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下)

合集下载

王力《诗词格律》下(重温经典,果断收藏)

王力《诗词格律》下(重温经典,果断收藏)

王力《诗词格律》下(重温经典,果断收藏)展开全文.......续上王力《诗词格律》第(1-2)章【第一节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

诗词格律讲习入门(词律)

诗词格律讲习入门(词律)
第三章
第一节 词的种类
第一节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 离了,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 称为“诗馀”。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 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分为三类: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外)
词谱举例:

浣溪沙(42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 浣溪沙
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谱举例:



西江月(50字)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前后阕同。第1句无韵 2、3句平声韵,第4句押仄声韵)
词谱举例:



生査子 浪淘沙 鹊桥仙 虞美人 蝶恋花 江城子 水调歌头 雨霖铃
沁园春 满江红 水龙吟 渔家傲 青玉案 破阵子 踏莎行 忆秦娥……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 种格式,而词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 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他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 所以给他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 词牌。

格律诗入门

格律诗入门
这个格律的每一句就是可以分别作为格律诗的首句
格律诗有两个基本原则 可以根据这两个原则 推导出格律 1.逢双必反 格律诗的格律形式实质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根1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敷工资设艺料技高试术中卷0资不配料仅置试可技卷以术要解是求决指,吊机对顶组电层在气配进设置行备不继进规电行范保空高护载中高与资中带料资负试料荷卷试下问卷高题总中2体2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1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1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3术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 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诗词格律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诗词格律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二十九)诗词格律一.古代的韵文和散文1、韵文韵文是讲究格律,大多数要使用同韵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章。

包括了历代的诗歌、词赋、戏曲。

不同时代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

包括:周、春秋: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辞。

汉朝:汉赋、古诗、乐府。

六朝:骈文、诗。

唐朝:唐诗、乐府。

宋朝:宋诗、宋词。

元朝: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

明清:戏曲、诗、词。

2、散文用韵问题古人为文,为了利于流传,务必求之朗朗上口,又受民歌影响,所以古文有不少是用韵的,不过格律不大严格,因而用韵不是散文的一般要求。

古代散文用韵,有两种情况:一是通篇用韵。

如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前出师表》用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谈诗词格律,就必须先提四个概念:平仄、韵、对仗、五音清浊。

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就是所谓四声。

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所谓韵,大致等于拼音中不同声调的韵母。

近体诗是以切韵(广韵)音系为标准的。

广韵把相同声调的字分为一卷(共有五卷:上平、下平、上、去、入;平声分两卷仅仅是因为平声字太多的缘故,不是后来的阴平阳平)。

同一声调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

近体诗押韵遵守《平水韵》,平水韵是对广韵的简单归并,比如广韵二冬三钟合并为平水韵二冬。

近体诗押韵要求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

近体诗还要求对仗,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仗的一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实词又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名词还细分为若干类。

对仗按其工拙分为四类:同一门类的字对仗(比如颜色对颜色,天文对天文)叫做工对,相邻门类的对仗(比如天文对地理)叫邻对,只满足实对实、虚对虚的,叫宽对,对仗用字不在同一位臵的,叫错综对。

注重声律的诗家还有五音清浊的讲究,一般是从声母的发声部位角度考虑的,也就是“喉牙舌齿唇”,正如从韵母的声调角度划分可以把字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同样,从声母的角度,可以把字分为“清音字”和“浊音字”。

声母也用一个代表字表示:“影晓匣喻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帮滂并明非敷奉微来日”,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六字母(不过中古音实际声母并不完全是这三十六母,中古音中“照穿床审禅喻”实际上都分两个声母,而“非敷奉微”是集韵时代才从“帮滂并明”里分离出来)。

其中,“影晓匣喻”是喉音,“见溪群疑”是牙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来”是舌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是齿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是唇音,这就是所谓的五音。

“非敷奉微”属于轻唇音,“帮滂并明”属于重唇音,这就是所谓的“轻重”。

声母又分清浊,包括: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包括“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次清包括“滂敷透彻清穿溪”;全浊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次浊包括“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诗词格律简单入门必备

诗词格律简单入门必备

1、
最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中每一句都可以作为第一句开头,如此而来可以衍生出十六种律诗格式。

但是第二句必须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平句,因为偶
数句的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

何为平生,何为仄声?普通话中一二读音为平,三四读音为仄。

如:乒、平分别为第一声和第二声,归为平声字;景、静分别为第三声和第四声归为仄声字。

仅此十六种格式还远远不足以写出惊人的诗句,所以又出现了很多变格,
也就是写诗遵循的很多规定。

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每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论其平仄,二四六个字,其平仄必须要论。

但是如此而来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诗病,如:一句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视为犯孤平;一句诗中最后三字都为平声字,视为三平调。

这些都是诗中应该避免的病句。

除了上面的技巧外还有两种也比较常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此句诗如果后一句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仄那么前一句就可以不用平声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此句的后一句的第三和第四个字的平仄可以调换。

平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平
2、
七律
七律只是在五律的基础上每句加两个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加的字一定是和五律开头字平仄相反的。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献给学古诗词的朋友(二)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献给学古诗词的朋友(二)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献给学古诗词的朋友(二)六、拗句和拗救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常见的有: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一、律诗的格律。

1. 五言律诗。

- 基本格式。

-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赏析:这就像是一套密码规则呢。

你看“仄仄平平仄”这一句,就像先迈左脚(仄声起),而且第一个节奏是先低(仄)后高(平)。

比如说“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仄仄,“山河”是平平,“在”是仄。

然后下一句“平平仄仄平”就得跟上,像接话一样,平仄要相对。

就像两个人对话,一个低沉(仄起句),另一个就得轻快(平起对句)。

像“城春草木深”,“城春”平平,“草木”仄仄,“深”平,这样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

- 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这个格式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有点区别。

首句入韵的话,第一个字的平仄要求就更严格一点。

比如“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就可能犯“孤平”(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救拗的办法,就像给犯了小错的句子打个补丁)。

像“花明绮陌春”这样的句子就符合这个格式,“花明”平平,“绮陌”仄仄,“春”平,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在有韵律地跳舞。

2. 七言律诗。

- 基本格式。

- 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七言律诗比五言律诗多了两个字,就像给五言律诗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套。

“仄仄平平仄仄平”起句,就像一个隆重的开场,第一个节奏还是仄起,然后后面的平仄交替就像精心编排的舞步。

比如“世味年来薄似纱”,“世味”仄仄,“年来”平平,“薄似”仄仄,“纱”平。

下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和它相对,像“谁令骑马客京华”,这样平仄相对,读起来音韵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格律快捷入门方法

诗词格律快捷入门方法

诗词格律快捷入门方法作者:陆修远昨夜凌晨,在学习蕴老书法群中,和几位老师谈到诗词的时候,许多人书法已颇见成效,苦于对诗词入门知识不了解。

市面上流传的相关书籍也是晦涩,枯燥,对于格律诗的格式更是机械式的记忆,颇为不便。

后学从十八岁学习格律诗词,相关的书看了不少,在这十年中结合众家之长,总结了一个诗词入门的简捷方法,昨晚在群中以聊天的方式和各位老师共享过后,老师们评价容易接受,今日根据聊天记录,再做详细整理后发出,与君共享,不足之处乞望指出。

如今网络、报刊发现很多是诗词作品貌似七绝、五律而且意境也很不错。

但就是不符合格律,开国领袖毛主席说“诗词是要讲格律的,如果没有格律就不是绝句,不是律诗”。

那么也许有人问“如今社会讲格律,能行吗?”我以为这个问题就和别人问你“苹果好吃还是香蕉好吃一样,”取决于个人的品味和角度。

讲格律枯燥不?的确枯燥、乏味。

被那么多的平平仄仄束缚着,是很难受。

但是试想如果象棋中没有规则,车、马、炮随意走的话还有象棋的意义吗?就是因为有规则的束缚才能体会创作的乐趣。

当你辞藻不多的时候,格律是一种束缚,如果你读过海量的作品,您会发现在适当的地方会有适当的词语等着你去利用,比如月亮这个一个词,平平的时候可以用清辉;仄仄的时候可以用玉魄;平仄的时候可以用明月;仄平的时候可以用素蟾等等。

学诗和书法一样没有捷径,多读,多写。

正文一:近体诗我们讲的近体诗是唐以后的格律诗,不包括《诗经》等南北,魏晋时期的一些诗作。

因为格律在唐开始才初见形成。

所以为了区别唐以前和唐以后的诗我们分为古体诗(或称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

我们主要探讨近体诗。

二:平仄所谓平仄就是声音发音时候的音调。

平仄是根据汉字发音的抑扬顿挫的声调,为了达到起伏回环,朗朗上口的音乐美。

平声大多为普通话里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大多为普通话里的上声和去声。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因为古韵根据各个不同的地方方言,等因素和现代是有一定区别的。

还有古韵里还有仄声中有入声字。

诗词格律(自学)课件

诗词格律(自学)课件
诗词格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 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掌握诗词格律,可以更好地 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诗词格律的重要性
01
02
03
规范诗歌创作
诗词格律是诗歌创作的规 范,它规定了诗歌的格式 和韵律要求,使得诗歌更 加规范、和谐和美感。
传承文化
诗词格律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 掌握诗词格律,可以更好 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提高审美水平
诗词格律的学习有助于提 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培养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 力。
诗词格律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诗词格律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诗 歌集《诗经》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 诗歌格式和韵律要求。
发展
对仗与排比示例
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而 曹操的《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象征
借代与象征定义
借代是指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象征则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感 情。
句式
句式是指诗词中的句子结构,包括句子的长度、语法结构和语序等。在创作诗词 时,应注意句式的选择和变化,以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增强表达效果。
声调与押韵
声调
声调是指汉语中音节的音高变化,包 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等。在创 作诗词时,应注意声调的变化和搭配, 以使诗词更加自然流畅,富有语言美 感。
押韵
详细描述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风土人情。通 过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感受到古人 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同时,诗词在传承 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也具有重要意

10分钟教你入门格律诗(附例)

10分钟教你入门格律诗(附例)

10分钟教你入门格律诗(附例)如今对格律诗关注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如何写格律诗。

我们捡重点说,尽可能言简意赅,举例说明。

格律诗,顾名思义,格是指格式,律是指韵律。

格式包括字数、句数这些明显可见的规则,也包括句式、文法这些内在的内容。

韵律则包括押韵的规律,以及每个字的平仄音调。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规矩,就是我们说的格律体。

而严格遵守格律体规矩的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那么怎么写格律诗?搞清楚平仄、押韵、对仗就可以了,保证不出律就是格律诗,但是不一定是好诗,不过至少保证了是,然后再追求好不好。

因为我们只讨论格律诗,所以请认为平仄格律不重要,只要意境好的同学绕道,那不属于这个话题。

因为在这个标题下,格律的重要性是高于意境的。

体式字数上分为五言、七言。

句数上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句式不整饬的一概不属于格律诗。

所以要写格律诗,首先要把自己汹涌澎湃的感情收拢一下,用长短一致的句子来规整自己的思路。

押韵格律诗的押韵都是押平声韵,不能转韵,篇幅再长的排律(过百句)也必须一韵到底。

不能邻韵通押,不能平仄同押,要求极其严格。

至于在写格律诗的时候是使用古人的平水韵还是今人的新韵,这个各有所爱,没必要强求。

用平水韵的古意些,在古人总结的平仄规则上来说更加合理,但是有些发音妨碍今人阅读流传,用新韵则容易让人读懂,因为普通话人人都懂,只是要尽量不使用平仄系统上古今发音入韵不同的字,避免混淆。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完后标注这首格律诗使用的是什么韵,让读者心里有底。

平仄平仄上来说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这里假设大家对平仄有概念,知道如何区分平仄)。

这四种基本格式都是以格律诗的首句来判定的。

最主要看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和首句句尾是否押韵。

比如“白日依山尽”,平仄是“仄仄平平仄”,所以这首五绝的平仄格式为仄起不押韵格式。

平仄格式有固定推导方式,即“对”、“粘”。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要相对的,而下一联的出句则要求与上一联的对句相粘。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下)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下)

(四)诗韵(01)关于押韵作诗要押韵。

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则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

七律、五律类推。

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

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

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

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用不着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

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

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

如上面例举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

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

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

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

(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例外。

详情后面讲。

)(02)诗韵和新韵现代人写诗,仍按古人定的韵书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

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

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相距就更远一些了。

因此不少人主张重新制定韵书,建立新的音韵规则。

这项工作还没有完成。

不论新的音韵规则何时建立起来,原有的诗韵都不可能简单地加以废除。

因为海内外诗词读者和作者中,坚持诗韵的人仍然很多,他们认为只有用诗韵写的诗才是真正的格律诗。

此外,我们学习、研究前人的作品,也必须懂得诗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

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知识汇总: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
诗集。

中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格律诗:
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
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

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它的句数是一定的。

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

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

如中国的
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
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日本俳句等。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入门
拟把疏狂图一醉, zui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wei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hui cui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she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xi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ji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zan
上面的情况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所以用韵需要规范 唐之后各地口音发生变化,后人为了规范,编写了各 种韵书
选句填空 长门怨 高启 憎宠一时心,尘生旧屋(入声)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① ③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君明犹不察,妒极(入声)是情深。 ①花远度銮音 ②苔滋销履迹 ③暮雀重门迥 Ⅳ秋萤别殿阴
李商隐
nan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can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gan 晓镜但愁云宾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han kan 蓬山此去多无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xi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ji 草色烟光残照里, li 无言谁会凭阑意? yi
下面哪句诗是符合格律的?
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角、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羽、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诗词的演变及格律的产生
诗词出现的大致年代顺序 诗经 楚辞 汉乐府 近体诗
《诗经》中的作品,大部分是四言诗。如《关雎》《蒹葭》等。
但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 这种特定格式常用在律诗中的第七句。
拗句与拗救 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第一种:
本句自救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 就要在第三句补一个平声。成了“仄平平仄平”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星园诗话】格律诗快速入门指南(二)

【星园诗话】格律诗快速入门指南(二)

【星园诗话】格律诗快速入门指南(二)展开全文格律诗快速入门指南(二)第二章、格律诗的对仗先复习一下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基本格式很重要,特别是对刚学写格律诗的中老年人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从小就学诗,一看就能辨别16种格式平仄的对错。

就是到目前为止,每次写诗前,我都会习惯性地先把这格式列出来,这也是为了节约时间。

要做到不死记硬背,能合理地列出这16种类型的格式来才算过关。

一、概述1.格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它的形成与唐代文人雅士对古体诗(古风)技巧的不满意不无关系。

格律诗具有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等优点;其呈现的意境与美感是无与伦比,这是迄今为止,格律诗词仍受中国普通大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2.格律诗的押韵可采用《平水韵》与《中华新韵》两种,可任选其一,但两种不能混用。

个人认为要先学古韵,平水韵学会了,新韵自然不在话下。

押韵部分以后再论述。

3.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除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

现代拼音有四声,即一、二声为平。

第三、四声为仄。

二、格律诗的对仗格律诗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就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词性必须相一致。

如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等。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联,白日(形名)与黄河(形名);依(动)与入(动);山(名)与海(名);尽(动)与流(动);下联还采用了流水对,上下句有相承的关系:“欲穷”(想要怎么样)与“更上”(就要怎么样)“千里目”与“一层楼”皆(数量名),工对。

按规定:五律和七律的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采用对仗,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五绝和七绝无规定要对仗,但也可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例子。

三、对仗的类型:1.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

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诗韵(01)关于押韵作诗要押韵。

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则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

七律、五律类推。

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

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

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

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用不着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

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

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

如上面例举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

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

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

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

(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例外。

详情后面讲。

)(02)诗韵和新韵现代人写诗,仍按古人定的韵书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

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

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相距就更远一些了。

因此不少人主张重新制定韵书,建立新的音韵规则。

这项工作还没有完成。

不论新的音韵规则何时建立起来,原有的诗韵都不可能简单地加以废除。

因为海内外诗词读者和作者中,坚持诗韵的人仍然很多,他们认为只有用诗韵写的诗才是真正的格律诗。

此外,我们学习、研究前人的作品,也必须懂得诗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

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

这种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

但对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们制定了统一的韵书。

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

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总比没有统一规定好。

最初,这些规定是基本符合当时口语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

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

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

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

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

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并没有对《唐韵》《广韵》作根本性的修改。

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来彻底修改,只是对原有韵书的韵目进行了一些归并、调整,并特别注意使唐宋时代按《唐韵》《广韵》写的诗也都符合《平水韵》,从而保持了诗韵的基本连续性。

《平水韵》主要是把唐以来就规定可以“同用”的一些韵目,名正言顺地正式合并起来,当然自己也作了几处归并,这样就把《广韵》的206个韵减并成了106个韵。

总的看,《唐韵》《广韵》都比《平水韵》严,所以唐宋时期按《唐韵》《广韵》写的诗,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韵》了。

总之,几次修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连续性没有中断。

后来说的诗韵,泛指格律诗用韵,通常是指《平水韵》。

唐以后尽管人们的口语不断有所变化,“但诗韵一直被沿用不废,原因何在?大概主要是因为它的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性。

历代积累下来的传世名作,都是按诗韵写的,后世人们欣赏、学习这些文化珍品需要懂得诗韵,这就使人们一般倾向于保持诗韵的连续性。

二是权威性。

因为诗韵是被朝廷认可的,长期以来民间和官方的教学、写作、科举判卷皆依据之,影响到海内外。

三是公认性。

历代写诗、读诗、研究诗的人,都承认它,运用它,有人即使觉得其中有些不合理之处,自己也无法改变,改了得不到大家的承认也是枉然。

任何新的韵则,都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公认性才行。

当然,只要有足够的权威力量,修韵是可以成功的,是能够得到公认的。

汉字简化很难,不是也搞成了吗。

在目前尚未有权威性新韵则得到公认的情况下,不少人认为,最好是既按平水韵写诗,又注意回避其中明显与现代普通话相抵触的地方。

例如,按诗韵“梅”和“开”同韵,“元”和“门”同韵,现在读起来很别扭,回避不用就是了。

这样写出来的诗,一般人读着顺口,那些特别讲究“诗依平水”的人也不会说你外行。

不过,这样写诗的难度会大些。

(04)关于平水韵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一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

平水韵把汉字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

其中的上平声、下平声,都是平声,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不过因为平声字多,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罢了。

每个声类都包含若干个韵目。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韵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号。

如上平声的15个韵,是按照“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样排下来的。

数字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其他意义。

例如“四支”,只表示“支”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

支、枝、奇、宜、儿、知、词、期……这些字都属于“四支韵”,或简称“支韵”。

一首诗如果用“四支韵”。

几个韵脚都必须从这个韵目中选字。

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此诗用的就是“四支韵”。

韵脚“期”和“儿”,按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平水韵是押韵的,而且不出韵。

如果按某些方言读,也押韵顺口,因为上海话把“儿”读作“ni",广东话则读作“yi”。

为了大体了解《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头脑。

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

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

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

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

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

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

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

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

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险韵”。

险韵有:江、佳、咸。

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

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

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如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等即属此类。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现代人用诗韵写诗,常感到有两个突出的困难。

一是诗韵中把韵分得很细,不易分辨。

例如,按照《平水韵》,在平声部里有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等五个相近的韵。

这五个韵目里的字,按普通话都可以押韵。

但是,按诗韵写格律诗,这五个韵目里的字却不可通押。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四个韵脚,“荣”“生”“城”“情”,都是“八庚韵”里的字。

如果把“春风吹又生”改为“春风吹又青”,行不行?不行。

姑且不说意思怎么样,单就用韵来讲,“青”字不属于“八庚韵”,而属于“九青韵”,改为“青”字就出韵了。

现代口语中明明可以押韵的字,诗韵里却并非都可以押韵,这是一件非常别扭的事,对现代人写诗是一个困难。

二是诗韵中的一部分字的平仄与现代普通话不同。

尤其是普通话中的一些平声字,在诗韵中读入声。

入声的发音,短促、急收、在平仄格式中属于仄声。

如杜甫诗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其中“达”字读入声,“过”字读平声。

毛泽东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其中“白”字读入声。

这些入声字,假如按普通话读,平仄就不对了。

入声字,读的时候,是以声母结尾的。

“达”读如“dat”,“白”读如“bak”,合作的“合”读如”hap”,凡是读音以p、t、k这三个声母结尾的字,都是入声字。

P、t、k读音很轻,几乎只作口型而不发出声音。

现代广东白话中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入声读音。

所以,讲广东白话的人辨别入声字并不困难,但讲普通话的人就非得查韵书和死记不行了。

常以诗韵写诗的人,因反复使用,对于大部分常用的平仄和所属韵目能记住,但初学者就做不到了。

为此须提供两个工具。

一是诗韵的常用字表。

表中按《平水韵》对字的分类,列明每个常用字属于何声何韵。

一般写诗差不多够用了。

二是简明诗韵字典。

在其中可以用字典式的检索方法查到更多的字,了解其属于何声何韵。

常用字表,可以按韵找字;诗韵字典,可以按字查韵。

对这两个工具,在使用时可以想些窍门。

例如,要写一首诗,可以先确定用什么韵。

假如先有了一联或一句,自己觉得不错,打算以之为基础,那就查一下,其韵脚属于哪个韵,然后就从这个韵目中找出若干个可供选用的字。

这些字会启发和引导你写出其他诗句来。

这个诀窍用好了、用顺了,你甚至会觉得诗韵对你不仅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