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讲述了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的神农,遍尝各种
草药,以辨识它们的药性和毒性,为百姓找到治病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与中医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密切相关。
2.扁鹊卢医:扁鹊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医者,他的医术高超,尤其擅长
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据传,扁鹊曾化名“卢医”,在渤海郡郑地行医,并治好了赵简子和太子的疾病。
后来,人们就将“扁鹊卢医”作为对医术高超者的赞誉。
3.悬壶济世:这个典故来源于《后汉书·费长房传》,讲述了一个老翁
在集市上卖药,他总是将药壶挂在集市的一棵大树上。
人们前来求药时,他就从药壶中倒出药来治病。
由于他的药非常有效,人们称他为“壶公”,并将“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
4.杏林春暖:三国时期的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接受
财礼,只要求治愈者在门前种一棵杏树作为纪念。
数年后,他的门前竟然有杏树数十株,蔚然成林。
后人用“再世华佗”、“妙手回春”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这些典故不仅传承了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中医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医学典故成语
医学典故成语1、讳疾忌医原出于韩非子写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
扁鹊神医,众所周知;这蔡桓公确与齐桓公混称,许多人还不明白。
蔡桓公,姬姓,周武王之弟叔度之后,是春秋时期蔡国的国君,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
都城在今河南省上蔡县。
齐桓公:齐国国君,田齐(公元前400年~前357年),因迁移国都至河南上蔡又称为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前407~前310年)。
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名医。
可见这里的蔡桓公与齐桓公是一个人——田齐。
“讳疾忌医”文出战国末期韩国人韩非子,他著《韩非子·喻老》,收杂文五十五篇,是法家的重要文献。
关于“讳疾忌医”之文大意:有一天,名医扁鹊朝见蔡桓公,站着仔细打量了一会儿,说:“君王有病,在表皮部位,如果不治疗恐怕会越来越重。
”桓候说:“我什么病也沒有。
”等扁鹊出去以后,桓候对他左右的大臣嘲笑扁鹊说:“医生总喜欢医治那些没有病的人,来邀功求赏。
”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说:“君王的病已到肌肉里面了,若不治疗,将更加深入。
”桓候没有答理,等扁鹊走后,桓候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多天,扁鹊又遇到蔡桓公,说:“君王的病己进入脏腑,若再不治,恐怕就来不及了。
桓候还是不理采。
”扁鹊走后,桓候不耐烦地说:“这种邀功的医生,真讨厌。
”又过了十多天,桓候觉得有些不舒服,欲问下扁鹊什么原因。
可扁鹊远远见到蔡桓公,转身就走了。
桓候觉得奇怪,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扁鹊说:“如果病在表腠,服点汤剂,热敷一下,病就会好;病在肌肉内里,用针刺、艾炙也可治愈;病在肠胃脏腑,用药物解毒中和,还可以排除;病入骨髓深陷,有生命危险了,医药也不能治愈。
现在恒候的病已进入骨髓深层,神医也无能为力了。
”果然,过了五天,桓候病势大发作,立即派人去寻找扁鹊,而扁鹊早去了秦国……不久蔡桓公就死了。
注:“讳疾忌医”故事,反映了中医诊治疾病“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原则,现代叫“治未病”。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1. 《黄帝内经》:古人云:“生气勃勃,不得病痛。
”这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强调了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的重要性。
2. 《伤寒论》:张仲景的这部典籍,记载了许多中医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剂,尤其是对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3. 《金匮要略》:汉代张仲景所著,主要收录了治疗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4. 《神农本草经》:以黄帝作为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典籍,记载了大量草药的性味功效和应用。
5. 《难经》:这部典籍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了观察病情和辨识病因的重要性。
6. 《本草纲目》:李时中所著的这部草药学巨著,记录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和应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针灸甲乙经》:记载了针灸疗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8. 《千金方》:孙思邈所著的这部医学经典,记载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9. 《温病条辨》:明代吴鞠通所著,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0. 《医学入门》:这是一本初学者必读的中医入门书籍,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初学者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些中医十大典故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代表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理论体系,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精髓和治疗原则,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1. 《黄帝内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中的医药经典,被视为中医学的基础。
2. 《神农本草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神农本草经》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3. 《难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难经》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医学中论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重要著作。
4. 《伤寒杂病论》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中的医药经典,被认为是中医以外科疾病为主的重要著作。
5. 《金匮要略》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中的医药经典,详细记载了中医诸经验的方剂,被视为中医临床方剂的宝库。
6. 《本草纲目》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本草纲目》中的医药经典,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系统、全面论述草药的巨著。
7. 《千金方》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千金方》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主要收集了古代名医的医书经方。
8. 《名医别录》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名医别录》中的医药经典,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医的医术和方剂。
9. 《温病条辨》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温病条辨》中的医药经典,该书以热病为主题,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做了详细论述。
10.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医学
衷中参西录》中的医药经典,该书是明代张仲景所著的中医方剂学著作,对方剂的编写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故事典故有:
1.神农尝百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是中医的鼻祖之
一,他曾遍尝各种草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药性和治疗作用。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医中药学的象征。
2.橘井泉香:据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做董奉的名医,他经常
在福建一带游历。
有一次,他到达了一个小山村,发现村里的病人很多,便留下来为村民治病。
为了感谢他,村民们送给他一头牛和一斗米,但他没有接受。
相反,他要求村民们在村外种植一片橘树和竹林,以造福后来的人。
多年后,这片橘林和竹林形成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泉水清澈甘甜,能治愈许多疾病。
人们称之为“橘井泉香”,是中医治病救人的象征之一。
3.针灸铜人:在宋代,有一位叫做王惟一的名医,他发明了一种
针灸疗法,并制作了一个铜人模型来教授针灸技术。
这个铜人模型成为了中医针灸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模型之一。
4.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他著有《千
金方》等经典著作。
据说他非常注重医德和医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人们尊称他为“药王”,并将其著作视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5.刮骨疗毒: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叫做华佗的名医,他发明了外
科手术和针灸疗法。
据说在一次战争中,关羽中了毒箭,华佗为他治疗时采用了刮骨疗毒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医外
科手术的象征之一。
常见的中医典故(精选6篇)
常见的中医典故(精选6篇)篇1:常见的中医典故常见的中医典故汇总《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
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
”后遂将青囊喻医书。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
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仁术、仁寿:喻指医术。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
”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
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
《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
”《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
《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
”《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
”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
《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
亦此意也。
”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中医历史由来及典故
中医历史由来及典故导语:中医药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除了帮助老百姓防病治病,悠久的中医药历史传说、典故让人回味无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中医历史由来及典故,欢迎阅读参考。
中医历史由来及典故岐黄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
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
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
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医中圣手《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
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
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扁鹊卢医《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
《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
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也。
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
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
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
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
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杏林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
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
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
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
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
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
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虎守杏林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
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
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其中的起源与文化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行业真正的由来却常常被误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以期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个古老学问的前身,更好地理解中医药背后的文化和哲学。
古时候,中医药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
相反,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积淀。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关于中医药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编织成了中医药起源的神话传说。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典籍之一。
据史书记载,这本书始于战国秦汉时期,共分两部,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阐述了中医养生和疾病预防的基本理论以及治疗方法;而《灵枢》则着重讲述人体经络、气血循环等现代医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概念。
这本书被视为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世医家传颂不已。
2.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中医药领域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因其创作的《伤寒杂病论》而享有盛誉,被尊为“医圣”。
这部书总结并提炼了中医经验,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伤寒杂病论》被视为元朝以后流传至今的中医神典。
3. 《神农本草经》古老的《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是中医药发展的源头之一。
该书作者神农氏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奠基人之一。
《神农本草经》提出了低毒、高效、广谱的草药治疗理念,至今仍是中医药理念的基石和宝典。
它也为后世的草本医学以及中药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 中医药博大精深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财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也主宰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
中医药强调的是治病与调理之间的平衡,更强调健康和预防。
中医药也不仅仅是针对疾病进行治疗,同时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它的思想正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
总之,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近乎千古不灭的历史典故。
中医典故
【中医典故】杏林春暖三国时期,尤为德高望重的老医生董奉,专门为穷苦人看病,却不收任何报酬。
病人痊愈后,登门道谢,董奉就叫他们在附近种植杏树。
病重的人身体完全养好以后,种植5课杏树;病轻的人只要种植一颗杏树,董奉用这个方法作为纪念,在他周围渐渐地杏树成林。
不出十年,杏树结了果实。
董奉把收获的杏子全部都换成粮食,用来救济穷苦的人民。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要行业的代名词。
【中医典故】悬壶济世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
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
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闲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
于是,便在酒店挂葫芦处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
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徒,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
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
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
【中医典故】薏苡之谤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
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
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着。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
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
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
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诗句。
【中医典故】菊井泉香郴州古时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人们最大的希冀是摆脱病魔的折磨。
传说中的苏仙,是个叫苏耽的放牛娃,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
他的药方主要一味是橘叶。
橘树可以说全身包括枝叶都是药,能治疗肺、胃、肝等部位的疾病。
中医中药文化典故
中医中药文化典故1.《黄帝内经》典故:《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其中记载了许多医学理论和经验。
例如,“四时五脏”的理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脏腑与心理、情志的相互作用。
另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治未病”的原则,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2.《伤寒杂病论》典故:《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医学著作,集中了当时的临床经验和医疗方法。
其中流传着一些典故,如“推而行针”、“金针疗毒”等。
这些典故反映了中医的独特疗法和技术,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巧妙和高效性。
3.中药丹参的典故: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调经止痛等功效。
据说,在古代有位名医曾通过观察一只老鹿吃了一种叫做丹参的植物后,发现老鹿的伤口很快痊愈,于是将这种草药引入临床实践中。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药的研究发现往往源自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充满着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4.针灸典故: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有些典故与针灸有关,如《史记》中记载了华佗戟(即针灸)的典故。
据说,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师,擅长针灸疗法。
有一次,关羽受伤,华佗用针灸治疗后让关羽立即感到痊愈。
这个典故揭示了针灸的立竿见影的疗效和华佗高超的医术。
5.中药熟地黄典故:熟地黄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滋养肝肾、补血养心等功效。
据说,在古代有位名医曾通过实验发现,将生地黄熬煮后再煮熟,其药效显著增强。
后来,这种熟地黄成为中医中药的常用药材之一、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对中药的炮制和熟化有时可以提高药效,有时可以降低毒性。
6.《千金方》典故:《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医书,为宋代孙思邈所著,记录了大量的方剂和医疗经验。
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典故,如“奄忽停风”,讲述了孙思邈治疗风寒感冒的经验方剂。
这些典故体现了中医的经验教训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对后世医生的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中医中药文化典故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医中药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1. "扁鹊见蔡桓公":相传扁鹊是古代有名的医圣,他见到蔡桓
公以手摸石壁,通过感受来判断疾病,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2. "扁鹊让梨":扁鹊治病时使用的让梨方法,即用一只梨来诊
断病情,通过观察梨的状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3. "岐黄之术":相传黄帝以岐伯和黄帝的名字命名中医学派系,代表了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4. "扁担李逵":李时中是明代中医名医,他有一次用扁担赶走
了一只蝎子,因此得名。
5. "虎橀之术":虎橀是一种中草药,以其去风、活血的功效而
出名,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中。
6. "运气方":运气方是指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人体的体质和疾
病表现,给予适当治疗的方剂。
7. "百草之王":指中药学中以人参为代表的滋补草药,被誉为
百草之王。
8. "冲剂":冲剂是指将中药研磨后加水浸泡,煮沸后喷洒于疾
病部位外治的方法。
9. "草木之灵":中医理论认为植物也有灵性,能够提供药用价
值,这一观念在中医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10. "皇帝问药":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对医学和药物非常关注,他们亲自询问医治方法,探讨药物疗效,体现了对中医学的重视和推广。
中医博大精深典故
中医博大精深典故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着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中医相关的典故,以展示中医博大精深的魅力。
一、扁鹊治病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被誉为中医的鼻祖。
传说他能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患有胃病的病人,他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发现他的面色苍白,眼神无神,脉搏虚弱。
扁鹊判断出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需要进行调理。
于是他采用了针灸疗法和草药煎汤的方式治疗病人,最终使病人康复。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等来判断病情,并针对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扶正祛邪中医理论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调理人体的正气,使其能够抵抗外邪的侵袭。
这个原则来源于一则典故。
相传古代有一位医生,他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发现,病人体内的正气虚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于是他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调理病人的正气,使其能够抵抗外邪的侵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正气是人体抵抗外邪的重要保护因素,只有通过调理正气,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草木皆养生中医理论中强调草木皆养生,也来源于一则典故。
相传古代有一位医生,他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草木,发现它们生长茂盛,抗病能力强,而且一些草木还能够治疗疾病。
于是他总结出"草木皆养生"的原则,即通过食用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注重从自然界中汲取养生的智慧。
自然界中的草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1、神农尝百草。
神农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远古时候,百姓吃野菜、喝生水,采树上的果实充饥,吃螺蚌肉果腹,经常受到疾病和毒物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神农氏遍尝百草,每天遭受无数次的毒害,辨识植物是否有毒及其药性,让百姓避开有毒的植物,并为百姓治病。
后人托其名著成《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2、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患了重病,到秦国求医,秦桓公派一位叫缓的医生前去。
在缓未到之前,晋景公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说:“缓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才能躲避它?”另一个小孩说:“我们住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呢?”缓到了晋国,给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他说:“您的病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您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不可以用攻法治疗,补的药物又到达不了,我也无能为力了。
”缓的话与景公的梦境完全吻合,这让景公又佩服又惊讶,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现实了。
“病入膏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引申为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3、扁鹊起死回生。
有一天,扁鹊带着两个弟子经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到半日,还没有装殓。
扁鹊问明情况,判断太子并未真死,于是说自己能让太子“复活”。
国君听闻,亲自出来迎接,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是得了叫“尸厥”的病,并没有死。
于是扁鹊让一个弟子针刺太子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扁鹊又让另一个弟子为太子做药熨,太子竟然坐了起来。
又进一步用汤剂调和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扁鹊却说:“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这个人并没有死,我只是把他的病治好罢了。
”4、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是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西汉年间,今湖南郴州人苏耽,在乡里以仁孝闻名,苏耽得道成仙,飞升之前,对母亲说:“明年此地将有大疫流行,咱家的井水和橘树可以治疗。
若有患病之人,可以给他一升井水和一片橘叶,煎汤服下后就可以痊愈。
中医典故20则
中医典故20则以下是中医典故 20 则:1. 神农尝百草:传说神农氏为了了解药物的性能,曾经亲身尝遍百草,从而得出了百草的规律。
2. 扁鹊论医:传说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医术非常高明,被誉为“神医”。
3.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记录了中医的一些经典方剂和治疗方法。
5.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记录了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6.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草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等方面的知识。
7.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温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8.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9.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10.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针灸疗法的理论、穴位、操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11. 医灯续焰:医灯续焰是清代余无言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12. 儒医:儒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流派,强调儒家思想和医学理论的结合。
13. 伤科汇纂:伤科汇纂是明代徐春甫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伤科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14. 中风论:中风论是明代王肯堂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治疗中风的理论和方法。
15. 脾胃论:脾胃论是元代李东垣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强调了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源的重要性,主张治疗脾胃疾病应注重调理脾胃。
16. 龙砂医学:龙砂医学是清代龙砂学派的代表医学流派,强调辨证论治,重视病因分析和辨证施治。
17. 伤寒钤法:伤寒钤法是清代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学流派,主张治疗伤寒应以伤寒钤为主,结合辨证施治。
中药典故案例
中药典故1. 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神农氏为了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亲尝各种草木果实,鉴别其药性,开创了中药的先河。
他因尝毒草而牺牲,但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2. 华佗与五禽戏: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了“五禽戏”,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3.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遍访各地,采药验方,撰写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4. 人参寻踪:古人认为人参有神奇的回阳救逆之效,典故中有深山老林采参人不畏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获取珍贵的人参的故事。
5. 甘草解毒:据传古代有位医生用甘草成功救治误食乌头中毒的患者,从此人们认识到甘草具有良好的解毒功能,并被誉为“国老”。
6. 龙骨疗伤:在古代战争中,士兵发现某些骨头(后被称为龙骨)对伤口愈合有益,由此开启了对龙骨等动物化石入药的研究。
7. 枸杞延寿:相传枸杞子是西王母赐予人间的仙果,长期服用能延年益寿,此故事反映了枸杞在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地位。
8. 当归调经:古籍记载,一名男子为妻子寻找治疗月经不调的良药,跋山涉水终于找到当归,因其疗效显著,被广泛用于妇科病治疗。
9. 阿胶补血:关于阿胶的来源,有传说是秦始皇派遣大将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带回了一种可以熬制成胶状的驴皮制品,即为现今的阿胶,具有补血滋阴的功效。
10. 黄连苦口良药:黄连味极苦,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寓意黄连虽苦,却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1. 王不留行的由来:根据典故,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一种名为“王不留行”的草药,由于牛羊吃了这种草籽会迅速离开,不会停留产仔,因此得名,它在临床上常用于通乳消肿。
12. 桔梗的爱情传说:民间故事中,桔梗花象征永恒不变的爱,源于一位名叫桔梗的女子与恋人之间生死离别的悲剧,使桔梗成为表达相思之情的象征,而桔梗本身也是一味重要的止咳化痰中药。
13. 何首乌长寿之谜:何首乌的名字源自唐朝时期一个叫何田儿的老者服食后头发变黑且长寿的传奇故事,从此被视为抗衰老、益精血的良药。
中药的典故
中药的典故
01车前草
车前草是相传,当尧舜禹时期,战争激烈时,河水淹没了农田,百姓的生活遭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帮助百姓,舜帝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
02杏林
董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种杏树时不用钱,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
重症愈者种了五棵杏树,轻者只种植一棵。
数年后,杏树成林,红杏累累。
03、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请为一位重病人诊治。
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
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
”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
”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
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
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
”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
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
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
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
04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是指神农炎帝为了寻找治病救人的良药,遍尝百草,辨识植物的毒性,并写下了《神农本草经》。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和中医相关的故事
和中医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华佗与曹操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针灸和汤药,被誉为“神医”。
曹操患有头痛,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便请他来治疗。
华佗诊断后,建议用刀刮骨的方法治疗,但曹操误以为华佗要加害他,将华佗投入了监狱。
后来,曹操的儿子曹冲生病,华佗再次被请来,但这次他拒绝了治疗,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曹操的猜忌和残忍。
最终,华佗被曹操杀害,但他的医术和医德却传承至今。
故事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继承和发扬了扁鹊、华佗等前人的医术,写下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疾病治疗原则的著作。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他曾治疗过许多病人,其中包括当时的官员和将领。
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即在病情轻微的时候就要开始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故事三:李时中和《本草纲目》
李时中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整理和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是中国药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各种药物的性状、功效、用途和产地等信息,对于后世的医学和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中的医术和药学研究都非常出色,他曾治疗过许多疑难杂症,并被誉为“神医”。
中医 典故
“中医”典故悬壶的由来东汉时,集市中有一老翁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
他在门前悬挂着一大空壶,待到集市散去,总是跳入壶中,集市上的人均没看见过,只有管理市场的小官费长房在楼上看见了。
费长房感到非常惊奇,便带着好酒好菜前去拜望老翁。
老翁约费长房第二天再来,并邀同入壶中。
只见壶中装饰如宫廷般华丽庄严,美酒佳肴充盛满桌,二人畅饮尽兴而出。
后来费长房拜老翁为师,并随之隐居山中,终于把老翁的医道方术继承下来,在民间为广大群众疗病去痛。
因而,后世医生开业,均以“悬壶”誉之。
杏林的由来三国时期吴国的民间医生董奉,到南昌的庐山定居。
他住在山上而不种地,每日为人治病,分文不取。
如果重病治好了,让患者载五棵杏树;轻病治愈了就载一棵杏树。
这样连续好多年,所种的杏树已有十万余棵,郁郁葱葱,茂密成林。
后来杏子大量成熟,董奉就在杏林里打一粮仓,告诉人们,有买杏子的人,只要把容器的谷物倒入粮仓,自取一容器的杏子即可。
虫二笔记公众号提示这样董奉每年用杏子换的谷子,随后又用来救济周围贫苦的百姓和来庐山旅游断了盘费的人,深得人们赞誉。
橘井的由来西汉时期,桂阳人苏耽,人称苏仙,为人虔诚,品德高尚,孝敬父母。
据刘向《列仙传》记载,苏耽受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
苏仙在辞别母亲,超脱凡间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能疗。
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壹枚,饮之即愈。
”后来果如其言,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
这样在传统医学史上就有了“龙蟠橘井”、“橘井泉香”的典故。
这就是“橘井泉香”典故的由来。
自古用之代指良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岐黄之术(qí huáng zhī shù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
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
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
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悬壶济世传说世有壶翁(约公元2世纪),不知其姓名,一称壶公。
“一说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
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
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
”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
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
壶翁曾传医术于费长房。
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壶公、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
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不难知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药葫芦只不过是一只盛药的“药壶”。
或曰一种行医、卖药的“招幌”而已。
不过,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
仔细推究起来,用葫芦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
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
从历代史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
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医治很多疾病。
[1]杏林春暖三国时候,吴国侯官(今福建长乐市)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传说有“仙术”。
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
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
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不须报奉(不用告诉董奉本人),但将一器(容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账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旅客断了盘费的),岁二万余人……。
”后来董奉“仙去”了。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解释:杏林春意盎然。
赞扬医术高明。
坐堂医圣“堂”的来历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
他一反封建宫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
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
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兰台枢要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
曾祖父子健,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
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健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
”遂归,终于家。
僖与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
”骃曰:“然。
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
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
”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
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讽讥当世。
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
僖以吏捕方至,恐诛,及上书肃宗自讼:“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
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
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
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
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倘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自今以后,苟见补课之事,终莫复言者矣。
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
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杨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
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
”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
僖因自陈谢。
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
至于光荣,非所敢承。
”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随驾进京,校书东观。
冬又拜为临晋令。
孔僖主张“学不为人,仕不择官”。
著有《古文尚书传》、《毛诗传》、《春秋传》等书。
桔井泉香相传,三国时期住在江西的名医董奉,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规定每看好一个小病,病人要给他栽活一棵杏树;看好一个大病,给他栽活五棵杏树。
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杏林。
待杏林结果时,他又以果换粮,赈济穷人,于是被后人誉为“杏林春暖”。
千百年来,“橘井泉香”与“杏林春暖”双壁生辉,成为了我国古代医药史上一个十分著名的典故,成为了我国医药界的象征。
这则“橘井泉香”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清代闯入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就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
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飞升石、鹿洞,以及市内第一中学内的橘井,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
“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
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卢医国手《史记·扁鹊列传》时说,扁鹊“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
扁鹊生于周代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前后,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他年轻时曾拜桑君学医,并不断吸收和总结民间医疗经验,从而逐步成为一代名医。
有一次,扁鹊到该国行医,正遇上王宫在操办太子的丧事。
扁鹊详细地了解太子得病的情况,认为太子不一定真的已死,可能有救治的余地。
他入宫后给太子切脉,发现太子尚有极微弱的脉动和缓慢的呼吸,大腿根也有微弱的温感。
扁鹊指导学生们在太子的“百会”穴位扎针。
不久,太子果然苏醒过来。
此后,他在太子腋下施用“熨贴法”,让太子坐起来,再经20多天的药物调理,太子果然康复。
据说扁鹊曾经总结自己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著有《扁鹊内经》等医书,可惜已经失传了。
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
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
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以至于关于扁鹊的籍贯有一些争议。
有古书记载的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鹊见蔡桓公写到渤海莫人,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
”卢国,在今山东长清。
“渤海郡”在今山东省中南部和西北部。
“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一生创有:《难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青囊,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
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
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