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科工委正式成立月球探测工程等三大中心文档

合集下载

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汇总解析八

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汇总解析八

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汇总解析八笔者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公务员公共基础的有关自然科技的知识,由于知识点较多,每篇文章只对几个知识点进行讲解。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愿大家顺利通过考试!公务员公共基础自然科技知识:声学小知识我们在一些反映古代生活的影视剧中总是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行军打仗的时候,人们会选择趴在地上听是否有敌军来袭。

而在雷雨天气,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有些人也有疑问,为什么相熟的人说话,我们很快就能辨别出是谁?这些问题都跟声学知识相关。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声学的小知识。

一、声音是什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等)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

而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Hz-20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高于这个范围的波动称为超声波,而低于这一范围的称为次声波。

当然,不同的生物对声音的识别能力是不同的。

狗和蝙蝠等动物可以听得到高达16万赫兹的声音。

鲸和大象则可以产生频率在15到35赫兹范围内的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当然,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水中是1500m/s,在钢铁中是5200m/s。

因此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

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古人趴在地上去听敌军是否来袭,是因为声音在地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更快,马蹄声等通过地幔传播,趴在地上听就可以更早发现敌军的情况。

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2.99792458×10⁸m/s。

空气中的光速大约为2.99792000×10⁸m/s。

由此,我们会发现光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因此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产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我国月球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与发展战略

我国月球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19卷第3期2004年6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 E I N E AR T H S C I ENCE SV o l.19 N o.3J u n.,2004文章编号:1001-8166(2004)03-0351-08我国月球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与发展战略欧阳自远(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 贵阳550002;2.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摘 要:在简述月球探测的历程与趋势的基础上,强调当代月球探测的总体目标为:①研究月球与地月系的起源和演化,特别是月球大气层与磁场的消失,矿物与岩石的分布和形成环境、月壤和内部层圈结构的形成以及月球演化的历程;②探测月球的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的开发利用及对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我国不载人月球探测划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

为了全球性、整体性重新认识月球,绕月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是为了获取全月面三维影像,探测14种有用元素的全球分布与丰度,探测月壤厚度并估算氦-3资源量以及太阳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落”为月球探测器软着陆就位探测和月球车巡视探测,建立月基光学、低频射电和极紫外天文观测平台。

“回”为月球探测器软着陆就位探测和取样返回地面。

关 键 词:月球探测;科学目标;发展战略;中国中图分类号:P184 文献标识码:A1月球探测的历程与趋势1959年以前,人类只能用望远镜和裸眼观察月球,空间分辨率大于10k m。

1959—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霸权竞争,共发射了83个月球探测器,成功45个。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相继阿波罗—12、14、15、16、17和前苏联的月球—16、20和24号进行了载人和不载人登月取样,共获得了382k g的月球样品和海量的科学数据[1,2]。

月球探测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根据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月球探测目标的演变如表1所示。

月球探测是人类进行太阳系空间探测的历史性开端,大大促进了人类对月球、地球和太阳系的认识,带动了一系列基础科学的创新,促进了一系列应用科学的新发展。

航天单位详细介绍

航天单位详细介绍

航天单位详细介绍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本文由fuyu2049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航空航天系统单位简介航天航空糸统单位简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七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 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4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6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院、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及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10院。

另外还有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11院(北京)。

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包括第一设计部.11. 12. 14. 15. 19. 101. 102. 211. 702. 703等等 11个所航天四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固体)西安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

包括:41.42. 43.44. 401.47. 7414. 7416等等11个硏究所单位。

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包括:501. 502. 503. 504. 508. 510. 511. 513. 514. 515. 518. 529. 539 航天六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液体)西安包括:11. 165.7103.714等单位067基地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包括:233. 509. 738.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911. 812. 813 等研究所航天十院:(北京)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包括: 7171. 7107. 230. 13. 825. 772. 771. 693. 165. 539. 704. 289. 200武汉电缆公司等等,并是中兴通讯股东。

航天十一院: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北京)。

062基地: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七院)包括7102. 7105. 7111. 7140. 7146. 7304 Γ等等北京空气动力硏究所(701所)长治清华机械厂(519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061.066基地(三江航天集团)等等航天二院:空(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中国航天科工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41所、46所、601所和红岗机械厂.红峡化工厂。

结合古代、近代和现代技术发展过程及各自特点分析技术本质问题精品文档

结合古代、近代和现代技术发展过程及各自特点分析技术本质问题精品文档
北京交通大学
嫦娥工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 程”。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计划,是预定于2007年年底前,发 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环绕月球运行,及进行 为期一年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主 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 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于 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 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 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尔物理学奖。
北京交通大学
(2)1949—1965年:发展阶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成为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
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 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在此期间, 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 “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 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 成牛胰岛素。
北京交通大学
2、科学技术的作用
(1)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 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 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 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 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 料等。 其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

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航空航天系统各单位(详细介绍)

航空航天系统各单位(详细介绍)

航天系统原来航天系统是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的,在1998年以前,国防科工委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的机构,既带有军队性质,又是政府局部,1998- 1999的改革后,国防科工委的军队职能划给了解放军总装备部,成为了一个纯政府部门。

这样,航天系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军队系统和非军队系统。

军队局部的航天系统主要包括XX、、XX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和各航天测控中心〔、、远望等等〕,以及一些航天事业和航天工程的领导机构,比方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等。

各单位的职能从名称上就一目了然,比方XX卫星发射中心就是负责卫星发射的,如此等等。

非军队系统包括政府局部的国家航天局,国家航天局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一个局部,管理民用航天事业、对外代表国家。

真正的航天科研体系已经改组为了企业体制,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这两个集团下属的各研究院/所/事业部,是中国航天的主要科研力量。

也就是说,航天大局部型号产品都是他们研制的。

航天科技集团实行母子公司体制,下设7个大型研制实体:1〕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2〕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卫星与飞船4〕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5〕XX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运载火箭、导弹、卫星、飞船6〕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原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十院合并重组而成电子技术、导航技术7〕XX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实行事业部体制,下设四个事业部和六个研究院,在六个研究院中,有四个研究院与四个事业部是一体的,还有两个研究院没有编入事业部体制1〕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一事业部〔航天科工一院〕宇航与信息技术2〕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二事业部〔航天科工二院〕防空、防天技术3〕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三事业部(航天科工三院) 飞航导弹技术4〕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四事业部〔航天科工四院〕运载技术与特种地面车辆5〕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六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6〕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七院建筑设计补充:1〕航天科技集团和科工集团在研究院编号上已经有了重复,科工集团一院的说法还很少出现,所以现在提到一院根本上都是CALT2〕科技集团没有二院和三院,而科工集团的二、三事业部〔二、三院〕是以原来的二院、三院为主组建的,所以提到二院、三院,根本上还是原来的二院和三院。

中国航天发展大事记

中国航天发展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中国航天步伐1970年 14日,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

1971年的报告。

1971年4 月,代号为“月,代号为“714 工程”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 种种因素,1972 年,“714工程”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1986年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议。

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

“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1990年夏天,中国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

“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921工程1992年 21日,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代号为“921工程”。

航天员选拔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 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

1998 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

1998 年1月5日,14人到齐。

中国国家航天局

中国国家航天局

本文由驭风遥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所属分类: 所属分类: 天文航天参与讨论中国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于 1993 年 4 月 22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录主要职能组织机构领导国际合作航天体系 [显示全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航天政策和法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航天发展规划,计划和行业标准负责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与立项审批,负责监督,协调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执行负责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综合计划司:负责组织研究航天发展规划,编制航天年度计划.系统工程司:负责组织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重大航天科研型号的研制,生产与试验. 科技与质量司:负责组织开展航天预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标准;建立航天质量控制体系. 外事司:负责组织,协调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国家航天局领导层由局长和两位副局长组成: 局长:孙来燕副局长:金壮龙副局长:罗格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欧签署航天领域协议 2006 年 11 月 2 日~7 日,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第34 届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 CGMS 的正式成员,中国国家航天局承诺为 CGMS 成员免费提供海洋一号卫星数据.在本次会议上,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张伟司长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始终坚持中国国家航天局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五年,中国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将初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努力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会充分利用CGMS 这个平台与各航天组织和卫星用户组织共同探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技术和政策问题.积极参与 WMO 天基系统计划,为 CGMS 成员提供更多对地观测数据. 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正式成员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 ) 2007 年 5 月 24 日,中国――欧洲空间局航天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空局总部举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委员会中方主席孙来燕和欧空局局长,欧方主席道达尔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了 2007 至 2008 年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并成立了空间科学和探测,微重力,教育,对地观测等四个工作组. 双方还就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支持协议达成了一致. 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优势互补, 促成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欧航天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国家航天局: 国家航天局: 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 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 参与航天技术的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航天型号的研制,试验与生产.中国国家航天局应用部门: 应用部门: 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提出航天技术应用需求和应用发展思路,开发应用领域.大学与科研机构: 大学与科研机构: 指从事航天领域先期技术探索与研究, 空间科学研究, 学科及专业发展和航天人才培养等航天活动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主要有中科院,相关大学.发射测控基地: 发射测控基地: 承担航天型号的飞行试验和发射任务的测试,发射,测控及相关后勤保障任务等.探月工程中心: 探月工程中心: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 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 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 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 指为推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航天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推广应用而成立的各种学会, 协会等团体或组织.商业公司: 商业公司: 指为商业目的而运作民用航天活动的公司.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大事记1956 年 2 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 年至 1967 1956 年 3 月, 国务院制订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其中提出要在 12 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 年 4 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年 5 月 10 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 月 26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 年 10 月 8 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6 年 10 月 15 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7 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1958 年 1 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 年至 1967 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 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8 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 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 年 2 月 19 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 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 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 年 3 月21 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63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1964 年 4 月 29 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 1970 年或 1971 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 年 6 月 29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 年 7 月 19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 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 1965 至 1972 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5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1966 年 6 月 30 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 祝贺发射成功.1966 年 10 月 27 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 年 11 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66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 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 年 2 月 20 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 年 1 月30 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1971 年 3 月 3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 8 年. 1971 年 9 月 10 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 29 日返回地面. 1979 年 1 月 7 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6 月 1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1981 年 9 月 20 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 年 10 月12 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 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3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1986 年 2 月 1 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 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8 年 9 月 7 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88 年 12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 至此, 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1990 年 4 月 7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1990 年 7 月 16 日 9 时 40 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 年 1 月 22 日下午 18 时 23 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4 年 2 月 22 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1998 年 5 月 2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1999 年 11 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2001 年 1 月 10 日,2002 年 3 月 25 日,2002 年 12 月 30 日,我国先后 4 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 个小时 23 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 3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 年 10 月 12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主要成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 年 11 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 年 10 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 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中国国家航天局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我国研制的 12 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91 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 70 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 28 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 和 CAST2000 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 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1992 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集智攻关, 2003 年 10 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 年 1 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始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 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 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 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50 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前景灿烂,任重道远.国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龙头,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新篇章.为带动科技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一,卫星技术及卫星应用近 50 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1.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1970 年 4 月 24 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 美国, 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和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优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相当于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之和.1971 年 3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 8 年多, 远远超过要求的寿命,这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国共发射成功了 10 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包括 1981 年 9 月用 1 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 3 颗科学试验卫星,1994 年 2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 1999 年 5 月和 2004 年 9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五号和实践六号小卫星, 2003 年 12 月和 2004 年 7 月先后发射成功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小卫星,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 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 1975 年 11 月 26 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于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 5 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共计 22 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 21 颗,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 3 天增加到 27 天.特别指出的是,在 2005 年 8 月 29 日,我国成功实现了在同一天,同时组织第 21 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和第 22 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此举表明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 100 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3.通信广播卫星系列.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 5 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包括 4 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 3 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 2 个增加到 4 个,使电视转播能力由 2 个频道增加到 4 个,电话传输能力由 1000 路增加到 3000 路,设计寿命由 3 年增加到 4 年半.这些卫星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通信, 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使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7 年 5 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 24 个 C 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 8 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 网和电视传输等, 能同时转播 6 路彩色电视和 8000 门双工电话. 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 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 仅公众通信一项, 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国的通信卫星民族产业,"九五"期间, 中国开始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的研制开发工作. 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 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 以该平台为基础的鑫诺二号卫星已经研制完成,计划 2006 年底前发射升空.灵活便捷的运作方式和优越的性能价格比, 使东方红四号大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 目前, 以东方红四号大平台为基础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之中.4.气象卫星系列.1988 年 9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 年 9 月和 1999 年 5 月,中国再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后者于 2000 年 8 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列入世界业务型极轨气象卫星行列, 成为中国首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1997 年 6 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 105 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至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前 2 颗风云一号卫星装有 5 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 3 颗风云一号卫星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 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风云二号卫星装有 3 通道的可见光, 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 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中国西部, 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 台风等灾害天气造。

中国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 的人——明朝的万户15世纪 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 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 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 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 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 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 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 了生命 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 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 的人。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 的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 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为纪 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 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神州三号:2002年03月25日飞 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 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 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 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 宇航员。 神州四号:2002年12月29日中 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 的飞船。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 绝对安全,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 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3.载人航天——神州飞 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 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 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 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 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 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 舱、轨道舱、推进舱和 附加段构成,由13个 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 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 比,具有起点高、具备 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 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 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 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回收的地点在内蒙 古中部的草原上。
2.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1 号”成功升 空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 于1970年4月24日21时 35分发射的中国的第 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 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 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 是继苏、美、法、日之 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 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 国家。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 空播放《东方红》乐曲, 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 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东方红”乐曲向世界 宣示我国国防高尖端领 域的成就。

中国探月十年大事记

中国探月十年大事记

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航天》政府白皮书,其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被列入了近期发展的目标。

2003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达了月球探测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背景型号预研项目,月球探测工程进入工程立项前的攻关阶段。

与此同时,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任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11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05年12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绕月探测工程整体转入正样研制阶段的报告》,研究决定绕月探测工程总体由初样阶段正式转入正样阶段,嫦娥一号卫星和运载火箭进入飞行产品的生产阶段,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进入系统集成和联试阶段。

2007年8月,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完成了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嫦娥一号卫星通过了出厂评审。

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批准,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火箭点火24分钟后,星箭分离,将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00公里,周期约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实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的目标,取得了发射阶段的圆满成功。

10月25日、26日、29日,嫦娥一号卫星分别顺利实施了1次远地点加速和2次近地点加速。

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调相轨道段的飞行,实施了第3次近地点加速,将远地点高度提高至40万5000公里,按预定的时间、位置、速度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进入奔月之旅。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共同组成。

与嫦娥一号、二号不同,嫦娥三号不再称为卫星,而是称作“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后者也被称为月球车)。

2013年11月26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得名“玉兔”在我国首辆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中,近65万网民投票“玉兔”号。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

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

按照计划,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

2017前后将开展探月工程第三期任务,主要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人类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

中国探月工程将第一大步“探月”细分为三期——即“绕”“落”“回”三小步。

绕月探测工程,由嫦娥一号卫星承担。

“绕月”任务圆满完成后,进入探月工程二期“落月”阶段,“落月”主任务由嫦娥三号承担。

嫦娥二号由嫦娥一号“备份星”转为嫦娥三号“先导星”。

嫦娥三号是中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的航天器,将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工程目标。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主要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大部分,其中巡视器,俗称月球车,由9个分系统组成;而着陆器是为了实现月面软着陆专门量身定做的新型航天平台,具有11个分系统。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经发射段、地月转移段、环月段和动力下降段等过程,飞行大约14天的时间,将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之后,着陆器释放巡视器;两器分离后,各自独立开展月面探测工作。

与以往航天器相比,嫦娥三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执行软着陆及月面巡视勘察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第一。

嫦娥一号至三号简介

嫦娥一号至三号简介

嫦娥一号至三号简介第一篇:嫦娥一号至三号简介嫦娥一号至嫦娥三号资料简介嫦娥一号简介“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任务“嫦娥”命名。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一号”的探月过程: 1.升空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

2.环绕地球运行(1)第一次变轨。

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

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

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第二次变轨。

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

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

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

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3)第三次变轨。

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

承担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年底择机发射,探月工程二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

嫦娥三号承担“落月”任务,将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勘察。

嫦娥三号月球车将在月球表面自主“行走”,进行巡视探测。

据介绍,嫦娥三号月球车设计质量140千克,以太阳能为能源,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摄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

月球车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李本正说,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的名称应当体现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意愿,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色,具有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功能。

即日起,国内民众和海外同胞可以通过登录新华网、腾讯网在线提交作品。

征名活动将经过征名提交、遴选入围,网络投票、终审揭晓和按程序报批三个阶段,于11月正式公布最终命名。

部分获奖者将有机会免费现场观摩嫦娥三号发射。

原标题: 嫦娥三号三大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图释北京时间11月26日上午,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召开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新闻发布会,公布如果气象等条件具备,嫦娥三号将于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

中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号”。

中新社发张寒作问题:嫦娥三号从飞天到落月需旅行13天2013年12月02日03:39 北京青年报我有话说(1人参与)从今天凌晨1时30分升空,直到在月球表面虹湾区软着陆,嫦娥三号要经历13天的旅程。

这是国防科工局公布的一段视频中透露的信息。

就这段旅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作了解读。

第一阶段:飞行5天2日凌晨1时30分,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据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38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

航天知识竞赛参考答案

航天知识竞赛参考答案

航天知识竞赛参考答案(正确率91%左右)1.在月球表面,航天员能清楚地听到月球车开动的声音。

B不是2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飞行,可以像飞机一样任意改变飞行方向。

A是3.由于月球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A是4.氦-3是一种气体,在地球上极为稀有,它随太阳风直达月球,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资源。

A是5. 探空火箭比探空气球飞得高,但比低轨道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飞得低。

A是6. 航天,就是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这一领域通常指高于_100__千米高度。

B不是7. 月亮每天在同一时间升起吗?D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比前一天晚50分钟8.日全食出现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成直线,此时(A月球在地球、太阳之间)。

9.世界上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是?D中国10.我国的航天测控船名叫_D远望号。

11.从地球表面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所需要的最低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是:(B 7.9千米/秒)12. 1970年以前,•世界上已有5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这5个国家排序正确的是以下哪组?(C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13. 应用卫星主要有三大用途,一是无线电信号中继,二是对地观测平台,三是什么?(C导航定位基准)14.不同用途的人造地球卫星需要不同的轨道。

低地轨道(LEO)处于地球表面上空200到2000公里之间,中地轨道(MEO)是2000公里以上和地球同步轨道以下的地球周围空间区域。

探测地下矿产资源的卫星,一般应当运行在哪种轨道上?A低地轨道15. 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是_ _号宇宙飞船?(A东方1号)16.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射了6艘神舟号飞船,并将3名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请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实施的? (C 1992年)17. 中国未来的空间探索开发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载人升空;第二步是___,第三步是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 D月球探测)18.嫦娥1号飞往月球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用了多长时间()?(C10天左右)19.2005年8月15日启动的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征集活动吸引了全国广大群众,社会各界踊跃参加,仅20多天收到参选作品1026件,下面是入选的8强作品,请指出最终确定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A)。

2019-国防科工委致中科院贺信-word范文 (4页)

2019-国防科工委致中科院贺信-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国防科工委致中科院贺信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国防科工委致中科院贺信∙第二篇:国防科工委致中科院贺信∙第三篇:国防科工委信息化领导小组201X年度工作会议召开∙第四篇:国防科工委开展电子政务自查工作.doc∙第五篇:中国国防科工委正式成立月球探测工程等三大中心∙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国防科工委致中科院贺信中国科学院:欣悉长征二号f遥五火箭将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飞船在预定落区~回收,国防科工委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研制、发射、测控、回收及各项保障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这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xx的亲切关怀下,在总装备部、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直接指挥下取得的,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开拓进娶奋勇拼搏、刻苦攻关的结果,是全国各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大力协同的成果,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胜利。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胜利,实现了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想,这是我国高科技领域继“两弹一星”任务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自主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对于巩固我国的大国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振奋全国人民精神,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发扬成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发展我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二oo三年十月十六日第二篇:国防科工委致中科院贺信中国科学院:欣悉长征二号f遥五火箭将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飞船在预定落区~回收,国防科工委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研制、发射、测控、回收及各项保障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这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在总装备部、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直接指挥下取得的,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开拓进娶奋勇拼搏、刻苦攻关的结果,是全国各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大力协同的成果,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胜利。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国防科工委关于中巴地球资源卫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国防科工委关于中巴地球资源卫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国防科工委关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02/02B星国内数据管理规则(试行版)》的通知【法规类别】国防科技【发文字号】科工一司[2007]1417号【发布部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已撤销)【发布日期】2007.11.15【实施日期】2007.11.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国防科工委关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02/02B星国内数据管理规则(试行版)》的通知(科工一司[2007]1417号)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工委(办),各军工集团公司,国防科工委委管各单位:现将《国防科工委关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02/02B星国内数据管理规则(试行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做好相关工作。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二○○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国防科工委关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02/02B星国内数据管理规则(试行版)为加强和规范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02/02B星(以下简称CBERS-01/02/02B星)数据在国内获取、存储、分发和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根据《国防科工委关于鼓励国内用户使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的若干意见》(科工一司[2007]1191号),特制定本规则。

一、本规则中涉及的专用词汇定义如下:(一)卫星数据,是指CBERS-01/02/02B星对地观测数据及其辅助数据。

(二)数据获取与存储,是指CBERS-01/02/02B星任务安排及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质量评价与控制等方面工作。

(三)数据分发与服务,是指为用户提供产品订购与分发、疑难解答、技术咨询、意见反馈和应用成果收集等方面的工作。

二、CBERS-01/02/02B星数据产品分为0-5级,定义如下:(一)0级产品(原始数据产品):分景后的卫星下传遥感数据;(二)1级产品(辐射校正产品):经辐射校正,没有经过几何校正的产品数据;(三)2级产品(系统几何校正产品):经辐射校正和系统几何校正,并将校正后的图像映射到指定的地图投影坐标下的产品数据;(四)3级产品(几何精校正产品):经过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同时采用地面控制点改进产品几何精度的产品数据;(五)4级产品(高程校正产品):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几何精校正,同时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纠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防科工委正式成立月球探测工程等三大中心文档
China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 y Commission officially established three central docum ents including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编订:JinTai College
中国国防科工委正式成立月球探测工程
等三大中心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
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

本文档根据讲话稿
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科教文卫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二十二日在北京举行仪式,正式揭牌成立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军工项目审核中心和特种核设施核安全技术审评监督中心,标志着中国月球探测工作、军工项目审核工作及特种核安全技术审评监督工作从此走上规范化、专业化道路。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系统论证、总体设计、项目实施,并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

目前该中心已基本确立管理架构,初步制订出工程技术、质量、计划、经费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新成立的军工项目审核中心主要承担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尤其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的政策、措施研究;二是具体组织对军工项目监督、检查、审计和后评价工作;三是对军工项目进行论证、评估和咨询。

特种核设施核安全技术审评监督中心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国防科
工委对国防科技工业特种核设施的监管职能而成立,它主要负责国防科技工业特种核设施核安全技术审评、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保障其安全运行和生产。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亲自为该委所属的三大中心揭牌并讲话,他说,当前,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三个中心的成立,是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举措。

他希望这三个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切实加强机构建设,真正成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健康发展的专业支撑平台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