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动员及政府补偿

合集下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新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新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新探作者:龙鸿祥孙丰鸣张群来源:《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11期【摘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报刊的经营管理体制逐渐向体制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央苏区红色报刊大量涌现奠定了体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这一体制包括了报刊的行政组织机构关系、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经营体制、发行体制、编辑制度和报刊的专业化发展等。

临时中央政府所建构的新闻体制,一脉相承地发展为新中国新闻体制建设的理论来源。

【关键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中央苏区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由城市转向农村进行革命斗争。

之后党也开始领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报刊进行新闻体制建设。

这种报刊体制也为之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新闻体制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一、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形成的历史语境临时中央政府的报刊事业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背景之下开始的。

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事业在政府成立之前就已有了初步发展。

1927—1928年,红军初创时期,共产党在中央苏区主要采用演讲、标语、布告、传单、墙报等形式开展宣传。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新型政权。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后,便开始加大了报刊宣传力度。

在内忧外患之下,共产党非常重视党报,认识到党报是“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因此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新闻出版事业在内的方针政策,并指出党办报刊的目的在于革命宣传。

这些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央苏区报刊事业的发展。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环境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从问世起,作为宣传工具的报刊便成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工具性。

高中历史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当堂达标题

高中历史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当堂达标题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根据国民政府财经部的报告统计,自1937年至1940年底,东部沿海地区工业成功内迁的共452家,物资达79000余吨,工人达13000人。

内迁工业部门及内迁方向见如图。

这一现象A.是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战略需要B.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C.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力量D.使中国的后方工业发展百废俱兴2.下图为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发的一份土地证明。

该历史时期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1931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决议:“中国为逐渐实行总理实业计划,于在国际平等互惠,不损害中国主权、行政权之条件下,得充分利用外国之资本技术,以发展国内天然之富源,发展国民经济,增进国际福利。

”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意图A.收回国家主权以发展经济B.扶植国内的民族资本企业C.实现民国初期的经济计划D.寻求国际合作实现工业化4.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实行法币的公告,主要内容为: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统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A.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阻碍了国内市场经济发展D.提升了国家经济治理能力5.据统计,从1932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共发动大规模“借谷”运动三次,筹集粮食100万担以上,折合谷子约为1亿斤;共大规模发行公债三期,筹集公债400余万元。

据此可知,当时中央苏区()A.财政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B.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D.人民为根据地建设作出重大贡献6.下表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

节假日的设立意在A.强化国民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控制B.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C.突出国民党对民国的“缔造之功”D.借立法重建宣示自身政治合法性7.1930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特别提到:“朱德、毛泽东和彭德怀、黄公略部队中的支部活动最出色。

共产党是如何动员农民革命的

共产党是如何动员农民革命的

(1)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结论》(1947年9月),《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395页。
(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2、99、170、240—242页。
(3)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24—125页。
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动员农民革命的呢?
(一)土地集中、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
土地分配不均、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是中国大陆学界最为传统的解释,也是传统革命史观的基本体现。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中共革命领导人就对此作过阐述。中共革命领导人刘少奇,从土地改革的角度作出解释。1947年9月,他在中共中央全国土地会议上报告指出:实行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只有发动群众,彻底进行土地改革,才能战胜蒋介石。我们解放区有一万万五千万人口,蒋介石管区有三万万多人口,比我们多,但蒋介石那里农民没有翻身,在反对他,在他的脚下安了“磙子”。我们这里农民翻了身,我们脚跟站得更稳了。这样,就将使我们与蒋介石的力量对比上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有一万万五千万人,群众自动参战,人力、财力、物力是无穷的。中央苏区过去只有二百多万人口,几个县的土地改革搞彻底了,支持了多年战争,抵住了蒋介石,直到现在还在那里搞。土地改革搞彻底,群众发动好,力量是无穷的。(1)
到1970年代以后,不少外国学者也倾向于社会经济改革的解释,不过其分析视角与中共传统解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否认土地分配等社会经济结构与农民革命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但又认为中共社会经济改革对动员农民革命起了重要作用。这种看法在西方学者看来,属于“社会交换理论”,内含道德经济论和理性经济论两个方面,总之就是通过给农民最急迫的实在利益换取他们的广泛支持。中共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只在于抗日爱国,而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改良,例如累进税给贫雇农和中农很多好处,这是中共得人心的基础。

论中央苏区土地分配中的社会动员

论中央苏区土地分配中的社会动员

深蒂 固; 加之中国近代大部分农 民以家庭小作坊和 小 手 工业 为 生 , 散漫 、 以组织 , 悟 也很 低 。 因 很 难 觉 此 , 高农 民阶级 的觉悟 , 提 是发 动农 民参 与革命 进行 分 田的首要 问题 。革 命 对农 村社 会 的思想 冲击 , 主 要 是依据 土地 占有情 况 和是否 劳动 、 削等 观念 , 剥 制 定 划分各 阶级 的标 准 , 后 依此 标 准 对农 村 各 阶层 然 进行 阶级划 分 , 依据 划 定 的 阶级 , 予 相应 的政 治 、 赋 经济待 遇 , 以此培 养农 民 的阶级意识 。 提 高群 众 阶级 觉悟 和组 织觉悟 是解决 农 民土地 问题 的关 键 问题 , 此要 求 苏 区 政府 时刻关 心群 众 因 疾苦 ,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 , 成为土地革命 的领导者 。闽西政 府 在 12 9 9年 红 四军 的帮 助 下 开 始 了大规模 的分 田 , 时 的 土地 革命 经历 了分谷 和 这 分田的两个步骤来进行 , 以此来渐进地发动群众, 使 得 “ 大 的群 众 斗 争 各 处 如 火 如 荼 的爆 发 ” 当时 广 。 正值青 黄不接 之秋 , 多数 贫 民 对粮 食 要 求非 常 迫 大 切 。闽西特 委不失 时机地 提 出 了分 谷子 的 口号来 进 行 号召 , 以此来 发 动 千 千万 万 的 广 大群 众 起来 。同 时谷 子一 分 , 价 马上 便宜 ( 元 六 升跌 到 一 斗三 、 米 一
施 , 员了广大农民积极投 身于土地分配运动 。 动 关键词 : 中央苏区; 土地分配; 社会动员 中图分类号 :2 9 4 K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i04—83 ( 00 0 0 3 —0 10 32 2 1 )5— 0 8 5

中央苏区时期政府群众工作的方法

中央苏区时期政府群众工作的方法

中央苏区时期政府群众工作的方法作者:周伟来源:《月读》2013年第12期群众工作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线,离开群众工作,一切革命建设都无从谈起。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及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根据革命斗争需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入开展群众工作,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保障了中央苏区建设的蓬勃发展。

一、坚持群众路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工人、农民、兵士及一切劳苦群众,是苏维埃国家的主人。

毛泽东认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作为我党的根本宗旨,同样也是苏维埃政权的根本宗旨。

他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努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伟大号召,并明确规定了苏维埃政府的基本任务:“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

”围绕改良群众生活这一核心任务,苏区政府坚持群众路线,一方面加强民生建设,努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反腐肃贪,保障群众基本权益和群众利益不受侵害。

加强民生建设,解决群众困难。

群众的一切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区政府必须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衣食住行问题,还是柴米油盐问题,苏区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助群众克服各种生活困难,让群众能安心生活。

苏区政府领导人率先垂范:时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瑞金沙坪坝了解到当地群众缺水吃,就带领大家挖“红井”,帮助群众解决饮水困难;时任军事人民委员的朱德则带头下田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

江西的长岗乡政府、福建的才溪乡政府也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是苏区模范乡政府。

兴国县长岗乡一户贫苦农民家的房子被大火烧掉了一间半,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

中央苏区的红色财经故事

中央苏区的红色财经故事

中央苏区的红色财经故事标题:中央苏区的红色财经故事:艰苦奋斗中的财经智慧与实践一、引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苏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根据地,不仅在军事斗争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在财经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财经故事,是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我党早期财经工作的创新与智慧。

二、财经建设初探——打破封锁,独立自主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创造性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通过土地公有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的自给自足。

同时,红军和苏区政府发行工农货币,建立了独立的金融体系,有效抵制了敌人的经济侵略,保障了苏区内部经济秩序稳定。

三、财经管理创新——节约运动与财经纪律中央苏区在财政管理上,推行全面节约政策,提倡“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原则,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厉行节约,严格财经纪律。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号召,深深烙印在苏区军民心中,成为艰苦岁月里财经工作的行动指南。

四、发展红色经济——兴办工商业与税收制度中央苏区积极兴办各类公营、合作社性质的企业,如兵工厂、被服厂、造纸厂等,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农业,构建了初步的苏区工业化雏形。

同时,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既保证了苏区政府的正常运行,又避免了对民众的过度剥削,有力推动了苏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结语中央苏区的红色财经故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财经工作的决心和智慧,为我们今天深化财经制度改革、强化财经纪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

这些故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央苏区时期政治动员与党的群众路线

中央苏区时期政治动员与党的群众路线

众 工 作 的重 要性 ,牢 固树 立群 众 观点 , 自觉 贯 彻 群众 路 线 ,始 终站 稳 群众 立 场 ,不 断提 高群 众 工作 本领 ,从而 做好 了群 众 工作 。 关键 词 :政 治动 员 ;群 众 路线
从 政 治学 的意 义上 讲 ,政 治 动员 就 是 “ 发 动人 们 参 加政 治 活 动 ”。 1 9 3 2 年l 1 月4 日, 《 红色中华 》 发表题为 《 政治动员工作 》的社 论 ,明确 指出 : “ 什么叫政治动员?就是要动员群众在政治 上了解 目 前 斗争一 粉碎 敌人大举进攻的意义” 。毛泽东指 出: “ 如此伟 大的 民族革命战争 ,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是不能胜利 的。”[ 1 ] 中央苏 区时期 ,苏区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人 数众多 , 是 革命的主要力量 。而要对广大群众成功进行政治 动员 ,必须践行党 的群 众路 线。要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牢 固树立群众 观点 ,自 觉 贯彻群 众路线 ,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 领 ,从而 做好群众工作。 1 充分认识群众工作 的■要性 。牢同树立群众观点 人 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是真正 的英雄 。人 民群众 是革命 力量 的源泉。1 9 3 4 年1 月2 7 日,毛泽东在 《 关心群众生 活 , 注意工作方法 》 文 中指出 : “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是群众 ,是 千百 万真心实意 地拥护革命 的群众 。这是真正 的铜墙铁壁 ,什 么力量 也打不破的 ,完 全打不破 的。”【 2 ] 革命战争是群众 的战争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 争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赢得 战争 。 毛泽东 同志很早 就充 分认识 到群众 工作 的重要 性 ,经 常深 入基 层 、深人群众进行 调查研究 。从 1 9 2 9 年1 月 向赣南 出击 ̄ 1 9 3 4 年1 0 月离 开 中央苏 区,他所做 的系统 的社会调查 ,就有 寻乌 调查 、兴国调查 、 长冈乡调查 、才溪 乡调查等 。他认为 , “ 有无群众 观点是 我们同国民 党的根本 区别 ,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 的出发点 与归宿。从群众中 来 ,到群众 中去 ,想 问题从群众 出发就好办 。”[ 3 】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 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 。人 民群众不 仅是 物质财 富和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 , 而且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性力量 。必须 牢固树立 群众 观点 ,紧紧依靠群 众 ,密切联 系群众 ,充分尊重群众。

阶级民主的工具效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选举动员

阶级民主的工具效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选举动员

民在 同资产 阶级作斗争 ,都是为 了维护他们 这种 中
间等 级 的 生存 , 以免 于 灭亡 。所 以 , 他 们 不 是革 命 的 ,
而 是保 守 的 ” ,都 将 随 着 大 工业 的发 展 而 日趋 没 落 和灭 亡 。基 于此 , 无产 阶级 与 中间 等级 在 选举 中 的权 重是不同的 , 根据 “ 中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中央 执 行 委 员
根 据 地 有 了第 一 次 全 面 的 民主 选 举 。 因缺 少 选 举 经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阶级 视 域 下 , “ 至今 一 切 社 会 的历 史 都 是 阶 级斗 争 的历 史 ” 。有产 者 与无 产 者 即压 迫 者
和被压迫者 , 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资产阶级的
灭 亡 和无 产 阶级 的胜 利 是 同样 不 可 避免 的[ 1 ] 。从 维 护
中 的重 要 作 用 ,实 则 是 官僚 主 义在 选 举 中 的 “ 最 露 骨” 的表 现 [ 1 o l 。官 僚 主义 是 豪 绅 、 地主 、 资 产 阶级 反 动 统 治 遗 传下 来 的余 毒 ,是 革命 者在 政 治 上 已经 动 摇
的表现l l 1 1 , 是 敌对 势 力 与 阶 级 异 己 分 子 滋 生 的 温 床 。
江苏社会科学 2 0 1 3年第 5 期
历 史 学研 究
阶 级 民 主 的 工 具 效 用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时期 中央 苏 区的 选 举 动 员
王 建 华
内 容 提 要 苏 维 埃 选 举 强 调 民 主 的 阶 级 性 。 它 通 过 有 无 选 举 权 的 划 分 , 进 行 阶 级 鉴 定 ; 通
民、 独立劳动者 、 城市 贫 民及 他们 的家 属 ” , 凡年满 1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军事经济的正确探索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军事经济的正确探索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军事经济的正确探索作者:唐松刘悦悦来源:《党史文苑》2024年第08期从现代经济军事学视角看,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对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辩证关系的正确探索形成了一套“经济建设”服务于“革命战争”的经济模式。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对军事经济的正确探索主要形成了四种模式。

经济建设支援革命战争的导向型经济模式在特殊的战争背景下,能否建立一种高效运行的经济模式,可以说关乎中国工农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3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表达了经济建设必须服务于革命战争的观点,强调了开展经济建设对于革命战争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建设必须是围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

也就是说,在白色政权包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强我弱形势下,必须探索出一种经济建设能够高效支援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的战争导向型经济模式。

从《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可以捕捉到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高效支援革命战争的思想痕迹:一是要以经济建设克服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和白区奸商对红色金融和商业的破坏;二是通过经济建设打通对外贸易;三是要通过经济建设克服季节性粮食短缺和价格波动问题;四是通过经济建设提高工农兵生活水平,巩固工农联盟;五是通过经济建设扩大红军规模,有力打击敌人的军事“围剿”。

除了以上外,还要通过经济建设造成革命斗争的热烈,使广大同志真正意识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理论要有说服力,必须以实践性方式释放其真正力量。

“自觉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被誉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的才溪乡是毛泽东“经济建设必须是围绕着革命战争”思想的实践地。

作为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地,才溪乡取得的经验成果对整个中央苏区经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从“劳动力问题”“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日常生活”“物价”“经济公债”等对才溪乡的经济生活进行了详细阐述,说明战争导向型经济模式的重要性。

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

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
21年第 3 01 期 总第 5 7期
湖 北 行 政 学 院 学报
Ju n lo b i miit t n Isi t o ra fHu e Ad nsr i n tue ao t
No 3, 011 . 2 Ge e a n r lNo. 152 1 . .1 OI1. 9.s 。 17 . 0 0 09 s 6 5 01 3 6
能 , 恋 家 园 的 生 性 ,好 男 不 当 兵 ” 固 有 观 念 等 贪 “ 的 并不 是所 有 人都 能克 服 的 。 别是 随着 “ 红 ” 特 扩 的深
入 , 村 劳 动 力 的 严 重 缺 乏 , 致 田地 荒 芜 , 活 必 农 导 生
的现 实 原 因 和 第 一 推 动 力 ; 建 立 起 来 的红 色 政 权 新
比:
表 一
困 难 , 除 群 众 的 后 顾 之 忧 。 是 其 正 面 激 励 的 一 消 这
面 。 落 后 分 子 顽 固 不 化 时 , 们 又 显 出 粗 暴 的 一 当 他
面 , 对 开 小 差 的 逃 兵 实 行 处 罚 ,要 他 赔 偿 国 家 的 如 “
军 衣军 鞋及 群众 的损 失 ( 待 他们 家属 的劳 动力 ) 优
为 “ 红 ” 供 了制度 上 的保 障 , 有 强大 的显 性优 扩 提 具
势 ; 由于历 史 惯性 , 统 乡 土社 会 的 旧有 观 念仍 而 传 然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阻 碍 “ 红 ” 展 的 隐 形 基 是 扩 开 因 。 事 斗 争 、 色 政 权 和 传 统 乡土 社 会 成 为 “ 军 红 扩 红 ” 动 的 现 实 根 据 和 历 史 条 件 , 者 共 同 构 成 了 运 三 “ 红 ” 景 坐 标 系 中 的三 个 维 度 。 扩 背 13 9 0年 1 O月 至 1 3 9 4年 9月 ,蒋 介 石 先 后 发

阅读同红色农民谈话简介一下苏区农民的生活状况

阅读同红色农民谈话简介一下苏区农民的生活状况

阅读同红色农民谈话简介一下苏区农民的生活状况1、红军的生活中央苏区的红军待遇:红军指战员的待遇是平等的,他们采取了实物供给制度,每人每日发给的糙米一斤四两,青菜半斤,植物油四钱,盐三钱;另,每人每月发给零用钱二元(后改为一元,到最后是很少发给了)。

服装每年夏季发粗布军服一套,冬季发棉衣一件,夹裤一条,这些衣裤的布料是很粗劣的。

内衣内裤原定是每年两套,其实是只有一套。

棉被,在新兵入伍时,发一张夹布被。

袜是从来没有的,鞋是依靠苏区的妇女们制造送来的慰劳品,或可一年分到一对,主要的是靠自己拿着稻草和烂布条来打草鞋,否则就只有赤着两脚爬山越岭行军作战了。

红军常常大跨度机动作战,频繁穿插迂回,又无交通工具,全靠两只脚,走的还是崎岖山路。

各地红军普遍流行烂脚病。

许世友记述∶由于长时期的行军打仗,同志们的脚都磨烂了。

无论谁脱下草鞋,都可以看到斑斑血迹;有些人的脚已经发炎,不停地流淌着脓血;有的连鞋子也没有了,就在脚上缠上几层破布赶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烂脚不算病,行军要老命。

红军伙食少油水,“吃”的诱惑力甚大。

1931年7月23日,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曹丹辉截获并破译何应钦给各路国军的密电——“限十天扑灭共匪”,暴露了“分进合击”的战役意图,毛泽东根据这份情报作出部署。

8月1日于莲塘一带消灭“第三路进击军”,俘虏万余,三天后再赶到黄陂消灭国军毛炳文师。

8月11日,毛泽东嘉奖16岁报务员曹丹辉:“你收到的那份何应钦的电报,对这次战役很有价值。

”毛泽东转身对一参谋说:“你到副官处领三块钱,奖给他买鸡蛋吃。

”晚饭时,电台及总部参谋们“大伙猛冲一顿,三块钱报销了”。

红军伙食费十天或一月下发,银圆用米袋装着,连长背着。

每月士兵委员会下属的经济算账,然后向全连公布节余的“伙食尾子”平分给全连每一人,这就是红军的经济民主。

三军团连长张有发,彭德怀第一次打长沙时带着七八十人参加红军,当上连长,这个连队月底不见账目、更不发“伙食尾子”,饭食也不好,连长与几个亲信却天天上饭馆吃喝,引起19岁连指导员注意,闹了一下,查账后发现亏空三十多块。

革命动员视角下的中国革命——略评《乡村社会中的革命动员——以

革命动员视角下的中国革命——略评《乡村社会中的革命动员——以
社 会 的互 动 过 程 ,无 疑 更 有 助 于 我 们 更 全 面 准 确 地 了 解 中 国 革命的发展过程 。
革命 动员 :以中央苏 区为例 》 ( 以下简称 《 动员 》 )一 书 , 亦属 从革命动 员角度探讨 中 国革命史 的重要 著作 。该书 的出
版 ,有 利 于 进 一 步 推 动 对 中 国 革 命 史 的 研 究 与探 讨 ,让 更 多
【 摘要 】中国革命 史的研 究历来 属于 中国历史研 究的重要题材。 改革开 放 以来 ,史学界在 中国革命 史的研 究方面,取 得 了相 当
的 成 绩 , 出版 了数 量 颇 丰 的研 究 成 果 。 从 现 有 的研 究成 果 来看 ,在 研 究 视 角 上 ,要 么遵 循 “ 自上 而 下 ” 的 原 则 , 要 么 遵 循 “ 自 下 而 上 ” 的原 则 ,或 者 强调 上 层 的 作 用 ,或 者 突 出下 层 的 影 响 。这 些 方 法 固然 有 其 合 理 性 的 一 面 ,但 要 真 正 认 识 与 了解 中 国革 命 史 的 发 展 历 程 ,不 能 片 面地 强 调 某 一 个 方 面 的作 用 , 而 应 从 上 下 联 动 的角 度 ,全 方 位 、 多层 次 来 进 行 研 究 。 对 此 , 《乡村 社
互动 的视 角来 审视 中国革命
在 中共革 命史 的研究 中,学界 同仁分别从 不同视角对 此

通 过系列 富有 成效 的社会 变革措施逐 步使革命政 权和革命 观 念 深入到 乡村社会 。中央苏 区革命政 权的发展壮 大与 中共 的
员的视角研 究 中共革命 史成为 中共 革命史研 究的一个 重要话 题 ,且研究成 果 1 3 渐 丰硕。革命动员论 与传统 革命史叙事 中

曾山从省苏主席到内务部部长

曾山从省苏主席到内务部部长

曾山是从江西红土地上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曾山投身革命后,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历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东南分局副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商业部部长、内务部部长等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江西苏维埃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央苏区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江西是中央苏区的主体。

曾山是赣西南苏区和江西苏区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在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江西苏维埃运动的一面旗帜。

1925年,在大哥曾延生的引导下,曾山参加觉群社,积极投身大革命运动,次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曾山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领导官田暴动,揭开了吉安西区农民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

不久,曾山担任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吉安、吉水、安福等十余县苏维埃政权。

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刘士奇、曾山组成主席团,在吉安县陂头村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和红五、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决定将赣西特委和赣南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曾山被指定为特委常委。

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为主席,赣西南各县的革命斗争自此有了统一的领导。

从1929年10月起,赣西地方红军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九次攻打吉安,曾山亲自指挥了其中几次攻打吉安的战斗。

1930年10月4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曾山组织赣西南地方武装和十余万群众,配合红一方面军再次攻打吉安。

曾山动员8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并在几天内筹集五六万块银圆和一二十斤黄金作为红军军费。

在赣西南群众的配合下,红军胜利攻占吉安城。

10月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是首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是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它的成立使江西苏维埃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开创了江西红色割据新局面。

作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为苏区的各项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中央苏区时期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政策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政策研究

第334期2020年12月Vol.33No.4Dec.12020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社会•历史•文化】中央苏区时期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政策研究陈兴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摘要: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制定了许多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政策。

优待政策的主要内容有:抚恤红军伤员、K 士及其家属;安置退伍红军;设立优待红军委员会;设立优待红军家属组织;成立抚恤委员会;设立工农检查部等。

对红军及其家属实行优待,使红军战士能够安心从事革命工作,苏维埃政府能够获得红军家属的支持,从而保卫中央苏区的革命果实。

关键词:中央苏区时);红军;优待政策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20)04-0084-05中央苏区时期是指从1930年10月以赣西南苏维埃为基础的江西省苏维埃成立,到因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致使中共中央于1934年10月被迫战略转移这一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局部执政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深知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通过优待红军及其的政革命武装,从国党的。

拟通过对优待政形成过程的认识,理优待政的必要性;对优待政的,理苏维埃政府革命武装的必性优待政的,是理苏维埃政府以的。

一、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政策的形成过程对红军及其优待,是维军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优待红军的政,以到1928年。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到的待[1]o这是中国共产党及的,但是大。

在革命立期,在区,的,在1928年5月7月,的年12月,了,这是一部在中国上以政的形优待红军的。

其中红军及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一切公共机服务的人,均配,如农所之数,由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叫1929年1月,红四军迫于敌情转战赣南,将革命的争经验也带到了赣南。

年4月,在赣南革命了《兴国,在方对红军的优待政太大的变化。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苏联叙事——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苏联叙事——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苏联叙事——以《红色中华》为
中心的考察
邓亦林;胡福风
【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5)1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光荣模范。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俄为师,通过《红色中华》大力宣扬,构建了一个拥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为世界反对帝国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苏联形象。

《红色中华》等红色报刊的苏联叙事,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革命斗志,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及,促进了苏维埃政权建设,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国内国际上的声势与影响力,有力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总页数】7页(P13-19)
【作者】邓亦林;胡福风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赣南科技学院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
【相关文献】
1.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优待红军家属的生动实践--以«红色中华»为研究文本
2.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报刊的抗日动员——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
3.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政治动员要素分析——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文本考察
4.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对苏联形象的建构——基于《红色中华》相关报道的分析
5.中央苏区时期党对八一南昌起义的纪念——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央苏区时期的财力动员及其补偿
苏区党和政府主要通过打土豪、征税收、发行公债、募捐、发行纸币等方式对民众实施财力动员。打土豪是对特定对象的惩罚方式,募捐带有自愿慈善性质,因此这两者都不需要特殊的补偿。对于税收,中央苏区采取的是变相补偿的方式,即废除之前的苛捐杂税,在废除旧的苛捐杂税的基础上实行新的税制,两相抵衡。对于公债,苏区政府实行偿还本息、到期兑换的政策。对于银行发行的各种票币,政府极力保障其兑现。
(一)废除苛捐杂税,减轻民众的负担。废除革命之前的苛捐杂税是对新的税收征收的变相补偿。早在1927年9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颁布的《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统一财政,取消一切苛税杂捐”,要求:“1.制定田赋纳税之法定额,禁止一切额外征收(如各种附加税,兵折兵加等)并禁止预征钱粮。2.废除一切厘金杂税(如各种印花税、屠宰税、烟酒税、商税、贾税、落地税、鱼税、山钞税、藕税、宦山税、大庾船税等)。3.废除一切苛捐(如米捐、串票捐、户捐、铺户捐等)4.铲除对贫民的高利贷,并取消一切债务。”[2]P1-2这就有助于减轻民众的税收负担。如果说这时苏区的税收政策还处在萌芽阶段,发展很不完善的话,那么,1931年11月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所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则标志着苏区的税收政策走向成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也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在“实行统一的累进税”时,“废除国民党军阀的一切田赋丁粮、苛捐杂税厘金等”[2]P566。新的税则一经颁布,立即在实践中生效,旧的赋税关系也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减轻负担的方式是对苏区民众的变相补偿。
1934年1月8日,为进一步解决红军家属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要求“凡属缺乏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的红军家属,必须组织广大群众的义务劳动去帮助其耕种和收获,义务劳动的良好的组织方式是优待家属的耕田队,每个耕田队担任帮助一定的红军家属,农忙时或者其他必要时,以乡以区为单位实行临时的调动”[1]P197。为响应此号召,中央工作人员带头参加优待红军工作,据《红色中华》报道,1934年2月2日,中央工作人员帮助瑞金下肖区及九堡区各乡的红军家属做义务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优待红军运动的开展,既发展了苏区的农业生产,解决了红军家属的生活困难问题,消除了前线红军的后顾之忧,也在社会上营造了参军光荣、军属光荣的良好氛围。
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动员及政府补偿
王连花
摘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为了满足严酷的革命战争需要,在中央苏区时期进行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动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压力。为了减少群众的压力和损失,苏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动员补偿问题,在经济、政策、税收等方面对革命动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补偿。
(三)尽力兑现银行发行的各种票币。为了支持苏区的反“围剿”战争和促进经济建设,临时中央政府一方面以打土豪所得之款项为储备金来支持苏区的银行建设,另一方面,也通过发行纸币来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消耗,苏区银行的储备金日现紧张。如闽浙赣苏区,1931年下半年,省苏维埃财政部曾拨给工农银行20万元作储备金,但一年之后,银行的储备金减少至18万元,这自然就导致纸币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刚开始,纸币与银元的兑换比例是1∶1,即一元纸币可以兑换一块银元,但是到后来,纸币贬值,与银元的兑换比例变为2∶1和3∶1不等,苏区群众手里的纸币不值钱,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对银行的信用造成损害。为提高纸币的信用,也为改善群众的生活,苏区政府尽最大努力实现票币的兑换。如1932年6月7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在财政困顿的情况下,仍发布《关于各县收回票币的基金问题》的训令,要求各县赶紧筹集“收回票币的基金”,用于收清以前滥发的不能兑现的票币,并阐明此举的利害关系“今若不加紧收清,则政府信任既失,群众亦必因此而怀疑,这是如何严重的”[3]P248。这表明,政府在需要大量战争经费的情况下,仍然非常注意保护群众的利益。
三、中央苏区时期的其他物资动员及其补偿
红色政府和军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政府和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良好纪律和作风也决定了政府必须对物资动员进行补偿。物资动员的补偿,可以有多种形式,既能利用货币、实物进行直接补偿,也能通过分配土地、发展生产进行间接补偿,在物资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调剂余缺、提高物资的利用率来缓解物资的紧张状况。
关键词:中央苏区 革命动员 补偿
如果说革命之初,利益是促使一部分普通群众投身革命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党的政策和主张深入人心之后,支持革命、参加革命、服从革命却成为了大部分群众的自觉选择。在中央苏区建立后,面对着敌人的包围和残酷的革命战争,苏区群众肩负着为革命战争提供、付出、奉献大量劳力、物力、财力的重要责任,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样是“利益”,在革命之初,苏区人民更多的是“获取”,而在新生的革命政权建立之后,苏区人民较多的是“付出”,这些“付出”甚至是倾其所有,细化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钱、每一粒米、每一寸布”。民众长期大量的付出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势必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挫伤其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容易激发社会矛盾。为此,苏区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动员补偿问题,在经济、政策、税收等方面对其进行力所能及的补偿,以减少群众的压力和损失。
(三)政策上进行补偿。在经济的手段还不足以达到人力动员补偿的目的时,苏区政府还实施各种政策上的优惠,比如税收政策、购物政策、教育政策、交通通信政策、娱乐政策等等方面的优惠和优待对士兵和家属进行间接补偿。在税收方面,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所发布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决议》规定,“红军在服务期间,本人及家属免纳苏维埃共和国之一切捐税”,“红军在服务期间,其家属所居住之国家房屋,免纳租金。”[1]P189在购物方面,“红军在服务期间,本人及其家属得享受国家商店百分之五减价的优待,当必须品缺乏时,有优先购买之权”[1]P189。在交通通信方面,“凡红军战士乘坐轮船火车,其费用概由公家发给。红军与家属通信,有直属机关盖章,不贴邮票,可寄回家。红军家属寄信到红军中,则由当地政府盖章,亦不贴邮票,可寄到红军机关中转发。”[1]P189在教育方面,“红军在服务期间,子弟读书,免纳一切用费”。在娱乐方面,“一切戏场,每月须有一次免费,欢迎红军看戏,平时票价减半。”[1]P189这些政策性的引导和优惠,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可以激发和培育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苏区党和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调剂劳动力余缺,优化劳动力的使用结构,另一方面又综合运用经济、政策、税收等手段减少由于人力的征用给群众造成的损失。
(一)调剂劳动力余缺,优化劳动力的使用结构。对于缺少劳动力的个体军属家庭,苏区党和政府组织“优待红军家属耕田队”,开展“优待红军工作日”等活动,及时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补偿劳动力。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决议》第四条规定:“红军战士在服务期间,无劳动力耕种家中田地,其分得之公田,应由苏维埃政府(区政府计划,乡苏维埃执行)派人帮助全部耕种、灌溉、收获工作,所派人工,每年不得少于五十工。红军战士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应按其需要予以补助。”[1]P188
以实物的形式对士兵和军属进行补偿。单纯的货币补偿会给国家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而实物补偿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以其更经济、更实用的优点为中央苏区所采用。以实物对士兵和军属进行补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打土豪时,军属享有“分浮财”优先权。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发布的第一号训令《为深入土地斗争彻底没收地主阶级财产》明确规定:“没收来的财物……要尽量散发给贫苦群众,首先要发给红军家属……这样才能发动群众斗争。”[1]P335货币和实物补偿是对士兵及家属进行直接补偿的方式,既改善了军属的生活,也对士兵的退、伤的生活进行安顿,免除了其后顾之忧。
通过以上的政策和措施,中央苏区的劳动力地区不平衡的状态得到调剂,劳动力的使用结构也得到优化,从而在劳动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劳动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苏区劳动生产的需要和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经济上进行补偿。这里的经济补偿手段主要指货币和实物形式。以货币形式对士兵和军属进行补偿,主要有:苏区政府对士兵的退役发给补助。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所发布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决议》规定,“在红军中服务五年以上年龄满四十五岁者,可退职休养,由国家补助其终身生活”;[1]P189对士兵的伤残、死亡发给抚恤金。“国家设立残废院,凡因战争或在红军服务中而残废者,入院休养,一切生活费用,由国家供给,不愿居残废院者,按年给终身抚恤费,由各县苏维埃政府按当地生活情形而定,但现在每年至少五十元大洋。”[1]P189凡红军死亡或残废者,“子女弟妹幼小的,由国家设立革命纪念学校专门教育他们,并由国家维持其生活”,“父母、妻子由国家维持以相当津贴”[1]P190。
(二)偿还公债本息,给予力所能及的回报。中央苏区时期,苏区政府共发行过三期公债,在每一次公债发行之前,政府都发布布告或者公告,规定公债的利率,承诺“到期按利率归还本息”。以第一期公债的发行为例,1932年6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第9号布告,申明“现本政府为了充裕革命战争的经费,以保障革命战争的继续胜利与发展,特举行募集短期的‘革命战争公债’六十万元,专为充裕战争的用费”,规定“公债利率定为周年一分”,并郑重承诺,“本项公债规定半年还本还息,以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起为还本息时期,届时本利同时兑还。”[1]P243同时,布告还规定公债可以行使完粮纳税、抵押担保的职能,“本项公债完全得以十足作用的完纳商业税土地税等等国家租税”,“公债准许买卖抵押及代其他种现款的担保品之用。”[1]P243这些规定使公债与其他财产有同等的价值和信用,从而维护了购买公债者的利益。
一、中央苏区时期的人力动员及其补偿
中央苏区时期,大规模的“扩红”运动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致使农村人口下降,劳动力缺乏。对单个家庭来说,劳动力的缺乏可能直接降低其生活水平,甚至威胁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生存。比如某县一个由祖孙两人组成的家庭,孙子被征募进军队,年迈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旋即陷入生活困境。对整个社会来说,劳动力的不足,致使土地大面积抛荒,布、线、盐和火柴等生活必需品缺乏,生产力大大下降,群众的生活陷入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