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血糖监测及管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糖尿病人血糖监测及管理PPT
血糖监测的方法包括指尖血糖监 测、动态血糖监测和持续葡萄糖 监测等。
动态血糖监测可以提供连续的血 糖变化曲线,有助于发现无症状 的低血糖和高血糖。
血糖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病情和治 疗方案而定,通常建议每天进行 1-4次血糖监测,对于某些特殊情 况可能需要增加监测频率。
02
糖尿病人血糖监测的注意事 项
监测前的准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长期稳定在6.5%以下,以减 少并发症的风险。
夜间血糖
避免出现低血糖,保持相对稳 定的状态。
餐前血糖
保持稳定,避免因进食引起的 血糖波动。
饮食管理与营养建议
控制总热量摄入
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 议,合理安排每日热量 摄入,保持适当的能量
平衡。
均衡营养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
糖尿病人血糖监测及管理
目录
• 糖尿病及血糖监测的基本知识 • 糖尿病人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 糖尿病人的血糖管理 • 糖尿病并发症与血糖监测 • 糖尿病人血糖监测的未来展望
01
糖尿病及血糖监测的基知 识
糖尿病的定义与类型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期,由于胰岛素分 泌不足,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
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高 血糖和低血糖,避免血糖波动对
身体的损害。
定期的血糖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 果,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血糖监测的方法与频率
指尖血糖监测是最常用的方法, 操作简便、快速,但只能提供瞬 时血糖值。
持续葡萄糖监测可以提供更长时 间的血糖变化数据,有助于了解 血糖波动的特征和规律。
血糖监测与管理PPT课件
血糖监测与管理
汇报人:xxx
2024-02-28
目录
• 血糖监测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常用血糖监测方法介绍 • 家庭自我血糖管理技巧与注意事项 • 医院专业团队在血糖管理中作用 • 新型技术在血糖监测中应用前景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工作方向
01
血糖监测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血糖定义及正常范围
血糖定义
护士执行医嘱并观察病情变化
准确执行医生的药物治疗
01 医嘱,确保用药安全
定时测量患者的血糖、血
03 压等指标,记录病情变化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自我
02
血糖监测和记录
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病情
04
及治疗效果
营养师提供个性化膳食建议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 劳动强度等制定个性化的 膳食计划
指导患者选择低糖、低脂 、高纤维的食物,控制总 热量摄入
05
前景
可穿戴设备在实时监测中优势
便捷性
可穿戴设备可随身携带,方便用户随时监测血糖 水平。
实时性
提供实时血糖数据,帮助用户及时了解血糖波动 情况。
个性化
可根据用户需求和健康状况定制监测方案。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趋势
自动化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分析血糖数据,减轻医生工作负担。
精准预测
基于大数据分析,预测用户未来血糖变化趋势,提供个性化干预 建议。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近2-3个月内的 平均血糖水平相关,是评估长期血糖 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需要定期检测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和分解需要 一定时间,因此需要定期(如每3个 月)进行检测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不受短期波动影响
汇报人:xxx
2024-02-28
目录
• 血糖监测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常用血糖监测方法介绍 • 家庭自我血糖管理技巧与注意事项 • 医院专业团队在血糖管理中作用 • 新型技术在血糖监测中应用前景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工作方向
01
血糖监测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血糖定义及正常范围
血糖定义
护士执行医嘱并观察病情变化
准确执行医生的药物治疗
01 医嘱,确保用药安全
定时测量患者的血糖、血
03 压等指标,记录病情变化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自我
02
血糖监测和记录
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病情
04
及治疗效果
营养师提供个性化膳食建议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 劳动强度等制定个性化的 膳食计划
指导患者选择低糖、低脂 、高纤维的食物,控制总 热量摄入
05
前景
可穿戴设备在实时监测中优势
便捷性
可穿戴设备可随身携带,方便用户随时监测血糖 水平。
实时性
提供实时血糖数据,帮助用户及时了解血糖波动 情况。
个性化
可根据用户需求和健康状况定制监测方案。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趋势
自动化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分析血糖数据,减轻医生工作负担。
精准预测
基于大数据分析,预测用户未来血糖变化趋势,提供个性化干预 建议。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近2-3个月内的 平均血糖水平相关,是评估长期血糖 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需要定期检测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和分解需要 一定时间,因此需要定期(如每3个 月)进行检测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不受短期波动影响
糖尿病血糖监测PPT课件
两侧进行采血。
消毒
采血前应对采血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可使用酒精或碘伏等消毒剂,避 免感染。
更换采血针
采血针应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 染,同时要选择针头较细的采血针 ,减轻疼痛感。
记录血糖监测结果
记录血糖值
每次测量血糖后应将血糖值记录在笔记本或电子 设备上,方便查看和分析。
分析血糖变化
通过记录血糖值,可以分析血糖变化趋势,以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饮食习惯。
糖尿病血糖监测 PPT课件
目录
• 糖尿病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 血糖监测的方法和频率 • 如何正确解读血糖监测结果 •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 血糖监测与糖尿病管理
01
CATALOGUE
糖尿病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了解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影响
血糖水平与糖尿病症状
通过监测血糖,可以了解血糖水平与 糖尿病症状的关系,如高血糖可能导 致口渴、多尿等症状,低血糖可能导 致头晕、乏力等症状。
通过监测血糖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如药物治疗、饮 食控制或运动治疗等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等。
治疗方案调整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如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 、调整饮食结构或增加运动量等 。
为确保血糖仪的准确性, 应定期将其送至专业机构 进行校准,一般建议每年 进行一次。
选择知名品牌
购买血糖仪时应选择经过 认证的知名品牌,以确保 质量和准确性。
正确使用
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血糖 仪,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 测量结果不准确。
注意采血部位和消毒
采血部位
选择采血的部位时应避免伤口、 炎症、硬结等部位,尽量在指腹
消毒
采血前应对采血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可使用酒精或碘伏等消毒剂,避 免感染。
更换采血针
采血针应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 染,同时要选择针头较细的采血针 ,减轻疼痛感。
记录血糖监测结果
记录血糖值
每次测量血糖后应将血糖值记录在笔记本或电子 设备上,方便查看和分析。
分析血糖变化
通过记录血糖值,可以分析血糖变化趋势,以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饮食习惯。
糖尿病血糖监测 PPT课件
目录
• 糖尿病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 血糖监测的方法和频率 • 如何正确解读血糖监测结果 •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 血糖监测与糖尿病管理
01
CATALOGUE
糖尿病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了解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影响
血糖水平与糖尿病症状
通过监测血糖,可以了解血糖水平与 糖尿病症状的关系,如高血糖可能导 致口渴、多尿等症状,低血糖可能导 致头晕、乏力等症状。
通过监测血糖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如药物治疗、饮 食控制或运动治疗等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等。
治疗方案调整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如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 、调整饮食结构或增加运动量等 。
为确保血糖仪的准确性, 应定期将其送至专业机构 进行校准,一般建议每年 进行一次。
选择知名品牌
购买血糖仪时应选择经过 认证的知名品牌,以确保 质量和准确性。
正确使用
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血糖 仪,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 测量结果不准确。
注意采血部位和消毒
采血部位
选择采血的部位时应避免伤口、 炎症、硬结等部位,尽量在指腹
糖尿病血糖监测医学课件
<4.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mmol/L) 男性
>1.0
女性
>1.3
甘油三酯 (TG, mmol/L)
<1.7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2.6
合并冠心病
<1.8
体质指数 (BMI,kg/m2)
<24.0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mg/mmol) 男性 女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ug/min)
心理健康
预防 并发症
本次课程内容介绍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C
监测有用吗?
糖尿病不是坚持治疗就可以了吗? 监测有什么用呢?
老王患糖尿病多年,每次随访医生总会提醒:日常的自我血糖监测一定要规律,并且要定期到医院做一些项目检测!
自我血糖监测的好处
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
规律综合监测,生活更安心
交替监测
每天测一餐的餐前餐后血糖,早、午、晚交替进行
在获取充分的血糖数据并采取 相应治疗措施后
餐时配对
每周3天,分别配对监测早餐、午餐和晚餐前后的血糖
为了解饮食和相关治疗措施对 血糖的影响
多 少
互动问答
平时监测血糖只测空腹血糖可以吗? 餐前血糖测过了,餐后血糖是不是就不用测了?
规律的监测可以: 实时了解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时发现病情波动 指导饮食、运动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帮助各项指标综合达标,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健康心情
研究表明1: 坚持自我监测的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均显著下降
糖友需定期到医院检测的项目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mmol/L) 男性
>1.0
女性
>1.3
甘油三酯 (TG, mmol/L)
<1.7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2.6
合并冠心病
<1.8
体质指数 (BMI,kg/m2)
<24.0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mg/mmol) 男性 女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ug/min)
心理健康
预防 并发症
本次课程内容介绍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C
监测有用吗?
糖尿病不是坚持治疗就可以了吗? 监测有什么用呢?
老王患糖尿病多年,每次随访医生总会提醒:日常的自我血糖监测一定要规律,并且要定期到医院做一些项目检测!
自我血糖监测的好处
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
规律综合监测,生活更安心
交替监测
每天测一餐的餐前餐后血糖,早、午、晚交替进行
在获取充分的血糖数据并采取 相应治疗措施后
餐时配对
每周3天,分别配对监测早餐、午餐和晚餐前后的血糖
为了解饮食和相关治疗措施对 血糖的影响
多 少
互动问答
平时监测血糖只测空腹血糖可以吗? 餐前血糖测过了,餐后血糖是不是就不用测了?
规律的监测可以: 实时了解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时发现病情波动 指导饮食、运动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帮助各项指标综合达标,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健康心情
研究表明1: 坚持自我监测的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均显著下降
糖友需定期到医院检测的项目
血糖监测及胰岛素管理幻灯片PPT
腹 壁
›
上臂 外侧
›
大 腿
›
臀 部
短效、 超短效 胰岛素
短效、 超短效 胰岛素
中、长 效胰岛 素
精品文档
中、长 效胰岛 素
标准胰岛素注射9步骤
精品文档
注射胰岛素的本卷须知
1、建议使用酒精消毒皮肤。 2、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3、注意运动的时间。 4、注意注射部位的影响。 5、中效和预混胰岛素要充分混匀。
精品文档
影响血糖精准性的因素
5、 采血部位循环差,如休克、重度低血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度脱 水机水肿等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毛细血管监测血 糖。
精品文档
2 胰岛素使用规范
精品文档
胰岛素的发现
精品文档
胰岛素的开展
精品文档
血糖监测工胰具岛的素选的择分类
按来源: 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精品文档
血糖监测工胰具岛的素的选分择类
按作用时间: 〔超〕短效、中效、长效、预混胰岛素
精品文档
临床常用胰岛素
精品文档
血糖监测工具的选择
精品文档
胰岛素作用时间
精品文档
根底胰岛素注射时间
根底胰岛素:长效动物胰岛素、中效人胰岛素 NPH、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作用:提供持续稳定的根底胰岛素,作用时间 足够长,至少需要12-24小时, 注射时间:每天注射1至2次。
精品文档
注射胰岛素的常见问题
1、疼痛 2、皮下淤血 3、皮肤感染 4、脂肪增生 5、脂肪萎缩 6、胰岛素外溢
精品文档
胰岛素注射的不良反响及处理
1、低血糖反响 2、苏木杰现象 3、胰岛素水肿 4、屈光不正 5、胰岛素抵抗
6、外源性高胰岛素 血症 7、过敏反响 8、局部皮肤反响: 增生或者萎缩 9、皮肤感染 10、体重增加
糖尿病人血糖监测及管理 PPT课件
血糖过高——对策
合理饮食 坚持运动锻炼 合理用药,坚持治疗 坚持自我监测 加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调节心态,放松精神
血糖过低——概念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 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老年、肾功能减退以 及有严重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是 血糖控制达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对于低血糖患者来说,只要血糖值 =<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
糖尿病患者 ①具备正确执行SMBG并对监测结果及相 关事件进行记录(手写或电脑录入)的知识 和能力 ②具备正确分析监测结果来识别急慢性血糖 控制问题和对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及 药物治疗计划作出必要的恰当调整的知识和 能力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SMBG指南——适用条件
医护人员
①保证患者适用SMBG的能力不断提高 ②具备坚持回顾SMBG结果并对治疗(行为和药物) 作出必要地恰当调整的知识、能力和意愿 ③愿意记录自己定期回顾患者的SMBG数据(记录本 或电子版)并在制定血糖控制相关的治疗计划时也使 用了这些数据
美国营养协会提出15/15指导方针
①15克碳水化合物常常会在15分钟内将血 糖水平提高2.8-4.2mmol/L ②病人应该立即监测血糖,当血糖在2.83.9mmol/L时,服15克碳水化合物 ③若血糖为2.2-2.8mmol/L时,服20克碳 水化合物,15分钟后监测 若血糖仍低于3.9mmol/L,再服15克碳 水化合物,确保血糖超过3.9mmol/L
血糖过低——可能原因
饮食、运动、饮酒(量和时间) 高龄、肝及肾疾病
强化治疗:对血糖控制 要求高,血糖波动较大
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血糖监测与管理PPT课件
适应症
适用于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健康人 群的定期体检和筛查。
02 常见血糖监测方法与技术
指尖采血法
原理
通过刺破指尖采集血液 样本,利用血糖试纸和
血糖仪进行测量。
优点
操作简便、快速,结果 较为准确。
缺点
需要频繁采血,可能引 起疼痛和感染风险。
适用人群
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 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预防与治疗等相关知识。
强调自我管理重要性
02
使患者认识到自我管理在血糖控制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其主动
参与管理的意识。
解答患者疑虑
03
针对患者在疾病认知上的误区和疑虑,进行及时解答,消除其
恐惧和焦虑情绪。
培训日常生活技能
饮食调整
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制 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 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均 衡。
血糖监测与管理
汇报人:xxx
2024-03-17
目录
Contents
• 血糖监测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常见血糖监测方法与技术 • 家庭自我血糖管理策略 • 医疗机构中专业化血糖管理 • 药物治疗在血糖管理中作用 • 健康教育在促进自我管理中价值
01 血糖监测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血糖定义及正常范围
血糖定义
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对某些降糖药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相关药 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其他副作用
长期使用某些降糖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等方面产生一定影 响,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副作用。
06
健康教育在促进自我管理中价 值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宣传血糖知识
01
通过健康讲座、宣传册等方式,向患者普及血糖监测、糖尿病
适用于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健康人 群的定期体检和筛查。
02 常见血糖监测方法与技术
指尖采血法
原理
通过刺破指尖采集血液 样本,利用血糖试纸和
血糖仪进行测量。
优点
操作简便、快速,结果 较为准确。
缺点
需要频繁采血,可能引 起疼痛和感染风险。
适用人群
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 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预防与治疗等相关知识。
强调自我管理重要性
02
使患者认识到自我管理在血糖控制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其主动
参与管理的意识。
解答患者疑虑
03
针对患者在疾病认知上的误区和疑虑,进行及时解答,消除其
恐惧和焦虑情绪。
培训日常生活技能
饮食调整
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制 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 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均 衡。
血糖监测与管理
汇报人:xxx
2024-03-17
目录
Contents
• 血糖监测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常见血糖监测方法与技术 • 家庭自我血糖管理策略 • 医疗机构中专业化血糖管理 • 药物治疗在血糖管理中作用 • 健康教育在促进自我管理中价值
01 血糖监测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血糖定义及正常范围
血糖定义
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对某些降糖药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相关药 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其他副作用
长期使用某些降糖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等方面产生一定影 响,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副作用。
06
健康教育在促进自我管理中价 值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宣传血糖知识
01
通过健康讲座、宣传册等方式,向患者普及血糖监测、糖尿病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课件-PPT
病患者血糖值可能正常。建议在静息状态(宜禁食/禁药, 不宜过度消耗体力)下检测。 餐后血糖:
反映人体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即增加糖负荷后机 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在进行药物治疗或饮食控制期 间尤其需要观察的重要指标。
睡前/凌晨3点左右血糖: 由于睡前或凌晨3点左右患者的血
糖过高或过低,次晨都会出现高血糖现象, 但处理方法截然不同,建议睡眠中有明显 不适的病人增加此时血糖观察次数,以指 导治疗。
下列情况下应该加强血糖监 测
当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的时候,更应 加强血糖监测,以了解它们对血糖 的影响:
• 尝试一种新的食物时 • 改变就餐方式,如外出就餐 • 没有按时、按量进餐时 • 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时
1 收集数据
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策略
空腹/早餐 早餐 午餐 午餐 晚餐 晚餐 睡前 凌晨
胰岛素治疗者: 5~7次/天(5点法或7点法全天血糖谱),每周1~2天。每
月至少监测凌晨3点血糖1次,以确认无低血糖。 -特殊情况下需加测血糖频率:
患其他疾病时、手术前后、外出旅游时。 血糖值经常>10 mmol/L。 糖尿病初发或治疗方案改变时。 运动前、中、后,尤其是开始一项新项目时。遇有不适,尤 其出现心慌、手抖、冒冷汗等,怀疑或发生低血糖时。
血糖监测
记录
所以务必要求患者在做血糖监测时作好记录; 一个完整的记录,可以帮助分析血糖变化的原因;
一个完整的记录应包括:时间、血糖值、饮 食量、进食时间、用药剂量(时间)
同时包括每天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及特别事 件的发生等;
与饮食有关的检测时间
凌晨/早餐前(空腹)血糖: 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此时部分2型糖尿
✓前
星期一
✓
星期二
反映人体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即增加糖负荷后机 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在进行药物治疗或饮食控制期 间尤其需要观察的重要指标。
睡前/凌晨3点左右血糖: 由于睡前或凌晨3点左右患者的血
糖过高或过低,次晨都会出现高血糖现象, 但处理方法截然不同,建议睡眠中有明显 不适的病人增加此时血糖观察次数,以指 导治疗。
下列情况下应该加强血糖监 测
当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的时候,更应 加强血糖监测,以了解它们对血糖 的影响:
• 尝试一种新的食物时 • 改变就餐方式,如外出就餐 • 没有按时、按量进餐时 • 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时
1 收集数据
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策略
空腹/早餐 早餐 午餐 午餐 晚餐 晚餐 睡前 凌晨
胰岛素治疗者: 5~7次/天(5点法或7点法全天血糖谱),每周1~2天。每
月至少监测凌晨3点血糖1次,以确认无低血糖。 -特殊情况下需加测血糖频率:
患其他疾病时、手术前后、外出旅游时。 血糖值经常>10 mmol/L。 糖尿病初发或治疗方案改变时。 运动前、中、后,尤其是开始一项新项目时。遇有不适,尤 其出现心慌、手抖、冒冷汗等,怀疑或发生低血糖时。
血糖监测
记录
所以务必要求患者在做血糖监测时作好记录; 一个完整的记录,可以帮助分析血糖变化的原因;
一个完整的记录应包括:时间、血糖值、饮 食量、进食时间、用药剂量(时间)
同时包括每天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及特别事 件的发生等;
与饮食有关的检测时间
凌晨/早餐前(空腹)血糖: 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此时部分2型糖尿
✓前
星期一
✓
星期二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技术 ppt课件
PPT课件
19
• 作业:请每位同学给其他同学测一次血糖,
并把结果登记下来。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5
医务人员准备
洗手、带口罩、带帽子。
PPT课件 6
物品准备
血糖仪、试纸、采血器与针头、75% 酒精、棉签、弯盘
PPT课件 7
试纸插入血糖仪中
PPT课件
8
消毒手指
取血
滴血
采血针刺手指尖侧面,轻轻挤出血。 PPT课件
9
血样充满试纸的吸血区。
按压止血
用无菌干棉签按压。
PPT课件 10
5秒后自动显示血糖值
PPT课件
17
注意:
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
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 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 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其结 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PPT课件 18
• 小结:血糖监测虽然看是小技术,但操作
是否规范对血糖值影响很大,直接影响患 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此我们要准确掌 握血糖监测技术
PPT课件
14
酒精挥发后再采血。
定期清洗和校对血糖仪。
PPT课件
15
影响因素
贫血患者测定血糖结果偏高,红细胞增多症、脱水或高 原地区则会偏低。 手指消毒后未干就进行测量,残余的酒精会对试纸氧化 酶进行干扰,从而影响测定值。 患者心理过度紧张会使血糖升高。
PPT课件
16
影响因素 • 患者使用某些药物会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如大量的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会使结果 偏低。 • 静脉滴注时使用葡萄糖会使结果偏高,大 量的输液会稀释血液,也会影响测定结果, 对于异常结果,应联系临床综合分析,必 要时重复测定。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培训课件
• 思考,汇报,处理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10
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
现在血糖试纸常用酶主要为葡萄糖氧化 酶和葡萄糖脱氢酶两种,各有特点,对 氧含量、药物、其他糖类物质的反应也 不尽相同。
仪器从检测方法上可分为生物电和光电 比色两种。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11
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
葡萄糖脱氢酶不受血液或空气中氧分子 的干扰,试纸一般可以使用至标明的有 效期,但是由于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辅 酶和介质的参与,有些辅基如吡咯喹啉 醌(PQQ)可能与注射用麦芽糖、口服 木糖和半乳糖发生反应,造成结果假性 升高,所以除应用含有上述糖类的患者 之外,葡萄糖脱氢酶技术可应用于其他 合适的患者
血糖监测简况
中国血糖监测现状 中国血糖监测统计 血糖监测概况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3
内 容 监测简况 我院血糖监测 波动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 住院病人血糖监测的管理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4
内 容 监测简况 我院血糖监测 波动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 住院病人血糖监测的管理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5
内 容 监测简况 我院血糖监测 波动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 住院病人血糖监测的管理
准:ISO15197。这个标准要求血糖仪检
测的数值与静脉血糖数值有很好的相关
性,同时当血糖浓度<4.2mmol/L 时, 正负误差不超过0.83 mmol/L;当血糖浓 度≥4.2mmol/L 时,正负误差不超过 20%,100%数据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14
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2.王煜非, 葛永新,张洪德, 胡远峰, MediSense Precision Q.I.D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的比较研究,中国糖尿病杂 志,1999,16(3):342-344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10
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
现在血糖试纸常用酶主要为葡萄糖氧化 酶和葡萄糖脱氢酶两种,各有特点,对 氧含量、药物、其他糖类物质的反应也 不尽相同。
仪器从检测方法上可分为生物电和光电 比色两种。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11
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
葡萄糖脱氢酶不受血液或空气中氧分子 的干扰,试纸一般可以使用至标明的有 效期,但是由于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辅 酶和介质的参与,有些辅基如吡咯喹啉 醌(PQQ)可能与注射用麦芽糖、口服 木糖和半乳糖发生反应,造成结果假性 升高,所以除应用含有上述糖类的患者 之外,葡萄糖脱氢酶技术可应用于其他 合适的患者
血糖监测简况
中国血糖监测现状 中国血糖监测统计 血糖监测概况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3
内 容 监测简况 我院血糖监测 波动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 住院病人血糖监测的管理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4
内 容 监测简况 我院血糖监测 波动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 住院病人血糖监测的管理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5
内 容 监测简况 我院血糖监测 波动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 住院病人血糖监测的管理
准:ISO15197。这个标准要求血糖仪检
测的数值与静脉血糖数值有很好的相关
性,同时当血糖浓度<4.2mmol/L 时, 正负误差不超过0.83 mmol/L;当血糖浓 度≥4.2mmol/L 时,正负误差不超过 20%,100%数据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14
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
血糖监测和糖尿病人管理
2.王煜非, 葛永新,张洪德, 胡远峰, MediSense Precision Q.I.D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的比较研究,中国糖尿病杂 志,1999,16(3):342-344
血糖监测与糖尿病护理ppt课件
19
4 .保持室内通风,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皮肤及会阴清洁,避免皮肤感染。如有外伤或皮肤 感染时,不可随意用药,尤其是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碘酒。5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一次,观察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足 部神经感觉,足背的动脉搏动等情况。每晚用温水洗足, 穿宽松柔软的鞋袜。修剪指甲勿损伤皮肤。
24
20
6. 告之病人早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防止发生低血糖。7.低血糖反应及护理:教育患者及家属认识低血糖反应的表现, 如心慌,头晕,出汗,面色苍白,饥饿等.如发生上述现象应 立即进食糖类食物或饮料,嘱病人随时携带糖果以备低血糖时 用。8.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按酮症酸中毒护理常规护理。
血糖监测与糖尿病护理
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意义·评价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 防止低血糖
2
血 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压(mmHg)体重指数(kg/m²)(BMI)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
4.4~6.14.4~8.0<6.5<130/80<25<24<4.5<2.6>1.1
8
为什么测睡前血糖监测睡前血糖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避 免夜间发生低血糖睡前血糖要在睡前加餐之前测量
9
测凌晨3点血糖的意义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若血糖>3.9毫摩尔/升,表示有黎明现象(黎明时分出现的高血糖-若血糖<3.9毫摩尔/升,表示为苏木吉反应(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 应)
17
5、 有受伤的危险——与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觉功能障碍有关6、 活动无耐力——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7、 知识缺乏——与糖尿病缺发相关知识及 保健措施有关8、 焦虑与血糖控制不稳定及需长期治疗有关
4 .保持室内通风,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皮肤及会阴清洁,避免皮肤感染。如有外伤或皮肤 感染时,不可随意用药,尤其是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碘酒。5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一次,观察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足 部神经感觉,足背的动脉搏动等情况。每晚用温水洗足, 穿宽松柔软的鞋袜。修剪指甲勿损伤皮肤。
24
20
6. 告之病人早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防止发生低血糖。7.低血糖反应及护理:教育患者及家属认识低血糖反应的表现, 如心慌,头晕,出汗,面色苍白,饥饿等.如发生上述现象应 立即进食糖类食物或饮料,嘱病人随时携带糖果以备低血糖时 用。8.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按酮症酸中毒护理常规护理。
血糖监测与糖尿病护理
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意义·评价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 防止低血糖
2
血 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压(mmHg)体重指数(kg/m²)(BMI)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
4.4~6.14.4~8.0<6.5<130/80<25<24<4.5<2.6>1.1
8
为什么测睡前血糖监测睡前血糖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避 免夜间发生低血糖睡前血糖要在睡前加餐之前测量
9
测凌晨3点血糖的意义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若血糖>3.9毫摩尔/升,表示有黎明现象(黎明时分出现的高血糖-若血糖<3.9毫摩尔/升,表示为苏木吉反应(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 应)
17
5、 有受伤的危险——与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觉功能障碍有关6、 活动无耐力——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7、 知识缺乏——与糖尿病缺发相关知识及 保健措施有关8、 焦虑与血糖控制不稳定及需长期治疗有关
血糖的监测与管理PPT课件
高血糖
3.9mmol/L
正常血糖 低血糖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非糖尿病病人的血糖<2.8mmol/L
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病人血糖≤3.9mmo/L
轻度症状:
低血糖表现
心慌
焦虑
严重时:
冷汗
发抖
饥饿 情绪不稳 头痛
抽搐
嗜睡
意识丧失、昏迷乃至死亡
糖尿病人常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 (1)胰岛素用量过多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胰岛素。 • (2)由于开会、外出参观、长期不吃早餐、收工较晚等原因使进食或加餐较平常时间
注射前需排净药液和针头中的气体
•
16
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注射部位皮肤应无感染、损伤、脂肪增生
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待皮肤上的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 行注射
捏起皮肤,使针头与皮肤呈90度或45度角快速进针
6mm 8mm
12mm
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保证皮下注射,避免误入肌肉层
正确捏起皮肤的方法: 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
理想吸收区域
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注射前清洁双手
注射时胰岛素的温度应接近室温,以避免过低的温度造 成注射时的不适感
如注射混悬型胰岛素时,需充分混匀
将注射笔放置在两手掌中间,水平滚动10次, 通过肘关节和前臂上下翻 动10次 注:以上操作过程必须重复数次,直至胰岛素转变成均匀一致的云雾状白 色液体
•
男性女性Βιβλιοθήκη 14 mm 90分钟70%
14
胰岛素注射
• 针头的长度由毫米(mm)来衡量 • 只有当胰岛素有效注射到皮下层时,才能确保有效的吸收。
注射至肌肉层的危害
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导致血糖 波动大 增加疼痛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SMBG指南——方案
②低强度SMBG方案
以进餐为基础的检测
发现/评估空腹高血糖
发现无症状低血糖
15
血糖值的正确记录
测血糖的日期、时间
与进餐的关系(餐前还是餐后)
血糖测定的结果 血糖值与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时间、种类、剂量和 关系 影响血糖的因素(进食的食物种类、数量、运动量、生病 情况等) 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症 状、体征等
11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SMBG指南——适用条件
医护人员
①保证患者适用SMBG的能力不断提高
②具备坚持回顾SMBG结果并对治疗(行为和药物)作出 必要地恰当调整的知识、能力和意愿 ③愿意记录自己定期回顾患者的SMBG数据(记录本或电 子版)并在制定血糖控制相关的治疗计划时也使用了这 些数据
HbA1c(%)
空腹/餐前血糖
<6.5
4.4-6.1mmol/L (80-110mg/dl)
餐后2小时血糖
4.4-8.0mmol/L (80-145mg/dl)
18
糖尿病人的其他指标控制状态分布
理想 血压(mm/Hg) <130/80 男<25 体重指数(kg/m 2) 总胆固醇(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mol/L) 甘油三酯(mmol/L) 女<24 <4.5 >1.1 <2.5 <1.5 良好 130/80-160/95 男<27 女<26 >=4.5 1.1-0.9 2.5-4.4 <2.2 差 >160/95 男>=27 女>=26 >=6.0 <0.9 >4gine的病人发生了14次严重 低血糖事件(2.5%),7个使用NPH的病 人发生了9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1.8%)
无
5
SMBG与尿糖、HbA1c的比较
监测血糖方面 优点 直接反映血糖水平 SMBG 能反映低血糖 能通过平均血糖值了解血糖的长期控 制情况 有创,试纸较尿糖试纸价 高 缺点
⑦注意监测结果准确性:血量不够、血 糖试纸超过有效期、手指消毒酒精未干 、血糖仪代码和试纸的代码不一致时, 都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7
不同时期血糖监测的意义
①空腹血糖:提示夜间血糖控制情况。帮助决定治疗和/或睡前加餐的调整 ②餐前血糖: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
(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治疗优化
医疗团队
影响 IMPACT
代谢/临床
安全性
生活质量
经济学
4
两个著名研究比较显示:多次、小剂量地调 整胰岛素可以更好地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Treat to Target 研究 调整剂量 调整周期 剂量调整 根据SMBG每次调整2-8IU 每7天 根据连续2天FPG的平均值进行剂量调整 LANMET 研究 根据SMBG每次调整2-4IU 每3天 根据连续3天地血糖值调 整剂量
①强化或集中SMBG方案 ②低强度SMBG方案
13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SMBG指南——方案
①强化或集中SMBG方案
强化或集中SMBG方案使用“模式分析” ,这是得到血糖谱的一种系统方法,能够确定每 日血糖情况,进而根据这些结果作出恰当的行动
这种血糖谱可通过在1-3天内每天进行5 点或7点检测来产生,或通过“交叉”检测获得 ,即患者在一周内每天检测不同餐次进餐前后的 血糖
能采用恰当的控制日常血糖所有异常指标(包括空腹/餐
前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治疗
注:当SMBG未与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训练和/或未用于知道生活方式和 治疗的调整时,不应鼓励使用SMBG
12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SMBG指南——方案
SMBG方案(强度和频率)应根据每个患者特殊的教育/习惯/临床 需求(识别/预防/管理急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和医生对血糖数据的需求 做到个性化。
尿糖
无痛,试纸较为便宜
尿糖有时不能反映高血糖 水平
不能监测低血糖 不能反映血糖的即时情况
HbA1c
能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情况
不能监测即时低血糖
6
SNBG的注意事项
①消毒后等酒精挥发干后再采血 ②测试血糖时应轮换采血部位 ③在手指侧面采血
血糖仪应定期使用标准液校正
⑤试纸保存在干燥原装容器中 ⑥采血针丢弃在指定的专业容器中
③餐后2小时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睡前血糖: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⑤夜间血糖: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的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⑥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⑦剧烈运动前宜监测血糖
8
SMBG的时间和频率
(2009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
糖尿病人血糖监测及管理
1
血糖监测的意义
①判断并掌握病情控制的 程度 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 使病情获得最佳控制
③及时预防、发现、治疗 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并最终延长其寿命
2
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
(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
①鼓励患者参与糖尿病管理
②评估治疗有效性
③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
指导饮食、运动和药物方
案的调整 ⑤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 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 险的重要手段
3
“应将SMBG作为教育/治疗计划的一部分”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指南》,2009,IDF
糖尿病教育 与认识 糖尿病护理 行为改变
血糖评估
SMBG
16
血糖监测的指导和质控
开始自我血糖监测前应由医生或护士对糖尿病患者 进行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指导(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 ,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 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自 我血糖监测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自我检测结果与糖 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
17
血糖控制和目标值2007糖尿病防治指南
9
SMBG的时间和频率
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血糖的稳定性(糖尿病类型和治疗 方案)
②血糖监测结果的利用度(病人和家 属;医生和护士)
③愿望
10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SMBG指南——适用条件
糖尿病患者
①具备正确执行SMBG并对监测结果及相关事件进 行记录(手写或电脑录入)的知识和能力
②具备正确分析监测结果来识别急慢性血糖控制问 题和对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计 划作出必要的恰当调整的知识和能力
监测频率
适用人群
监测时间
1-4次/天
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胰岛素分 泌剂 1型糖尿病患者 生病或剧烈运动前后、血糖 控制差、不稳定或急性病者 血糖控制良好,病情稳定
餐前 餐后2小时 睡前 夜间(凌晨)
至少3-4次/天 在日常监测频率基础上增加 次数,最多8次/天 1-2天/周
注:具体时间根据医嘱和个体 差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