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省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省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保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阔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喜迎国庆节诗歌献祖国——《我爱这土地》活动课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析诗人的情感。

2.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假如我们要参加国庆节活动,用诗歌献给祖国,根据这个活动主题,我们选择一首参赛诗歌。

(提示:结合我们进行的九上第一单元的学习活动,学生很快达成共识)二、学习过程活动一:设计朗读脚本,准备参赛朗诵开场白。

活动支架:借助网络或图书查找资料和听音频或看视频1.借助网络平台听央视主持人朗读的《我爱这土地》,练习朗读,设计朗读脚本。

2.搜集中国古今文人的爱国诗句,整理到素材本上。

3.完成开场白,全班优化后定稿。

活动二:把握诗歌情感脉络,写一段诗歌鉴赏。

活动支架:1.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群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2.小组合作完成诗歌鉴赏,班级展示,师补充。

3.听台湾词作者、音乐制作人陈彼得对《我爱这土地》的朗诵,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推选出领读员。

活动三: 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爱国主义情怀。

活动支架:1.模拟参赛现场,喜迎“国庆节"。

2.听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朗读歌词,和《我爱这土地》比较抒情的不同。

3.教师总结本课。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舒婷说:我和我的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

我和我的祖国生死相依,血脉相连。

老师说:我们都是祖国的一份子,都是伟大祖国的形象代表。

习主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都要为祖国的繁荣承担重任。

是的!不仅仅艾青,还有更多的中国人书写过、书写着他们的家国情怀。

(出示幻灯片,学生补充并齐读)家国情怀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时间
年月日第周第课时
课题
我爱这土地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生:鸟。
生:歌唱土地。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2、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汹涌刮着腐烂
三、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 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二、整体感知。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艾青及诗歌的时代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深情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悟诗歌,引发学生与诗人的感情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深情诵读,体会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想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营造氛围。

请学生欣赏视频歌曲《共和国之恋》。

导入: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它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是啊,古往今来,中华儿女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

国难当头时,有的抛头颅、洒热血,以身殉国;有的以笔为枪,摇旗呐喊,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篇章。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望历史,感受诗人艾青所深深眷恋着的那片土地吧!(出示课题)二、初读诗歌,感知“土地”。

1、多媒体播放艾青介绍。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

其诗歌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2、初读感知——“我”爱的土地。

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读出节奏和情感。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听节奏、语调和感情。

同学们,诗人所爱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指名回答。

(PPT同步出示图片)3、回望历史——彼时的土地:南京大屠杀文字、图片资料。

介绍背景: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PPT课件:包含课程讲解的PPT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多媒体展示工具: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歌赏析等内容,增强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粉笔:用于在黑板上书写和 绘图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图 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
家长反馈评价: 听取家长的反馈 意见,了解学生 在家庭作业和课 堂外的表现和学 习情况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观察学生的表 现:及时发现 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问题和 困难,调整教 学策略和方法
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作业完成 情况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 握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进度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意境
教师首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 主题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中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 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总结本课所学内 容:回顾本课所 学的知识点和技 能点,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 掌握。
强调重点和难点: 强调本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提 醒学生注意掌握 和巩固。
布置作业和预习 任务:布置适当 的作业和预习任 务,引导学生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和预习下节课 的内容。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 与度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2 我爱这土地*教学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全诗并掌握朗读现代诗的一般方法。

2.说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3.体会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能说出诗歌的意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哭泣的中华——侵华日军暴行实录》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板书: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中国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正涵,生于浙江金华,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出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习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习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赏析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抗战时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抗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爱国情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艾青: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现代诗人。

他的诗作以深沉而忧郁的笔调,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

-介绍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国家山河沦陷,民族危在旦夕,诗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土地,端木蕻良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我想唯有对土地家园深深眷恋的人,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闻到泥土的芬芳。

无独有偶,诗人艾青也曾这样向土地表白:我爱这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那炽热深沉的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通过读文段、看图片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读诗”我能行。

(出示朗读提示)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酝酿感情,组内诵读。

3.展示点评,生生互动:“给你锦囊”或“为你点赞”。

(“送锦囊”和“点赞”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词句)过渡:下面我们走进诗的字里行间,通过“品诗”去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引出下一个环节)四、“品诗”我能行。

屏幕出示——思考交流:1.在诗中,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应该都紧扣作者“爱土地”而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殊含义?(注意这些词前面的修饰语)2.哪些词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组内交流后再展示)结论:1.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特殊含义(即象征意义):土地——遭受侵略践踏的国土河流、风——反抗精神黎明——光明未来2.分析“常”、“应该”、“嘶哑”、“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词句,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过渡:当年的战火牵动着的又何止作者一人,接下来,我们来读另一首诗。

(引出下一个环节)五、“品读类文”我能行屏幕出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思考:1.哪句诗最触动你?为什么?2.既是“类文”,有何相同点?过渡:有多少个爱国者,就有多少个对土地的抒情者,下面我们也来“为国写诗”。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2.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 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 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主旨2 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

3 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们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

(板书)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他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1932年,作为一个美术青年,由于在上海从事进步绘画运动,艾青被捕入狱。

他失去了所有的画具,但他却拿起了笔,进行诗歌创作。

这一写就再没有停下来,他写出了个人也是新诗史上感人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艾青用他那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三. 朗读课文1. 教师范读(正音、规范诗句的停顿及重音)。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3. 指名读。

4. 全体学生齐读,充分感受诗句中的深情。

主问题一 :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快速朗读课文,结合问题,提取信息。

自学要求:独立自主,组织好语言,把自己的看法写在草稿纸上。

互学要求:组长主持,合理分工,要求4号先回答,3号、2号补充,1号最后总结归纳。

展学要求:小组上台,大胆展示,声音洪亮,脱稿发言。

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篇一: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序幕:阅兵掠影营造氛围1、播放我国今年九月三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的抗战老兵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威严的方阵、英武的军人、恢弘的气势;听到这惊天的口号、动地的脚步、褒扬的解说。

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自豪。

更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革命先辈为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有的以笔为枪,歌唱土地,助阵抗战。

前者如抗战老兵,后者如艾青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艾青走进我爱这土地。

(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穿越时空,共同回眸一段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一、回眸抗战,结识作者1、播放反映日寇暴行与人民反抗的视频、图片,介绍背景。

2、结识作者。

(多媒体展示:艾青,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二、听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诗情画意。

2、朗读指导。

(多媒体展示:注意语调、重音和节奏。

)3、学生初读。

三、品读诗歌,领略诗情(一)明确品读要求,阅读品读材料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整句诗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象征了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呢?(比如哪些词语应该重读,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请你亲自读一读。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1.诵读法;2.探究欣赏法。

1课时【A:导入新课】导入(一)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也许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导入(二)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B:自主阅读】1.作者简介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__《大堰河——我的保姆》__。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资料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3.字词积累汹涌..(xiōng yǒng)嘶哑.(yǎ)4.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5.学生自由诵读,注意停顿与节奏。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4.体会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检查1、读准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 黎明(lí)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激动而愤怒。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3.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艾青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 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5.知识链接现代诗也叫“白话诗”,诗歌的一种,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直率陈述和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0年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住在农村老家,清晨和傍晚的时候,我都会一个人到走到田野里散步。田野里有不 知道尽头的河流,青青麦田,笔直的白杨树,我走在松软的黑色土地上,想到疫情正在侵害着这片土地,很多白衣 战士正在与病毒做着顽强的斗争,我不禁泪流满面,然后,我就想到了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一刻,我与诗人共情了。这个诗人就是艾青,而他打动我的这首诗就是《我爱这土地》,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生点评:作者借“鸟”的形象来自比,表达对祖国的真挚的爱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这种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 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这种手法叫做象征。它可以使文 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教师总结:作为中国人,无论是面对战争,还是疫情,还是洪涝,都有像艾青一样“嘶哑地的喉咙歌唱”的人, 有像鲁迅先生说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华儿女都“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J让我们在齐声朗读这首诗中结束今天的课。
三、布置作业,巩固强化
背诵诗歌,积累《艾青诗选》中含有“土地”意向的诗,回忆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触动你的人和事,以及你自己 的感受,写一首小诗。
生答:然后我死了,“然后”说明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死亡已经从容不迫,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说明“我"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我”不仅仅是作者艾青,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国 家的富强而努力拼搏,勇于牺牲的战士、平凡的普通人。所以配图用英勇牺牲的画面。正是有了这些牺牲才有了抗 战的胜利,就像作者在诗中所说的“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是作者对胜利的信心和希望,最终,事实 证明了他的信心是有依据的,他的希望也实现了,所以用抗战胜利的画面呼应了诗人的这种信心和希望。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他诗歌的中心意象。

“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积累拓展艾青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

二、出示活动内容活动一:深情朗读活动二:细腻体味活动三:尝试创作活动四:积累拓展三、知识卡片1.作者介绍:艾青出生于1910年,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五岁,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的早期的诗风格浓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题。

2.背景介绍:《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深情朗读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一读:深沉、悲愤的感情基调二读:鲜明的节奏三读:抒情的重音四读:炽热的情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揣摩诗中的语句,体会借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2、能有感情的朗诵全诗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思想教学重难点:1、理解“意象”的含义,学会抓住关键词品析意象2、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教学方法:欣赏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播放美丽的土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进而导入到诗人艾青的爱国热情。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范读,教师对朗读稍作指导。

情感基调、语速、节奏、重音2、自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诗歌中直接抒发作者对土地情感的句子是?诗中直接描写土地的句子是?二、析意象、品情感1、由“土地”引出对“意象”概念的介绍:“意”情感;“象”具体可感的事物2、诗中还有哪些意象?河流、风、黎明、鸟3、品析“河流”“风”抓住“悲愤”“激怒”这些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例句分析,改变原句,把“我们”改成“我”,把“无止息”去掉,体会不同,得出这两句还强调了人民抗日斗争精神的不屈不挠,因而其中还有“赞美之情”4、品析“黎明”黎明代表光明、希望以及新生活,抓住“无比温柔”,表达出对于“黎明”的向往之情5、品析“鸟”抓住“嘶哑”“腐烂”从生到死的不同阶段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着和眷恋。

三、小组讨论总结主题诗人借助鸟儿的形象歌唱了被日寇蹂躏的土地;歌唱了人民的奋起反抗;歌唱了美好的新生活。

自始至终他的眼里都是饱含着泪水的,这泪水实际上也是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四、深情诵读照应导入:那曾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如今已经变得美丽而丰饶,这是由无数的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倍加珍惜和热爱,带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再次朗诵诗歌。

五、赛诗会——爱国诗篇摘录以小组为单位,每名组员将自己搜集的爱国诗篇在组内进行汇报,小组汇报完毕后,每个小组在班内进行汇报六、小练笔假如你也是一名诗人,你会借助什么形象来书法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模仿:假如我是……我也应该用……写一首短诗。

七、继续收集古今中外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并选一两首自选音乐朗读。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共收入六首中外现代诗,以爱国思乡为主元素。

单元目标总共有三点要求,一、揣磨诗的意象。

二、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此时的祖国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发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通过对美好故土的眷恋以及借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自已内心最真挚的爱国情感,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

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十几首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中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有限,又加之距今时代久远,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针对九年级的学生,想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能够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和巧妙的抒情方式。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1.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2.教学工具:多媒体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朗读 课文
自古以来,赞美山水者有之;赞美花草者有之,但赞美土地的诗词却鲜有所闻。但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大地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 人激情澎湃的灵魂吧!
自古以来,赞美山水者有之;赞美花草者有之,但赞美土地的诗词却鲜有所闻。但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大地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激情澎湃的灵魂吧!
了解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我爱这土地》分别 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一现实的痛苦心理及深沉的爱国心声。
课后阅读艾青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体会诗 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这是一种声嘶力竭的悲啼!
从这个词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内心因祖国饱受侵略而产生的痛苦与焦灼的心情。
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诗的含义?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呀!
本诗的确主题该怎样表述?
诗人以“我爱这土地”为题,表达了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内容
学科
语文
年级
初三
时间
节次
主备人
复备人
初三备课组
课题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主题。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精品表格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精品表格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2/ 11
3/ 11
4/ 11
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璀璨(cuĭ càn)讴歌(ōu)敦厚( 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è)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
5/ 11
6/ 11
7/ 11
8/ 11
9/ 11
11/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我爱这土地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心弦。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
..: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
..,
..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的/河流
..,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诗人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眷恋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诗人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

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
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一试,相信你会写得很好。

【交流】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