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与第四章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必修一物理每章归纳总结

必修一物理每章归纳总结

必修一物理每章归纳总结第一章:引言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的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必修一物理作为中学物理学习的起点,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物理世界的大门。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章的归纳总结对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每一章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1. 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2. 直线运动的描述:位移的计算方法、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曲线运动的描述:速度的切向和法向分解、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4. 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通过速度-时间图象和位移-时间图象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三章:运动的规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力的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

4. 物体受力分析: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及其合力,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四章:力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可以通过重力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进行描述。

3. 弹力: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产生的力,可以计算和测量弹性力。

4. 摩擦力:物体在接触表面上滑动或滚动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可以计算和测量摩擦力。

第五章:能量1.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2. 功和功率: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与物体位移的乘积成正比,功率则衡量功的速率。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受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一个封闭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4. 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学习物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能源并保护环境。

第六章:功率、机械能和机械效率1. 功率的计算:功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计算得到。

高一物理每一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每一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每一章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探索宇宙运行规律的学科,高一物理作为学习物理的第一年,是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初步了解与掌握。

下面将对高一物理涉及的每一章知识点进行归纳。

第一章:力学基础知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测量和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首先应该了解质点的运动状态,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接着学习了牛顿三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原理,并引入了力的概念。

最后,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二章:机械能与动量守恒机械能与动量是力学中重要的物理量。

机械能是指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本章主要介绍了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学生需要掌握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并学习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第三章:运动的描述与图象运动的描述与图象是物体运动分析的重要工具。

本章主要介绍了运动的描述方法,包括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时间图象的绘制和分析。

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掌握图象的读取和分析技巧。

第四章: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力学中简单而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本章主要介绍了匀加速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学生需要理解匀加速运动的特点,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运动图象,并能够应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第五章: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本章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一、二、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需要理解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并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第六章:静电场与电场的基本定律静电场和电场是电磁学的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电荷、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学生需要理解电场力的作用原理,并能够应用库仑定律和电场线分析电场分布。

第七章:电流与电阻电流和电阻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电流、电阻和欧姆定律。

学生需要理解电流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问题。

第八章:欧姆定律与串、并联电路本章延续了上一章的欧姆定律,进一步介绍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分布,并能够应用基本电路定律解决电路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 质点2 参考系3 坐标系4 时刻和时间间隔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 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 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轴上方.........,在t.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0V)...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

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 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 种类 区别(特点) 联系匀直线运动V=恒量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0 x = vt匀变速直线 运动 v =v 0+ata=恒量x =v 0t +at 2/2 =t V V t )(210+ =aV V t 2202- a 与V 0同向为加速a 与V 0反向为减速 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力 4 力的合成和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力 4 力的合成和分解
解析 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答案 ×
)
)
2.(多选)关于合力与分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合力与它的两个分力是等效的
B.一个合力与它的两个分力作用点相同
C.一个合力与它的两个分力是同性质的力
D.一个合力一定大于它的任意一个分力
解析 合力与它的分力的作用点必然相同,合力与分力本来就是从效果相等
如图所示,用图示中的线段表示150 N的力,用一个点O代表牌匾,依题意作出
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为图示线段的5倍,故
合力大小为F=150×5 N=750 N,用量角器量出合力F与F1的夹角θ=53°。
方法二 计算法
设F1=450 N,F2=600 N,合力为F。
由于F1与F2间的夹角为90°,根据勾股定理,得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遵从算术法则的物理量叫作标量。
[自我检测]
1.正误辨析
(1)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
)
解析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合力在两个分力之差与两个分力之和
之间,合力不一定大于任意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其中任意一个分力。
答案 ×
(2)合力与其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一个分力
的方向
②当 F1<Fsin θ 时,
无解
③当 Fsin θ<F1<F
时,有两组解
④当 F1≥F 时,有一
组解
3.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具体问题中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必须根据这个力在该问题中的实际
作用效果来分解,这就要求在力的分解之前必须搞清楚力的作用效果。搞
清了力的效果,也就搞清了力的方向,而搞清了各个力的方向后,分解力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四章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四章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

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两个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但是当他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或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点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5.力的分类(1)性质力: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

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

(2)效果力: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下滑力、分力:合力、动力、阻力、冲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6.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1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9.8米/秒2,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三章和第四章知识要点一、常见的力1、力学中常见的力的分类:(①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②按效果命名: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③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④按作用方式分类:非接触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接触力(弹力、摩擦力)。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做法:①定标度;②画出力的作用线;③根据标度确定力的大小,画出箭头;④标出力的名称和大小。

2. 重力(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不能说与支持面垂直)。

(3)测量方式:弹簧秤、测力计等。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3. 弹力(1)定义();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接触力)②发生弹性..形变)(2)胡克定律F=kx,x是弹簧的形变量,不是总长。

【通常只适合于在弹性限度内,有明显形变的弹簧、橡皮条等物体的弹力计算】。

(3)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曲面的切面,由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弹力存在与否的判断(①产生条件②撤物法③反证法。

)(4)弹力产生原因的分析: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而给受力物一个反方向的反抗力.(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桌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桌面受到的压力是因为书发生了弹性形变。

)4. 摩擦力(1)定义()、产生条件(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注:“相对”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接触面】(2)方向()(3)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都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4)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5)滑动摩擦力大小(f=μN)与运动速度无关,滑动摩擦力(或最大静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并和接触面的性质有关;静摩擦力在未达到最大值时不跟压力成正比,且f静=F外。

【注:计算摩擦力时,应先判断是静f还是滑动f】二、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1.合力、分力以及共点力的概念(自行补充)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①合力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分力;合力也可大于其中一个分小,小于或等于另一个分力。

②当合力一定时,增大两分力之间的夹角,分力变大;当两分力一定时,增大分力之间的夹角,合力变小。

③合力范围()3.两种情况力的分解是唯一的:①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两个分力的方向;②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三、受力分析的过程和思路①确定受力分析的对象(只分析别的物体作用在研究对象上的力,不能分析对象施给别人的力)②分析重力③分析弹力(先看研究对象与周围多少个物体直接接触;再看是否由于挤压产生弹性形变;或用撤物法。

)④分析题目给定的作用力(外部作用力)⑤分析摩擦力(研究对象与其它接触的物体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注意:凡是“光滑”都没有摩擦力)【受力分析顺序】四、力的平衡及其应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的平衡条件:(任一直线上合力为0)或物体的加速度为0推广:n个共点力的作用下使物体平衡,则任n-1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n个力等值反向2.物体平衡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①单个物体②结点③物体的组合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3)选取研究方法:①合成法②力的效果分解③正交分解(适用于三个力互不垂直,但方向或角度已知;还适用于物体受多于三个力的情况)④相似三角形(适用于三个力互不垂直,且方向或角度未知)4)利用平衡条件建立方程(F合=0;F x合=F1x+F2x+F3x+…;F y合=F1y+F2y+F3y+…)05)数学方法求解①代数法②三角函数法③相似三角形法3.判断在动态平衡状态下几个力的夹角变化过程中某些力如何变化(表达式法和作图法)五、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 内容;2. 意义;3.理解(1)运动状态的改变指运动速度发生变化,包括:①仅速度大小改变;②仅速度方向改变;③速度大小方向都变化。

这三种情况都产生加速度。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

(3)外力的作用: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

(5)惯性(不要把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混淆)1)概念: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不一定大)。

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惯性的大小意味着改变该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六、牛顿第二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仅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1. 内容、表达式(F合=ma)2. 四性:(1)矢量性:大小、方向;(2)瞬时性:力与加速度瞬时对应。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同一性:F、m、a对应同一物体、同一时刻;(4)独立性:每个力都可以产生各自的加速度,物体的实际加速度是每个加速度的矢量和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两类动力学问题:①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②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核心:求a――力和运动联系的桥梁4.(1)解题思路:(2)解题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对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再画出示意图,并把加速度的方向画在受力图旁边。

③建立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或运动方程,求加速度。

④解方程,求运动物理量或求力。

【几种不受其他外力(仅G、N、f)情况下的加速度】:(1)粗糙水平面(a=μg);(2)光滑斜面(a=gsinθ);(3)粗糙斜面(上滑:a=,减速;下滑a= ,a大于0加速,反之减速)七、牛顿第三定律1.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体、性质相同、同存)一对平衡力(等值、反向、共线、同体、性质不同,没有依赖性)3.实例:在拔河比赛中,双方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但摩擦力不等);同理,马拉车时,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两者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八、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1与力学有关的三个基本单位2.牛顿(N)是国际单位,但它是导出单位,不是基本单位。

九、超重和失重1. 定义:2. 实质:物体本身的重力(即实重)不变,只是拉力或压力大小发生变化3. 超重和失重仅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无关】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即a↑时,超重;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即a↓时,失重。

完全失重(a竖直向下并等于g)此时,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十、实验部分(实验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1. 打点计时器及其应用交流电源(电火花220V,电磁式4-6V)先开电源后释放纸带如果交流频率50Hz,即每隔0.02s打一个点。

处理数据时,为了方便测量和减少误差,通常都采用取5个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T,则T=0.05×2=0.1s【注意取点的其他说法】如:“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或者2个计数点之间有4个点没画出”…….2. 数据处理(1)求加速度(逐差法和v-t图象法)例:假设有六组数据逐差法:(2)求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原理: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解题注意事项】纸带位移单位、时间间隔、有效数字、描点画图(实验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见课本和实验册)数据处理通常要要画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图,或者F与弹簧总长L的关系图(其中L0为弹簧原长)。

(实验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见课本和实验册)(实验四)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注意几个步骤中的方向以及结点位置不动】1. 减小实验误差:力尽量大些,细线尽量长些,弹簧秤要与细线在同一平面上,且弹簧秤要与木板平行。

2. 合力的实验值和理论值图像的区别(两个分力的合力理论值在两个分力的对角线方向。

合力的实验值一定跟细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3. 结点不动,转动某个弹簧秤,观察2个弹簧秤的示数如何变化?(参考练习册)(实验五)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控制变量法)1. 实验步骤、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纸带及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盘和砝码、细绳、低压交流电源、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2. 注意事项① 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不管以后是改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使f =μMgcos θ与G 1=M gsin θ相等)。

② 实验中必须满足M 车>>m 码。

只有如此,砝码和小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 ③ 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④ 连着小车的细绳应与木板平行3. 误差分析① 质量的测量误差、纸带上打点计时器打点间隔距离的测量误差,拉线或纸带不与木板平行等都会造成误差.② 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误差:本实验中用小盘及砝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及砝码的总重力),存在系统误差.小盘及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大;反之,小盘及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小. ③ 平衡摩擦力不准造成误差:在平衡摩擦力时,除了不挂小盘外,其他的都跟正式实验一样(比如要挂好纸带、接通打点计时器),匀速运动的标志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点的距离相等.4. 求a (参考第一个实验)5. 关键几点:①一定要平衡摩擦力;②使M 车>>m 码;③数据处理:a-F 图;a-1/M 图。

其它方法一:实验装置如图①小车附载遮光板的宽度s ——由刻度尺直接读出②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由电子计时器测出③分别计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 1、v 2④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由气垫导轨一侧刻度尺直接读出小车加速度的计算式: 其它方法二:实验装置如图(参考课本P89)①小车位移s ——由位置传感器直接自动测出②小车运动时间t ——由传感器脉冲时间自动给出sv v a 22122-=气垫导轨 光电门 11t s v =22t s v =s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