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影评

合集下载

吉光片羽忆童年——试析电影《童年往事》

吉光片羽忆童年——试析电影《童年往事》
作 品。
关键词 : 回 忆与 反 思 ; 长镜 头 ; 诗 意的 真 实命 记 忆 中最 原 初 最 难 忘 的 一 笔 , 而 这 也 奠定 了每个 人 成 长 的那 块情 感 基石 、 那 个 永远 也 无 法脱 离 的根 。 有 不谙 世事 、 有 调皮 胡闹 亦有 生 离死 别 , 在 童 年 的岁 月 里 有 太多 的人 和 事影 响 着 我们 对 于 这 个 世 界 最 初 的 记 忆 。 电影 《 童 年 往 事》 就是 导 演侯 孝 贤 对于 自己成 长 岁月 的回忆 和 反 思 , 颇 有 个 人 传 记 的色 彩 。但影 片 似 乎 又 并 没 有 这 么 简 单 , 从 影 片 的英 文 名 ( ( T h e T i m e t o L i v e a n d T h e T i me t o D i e ) ) 就可窥见 导演 在这看似 个 人化 的题材 中沉 淀 了关 于生 命 的思 考 。 童年 时 光 中总 有一 些 人 和 事 牵 动 着 生 活 的重 心 , 导 演 就 将 这些 记 忆 深刻 的 片段 散 文式 的组合 在 了影 片 中。事 件 与 事 件 之 间 似乎 并 没 有真 正 意 义上 的 因果 联 系 , 但 却 有在 内里 涌动 一 种 以贯 之 的 张 力 。在 《 童年往事 》 中每 个 生 命 个 体 都 展 现 和诠 释了各 自生活的历程和生命 的意义 , 并在个 体之 上连结着 家庭 甚 至社 会 的某 根 神经 。 影 片一 开场 就 以阿 哈咕 的视 角 介 绍 了举 家从 内地搬 来 台 湾 的缘由, 而这也正是阿婆一心找寻 回大陆的路的诱 因。个体 在 历 史 的前 行 中很 多 时 候 总 是被 动 的前 行 , 因 而 改变 了命 运 的 轨 迹 。或 许 当初 举 家迁 来 台湾 只 是 为 了寻 求 更 好 的生 活 , 又 何 曾 想 到这 一 湾 浅浅 的海 峡就 成 为 了一 辈子 也 无法 逾 越 的归 乡 的屏 障。其实这样 的族群在 台湾社会 中占有着很大 的比重 , 他 们的 生 存状 态也 一直 都 与 历 史 、 社 会 的 变 迁 相 捆 绑 。父 亲 本 以 为 只 是 暂 时来 台湾工 作 生 活 因 而 买 的都 是便 宜 的藤 制 家具 , 阿 婆 虽 然 身在 台湾 却一 直 不 忘 找 寻 回 大 陆 的路 , 其 实这 些 都 是 这 个 族 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最真实的写照 。父亲病重离世于这块 似 乎 并不 属 于他 的土 地 , 阿 婆 找 寻 到 生 命 的 最后 一刻 也 未 能 寻 回 自己 的根 。阿 婆 找寻 回大 陆 的路其 实 就是 在 寻 求 自我 身 份 的 种认 同 , 而 对 于 台湾 自身而 言 , 它也 同样 缺 少 这样 一 份 身 份 认 同。 长 久被 日本 殖 民 , 继 而被 国 民党 统 治 , 它离 开 自己 的母 腹 太 久太 久 。对 于 自己是谁 , 自己 属 于谁 这 个 问题 对 其 而 言 是 一 种 难 以言 喻 的 困境 。 阿 哈 咕这 样 一 个家 庭 是 台 湾 千 百万 外迁 移 民 的缩 影 , 在 他 们 的 生 活 中家庭 和 丰 _ 卜 会 就 是 这样 紧 密相 连 密不 可 分 , 或许个体 、 家 庭 与社 会 从来 就 不 可二 分 。影 片 在看 似 不经 意 的个 体 讲 诉 穿插了诸多历史事件 , 而这一个传递的载体就是收音机 。通过 收音机传 出来 的卢 音 , 其 记 录 了国 民党在 大 陆战 败、 1 9 5 8年 “ 8・ 2 3 ” 炮战 、 1 9 6 1 年 窜犯 大 陆失 败 以 及 1 9 6 5年 台 湾 副 总 统 陈 减病 逝 等一 系列 历 史 事 件 , 从 而 更 是 助 力 于 该 片 超 越 单 纯 的 个 体成长 、 家族 记 忆 的范 畴 , 进 入 了记 录和 反 思群 体 对 于历 史 的记 忆 这一 更 加 开 阔 、 敏感 和 深邃 的 领域 , 也 使得 影 片 的 主题 得 以超 升。新浪潮电影 的精神之父巴赞主张“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 其实透过《 童年往事》 也不难发现我们也可 以透过 电影去重构 族 群 对 于历 史的记 忆 , 使 电影 成 为 “ 历 史 的渐 近 线 ” 。导 演 选 择 历史 中的小人物这样 的个体视角讲诉个体的成长故事 , 而 由此 折射 历 史 的光影 和 流 变 , 这 样 的处 理 也 使 得 这 种 对 于 历 史 的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概述一台湾新电影之前1901年电影开始传入中国台湾。

1921年以前,台湾主要放映日本影片。

在此期间,曾有日本人在台湾拍摄过少量新闻纪录片。

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电影公司在台湾摄制了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

1925年,台湾人刘喜阳等组成了台湾电影研究会。

在台湾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鸣呼芝山岩》。

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日语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军国主义作宣传。

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誉的军夫》。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了日本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道写真协会。

于1945年11月在台北成立了台湾省电影制片厂。

1946年开始生产新闻纪录片,两个月生产一辑。

只印一个拷贝,在台湾少数影院巡回演出。

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这一水平。

1946年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整个50年代,台湾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

其他是台语片。

1950~1954年,台湾一共生产了14部“国语片”。

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摄的。

3部是私营制片公司摄制的。

1955年以前,台湾先后有4家“官方”制片机构:农业教育影片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省电影制片厂以及由农业教育影片公司和台湾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期间,“官方”影片公司的产品反共内容较多,如《恶梦初醒》、《梅岗春回》等。

由于不受观众欢迎、海内外市场均不接受,因此,之后的影片内容逐渐转向其他方面。

1955年是台湾电影事业的转折点。

童年的电影观后感500字(例文8篇)

童年的电影观后感500字(例文8篇)

童年的电影观后感500字(例文8篇)童年的电影观后感500字篇1《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它揭露了俄国沙荒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的生活。

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不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

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

外祖父掌管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应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产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

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

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其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

应为他被自己的坚强、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和信念一直支撑着。

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穿。

而小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

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

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

”童年的电影观后感500字篇2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

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

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台湾电影史

台湾电影史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 其中有3 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鸣呼芝山岩》。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 鸣呼芝山岩》。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 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 日语的。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 军国主义作宣传。例如1937年摄制的《 军国主义作宣传。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 誉的军夫》 誉的军夫》。
1946年 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 1946年 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 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 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 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 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 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同一时期,台湾民营制片机构迅速发展。 香港著名电影工作者李翰祥于1963年在台 香港著名电影工作者李翰祥于1963年在台 湾创办了国联影片公司,摄制了《 湾创办了国联影片公司,摄制了《破晓时 分》、《冬暖》等影片;胡金铨于1966年 冬暖》等影片;胡金铨于1966年 加入联邦影片公司。拍摄了获得第35届法 加入联邦影片公司。拍摄了获得第35届法 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之一的影片《 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之一的影片《侠 女》和创1967年最高上座率的《龙门客 和创1967年最高上座率的《 栈》。他们对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一 定的促进作用。
1955~1959年,台湾官方电影摄制机构共 1955~1959年,台湾官方电影摄制机构共 生产了20部国语故事片,其中台湾省电影 生产了20部国语故事片,其中台湾省电影 制片厂生产的《归来》参加了第2 制片厂生产的《归来》参加了第2届亚洲影 展,主要演员张小燕获最佳童星奖。

童年往事电影与文学之比较

童年往事电影与文学之比较

《童年往事》電影與文學之比較指導教授:黃儀冠教授報告者:江凱弘930114204電影與文學表現手法雖異,然在本質上皆是一種藝術的呈現,又因為改編自文學著作的電影非常多,而且電影能進一步以畫面的呈現,同時也使得作家所要表達的抽象文字情感得以具體化;文學家以文字描述故事,而電影則用具體的視聽畫面進行描述,文字和影像的種種糾葛,也有就成了研究電影與文學的人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本文以《童年往事》為例,進行電影與文學的比較,以期能釐清二者之差異性與關連所在。

一、侯孝賢電影風格與《童年往事》之簡介(一)侯孝賢之電影風格從侯孝賢的諸多作品如《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戀戀風塵》諸片中,可窺知侯孝賢的早年生活,他的父母正直善良,家庭的生活影響侯孝賢頗深,使得侯孝賢「有一種自覺,就是我沒有辦法欺負人」1即使他混過街頭,但未曾滑至社會底層,而這樣的經歷反而使他有著不同於一般導演的深厚帄民意識,於是帄民生活與成長的諸多問題,便成為他早期電影的主要命題;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業斯也曾說:「他在知識份子和小混混之間以一種仔細推敲過的不確定性滑動著」2。

但要說他真正創作的開端,則是在《風櫃來的人》這部片,他說:「真正開始創作,我感覺是從自己經驗出發的《風櫃》,所以等於是要把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整理清楚。

」3進一步來看,早期的侯孝賢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補齊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朱天文就說:「剛開始的時候,即使有很強的本能,侯孝賢還是一個缺乏藝術氣質的人」4而朱天文也正是侯孝賢的一個重要的合作者,朱天文說:「在侯孝賢身邊,我扮演一個空谷回音的角色。

侯孝賢是一個能量極大的創作者,而我的職責則是用語言去捕捉這個浩瀚的創作行為的律動。

」5在文化上,侯孝賢接受了中華、西方與台灣文化的洗禮,他談到我感覺,假如中華文化的底子夠,你接觸到西方東西的時候,會更有能量來表達,而且跟西方不同。

其實我很早已前就想,華人的電影為什麼要跟1 Olivier Assayas等著:《侯孝賢》(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1年),頁83。

台湾十大清新电影推荐

台湾十大清新电影推荐


原住民女子阿妹(陈意涵)的出现将两人的亲密关系打破,两男一女在云雾 缭绕看似永无尽头的公路上展开嫉妒与暧昧并存的紧绷心理暗战,而种种意 外,又将他们漫无目的的逃避之旅推向更为惊险的边缘。 推荐理由:台湾第一部“单车公路电影”,把苏花公路碧海蓝天的景致和单 车自助旅行结合在一起,去述说一个青春逐梦的故事。电影里,有年轻人的 爱情和友情,当然也有苏花公路的绝美的景色。同时电影当中关于青春的叛 逆与恐惧、生命的起伏和苦涩,也值得细细体会。



中文片名:一页台北 外文片名:First Page Taipei 导演:陈骏霖 主演:郭采洁、姚淳耀、张孝全 剧情简介:台北的夜,灯火通明。小凯(姚淳耀 饰)帮女友收拾好行囊,依依惜别。 她去了巴黎,相思让他拼命补习法语,希望有朝一日团聚。期间,他在书店结识了店 员Susie(郭采洁 饰),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小凯的爸爸(高捷 饰)开了家小吃店, 小凯的朋友高高常来光顾,并讲述懵懂爱情。老主顾还包括黑道人物豹哥,后者面临 中年危机,更愿意谈情,而非生意。但是他的小弟阿洪(柯宇纶 饰)却跃跃欲试,准 备干一票大的,以证明自己。终于,他等到了一次机会。豹哥的合伙人把一批货落在 了佛龛里。面对警察(张孝全 饰)的盯梢无从下手。为了拿到这批货,豹哥许诺资助 小凯去巴黎,将此事交给了他。但是阿洪决定自己单干。于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 后的游戏开始了。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没有山盟海誓,但是淡淡透出一丝浪漫气息的电影。这是一种内 敛的,极具张力的浪漫,一点也不浮夸,真真切切的两个人的感受。两个人的感觉, 总让你闭上眼都一直萦绕。同时,也让人感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本片获柏林电影 节最佳亚洲电影奖。


中文片名:练习曲 外文片名:Island Etude 导演:陈怀恩 主演:东明相、杨丽音、吴念真 剧情简介:为免日后回想过往时后悔,大学即将毕业的明相(东明相)请假 只身骑上脚踏车,开始了以高雄为起点的逆风向的环岛旅行。明相一路所遇, 除了各地美不胜收的风景,还有形形色色的人:想借助影像制造梦想的工作 者,正一心一意地将太平洋的风捕捉入镜;来自立陶宛的年轻女模特,在花 莲的海边告诉他她的国家没有山;即将退休的小学女教师,向他讲述自己恋 恋不舍的心情;导游兼司机的陌生人(吴念真)一边和他分享盒饭,一边告 诉他眼前这群下岗女工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这些的人的短暂接触 和所吃的无数苦头,明相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知晓了属于自己的 生命练习曲,才刚刚开始。 推荐理由:100分钟,带你游走台湾一圈,带你经历人生一周。这是一个听 障的年轻人,骑着脚踏车、背着吉他环岛的故事。影片描述一位骑自行车的 学生环台湾岛一周所经历的故事,并借此纪录台湾的地方风俗、旅游观光、 历史故事、社会问题。该片代表中国台湾地区竞逐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奉俊昊:弱者之恶

奉俊昊:弱者之恶

奉俊昊:弱者之恶作者:宋诗婷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47期15年,只拍了5部电影《雪国列车》上映后,奉俊昊的美国助手Peter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好莱坞和世界各地的剧本、约访邮件。

尽管早已凭《杀人回忆》和《母亲》证明了自己,但这部由“美国队长”和“冰雪女王”参与的大制作无疑令奉俊昊真正走向了国际市场。

从处女长片《绑架门口的狗》到成名作《杀人回忆》,再到今天的《雪国列车》,15年,奉俊昊只拍摄了5部电影,在商业片导演中,他的效率实在不高。

这15年,奉俊昊的大部分时间都耽搁在写剧本上,他对故事所能展现的复杂性要求苛刻。

不仅是剧本,从编剧、导演到灯光、美术和后期剪辑,奉俊昊对电影创作的每个环节都有近乎病态的控制欲。

“必须要我来全权把控。

”只要涉及到电影,这个看起来温和的男人就会变得强势,甚至霸道。

我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在处女作《绑架门口的狗》中,奉俊昊讲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男人“谋杀”邻居家的狗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尴尬和荒谬的东西,表达方式是幽默的。

我不喜欢喜剧,但我喜欢幽默。

”奉俊昊在处女作中首次尝试了惊悚片风格,并把它延续至今。

尽管《绑架门口的狗》票房成绩惨淡,但它带给奉俊昊的信心多于挫败感,“至少,它把我从票房焦虑中解救出来了。

接下来的再差也差不过这一部吧!”和后面的作品相比,这部处女作更像是他交给自己的一个命题作文:“我只想证明,自己可以用很小的日常生活来拍摄电影,而不是醉心于戏剧手法和编造宏大叙事。

”小故事、弱势群体、悬疑惊悚,这些元素被奉俊昊带进了《杀人回忆》,并且运用得更娴熟。

《杀人回忆》以韩国历史上的著名悬案——华城连环杀人案为故事原型。

1986年至1991年,韩国华城先后有10位女性被杀害,韩国曾出动30万警察投入调查,排查3000名嫌疑人,而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奉俊昊以三位韩国警察的调查经历为切入点,将当时韩国乡村的贫穷、愚昧、“灯火管制”期间的压抑,以及科技的无力感嵌入其中。

台湾电影概述

台湾电影概述

xx电影概述一xx新电影之前1901年电影开始传入中国台湾。

1921年以前,台湾主要放映日本影片。

在此期间,曾有日本人在台湾拍摄过少量新闻纪录片。

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电影公司在台湾摄制了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

1925年,台湾人刘喜阳等组成了台湾电影研究会。

在台湾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鸣呼芝山岩》。

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日语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军国主义作宣传。

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誉的军夫》。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了日本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道写真协会。

于1945年11月在台北成立了台湾省电影制片厂。

1946年开始生产新闻纪录片,两个月生产一辑。

只印一个拷贝,在台湾少数影院巡回演出。

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这一水平。

1946年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整个50年代,台湾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

其他是台语片。

1950~1954年,台湾一共生产了14部“国语片”。

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摄的。

3部是私营制片公司摄制的。

1955年以前,台湾先后有4家“官方”制片机构:农业教育影片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省电影制片厂以及由农业教育影片公司和台湾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期间,“官方”影片公司的产品反共内容较多,如《恶梦初醒》、《梅岗春回》等。

由于不受观众欢迎、海内外市场均不接受,因此,之后的影片内容逐渐转向其他方面。

1955年是台湾电影事业的转折点。

《童年往事》阅读答案

《童年往事》阅读答案

《童年往事》阅读答案【篇一:中考名著阅读:《童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姥爷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后来从姥姥那儿我才知道,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强烈要求姥爷分家。

母亲带着我突然回到这个大家庭来,这使他们分家的愿望更加迫不及待了。

他们怕母亲向姥爷讨回她本应该得到的嫁妆。

那份嫁妆因为母亲违抗父命而结婚被扣下了。

两个舅舅一致认为那份嫁妆应该归他们所有。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些别的琐事,诸如由谁在城里开染坊,又由谁到奥卡河对岸纳维诺村去开染坊,等等等等,他们吵吵翻了天。

我们刚到几天,在厨房里用餐时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刷地一下,两个舅舅都立了起来,俯身向前,指着桌子对面的姥爷狂吼,狗咬般地龇出了牙。

姥爷用饭勺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去!”姥姥痛苦地说:“行啦,全分给他们吧,分光拿净,省得他们再吵!”“你给我闭嘴,都是你惯的!”姥爷个头小,声音却出奇地高,震耳欲聋的。

我的母亲站起来,走到窗前。

背冲着大家,一声不吭。

这时候,米哈伊尔舅舅突然抡圆了胳膊给了他弟弟一个耳光!弟弟揪住他,两个人在地上滚成了一团,喘息着、叫骂着、呻吟着。

1.上面文段节选自著名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童年》。

请你写出作者其他两部自传体小说《在人间》《我的大学》。

2.节选部分描绘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环境,为什么阿廖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成长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答:既有善良而坚强的母亲和外祖母的引导,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人的影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3.分析画线部分语言的表达效果。

(两个要点)答: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舅舅和外祖父吵架时的丑态,流露出“我”极端厌恶的情感。

侯孝贤回忆童年经历与成功之路

侯孝贤回忆童年经历与成功之路

侯孝贤回忆童年经历与成功之路“电影是讲不通的,要去拍,一直拍一直拍你就会拍出电影来,甚至会越拍越好。

”尽管开场白这么说,但侯孝贤的导演大师班还是连讲3天,6个半天排得满满当当——侯孝贤电影之路,电影的信念和美学,谈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罗伯特·布列松,与香港影评人对话,说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讲评浸会大学电影电视学生的作品。

这也是侯孝贤第一次全方位回顾创作经历,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

1.制造机会看电影:叔叔,你带我进去有人说我后来拍的电影结局都非常悲伤,有时候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苍凉感。

为什么会这样?我个性热情,跟人非常容易相处,面对世界的眼光似乎不可能是悲伤或苍凉的。

其实在童年,在成长过程里,你已经不自觉地对这个世界形成苍凉的眼光了,那是逃不掉的,只是你当时说不清楚,也没有人告诉你,那段时间就会在心底藏起来。

什么是根?除了实际的电影经验,就是你成型时期的人文素养,你成长的背景。

《童年往事》说得非常清楚,1947年,我父亲是广东梅县的教育局长。

因为参加审议会,碰到他同学,他同学要来台湾当台中市长。

他邀我父亲当主任秘书,我父亲就实实在在来台湾了。

过来以后写信回去,就把我们全家都接来了,我那时候才4个月。

然后,1949年就回不去了,回不去就影响到我家里。

影响比较严重是我母亲。

突然回不去,她的后援就没了,亲戚朋友全都没了。

我父亲得了肺病,心脏也不好。

台北潮湿,会引起气喘,他就长期住疗养院,然后不得不迁到南部。

我母亲常常两边往返,然后带着一堆小孩。

从小就很艰苦,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我奶奶一直要带我回大陆,她说过了梅江桥就要回去了,因为她太老了,已经没意识了,她感觉是在真实地回家。

你不知道生活有多少荒谬,所谓黑色,是从真实和荒谬来的。

我是4月生人,我的星座是白羊座。

星座可能有一定道理,我的性格是总想逃避,就是不想呆在家里,总往外跑。

我们在凤山的时候,住在城隍庙附近,县衙旁边。

这个地方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我们那个城隍庙是台湾南部七县市戏剧比赛的地方,每次比赛都要一两个月。

从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看台湾电影的历史感

从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看台湾电影的历史感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从《童年往事》看台湾电影的历史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中的一段偈语,,须臾而过,莫要过分执着,要看破放下。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一部十分重要的代表作,正如导演自己所说,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

在电影开头的独白中导演自己就说;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记忆。

甚至片中的男主角的名字就叫做阿孝立足于台湾本土,表现台湾乡土文化,多用长镜头、固定镜头、空白镜头等营造一种诗意情境,并在作品中注入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浓烈的怀旧思绪。

屋前的一棵大榕树,高远清淡无云的天空,影片的影调如同一幅静默的山水画一般,像山间未曾散去的岚烟,静默哀袅。

没有一般电影中的爱恨情仇、杀杀打打,有的只是家长里短的一些小事,平静的生活“过日子”的一种悠闲格调,那种历尽沧桑后归于平淡的大悲不恸,最是动人心魄。

死亡,一直都是一个值得敬畏的词。

不管是古今中外,死亡都是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共同背景,在此之下,哲学思索人生,宗教超脱人生,艺术眷恋人生。

正如《童年往事》的英译名字所揭示的那般;the time to die and live。

生死之间。

所以本片以家庭中经历的几次亲人的死亡来见证阿孝由一个玩世不羁的少年仔成长的过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世界观,生死离别总是对人的影响很大,在生死之间完成一种灵与肉的洗礼完成一个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三次死亡的洗礼在那逼仄的小小的青春里碰撞着阿孝那青春的、懵懂的、迷茫的心灵。

开始时是父亲,父亲情节大抵是每个孩子都在内心憧憬着的,所以父亲即使重病他依然放肆无诞,因为父亲是家里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父亲的去世,支柱的倒塌给阿孝的童年带来永远难以磨灭的阴影。

到少年时代母亲也去世了,但这次却不仅仅是悲痛了,更多的却是混合着一种少年的成长和失落。

小时候偷家里钱,但说出真话后依然被母亲认为是扯谎。

长大后成了街头混混,充满着冒险精神和叛逆的阿孝在这一次次的死亡这成长起来。

那些与青春有关的电影-关于青春的电影

那些与青春有关的电影-关于青春的电影

那些与青春有关的电影|关于青春的电影那些与青春有关的电影|关于青春的电影“甜蜜、易碎、有棱角的”,黄真真曾在《六楼后座》时这样描述过青春,就像一块可以被快速消费掉的方糖。

青春期,那个都曾经历过的阶段,独立而纯真,然而在短暂的自由和放纵后,每个人都要被挟持上既定的轨道,仓皇地奔向成人世界,然后离得越远,感觉却越清晰。

青春同样是电影制作者偏爱的题材。

那些无因的反判,那些懵懂的爱情,那些被俗世挑战的纯真,那些充满阵痛的成长,所有的一切都有超越电影戏剧性。

在今年秋天,我们又看到了一些不错的青春题材影片,刚刚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匀的《十三棵泡桐》,今年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夺得金虎赵合作的《赖小子》,包括80年后锐导演韩延《我把初吻献给谁》,以及台湾女导演许书绮的处女作《爱的是你》。

每个人者有自己最喜爱的青春期电影,因为经历,他们能在各自不同的影片里找到共鸣,我们邀请姿深影评人赛人。

选出他心目中的“十代的人来说,或许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怀念。

引而未发的锐利青春东京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获奖作品《十三棵泡桐》导演:吕乐主演:刘欣赵梦桥段文博《十三棵泡桐》改编自何大草所著的“残酷青春系列”中最被年轻读者推崇的一部小说《刀子和刀子》,讲述的是西南某城市一所叫泡桐树中学的学校里,女孩何凤以及她的一班同学在他们十八岁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青春就像一把刀刃,敏感、冲动,现实世界也是一把刀刃,两者相互碰撞,伤害也变成了成长的动力。

这部影片将那些青春的特质淋漓展现在观众面前,而那些与之碰撞的现实,则隐藏在画面之外,无论是青春表面的甜蜜和莽撞,还是其背后的酸楚和疼痛,都会让观众在影片里找到共鸣。

Q&A导演吕乐原著小说中有同性的描写,电影是不是将这方面弱化了?我觉得是我们今天把人的个性太强调了,就是大家都很关注人的性取向,其实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我说的不仅仅是小说作者写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时候,其实各个年代都有人和人之间非常正常的很亲密的行为。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情况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情况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情况1950年《中华女儿》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赵一曼》获“优秀演技奖”。

1951年《钢铁战士》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新儿女英雄传》获“导演特别荣誉奖”、《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1952年《人民的战士》获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战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获“电影编剧奖”。

1954年《智取华山》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音乐片奖”。

195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鸡毛信》获“优胜奖”。

1956年《神笔》获“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第一奖章、威尼斯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8--12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

1957年《神笔》获华沙第二届国际儿童娱乐片比赛大会特别优秀奖。

《女篮五号》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祝福》获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58年《边寨烽火》获卡罗维发利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1959年《老兵新传》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章。

《小鲤鱼跳龙门》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章。

1960年《五朵金花》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聂耳》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传记片奖。

《女篮五号》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1961年《革命家庭》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

《非洲之角》获第四届国际非洲电影节最高奖----非洲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人参娃娃》获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62年《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美术电影节儿童影片奖。

《大闹天宫(上集)》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从《童年往事》看侯孝贤电影的视觉风格

从《童年往事》看侯孝贤电影的视觉风格

从《童年往事》看侯孝贤电影的视觉风格侯孝贤是台湾电影界的重量级人物,被誉为亚洲电影的导演大师之一。

他的电影作品以艺术感和文化深度著称,其中,视觉格调更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童年往事》中,他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视觉风格。

首先,影片中的颜色运用非常精致。

影片以灰色调为基调,突显了那个时代的严峻和艰难。

但同时,侯孝贤又以黄色、红色、蓝色等颜色来突出人物心灵的变化和情感的波动。

比如,孩子们对于雪花的欣喜和追逐,草地上的鲜花和小鸟,都以明亮的鲜艳色调呈现,坚定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快乐和自由。

而当父母离婚后,母亲的衣服和住处都变成了暗淡的蓝色,昭示着她内心的孤独和沉闷。

其次,画面的运动感也是侯孝贤电影的常见特点。

在《童年往事》中,摄像机在孩子们奔跑、玩耍、跳跃时的跟随,以及快速的镜头切换,使得画面具备了强烈的动态感。

比如,最后一幕孩子们和父亲在街头跳舞的舞蹈镜头,融合了遥远和现实的感觉,使影片更加富有奇幻和感性色彩。

在影片的音乐和声音设计上,侯孝贤同样让人耳目一新。

片中使用的音乐要么是古典的欧洲交响曲,要么是民间音乐,营造出童话般的氛围。

而将这些音乐与影片中自然的声音相融合,比如孩子们玩耍时愉悦的笑声、雪地中呼吸的声息,更又为影片增添了丝丝轻抚人心的温暖。

另外,影片中的场景构图也颇为深刻。

无论是人物的位置布局,还是背景图和人物的色彩呼应,都体现了侯孝贤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控。

比如,当母亲拿出儿子的行李时,这一场景的构图中,母亲和儿子呈现出完美的三角构图,椅子、地面和墙壁的灰色色调增加了画面的整体韵味。

最后,侯孝贤的电影风格还在于他对人物内心状态的描写。

他通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处理,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和隐秘性格。

《童年往事》中,父亲在面对儿子、妻子和父母的不断失望和惋惜时,眼神里的迷茫和无奈几乎可以摸得到;儿子在面对父亲的温暖和残酷,以及父母的离异时,眼神中的凝重和低沉也逐渐透露出来。

总之,在《童年往事》中,侯孝贤的视觉风格也完美地呈现出来。

从《童年往事》看侯孝贤电影的视觉风格

从《童年往事》看侯孝贤电影的视觉风格

从《童年往事》看侯孝贤电影的视觉风格侯孝贤是台湾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人文情怀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人物情感的深入挖掘和对于生活细节的极致呈现。

《童年往事》是他的一部代表作,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侯孝贤的电影风格。

侯孝贤的电影视觉风格以细腻的画面和精美的构图闻名。

在《童年往事》中,他通过对于自然景观的展现及人物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了其对于画面细节的高度把控。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田园风光、农舍等自然元素,以及古老的民居、乡村路牌等人文元素都被侯孝贤用镜头巧妙捕捉,并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画面处理,将这些元素呈现出了一种极具诗意的美感。

侯孝贤对于光影的运用也非常独特,他常常选择柔和的光线来烘托出人物情感,在画面上呈现出一种温暖、柔和的氛围。

这种对于细节的精致呈现,成为了侯孝贤电影的一大特色。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是侯孝贤电影的一大特点。

他常常运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来展现故事,通过回忆、梦境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变化。

在《童年往事》中,侯孝贤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想象,将故事的发展进行了巧妙的串联,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来呈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变化。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电影的神秘感和戏剧张力,同时也使得影片更加具有思考性和深度,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去体味故事背后的情感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侯孝贤电影的音乐运用也是其独到之处。

在《童年往事》中,侯孝贤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通过配乐的选择和使用,来增强影片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在表现欢乐的场景中,他选择了欢快、轻快的音乐来烘托气氛;在表现悲伤的场景中,他又选择了悲怆、忧伤的音乐来强化情感。

这种音乐的巧妙运用,使得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准确和深刻,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更容易被故事所打动。

侯孝贤电影的视觉风格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物情感的关注和呈现上。

在《童年往事》中,侯孝贤通过对于人物心理的描绘和情感的呈现,展现了其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电影就是生活——浅谈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的电影情结

电影就是生活——浅谈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的电影情结

电影就是生活——浅谈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的电影情结陈砚颖【摘要】提及台湾电影,有一个名字是中国电影史无法错过的,那就是侯孝贤。

在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电影中,他所充当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旗手的角色,更是一个文化哲人,人性意义上的省思者。

作为当今台湾电影界闻名海内外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风格的导演。

在艺术电影领域,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就好像桃花林尽之外的世态百象,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邻近又遥远:题材内容的庶民文化特质、拍摄观念的自由与执著.【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台湾电影;电影大师;20世纪80年代;生活;孝;艺术电影;文化特质;中国电影史【作者】陈砚颖【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11提及台湾电影,有一个名字是中国电影史无法错过的,那就是侯孝贤。

在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电影中,他所充当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旗手的角色,更是一个文化哲人,人性意义上的省思者。

作为当今台湾电影界闻名海内外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风格的导演。

在艺术电影领域,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就好像桃花林尽之外的世态百象,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邻近又遥远:题材内容的庶民文化特质、拍摄观念的自由与执著、艺术效果的“冰山”与“火炉”。

侯孝贤的电影美学观念是深深植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土壤为侯孝贤的作品提供了从题材到艺术表现形式的基本养分。

中国文化是很讲究“根”的,他的影片无论是在表现人的生命的搏动,还是在描述时代转换中人的命运的磨难时,都有意无意地透出了有“根”的厚实和无“根”的失落。

说起侯孝贤,大家可能褒贬不一,有人喜欢他影片的平凡、无妄和朴实,称他为“静态”美学大师;也有人极力反对这种说法,认为他这是一种偏执的执迷与固守,是对现象技术的一种单一性迷信。

而观众并不想了解这些理论,他们关心的只是一些最简洁、直接的视觉感受。

《恋恋风尘》影评

《恋恋风尘》影评

飘散在恋恋风尘中的浅吟低唱——侯孝贤和他的影片《恋恋风尘》作者:佚名“今夜又是风雨微微异乡的城市,路灯青青照着水滴引我的悲意。

青春男儿,不知自己,要往何处去。

漂泊万里,港都夜雨寂寞时。

”夏夜的轻风中,一群年青人围坐在露天的排档里低声唱着,那些正在承载着艰辛生活的年轻面庞在橙黄色的灯光底下显出柔和的轮廓,香烟在指间燃烧,然后又化成一缕一缕像他们的愁绪与他们的歌声那般飘散在陌生的城市里。

这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侯孝贤在其影片《恋恋风尘》(Dust In The Wind)中为我们呈现的具有浓郁台湾本土气息的一个镜头。

一九八五年,侯孝贤结束了“乡土时期”,开始对历史的透视,拍摄自传体影片《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描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变迁,从中,也寓意了民族的过往命运。

观众在影像与私人回忆之间,唤醒了历史情愫,重温1949年后迁台家庭的共同记忆。

故事结束时,代表台湾新一代的兄弟凝视着祖母的遗体,仿佛凝视着历史,以及在这历史底下走过的人,就像特吕弗的《四百击》一样,“电影找到了最后的观点,而被注目的对象是观众”。

这样的凝视在隔年的《恋恋风尘》中又出现,但这次的凝视对象是大自然里的人世。

侯孝贤受到胡兰成“大自然五大基本法则”的哲学影响,意欲探寻有限社会里的无限风景,希望在稍纵即逝的电影影像中,捕捉人世可以贻千年之思的感动。

他说:“最早,想说哺哺哺的萨克斯风节奏,那时候我听《港都夜雨》,那种哺哺哺的萨克斯风节奏,心总很有感触,想把台湾歌那种江湖气、艳情、浪漫,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满血气方刚的味道拍出。

我希望我能拍出自然法则下人们的活动,我希望我能拍出天意。

”[1]因此,《恋恋风尘》里的人与事不再是电影叙事或镜头的重心,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里的悠缓移动,人世的小悲小喜化在大自然的从容游移,这些才是电影记录的焦点,也因此镜头渐渐离开了人,放在一个遥远而豁达开朗的位置,使人物、自然与情感,组成从容、和谐的景致,充分显示中国传统那般人世与天地推移的眷恋与风情。

童年往事的作文童年往事作文开头和结尾

童年往事的作文童年往事作文开头和结尾

童年往事的作文童年往事作文开头和结尾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开头:啊,想起我的童年时光,就让人百感交集呢!那个单纯快乐的年代,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鲜活生动。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小城镇度过的。

那里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到处都是田园风光。

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户外玩耍的。

没有现在这么多电子产品占据大家的时间,我们的乐趣全都来自大自然和自己的创造力。

结尾:虽然童年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它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那些快乐的日子,就像一颗永不凋谢的种子,深深埋藏在我的心底,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不断萌发,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我们的童年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模样,那段经历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却会伴随我们整个一生。

所以,让我们珍惜童年,好好把握当下,努力成长,为明天注入更多希望和梦想!以上就是《童年往事》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字数大约在500字左右。

下面是作文的主体部分,会围绕几个童年的具体趣事来写,使整篇文章的长度接近2000字。

篇2看呐,这里就是一篇关于童年往事的作文!我一直很想写这样一篇作文呢,因为小时候的回忆实在太多太多了!开头:从前哦,就是我还小小小的时候,世界在我眼里是那么神奇有趣!我总是一边吃着妈妈做的好吃的小点心,一边四处乱跑,到处探险去啦!正文段1: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儿。

那时候爸爸会抛高高地把我扔上去,再接住我。

我就像一只小鸟一样,在空中飞啊飞。

妈妈则会陪我荡秋千,我们荡得越来越高,我就越来越开心!周末的时候,全家人还会一起去爬山呢。

我们带着各种好吃的野餐食物,在山坡上撒欢。

偶尔还能看到小动物,真有意思!正文段2:回到家里,客厅就是我们的游乐场了。

我和弟弟妹妹经常在那里玩过家家,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时候我是妈妈,有时候是医生,还有当老师的时候呢!弟弟妹妹也会变着花样,我们玩得可高兴了。

爸爸妈妈就在一旁看着,时不时拍拍手给我们加油喝彩。

《童年往事》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童年往事》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童年往事》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童年往事》是由侯孝贤执导, 游安顺、田丰、梅芳、唐如韫、辛树芬等主演的剧情片, 于1986年2月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

下面是整理的《童年往事》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往事》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小儿, 今天我送你去上学。

“直到现在, 我还经常会想起姥姥送我上学的那条小路, 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

还有那天下午, 我俩买了很多爆米花回来。

”一直说要带阿孝回大陆的祖母剧终死在了塌塌米上, 半身已溃烂。

她弓着身子, 轻蹙着眉, 边走边叫唤着:阿孝, 阿孝咕……不知道是不是妆容的缘故, 她的样子让我想起外婆。

姥姥大抵也就是这模样, 瘦, 脸上的肉松弛下来, 皱纹堆成了表情。

阿孝考上省立凤中后, 阿婆带着他走回大陆。

“沿着大路走, 没过多久, 过了河灞, 就到了梅江桥, 再走几步路, 就到了湾下……”应是夏日的午后, 晴朗的天, 有火车经过, 阿婆和阿孝在路边休憩, 问路:梅江桥在哪里?没人能听懂。

然后音乐响起, 阿婆和阿孝一步步走近。

摘芭乐, 老态尽现的阿婆居然用芭乐玩起抛球, 她憨憨地笑, 她的皱纹。

后来, 阿婆常常一个人走失再被人力车送回。

某次, 她随身带着的包裹松掉, 便滚了一地的芭乐。

阿孝的父亲死后许多年, 母亲得了喉癌去世。

姐姐找到父亲的自传, 写着他原本只想在台湾呆个四五年就回去, 所以添置的家具都是竹制品……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很闷的影片。

也许。

如饮一杯清茶, 沁人清香慢慢弥散;如慢火炖汤, 不知何时它已入味。

静默的, 那些悲伤。

再悲伤的过往, 再惊心动魄的经历, 再跌宕起伏的人生, 流过岁月, 流过记忆, 便已成尘埃, 便如同淌过的细水, 长流。

“将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原本的写了下来。

虽然是一个几十年前台湾小孩的故事, 但你慢慢看着, 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的岁月。

”童年往事。

The.Time.to.Live.and.the.Time.to.Die阿孝已长成少年, 故事仍然在继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往事:沉浸其中,看懂人生
看侯导的电影,就像是在品一杯外表看上去不足为奇实则年代久远而内容丰富的美酒,香醇中透着低调,刚开始本以为会索然无味,但当细细品味后浓重的触动就会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受之启发。

《童年往事》的出现更是犹如当头一棒,看似聚焦的都是当年普通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内容却极其的饱满和深刻,蕴藏着一种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和态度。

童年
祖母急切呼唤名字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和同龄小孩一起结伴玩弹珠;调皮捣蛋被母亲狠狠地打骂,罚跪罚洗碗;利用小聪明赚点外快吃点小吃解解馋;用水泡的方法耐心收集信封上的邮票;一边吃饭一边背贴在墙上的九九乘法表;考得好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跟家人分享得点小奖励;跟着祖母屁颠屁颠的“回家”,一起吃好吃的冰沙一起玩。

虽然这些发生在上世纪遥远的台湾,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但却能唤起一代人的强烈共鸣,从一些匠心独具的情节中,勾起了无数人的怀旧情结,一切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就像一把打开了尘封在记忆深处的一段美好经历的钥匙,令人感慨万千。

青春
纵观台湾影史可以看到在社会及政治格局的动荡转变中,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改变和影响,从杨导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蔡导的《青少年哪吒》,再到豆导的《艋舺》、九把刀的《那些年》,无论是残酷还是美好,有关“青春”的主题可以说一直都是台湾电影挥之不去的重要标签,早已成了一种极具分量和价值的类型片,而从侯导早期拍摄的作品来看,青春的烙印更是贯穿始终,这部《童年往事》就是部典型的代表作。

进入青春期的阿孝,在雄性荷尔蒙的迸发下,挥霍着青春的激情和亢奋,对发育和爱情也有了一定懵懂的意识,怀着本能的冲动尝试“第一次”,面对生活充满了叛逆和无视,与老师作对,搞恶作剧,与狐朋狗友一起肆无忌惮的瞎混,带着一股子冲动和热血试图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或许是很多人青春
往事中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也是很多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这样的青春或许看上去有些负面或消极,不是那么的光彩或美好,但回报往往都得付出点代价,同样也包括成长。

乡愁
在以往很多台湾电影中普遍都少不了对于乡愁的刻画,那是一种犹如血肉相连般的牵挂和思念,一份终生都难以割舍的情分,带着过来人身份的侯导更是不言而喻,通过这部自传性质的电影侯导生动的表达出了台湾人心底的那份根深蒂固久久不能释怀地挂念,片中的祖母常常把回大陆挂在嘴边,希望有朝一日能带着子孙回祠堂拜祖先,以至于一次又一次迷糊的尝试着“回去”,又三番五次的被送回,却殊不知“家”早已变得遥不可及。

父亲在留下来的自传中写道原本以为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动身回去,所以买的都是一些用竹子做的廉价家具,因为觉得方便到时候好丢掉,无论是祖母还是父亲,他们代表着的其实是曾经移居到台湾来的那辈人的真实写照,倾诉着他们的愁思和心声,而这份对于“回家”报以终生的执着和期望,以及对“落叶归根”这种传统世俗观念报以的强烈信念,无不让人为之动容和感怀。

不过乡愁的背后同样也带出了历史的残忍带给人们不仅是精神上的愁苦,还有物质上的窘困和艰辛,片中更是多次加以表达,在阿孝考上学校回家报喜时,大姐默默地倾诉着自己为了这个家的生计而无奈放弃了自己的学业,阿忠也没继续深造而是在母亲的劝告下出去教书贴补家用,母亲时常为家里的开销精打细算,只能让长子长女委屈牺牲,这些情节的涌入真实的再现了背井离乡后人们生活的不易和困苦,加上侯导意味深长的镜头感,乡愁的含义因而变得更加的浓厚。

死亡
一谈到死亡,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就像个恐怖的禁忌,它的冷酷、决绝和沉重,往往让人难以承受,但凡事通常都有两面性,其中也不乏被人主观意识上归纳为完全消极的死亡,同样也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在这部电影中,就出现了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死亡,除了为影片注入了厚重的宿命感外,从起先父亲死后的淡然,到母亲死后的泣不成声,再到祖母死后的坦然和释怀,就像是从懵懂到青春到成熟的三次意义非凡的脱变,透过主人公阿孝情绪和心态上的明显变化可以看出,有时候往往唯有挫折和伤痛才能让人学会如何以一种更为透彻而成熟的认识来看待世事。

侯导用一贯克制内敛的镜头语言,通过短短一百三十八分钟的时间,在主观写实主义形式的刻画下展现出了过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包含着以上快乐无忧的【童年】,躁动叛逆的【青春】,浓郁而透着酸涩的【乡愁】,以及沉重哀痛但带着正面力量的【死亡】,由此就像是看到了一条连贯、真实而感性的人生路,让我们沉浸其中,看懂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