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
图片两组解说词
图片两组解说词图片两组解说词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2.分组讨论。
各组每位同学按要求给其中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注意标题要符合图片所表现的内涵,语言符合图片的风格。
交流时保持严肃、虔诚的氛围。
先在组内交流,选取最好的一个标题在班上交流,说说为什么它优于同组其他的标题。
废墟中负伤的儿童、拥抱时残废的士兵、上前线时离别的父子、在集中营里的尸体旁走过的小男孩。
3.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4.研读第二组图片,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图片上人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图一记录的是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
要注意画面上每个人脸上的由衷笑容,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图二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
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它们。
因为他们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所以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
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5.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6.例:图一的解说词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7.请同学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
图片两组PPT课件(苏教版必修二第8课)
) )
( 瞬间 . (2)间 谍( 间 .
) )
逃( 溃 . (3)溃 脓( 溃 .
) )
【答案】 (1)xuè xiě (2)jiān jià n (3)kuì huì
2.语境辨析法 (4)盛 ( . )装的人们,端着盛 ( . )满食物的铜盆,庆祝秋季的丰收。 ) 幸福的生
阶 段 一
阶 段 四
阶 段 二
图片两组
阶 段 五ຫໍສະໝຸດ 阶 段 三学 业 分 层 测 评
本课话题 ——责任与担当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1970 年 12 月 7 日,波兰华沙,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向犹太人死难 者纪念碑献花后,突然下跪道歉。
点评: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举动赢得了世人的赞美,被誉为“欧洲约一千 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勃兰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德国人敢于直面历史, 勇于承担历史罪责的勇气。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也在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 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 年 12 月 20 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巧识文] 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新闻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广义的新闻图片主要包括:新闻照片,是利用摄影技术制作完成的 用于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图片;新闻漫画,是一种在特定新闻报道载体上, 运用夸张、幽默的绘画形象和构图语言,专门报道或评论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 事、社会问题的绘画形式;新闻图表,分为统计图、示意图和地图,是指综合 运用文字、图形符号、照片、线条、数据、色彩等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图表。
“八· 一三”事变爆发后,他在上海火车南站拍摄到一个小孩坐在被炸毁的 月台上大哭的照片,被美国认为是在 1855 年至 1960 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 照片之一。照片在美国《生活》杂志作为封面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世界舆论对日本在远东所发起的这场非正义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谴责。
《图片两组》的教学思索
《图片两组》的教学思索摘要:在打开这一页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迄今,战争已吞噬了数以千万计人的生命,消耗财富折合成黄金可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避免战争。
关键词:语文教学解读图片祈祷和平一、读解图片,祈祷和平作为20世纪最惨痛的记忆,德、日等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带给世界的苦难和破坏是空前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战时的一切在人们的记忆中日渐模糊,只有那些凝固了历史的传世照片,至今仍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真实的瞬间。
这张照片是发生在上海火车站的凇沪会战。
面对这幅在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图片,学生在质疑、讨论后,听听他们的感想吧!甲生:可怜的孩子,战争中最惨的还是儿童,我希望和平,永远不要有战争!乙生:我真想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把这个孩子抱在怀里。
紧紧地抱着他!丙生:我憎恨战争!战争本来是人类自残的行为!丁生:无辜的群众有什么错?孩子有什么错?孩子知道什么是战争吗?在炮火轰炸的摧残下,他们对这个世界只有恐惧,只有哭泣。
面对这幅照片,我只能无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来控诉这场卑鄙的屠杀!我愤怒,日本侵略者残忍的手段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是,我却更为我们软弱可怜的同胞,为我们屈辱的昨天感到悲哀。
一个曾经出类拔萃、毅然挺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却任一个小小的日本强盗在我国美丽的国土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这是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
此时,在我颤抖的心头烙上永不褪色的4个字——勿忘国耻。
勿忘国耻,我们不能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忘却,我们不必要也不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抱复性的战争。
可令人气愤的是,日本政府居然公开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拒不承担赔偿责任,我要正告日本那些领导人:中国人民不会答应,历史不容篡改,事实不可抹杀,每一寸浸满鲜血的土地可以作证!今天,在我们共享安定幸福,迈进小康生活门坎之时,作为龙的传人,怎样才能实现前人梦想、世纪希冀?我们集聚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我们跨世纪的新一代要扬起生命风帆,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惨遭劫难的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被害者,安慰那些幸存者受创伤的心灵。
《图片两组》课件1(7张PPT)(苏教版必修2)
写解说词的方法
• 简介图片的创作背景 • 描绘图片表现的场景 • 抓住图中震撼人心的细节 • 适当想象图片之外的故事 • 表达作品的情绪气氛、主题意义和 观者自我内心的感受、情感共鸣 • 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的情境和氛围
gkstk精品课件
gkstk精品课件
• 历史画外音——
图片两组
gkst的内容(结合文字资 料) • 关注图中的背景与主体 • 抓住图中震撼人心的细节 • 适当联想、想象图片之外的故事 • 读出图中情绪与作者意图,读出自 己的情感共鸣
gkstk精品课件
解说词
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 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 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 的效果。
gkstk精品课件
gkstk精品课件
远处,轰炸机群的声音如滚雷般逐渐袭 来,这是1940年,德国开始对英伦三岛狂轰 滥炸。几个月来,这些考文垂附近的农村孩 子早已习惯了轰炸机飞来时的声音,他们一 起躲在了田野中间的防护沟里,仰望天空, 恐惧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轰炸,同时,也为 还在田里的父母担心,战争使他们的生活无 以为继。这块充满农民的无奈和孩子恐惧的 土地其实仅仅是个被殃及的地方。惟有和平 及和平撒下的人道阳光,人们才能真正回归 到宁静幸福的生活中去。
《图片两组》的教案
《图片两组》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两组图片,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1. 观察和分析图片的能力。
2.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分析图片。
2. 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准备两组图片,可以是绘画作品、摄影作品或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
2. 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两组图片,让学生初步观察,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两组图片,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观察和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每组图片,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教师针对每组图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想象和创造(10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想自己是图片中的主人公或场景设计师,进行创意改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四、语言表达(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图片的感悟和看法。
2.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邀请艺术家或摄影师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艺术创作的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观察技巧的深化(10分钟)1. 教师展示新的图片组,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纹理、光线、色彩对比等。
2. 学生练习记录观察到的细节,并尝试用词语描述。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组图片之间的视觉差异。
七、审美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讨论图片中的审美元素,如和谐、对比、对称等。
【语文】《图片两组》 课件苏教必修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 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弗朗索瓦费奈隆
作业:1、为最后一幅伊拉克女孩图配 标题和解说词,并附上简短的鉴赏文 字。(必做)
2、小组合作,以“祈祷和平”为 主题,完成一个图片展。(选做) ※ 图片展 ※ 前言 选图 拟标题 配说明文字 写解说词
3、利用余暇,看一本经典二战电影,读一部 二战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战争给人类带 来的灾难。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 琴师》(分获第66、71、75届奥斯卡奖) 《东京审判》 文学作品:《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前苏联]肖洛霍夫 《兄弟连》[美] 安 布罗斯 《第二十二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 《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李英儒 《荷花 淀》[中]孙犁 《安妮日记》[德]安妮
尸骨遍地的集中营
[英]乔治·罗杰
借鉴读图要领,每个四人小组 选择1—3幅图片中你们觉得最 有震撼力的一张,谈谈你们对 图片的理解和感受。
· ·
· ·
(1)图片的背景与氛围? (2)可能是什么原因使男孩没有走在远离尸 体的一边? (3)孩子的步态、表情和常理下应有的反应 有何不同?为什么? (4)他为何独自走在这可怕的路上? (5)他原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集中营 里的生活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6)这幅图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
图为1945年4月,贝尔森集中营里的 女性囚徒准备埋葬死难者的尸体。
谈谈对这幅图片的理解。提示: 谈谈对这幅图片的理解。提示:
(1)图片的背景与氛围? (2)可能是什么原因使男孩没有走在远离尸体 的一边? (3)孩子的步态、表情和常理下应有的反应有 何不同?为什么? (4)他为何独自走在这可怕的路上? (5)他原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集中营里 的生活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1—5问的基础上,思考: (6)这幅图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
非连续性文本:在对比中解读——以《图片两组》为例
组的整个组合来 看 , 换过 后 的 四幅 图更 好地
将镜头聚焦于 战争 中 的普 通 民众 , 这样 也 能 引起读 者 从更 广 更 深 的 角度 反 思 战 争 。再
表达 了战后 人们 对 战争 的反 思 , 需要 读 者细
细研读 、 比对 、 挖掘 。
二、 在 画 面 主 体 与 背 景 的 对 比 中探 寻
细 节
次, 便 于读者将 新教 材 的图二 和 图一组 合起
来进行对 比阅读 , 因为 图一 和 图二 的叙 事 角 度都是 受侵 略 国家—— 中国 的人 民 的, 只是
一
个是个像 , 一个是群像 。 又如 , 第一 组 的图三 , 由原 来 的“ 欧 洲某
“ 细节是形象作 品的生命 。 ” 抓 准了细节 , 就抓住 了 图片解读 的关键 。然 而 , 如 何探 寻 最具震撼 力 的细 节?我认 为 , 图片 主体 和背
次, 将哭换 成 了笑 , 图 片 表达 的意 蕴 更 为丰
来具体说 明。
第一组 图片 的 图一 中, 图片 主体 为 哭泣
的小孩 , 背景 为被 炸成 一 片废墟 的上 海 火车 南站 。图片 中 只有 一 个人 物 , 而 且这 个人 物 在 图片 中 占 的 比例 也很 小 。对 比主体 和背 景, 不难发 现 , 二 者构 成 了强 烈 的反差 , 即 战 争造成的 巨大废 墟和微小无 助的小孩形 成对 比。这样 的对 比反差展现 了生命在 巨大战争 中的渺小与无奈 , 以及战争 的巨大破 坏性 , 激
强化 了主体 民众 的欢 庆 和黑 夜背 景 的反差 , 其表达效果要 比旧教材 的两 幅图好 。新 教材 中第二组 图片 的图二 、 图三 、 图 四则分 别从警 示人们要记 住历 史 、 发 动侵 略 国家 士兵 的受 害 与忏悔 、 发动侵略 国家 整个 民族 正视历史 、
《图片两组》教案15活动探究课
《图片两组》教案15(活动探究课)
图片两组
【学习目标】
1、体会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2、学会解读图片并拟写解说词。
【学习过程】
【活动一:自主预习】
⑴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搜集关于战争、环保、疾病、
吸毒、矿难、交通事故等主题的图片,选择最能触动你
心弦的一幅,将它粘贴在下面的空白处,可在旁附上图
片创作背景。
⑵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
它通过对事物
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
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请同学们从课内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100字左右的解说词,
准备在班上进行交流。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合作探究】
1.读图会意:分组研讨图片,找出最具表现力的细节。
2.图片解说词:交流修改点评课前创作的解说词,归纳撰写优秀解说词的要领。
【活动三:拓展延伸】
1.为你搜集的图片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解说词,走上讲台,朗读你的解说词。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畅所欲言,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个世界最真诚的祝愿。
【课后练笔】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任选一幅,展开合理想象,自选叙述角度,写一个故事,不少于800字。
燃烧的女孩(1972,越南)
饥饿的苏丹(1994,苏丹)
战场上的婚礼(1995,萨拉热窝)。
《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两组图片,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和分析两组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两组图片,要求图片内容丰富,具有对比性。
2. 准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第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两组图片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细节。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两组图片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图片背后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取一组图片,用文字描述图片内容和自己对图片的感受。
2. 请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观察和分析图片的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鼓励学生收集更多有趣的图片,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观察两组图片,发现图片中的特点和差异。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讲授法:教师对图片的背景、艺术特点等进行讲解。
4. 实践法: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图片,提高审美和创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4.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图片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图片两组》教学反思
《图片两组》教学反思
《图片两组》这篇课文不同于其他纯粹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情感的课文,它是通过图片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来表达摄影者的意图。
对于这类课文,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如果我还是按照平常的方法来上课的话,就会把学生的兴趣给消掉。
于是我打算采取活动体验的方式来上课。
我安排了三个活动。
首先让学生鉴赏图片。
由于之前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选取一张图片进行鉴赏,所以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展示一下,之后让学生总结鉴图的要领。
第二个活动是要学生拟标题。
最后,让学生拟解说词。
在让学生活动之前先给了拟解说词的要求及示例,之后也留了一个作业,给学生看了《饥饿的苏丹》,并让学生拟解说词。
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始终非常大,这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只是,在情感目标的方面,我把握得还不是很好,这是需要改进的。
《图片两组》的教案2
《图片两组》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两组图片,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图片中的元素,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两组图片,要求图片内容丰富,具有对比性。
2. 准备whiteboard 和markers,用于展示和记录学生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展示第一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享他们看到的图片内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记录下来。
3.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观点。
4. 引导思考: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图片。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两组图片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两组图片,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的图片素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拓宽他们的视野。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评估学生在观察、分析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3.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问题,用于后续教学的改进和调整。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图片创作,让他们选择一个主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老师来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艺术理念。
3.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类型的图片,包括自然风光、人物、建筑、抽象艺术等。
《图片两组》的教案
《图片两组》的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两组图片中的物体和场景。
2.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和对比,发现两组图片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 学生能够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两组图片中的物体进行组合和重构。
教学准备:1. 准备两组图片,每组图片包含5-7张图片,图片中的物体和场景应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2. 准备白板或大张纸,用于记录学生的描述和发现。
3. 准备彩色笔或马克笔,供学生使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教案《图片两组》。
2. 告诉学生将要观察两组图片,并比较和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二、观察第一组图片(10分钟)1. 展示第一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2. 邀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每张图片中的物体和场景。
3. 记录学生的描述,以便后续的比较和讨论。
三、观察第二组图片(10分钟)1. 展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2. 邀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每张图片中的物体和场景。
3. 记录学生的描述,以便后续的比较和讨论。
四、比较和对比两组图片(15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记录的两组图片的描述。
2. 邀请学生比较和对比两组图片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 引导学生发现两组图片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五、创造性思维活动(10分钟)1. 邀请学生使用彩色笔或马克笔,将两组图片中的物体进行组合和重构。
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场景或故事。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创造性和重构作品,并描述他们的思考过程。
注意事项:1. 在观察和描述图片时,鼓励学生使用详细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在比较和对比两组图片时,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3.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限制他们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扩展活动: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如绘画或写作,将两组图片中的物体进行组合和重构。
2.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一个故事,以连接两组图片中的场景和物体。
3. 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将两组图片中的物体和场景进行表演和展示。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 《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战”,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
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二、研习第一组图片(重点)(一)关注作品细节,具体研读图片。
1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达主题,用形象来发言。
我们看第一组图片结合下发的材料,谈谈你心中的感受,你能否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2图片是瞬间的永恒,作为永恒的题材我们如何来解读呢,我想我们首先要注意图片发生的背景,这个图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被摄影师拍下来的。
第二这个摄影师他所要表现的那图片中中心的人物及事物是什么?第三,这个图片里最具有震撼力的细节是什么?图片的形象我们一看就能知道的,我们重点研究它最具有震撼力的细节在哪里?a、孩子坐在地上孤独无助地哭泣;b、地上的拐杖;c、离别父子哀伤的表情;d、孩子走在尸体旁边麻木的表情……(二)给作品加小标题,进一步研读作品请同学根据对背景材料的阅读,对图片的研讨,给这四组图片加小标题,揭示出图片所表现的内涵。
例:a 《永不覆灭的呼喊》、《血孩子》……b 《战争的烙印》、《Yesterday Once More》……c 《沉默的泪水》、《无奈的亲吻》……d 《孤独的旅程》、《精神的后遗症》、《失色的心灵》……(三)给图片写解说词,发掘图片的内涵。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在具体写解说词要注意:●想象发生在图片背后的故事●描绘图片所表现的场景●抓住震撼人心的细节●表现图片所传达的人物的心声例:a、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b、天灰蒙蒙的,刚下过雨,空旷的机场上,一个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军人和他的亲人紧紧相拥,然而旁边的地面上却多了一根拐杖。
《图片两组》的教案2
《图片两组》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两组图片,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组图片的观察和分析。
2. 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3. 学生创作和展示。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组图片,发现其中的特点和差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3. 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发现。
2. 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组图片,发现其中的特点和差异。
3. 讨论和表达: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4. 欣赏和评价:向学生介绍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创作和展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2. 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的提高。
3. 表达能力的提高。
4.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
六、教学资源1. 两组图片资料:包括绘画、摄影、雕塑等各类艺术形式的作品。
2. 艺术作品欣赏指南:提供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评价标准。
3. 创作材料:如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4. 评价表:用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和反馈。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表达图片中的细节之美,激发创新意识。
八、教学准备1. 准备两组图片资料,提前布置教室,以便学生上课时能充分观察和讨论。
2. 准备艺术作品欣赏指南,以便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有所依据。
3. 准备创作材料,以便学生在创作环节能顺利进行。
4. 制定评价表,以便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录像课堂 《图片两组》
活动体验:拟标题
要求:
1、紧扣照片内容。 2、反映作者意图。 3、词语有表现力。
为你感受最深的照片加一个贴切的标题。
希望在废墟中哭泣
悲 欢 拥 抱
爸 爸 , 别 去
活着的感觉
幸福
狂欢
德国集中营中被屠戮的犹太人骨骸
被屠杀的犹太人尸体
日军惨绝人寰的“杀人比赛”
越战中惨遭美军燃烧弹袭击的儿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史无前 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 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 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 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 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 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 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 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 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
高 建 群
图片两组
读图要领
1、了解照片背景(社会、时代、历史) 2、把握照片细节(对比、冲突) 3、展开联想和想象 4、揣摩作者意图(结合背景)
这张照片摄于1945年。纳粹溃逃后,宁静的 午后,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路上,表情漠然, 脚步缓慢,对于眼前的惨象,似乎无动于衷。遍 布的尸体与少年的表情形成强烈对比。作者通过 这张照片来反映战争对儿童心灵的戕害,表达了 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越战伤亡统计
北越正规军和被认为是越共游击队的人员: 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 美军: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死亡5.8万人,受 伤30.4万人,2000多人失踪。 南越政府军:死亡13万人,受伤50万人。 韩国军队: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亚军队:死亡500人,受伤2400人。 泰国军队:死亡350人。 新西兰军队:死亡83人。 平民:死伤160余万(战后约有88万孤儿,20 万人残疾…)
300000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图片两组》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两组图片,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审美情感。
2. 通过对比两组图片,使学生了解不同摄影师的拍摄风格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摄影师的拍摄风格和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两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两组图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两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片的拍摄风格、表现手法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摄影师的艺术特点。
3.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图片中感受到的美,教师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提高。
2. 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4. 学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组图片,要求图片内容丰富,风格各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 准备教学课件,以便更好地展示和引导学生分析图片。
七、教学过程:1.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组图片的拍摄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以及从图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观察力和审美情感。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苏教版)必修二课堂作业:第2专题《图片两组》(含答案)
《图片两组》课堂作业一、基础验收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藏匿()瞭望()引擎()肆虐()窒息()(2)呆zhì() lǒng()罩 kuì()乏荒miù()雷tí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女人买东西回家,家已经被察封,家人都消失了。
B.我们欢呼鹊跃,在可怕的昨天之后,终于出了一件好事,带给我们:希望!C.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D.每一幅照片都有震憾人心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后果。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B.午夜钟敲十二点,我又醒了——又是飞机!C.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D.三架日本轰炸机炸了上海火车站,等候在这里准备撤离的1800人,(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只有300人死里逃生。
二、能力平台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7题。
最亲爱的吉蒂:今天我只有丧气的消息。
我们许多犹太人朋友和旧识大全大群地被带走。
盖世太保对他们非常粗暴,用装牲口的车厢将他们运到威斯特波克,也就是德伦特的那个大集中营,他们把所有犹太人都往那里送。
有个人从那里逃出来,蜜普向我们说了他的情形。
被送到威斯特波克一定可怕极了。
里面的人没有东西吃,更没水喝,因为一天只供水一小时,而且好几千人只用一间厕所和一个水槽。
男女睡在同意个房间里,妇女和儿童经常被剃光头。
逃亡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犹太人,况且有他们的光头做记号。
在荷兰已经这么糟糕,德国人把犹太人送去的那些遥远又欠文明的地方是怎样个景象呢?我们认为他们大多数是被谋杀了。
英国电台说他们被送进毒气室。
那也许是最快的死法。
我觉得很恐怖。
蜜普自己也非常忧心。
例如,前几天盖世太保把一个上了年纪又跛脚的犹太老婆婆丢在蜜普门前的台阶上,跑开去找车子。
《图片两组》的教案
《图片两组》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组图片,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准备:1. 准备两组图片,内容可以是自然风光、人物、动物、建筑等,要求图片质量高,具有观赏性。
2.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引导学生关注两组图片,观察并描述图片的内容。
二、图片观察(10分钟)1. 展示第一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注意图片的细节。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内容,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 展示第二组图片,学生同样进行观察和分享。
三、图片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对两组图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图片表达(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一组图片进行表达。
2. 学生可以采用绘画、写作、表演等形式,展示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3. 考察学生通过图片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六、图片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已观察的图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图片背后的意义和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图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七、创意绘画(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尝试将图片中的元素或场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 学生自由发挥,可以使用水彩、彩铅等材料进行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两组》学案主备:于瑞英教学目标:1、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尽可能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通过画面了解事实真相。
2、能为图片拟解说词学习重、难点:1.解读图片的内涵2.写图片解说词课前预习一、二战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
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其中苏联2200万,美国1500万,英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
中国共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美国伤亡100余万,英国伤亡120余万,苏联伤亡约3000万,中国伤亡3500万。
死亡者达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法国死亡58万,英国死亡36万,美国死亡30万,波兰死亡600万,德国也约有600万死亡(其中400万军人)。
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
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40000亿美元。
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二、分别用一句话来概述第一组图片和第二组图片的内容。
第一组:第二组:学习步骤:一导入: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
本文这两组图片是本专题的学习材料。
两组图片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学习时要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并考虑图片可能产生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解读图片的内涵:(一)第一组图片1、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一幅图片,利用课本上的文字说明和平时的知识积累,请说出,你从这两幅图中看出了哪些细节?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片的内容描述出来。
总结将文字描述成图片的方法2、利用所总结的将文字描述成图片的方法来描述图片四。
(二)第二组图片与第一组图片对比来看第二组图片中最明显的特点是三、课堂小结两组图片主题与战争有关。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第二组图片是欢庆胜利的场面。
两组图片都表现了人们反对战争,期盼和平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阅读一)关于图片第一组图(1),原照片有这样的说明:“美国人不大注意日本人蜂拥入侵中国,不大注意吊眼睛民族的战争和它的东方式的野蛮,没有什么人注意蒋介石军队在上海的殊死战斗,也不注意日本飞机军舰每天对它的轰炸”。
而记者王小亭拍下的这张照片告诉世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干了些什么。
“两个星期之后,这幅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的银幕、杂志和报刊上。
突然之间,通过这个小小的哭叫着的孩子,亚洲的战争有了意义。
愤怒的美国要求日本停止轰炸。
美国把炸弹的原料、废钢铁卖给日本,引发了一阵怒潮。
日本人声称照片是伪造的。
他们悬赏购买王小亭的脑袋,王逃到英国保护下的香港去。
可是,这张照片已经在美国人民的良知上发生了作用。
”(《突发事件——1906—1972美联社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集》上海画报出版社)1943年,宋美龄为争取美国援华抗战在美国活动期间,每天都有无数的美国人寄信汇款给她(平均每天一千多封)。
有一天,她收到寄自新泽西的1937年的新闻照片和一张3美元的汇票。
照片画面上是上海遭到轰炸后,一个衣衫破烂的小男孩在哭号。
信中表达了一位妇女的心声:“我们虽然穷,但是不能无视发生在中国的这场灾难,这3美元是我三个女儿捐献给这个坐在中国某地铁轨上的苦命的小孩的。
”翌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讲演时,展示了这位美国妇女寄给她的信和那张新闻照片,她在高声朗读一遍后,深情地说:“我们中国有千千万万这样无家可归的孩子,你们美国也有成千上万这样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母亲。
让中美两国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共赴危难,去迎接胜利的曙光!”这次演讲通过巨大的无线电广播网,传播到美国的千家万户。
(《上海滩》2004年第三期)二)世界经典微型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法国) 哈巴特·霍利战争结束了。
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
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
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又译:我找我以前的恋人)。
”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
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
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
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战争留下了什么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苏珊•朗格说过:“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简约、精致、纯粹、独特的文体,更是一种意味丰厚、孕大含深的艺术形式。
欣赏微型小说要善于由此及彼,生发联想,留意空白,再创情境;特别要理解小说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的构思原则。
海明威把小说比作冰山,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隐藏在大海深处的几乎占八分之七,这就是著名的“冰山原则”,我们品读小说贵在透过“八分之一”的表面形式去体会、揣摩、理解“八分之七”的深层意韵。
法国作家哈• 霍利的微型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就是一篇含蓄蕴藉、吐吞不露的佳作,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一个士兵战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街道昏黄的路灯下十分意外的遇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情人。
作品写的就只这些极为有限的情境,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意味。
“战争结束了。
”貌似平静如水,漫不经心,实则寄慨遥深,言此意彼。
结束了,就意味着战争曾有过突如其来的开始、措手不及的应战和漫长残酷的过程,这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回归故里,也许他生性懦弱,九死一生,侥幸活命:也许他英勇无畏,杀敌立功,衣锦还乡。
现在,他“匆匆忙忙”行走在“路灯昏黄的街道上”。
他为什么不直奔家里而要滞留街头?或许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在人群稠密的“街道”寻找比较容易发现亲人的踪影,获得有关家人的音讯。
他为什么不是白天回来,而是黄昏之后的晚上才回到故乡?或许他夜以继日,水陆兼程,风尘仆仆,归心似箭。
他为什么不是大难余生,喜极而泣,而是匆匆忙忙,神色不定?或许他寻寻觅觅,忧心忡忡,试图找到他心中最重要的一个人。
……太多的悬疑,太多的或许,让我们来不及深思细想。
士兵对拦住他的女人这样说:“不。
我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
”一语解千疑,原来他朝思暮想、孜孜以求的人是他的情人(未婚妻)!可是,故事又由此变得复杂起来。
战争开始以前,这个士兵和他的情人该有过多少花前月下的美丽约会,又有着怎样的脉脉含情,依依难舍的情景?战争爆发之后,士兵开赴前线时,他和情人分手,相互间该有多少生离死别的眼泪和信誓旦旦的承诺,又是怎样地奔走呼号,挥手道别?战争中,在枪林弹雨下,在阴森战壕里,士兵多少次睹物思人,心里装着怎样的肝肠寸断的思念?……这此内容是合情合理的想象,更是小说意味生成的故事应有的内容。
简简单单的一句应答,一副表情,一盏路灯,一条街道,深刻地揭示出非常时刻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人间真爱。
小说的结尾写道,当士兵终于认出街上拦他的女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情人时,他使劲地抓住她的肩头,手指嵌进她的肉里,喊一声“约安”把她抱起来。
这是人物感情发展的高潮,如果不是从战火纷飞、血雨腥风里走出来的人,如果不是生生死死、天长地久的爱情,决不会有这样的举动。
再说士兵的那个叫约安的情人,她显然已经沦落为娼妓,德军战领了她的故乡,一个差不多有点姿色的女人要活命,要生存下去,面对如狼似虎、凶狠残暴的侵略者,她能怎么样呢?她有选择的机会吗?与其说她已经习惯了妓女生活,不如说是德军迫使她习惯了这种生活,所以,她才会用“吃醉了酒似的”放荡口气勾引每一个过路的男人。
她像土地、村舍一样,是被德军蹂躏的东西,从肉体到心灵。
德军溃败之后剩下了什么?满目疮痍的大地,颓败低贱的女人的肉体,更可怕的则是伤痕累累,难以抚慰的灵魂。
因此,当她也终于认出士兵时,她嚷了一声“啊!”,这“啊”里面包含着惊愕?兴奋?羞愧?愤怒?无奈?叹息?控诉?埋怨?……什么都有,过去的,现在的,还有将来的,似乎都幻化成一个极其恐怖的梦魇,压在她心头。
战争留下了什么?哈•霍利借这篇微型小说告诉我们:战争摧毁了城市、村庄和街道,战争破坏成千上万的人原本幸福美满、充满希望的生活,战争迫使那些无辜善良、青春美丽的女人沦落风尘,扭曲人性,战争带给人们肉体和心灵的无以平复的累累伤痕。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从那位士兵的身上,从他马不停蹄、苦苦追寻的身影中,分明又看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那就是,任何残暴武力,任何战火纷飞,都动摇不了、摧毁不了人们对爱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双闪闪发亮的眼睛透露着一种坚毅,一种刚强,一种生死不变的执着。
记住这双眼睛吧!整体感知,解读图片的内涵:(一)第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一、二两幅图片,利用课本上的文字说明和平时的知识积累,请说出,你从这两幅图中看出了那些细节?1)失去了父母的小孩受了伤,在无助的大哭,背后是被炸的火车站的瓦砾和废弃的车轨2)空旷的飞机场上横着的拐杖3)他妻子的左腿处还有一根拐杖,4)空空的裤管5)他和妻子拥抱时只有一根手臂对比一、二两幅图片中你看出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你想到了什么?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第一幅图片中受伤的孩子是受侵略的国家的孩子第二副图片中受伤的军人是侵略国家的军人。
因此无论是侵略国还是被侵略国的人民在战争中都会受到摧残。
仔细观察第三幅图片,你看到了那些细节?这时候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想一想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细节:士兵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枪。
孩子哭泣着父亲的脸上呈现出悲伤地表情反映了他的左右为难和依依不舍。
命运:可能死,可能残疾,可能健康的回来。
仔细观察第四幅图,你看到了那些细节?图中的小孩为什么不害怕?这意味着什么?文字说明中提示这是一个“宁静的中午”,“遍布尸体”但是孩子的表情是没有恐惧地,是平静的。
这幅图片恐怖的场面与孩子平静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说明,在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对这个孩子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见怪不怪了。
这意味着战争不仅给人民造成物质的损害,更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摧残。
三、合作探究5、按照看第一幅图片的要求来看第二组图片,你从图中看出了那些细节?共同的细节:笑容。
第一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
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了十四年的苦难,日本投降,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第二幅图片: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注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
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