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_宿继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1-04基金项目:中北大学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2008J 019)。作者简介:宿继光(1978—),男,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第24卷第2期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V o l .24N o .2
2009年6月
J o u r n a l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I n s t i t u t e o f S h a n x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n e 2009
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
宿继光,张艳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摘 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清代秘密结社与山西武术发展的相关联系做了论述。研究发现,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从业人口”和发展空间。对清代山西武术与秘密结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社会学研究,目的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或是一条全新的思路。关键词: 清代;秘密结社;武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G 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71(2009)02-0062-03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秘密结社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明清山西武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承载武术发展的秘密结社组织。清代秘密结社作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和礼仪规范,从事特殊社会活动的秘密团体,在其长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势力由弱到强,能量越来越大,对农耕文明下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事实上,秘密结社是旧中国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势力。清代秘密结社多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不但为推动武术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促进了武术的横向交流。秘密结社反映了清代文化史的一个侧面,同样也构成了传统武术发展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1 清代秘密结社的特点
秘密结社是历史上下层群众为了互济互助和自卫抗暴,
或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而自发结成的社会组织。[1]
秘密结
社分为秘密会党和秘密教门(或称民间宗教、秘密宗教)两大系统,由于在信仰内容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主流社会相背离或对立,因此往往受到主流社会的打压,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秘密结社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当时社会经济、阶级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制约。
秘密结社组织所行的歃血誓盟、焚表结拜仪式,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一种结盟的作法。他们对天盟誓,信仰天地能主宰一切,认为凡是违盟的人,就是欺天,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这种作法带有一定信仰特征,是将人世间生活上之所需,以超人间的形式作为规范约束人们的准则,是民间社团
中的习惯方式。秘密结社组织即通过宗法师承的组织模式和结盟互济的纽带,将人们组织在一个新的群体中。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进行封建统治的政治体系,是由皇帝、中央乃至地方州、县形成的封建王朝统治网;下层则是以农村宗族为纽带、以城镇行会组织为主体形成的两大统治系统。长期封建经济的顽固存在,以及统治者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严密控制,正是中国社会秘密结社组织存在的政治原因。结社组织的出现,打破了下层社会原有的统治体系,它脱离了封建宗族血缘关系,又不受封建行帮的约束。他们打出的旗帜是:不论宗族血缘关系,凡入会者皆以兄弟相称;摒弃旧有的地缘限制,而以五湖四海皆兄弟相论。这个新的群体与士农工商及地方官府均无任何关联,但却随时都在接收着从那里被抛弃出来的人群。当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从异姓结拜发展为广泛的结会立社时,即促成了秘密结社组织的诞生。因此,可以说,秘密结社组织的产生是必然的,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
2 清代山西境内主要的秘密社团组织
明清时期是山西武术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又是武术结社传播最为频繁的时期。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在雅文化中,`仁'是最高道德,而在俗文化中,由墨家思想演变而来的`侠义'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成为民间结社的道德纽带。”[2]所以在这些民间结社中往往是以武技为核心,其成员通过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相互结合,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传播,也使中华武术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由于山西自古就处在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斗争的前沿,所以山西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尚武
的习俗和风气。明清时期天地会、白莲教、义和团、青洪帮等秘密结社组织在山西境内都活动频繁,特别是以傅山为代表的反清社团和义和团运动对这一时期山西武术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2.1 以傅山为代表的反清社团
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活动非常盛行,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相结合,寻机揭竿而起,促进了当时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如山西朔州的善友会,会众皆为娴习某种拳、棒、刀、枪、弓矢等武术的人。雍正五年(1727年)山西泽州《张进斗正法案》中的翟斌如、焦明山等都是白莲教首领兼拳师。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傅山领导的“丹枫阁”。
现祁县乔家大院有一匾额,上书“丹枫阁”三字。这“丹枫阁”正是反清秘密据点之一,原在祁县城内,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拭的寓所,反清志士和学者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常在此聚会。据传《丹枫阁记》的真正含义是:国家灭亡,国难当头,建“丹枫阁”,以寄托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枫阁记》后写的《跋》中言:“丹”是指读书的中心,“枫”是戴廷拭的字,“阁”是戴廷拭读书的地方。故把“阁”命为“枫”,把“丹”字写在前面以示醒目。“丹”表示红色,又表示忠心;“枫”既表示气节,又表示红色,都充盈着对明朝朱家的怀念思想。
明亡后,傅山为反清复明,一方面“高吟诸葛书”,学习兵法战阵。另一方面遍游山川河流,勘察道路关隘,了解军事要地,方位四至;以道装、行医为掩护,广泛收罗人才,建立秘密反清社团。太原有“南社”、洪洞有“必社”、离石有“朱楼社”、晋东南有“谁白社”。同时和外省的“善友会”、“白莲教”、“禅教”等取得联系。[3]当时傅山亲赴各社指导,踏遍了山西大部分地区,尤其在晋中一带,几乎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使武术在“社”中交流和发展,为武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1649年,以大同起义为序幕,掀起了山西反清大起义。傅山先生积极鼓动,出谋献策,然而起义最终失败。尽管如此,傅山反清意志不减,隐居朝阳洞(在晋祠圣母殿北,悬瓮山半山间),创编成“朝阳拳”,终日演练功夫,强壮筋骨,积蓄力量进行反清活动。
傅山所创编的朝阳拳套路结构严谨,动作起承转折,自然顺畅,轻灵柔活,沉着稳健。由于傅山精通医术,在漫长的岁月中,把养生之术与武术结合,将朝阳拳逐步演变成了“子午太极拳”又名“傅拳”。在上世纪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一本《傅拳图》手抄本惊现于世,无疑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傅山拳法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傅拳虽传人不多,但它丰富了中华武术的内容,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2.2 义和团运动在山西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运动,曾呈燎原之势燃遍了华北大地,进入京津。但在帝国主义和晚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之下却只能走向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人民的力量,是清末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在反帝爱国的同时,对武术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义和团运动于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运动,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级官员自行决定。李秉衡、张汝梅和毓贤三任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裕禄等高级政府官员都支持义和团,希望能利用其稳定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政府。毓贤调任山西巡抚后仍支持义和团,使义和团在山西有了很快发展。
1900年春天,山西太原开始有义和团活动,流行歌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五月中旬太原城街头巷尾,三五成群广泛开展练拳。在巡抚毓贤支持下,义和团将各教会的外国人和部分中国教徒杀掉。此后活动波及大同、潞安、汾阳、朔州、五台、太谷、榆次、清徐、平定等地。农民拿着大刀、长矛等武器,以义和团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反对侵略、爱国保家的宣传,举行示威性的大会。歌谣中唱道:“村村有铺团,镇镇有坛场。山沟练武术,平原是战场,遍地是团民,个个会刀枪”,“拳场林立,指不可屈”成为当时义和团在山西习武活动的真实写照。尽管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对武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
清代的秘密结社以传习武术为联络、结聚广大民众的主要方式,组织起大小不等的人群,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求他们的人际依赖和相互援助,而这种求生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一种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显而易见,这种结聚民众的结社形式,成为组织习武人群的重要手段,同时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了习武练兵场所,最终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从业人口”和“发展空间”。
据马良评论:“盖因义和团起事,惟持刀枪棍棒各器械,且其平时操练,亦是武术。故政府既以为民间自由存置武器,堪致巨变,遂严禁人民存置武器,纨绔书生因亦大受影响……有各村庄乡,经此巨变,藉武术之力得保平安者,亦复不少,此等庄乡对于武术教育,不惟不见退化,反从此愈加进步。”[4]在其活动中,武术则往往会成为联结、武装贫苦民众的普遍方式,“创立会名,联合声势”。一方面,该类组织的头目或者核心人物有不少系通晓武技者,很多组织推选头领的原则之一是“论武艺,不论身纪”。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组织有较强的战斗实力以适应生存,因此十分注意吸收那些擅长武技的各类人物以作骨干。这类人员的大量渗入,推动了会党成员习武活动的开展。由于秘密结社的特殊存在形式以及赋予自己的特殊使命,使得广大社员时刻生存在危机之中,迫使他们向通晓武技的骨干头目学习,苦练武技,从而促进了武术水平的提升。
明清时期在各类结社组织具体的习武过程中,出现了因受组织活动影响而促使拳种形成、或由拳种发展成组织的双向互动,以及某些拳种间相互渗透交融的现象。如1900年义和团头领之一张义,曾到山西平定县张庄一带组织过义和
·
63
·
第2期 宿继光,等: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