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7理气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痰多清稀 寒痰
旋覆代赭汤
• 出自《伤寒论》 • 构成:
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 赭石一两(6g) 甘草炙,三两(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痛,按之 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 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 煎服法:水煎服。
理气剂
气虚 补气—四君子汤
•气
气脱
益气固脱—独参汤、生 脉散
补益剂

气陷 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
病 变

气机 运营
气逆
肺─咳、喘 胃─呕吐呃逆
降气
失调
气滞
肝─肋、乳房、少腹 脾胃─脘腹
行气
第一节 行气
• 适应病证:合用于气机郁滞证。一般以脾胃气滞 和肝气郁滞为多见,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痛,嗳 气泛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肝郁气滞症见 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苏叶 理气宽胸,疏通气血
半夏厚朴汤
• 随证加减: 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胁肋痛者,加川楝子、元胡以疏肝行气止痛; 咽痛者,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 使用注意:气郁化火,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 方。
天台乌药散
• 出自《医学发明》 • 构成:
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微炒 青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 姜炒,各半两(15g) 槟榔锉,二个(9g) 川楝子十个 (12g) 巴豆七十粒(12g) •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动睾 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 煎服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 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一、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5克)、赤芍二线(6克) 、牛膝三线(9克) 、桔梗一钱半 (5克) 、柴胡一钱 (3克) 、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 (3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3.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4.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5.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四、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五、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六、方解本方是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内热瞀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则为头痛;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甚至饮水即呛。

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

故治当活血化瘀,兼以行气解郁。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证自愈。

近代以本方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常加减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有一定效果。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温经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温经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温经汤(《金匮要略》)一、组成吴茱萸三两(9克)、当归三两(9克)、芍药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人参二两(克)、桂枝二两(6克)、阿胶二两(9克)、牡丹皮二两,去心(6克)、生姜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6克)、麦冬去心一升(9克)。

二、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温经汤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2.艾附暖宫汤艾附暖宫用四物,吴萸官桂加芪续;米醋糊丸醋汤下,专治带多痛在腹。

四、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五、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六、方解本方治证皆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皆起于小腹,与月经关系密切。

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漏下不止,或月经不调,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濡润不足,故口唇干燥,气血凝滞,内阻于里,故少腹里急而腹满;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均属阴血不足所致。

证属虚实寒热挟杂,故非纯用祛瘀之法所宜,当以温经散寒与养血祛瘀并用,使血得温则行,血行瘀消,诸症可愈。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药。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祛瘀通经,并退虚热,共为臣药。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而清虚热,阿胶还能止血;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血之源,并达统血之用;冲任二脉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半夏能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生姜温胃气以助生化,共为佐药。

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奏温经通脉,养血祛瘀之用,则瘀血去,新血生,虚热消,月经调而病自解。

本方虽寒热消补并用,但以温养冲任为主,为妇科调经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故名“温经”。

七、附方及方论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艾叶大叶者,去枝梗,三两(90克)、香附去毛,六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五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焰干(180克)、吴茱萸去枝梗,三两(90克)、大川芎雀脑者,三两(90克)、白芍药用酒炒,三两(90克)、黄芪取白色软者,三两(90克)、续断去芦,一两五钱(45克)、生地黄生用一两,酒洗焙干(30克)、官桂五钱(15克)、川归酒洗,三两(90克)、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醋汤食远送下。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一、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各9克)。

二、用法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现代用法: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亦可为末,炼蜜为丸,每日服3~5克)。

三、歌括《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共粉丹;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

四、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五、主治瘀血留结胞宫。

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等。

六、方解本方治妇人原有瘀血在胞宫,致妊娠胎动不安,腹痛漏下之证。

瘀血块不消,漏下终不能止,势必影响胎元。

但消散过猛,亦容易损胎,故本方立缓消块之法,宗“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

方用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渗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气,既有助于行瘀血,亦有利于安胎元,共为君药。

宿有块,郁久多能化热,故又配伍丹皮、赤芍合桃仁以化瘀血,并能清瘀热,共为臣佐药。

丸以白蜜,亦取其有缓和诸祛瘀药力,起到缓消的作用,以之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效。

原书对本方服法规定极严,每日服兔屎大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说明对妇人妊娠而有瘀血,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攻猛破,这是应加注意的。

(《妇人良方》)称本方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

”但剂量增大,每次服如弹丸大一丸,而且用醋汤送服,并连进两丸。

醋既能收敛,又可化瘀。

(《济阴纲目》)将本方改汤剂,易名催生汤,改用于产妇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服有催生之力。

但本方原为消癥祛瘀之剂,须壮实之人为宜。

此外,本方亦可用治妇女经行不畅或经后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有腹痛拒按等证。

七、文献摘录(方论)徐忠可:“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

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

患症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气而消其本寒;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七厘散(《良方集腋》)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七厘散(《良方集腋》)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七厘散(《良方集腋》)
一、组成
血竭一两(30克)、麝香、冰片各一分二厘(各0.4克)、乳香、没药、红花各一钱五分组成(各5克)、朱砂一钱二分(4克)、儿茶二钱四分(7.5克)。

二、用法
上八味,研极细末,收贮瓷瓶,黄蜡封口。

急用干渗,定痛止血,先将此药七厘冲服,冲烧酒服之,后用烧酒调敷(现代用法:共研极细末,密闭贮存备用。

每服0.22~1.5克,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外用适量,以酒调敷伤处)。

三、歌括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匀见长。

四、功用
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五、主治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并治一切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

六、方解
跌打损伤,或血瘀气滞,阻壅不通,为肿为痛,或损伤血络,致血流不止。

治当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收敛止血。

方中主以血竭祛瘀止痛,并能收敛止血;辅以红花活血祛瘀,乳香、没药祛
瘀行气,消肿止痛,并配伍气味辛香、走窜通络之麝香、冰片,助诸活血祛瘀药以活血通络,散擦止痛;儿茶味涩性凉,收敛、清热,助血竭以止血、生肌;跌仆受惊,每致气乱心慌,所谓“惊则气乱”,故用朱砂定惊安神。

诸药合用,既可祛瘀行气,消肿止痛,又可收敛清热,生肌止血,是外敷、内服的伤科常用方剂。

不但对外伤瘀血作痛,或血流不止,确有良效;而且对内伤之血瘀疼痛,吐血等证,也有较好疗效。

本方一般每服七厘,不可多服,故名七厘散。

理气剂(方剂学)

理气剂(方剂学)

【方歌】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梔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柴胡疏肝散
《证治准绳》
【组成】
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枳壳萩炒芍药各一钱半(各 4.5g)甘草炙,五分(1.5g)香附一钱半(4.5g)
【用法】
水一盅半,煎八分(2.5g),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方解】
方以香附为君,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功善行 气活血,以解血郁;苍术燥湿运脾,以解湿郁;梔子清热泻火, 以解火郁;神曲消食和胃,以解食郁,四药皆为臣佐之品。诸药 合用,行气解郁,气行血活,湿祛热清,食化脾健,气、血、湿、 火、食五郁自解。至于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或因饮食积滞 而致,或因火邪炼液而成,今五郁得解,则痰郁自消。
理气剂
内容
概述 行气剂 降气剂
概述
学习目标
01.
掌握: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 用注意事项
02.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及分类
案例导入
朱某,男,26岁。夏季来诊,数年来常感胃脘部胀 痛不适,食纳差,嗳气吞酸,舌苔厚腻,左关脉小 弦,余部均缓。
该患者为何证?应如何治疗?
凡以行气或降气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气 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本 类方剂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逸者 行之”“高者抑之”的原则立法,属于 “八法”中的消法。
复习思考
1.何为理气剂?其适用范围有哪些? 2.使用理气剂应注意哪些事项?
行气剂
学习目标
01.
掌握: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
02.
熟悉: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 散
案例导入
徐某,男,40岁。症见胸满而痛,有时胸痛会放射 至背部,喘息咳唾,倚息难卧,舌苔腻,脉沉弦或 紧。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气滞和气逆病证。

气滞证以脾胃气滞和肝气郁滞者为主,气逆证以胃气上逆与肺气上逆者居多。

应用注意事项辛燥伤津耗气,勿使过剂。

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行气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组成】苍术川芎神曲香附栀子【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趣记:越鞠神父治凶猪对照:越鞠神附栀芎术【组方原理】本方所主六郁,但以气郁为主。

香附:治气郁川芎:治血郁栀子:治火郁苍术:治湿郁神曲:治食郁方中唯不设针对痰郁之品。

【加减变化】若气郁明显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解郁;若血瘀明显者,加当归、丹参,以活血散瘀止痛;若火热内盛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泻火;若饮食积滞明显者,加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湿盛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若痰盛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化痰。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组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组方原理】苏叶芳香疏散,开郁散结,并引药上行,为使药。

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组成】乌药茴香高良姜木香槟榔青橘皮楝实巴豆【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

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

亦治妇女痛经、瘕聚。

【组方原理】方中乌药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为君药。

青皮疏肝行气,木香理气止痛;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

四药合用,增君药行气散寒之力,俱为臣药。

槟榔下气导滞,能直达下焦而破坚;川楝子理气止痛,虽其性苦寒,但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则寒性减,而行气散结之力增,为佐药。

方剂学——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方剂学——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方剂学——第十二单元理气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理气剂的适用范围理气剂适用于气滞或气逆证。

要点二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注意辨别气滞与气逆。

理气剂多辛燥伤津耗气,勿使过剂。

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

细目二行气要点一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组方原理】香附治气郁,川芎治血郁,栀子治火郁,苍术治湿郁,神曲治食郁。

因痰郁由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得解,故不另用治痰之品。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趣记:越鞠神父治凶猪。

越鞠神附栀芎术。

要点二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组成】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升桂枝一两瓜蒌一枚【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组方原理】君: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

臣: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

佐: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鉴别】枳实薤白桂枝汤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均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

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为主,适于胸痹而痰浊较轻者;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散结之力较大,适于胸痹而痰浊较盛者;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之力尤大,并能下气祛痰,消痞除满,用以治胸痹而痰气互结较甚,胸中痞满,并有逆气从胁下上冲心胸者。

要点三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组方原理】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佐:生姜—降逆消痰;茯苓—渗湿健脾。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越鞠丸(芎术丸)——金樱子散[金樱子元胡:肝郁化火]《丹溪心法》[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l0g)[用法]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9g,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作汤剂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解]本方证乃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

气郁而肝失条达,则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气血郁久化火,则见嗳腐吞酸吐苦之火郁;气郁即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而见恶心呕吐。

反之,气郁又可因血、痰、火、湿、食诸郁导致或加重,故宜行气解郁为主,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四药共为臣佐。

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晶,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丹溪立方原义:“凡郁皆在中焦”,其治重在调理中焦而升降气机。

然临证难得六郁并见,宜“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应视何郁为主而调整其君药并加味运用,使方证相符,切中病机。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旋覆代赭汤《伤寒论》[组成]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赭石一两(6g) 甘草炙,三两 (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
理气剂概述
一、定义(理气药、理气、气分实证)
”。
二、立法:《内经》:“结者散之”;“高者抑之
三、作用*理气
行气—疏肝解郁,行脾和中。
降气—降肺平喘,降胃止逆。
气滞证 气逆证
四、适应证—气分实证
五、分类:
1、行气剂:气机郁滞 脾胃气滞 、肝气郁滞 胀痛。
作用:行气疏肝、理脾和胃。 配伍:疏肝药配调血药,理脾药配健运药; 代表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 2、降气剂:气机上逆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呃逆、咳喘。 作用:降肺胃气逆。 配伍:降肺药配化痰药,降胃药配补益药;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呕吐、
辨证: 治法:
选方:
辨证: 梅核气 治法: 行气开郁,降气化痰 用方: 半夏厚朴汤加味
用药: 半夏10克, 厚朴10克, 茯苓12克, 生 姜4片, 紫苏叶10克, 大枣12枚, 栝蒌20克, 枳实20克, 川芎12克, 水煎服。
复诊: 服上方3剂后, 诸症消失, 又投2剂 以巩固疗效。
专病专方------随证加减
水煎服
二诊:服药三剂,痰嗽均减,胸中较舒,胃纳 也增,按上方加桑皮6克、生牡蛎9克。水煎服, 服药五剂,完全缓解。
讨论:天台乌药散中为什么川楝子与巴豆
同炒?再去巴豆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局方》 《摄生众妙方》
一、共性:
1、组方—苏子、半夏 2、作用—降肺、化痰、平喘 3、主治—痰气壅肺之喘
二、区别:
1、作用 苏—降气而温化寒痰(苏子、半夏、厚朴)
兼温补下元(当归、肉桂、枣、草) 生姜、苏叶散寒宣肺,前胡助祛痰 A、温化寒痰 B、温补下元 C、上下肺肾同治
补,主治胃有虚热,气逆不
降之证。症见呃逆或干呕,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旋复代赭汤(《伤寒论》)一、组成旋复花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生姜五两(10克)、代赭石一两(9克)、甘草炙,三两(6克)。

半夏洗,半升(9克)、大枣十二枚,(4枚)。

二、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旋复代赭汤仲景旋复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降心下痞,健脾祛痰治相当。

2.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加半夏,妊娠恶阻服之康。

四、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五、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六、方解本方原书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此乃外邪虽经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气已伤,痰内涎生,胃失和降,虚气上逆之故。

《灵枢·口问篇》亦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所以治当用性温之品,降气以平上逆,益气以补正虚。

方中旋复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涎,降逆以除噫,故为君药。

代赭石体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小量为臣药。

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佐药,助君臣药以平噫气而消痞硬。

人参益气补虚,炙草温益中气,扶助已伤之中气,亦为佐药。

大枣养胃补脾,为佐使药。

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得消,逆气得平,中虚得复,则心下之痞硬除而噫气自止。

后世用治胃气虚寒之反胃,呕吐涎沫,以及中焦虚痞而善嗳气者,亦取本方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七、附方及方论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干姜一两(6克)、人参一两(6克)、半夏二两(9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现代用法:为末,用姜汁和水做丸,每服3~6克;或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旋复代赭汤与本方均能降逆,补虚,用治胃虚呕逆。

但本方原书用于“妊娠呕吐不止”,乃温补为主,少佐降逆之品,服量亦小,是恐伤胎元之意,而旋复代赭汤则降逆甚于补虚,重在除噫气,止呕吐,是二方不同之处,用时须注意区别。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一、组成天台乌药(12克)、木香 ( 6克)、小茴香 (6克) 、青皮(6克)、高良姜 (9克)各半两、槟榔二个(9克)、川楝子(12克)十个、巴豆七十粒。

二、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冲入适量黄酒服)。

三、歌括1.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楝茴香,良姜巴豆与槟榔;青皮木香共研末,寒滞疝痛酒调尝。

2.三层茴香丸三层茴香制为丸,沙参川楝木香攒;再加槟拨成二料,三料更把苓附搬;寒疝阴囊见肿胀,气行寒消胀肿散。

3.导气汤导气汤有吴茱萸,木香小茴川楝齐;寒凝气滞连煎服,小肠疝痛自可愈。

四、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五、主治寒凝气滞。

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

六、方解足厥阴肝经络于阴器,上抵少腹,故张子和说:“治疝皆归肝经”,张景岳亦有“治疝必先治气”之说,故治疝之法总不离乎理气疏肝。

本方所治之小肠疝气,由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

因此,本方以行气散寒为法。

方中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

配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一派辛温芳香之品,行气散结,祛寒除湿,以加强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力,共为臣药。

更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而破坚;以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功,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和调,则疝痛自愈。

七、附方及方论1.三层茴香丸(录自《景岳全书》):第一料舶上茴香用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称用一两30克)、沙参洗、川楝子炮,去核、木香各一两(各30克),共为细末,米糊为小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日服三次。

小病一料可安;病深者,一料服尽,便可用第二料。

第二料如前方加荜茇一两(30克)、槟榔五钱(15克)、上六味共重五两半(165克),依前糊丸,服如前。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演示文稿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演示文稿

温胆汤
•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 • 方解: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
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 ,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 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 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 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胃热及湿热中阻者忌服。
金铃子散
组成
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各9g) 。
功效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主治肝 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脘腹诸痛 ,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 (9g),酒调 下。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小建中汤
组成
功效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饴糖一升(30g),桂枝 三两(9g),芍药六两 (18g),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6枚),炙甘 草二两(6g)。
痛,当归养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官桂温阳散寒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蒲黄止血化瘀通淋止痛 ,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
05
理气化痰剂
二陈汤
组成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
娠恶阻属于胃虚有热者。
5. 类方比较: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用法
·越鞠丸·
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 g。
用法
·柴胡疏肝散·
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用法
·瓜蒌薤白白酒汤·
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旺者以及孕妇等慎用。
越鞠丸
《丹溪心法》
朱震亨
【组成】 苍术 香附 川芎 神曲 山栀子(各等分)
【用法】
·越鞠丸· 栀子
【主治】 气郁所致的六郁证。 (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
·越鞠பைடு நூலகம்·
肝气不舒 血行不畅(血郁) (气郁) 郁久化火(火郁)
胸膈痞闷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脘腹胀痛
脾气郁滞 (痰郁,湿郁)
* 君臣相配,降逆下气,止呕化痰 生姜 ─ 温胃化痰,降逆止呕 半夏 ─ 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佐:人参 、大枣 — 益气补虚 使:炙甘草 ─ 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 :旋覆花+代赭石
【运用】
·旋覆代赭汤·
1.《名医论方》
2. 辨证要点:
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苔白腻,脉弦虚。
3. 临证加减:
气逆较著,胃虚不甚者,重用代赭石;
人参、茯苓、白术─补中健脾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枳实+厚朴;黄连+半夏、干姜
【运用】
·枳实消痞丸·
1.《名医论方》 2.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 3. 临证加减 : ·偏于寒者,减黄连量,重用干姜,加高良姜、肉桂; ·脾虚甚而见泄泻者,加白术、人参; ·气滞见腹胀甚者,加大腹皮、木香。 4. 现代运用: ·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食道炎、冠心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气结积之所为也”之说。 二、症状 : 以疼痛为特征,或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
2020/4/26
的病证 疝气疼、小肠疝气
课件
12
三、治疗原则 A、疝气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温不宜寒。 B、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故治疝必先治气。 C、 由于疝与肝经有关,故治疝必先治肝。
2020/4/26
课件
13
暧肝煎
天台乌药散
2020/4/26
课件
20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草枣
一、组成:
1、小柴胡汤变方—旋代姜夏参
2、代赭石生姜的用量 3、旋复花包煎
2020/4/26
课件
21
气,
二、作用特点:
功专胃脘,降气力强,且化痰益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降胃—代赭石,旋复花、半夏、生姜 化痰—旋复花、半夏 益气—人参、大枣、炙草
气郁 血郁 火郁 湿郁 痰郁 食郁
胁肋胀痛 胁肋剌痛 口苦泛酸 胸脘痞闷,苔白腻 咳吐痰涎 饮食不消
4、主症—胸胁脘腹胀痛,呕恶食少吞酸,脉弦。
2020/4/26
课件
5
四、方解
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 川芎:活血行气—治血郁 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
苍术:燥湿健脾—治湿郁
神曲:消食和中—治食郁
治肝 治脾
配伍:温补肝肾药与行气药 行气药与散寒药
药物:
肉桂 温养肝肾
乌药 疏肝理气
小茴香 暧肝散寒
散寒止痛
枸杞、当归 温补肝肾
小茴香、木香、青
乌药、沉香 行气止痛 茯苓、生姜 祛湿化痰
皮、高良姜、川楝子、 黄酒 散寒行气
2020/4/26
课件
14
功用:温肾暧肝,行气化痰 温暧肝肾力强
行气疏肝,散寒止 痛 行气散寒力强
行气解郁 调和肝脾
2020/4/26
课件
6
说明
1、为何能治诸郁? 2、作用重心。 3、为何不用化痰郁药?
2020/4/26
课件
7
四、应用:
1、范围: 2、原则: 3、根据六郁偏重之不同适当配伍药物: 4 、现代:
2020/4/26
课件
8
半夏厚朴汤《金匮》
一、组成:半夏—升12克、厚朴3两9克、 茯苓 4两12克、生姜4两9克、苏叶2两6克。 关于半夏的用量:
2020/4/26
课件
16
二、区别:
1、作用 苏—降气而温化寒痰(苏子、半夏、厚朴)
兼温补下元(当归、肉桂、枣、草) 生姜、苏叶散寒宣肺,前胡助祛痰 A、温化寒痰 B、温补下元 C、上下肺肾同治
定—降气而清热化痰(苏子、半夏、款冬、配黄
芩、桑白皮) 定喘力强(麻黄、白果、杏仁、苏子、半夏、 款冬、桑皮) 佐以散表(麻黄) A、清热化痰B、降气定喘力强C、兼散表
苏叶:辛温、疏肝宣肺、宣通散结-----------使
2020/4/26
课件
10
四、运用: 1、原则 2、加减
2020/4/26
课件
11
暧肝煎 天台乌药散
《景岳全书》
《医学发明》
二方均为治疝之代表方。
一、病 因:发病多与肝经有关,病变在肝,寒伤厥阴
肝经,气滞血脉凝涩,寒凝气血湿痰凝
滞为疝的主要病因。故有“诸疝皆属肝”,
理气剂概述
一、定义(理气药、理气、气分实证)
二、立法:《内经》:“结者散之”;“高者抑之
”。
三、作用*理气 行气—疏肝解郁,行脾和中。
降气—降肺平喘,降胃止逆。
四、适应证—气分实证 气滞证
2020/4/26
课件 气逆证
1
五、分类: 1、行气剂:气机郁滞 脾胃气滞 、肝气郁滞 胀痛。
作用:行气疏肝、理脾和胃。 配伍:疏肝药配调血药,理脾药配健运药; 代表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 2、降气剂:气机上逆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呕吐、
2020/4/26
课件
19
四、治喘方小结
麻黄汤:发汗宣肺平喘:风寒表实之喘 小青龙:解表化饮平喘:外寒里饮之喘 麻杏石:清热宣肺平喘:风热犯肺之喘 泻白散:泻肺清热平喘:肺热伤阴之喘 肾气丸:温补肾阳平喘:肾阳亏虚之喘 都气丸:补肾滋阴平喘:肾阴亏虚之喘 苏子降:降肺温化平喘:寒痰壅肺之喘 定喘汤:降肺清化平喘,痰热壅肺之喘
呃逆、咳喘。 作用:降肺胃气逆。 配伍:降肺药配化痰药,降胃药配补益药; 2020/4/2代6 表方:苏子降气汤、课件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2
六、注意事项:
1、注意病情之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2、理气剂多由辛香温燥之品组成,易耗 气伤津,勿过剂。
3、气虚、阴虚火旺者忌用。
4、不宜久煎。
2020/4/26
2020/4/26
课件
17
2 .主治
苏—寒痰壅肺证—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下 元虚弱—喘咳气短,痰白量多,胸痞,苔滑,脉 滑(或腰酸脚弱)。
定—痰热壅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风 寒束表—喘哮痰多黄稠,胸闷,苔黄腻,脉象滑 数(或发热恶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20/4/26
课件
18
三、说明: 1、原则:苏子降气汤可上实下虚,但必须 是上实为主,定喘汤必须是痰热 之实证。 2、现代:均治支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3、定喘汤喘哮双治,尤为哮证之要方。 4、定喘汤白果的用量。
主治 : 肝肾阴寒,凝滞经脉之 疝气痛
症状: 睾丸冷痛,或小腹冷痛
寒凝气滞之小肠疝 气
少腹牵引睾丸疼痛
讨论:天台乌药散中为什么川楝子与巴豆
同炒?再去巴豆
2020/4/26
课件
15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局方》
《摄生众妙方》
一、共性:
1、组方—苏子、半夏 2、作用—降肺、化痰、平喘 3、主治—痰气壅肺之喘
课件
3
越鞠丸《丹溪心法》
一、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份。 二、方名:鞠—通“郁”。 三、主治—六郁之证(讲义—郁证)
1、含义—气血火痰湿食郁结之证 2、重心—重在气郁 3、病机—肝脾失调,气郁以生诸郁。
2020/4/26
课件
4
肝气郁结 肝 肝血郁滞
肝郁化火 水湿内聚 脾 聚湿成痰 运化失司
2020/4/26
课件
22
三、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1、病机:胃虚痰阻,胃失和降
2、主症:呕、呃、噫气、反胃
、哕、
吐涎沫、心下痞硬、
舌淡
苔白滑、脉弦虚。
3、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不消化
食物,食后腹满。
2020/4/26
二、主治—梅核气
原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1、含义 2、病机 3、主症 4、兼症 5、现代
2020/4/26
课件
9
三、方解:
1、立法—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2、配伍。 3、为何不重在疏肝? 半夏:辛苦温、降肺胃、燥湿痰、散郁结--君 厚朴:辛苦温、行气除满、助降逆开结—--臣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除痰 生姜:辛温、和胃助降逆止呕 ------------ 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