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企业战略联盟相关理论 •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评估方法 •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提升策略 •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的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战略联盟逐渐成为企业间合作与 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企业战略联盟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稳定性问题。
研究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对 于提高企业联盟的成功率和降低合 作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联盟稳定性。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识别出影响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包括联盟治理、信任机制、 沟通与协调等。
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解决联盟内出现的冲突和分歧。
联盟成员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公平性
确保每个联盟成员的利益得到公平分配,避免利益失衡导致联盟破裂。
激励性
利益分配需具备激励性,让联盟成员有足够的动力积极投入联盟工作。
联盟成员间的竞争与合作文化
竞争文化
在联盟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联盟成员的创新与进取心 。
合作文化
强调联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与默 契。
04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评估方法
基于案例研究的评估方法
收集相关案例
收集企业战略联盟的案例,包括 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析它们的 稳定性表现。
分析稳定性因素
从案例中分析影响企业战略联盟 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合作双方的 信任程度、资源共享程度、利益 分配机制等。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多个实际企业联盟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炼出相应 的结论和建议。
太阳能热发电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战略研究
太阳能热发电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战略研究作者:吴光波宋亚男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5期【摘要】简明介绍了三种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综述了太阳能热发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太阳能热发电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聚光镜、吸热器、跟踪系统、储热材料、太阳能热机,指明了未来中国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所需突破的瓶颈与限制。
【关键词】太阳能热发电;槽式;塔式;碟式;关键技术1.引言伴随着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将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以其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太阳能热发电是利用聚光镜将太阳辐射能聚焦到吸热器上,产生的高温热能通过热力循环,驱动发电机发电。
与常规化石能源发电相比,太阳能热发电在经济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由于基础理论与制造工艺的限制,太阳能热发电成本过高、效率较低,阻碍了其大规模发展。
本文着重分析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所需突破的瓶颈与限制作出了一些有益探讨。
2.太阳能热发电的基本形式根据太阳能聚光形式的不同,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可分为槽式系统、塔式系统和碟式系统3大类。
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是利用槽型抛物面反射镜,将太阳辐射聚焦到位于镜面焦线上的吸热管,对其内部的传热工质进行加热,直接或间接产生高温蒸汽,进而推动涡轮发电机进行发电,如图1所示。
槽式系统的抛物面集热装置的制造所需的构件形式不多,容易实现标准化,适合批量生产,各聚光镜可同步跟踪,使控制成本大为降低。
另外其聚光镜和吸热器都布置在地面上,安装和维护比较方便。
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是利用许多台独立跟踪太阳的大型反射镜,将太阳辐射聚焦到一个高塔顶部的接收器上。
聚焦的热能将传递给工质,输入热动力机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最后以电能的形式输出,如图2所示。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产学研合作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深入探讨其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然后探讨各种合作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最后研究合作机制的构建和优化。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产学研合作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视角进行梳理和评述。
理论视角是理解产学研合作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合作实践的重要依据。
我们将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后续的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将对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合作模式是实现产学研合作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从合作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产学研合作的机制进行研究。
合作机制是保障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也是合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将从合作机制的构建原则、运行机制和优化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和研究,以期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视角在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中,理论视角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框架作用。
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产学研合作的深层次动力和影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理论视角包括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知识转移理论以及资源依赖理论。
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产学研合作是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的过程是创新资源在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高效流动和整合。
这种理论视角认为,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及其最新进展
产 业 技 术 创 研 究综 述 及 其 最 新 进 展
■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龚 红 李燕萍
摘 要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战 略联 盟 在 我 国迅 速 发 展 , 此 同 时也 产 生 了系 列 的 问 题 :联 盟 应 该 采 取 什 么 样 的组 织 模 与 式 7如何 分 享 联 盟 产 生 的 收益 和 风 险 7如 何 保 持联 盟 的稳 定 性 7如 何 评 价 联盟 的绩 效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战 略联 盟 这 些 特 有 的 问题 及其 在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推 动 国家 创 新 体 系 建 设 方 面 的 重 要 作 用 .成 为 当前 国 际 上 研 究 和 关注 的理 论 前 沿 和 热 点 。本 文通 过 系统 回顾 国 内外 关 于 产 业 技 术创 新 战略 联 盟 的 文献 ,为 其 的 理论 和 实证 研 究进 一 步 奠定 基 础 .并
教 育部 等 国 家六 部 门于 2 0 0 8年 1 2月 最早 源 于 战 略联 盟 。Mo i 和 P t r 未 达 到 合 并 的 程 度 。 2 dc ot e 0世 纪 9 0年 代 3 0日联 合发 布 了《 于 推 动 产 业 技术 ( 9 8 关 1 8 )认 为 ,战 略 联 盟 是 指 联 盟 主 以来 , 者 们 从 关 注 传 统 的企 业 与企 学 创 新 战 略联 盟 构 建 的指 导 意见 》后 , 体 基 于 成本 、效 率 以及 竞 争优 势等 因 业 之 间 战 略联 盟 . 向 关 注产 业技 术 转
二 关 于 联 盟 的 收 益 与 风 险 得 联 盟 的 风 险要 比独 立 公 司 大得 多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及其未来展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及其未来展望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组织,是企业获取外部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文献的梳理,探寻现在研究脉络,明确现在研究重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由于其克服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缺陷,成为了企业提高创新效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方式。
2008年12月30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后,联盟作为深入贯彻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我国很多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出现,仅北京地区就产生了100多家,它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契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承载着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联盟的目的是为了从技术层面提升产业创新力,作为新型的合作组织,以法律的形式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或其他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实现各方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
联盟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多方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产业层面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来指导整个合作体系的活动。
联盟中的各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在提升创新力的活动中通过知识转移和共享来取得创新价值。
本文试图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阐明研究内容,展望研究方向和重点,为联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1 关于联盟内涵与分类的研究学者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最早源于战略联盟。
Modic和Potter (1988)认为,战略联盟是指创新联盟主体基于成本、效率、利润以及竞争优势等因素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学者们从关注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横向战略联盟,转向关注纵向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
在对联盟形成后的管理方面,社会网络理论 分析了公司所在社会的环境对其今后战略行为的 影响。Ahuja认为,公司技术资本、商业资本、社 会资本和重大发明数量,决定公司形成与其它公 司联系的数目;Gulati的研究表明,公司从以前的 联盟网络中得到的资源越多,公司形成联盟的能 力越强,它在今后参与新联盟的可能性越大。
在解释联盟形成方面,资源理论提出,公司利 用联盟来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的价值达到最大 化。可持续的不同种类的互补资源不仅是企业竞 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 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和基于知识的互补资源成为了 关注的焦点。互补资源的识别、选择、获得和管 理是联盟成败的关键。 根据资源理论,联盟的竞争优势是资源在联盟 中的使用价值超出其被售出或是企业内部的使用 价值的部分。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如何有效 地利用和整合资源,如果企业能通过其他的方式 更好的利用资源,战略联盟就不是最佳选择。 Ireland等人(2002)从理论上检测联盟和联盟管 理创造的价值, 指出联盟 和Teng 等人提出了基于风险的理论该 理论认为在联盟的管理中存在两种风险, 一是 绩效风险, 二是关系风险。绩效风险是指在充 分合作的情况下战略联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这种风险来自于合作之外的因素, 比如环境的 变化、合作者能力的缺乏; 关系风险指其他合 作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战略联盟实际上为 企业实现风险转换提供了一种机制, 所以战略 联盟是在风险或资源与能力需求超出了本身所 能或所意愿承受的限度之外的情况下,企业以 承担关系风险为代价, 以弥补自身不足的一种 战略选择。
在对联盟形成后的管理方面,知识与组织学习 理论的研究表明:很多公司不但希望通过联盟获得互 补资源,而且希望能够学习这些能力。联盟的类型影 响公司从联盟中学习:合资形式的学习效果比特许形 式强,R&D的合资比其他形式的合资学习效果强。联 盟的形成仅为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条件,联盟双方的文 化差异、先前的经验、公司的吸收能力、知识类型、 学习的壁垒以及联盟双方的特性、关系会影响学习的 效果。研究表明,联盟合伙人间文化差异越大,联盟 的寿命越短;合伙人双方先前拥有的跨国合作经验有 助于联盟的成功;合伙人间的关系资本越多,学习达 到的程度越好, 而双方保护自己核心资产的能力就 越强。 Shenkar和Li指出,一般公司趋向于通过合资 形式而不是协议投资形式获得隐性的深层的知识。学 习能力同时影响公司在联盟中的地位及公司对联盟的 投入程度。公司的吸收能力也决定了它对联盟创新投 入的资源。
石墨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产业现状
石墨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一、石墨烯的结构与特性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是最薄的二维材料,单层的厚度仅0.335nm。
石墨烯可塑性极大,是构建其他维数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包裹成零维的富勒烯结构,卷曲成一维的碳纳米管,以及堆垛成三维的石墨等。
石墨烯的理论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利用胶带剥离高定向石墨的方法获得真正能够独立存在的二维石墨烯晶体,二人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具有一些奇特的物理特性:导电性极强:石墨烯中的电子没有质量,电子的运动速度能够达到光速的1/300,是世界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良好的导热性:石墨烯的导热性能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单层石墨烯的导热系数可达5300瓦/米水度,远高于金属中导热系数高的银、铜等。
极好的透光性: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并使所有光谱的光均匀地通过。
超高强度:石墨烯被证明是当代最牢固的材料,硬度比莫氏硬度10级的金刚石还高,却又拥有很好的韧性,可以弯曲。
超大比表面积:石墨烯拥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这使得石墨烯成为潜力巨大的储能材料。
石墨烯特殊的结构形态,具备目前世界上最硬、最薄的特征,同时具有很强的韧性、导电性和导热性,这些极端特性使其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应用于电子、航天、光学、储能、生物医药、日常生活等大量领域。
二、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法和化学法2种。
机械法包括微机械分离法、取向附生法和加热碳化硅法;化学法包括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与氧化石墨还原法。
微机械分离法是直接将石墨烯薄片从较大的晶体上剪裁下来,可获得高品质石墨烯,且成本低,但缺点是石墨烯薄片尺寸不易控制,不适合量产;取向附生法是利用生长基质原子结构“种”出石墨烯,石墨烯性能令人满意,但往往厚度不均匀;加热碳化硅法能可控地制备出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是一种新颖、对实现石墨烯的实际应用非常重要的制备方法,但制备大面积具有单一厚度的石墨烯比较困难。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横” 的研发布局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3
河北 联合 大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 版 )
电池汽车应重点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 争取重大技 术突破 , 争取 赶超 国外先 进技术 的发展 水平 ¨ J 。
研 发 模 式 等 建 议 推 动 汽 车 产 业 发 展 。 梁 丽 君 ( 2 0 0 9 ) 分 析 了 我 国汽 车 产 业 的技 术 创 新 的 历 史 和
V0 1 . 1 3 No . 5
2 0 1 3年 9月
S e p . 2 0 1 3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2 7 0 8 ( 2 0 1 3 ) 0 5 - 0 0 4 7 - 0 3
我 国 电动 汽 车产 业 技 术创 新 能 力 的研 究 综述
胡天娇 , 甄翠敏
年 份 我 国电动汽车发展 “ 8 6 3 ” 计划, 启 动 电动 汽车 专项 , 确立了以 P C E V 、
2 0 0 1年 HE V、 B E V车型为“ 三纵”, 以电池 、 电机 、 电控 为“ 三
术 问题众多。 目前, 混合动力汽车各项技术应用指 标综合起来总体上较好 , 应该优先推广应用实现市 场化。纯电动汽车在整车技术上国内已经有了很好 的基础 , 但因其成本高、 配套设施投入较大 , 目前 的 发展重点在研发和攻克核心技术 和降低成本上; 作 为未来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的首选 , 燃料
电池车以及动力电池几大项 目
从 当前 电动汽 车 产 业 发展 状 况 看 , 中 国在 政 策
体系上不断完善, 但 目前所掌握 的核心技术不足以
支撑 新 能源汽 车 的全 面 推广 应 用 , 需 解 决 的 核心 技
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科技法制——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09年年会学术讨论综述
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科技法制——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09年年会学术讨论综述余慧华吕凯曾艳(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进程中,我国科技法制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岁末,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09年年会在天津市召开。
会议以“产学研合作与自主创新”为主题,围绕“自主创新与科技法制”、“产学研合作与科技立法”、“知识产权与法律实务”,“新技术发展与法律变迁”等问题展开讨论,展示和形成了诸多新观点、新理论。
关键词: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科技法制;学术综述中图分类号:DF3;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945(2010)01-0022—042009年12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主办、天津大学文法学院承办的“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09年年会暨全国科技法制建设与产学研合作创新论坛”在天津市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政府法制部门、人大系统、法院系统的领导和科技界、法学界的专家学者150余位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了2009年度国内外科技法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并以“产学研合作与自主创新”为主题,就“自主创新与科技法制”、“产学研合作与科技立法”,“知识产权与法律实务”、“新技术发展与法律变迁”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
大会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自主创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法制建设科技创新是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
我国已经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阶段,如何因应时代要求,构建满足科技发展规律、符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内在要求的科技法制体系,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不是孤立的,其壮大需要相应的生态环境来呵护,生态环境是一个具有多元要素的复合体,在平稳和不平稳之间交替,各要素多极发展。
其核心结构包括三方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两者的有机关系。
基于创新理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研究_谭剑
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以将创新活动分为四 种类型[7]。第一,渐进式创新,这类创新多大是由市
实证分析,推算出在此期间美国非农部门的总产出 场需求与一线技术机会结合而成。第二,根本性创
中约有 88%应归功于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特 新,它们不是对已有产品及生产流程各种细小改良
指由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4]。在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
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并且需要将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术知识相结合; 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国众多行业部门
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些联盟完善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增强了联
盟内企业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由于此类联盟发展运行时间还较短,在机制功能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曼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 的新范式。
种由公共和私人部门共同构建的网络,一切新技术
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分析,国家
的发现、引进、改良和传播都要经过这个网络中各个 部分的运行和互动才能得到实现[5]。
创新系统划可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 一) 政府的作用
纳尔逊在《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以美国为例,
( 四) 跨领域合作与产业联盟
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问题; 第二,环境污染及
政府通过制订长期规划与产业政策,将各个主
外贸经济中与其他国家和谐关系的问题; 第三,在经 济长期运行 中,资 源 最 优 配 制 的 问 题[8]。 在 工 作 模
要的产业部门划分为相应的部门,鼓励引导各个部 门建立由竞争性公司组成有效率的联盟。这些联盟
式上,政府在制订产业技术政策的时候要加强与一 当中以产业联盟为代表,在部门之间建立广泛的合
产学研综述
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产业界)、大专院校(学术界)、科研机构(研发机构)所组成的联合体,各方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合作各方基于各自的战略目标相互提供资源,以实现产、学、研"三赢"的结果。
文献中,也有"产学合作"、"研学合作"、"政产学合作"或者是"政产学研合作"等概念,其差别仅在于不同概念所强调的主体不同、涉及的程度不同,其实际运作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经济一体与国际竞争的加剧,大大加快了产学研合作的速度,以大量科技园区的兴办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标志,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日益多元化发展,在国家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产学研实践起步较晚,基本与市场经济转轨同步,其蓬勃兴起则是近10 年间的事情。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论1.2.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1)理论根源①创新理论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和核心,并定义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
【1】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动” 指的是在新的体系中引进的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由创新理论发展而来的技术创新理论就以“组合”与“过程”为核心,从而充分体现出经济的动态发展特征。
产学研合作完全秉承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思想,是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实际运用,即让学研方的技术通过扩散和转移转变为企业的市场功能,实现经济价值。
创新理论另外一个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英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在1987年出版的著作《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明确指出,创新系统是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产学研合作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3400字》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企业的管理层从外国企业家身上接触到了非常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
从此,中国的战略管理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李婧(2007)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战略整合要素模型,结合协同理论。
结论是共生性并购后公司想要通过战略整合实现战略协同作用。
在战略整合过程中,他们必须紧密结合协同作用,不断提高核心发展力。
刘乐铮(2012)将通过使用价值链模型分析跨国公司整合的价值链。
通过价值链结构这个工具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司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
他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的状况,研究为何中国公司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部分。
结论是要克服这一低级困境,公司和政府必须共同努力,公司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
林毅夫、陈斌开(2017)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科学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权和谋求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把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何燕(2017)以YS公司并购SJ公司为例子,从三个方面对合并和收购的整合进行了有效地分析。
结论是只有通过系统的、有效的制度整合、资源整合和文化融合,从能最终保障战略实施的成功。
项保华(2017)认为战略就是抓关键、迎机会、避陷阱,必须认清形势,不同情境有不同的做法。
集团战略的重点在于:开放心态、积极探索、扎根市场、专注创新、淡定取舍、与时俱进。
范志刚、吴晓波(2018)指出联合战略具体又可分为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战略。
横向联合战略就是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改变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弥补资源不足的一种主动性选择,纵向联合战略包括企业进人到产品销售或深加工领域的前向一体化战略和企业进人到原材料供应领域的后向一体化战略。
而中小企业可采用依附型战略,与产品销售领域中的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定向地给大企业提供产品,通过大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基于Shapley-value法的联盟利益分配研究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建筑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以突破建筑业产业方面的建造技术、创新管理方法与咨询模式、研究以及使用新材料等为目标,以联合研发、协调创新为手段,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途径,由建筑业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相关大学,相关政府机构等众多组织相互承诺和信任而组成的联盟组织。
对于联盟组织而言,其首要目标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而对于联盟成员而言,其最终目的是要获得收益,因此利益也就成了联盟隐含目标,这也是联盟的运作动力来源之一[1]。
没有利益,联盟运行将失去动力和意义;没有运行,联盟也毫无利益可言。
那么,联盟利益如何分配才能既使得联盟高效运作又能对联盟各个合作伙伴保证其应有的公平就成了问题。
1利益分配在联盟合作中的重要性无论在任何联盟组织中,联盟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联盟的运作效率,进而影响联盟的成败———即联盟目标能否实现。
影响战略联盟成败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2]。
由于联盟利益分配不公平而导致联盟合作伙伴参与积极性降低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广州汽车集团和法国标致在广州的合资企业,就是因为双方在利益分配方面未达成共识而最终导致联盟解体[3]。
联盟的利益分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不能多方平均分配,亦不能按资源投入比例分配,还不能根据联盟各方的努力程度来分配。
这些指标都不能作为联盟利益分配的绝对性指标,但都可以作为联盟利益分配的参考性指标,各个指标所占权重也有待科学地计算以及实践验证[4]。
建筑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很显然是一个关于“合作博弈”问题。
关于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方面的研究目前比较成熟:层次分析法适用于筛选出对联盟利益分配影响的关键因素,纳什均衡适用于双边合作的联盟利益分配[2]。
由于夏普利值法可以解决多边合作的问题[5],所以比较适用于建筑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
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 )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罹伊德·夏普利(Lloyd Shapley )于1953年提出,该方法在求最优解时先提出三个公理,然后联盟各方进行动态博弈,直到博弈进行到全部满足三个公理时,博弈达到稳定状态,且该状态唯一。
企业战略文献综述
企业战略文献综述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3——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综述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综述文中着重指出,有效的联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减少联盟的失败率,使联盟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工具。
0 引言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相互之间合作的安排,通过共享资源改进它们的竞争地位和绩效[1]。
战略联盟是资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21世纪动态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全球化,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具有竞争所需一切资源的企业很少,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增加,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形式越来越多样,战略联盟成为除通常采用的并购、联合、参股等合作形式外另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
据统计,公司间形成战略联盟的比率在近几年急速增长[2],战略联盟的数量在2000年仅一年间就爆炸到超过102,000个[3]。
有人估计,在1996到1999年问,收入2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公司平均每家形成了138个联盟[4]。
现在,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主要联盟有60个。
这些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竞争发生在企业联盟之间,而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
联盟战略有创造价值的多种来源。
这些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有效地进入市场和从合伙人处学习[5,6],以及帮助公司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不受其控制资源的依赖性,成功地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等[7-11]。
从不同的理论出发,研究者解释了联盟的形成,并对联盟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本文着重对国内外战略联盟研究的一些主要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博弈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作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以有利于对战略联盟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1. 交易费用理论战略联盟是处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组织形式, 战略联盟的出现也可以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做出解释, 市场交易为企业节约了组织成本但带来了较高的交易成本, 内部化为企业节省了交易成本但带来了较高的组织成本, 战略联盟的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则处于中间状态, 在理论上可实现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之和的最小化, 因此, 战略联盟可能是一种比企业和市场更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
试述国内外科研机构资源整合的三大趋势
科 研 机 构是 科技 资 源 的 重要 载 体 ,是 国 家创 新 体 系 的 重 要
组成部分。 为 适应 经济 和 社 会 快 速 发展 的 需要 , 国 际国 内各 类科 研 机 构 都 在 不 断 调 整 结 构 , 进行 资 源 优 化 配 置 和 战 略 整 合 。 目 前, 已基 本 形 成 三 大趋 势 : 一 是 广 泛 建 立 产 学 研 相 结合 的 产 业技 术 创 新 战 略联 盟 , 或 称 产 学 研 合作 联 盟 。 二 是 对 原 有科 研机 构加
业 为 主导 发展 产业 技 术 创 新 战 略 联 盟 ,建 立联 合 开 发 、 优 势 互 补、 成果共享、 风 险共 担 的 产学 研 用 合作 机 制 。支 持联 盟承 担 产
究院。 三 是 大力 推 进 包 括 科研 机 构 在 内 的 科 技 资 源开 放 共 享。 本
文试 图 对 这种 趋 势 加 以综 述 。
要活动, 是 调 整科 技 生 产 关 系 、 促 进 科 技 生 产力 发展 的 重 大 举措 。 本文 从 国 内 外 科 研 机构 整合 实例 分 析 入 手 , 对 国 内外 科 研 机 构 整 合
趋势 加 以综 述 , 为 相 关部 门开 展科 研 机 构 资源 整 合 工 作 提供 参 考。 关键 词 :科 研机 构 , 资源整合; 战略联 盟
以撤、 并、 重 组, 改 善布 局 , 转 变运 行 机 制 , 组 建 各 类 产 业 技 术 研
2 0 1 3年 1月 , 国 务 院 办公 厅 印 发《 关 于强 化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主 体地 位 全面 提升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的 意见 , 进 一步 提 出 支持 以企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及其最新进展
产学研合作,1dustry-Universlly・・ResearchInstitute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系列的问题:联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模式7如何分享联盟产生的收益和风险7如何保持联盟的稳定性7如何评价联盟的绩效7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特有的问题及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和关注的理论前沿和热点。
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文献.为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一步奠定基础,并为我国有效地推动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有应用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并成为企业提高创新效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方式。
尤其是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门于2008年12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深入贯彻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我国各地区开始大规模地产生,仅北京地区就出现了100多家.它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联盟组织模式的研究学者对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研究最早源于战略联盟。
Modic和Potter(1988)认为,战略联盟是指联盟主体基于成本,效率以及竞争优势等因素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关系网络组织。
Teece(1992)则认为,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包括排他性的购买协议、排他性的合作生产.技术成果的互换.R&D合作协议.共同营销,它的特点是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并未达到合并的程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关注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战略联盟,转向关注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
战略缺口假说的联盟的动因解释
战略缺口理论核心观点的简述: 由于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对 公司的绩效目标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当国际 企业审视竞争环境并评价自身竞争力和资源时, 经常发现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们取得的绩效目 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 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
综合上述的诸多经典描述,可以将战略联盟定义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 性目的而达成的一种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
战略联盟产生背景
1.世界经济一体化;
2.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战略联盟的动因
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分担风险与成本 3.低成本进入新市场 4.挑战“大企业病”
Content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网络理论对联盟动因的解释
网络理论的核心观点简述: 网络理论认为,具有网络型组织的企业,对于 增强企业组织的活力和形成企业之间的价值连锁 起着很大的作用。网络理论并不要求形成严格的 层级结构,而是将组织的各部分松散地结合起来 。这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 市场因产品和技术周期缩短、竞争缴烈所导致的 动态发展要求。网络结构在协作群体企业的共同 防御和相互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组织既有 利于提高各成员企业的自律性,又有利于在相互 协调、共同运作的基础上促进彼此的交流,从而 不断提高企业对环境、技术和市场急剧变化的适 应能力
新材料研发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新材料研发创新策略研究报告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第2章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4)2.2 我国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2.3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机遇与趋势 (4)第3章新材料研发创新战略规划 (5)3.1 新材料研发创新战略目标 (5)3.1.1 技术突破目标 (5)3.1.2 产业应用目标 (5)3.1.3 经济效益目标 (5)3.2 新材料研发创新战略布局 (5)3.2.1 基础研究布局 (5)3.2.2 技术创新布局 (5)3.2.3 产业化布局 (6)3.3 新材料研发创新战略路径 (6)3.3.1 强化政策支持 (6)3.3.2 深化国际合作 (6)3.3.3 优化人才培养 (6)3.3.4 推动产业协同 (6)第4章新材料研发创新关键技术研究 (6)4.1 新材料设计与模拟技术 (6)4.1.1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6)4.1.2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 (6)4.1.3 多尺度模拟技术 (6)4.2 新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 (7)4.2.1 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 (7)4.2.2 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 (7)4.2.3 熔融盐电解技术 (7)4.3 新材料功能评价与表征技术 (7)4.3.1 结构表征技术 (7)4.3.2 功能测试技术 (7)4.3.3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表征方法 (7)第5章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建设 (7)5.1 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组成 (7)5.2 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管理 (8)5.3 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培养与激励 (8)第6章新材料研发创新平台构建 (9)6.1 新材料研发创新平台架构 (9)6.1.1 组织结构 (9)6.1.3 技术支撑 (9)6.2 新材料研发创新平台关键设施 (9)6.2.1 研发实验室 (9)6.2.2 中试基地 (9)6.2.3 产业化基地 (9)6.2.4 服务平台 (10)6.3 新材料研发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0)6.3.1 协同创新机制 (10)6.3.2 风险分担机制 (10)6.3.3 成果转化机制 (10)6.3.4 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 (10)第7章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0)7.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与意义 (10)7.1.1 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10)7.1.2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10)7.1.3 推动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 (11)7.2 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 (11)7.2.1 联盟构建原则 (11)7.2.2 联盟组织架构 (11)7.2.3 联盟成员 (11)7.3 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与评价 (11)7.3.1 联盟运行机制 (11)7.3.2 联盟评价体系 (11)7.3.3 联盟运行保障 (11)第8章新材料研发创新政策与环境 (12)8.1 国内外新材料研发创新政策分析 (12)8.1.1 国内新材料研发创新政策 (12)8.1.2 国外新材料研发创新政策 (12)8.2 新材料研发创新政策建议 (12)8.3 新材料研发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13)第9章新材料研发创新风险与控制 (13)9.1 新材料研发创新风险识别 (13)9.1.1 技术风险 (13)9.1.2 市场风险 (13)9.1.3 投资风险 (13)9.1.4 政策与法规风险 (13)9.1.5 人才与团队风险 (13)9.2 新材料研发创新风险评估与控制 (14)9.2.1 风险评估方法 (14)9.2.2 风险控制措施 (14)9.3 新材料研发创新风险管理策略 (14)9.3.1 风险预防策略 (14)9.3.2 风险分散策略 (14)9.3.4 风险应对策略 (15)第10章新材料研发创新未来展望 (15)10.1 新材料研发创新趋势分析 (15)10.2 新材料研发创新机遇与挑战 (15)10.3 新材料研发创新发展战略建议 (16)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新材料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研究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共同愿景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国内政策导向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与协作机制推动产业持续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跨越,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本研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为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性地探讨联盟作为创新合作平台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实践模式及影响因素。
本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内涵、类型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梳理,强调其在整合产业链资源、降低研发风险、加速技术扩散、促进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战略价值。
在此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及政策环境,勾勒出联盟在国内产业生态中的角色定位与演变轨迹。
通过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案例深度剖析,本文揭示了联盟内企业间合作创新的具体形式、动力机制与协同效应,提炼出联盟技术创新的多元模式,包括联合研发、共享平台、产业链协同、标准共建等,并分析了不同模式在提升联盟整体创新效率、增强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潜在局限。
再者,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专利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手段,对联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估,探讨了联盟规模、成员构成、组织管理、政策支持等因素对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及转化的影响程度与作用路径。
还关注了联盟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技术创新策略的动态调整要求,以及联盟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实践探索。
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与管理策略,旨在优化联盟运作机制、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期望为政府决策、企业战略规划及学术界深入理解联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作者:赵燕子王庆金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8期摘要:在以技术创新主导产业的今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技术开发战略联盟产业层面的拓展。
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尚未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仍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种新的技术进步方式,有待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系统回顾了现有国内外文献,并对其做出了总结评价,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结评价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传统生产方式已经被逐步改造。
加之市场需求个性化趋势愈演愈烈,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使得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发企业已无力独自承受,于是世界各国开始寻求产业技术创新的新途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特征,联盟组织模式及其联盟的稳定性分析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新展望。
1.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及特征研究在研究初期,学者们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战略联盟。
David J. Teece(1992)认为,战略联盟是指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性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包括技术成果互换,R&D 合作协议等。
[1]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和日本竹田志郎教授认为技术创新联盟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及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必然趋势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结成的具有一定相互依赖性的战略性伙伴关系。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关注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战略联盟,转向关注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李学勇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总结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2]相对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体更能形成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
赵志泉(2009)则进一步界定了联盟主体的功能,他认为,政府的作用是为重大科技专项,提供专项资金;企业的作用是提供创新所需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和科研设施,参与研究开发和进行技术推广;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是通过提供智力资源参与研究开发。
[3]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征,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研究。
张晖明,丁娟(2004)认为技术创新联盟是企业技术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与一般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联盟相比,技术创新联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技术创新联盟是以大型企业为活动主体的组织间合作;(2)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大规模的、常常要涉及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综合型合作;(3)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相互依存的战略性合作。
[4]蒋芬(2009)基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背景和目的考虑,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相比,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1)联盟建立在企业发展内在需求之上;(2)体现国家和区域战略目标;(3)具有法律约束和保护的联盟协议;(4)实行开放发展的组织和运行机制。
[5]胡争光,南剑飞(2011)进行了最新的研究,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一般特征归纳为:(1)主体企业化;(2)目标产业化;(3)合作自由化。
[6]总体来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一般技术联盟所共有的合作互利,战略长期性等特征,同时也有自身鲜明的独立特征,它不仅是产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达成的技术联盟协议,而且也是一种建立在整个产业发展内在需求基础上的战略联盟,同时体现的是国家发展的目标。
我们根据当前产业经济激烈竞争的现状以及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初步概述,可以看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产生是必然的结果。
在某一个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初阶段,它都是封闭的,不与外界相联系的,是组织内部的创新,通常是利用整个产业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现有的资源进行自我的创新,在开始阶段,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效,创新后的产业壮大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产业内部由于缺乏知识资源支持,知识更新慢等原因,独立创新能力减弱,整个产业开始下滑,甚至最终面临消亡的危险。
如果某产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相联合进行创新活动,由于高校、科研机构是重要科研成果产生的主要阵地,而这些科研机构无法将这些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某产业与其联合之后,运用其科学成果进行创新,既能创新自己的产业,又能使科技成果得到转化。
因此整个产业会出现长期的不断壮大发展的势头。
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大型的创新活动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的支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分析,合作者进入战略联盟的条件和进行利益分配存在分歧,这就需要政府的的政策约束管制。
因此,由于缺乏政府资金支持以及政策约束管制,整个产业最终还是会走下坡路。
从长远来看,只有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联合起来进行创新活动才能使整个产业不断持续的壮大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对现有文献中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以及特征的归纳总结,以及对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分析。
可以得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主体及其作用定位,用以下图的“金三角”表示。
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及其组织模式研究学者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及其组织模式研究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对其研究也比较少,没深层次的剖析。
胡耀辉,张莉(2009)认为技术创新联盟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进行选择,目前国内战略联盟的主要形式以股权方式为主,69%的联盟采取合资方式。
他们认为从事大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选择合资型联盟组织形式比较合适。
[7]张晓等(2009)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他将运行模式分为:(1)采取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2)采取模拟公司模式;(3)聘请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管理。
他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的联盟,都必须坚持开放发展机制。
[8]蒋芬(2009)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协调者的角度,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型分为龙头企业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和政府推动型四种模式。
[5]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联盟的类型进行划分,而对于各种类型的联盟优劣势缺少分析问题的研究也较少。
3.关于联盟的收益及其分享机制的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产生的利益分配合理与否,是影响产学研战略联盟之间能否实现有效合作的关键。
陈菊红等(2002)则引入贡献系数因子以衡量成员相异的核心能力,认为对动态联盟的成员,当其核心能力越独特,越重要,贡献系数越大时,则其相应的分配系数应该越大。
[9]张延锋,刘益,李垣(2003) 建立一个简单的价值模型,首先分析了战略联盟价值创造的源泉,然后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分析了合作者进入战略联盟的条件和进行利益分配的几个基本规则。
他认为战略联盟的价值创造来源于三个主要途径:知识学习与创造,共享相关资源降低成本,获得市场力量。
任何一个联盟成员的参与都会给战略联盟带来价值增加,联盟成员的预期价值分配取决于各自的机会成本与台作的成功概率,根据这一定理引进了风险因子n改进了shapl印值分配方法,从而得出了合作者参加联盟的预期收入,对shapley值进行了调整,同时根据联盟中权力与利益不对称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了用博弈的观点来分析战略联盟中收益分配的问题。
[10]何卫平,龙昀光,马亮(2008)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对技术联盟问题的可行性分析,他从技术联盟的产生目的、合作伙伴的甄别确定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收益分配等,都涉及到联盟各方的利益,共生是技术联盟存在的原动力,也是技术联盟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11]因此,建立共同投入和成果共享机制以及风险分担机制,可使联盟成员成为利益共同体。
4.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全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当前国内外将其当作研究的热点。
在以上分析中发现,现有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主要是从内涵、特征和运行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而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中管理机制、冲突协调机制以及如何选择联盟伙伴,如何降低联盟风险等重要问题,研究还很少,应继续从不同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项目基金:山东软科学项目(2011RKGB4012)。
参考文献:[1]David J.Teece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8:7, 509–533(1997).[2]李学勇.“全面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深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R],2010.[3]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J].创新科技,2009(4):18-19.[4]张晖明,丁娟.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2004(8):5-8.[5]蒋芬.“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趋势[J].华东科技,2009(12):36-37.[6]胡争光,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4-77.[7]胡耀辉,张莉.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形式及其运作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2-55.[8]张晓,盛建新,林洪.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52-55.[9]陈菊红,汪应洛,孙林岩. 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博弈研究[J]. 运筹与管理,2002(1).[10]张延锋,刘益,李垣.战略联盟价值创造与分配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3(2).[11]何卫平,龙昀光,马亮.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技术联盟发展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8):104-106.作者简介:赵燕子(1986-),女,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