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
遗传学概念(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群体——个体——细胞——分子遗传学物质基础:DNA、RNA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5点)体细胞中含量稳定;生殖细胞中含量减半;携带遗传信息;能精确地自我复制;能发生变异。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胞嘧啶的化学式)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克里克发现)特点:1、一个DNA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组成,走向相反;2、双螺旋结构;3、链内侧为碱基,AT、CG配对,氢键连接;4各对碱基之间0.34nm,每转一圈长为3.4nm。
受到4个方面的影响:1、达尔文2、孟德尔3、梅肖尔:从鱼精子细胞中分离出DNA分子4、弗来明:发现染色体5、摩尔根:遗传信息在染色体上6、格里菲斯:转移因子(基因)7、艾弗里:DNA是遗传物质8、富兰克林、威尔金斯: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Chargaff Rules (DNA的碱基组成特点)(1)碱基当量定律:嘌呤碱基总量=嘧啶碱基总量,即A+G=T+C(2)不对称比率(A+T)/(G+C)因物种(亲缘关系远近)而异(3)A=T C=G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时,虽然原来的两条链保持完整,但它们互相分开,作为新链合成的模版,各自进入子DNA分子中,这种复制叫做半保留复制。
中心法则(画图表示):生物体中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P218朊病毒对中心法则的挑战朊病毒是不含核酸和脂类的蛋白质颗粒。
一个不含DNA或RNA的蛋白质分子能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内产生与自身相同的分子,实现相同的生物学功能,引起相同的疾病。
朊病毒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也不能自我复制,其本职为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正常蛋白质的异构体。
朊蛋白的错误折叠形成的致病蛋白在脑中积累而引起的。
朊病毒未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朊蛋白(PrP)有两种形式:正常型(PrPC)和异常型(PrPSc)朊蛋白具有独特的复制方式,它是以构象异常的蛋白质分子为引子,诱使正常的PrPC发生构象上的变化,由原来的α-螺旋变为β-折叠,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变成具有致病感染力的分子。
什么是遗传学,它的重要性是什么?
什么是遗传学,它的重要性是什么?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它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遗传学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也对动植物的选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遗传学的重要性。
1. 遗传改良改善蛋白质及其他生物性能基于遗传学的思想,人们可以从有良好基因的动植物中选择优良品种生育,以实现遗传改良。
这不仅改善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元素的品质,还使得可耕地的经济价值更高,能够改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计。
在人类中,遗传学有助于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
通过分析人类基因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将来可能用于基因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基因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治疗遗传性疾病,并有可能治愈某些困扰科学家数百年的疾病。
2. 认识生命、保护生命遗传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生命的奥秘。
我们可以了解性别判断、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人口流动和基因频率变化等等。
这有助于我们在生命保护和探索的同时,遵循生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 保护种群种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濒危物种并且维护生态平衡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任务。
借助遗传学的技术,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保护了很多濒危物种。
例如,通过对大熊猫进行基因库的建立,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生殖行为和疾病的性别变异和遗传表达。
与此同时,这也有助于纠正濒危物种的基因表达并防止其灭绝。
4. 保障人类整体广泛利益遗传学不仅在生物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在其他领域,例如农业、医药、生产环节和能源领域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遗传学技术,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了各种生物制造材料,同时通过合理使用遗传学的应用程序来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从而增加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性。
总体来讲,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准确、更加深入的基本生物知识,使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各种新的产品和模型,并为健康和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的思路。
通过未来遗传学研究的开展,我们有望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奥秘,破解宇宙的最深层次秘密。
遗传学
遗传:生物物种世代间的延续变异:生物亲子个体间的差异遗传学: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学科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对象是与人类遗传有关的疾病,即遗传病(genetic disease)。
遗传病(genetic disease):遗传物质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和线粒体遗传病。
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性状是基因决定的生物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临床症状。
家族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座位上存在三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ism)。
遗传病的特点:1遗传性和家族性 2先天性3终生性4在群体中按一定比率发病 常染色质(euchromatin):细胞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染色较浅且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细胞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集状态,染色较深且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的分类:1.结构异染色质:指各类细胞的全部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缩状态的染色质。
大多位于着丝粒区和端粒区,不具有转录活性。
2.兼性异染色质:指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所具有的凝缩状态的染色质。
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甘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核型: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即构成其核型。
核型分析:将待测细胞的全套染色体按照Denver体制配对、排列后,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的异同,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遗传学名词解释
1.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机理2.染色质:在细胞尚未分裂的核中,可见许多忧郁碱性染料而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3.染色体: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一的那个数目,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4.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5.染色体组:单倍体细胞所含有的整套染色体6.核型: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的总汇7.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8.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9.显性性状:所有性状表现都是一致的,都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10.隐性性状:所有植株在性状表现上都是不同的,一部分植株表现出亲本性状,其他植株则表现出另一个亲本的相对性状,即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表现出来了11.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12.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基因座上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13.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遗传基础,只能通过杂交试验根据表现型来确定14.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15.测交: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16.连锁遗传: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17.完全连锁:在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18.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19.染色体组(基因组):把基数的7个染色体总起来称为一个染色体组,维持二倍体生物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20.单倍体:具有和该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相同的细胞或个体21.二倍体: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22.多倍体:三倍和多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23.非整倍体:染色体组中缺少或额外增加一条或若干条完整的染色体的细胞或二倍体生物。
遗传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Genetics(遗传学):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
现代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亦称为基因学。
2.Chromatin(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3.Chromosome(染色体):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4.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组成性异染色质):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是一种永久性的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子较恒定,在间期细胞核中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
5.※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兼性异染色质):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6.※lampbrush chromosome(灯刷染色体):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停留在双线期(可持续数月)的染色体。
7.※cell cycle(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这段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8.※Mitosis(有丝分裂):没有明显界限的细胞分裂的连续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9.※Meiosis(减数分裂):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10.Character(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
11.unit character(单位性状):每一个可以具体区分的性状。
12.contrasion character(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13.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座位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14.基因型(genotype) : 生物个体或细胞遗传物质的组成,决定生物体一系列发育性状的可能性。
什么是遗传学
什么是遗传学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中的基因、遗传变异和遗传的规律。
它涉及到基因的结构、功能、变异、分布以及与生物体发育和行为的关系。
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分子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等子领域。
在遗传学中,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生物的细胞核、染色体和DNA中。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分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
遗传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单个基因的作用,还关注多个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遗传的影响。
此外,遗传学还涉及到生物体的进化过程,因为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通过研究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可以了解基因的变异和选择机制。
总之,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科学,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进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①.DNA合成前期(G1期);②.DNA 合成期(S期);③. DNA合成后期(G2期);④.有丝分裂期(M期)。
2.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
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
细胞壁内为细胞膜。
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
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3.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
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4.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遗传学
第一章1、概念: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亲代和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物;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2. 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怎样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文中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指导1900年狄〃佛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
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
1906年是贝特尔首先提出了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3. 简述遗传学对于生物科学、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答:在生物科学、生产实践上,为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遗产和变异,加速育种进程,开展动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工作,都需在遗传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例如我国首先育成的水稻矮杆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增产。
又例如,国外在墨西哥育成矮杆、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在菲律宾育成的抗倒伏、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的推广,使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引起了农业生产发展显著的变化。
医学水平的提高也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跟谁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地深化,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学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遗产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1.遗传:亲代与子代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3.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4.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规律。
5.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进化。
6.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7.主缢痕:着丝粒所在的区域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称为主缢痕。
8.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9.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区。
10.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可将染色体末端封闭,使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
11.着丝粒: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spindle fiber)结合的区域。
12.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13.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
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14.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15.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之同源染色体。
16.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对之间的互称非同源染色体。
17.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的染色体由相同的2个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8.细胞周期: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
19.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基本的特征。
遗传(heredity):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亲代和子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亲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异的现象。
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组成不同而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环境变异:由于环境的作用(如温、水、肥等)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核糖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RNA,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遗传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
染色体是指细胞核中能被一些碱性染剂染色的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所组成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同源染色体: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在形态、结构、功能上相似的成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结构、功能上不相似。
细胞周期:从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子细胞分裂结束所需要的时间。
细胞的减数分裂: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由于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形成合子,随后进一步分裂、分化和发育而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通过营养体的分割产生后代。
也称营养体生殖。
无融合生殖(apomixis) :是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便又能形成种子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
双受精:在被子植物中,一个精核与卵细胞结合为合子,将来发育为种子的胚(2n);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结合发育为种子的胚乳(3n) 。
被子植物所特有的这种两个精核参与受精的过程。
直感:受精的产物或母体组织,在受精后的杂种后代表现出来父本的特征。
直感现象:由于受花粉的影响而表现父本的特征。
孢子体世代:高等植物从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绿色植株,是孢子体的无性世代。
遗传学方法总结
遗传学方法总结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现象和遗传变异的科学。
通过运用不同的遗传学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的遗传特征、遗传传递方式以及遗传变异的原因。
本文将对常用的遗传学方法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遗传学方法简介遗传学方法是指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揭示遗传现象和解决遗传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手段。
常用的遗传学方法包括遗传分析、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以及基因工程等。
二、遗传分析遗传分析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推断或确认一个特定性状的遗传方式的方法。
主要包括遗传连锁分析、显性分析和隐性分析等。
遗传连锁分析是通过观察多个遗传位点之间的遗传连锁关系,来确定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遗传距离。
这有助于建立染色体的遗传图谱,并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显性分析是通过跟踪可观察到的显性性状,如红花色与白花色的遗传分离情况,来推断该性状受到主导基因的控制。
隐性分析是通过跟踪隐性性状的遗传,如黑毛色与棕毛色的遗传分离情况,来推断该性状受到隐性基因的控制。
三、细胞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研究细胞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在遗传变异和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常用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包括染色体观察、细胞分裂观察和染色体工程等。
染色体观察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来揭示染色体的特性和遗传变异现象。
细胞分裂观察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通过观察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分离和重组方式。
染色体工程是一项基于细胞基因调控的技术,通过引入、删除或替换染色体上的特定片段,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四、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在遗传变异和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常用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包括DNA测序、PCR技术、DNA 杂交和基因克隆等。
DNA测序技术可以精确地确定基因或基因组中的DNA序列,从而揭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快速扩增和复制DNA片段的方法,常用于基因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DNA杂交是通过将特定DNA序列与标记物结合,来检测和定位目标基因的方法。
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遗传学研究的任务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现象及其表现规律。
探索遗传、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遗传的本质) 揭示遗传变异的内在规律。
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传改良(育种)实践。
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
●1900年,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是遗传学建立和发展的一年。
●1909年,约翰生最先提出“基因”一词●1953年瓦特森和克里克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的研究,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论●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染色体组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性细胞成单存在,体细胞成对的。
●有丝分裂的意义:1.生物学意义:有丝分裂促进细胞数目和体积增加;均等方式的有丝分裂,能维持个体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遗传学意义: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两个子细胞的遗传基础与母细胞完全相同;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粗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出现交换●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二价体:各对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相互紧密并列,逐渐沿着纵向联结在一起,这样的同源染色体叫二价体。
●减数分裂后期I:每极只分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1个,实现了2n数目的减半●减数分裂的意义生物生活周期和配子形成过程中必要阶段,最后形成雌雄性细胞,各具半数染色体(n),保证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68599 遗传学(Genetics)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和表达的学科。
遗传学是建立在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类型。
1.基因(Gene):遗传学中,基因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通过DNA序列的方式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基因可以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也可以是非编码基因,其功能多种多样,包括控制代谢、结构、功能等。
2.DNA:全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构成,以序列的方式存储着遗传信息。
DNA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转录形成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是遗传信息在细胞核内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发生特定的形态变化,并通过DNA的复制和重组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4.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tion):遗传变异是指生物群体中存在的遗传信息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方式产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5.遗传密码(Genetic Code):遗传密码是DNA序列和蛋白质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
每一种氨基酸由一种或多种三联体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的DNA碱基组成)所决定。
在翻译过程中,每一种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遗传密码。
6.转录(Transcription):转录是指由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过程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单链RNA分子的过程称为初级转录,再经过剪切和修饰形成成熟的RNA分子。
7.翻译(Translation):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开始于mRNA的起始密码子,终止于其终止密码子。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遗传学是研究物种遗传变异和遗传传递规律的科学领域。
遗传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于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遗传学名词的解释:1. 基因(Gene)基因是DNA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它包含了编码特定蛋白质或者非编码RNA的遗传信息。
基因在遗传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2. 突变(Mutation)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而非正常的改变。
突变可以是通过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缺失或重复等方式引起的。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基础,可能导致个体性状的改变。
3. 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是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够便于染色和观察的染色质结构,在带有遗传信息的DNA丝中包含了基因。
人类体细胞一般具有46条染色体,分为23对。
4. 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tion)遗传变异指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差异。
这些变异可以是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也可以是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生活阶段或环境中的遗传变化。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基础。
5.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是通过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的组合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将来自父母的DNA重新组合,产生与父母不完全相同的基因组合,从而增加了遗传变异。
6. 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生殖是一种不依靠泛性细胞的生殖方式,通常只有一个亲本参与。
在无性生殖中,后代的基因组与亲本几乎完全相同,所以无性生殖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7. 个体(Person)个体比喻原始生物通过自身不断变异,进而发展壮大。
个体的基因型决定了其表型,包括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
8. 表型(Phenotype)表型是个体基因型在某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特征。
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通过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产生特定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发育过程来体现。
遗传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的定义: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学的经典定义)现代遗传学(Modern Genetics): 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遗传(heredity)和变异(variation)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特性。
遗传和变异是遗传信息决定的,因此,遗传学也就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孟德尔孟德尔从进化角度进行研究,采取了群体分析方法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单个个体的研究方法控制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并独立分配到不同性细胞中。
这就是遗传学第一定律,或称分离律。
同时,在对两对性状杂交的分析中,孟德尔又提出了第二定律,即自由组合律: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后,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到配子里。
孟德尔对遗传学的贡献(1)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纯系、区分性状、分类统计学处理、实验设计和验证等。
(2)第一次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将遗传因子定位于生殖细胞中。
(3)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使性状的遗传成为可预见性的科学。
遗传学之父3 摩尔根《基因论》——创立“基因学说”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细胞遗传学;1933年获诺贝尔奖摩尔根学派染色体——基因理论:①基因是控制遗传性状的单位,并以直线排列染色体上;②生物的某种性状是受一个或几个基因控制;③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或突变)是生物性状变异和生物进化的直接原因④提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⑤论证﹑概括和总结了遗传学的三大定律:分离﹑自由组合和基因连锁交换定律。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与分子基础1 组蛋白核小体由一个组蛋白八聚体(H2A、H2B、H3和H4各两个分子)及缠绕在该核心表面的200个碱基对左右的DNA。
DNA双螺旋在组蛋白八聚体分子的表面盘绕1.75圈,其长度约为146bp,负超螺旋;组蛋白的核心颗粒为扁球形:5.5 nm×11 nm。
相邻的两个核小体由约55 bp的DNA连接,称为连接区DNA,在连接区部位结合有一个组蛋白分子H1。
什么是遗传学
什么是遗传学1.什么是遗传学?遗传学是指研究生物体的遗传、进化和变异的科学。
它是系统和定量的研究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发生、记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从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从蛋白质组和基因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以及植物和动物种群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等研究。
2.遗传学的发展历程遗传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他把生物世界划分为“人类”和“自然”,并将自然分为“有机体”和“无机体”,把无机物质分为“自身”和“自身之外”,形成“选择论”,其后存留下继续发展的遗传学研究。
到18世纪洛克分析并形成“像 §§承继”的认识,19世纪遗传学科又有了韦伯和穆勒等人的火种,20世纪前后质粒学和基因学形成,推动了遗传学研究的巨大发展,它从探究基因的基本组成及功能开始,到后来将基因应用于动物育种、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形成一系列研究方法,可以说是最先研究和发展动植物遗传学的学科。
3.认识基因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单位,是一种把特定染色体或核酸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化学物质。
如今的研究结果表明, RNA和DNA 是基因的基本单位,而蛋白质只是具体调节和实施生命功能的介质,除此之外, DNA 组织还与其他物质如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关。
同样,研究验证了基因是永久性的,它们可以在细胞分裂时传递到下一代。
4.遗传学的应用以更准确、全面、连贯的方式了解和控制生物体的遗传变异,以及恢复受破坏的生态环境,是遗传学研究的基本目标。
生物育种是遗传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使用育种学实验,利用遗传学原理、特定条件和其他属性,改良植物和因动物的基因组,以增加抗病力和抗逆性,以及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是生物育种研究的主要任务。
此外,由于遗传学可以解释和治疗遗传病,因此可以用来测试婴儿的遗传性疾病,以及使用克隆技术研究和治疗生物多样性,更先进的技术可以改变儿童的基因,以抵抗他们的疾病。
5.总结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遗传、进化和变异的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而后又有众多名家贡献,如今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的基本单位是RNA、DNA及蛋白质,基因可以永久性的传递到下一代。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遗传学是研究物种遗传特征传递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生物的遗传信息如何通过DNA分子在不同代际之间传递和改变,并解释了生物体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和差异性。
1. 基因:基因是生物体继承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确定个体性状的遗传因子。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编码区域,可以编码蛋白质。
人类基因组中约有20000-25000个基因。
2. 纯合:指某一基因型的个体两个控制一个遗传特征表达的基因都相同。
3. 杂合:指某一基因型的个体两个控制一个遗传特征表达的基因不相同。
4.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可以是基因中一对碱基的替代、删除或插入等。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5. 筛选:筛选是指根据目标特性从某一群体中选择出对此特性有利的个体或基因型,以促进所选特性在群体中的积累。
6. 群体遗传:群体遗传是指对于遗传变异的整个群体(种群)而言的遗传现象,主要包括基因频率、群体力学和基因漂移等。
7.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指在群体中某一特定等位基因的百分比,可以通过统计基因型个体的比例来估算。
8. 随机自交:随机自交是指同一个体两个不同的配子对合子过程,它使得不同个体之间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基因组内的基因重组。
9. 亲缘关系:亲缘关系是指个体之间基因的共享程度,可以通过比较其等位基因的相似性来衡量。
亲缘关系是遗传分析的基础,对于研究家族树和遗传疾病有重要意义。
10. 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定律)是指在纯合自交的条件下,同一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在合子生成过程中独立分离和重组的规律。
11. 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表达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等非遗传因素影响的现象。
它关注的是基因表达模式的可塑性和可逆性。
12. 整合遗传学:整合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组级别的遗传现象,包括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高级调控机制。
它关注的是基因组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总之,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和变异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基因、突变、筛选、群体遗传等概念,对于理解生物遗传本质和应用于遗传疾病诊断、育种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学
八、医学相关的遗传学研究
医学遗传学的目的是了解基因变异与人类健康和疾病 的关系。当寻找一个可能与某种疾病相关的未知基因 时,研究者通常会用遗传连锁和遗传系谱来定位基因 组上与该疾病相关的区域。在群体水平上,研究者会 采用孟德尔随机法来寻找基因组上与该疾病相关的区 域,这一方法也特别适用于不能被单个基因所定义的 多基因性状。一旦候选基因被发现,就需要对模式生 物中的对应基因(直系同源基因)进行更多的研究。 对于遗传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发展起来的研究基因 型的技术也被引入到药物遗传学中,来研究基因型如 何影响药物反应。
五、遗传学研究方法
杂交是遗传学研究的最常用的手段之 一,所以生活周期的长短和体形的大 小是选择遗传学研究材料常要考虑的 因素。昆虫中的果蝇、哺乳动物中的 小鼠和种子植物中的拟南芥,便是由 于生活周期短和体形小而常被用作遗 传学研究的材料。大肠杆菌和它的噬 菌体更是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常用材 料。 生物化学方法几乎为任何遗传学分支 学科的研究所普遍采用,更为分子遗 传学所必需。分子遗传学中的重组 DNA技术或遗传工程技术已逐渐成为 遗传学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系统科学理论(systems theory)、 组学生物技术、计算生物学与合成生 物学是系统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三、遗传学的研究范围
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遗传 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 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三个方 面。遗传物质的本质包括它 的化学本质、它所包含的遗 传信息、它的结构、组织和 变化等;遗传物质的传递包 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 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 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遗传 信息的实现包括基因的原初 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 因作用的调控以及个体发育 中的基因的作用机制等。
3、基因调控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科学学科,通过研究遗传物质的传递、变异和表现方式,揭示生物的遗传机制和演化过程。
以下是对一些遗传学相关名词的解释。
1. 基因(Gene):位于染色体上的一段DNA序列,指导生物体的发育、功能和特征。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2. 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核中包含遗传信息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通过细胞分裂进行遗传。
3. 遗传物质(Heredity Material):指传递给后代的基因和染色体,包括DNA和RNA。
遗传物质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4. 突变(Mutation):指遗传物质中的变异现象,可以是基因序列的改变、插入或缺失。
突变是遗传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5. 表型(Phenotype):生物体在特定环境下呈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遗传学研究中用于描述个体的可观察性状。
6. 基因型(Genotype):生物体在遗传物质中基因的组合情况,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7. 显性(Dominant):指在基因型中表现为显著性状的基因。
显性基因会掩盖同一位点上的隐性基因的表现。
8. 隐性(Recessive):指在基因型中只有在纯合状态(两个隐性基因)下才会表现的基因。
9. 纯合子(Homozygous):指在基因型中,同一位点上两个基因均相同的情况,可以是两个显性基因或两个隐性基因。
10. 杂合子(Heterozygous):指在基因型中,同一位点上两个基因不同的情况,一个为显性基因,一个为隐性基因。
11. 遗传图谱(Genetic Map):用于指示染色体上基因相对位置和距离的图谱。
遗传图谱基于遗传重组频率的测定。
12.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指种群或物种内的遗传变异程度。
遗传多样性对于生物体的适应性和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13. 回交(Backcross):指将杂种的后代与其一个纯种亲本进行交配。
通过回交可以回到纯种亲本,并筛选出特定的遗传特征。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1、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个体各种特性不变。
2、变异: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
3、遗传学: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规律的科学;基因是生命体的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研究生物体的遗传信息的组成、结构、功能、传递和表达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4、泛生假说: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5、种质(germ plasm):独立,连续,能产生后代的种质和体质。
6、体质(somatoplasm):体质是不连续的,不能产生种质。
7、融合遗传假说:双亲的遗传成分在子代中发生融合,而后表现其根据是,子女的许多特性均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
因此高尔顿及其学生毕尔生致力于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亲代与子代间性状表现的关系8、突变学说:将不连续突变视为进化的重要现象,直接在进化观中导入了非连续性思想;以颗粒遗传思想来探讨突变的本质,开始了进化与遗传的有机交融;视突变为可用实验方法观察到的过程,实现了对进化现象实证性研究的最初尝试。
9、纯系学说:认为由纯合的个体自花受精所产生的子代群体是一个纯系。
在纯系内,个体间的表型虽因环境影响而有所差异,但其基因型则相同,因而选择是无效的;而在由若干个纯系组成的混杂群体内进行选择时,选择却是有效的。
10、基因学说:1)种质(基因)是连续的遗传物质;2)基因是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呈直线排列,有很高的稳定性,能自我复制和发生变异;3)在个体发育中,基因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着一定的代谢过程,表现相应的遗传特性和特征。
1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生理或行为特征称为性状(character/trait)12、单位性状:孟德尔把植株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称为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1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14、显性(dominate)性状:在子一代中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及扩充第三章: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第四章:细菌与噬菌体的遗传第五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六章:变异第七章:遗传重组第八章:细胞质遗传第九章:进化遗传(heredity)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在各方面的相似现象;而变异(variation)一般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的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生物如果没有遗传,就是产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不能积累,那么变异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进化的素材,遗传只能简单地重复。
所以说,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但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
遗传学(Genetics)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孟德尔定律是经典遗传学的开端。
在1990年被重新发现后,Sutton和Boveri 就注意到杂交试验中基因的行为跟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完全平行,因而提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假设。
一、真核细胞的染色体1、单倍体与二倍体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是恒定的。
多数高等动植物是二倍体,也就是说,每一个体细胞中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有与性别直接相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亲本的每一个配子携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来表示,这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
两个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就是二倍体,用2N表示。
多数微生物的营养体是单倍体,如链孢霉的单倍体染色体数是7。
2、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组成。
每个染色单体的骨架是一个连续的DNA大分子。
许多蛋白质结合在这个DNA骨架上,成为DNA-蛋白质纤丝。
一般认为细胞分裂中期时看到的染色单体就是由一条DNA-蛋白质纤丝重复折叠而成。
(1)染色体蛋白质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成为碱性蛋白质即组蛋白。
组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很恒定,在DNA-蛋白质纤丝的形成上其重要作用,即组成核小体结构(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另一类是酸性蛋白质,即非组蛋白。
非组蛋白的种类和含量不十分恒定。
A 、组蛋白(histone )组蛋白是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荷的Arg 和Lys 等碱性氨基酸,等电点一般在10.0以上,属于碱性蛋白,可与酸性的DNA 紧密结合,而且一般不要求特殊的核苷酸序列。
几乎所有的真核细胞都含有5种组蛋白:H 1、H 2A 、H 2B 、H 3、H 4。
5种组蛋白可分为两组:①核小体组蛋白:包括H 2A 、H 2B 、H 3和H 4。
这四种组蛋白有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的趋势,它们通过C 端的疏水氨基酸互相结合,而N 端带正电荷的氨基酸(Arg 、Lys)则向四面伸出以便与DNA 分子结合,形成核小体稳定结构。
这四种蛋白质没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在进化上十分保守,特别是H 3和H 4是所有已知蛋白质中最为保守的。
②H 1组蛋白:其分子较大。
进化上不如核小体组蛋白保守。
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赋予染色质极性。
H 1组蛋白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
成熟的鱼类和鸟类的红细胞中,H 1被H 5代替。
B 、非组蛋白(nonhistone )主要是指与特异DNA 序列相结合的蛋白质,所以又称为序列特异性DNA 蛋白。
非组蛋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富含Asp 、Glu 和Trp 的酸性蛋白质。
②占染色体蛋白质的60—70%,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种类和数量都不相同。
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都有不同类型的非组蛋白合成。
③能识别并结合在特异的DNA 序列上,识别和结合靠氢键和离子键。
④非组蛋白在调节真核生物基因表达,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 、非组蛋白与DNA 序列的结合模式 ①α螺旋-β转角-α螺旋模式在各种生物中发现的最简单、最普遍的DNA 结合蛋白的结构模式。
这种蛋白质与DNA 结合时,形成α螺旋-转角-α螺旋结构,其中羧基端的α螺旋为识别螺旋,识别DNA 大沟的特异碱基信号。
结合是靠蛋白质的氨基酸侧链和DNA 特定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
②锌指模式负责某些RNA 转录时必须的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 )多发现以这种模式结合。
Cys 2/His 2锌指单位:TF ⅢA 是首先发现的锌指蛋白,9个有规律的锌指重复单位中,每个单位3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一对Cys 和一对His 与Zn 2+形成配位键。
每个锌指单位称为一个DNA 结合结构域,每个锌指的羧基端形成α螺旋负责与DNA 结合。
其他序列的氨基酸侧链与特定碱基对形成氢键连接。
α螺旋DNA识别螺旋转角识别螺旋锌指单位锌原子Cys2/ Cys2锌指单位:两对Cys与Zn2+形成配位键。
不同的锌指识别不同的序列,因为不同锌指的氨基酸组成不一样。
③Leu拉链模式富含Leu残基的一段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二聚体结构。
每条氨基酸链约35个氨基酸残基,形成α螺旋,每两圈(7个氨基酸残基)有一个Leu残基。
这样在α螺旋一侧的Leu排成一排,两个蛋白质分子的α螺旋之间靠Leu残基之间的疏水作用力形成一条拉链状结构。
松开的盘曲亮氨酸残基盘曲的氨基酸链Leu拉链区识别螺旋(2)DNA3、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中期染色体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态。
它由2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彼此以着丝粒(centromere)相连。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把染色体分成大致相等或长短不等的两臂。
染色体各部的主要结构:(1)着丝粒着丝粒所在的地方往往表现为一个缢痕,所以着丝粒又称为初级缢痕或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
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结构域:A、动粒结构域哺乳动物的动粒,又称着丝点,与着丝粒的动粒结构域相连。
沿着着丝粒的外表面分布。
B、中央结构域这是着丝粒的主体,由串联重复的DNA组成。
这些重复序列大多数是物种专一的。
C、配对结构域代表中期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作用的位点。
位于着丝粒内表面。
3种结构域共同作用,确保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与纺锤体整合,发生有序的染色体分离。
(2)次缢痕和随体有些染色体上除了初级缢痕之外,还有一个次级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也称次缢痕连上一个叫做随体的远端染色体小段。
次缢痕的位置也是固定的。
(3)核仁组织区在细胞分裂将结束时,核内出现一个到几个核仁,核仁总是出现在次缢痕的地方,所以次缢痕也叫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NOR)或核仁组织者。
但并非次缢痕都是核仁组织者。
染色体NOR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
具有核仁组织区的染色体数目依不同细胞种类而异,人有5对染色体即13、14、15、21、22号染色体上有核仁组织区。
(4)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特化的结构。
端粒通常富含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伸展到染色体的3’端。
端粒的长度和细胞及生物个体的寿命有关。
端粒的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3、核型与染色体显带核型(karyotype)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称为核型模式图,它代表该物种的核型模式。
(1)Q带喹吖因荧光染色技术(Q带技术),显示中期染色体经喹吖因染色后,在紫外线照射下所呈现的荧光亮带或暗带,一般富含A 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CG碱基的DNA表现为暗带。
(2)G带吉姆萨(Giemsa)带,即G带是将中期染色体经胰酶或碱、热、尿素、去污剂等处理后再用吉姆萨染料染色后所呈现的染色体区带。
一般来说,Q带和G带相符,人的Y染色体是一个例外。
(3)R带是指中期染色体经磷酸盐缓冲液保温处理,以吖啶橙或吉姆萨染色,结果所显示的与G带明暗相间带型正好相反,又称反带。
各个染色体带的形态是稳定的,因此可根据带型即可进一步精确地区分不同的染色体。
不同物种染色体带型各有特点。
染色体显带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明确鉴定一个核型中的任何一条染色体,乃至某一个易位片段。
(可参阅陈阅增)二、细胞增殖细胞是靠分裂而增殖的。
像细菌这样的原核类,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不分,细胞的分裂就是个体的增殖。
而在高等生物中,由两个配子结合而成的的合子是单个细胞,成人的身体约1014个细胞就是由单一细胞——受精卵分裂而来。
(一)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过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即是一个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即由一个老的细胞变成了两个新的细胞。
1、标准细胞周期与G0期(1)标准细胞周期人们将一个细胞周期划分为先后连续的4个时期:G1期、S期、G2期、M期。
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都含有这4个时相,只是时间长短有所不同。
含有这4个不同时相的细胞周期称为标准细胞周期。
就高等生物体的细胞而言,细胞周期长短的主要差别在于G1期,而其他三期的总时间相对恒定。
尤其是M期持续的时间更为恒定,常常仅持续半小时左右。
(2)根据能否进行细胞周期可将细胞分为三类:多细胞生物尤其是高等生物,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许多次分裂和分化所形成的细胞社会。
A、周期中细胞:在这个细胞社会中,有些细胞可能会持续分裂,即细胞周期持续运转。
这些细胞常称为周期中细胞。
如植物根尖分分生区细胞、茎形成层细胞,动物皮肤的生发层细胞、骨髓细胞等。
B、静止期细胞:也有些细胞会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去执行一定的生物学功能。
这些细胞称为静止期细胞,或G0期细胞。
如肝细胞等。
周期中细胞转化为G0期细胞多发生在G1期。
G0期细胞一旦得到信号指使,通常会迅速返回细胞周期,分裂增殖。
如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平时不分裂,一旦所在组织部位受损,马上返回细胞周期,大量分裂,促使伤口愈合。
C、终末分化细胞:在机体内另有一些细胞,由于分化程度很高,一旦生成后,则终生不再分裂。
如横纹肌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
2、细胞周期中的不同时相及事件(1)G1期G1期是细胞周期中最长的时期。
G1早期是新形成的子细胞开始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糖类、脂质等,完善自身细胞器。
G1晚期有一个特定时期会出现G1期检验点(checkpoint)。
它被认为是该时期的基本事件。
A、第一个检验点:主要检验是否具备合适的细胞大小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B、第二个检验点:检验复制前的DNA是否有损伤。
如果细胞继续走向分裂,则可通过此时期(通过检验),进入S期进行DNA的合成,直到分裂结束。
倘若某些外在因素影响了这一事件的完成(不能通过检验),都将严重影响细胞从G1期向S期转换。
可以理解为:这些检验点决定了细胞的三种命运:是进入连续分裂细胞还是休眠细胞(G0期)或者终端分化细胞(如神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