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5篇范文

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5篇范文

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酷玩经济学图书馆里关于经济学的书籍满目琳琅,书架上的经济学丛书甚至多不可耐,翻开一看难免都属于文字生硬类型的,要不就是公式文字或专业术语让人头脑晕厥。

但是从中我发现了一本封面设计比较特别的讲解微观经济学的书,叫《酷玩经济学》。

这本书的封面就是有几张诙谐的小人图,比如两个海盗剑拔弩张为争夺一箱宝物的图片。

这样吸引了对这本书的兴趣,让我感觉到了它的不同之处。

完整阅读本书,要说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想那应该就是“通俗易懂、诙谐风趣”吧。

本书的作者是放眼全球唯一一个用脱口秀讲经济学的美国经济学家,尤伦·鲍曼(Yoram Bauman),他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脱口秀表演向全世界展示最有趣的经济学,所以本书的内容、引喻都是十分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让我们在一边学习到经济学的知识的同时一边笑呵呵地联用到身边的生活当中去。

本书一直紧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论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个体最优化为整体带来好的结果呢?虽说这个问题在微观经济里是一个十分宏大的问题,甚至没有最明确的答案,但是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个人的追求,还有群体之间的互动,最后就是分析市场的互动,层层加深,既不落窠臼又能创新求精。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6章,第一部分,追求最优化的个体;第二部分,策略性互动;第三部分,市场互动。

在正文开篇之前前言之前,有一个“挑战曼昆,鲍曼VS曼尼(经济大师)”部分。

十大曼昆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原理二:某事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会从边际的角度思考;原理四:面对刺激,人们做出响应;原理五:交易能让所有人更好过;原理六:大多数时候,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办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八: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原理九:政府印的钱太多,价格就上涨;原理十:短期而言,社会要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进行权衡。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经济学》(斯蒂格利茨):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第四代权威教科书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大学生《经济学》读后感【一】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

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

他比较出名的*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经济学基础的读后感

经济学基础的读后感

经济学基础的读后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无限的需求和欲望的学科。

这门学科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交易和经济活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人和整个经济体的决策。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我的一本教材是《经济学原理》,作者是尼格尔·穆昆。

这本教材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供求理论、市场均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过程等。

第二部分探讨了市场的失灵和政府如何通过干预市场来解决这些失灵。

这一部分还涵盖了环境政策、公共物品和社会保障等议题。

第三部分则着眼于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讨论了国际贸易的影响、货币和金融政策以及国内和国际宏观经济问题。

通过这本教材,我了解了供需曲线如何描述市场,高价导致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低价导致供应减少,需求增加。

学习到效用函数也很有趣,它描述了消费者如何根据能够获得的效用水平来做出选择。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更深入的思考方式,使我深入思考了购买或使用一些东西的意愿。

课本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案例,帮助我理解概念。

例如,当谈到市场损失时,作者引用了流浪狗问题:在某个地区,由于市场不完美,大量流浪狗无家可归,这会对社会造成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会实行灭狗政策,这引出了政策问题和效果评估。

在学习国际贸易问题时,本书涉及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通过理解各种关税和报复措施的经济本质,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

关于对于劳动力壁垒、移民政策等国内问题的讨论,则让我了解了经济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让我充分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它让我明白了经济学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中,以及政策制定背后的思考和过程。

最后,我认为这本教材是初学者的不二之选,它简单易懂,致力于加深读者对经济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我相信,经济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综合经济问题及策略规划,都至关重要。

经济学类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

经济学类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

经济学类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经济学类书籍读书心得篇1自5月5日起,开始了赴北京大学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旅程。

一月来,我心无旁骛,仔细观察,专心听讲,认真笔记,深入思考,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一、上帝死了各争鸣大哲学家尼采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上帝死了!”上帝是西方基督教徒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灵和权威。

既然上帝死了,那就是权威消失了,那就是要怀疑一切,重估一切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否定中前进的,如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全盘否定。

本次学习,以理论知识为重,授课的老师都是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对各自研究的领域都有其独立的、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对同一事物,作出了不同的分析和判断。

如对金融危机,有学者认为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也有学者认为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是金融衍生品过度创新惹的祸,还有学者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是内需不足的直接原因;加之近闻国务院年内将启动分配制度改革,这似乎让我开始的疑问有了答案。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有学者赞成加大国内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有学者却批评已出台的“十大产业规划”是加剧了已严重过剩的产能,将制造新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单纯保增长本身就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

如为刺激出口,有学者赞成提高出口退税率,有学者却认为此举是以消耗国内资源、破坏国内环境为代价变相补贴国外消费者。

再如省管县的问题,有学者就主张东西部要区别对待。

其它诸如三农问题、、法治建设等方面相关学者都发表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又特立独行的见解和主张,这也正是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正是我们开阔视野、辩证思维、提高能力的大好机会。

我并不主张重估一切价值,许多价值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但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却要有批判的精神和怀疑的眼光,有必要养成独立思考和自由判断的习惯,不要盲目地崇拜某个人、某个理论,更不要趋炎附势,人云亦云。

经济学的读后感

经济学的读后感

读书心得报告——读《经济学》心得上学期我们以宿舍为单位参加了学校学习支持中心的读书小组计划。

正是因为这次的读书活动让我们有幸选择了与专业较相近的经典读物来阅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经济学大师的魅力。

活动前的准备由于专业知识了解的较少,所以在阅读之前我们小组的成员做了一系列阅读之前的准备。

《经济学》是由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所著。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

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我们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阅读了这本书。

阅读后的讨论因为中间夹杂着寒假的,所以我们读书小组的成员各自在家中阅读了这本书。

在开学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的阅读讨论。

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大师在语言上的自然明了,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进行经济学的学习,但是我们却在大师浅显易懂的文字去感受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的魅力。

第一次的讨论我们并没有得出什么专业性的结论,我们都还是只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上,对很多理论性的东西也只是复述书中的观点而不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总结了原因,可能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对这本书的了解还不是很多。

可能只是走马观花的阅读。

所以身为组长我要求大家回去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点再次进行阅读。

一个星期后我们进行了新的讨论。

在这次的讨论中我明显感觉到大家的阅读由广变精。

讨论中大家提出了自己进一步阅读的一些问题。

比如在本书的第三章中基尼系数和洛仑兹曲线。

当然在书中也有我们已经了解的一些知识比如公平与效率。

上学期的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一些公平与效率的知识。

所以我让小组的成员先对这一方面进行讨论。

保罗萨缪尔森曾在宏观经济学中提及到政府应当提高效率、增进公平。

所以我们围绕了市场遇政府讨论。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第四代权威教科书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

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

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考试资料、读后感 、读书笔记完整版-手工整理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考试资料、读后感 、读书笔记完整版-手工整理

1、《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在令人钦佩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检验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其对现实预测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则与理论的检验毫不相关。

下面我主要谈谈这篇论文的学术背景、主要内容和我的一些浅显看法。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写作的学术背景本论文的初稿大概写成于1948年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历史主义者对于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

Lester(194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普遍使用平均成本加成定价,而不是用边际原则定产定价,企业似乎并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

于是他主张放弃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厂商理论,取而代之以更现实的假设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最初的主旨,在于论证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衡量理论本身正确与否(谢作诗、李平,2007)。

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从1948年的初稿到1951年的第二稿之间有较大的补充,尤其是增加了有关假设在假说、理论中的作用的说明。

所以杨老师给我们的文章少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该论文在1953年发表后,引来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萨缪尔森的“F扭曲”,即“假设和推论的不对称性”。

该论文引起了人们对于“假设”是否重要的思考,不再对之避而不谈。

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通过指出人们关于“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混淆的普遍性,分六个部分论述了他的观点,即检验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其对现实预测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则与理论的检验毫不相关。

第一部分通过论述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指出有关公共政策的分歧主要的根源在于对行动导致的经济结果的不同推测,从原则上说,通过实证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就能消除这些分歧,意为实证经济学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阐述了实证经济学的含义。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假设”在理论中的必要性和作用。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考试资料、读后感、读书笔记完整版)手工整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考试资料、读后感、读书笔记完整版)手工整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考试资料、读后感、读书笔记完整版)手工整1,“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阅读笔记在他令人钦佩的文章“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检验一个经济理论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它对现实预测和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真实性与理论检验无关。

接下来,我将主要谈谈本文的学术背景、主要内容和一些简单的看法。

1,撰写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学术背景的初稿可能写于1948年底。

最初的目的是反对历史决定论者对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

莱斯特(194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通常使用平均成本加定价而不是边际定价。

企业似乎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他主张放弃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企业理论,代之以更现实的假设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因此,《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的初衷是证明假设的现实性不能用来衡量理论本身的正确性(谢作诗,李平,XXXX的初稿和1951年的第二稿都得到了很大的补充,特别是对假设在假设和理论中的作用的解释被补充了。

因此,杨老师给我们的文章缺少了第三和第四部分。

该论文于1953年发表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萨缪尔森的“F扭曲”,即“假设和推论的不对称性”这篇论文引起了人们对“假说”重要性的思考,不再回避谈论它。

2,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在他的文章《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指出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混淆的普遍性,并分六个部分论述了他的观点,即检验一个经济理论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它对现实预测和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与理论检验无关。

第一部分,通过讨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指出公共政策差异的主要来源在于对行为所导致的经济结果的不同思考。

原则上,通过发展实证经济学,我们可以消除这些差异,这意味着实证经济学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阐述了实证经济学的含义第三、四部分主要讨论“假设”在理论上的必要性和作用。

第五部分通过经济学中的实例论证了他的观点。

第六部分得出结论以下是每个部分的简要总结第一部分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学》读后感5篇

《经济学》读后感5篇

《经济学》读后感5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读后感是一种记录,让我们回顾和回忆读书的点点滴滴,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经济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经济学》读后感篇1拜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感触很深:改变习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习惯罢了。

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

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

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

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

《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

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

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

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的读后感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的读后感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的读后感《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的读后感《经济基础知识(初级)》是一本介绍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书籍。

这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适合初学经济学的读者阅读。

经过阅读,我收获了很多关于经济学的知识,并对经济学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它从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方面入手,使我对经济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供给与需求、市场和价格、市场失灵等基本理论,帮助我了解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还对我的日常生活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其次,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使抽象的经济原理变得具体而生动。

它举了很多关于市场供求、价格调控、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例子,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经济学原理和模型的应用。

例如,书中通过分析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格变动,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石油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会波动。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实际经济问题的案例,如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等,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

它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周期等内容,让我对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阐述了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这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需要制定经济政策,以及如何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

最后,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和学术流派。

它从古典经济学、边际主义、凯恩斯主义等方面介绍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思想和贡献。

这使我了解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对于经济学发展的影响,也培养了我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批判和分析能力。

总的来说,读完《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这本书,我对经济学的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经济学的方法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它帮助我认识到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经济学读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经济学读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市场运行、经济行为以及经济增长等问题的学科。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多本经济学经典著作,以下是对这些著作的总结和反思。

二、经典著作回顾1.《国富论》《国富论》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经济学巨著,被誉为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

斯密在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即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引导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此外,他还强调了劳动分工、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的经济学巨著,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书中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3.《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著作,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

马歇尔在书中提出了供需分析、边际效用理论等,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经济学著作,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凯恩斯在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乘数等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

5.《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理查德·塞勒于1992年出版的经济学著作,主要探讨了人类行为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差异。

塞勒在书中提出了心理账户、损失厌恶等概念,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总结与反思1.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自发地实现资源配置;新古典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供求关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主张政府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行为经济学则关注人类行为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差异。

经济学基础读后感

经济学基础读后感

经济学基础读后感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资源分配、价值评估和决策制定的学科。

在《经济学基础》这本书中,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本书引导读者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通过对经济活动、稀缺性、机会成本等概念的解释,读者可以建立起对经济学的基本认知。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经济学的两个主要分支领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体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而微观经济学则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这种分类方式对经济学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作者通过对供求关系、边际效用理论、成本理论等原理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决策的基本原则。

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经济模型,如需求曲线、生产函数、成本曲线等,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分析经济问题和预测经济走势。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模型,读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一些经济学的热点问题和政策应对。

作者对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外部性等经济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介绍了相应的政府干预措施。

通过阅读这些例子,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更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尽管《经济学基础》这本书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经济学作为一门深奥的学科,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泛,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在阅读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和消化。

另一方面,书中的一些理论和模型涉及到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对于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来说,有时候有些困难。

但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逐渐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和推导过程。

总的来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问题。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今社会,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

而对于我来说,阅读《经济学》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对经济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经济学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稀缺资源下如何进行有效配置的学科。

这一定义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学科。

在现代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已经成为了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供求关系、价格理论、市场结构等内容的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经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而是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来进行研究的学科。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精髓。

在阅读《经济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正如书中所说:“经济学是一门关乎整个社会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总的来说,阅读《经济学》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认识到了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经济学,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济学基础》的读后感

《经济学基础》的读后感

《经济学基础》的读后感《经济学基础》是一本经济学入门教材,通过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讲解和案例研究,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我对经济学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经济的某些方面,例如市场供求、价格变动等。

然而,《经济学基础》这本书通过系统的讲解,让我知道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多么广泛,涉及生产、分配、交换等方面,不仅仅限于商品市场,还包括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等。

因此,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和需求无穷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的科学。

其次,我对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经济学基础理论是了解和理解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

这本书通过对经济学主要原理的讲解,如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等,让我认识到经济学的研究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原理之上的。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如比较静态分析和比较动态分析等,这些方法论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第三,通过这本书,我对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有了更多了解。

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学科,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书中介绍了经济学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投资理财等方面的应用,这让我认识到经济学是一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对于那些希望从事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投资等行业的人士来说,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这本书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让我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理论和原理。

案例研究是经济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中的案例研究涉及到了不同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如价格制定、失业率、通货膨胀等,这些案例研究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经济学的应用和实践。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读书报告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读书报告

20*0暑期实践报告《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读书报告1 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 (2)2 初翻基础文献选读之感想 (2)3 对亚当•斯密生活的社会之感悟 (3)4 《铅笔的故事》——启发 (4)5 《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通读感悟 (5)5.1 对少数派的歧视 (5)5.2 家庭的形成、解体及其结构 (5)5.2.1 关于婚姻——效用最大化 (5)5.2.2 关于父母和孩子——家庭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6)6 “柠檬”市场—有感 (7)6.1 书中观点归纳和总结 (7)6.2 自己的一点思考 (8)6.2.1 信息不对称 (8)6.2.2 保险的例子 (8)7 扩张的经济学 (9)8 总结 (10)8.1 关于读书报告 (10)8.2 收获 (10)1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经济学,最早接触这一领域的东西是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上。

一本厚厚的书,读起来像小说一样,很有阅读性,其中的案例通过经济学独特的思维分析,觉得非常有意思。

原来这些看似平常的经济活动或政策的颁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中蕴含着这样或那样深奥的道理。

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是风趣幽默的,从来不按照书来讲,有种侃侃而谈的感觉,说到一个概念,便会发散思维似地讲上个十几分钟。

因此,在课堂上或者课后,没有仔细阅读过书,哪里感兴趣看哪里,上课有意思的话就会听听,照着老师的独特思维想想。

其中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书上的图表和公式。

也许是理科生的原因吧,总感觉大学里学的东西几乎都是文字,有些枯燥无味,看到数学公式就非常兴奋。

例如一张关于垄断企业短期生产的平衡图,为何在MC=MR这一点会达到利润的最大化,A TC曲线的形状为何是U形,且最低点必经过MC线,为何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区别……我觉得一本书中的理论和概念几乎可以浓缩在几张图上,图上的点和线都涵盖着一种思想或者公式。

学到的概念,知识点,都可以在几张重要的图上融会贯通。

课堂上,我觉得老师不是在讲微观的公式或,而是灌输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就如同所说的,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体系之内。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对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读完这本经济学的著作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所震撼。

本文将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出发,分享我的读后感。

首先,在这本经济学著作中,我对经济机制的运作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规律。

我懂得了市场是如何通过价格的调节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比如垄断、外部性等因素会扭曲市场的运作,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这对我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让我更加珍惜资源,合理规划个人投资和消费决策。

其次,这本著作还深入探讨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要素。

作者指出,知识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我经过阅读后,深刻认识到个人和国家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这个信息时代,技术和知识变革的速度非常快,我们必须适应并主动追求新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提醒,让我更加注重学习和持续的个人成长。

另外,这本著作还深入探讨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作者指出,市场和政府都是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二者不可替代。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

政府则需要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干预和调控,以保障公平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我个人对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二者都有重要作用,需要相互协调与配合。

最后,这本经济学著作还对个人的经济决策给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提到,个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应考虑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合理权衡风险和收益。

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和投资决策,不盲目跟风或者冲动消费。

同时,我也明白了个人财务规划的重要性,要合理规划个人收入和支出,确保财务稳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经济学著作,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也对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行为有了新的思考。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读书笔记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读书笔记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读书笔记“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柠檬”市场指的是次品市场,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柠檬”市场会出现,低质量产品会不断驱逐高质量产品,这使得产品的平均质量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市场规模不断缩小以致最终消失。

在汽车市场模型中,卖方利用信息不对称,出售“柠檬”并以高质量车的价格获取收益,再利用此收益来获取高质量的汽车。

因此,能在柠檬模型中识别出产品质量高低并通过买卖差价来获利的人被称为商人。

商人在生产领域经过实践逐渐成为了企业家,而缺乏企业家则会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从下面两个方面影响到经济发展:1.对于潜在的企业家阶层,倒卖利润过高将使他们远离生产领域;2.每单位产出所占用企业家的时间越多,那么产品的质量差异就会越大。

在保险、少数民族就业、欺骗性交易的成本和不发达国家的信贷市场等事例中都有柠檬原则体现。

在保险业中都存在逆向选择这个问题,逆向选择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

柠檬原则解释这些案例都是因为在案例中存在太多的“柠檬”,这些“柠檬”的存在使得整个市场中的产品的质量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进而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效用无法匹配,从而使得市场逐渐瓦解。

质量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建立一些规则解决。

例如:保证书、名牌产品、许可制度等。

企业的性质生产要素在不同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但在一些情况下资源的配置没有直接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

显然,存在着价格机制之外的另一种协调生产的方法,这就是企业及企业家的存在,前提是通过价格机制发生的市场交易是同质的。

为什么会有企业和企业家的出现?因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即企业,并允许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意味着降低交易费用。

但是消除和降低一定的成本不是一直存在的,如果一直存在这种效果就必然会出现一家企业垄断了所有的生产,所有的生产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在市场上也不会存在市场交易了。

企业因为管理收益递减,所以其扩大存在着限制,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经济学基础张忠德读后感

经济学基础张忠德读后感

经济学基础张忠德读后感《经济学基础》是由张忠德编写的一本教材,该书对经济学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阐述,涉及了经济学的历史、经济学方法与思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方面,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经济学的历史是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之一。

张忠德在书中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包括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亚当·斯密、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贡献。

通过了解经济学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现代经济学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经济学家们会有这样那样的观点。

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夯实了我的基础知识,而且也让我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经济学方法与思路进行了阐述。

经济学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经济学家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解释现象以及如何建立理论模型。

经济学方法涵盖了数学、统计学和实证分析等多种学科,其核心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和简化,建立理论框架和模型,并用数据加以验证。

经济学方法的深入理解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接着,书中系统地讲解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对象,研究决策者如何进行决策,以及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影响价格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经济体系为对象,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量关系和调节方式,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书中,作者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从需求和供给理论,价格弹性到成本理论等,每讲一部分都有许多示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最后,在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上,书中也讲述了很多有关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等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经济研究的方向和趋势提供了一些切入点。

总之,张忠德的《经济学基础》提供了一本全面系统的经济学教材,对我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非常有用。

阅读本书使我对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将大有裨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暑期实践报告《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读书报告1 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 (2)2 初翻基础文献选读之感想 (2)3 对亚当•斯密生活的社会之感悟 (3)4 《铅笔的故事》——启发 (4)5 《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通读感悟 (5)5.1 对少数派的歧视 (5)5.2 家庭的形成、解体及其结构 (5)5.2.1 关于婚姻——效用最大化 (5)5.2.2 关于父母和孩子——家庭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6)6 “柠檬”市场—有感 (7)6.1 书中观点归纳和总结 (7)6.2 自己的一点思考 (8)6.2.1 信息不对称 (8)6.2.2 保险的例子 (8)7 扩张的经济学 (9)8 总结 (10)8.1 关于读书报告 (10)8.2 收获 (10)1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经济学,最早接触这一领域的东西是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上。

一本厚厚的书,读起来像小说一样,很有阅读性,其中的案例通过经济学独特的思维分析,觉得非常有意思。

原来这些看似平常的经济活动或政策的颁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中蕴含着这样或那样深奥的道理。

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是风趣幽默的,从来不按照书来讲,有种侃侃而谈的感觉,说到一个概念,便会发散思维似地讲上个十几分钟。

因此,在课堂上或者课后,没有仔细阅读过书,哪里感兴趣看哪里,上课有意思的话就会听听,照着老师的独特思维想想。

其中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书上的图表和公式。

也许是理科生的原因吧,总感觉大学里学的东西几乎都是文字,有些枯燥无味,看到数学公式就非常兴奋。

例如一张关于垄断企业短期生产的平衡图,为何在MC=MR这一点会达到利润的最大化,A TC曲线的形状为何是U形,且最低点必经过MC线,为何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区别……我觉得一本书中的理论和概念几乎可以浓缩在几张图上,图上的点和线都涵盖着一种思想或者公式。

学到的概念,知识点,都可以在几张重要的图上融会贯通。

课堂上,我觉得老师不是在讲微观的公式或,而是灌输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就如同所说的,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体系之内。

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会得到各种相近的解决方法,而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剖析,又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回答。

在课堂上就体会到老师分析经济活动中的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2初翻基础文献选读之感想可能只是学了一门基础的课程,于是,就很happy的想,终于有一门可以不用看文字,只要理解和数学思维的课程了。

可是经济学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略略翻了几页基础文献选读的书,逐渐意识到学习的东西只是沧海里的一滴水,然后我的头开始痛起来了。

感觉上,这本书就像一本文学选粹的书,文集是把上好的文章收录到一本选集中,这经济学本文献选读是把大师们精良的作品收集起来。

不同的是,喜欢阅读文选的人不一定喜欢阅读经济学的论文。

也许是理科的思维吧,看到有如此多专业术语和难懂的文字,和一些经济学中高深莫测理论的词语,加上想到还要写篇很长的文章,对这本不厚书已经没有好感了。

文中也有很多的案例,可是有些在这本书中读起来很拗口,有些搞不懂它到底在说什么,例子是一个例子,有数字也有具象的东西,可是讲解的不透彻,可能是自己对语言的阅读水平有限吧,总觉得粗粗的浏览一遍,根本就理不清一篇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虽然这些文章都是精挑细选中大师们的作品,我崇拜这些大师们的思想,可是大部分文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些生涩,其中有一些专业词汇是在微观经济学中已经学习过的,阅读到就会有一种熟悉感,但是放在文献中和更多的专业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有点晕晕的。

如果真让我写这么多字的读后感,我觉得会有一定程度上无聊的咬文嚼字。

因为实在是胸中无墨,除了《微观经济学》和《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还没有读过第三本关于经济学的书,知识贫瘠,见识狭小,可以说完全是个门外汉。

再加上三年的理科生活,文笔上没有苦心练过,字数上简直是一种折磨,所以请老师不要怪我写些空洞无内容的东西,也不要谴责我的发发牢骚话。

我只能尽自己的努力把感想写出来。

3对亚当•斯密生活的社会之感悟《国富论》,一本经济学中历久弥新的经典。

泛读了第一篇的文章,就深深地被吸引,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紧密地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述经济活动的规律,将分工、劳动生产力等原理娓娓道来。

经过3个世纪的历史,透过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可以折射出在的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相似的,相通的。

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的制造业和工业有如此精密和严格的分工,庞大的贸易活动,跨区域的经济交流,繁荣的商品交易,使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感叹。

亚当•斯密生活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世界市场急剧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的应用,革新从棉纺织业,机械制造业,材料矿产业到交通运输业,水电供应业,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中,面对刚刚萌芽的新的经济体系和商业运作模式,亚当•斯密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对各个国家所发生的细微变化的原因有过探究。

他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对铁匠、木匠细致的观察,各个制造业的了解,水运以及陆运的时间和费用的计算,各个国家农业和工业的状态的了解,可以知晓,亚当•斯密对当时的经济有着全面、透彻的了解。

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各种的现象和提出的论证都是基于对社会的考察和自己深思熟虑的思想。

他提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源于分工的结果。

因此举出了微小的扣针制造业,制造一枚小小的针,涉及了十八般的武艺。

有专门的人抽铁丝、拉直、切截、削尖线的一端,磨另一端,装圆头,涂上颜色及至包装,每几道工序都有专门的工人来作,分工的细致导致了专业化技能的提高。

技能的精准化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产品的大量生产,产生了生产过剩,自然而然的,人们会把这些产品通过交易、买卖,在市场上流通,来获得其他的利益和需求的东西。

在这一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通过交易使自己的状态变得更好,因为他们从事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工作,经济学中的一大定理:贸易会使每个人的状态都变得更好。

在著作中,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是人类的一种倾向。

人们存在贸易和相互交易的原因一部分在于人的特质,需要同胞的协助,每一个个体都不能离开群体单独生存。

贸易,也是如此,人们需要互相交换取得自己需要的物品,每一天的生活行动都是在相互交易的。

当人们能刺激他人的利己心,要达到的目的就更容易了。

在随后的第三部分的内容,论分工程度是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只有当市场的范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上述的精细的分工才存在。

例如,著作中提到城市和农村的差别。

在大都市,一些小的业务如搬运,也是由专门的搬运工人来做的,所涉及的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有专业人员来分工与合作。

而在农村或相对较小的城镇,这种分工的程度就小了……以上关于第一章的内容的大致梳理,通过亚当•斯密的著作,稍微了解处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学的思想的萌芽,和现在的理论都是一致的。

这本《国富论》,我是一定要去拜访拜访的。

4《铅笔的故事》——启发在目录中很多篇的经典文献,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这篇充满了故事意喻,富有哲理的经济学文章。

在第一遍阅读时,我就觉得神奇,原来阐述经济学的思想可以如此简洁易懂,生动鲜活。

不得不惊叹作者从一只小小的铅笔上浸透折射出的经济学原理。

它不像有些的经济学文章,解释经济现象或规律时枯燥无味,全是经济学术语,除了学经济的,大概就没有人对它感兴趣了。

这篇文章,越读越有趣味,在一只小小的铅笔上,居然有这样的深奥。

作者从一支铅笔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使用等等环节上所涉及的一切人事物都进行了大概的罗列和讲述,感受到一支铅笔的诞生所覆盖的经济活动是如此错综复杂。

从一棵树开始,需要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的用于搬运和运输的工具和设备,和加工成条状的种种繁琐工序,到铅笔加工厂的上漆,石墨,金属扣……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之中,有成百上千人的参与,有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和市场交易。

可是,这些无以数计的活动都不是为了产生一支铅笔而存在的,只是贡献了微不足道的小小力量,一支铅笔便神奇的诞生了。

正如文章中叙述的“成百上千万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自然地、自发地整合到一起,从而对人的需求和欲望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竟然没有任何人来主宰!”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手”,对于组织会自动的形成有创造力,有效率的形态,从而对人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反应。

在这篇文章中所诠释的原理,通过一支铅笔,展现在我的眼前。

不油然地发出一声感叹,经济学世界的东西真是神奇和难以琢磨。

就像大自然一样,一个系统有机地、自发地将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太阳,水,无机物,大气层动态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不同的海洋,陆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统一起来,使整个自然界处于平衡状态。

而这种经济的活动几乎可以和自然界相互媲美。

窥视我们的生活,每一天睁开眼涉及的活动,洗脸用的毛巾,刷牙时挤的牙膏、杯子、牙刷,自来水,灯管,水管,卫生间的装饰,出门时的交通工具,上班处的办公室里的笔、杯子、纸张……每一件使用到或享受到的物品,在背后都触及到千千万万个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却又井然有序,使资源的配置处于我们所需要的。

生活在不断新陈代谢的经济活动中,生活在其中,每一件事都是自然而然的,但仔细想想其中包络的社会生产和交易,又超出了我们所能理解的能力,只是觉得不可思议,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铅笔的故事是如此的意味深长,值得我再次品味。

5《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通读感悟这篇演讲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生活,它包括对生活中少数派的歧视问题的娓娓道来,有关犯罪与惩罚的理论探讨,人力资源的经验性研究,以及家庭的形成、解体及其结构的论述。

从几个方面的深入讲解,将这些问题,试图通过经济学来清晰的解释出来,或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通读这篇演讲稿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经济学是和生活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

通过对平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细致入微的事观察和思考,以一种经济学的方式,来分析和猜测其中的原理。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纯理论的东西,止于经济的领域,它可以结合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不同的视角,去了解社会。

重视经济学,也是重视我们的生活。

一些不起眼的生活行为或常识,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富含着一个重大的理论或者一个可以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已经渗入到了生活中,可能会发展出更加绚丽的交融。

5.1对少数派的歧视看到这个小标题,只是觉得离我的生活状态很远,看了几遍通俗的文字,也是不甚了之,不清楚主要内容是什么,只能大概的用自己的想法理解理解。

文中提到的少数派,包括生活在美国的黑人,工作中的妇女,少数民族,特殊宗教群体,移民等。

少数派决定于数量上的相对稀少,较少的数量会导致歧视。

这有点不可思议,不过现实通常中存在。

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这是历史社会宗族之间复杂的缘由,整个社会形态的价值观念导致的。

文中的观点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

对市场交易中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歧视的解释是这样的:少数派无法供给足够多样同时又足量的技能,让公司愿意专门地雇佣这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