牵动生产的发展和储蓄增加。
此外,世界银行等机构研究证明,劳动力由
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重新配置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大约为16%到20%。
我国农村现在约还有2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将农业中大量存在的“零值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不会减少农业产出量,却可以带来国民经济产出量的增长
b.加快了城市建设速度,缓解了城市基础设施与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矛盾。
我国的建筑业长期落后,由于施工力量问题,很多建设项目拉长了工期,提高了造价。
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更是如此。
农民工进城后成了建筑业的一支生力军。
城市矗立起一片片高楼大厦,极大地缓解了住房难的问题;建设一座立交桥、一条条公路,缓解了交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农民工的功劳不可磨灭。
c.加快了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加速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服务业萎缩。
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从事经商、办服务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加大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里的清洁业、托运业、修车业、装修业、废品收购业以及其他苦、累、脏、险行业,如果没有民工,所有这些纯体力劳动性质的服务业也许将陷于瘫痪。
2.2消极影响:
a.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
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使城市的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费用提高。
由于农村流动人口活动内容较广泛,滞留时间不一,因而对城市的暂住人口管理、市场管理(包括商品和劳务市场)、交通管理、生产管理、建筑管理、市容管理、计划生育管理、治安管理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流动民工的犯罪问题都比较突出,对城市的治安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管理成本。
当这些管理措施跟不上时,就会出现一些混乱的状况。
b.城市交通问题。
大规模无序的农民工流动极大地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
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在节日尤其是春节前后,流量集中,加剧了铁路交通运输紧张,甚至造成全国交通运输紧张和城市超负荷运转。
c.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农村流动人口与家庭成员尤其是其配偶的频繁或长期分离可能影响家庭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现行户籍制度不允许农民进城(这里指大中城市)落户务工经商,对流动人口又缺乏新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因而使城市不仅没有成为限制人口增长的现代生活天地,反而成为“超生游击队”的隐蔽所,流动民工很容易逃避计划生育责任,超生现象十分严重。
3.总体影响分析: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和农业人口过多是我国长期面对的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虽然有种种不利影响,但就总体来说依然是弊大于利。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农民工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只有正视这些利处和弊端,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