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外交
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关键词:战略关系;和谐周边;大周边国际环境;经济利益互动。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是邻国越少好、弱好,而且是越少越好,越弱越好。
中国周边环境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民间外交,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两国正式建交,这个阶段为中日外交关系全面发展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中日建立友好合作伙伴的关系,它是面向21世纪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和俄罗斯,增进政治互信和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点。
其实,谈起中国与周边小国的矛盾冲突,根本原因是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特别是领土的争议。
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正文关于中国当代的周边外交战略,应该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外交环境去制定,特别是与一些周边大国的外交环境与外交战略,当然周边小国的纷争也不容忽视,本文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中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一是中国正面临的周边环境,二是中日外交战略,三是中俄外交战略,四是中国与周边小国的外交战略。
一、中国正面临的周边环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是邻国越少好、弱好,而且是越少越好,越弱越好。
中国同其他大国相比,却恰恰周边地缘环境极为复杂,面临的问题最多,且有些问题十分紧迫。
中国周边环境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更进一步说,今年,也就是2014年,中国周边环境用“日趋复杂”来形容中国周边环境的说法更准确。
这种说法主要表现在:中国周边形势总体上虽然趋于平稳,但局部有所动荡,呈现出了东面关系比较缓和,西面则呈现出比较令人忧虑的局面,至于南北方,则反差相当的大,南方局势动乱,北方则相对缓和。
综合以上情况,除了北部比较稳定以外,中国周边其他方向大多出现异动,给周边环境增添了不少变数。
二、中日外交战略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不是一帆风顺。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民间外交,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发展变化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题目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系部:建筑工程系班级:2014200601 队名:一、选择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的原因:随着中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外交在态势上出现新变化。
(一)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十八大突出了一些新理念。
比如,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向世界表明中国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
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外交提出了新要求。
比如,提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等,表明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及行动上都将更加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
(二)中国外交更加全面平衡中国外交在指导原则和布局上都更加注重平衡。
在外交原则上,一是平衡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与依靠发展的关系。
由多年来一直注重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到同时也强调依靠发展,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二是平衡把握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强调积极有所作为,表现为外交上的主动性、进取性。
三是平衡把握坚持独立自主与发挥大国作用的关系。
坚持不结盟、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同时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积极发挥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建设性作用。
十八大首次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写入报告,既是对国际社会期待的回应,也是中国外交自我调整的表现。
四是平衡把握国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在领域外交中,十八大除原有意义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外交之外,重视海外、海洋、网络、太空等领域的利益维护,首次将“公共外交”写入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如何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问题
如何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问题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关系中连续发生了一些摩擦和纠纷,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中国的边海形势日益严峻,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构成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那么中国的周边外交环境如何?为什么存在着领土的争议和摩擦?我们将采取哪些应对策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考虑与深思。
(一)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外交局势东海,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僵持;在南海,中国同菲律宾等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加剧,而且中菲南沙争端还因菲律宾的恶意扩大事态而冲破了以往的外交谈判框架。
无论是在东海还是在南海,除了争端当事国之外,都有非争端当事国势力介入。
美国宣布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并以“航行自由”为幌子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日本也试图介入南海争端。
印度、越南有关公司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的合作协议,还与日本就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这一“海上交通路线”的航行安全重要性进行了确认。
在陆上,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僵持不下,去年出现了中印“帐篷对峙”事件。
此外,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较之往年更为突出。
“东突”势力在新疆的恐怖活动没有停止;西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此外,由于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
有现今局势可以看出当前中国边海形势的特点是:第一,与周边国家领土争议明显化、激烈化;第二,与中国存在领土或海上权益争端的国家间正在相互靠近,使东海与南海联动、陆地与海洋内联的边海形势进一步演进;第三,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对中国与周边邻国边海争端的升级有直接联系;第四,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再次凸显,且受到周边国家安全形势的影响(二)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摩擦与纠纷呢?1、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
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它们是中国的海上邻国。
中国外交的趋势
中国外交的趋势
中国外交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多边主义: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倡导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2. 经济外交:中国外交注重经济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和平发展: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4. 文化外交:中国注重推广中国文化,扩大文化交流。
中国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提倡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5. 环境外交:中国外交日益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积极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挑战的合作。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外交的趋势是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多边主义和合作,维护和平稳定,推广中国文化,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
自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2013年10月中央周边外交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取得了多方面重要成果,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周边地区快速推进,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项目,如中巴经济走廊、印尼高铁建设、中俄油气合作等取得重要进展。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顶住美国带来的强大压力,坚定维护主权权益和核心利益,强化了南海的主权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南海仲裁案”的负面国际影响,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动员能力。
此外,亚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的成功举办、“9·3”大阅兵的成功举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顺利成立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经营、塑造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加大在中国周边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力度,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之间存在很长时期都难以得到妥善解决的领土领海主权权益争议,一些周边国家正在经历深刻的政治社会转型,显示中国周边外中国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在外交实践和理念层面取得诸多重要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外交也面临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领土领海主权权益争议等压力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需进行系统的筹划和设计,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进一步优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更有力的周边战略支撑。
■ 周方银/文DOI: 10.19422/ki.ddsj.2016.10.002交面临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若干较为严峻的挑战。
在问题头绪较多、形势不断演化的情况下,需要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周边环境的总体走势,对周边外交进行系统的筹划与设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周边战略支撑。
中国周边环境总体评估当前,中国崛起进入关键时期。
周边环境的好坏程度,周边外交的成功与否,会深刻影响中国在周边地区利益的实现程度。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周边环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从发展的阶段来看,周边环境处于过渡和转折时期。
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二、以开阔的眼界放眼全球、放 眼未来,把握历史进程
• 第一,邓小平所指出的和平问题, 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发生新的 世界性战争。 • 第二,邓小平所指出的发展问题, 主要是指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 和不懈追求。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 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 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追求。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 争取世界和平。 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 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 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三)在国际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对外工作十 条方针政策,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出了进一步 的丰富和发展: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 的共同利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 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 怖主义;继续加强睦邻友好;继续改善和发展中 国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 动;积极坚持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基础上开展党 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
邓小平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第一次不结盟会议
1961年25个国家的 第一次不结盟会议
铁托出席不结盟会议并讲话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上海五国元首签署裁军协定
(1)美国加紧构筑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2)美国继续坚持冷战思维,通过不断扩大、 强化和调整其军事同盟,加强对世界重要战略地 区的控制。 (3)美国提出庞大的防务计划,西方主要大国 加紧扩充军备。 (4)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 “人权高于 主权”,打着维护人权和人道主义的旗号,肆意 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周边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周边环境。
周边是我国利益最集中、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地区。
周边形势的好坏,与我们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用好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目前,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大国外交是关键,周边外交是首要,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
其中的周边外交被放在首要地位,足以说明周边外交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国家互为战略依托,推进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和安全合作日益深化。
各国对中国期待和倚重增加,对华友好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
但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国际形势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当属中国的领土问题。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成功和周边国家签订了领土合约,然而,依然存在很多领土存在争议,亟待解决。
中印的边界问题已经延续多年,印度在藏南地区布置了相当雄厚的军力,中国在南海的领海也不断受到一些亚洲小国的侵占,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群岛派遣了大量自己的海军,随着日本扣押我国船长事件的发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外交的焦点,中国必须做到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其次,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更是大肆购买先进武器,炮口全部对向中国。
日本自卫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意图也越来越明显,朝鲜半岛局势近日非常紧张,处于特殊位置的中国,又成为了这次事件的焦点。
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介入,和韩方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又一艘航母驶入东太平洋,这对中国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使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那么到底面临着哪些方面的机遇呢?一.被倚重期待的机遇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
中国的环境外交与国际合作 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中国的环境外交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的环境外交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环境外交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一、加入国际环境组织与多边合作中国积极加入了多个国际环境组织,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并成为各组织的重要成员。
通过参与这些组织,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并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
二、打击气候变化与推动可再生能源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意识到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并采取了积极措施来降低碳排放。
中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碳交易市场,并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中国还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将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三、倡导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城市中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可持续城市建设。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注重节约能源、减少排污和改善环境质量。
例如,中国设立了大量的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试点,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推动可持续交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的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加强物种保护,限制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等。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
五、应对环境污染与治理中国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治理。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中国还鼓励企业加大环境技术研发和投入,推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的环境外交与国际合作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环境外交
浅析中国环境外交环境外交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通过谈判、合作等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所谓环境外交,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主权国家为单位,通过政府部门和人员使用谈判、交涉、缔约等外交方式,解决和调节环境方面国际关系的所有行为,如探寻增强国际环境合作的途径,国际环境法的制定,国际环境公约的执行,解决国际环境矛盾和冲突等;二是指”利用环境问题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他战略意图”[1]。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基本状况环境外交,也称生态外交,是观察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一个新视角。
”环境外交通过国际谈判制定国际环境法规,用以规范人的环境行为;通过调整人的环境行为,来调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它与传统外交相一致的是,目前的环境外交仍然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本目标和第一位原则的。
”[2]随着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持续恶化,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环保,环保已经成为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并且环境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91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人口、自然资源和发展会议,到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会议,再到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再度召开的十年一次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国际环境合作逐渐演化成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
除联合国召开的此类综合性全球环境会议之外,各种专门议题的全球环境会议也不断增多。
在预防全球变暖方面,从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印尼巴厘岛气候大会,国际社会已接连就气候变暖问题开展了十几年的磋商,虽然坎坷不断,但成果颇丰,巴厘岛气候大会的紧张激烈更预示了通向后京都时代道路的坎坷与艰难。
另外,达沃斯论坛、g8+5峰会、亚欧首脑会晤、apec会议等国际会议都把气候问题列为重要议题。
议题的变更反映出国际政治开始突破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能源和气候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逼近人类。
环境外交
环境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在国际社会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支持我国在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各项需要,并与国内的相关领域工作相协调。
相比于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传统领域,环境外交是在国际环保主义运动全球普及以及国内发生“雾霾围城”效应后,环境治理领域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在外交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全新挑战。
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等国际环境议题兴起之后,环境外交有必要适应新的国际发展形势需要,树立国际大局观,审时度势,开展可能的变革。
当下,开展环境外交已属必然。
其一,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生态环境资源已从原先的“不可贸易”走向“可贸易”,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的重要贸易品。
其二,受生产与消费的影响,生态环境的退化既有地区性,也有全球性,在环境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国家的绿色竞争力;其三,在纷繁复杂的环境议题中,各国间存在竞争,以中国为例,既要应付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威胁论,又要争夺有限的国际生态环境资源;其四,如王逸舟所言,新时期的外交工作呈现扁平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特征,体现在环境领域,外交工作的分工必将更加细致。
当然,就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而言,是在于降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挑战,特别是减少与其他国家间可能存在的摩擦性成本。
简言之,就是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和平的方式和手段来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并维护国家利益。
在这一点上,环境外交与其他领域的外交并无不同,也就是推动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在环境领域上朝向有利于中国国家环境利益的方向发展。
在此,开展环境外交工作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个大局,即什么是我国的国家环境利益?其次才是如何在这一特殊领域展开有效而务实的工作。
什么是中国的国家环境利益呢?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就普遍意义而言,环境利益概念的核心在于维护代际间发展权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让后一代地球人享有与当代地球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中国生态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中国生态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1972 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生态外交的开始。
之后,生态外交成为了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近几十年,中国围绕生态问题展开的双边、多边外交活动逐渐增多,但国内外生态问题的压力,使中国的生态外交面临着艰难的处境。
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生态外交思想与方略,才能有效的改善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生态关系,谋取更多的生态利益,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标签:生态外交困境对策1972 年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中国生态外交的开端。
1989 年,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
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中国的生态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发达国家的生态殖民和生态霸权也使得中国生态外交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生态外交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的生态外交发展取得的成就1.中国的生态外交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具体到生态外交领域,则意味着中国在对内坚持保护生态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的同时,将加大与世界各国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力度,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将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在生态保护方面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同时兼顾他国和全球生态的保护与改善。
2.中国生态外交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立场,反对霸权主义,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生态问题上强调维护各国主权,充分尊重所有国家利益,反对发达国家强加于人的做法,提出发达国家应当为全球生态恶化承担主要责任,并应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帮助。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贯传统,在生态领域的合作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契机。
中国努力推动国际生态合作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权益。
中国周边形势及外交政策
三、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关键
●中日:处理好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领土问题是关 键。 ●中印:处理好地区性区域大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重点解决两国边界划分问题。 ●中美:寻求建立一条合作大于竞争的道路,以合作 者的关系定位两国关系,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协调与合作。 ●中俄:继续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加 深两国在各个领域内的合作。
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打 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 大损失,给当地正常秩序和 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造 成197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 是无辜群众)、1700多人受 伤,131个店铺和1325辆汽 车被砸烧,众多市政公共设 施被损毁。
境内外“三股势力”(恐怖 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极端 主义)策划的、有图谋并带 有恐怖性质的严重暴力犯罪 事件。
二、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中国VS日本
1、钓鱼岛问题
2、“冲之鸟礁”之争
3、春晓油气田争端
二、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1、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又称钓鱼台、 钓鱼台群岛、钓鱼台 列岛(日本人称其为 “尖阁列岛”),分 散于北纬25°40′~ 26°、东经123°~ 124°34′之间,总 面积约6.344平方公 里,在地质结构上是 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 岛屿。
演讲人:蒋章可 组员:张翠英 魏世君 许 帅
内容提要
1
中国周边环境概论
2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3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一、中国周边坏境概论
相邻14个: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富汗、巴基斯坦、 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6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菲律宾、日本、韩国 中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 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 长超过3.2 万公里。
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及国际新闻传播现状、策略,演讲稿
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及国际新闻传播现状、策略,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交环境。
外交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国际新闻传播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及国际新闻传播现状,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
当前,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
然而,与此同时,各种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也在增加,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传统的大国竞争、地缘政治冲突、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等问题都给中国外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样的外交环境下,国际新闻传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国际新闻传播现状。
目前,国际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
传统媒体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社交媒体、网络媒体的崛起也给国际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渠道不断拓宽,传播形式多样化,这意味着中国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加强国际新闻传播的创新,提升传播能力和水平。
为了应对外交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新闻传播的挑战,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际形象。
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要借助国际新闻传播积极宣传中国的发展成果,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国际责任,树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其次,我们要加强国际新闻传播的创新能力。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创新报道形式和内容,提高国际新闻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要加强国际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和沟通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不仅仅是向外传播,还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互动和交流。
我们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加强国际媒体的联动,搭建起更加开放和互信的国际媒体合作平台。
浅析我国环境外交
浅析我国环境外交
古 南正皓
【 摘
张忠 潮
陕西杨凌 720) 1 1 0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 院 国环境外交面临更多的挑战。 【 关键词】 环境外交 环境保护 发展 自 17 9 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以来,中国环境外交走过 了三十 多年的历程。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交是国家和其他外交主 体通 过谈判等和平形式 , 以调 整 国 际环 境 关 系 的各 种 活 动 , 国家 推 行 其 环 境 外 交 政 策 、 护 其 环 境 权 是 维 益 、 进 其 经 济和 环 境发 展 的重 要 手 段 。 国 的环 境外 交在 近 3 促 中 0年 迅 速 发 展 , 动 了 中 国可 持 续发 展 , 大 、 高 了 中 国 的 国 际 影 响 和 地 位 。但 国 内 推 扩 提 环 境 形 势 严 峻 , 际面 临 绿 色 贸 易壁 垒 , 国 的环 境 外 交 道 路 面 临 更 加 艰 国 我 巨的 挑 战 。
世 界 环 境 发展 大 会 上 , 中 国 为 代 表 的 发 展 中 国家 , 对 发 达 国家 出 于 自 以 针 身 利 益 而 提 出 的 一 系 列 观 点 , 以坚 决 反 对 。 控 制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的 《 候 予 在 = 气
、
中国环境外交发展的历史进程
谈到外交 , 传统上首先要考虑 的是外交服务 的对象 。一国外交服务对 象从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 以来 , 主要议题就是维护 国家 的安全 。按照现实主 义的观点, 国家 安 全 主 要 由 军 事 安 全 和 政 治 安 全 组 成 , 此 传 统 外 交 主 要 因 服务于军事、 治, 国外交权力外交成为传统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政 大 1 7 的 斯 德 哥尔 摩 人 类 环 境 会 议 可 是 说 是 世 界 环 境 外 交 的开 始 , 9 2年 也 是 中 国 环 境 外 交 的 起 步 。 17 9 2年 中 国代 表 团赴 斯 德 哥 尔 摩 参 加 联 合 国 人类环境会议 , 中国政府派 出以唐克为团长的代表 团参加这 次会议。在这 次 大会 上 , 国 代 表 团详 细 阐 述 了 中 国政 府 在 环 境 问题 上 的 立 场 、 点 和 中 观 原则, 并且 中国还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人类环境宣言草案作 了重大的修 改一发达 国家为 了自己的利益,竭 力想在宣言中完全表达 自己的观 点, 中 国与其他发展 中国家据理力争, 终于使 宣言删 掉 了一些完全反 映发达 国家 的观 点 , 《 使 人类 环 境 宣 言 》 加 切 合 实 际 , 国 从 此 也 赢 得 了 其 他 发 展 中 更 中 国家的支 持。18 9 0年 中国和 美国、 日本分别签署 了《 中美环 境保护合作协 定议定书》 《 日环 境保护合作协定》 9 8年 中国和荷 兰签 订 了《 和 中 。1 8 中荷 环境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 从此, 。 中国从七十年代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到八十年代同发达国家签署协议 , 明中国的环 境外交开始进入 中国对外 表 决策领域的阶段。 但是, 由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中国当时不是很重视环境 外交 , 而且当时的环境外 交主要是 出于政 治因素的考虑 , 即被动 的选择 , 而 不 是 中 国本 身 认 识 到环 境将 会 在 国 际关 系 中 引发 日后 如 此 巨大 的 作 用 。 因 此 , 时 的 外 交 活 动 不是 很 成 熟 。 是 无 论 如 何 , 开 启 了 中 国环 境 外 交 的 当 但 这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外交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外交中国外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为宗旨,积极推动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今世界,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外交有其独特的策略:一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将求和平、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原则,秉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互尊互敬、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坚定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武力行为,加强和平维护国际关系,推进各国的友好交往,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发展。
二是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经济外交政策。
中国将坚持“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拓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道路,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三是坚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文化外交政策。
中国将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将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融、和谐与发展,为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坚持和平分享的安全外交政策。
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实现普遍的安全,推进地区安全的稳定发展,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和平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
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中国外交始终坚持以和平、友好、互利、合作的外交政策,主张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不断深化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着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外交还推进各领域多边对话对话合作,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外交更加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工作,推动政治多边调解、经济多边谈判和发展合作,构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为全球治理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简要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形势和领土争端问题
如何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问题21世纪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我国不断崛起,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周边出现了诸多外交和领土争端问题。
区域战略意图和外交封堵愈发明显,如何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和领土争端问题,并寻求合理有利的解决方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结合我自己对目前的国际形势的理解,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一、我国周边外交和领土争端中面临的挑战1.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信任感增强周边国家从中国的经济调整发展中获益,却对中国快速崛起感到觉和不安,企图借助外部大国的力量“制衡”中国,甚至借机挑起与中国的领土主权争端。
2. 区域大国对中国采取外交平衡的策略美国政府将其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一方面是应对中国快速崛起和阻遏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上升,另一方面是为部分周边国家“抱团”对抗中国“打气撑腰”。
例如澳大利亚、日本等,作为美国亚太区域的重要军事盟友,一直都在努力平衡来自北京的影响.3. 印度采取与中国竞争的方式来压制或抵消中国的崛起所带来的效应围绕中印领土纠纷,两国展开的外交谈判,几乎无所进展。
相反,两国间的竞争关系,在媒体网络上却日渐紧张之势。
说到底,我个人认为周边外交的核心问题是领土争端问题,在全球政治经济交流如此通畅,能源日益匮乏的大背景下,怎样立足于现有的国家安全条件去尽可能争取到对己方有力的发展机会,是每个国家都在认真思考的。
因而领土问题涉及到能源归属、战略部署和国家安全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要着重,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在面临外交和领土争端的挑战时,我们也有着一定的发展机遇,即在当前周边环境下,保护国家领土主权,维持区域外交平衡。
二、我国周边外交和领土争端中面临的机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剧烈变化,以及中国国内自身的政治生态变化,都将为中国外交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国崛起在这样的一股浪潮中,将成为这一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成为改革浪潮潮的积极引领者和主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外交
摘要:环境外交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
中国与世界在环境问题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非常深刻,成熟的中国环境外交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只有积极面对和克服中国环境外交的挑战和不足,才能实现中国的环境利益和兼顾国际共同的环境利益。
关键词: 环境问题全球化环境外交中国
环境外交是在环境问题恶化到一定程度、环境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逐步兴起并专门化的,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
在国际上,较早明确使用"环境外交"一词的,应推到198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外交:对美、加跨界环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书。
[1]中国政府于1989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
从国内的相关著作和报刊论文来看,环境外交的定义有多种,相对完整的定义是"环境外交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代表机关和个人、政党、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及公民个人)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外交行动,以交涉、谈判等和平方式去维系或调整国际环境关系,旨在捍卫国家环境权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同时兼顾国际共同环境利益,也可以借此实现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和其他战略意图。
一、国际环境外交的兴起和发展
在1972年以前,国际环境外交是零星的、非全球性和边缘性的外交,国际上通常把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作为国际环境外交的开端。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传统安全议题不再处于核心地位;同时,由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跨国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开始威胁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国际环境外交中来。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就,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际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外交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球蔓延。
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环境外交成为世界外交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又一轮的国际环境外交高潮。
二、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
中国的环境外交是在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下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环境外交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节律与世界几乎同步,迄今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972-1988年)
1972年6月,中国政府派出以唐克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外交初登国际舞台,环境外交在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方面都涉及广泛的领域。
中国签订或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约20个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本阶段,中国环境外交初具雏形,为中国增添了一个融入世界的窗口,促进了国内环保事业的发展。
[3]但也存在着对某些环境问题和相关机构缺乏完整的认识、国内关于环境外交的立场缺乏协调等局限。
(二)快速发展阶段(1989-2006年)
1989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
中国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42国建立起双边环境合作关系,[4] 并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区域环境合作。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参加区域性首脑会晤,一贯表示对环境与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全球性多边环境外交方面,中国积极参加并主办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参与国际环境谈判,并履行国际环境条约。
在本阶段,中国环境外交形成包括双边、区域以及全球性多边等层次多样、内容广泛的环境外交格局。
同时,在此阶段中国环境外交还应该加强环境外交对于服务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等。
(三)成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堪称"气候变化年",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后京都进程"进程的争议与博弈如火如荼。
2007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8次参加环境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2008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部成立。
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
在参与此次缔约方大会之前,中国政府即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充分显示出中国气候外交的成熟发展和建设性的态度。
[5] 本阶段以来,环境问题的国际化愈演愈烈。
中国环境外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环境外交政策,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同时,内外形势给中国环境外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三、中国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和不足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不足
回顾中国38年以来的环境外交历程,其从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到成熟发展,对世界环境外交从观察到一般性参与到扮演重要角色与力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应对和科学谋划,环境外交对中国的总体外交有着杰出贡献。
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环境外交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环境外交主动性不足
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环境外交的次要性和辅助性仍较强,而中国的环境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呼吁下开展的。
主要原因有:第一,中国的环境外交具有内向型的特征,即在国内环境问题与国际环境问题的上,主要关注国内环境问题;第二,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中国环境外交更重视一国解决机制或者说国内解决机制,而非国际解决机制。
以至于在参与的国际条约、协定中,直接体现我国重大利益的不多。
2.环境外交的国内参与主体应该更加协调统一
中国环境外交的参与机构多元化,相互协调不够,政策制定机构不够健全。
1992年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是由外交部、国家科委、农业部、能源部、交通部、林业部、国家气象局等十多个部委局联手临时成立专门的"气候变化协调小组"。
因此,就参与主体来说,中国的环境外交应该建立更加统一的协调机构,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国家环境外交战略。
3.统筹和整合政、学、商、民的外交力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只有加强环境外交理论和政策决策的研究,才能为我国环境外交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目前,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商务部、水利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环境外交活动和政策研究。
中科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学术机构也在进行着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
统筹和整合政学商民的环境外交力量,并把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和决策结合起来,在中国环境外交发展渐趋成熟的今天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二)中国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
1.中国环境外交面临来自国家外部的挑战
中国环境外交所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有:第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不平等在全球环境
问题上的表现。
第二,来自于全球环境治理的压力。
当前,全球的环境持续恶化。
中国的国内资源和环境形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西方某些国家常常出于各种政治目的,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制造国际紧张气氛,对我国形象进行歪曲和污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