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词律
填词规则要点及词律表
填词规则要点及词律表供稿/秋高气爽原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词又称长短句,盛行于宋代。
它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如今,“词”这种形式题依然深受广大诗词爱好者喜爱。
但不少青年作者对填词的要求并不明确,总以为只要每一句的字数相符,就是一首词。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初步了解一些词的基本知识。
词和诗既有相似点,更有很多不同点。
相似点有:(1)都有调名,或称曲牌、词牌、词调。
如《七律》、《五绝》、《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词调表明这首诗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都有格、律、韵的要求,是古时候用来演唱的歌词。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填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29通论九诗律PPT
免有 尾 個 仄 二 的的 三 字 平 是 〄格 個 變 平 “ 不式 平 爲 ” 三 能〄 聲 了 這 平 補近 連 平 一 調 救體 用 聲 句 ” 。詩 〄 〄 式 〄 是這就〄即 要是會如丁 絶古出果“ 對風現第仄 避所句三仄
•
平平 了 仄 一 ”聲 除 仄 是 。字 了 平 “ 的韻”犯 情脚這孤 況字一平 〄以句” 這外式〄 叫〄〄即 “祇如乙 犯有果“ 孤一出平 個現平 -
•
是近 固體 定詩 的的 。句 數 和 字 數
•
絶絶 之句 分有 。律 絶 和 古
•
句二 絶 祇 二十 句 有 十字 〄 四 八〄 五 句 字七 絶 的 。絶 四 詩 四句叫
•
甚對 使 句 能 ③ 至寬 用 入 换 近 可鬆 鄰 韻 韻 體 以〄 韻 的 〄 詩 换鄰 的 情 不 必 韻近 字 況 能 須 。的 。 下 出 一 韻古〄韻韻 可體首。到 以詩句祇底 通則可有〄 押相以首不
•
• t n l ie bie mie
•
üe
b p m d
pie die
聲 ③ 字音 ② 字 ① ( 字 、 普 。節 普 。 普 的 通 )通 ) 。 的通 字 話 的話 排 字話 〄、中 字中 除 〄中 中 韻 〄陽 法 中 古 母 中聲 、 古 、 多 爲 古韻 不 數 不尾 、 是 不、、 是( 入、 是 入 聲 入、、 聲、 4 zi ci si er
• • 甲 〆 仄 仄 平 平 仄 -
不▲ 論七 〄言 其第 他一 仿個 此字 。都 可 以
•
爲三 第 三個 一 平字 個 調不 字 。可 可 變平 仄可 〄仄 否〄 則第
• • 丁 〆 仄 仄 仄 平 平 - -
三第 個一 字個 變字 仄可 則平 要可 補仄 救〄 。第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典诗词之词律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 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 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 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 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忆秦娥
《忆秦娥》词牌,相传李白首制此词,因 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 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 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 爱吹萧,嫁给仙人萧史。在李白词中指的 是一个秦地(今陕西省一带)女子。写她自从 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 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总是音信杏然。 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 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
忆秦娥
[宋]范成大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 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 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拗句
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 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娇》 前后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一 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 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宫阕”),后阕 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 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桃源望断无寻处。 砌成此恨无重数! 可堪孤馆闭春寒; 郴江幸自绕郴山, 杜鹃声里斜阳暮。 为谁流下潇湘去?
29通论诗律PPT
免 的 , 不 能 補 救 。
有 的 格 式 , 近 體 詩 是 要 絶 對 避
尾 三 個 平 聲 連 用 , 這 是 古 風 所
個 字 變 爲 了 平 聲 , 就 會 出 現 句
仄 平 平 ” 這 一 句 式 , 如 果 第 三 -
二 是 “ 三 平 調 ” , 即 丁 “仄 仄
平 ” 。
甲 、 丙 句 祇 能 出 現 在 奇
非 押 韻 句 末 字 和 仄 聲 。
④ 押 韻 句 末 字 用 平 聲 ,
第一種: 第一種:仄起不入韻 仄仄-平 平仄 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 甲仄仄 平-平仄,乙平平 仄仄 平。 平平-平 仄仄 仄仄, 仄仄-仄 平平 平平。 丙平平 平-仄仄,丁仄仄 仄-平平。 仄仄-平 平仄 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 甲仄仄 平-平仄,乙平平 仄仄 平。 平平-平 仄仄 仄仄, 仄仄-仄 平平 平平。 丙平平 平-仄仄,丁仄仄 仄-平平。
連 。 ”
然 後 天 梯 石 棧 相 鈎
“地 崩 山 摧 壯 士 死 ,
不 與 秦 塞 通 人 煙 。 ”
“爾 來 四 萬 八 千 歲 ,
天 。 ”
蜀 道 之 難 , 難 於 上 青
噫 吁 唏 ! 危 乎 高 哉 !
道 難 》
雜 言 古 體 詩 李 白 《蜀
“
言 的 。
排 律 。 長 律 一 般 是 五
收 )
丁 :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起 平
收 )
丙 :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起 仄
收 )
乙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起 平
收 )
甲 :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起 仄
平 平 、 仄 仄 、 平 、 仄
词律
• 3、根据词的内容而定词牌 • 《双双燕》、《临江仙》、《女冠子》、 《河渎神》、《催雪》 • 4、取别人的诗句中的几字作词牌 • 《醉春风》 丝管醉春风(李白) • 《看花回》 无人不道看花回(刘禹锡) • 《点绛唇》 明珠点绛唇(江淹) • 《满庭芳》 满庭芳草易黄昏(吴融)
• 5、摘取某些历史故事而作为词牌 • 《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 • 《华胥引》,出《列子》“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 国” • 《塞翁吟》来源于《淮南子》记塞翁失马等等 • 6、摘取本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 《忆秦娥》 秦娥梦断秦楼月 • 《占春芳》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 《人月圆》 “华灯盛照人月圆”
• 忆江南(27字,又作望江南,
梦江南等)
忆江南
【唐】白居易
• • • • •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忆江南(27字,又作望
江南,梦江南等)
梦江南
【唐】温庭筠
• • • • •
词调与词牌的关系
词调中有同调异名,同名异调者。 吴藕汀《词名索引》800多词调有1840 个别名。 同调异名如: a、《长相思》《双红豆》、《山渐青》 《忆多娇》 b、《念奴娇》《庆长春》《酬江月》 《大江东》《百字令》《赤壁词》 C、《蝶恋花》《鹊踏枝》《凤栖梧》 《一梦金》《明月生南浦》《卷珠帘》 《鱼水同欢》等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 • • •
卜算子(44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晨读对韵(1—32)
晨读对韵(1—32)晨读对韵晨读对韵的原始版本是在丁慈矿编写的《⼩学对课》⼀书中,专门给孩⼦准备的早上起来朗读背诵的很有韵律的对⼦类读物。
晨读对韵(⼀)天对地,室对家,落⽇对流霞。
黄莺对翠鸟,甜⽠对苦⽠。
狗尾草,鸡冠花。
⽩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到处⼗枝五枝花。
晨读对韵(⼆)优对劣,丑对美,肃静对喧哗。
光明对⿊暗,谨慎对浮夸。
⽠⼦脸,葡萄⽛。
异卉对奇葩。
知⼰存海内,朋友遍天涯。
黄梅时节家家⾬,青草池塘处处蛙。
晨读对韵(三)繁对简,少对多,淅沥对滂沱。
珊瑚对玛瑙,河蚌对⽥螺。
星妩媚,⽉婆娑。
曲径对斜坡。
黄鹂歌婉转,绿柳舞婀娜。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前波让后波。
晨读对韵(四)弦对管,⿎对锣,守卫对巡逻。
观光对借鉴,视察对观摩。
须奋⽃,莫蹉跎。
北海对东坡。
眼中沧海⼩,⾐上⽩云多。
⽓似长虹贯⽟宇,⼼如皓⽉映澄波。
晨读对韵(五)萍对藻,菊对荷,黄⾖对青稞。
桃枝对柳叶,放鹤对观鹅。
⼩夜曲,⼤风歌。
潋滟对嵯峨。
举头红⽇近,回⾸⽩云遮。
坐地⽇⾏⼋万⾥,巡天遥看⼀千河。
晨读对韵(六)勤对懒,俭对奢。
琐碎对繁苛。
冰清对⽟润,地利对⼈和。
⾏踽踽,笑呵呵。
欣赏对吟哦。
下笔即千字,读书倾五车。
⽣有光辉照⽇⽉,死留正⽓壮⼭河。
晨读对韵(七)庭对院,井对池,落絮对游丝。
飞禽对⾛兽,骏马对雄狮。
三国志,七步诗。
错落对参差。
⾏到⽔穷处,坐看云起时。
侧⾝天地更怀古,独⽴苍茫⾃咏诗。
晨读对韵(⼋)⾏对⽌,善对慈,本性对天资。
粗⼼对⼤胆,益友对良师。
孙⾏者,祖冲之。
鲁迅对徐迟。
笔扫龙蛇字,胸藏锦绣词。
偏多热⾎偏多⾻,不悔真情不悔痴。
晨读对韵(九)河对海,涧对溪,远近对⾼低。
奇珍对异宝,琥珀对琉璃。
桃灼灼,柳依依。
龙眼对马蹄。
掬⽔⽉在⼿,拈花⾹满⾐。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晨读对韵(⼗)来对往,密对稀,来⽇对往昔。
眼明对⼿快,⼼旷对神怡。
千⾥马,五更鸡。
暮霭对晨曦。
⾼谈惊左右,博学贯中西。
天上⽉悬千古镜,池中星照⼀盘棋。
通论二十九诗律
韵书,分韵为193韵。
宋代,重修《切韵》,改称《广韵》,分
206韵。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
部韵略》,将《广韵》的206韵中规定可
以同用合用的韵合并,成了107韵。
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
将《广韵》合并为106韵。简称为“平水 韵”。
押韵
朱光潜的《诗论》里有一段研究童谣和诗 歌的韵脚,说到一个英国人到非洲去考察, 给完全没开化的土著民族念诗,土著们听 到押韵的地方就会鼓掌跳舞。这是否说明 愉悦感是先天性的?
七言的四种句型
五 言的 四 种 句 型
平起平收式- 平平 平起仄收式- 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仄起平收式- 仄仄
仄起仄收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返回本章目录
五律:仄起平收式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1)什么叫平仄?
2)近体诗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指平声;仄:包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括上、去、入三声 。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的基本要求是: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间。 七言诗据平仄交替的原则加一个节 拍 (BACK)
四种句型
仄起式 首句入韵的
○ ○ ○ ○
○ ○
○ ○ ○ ○ ○
返回 隔水问樵夫。
五律:仄起仄收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仄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
○ ○ ○ ○
○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 ○
唐宋词词律(排序版)
/
88
满江红
4,3,4。3,4,4。7,7。3,5,3。
+3,3。3,3。5,4。7,7。3,5,3。
47
46
93
凤凰台上忆吹箫
4,4,6。5,4。6,3,4。3,4,4。
+2。4,5,4。5,4。6,3,4。3,4,4。
47
48
95
水调歌头
5,5。6,5。6,6,5。5,5。
+3,3,3。4,7。6,6,5。5,5。
4。4,4。4,4,4。+6,3,4。4,4,4。
24
25
49
太常引
7。5。5。3,4。+4,4,5。5。3,4。
24
25
49
荷叶杯
6。2。5。7。5。+6。2。5。7。5。
25
25
50
西江月
6,6。7。6。+6,6。7。6。
25
25
50
惜分飞
7,6。5。7。+7。6。5。7。
25
25
50
盐角儿
4。4。4。4,4,4。3,3。3,4。3,4,6。
23
23
46
眼儿媚
7,5。4,4,4。+7,5。4,4,4。
24
24
48
秋波媚
7。5。4,4,4。+7,5。4,4,4。
24
24
48
酒泉子
4,7。7。5。+7。7。7。5。
23
26
49
贺圣朝
7。5。7,5。+4,4。5。7,5。
24
25
49
武陵春
7,5。7,5。+7,5。7,3,3。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下)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
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更有了嚴密的格律。
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本單元兩節通論,將扼要地談談從漢至唐宋時代詩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後的詞律和曲律則將在下一單元的通論裏敍述。
(一)詩體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注:又称为曲、曲词、曲子。
后来又有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名称,这里不讨论。
)。
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
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词是长短句,但是它和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第一,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第二,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
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先从词调说起,然后说到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句式,最后谈谈词的对仗。
(一)词调、词谱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
有的来自民间音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
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
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
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注: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
)。
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注:见明嘉靖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
)。
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
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一段叫做阕,又叫片(注:曲终叫阕(què),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
王国维的人生境界及
论文题目王国维的人生境界及《人间词话》的评析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高秋生学号20061370104378学校菏泽电大指导老师李景云论文提交日期2008年4月1日论文答辩日期2008年5月18日答辩主持人陈法合学位申请级别2008年 5 月9 日目录目录 (1)摘要 (2)关键词 (2)王国维生平简介 (3)人生三境界 (4)人生境界评论 (5)参考文献 (11)摘要近年来,对王国维先生的研究日渐火热,尤其是他的“人生的三境说”,“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座右铭,“人生的三境说”不仅在掌握学识上方法独到,对人生的发展和追求上更是独树一帜。
他创作的《人间词话》,便成为一部涵盖了诗词精华的赏析力作。
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大家对《人间词话》逐渐产生了质疑,有鉴如此,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人间词话》对词境,词风,词律的解说。
以及对历代的词作,佳句作出的评论。
关键词人生境界人间词话人格精神关于王国维以及《人间词话》的研究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王国维,曾中过秀才,早年学习英、日文,屡应乡试不中,遂弃绝科举,赴日本留学。
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一九二四年,冯玉祥“逼宫”,驱逐溥仪。
王国维愤而与前清遗老诸人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一九二五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
王国维的学术成果遍及哲学、教育、文艺、美学、经史、考古等方面。
且都有所创见。
王国维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但他的学术著作中充满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蔡元培先生说:“他对于中西哲学融会贯通,也不是同时代的人所能及的。
”他一生“为学三变”,早年醉心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年注重文艺理论和戏剧史的研究,晚年则从事研究小说、历史等。
词律浅谈以及182种词的格律
词体是讲究格律的,它诞生在中国古典格律诗体形成之后,成功地吸收了“近体诗”声韵格律的经验而加以发展,因而从文学的观点来看,词是属于中国古典格律诗体之一种。
唐代格律诗无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其格律是由字声、韵、体式构成的。
其字声仅有平声和仄声两类,韵限用平声韵,体式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词律的构成是较为复杂的。
清代学者宋荦说:“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
这尚不能完全概括词律要素。
词体是以调为单位的,每调有自己关于格律的特殊规范,因而我们讲词体格律绝不能脱离调。
各个词调的格律是不相同的。
一、词律的规则1、平仄规则词体的字数依调而定,短者是《十六字令》仅十六字,最长者为《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当然也有字数相同的词,例如《浣溪沙》、《归国谣》、《恋情深》、《赞浦子》都是四十二字,但它们的句数、用韵、平仄、句式则是各异的。
作词必须严遵每调所规定的字数,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
句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字各式。
句数最少的四句,多的有数十句。
这些,每调都有具体规定。
词体由一段完成的称为“单调”,如《忆王孙》、《望江南》等。
词体由两段组成的称为“双调”,如、《临江仙》、《西江月》、《满江红》、《水调歌头》等;其中前段称为上片,后段称为下片。
双调是词体中最普遍的。
词体由三段组成的如《瑞龙吟》、《兰陵王》、《夜半乐》等,称为“三叠”。
词体由四段组成的,如《莺啼序》,这极为罕见。
在书写排印时,每片之间必须空两格,以表示分片。
古人歌曲演奏完一曲,曲终称阕。
词是会诸歌喉的,故一词也称一阕,双调的上片称上阕,下片称下阕。
词的每调字声平仄各有定格,每调内也有某些字声是可平可仄的,凡此皆应按词谱的规定。
我们作词时切忌随意更改字声平仄的规定,而且应注意词体是无有通行的什么平仄定格的句式,因为句中平仄是随词调而定的,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数个仄声词或平声字组成的拗句。
词体用韵分三类,即平声韵、仄声韵和入声韵,每词调皆有规定。
词律篇2
羽七调
夹钟羽
中吕调
中吕羽 正平调 林钟羽 高平调 夷则羽 仙吕调 无射羽 羽 调 黄钟羽 般涉调 大吕羽 高般涉调 宫七调属于琵琶第一弦,声音最大最浊;羽七调属琵琶第四弦,声音最细最清;商七 调属琵琶第二弦,角七调属琵琶第三弦,乐音的大细清浊,依照它们与宫七调、羽七 调位置的远近而定。 南宋时期,由于燕乐及其所用乐器的发展变化,角音废弃不用,商音和羽音中也不用 大吕定音,又少了高大石调和高般涉调(二高调)这两个调,所以实际上只用十九宫 调,当时词家称之为“七宫十二调”。南宋时期七宫十二调的名称如下: 律 调名 宫七调 黄钟 正 宫 大吕 高 宫 夹钟 中吕宫 中吕 道 宫 林钟 南吕宫 夷则 仙吕宫 无射 黄钟宫
1、直接取自民间歌曲和古曲的曲调。词的初创时期,文人墨客广泛吸取民间流传的 各种民歌曲调。唐· 刘禹锡在《竹枝词》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 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合节拍)。 歌者扬袂睢舞(纵情欢舞),以曲多为贤。……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 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四川民谣),知变风之自焉。”这一段话很详细地记载 了《竹枝词》的由来。唐· 顾况《竹枝曲》诗也记:“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 声渐稀。”两相对比,可知《竹枝》词确是来源于古代的四川民歌。这是从词序中直 接得证词调的由来。 有些词牌与民间曲调的关系,要经过考证才能得知。如《麦秀两歧》。《后汉书· 张 堪传》记张氏为渔阳太守时,渔阳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太平广记》 引《王氏见闻录》说,五代时,成都伶人曾扮作贫妇,背着筐子唱《麦秀两歧》曲。 可见此曲从汉至五代都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其它如《摸鱼儿》、《拨棹子》也 有材料证明来自古代民歌。还有些曲词直接从词调名称上可以看出它与民歌的相互 关系。如《采桑子》当是桑农所作,《拾麦子》是农人所作。祭祀曾在古代民间广泛 流行。祀神曲也是一种民间歌曲。如《潇湘神》是唐代潇湘一带祭祀湘妃的曲子。 《河渎神》、《江神子》,也是祭祀江河神灵的曲调。一些曾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古琴 曲和古箫曲也被词曲吸取。如《风入松》,为古琴曲,传说为晋· 嵇康所作,后取为 词调;《醉翁操》,是苏东坡据古琴曲《醉翁操》改制的;《曲玉管》,据说是依 古箫管曲改制的。唐· 崔令钦《教坊记》记载的开元教坊杂曲,有三百多个调子,除 极少数是来自外国或由宫廷乐人创作以外,大多是从民间采集来的。
词律·名词简释
词律·名词简释为使词的爱好者便于掌握词律的基本知识,方便填词参考,现将一部分常见的名词列出,为了减少篇幅,一般不作详述,只是简而言之。
【词】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期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长短句】词的别名。
长短句是词在形式方面的特征。
【诗余】词的别名。
一般有三种解释:其一,认为词是诗的剩余,是诗的余绪,这是一种贬低词的文学地位的说法。
其二,认为词是诗的余脉,是从近体诗变化而成的,曲解了词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其三,认为词在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称其为“诗余”。
【曲子词、曲词、歌词】曲子词是词的最早的名称,在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
同时还有曲词这一名称。
宋代出现了歌词这一名称。
【乐府、近体乐府】作为诗体的名称,是指汉魏六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
词形成后,乐府又成了词的别名。
宋代词人的词集有不少题名为乐府的。
【填词】即作词。
词调因出于音乐上的要求,在字数、句数和声韵方面都有格律规定,作词者依格律的要求,填入字句,使之符合声律,称倚声填词。
【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谱】集合词调的名称体式,给作者作依据的书,称之为词谱。
【词调】因为词最早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每首词都有一个与之配合的乐调称为词调。
【小令】词调体式之一。
词的字数较少者,即58字以内的词称“小令”。
【中调】词调体式之一。
以59字至90字的词称“中调”。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
以91字以上的词称“长调”。
【单调】不分片的小令称“单调”。
【双调】一首词分上下两片的称双调。
【三叠】一首词分三片的称“三叠”,不称“三片”。
【四叠】一首词分四片的称“四叠”,不称“四片”。
【阕】有两个含义:一是,一首词称作一“阕”;二是,词的分段也称为“阕”。
如上段称“上阕”,下段称“下阕”。
【片】词的分段称为“片”。
【过片】词除单调外,多由上下两片组成,词的下片的开头称“过片”。
也称“过遍”、“换头”。
【自度曲】指不根据旧谱,自己创制的词曲。
词的格律(下)
词的格律(下)我们今天继续讲词的格律。
一词的分类先说词的分类。
词,按篇幅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清人毛先舒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八字至九十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此古人定例。
”现在人一般采取这个说法,把58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59一90字以内的词,称为中调;91字以上的词,称为长调。
当然,在宋代其实并没有中调、长调这样的名目。
他们往往把短一些的叫令词,长一些的叫慢词,慢词一般节奏缓慢,舒徐宛转,节奏虽缓,而须摇曳多姿,步步生春。
我们看宋代很多词,词牌中有带“令”、“慢”、“引”等字。
像《唐多令》、《相思令》、《浪淘沙令》等,这种属于令词;像《扬州慢》、《声声慢》、《华胥引》等,这种属于慢词。
关于小令、中调、长调的名目划分,是从明、清流行起来的说法,被今人广为采用。
词,根据段数的多少,分为单片、双调、三叠、四叠。
像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只有一段,是单片词。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分为两段,前一段是上阕或上片,后一段是下阕或下片。
这种属于双调词。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种分为三段,属于三叠词。
词中最长的作品是《莺啼序》,共240字,分为四段,属于四叠词。
因为篇幅较长,这里就不列举具体作品了。
这一词牌的代表作是吴文英的《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感兴趣的朋友,下去可以查一查,看一看。
当然,现在通行的说法,把宋词按风格划分,简单地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仄换韵”是改换韵部,但何处换韵是固定的。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 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 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两仄韵换两平韵:灭、 雪,十八部仄声;眉、迟,第三部平声;镜、迎,十一部 仄声;襦、鸪,第四部平声 )
四、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与诗的不同: 规定必平必仄
五字句:就是格律诗的五言律句。
仄仄·仄平平 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
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平平·平仄仄(第三字必平) 照花前后镜。(温庭筠《菩萨蛮》)
常见拗句:
仄仄·仄平仄(第三字必仄) 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
仄平·平仄平(第三字必平) 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
二十八
词律
制作 阚景忠 讲授 阚景忠源自一、词的产生和分类 1、词的产生
词产生于唐代,开始是民间的创作,是一种配合音乐演唱 的歌词,也称“曲子词”、“曲词”。中唐时出现了文人创作 的词,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
词也叫“长短句”、“诗余”等。
2、词的分类
南宋何士信《草堂诗余》 词的段落叫“阙”,也叫“片”
同一词牌有不同的名称 同一词牌有不同的别体
3、词谱——词调的具体格式。
清人万树《词律》 清人王奕清《钦定词谱》
《词律》(张孝祥《六州歌头》)
又一体一百四十三字
长淮望可平断句关可仄塞莽然平韵征尘可仄暗句霜风劲句悄边 声叶黯销凝叶追可仄想当可仄年事句殆可平天数句非人可仄力句洙 可仄泗可平上句弦歌可仄地句亦膻腥叶隔可平水毡可仄乡句落日牛 羊下句区可仄脱纵横叶看名可仄王宵可仄猎句骑可平火一川明叶笳 可仄鼓悲鸣叶遣人惊叶
3、词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扇面对:两句与两句对偶,叫做“扇面对”。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柳永《望海潮》)
仄·平平 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平·仄仄 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 平平·仄 长门事。(辛弃疾《摸鱼儿》) 四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
平平·仄仄 长淮望断。(张孝祥《六州歌头》)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乱石穿空。(苏轼《念奴娇》“石”入声) 第三字必平。词的特有句式。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
七字句:就是七言律诗的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江城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浣溪沙》)
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必平) 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江城子》)
八字句:一般上三下五。 九字句: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等。 一字豆:不是独立的句子,由一个字领起一句或几句。
领单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领排句: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张孝祥《六 州歌头》)
五、词的对仗 1、词的对仗何处对没有固定的要求
如遇到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对仗。一般如上下两 阙的起首两句字数相同,大多要对仗。
2、词的对仗可以平对平、仄对仄
左┃牵━黄━ ,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
2、同部平仄互押:西江月、哨遍
“互押”平与仄的位置固定。实质是同部平与上、去互押。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 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 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西江月》,《词林正韵》 第四部,夫、书、如、扶,平声;处、去,去声)
3、平仄换韵:菩萨蛮、定风波
据字数分类
据段落分类
小令 中调 58下 59—90
长调 91上
单调 双调 三叠 四叠
二、词调、词牌、词谱
1、词调——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不同的词调表达不同的声情
慷慨激昂者:满江红、贺新郎、大江东去、永遇乐
缠绵哀婉者:蝶恋花、雨霖铃、西江月、满庭芳
2、词牌——词调的名称。
民间曲调名:竹枝词 原词的题目:忆江南 乐工的创作:清平乐
●比诗严格 仄声有时分上去入
●比诗宽松:有拗句。如“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
一字句:用平、入声,仅见“十六字令”。 归!猎猎西风卷绣旗。(张孝祥《十六字令》)
二字句:平仄、平平最常见。 平平 盈盈,斗草踏青。(柳永《木兰花慢》) 平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三字句:相当于律句的下三字,常见的有:
用仄声。其他字均按本词中字的平仄用字。“句”是该断句的 地方。“韵”是入韵处。“叶”是应该押韵的地方。“豆”是 语气停顿之处。
三、词的用韵
清人戈载《词林正韵》分词韵为十九部
1、一韵到底:从头到尾不换韵。
◆都用平声韵:渔歌子、浪淘沙、水调歌头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词林正韵》第三 部微韵)
念腰间箭句匣可平中剑句空埃可仄蠹句竟何成叶时可仄易可平失 句心徒可仄壮句岁将零叶渺神可仄京叶干可仄羽方怀远句静可平烽 可仄燧句且休兵叶冠可仄盖使句纷可仄驰可仄骛句若为情叶闻道中 可仄原遗可仄老句常可仄南望豆翠可平葆霓旌叶使行可仄人到可平 此句忠可仄愤气填膺叶有可平泪如倾叶
◙ “可平”用仄声但也可用平声。“可仄”用平声但也可
仄平·平平仄 与君相逢处。(王安石《伤春怨》)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平平·仄仄平平 断肠片片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仄·平平仄仄 准拟佳期又误。(辛弃疾《摸鱼儿》) 特有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
仄平·平仄平仄(四、六字仄,第五字必平)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都用上、去声韵:摸鱼儿、水龙吟、渔家傲
这种用韵,韵脚用同部的上声或去声是任意的,叫“通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 清照《渔家傲》,《词林正韵》第四部上去通押)
◆都用入声韵:念奴娇、兰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