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整车轻量化评价方法》编制说明docx.docx
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
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在当今的汽车行业中,轻量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重要趋势。
轻量化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减少尾气排放,同时也可以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能。
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评估和优化零部件的轻量化设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深入讨论。
1. 轻量化系数的定义在深入探讨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轻量化系数的定义。
轻量化系数是衡量某个零部件轻量化程度的参数,一般表示为百分比。
具体地说,轻量化系数可以通过计算零部件的质量减少量与原始质量的比值来得到。
如果一个零部件的原始质量为100kg,经过轻量化设计后减少到90kg,那么这个零部件的轻量化系数就为10%。
通过轻量化系数,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零部件的轻量化效果,进而辅助制定轻量化设计策略。
2. 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不同的零部件和轻量化设计策略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2.1 质量分配法质量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它通过将零部件的总质量按比例分配到各个组成部分上,然后根据设计变化情况计算轻量化系数。
具体计算公式为:轻量化系数= ∑(原部件质量 - 新部件质量) / 原部件质量× 100%2.2 材料替代法材料替代法是指通过使用密度更小、强度更高的新材料替代原有材料,从而实现零部件的轻量化。
计算轻量化系数的方法为:轻量化系数 = (原部件质量 - 新部件质量) / 原部件质量× 100%2.3 结构优化法结构优化法是通过对零部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减少材料用量,实现零部件的轻量化。
计算轻量化系数的方法为:轻量化系数 = (原部件质量 - 新部件质量) / 原部件质量× 100%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车身轻量化.docx
车身设计论文班级:车辆0501座号:28姓名:林钰凯日期:2008.10.20车身轻量化车身轻量化背景及意义汽车的轻量化工作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视,纷纷在研究。
欧洲铝协材料表明,汽车重量每降低100 公斤,每百公里可节约0.6 升燃油。
大量使用铝合金的汽车,平均每辆汽车可降低重量300 公斤(从1400 公斤到1100公斤),寿命期内排放可降低20%。
由此可见,伴随轻量化而来的突出优点就是油耗显著降低。
汽车车身约占汽车总质量的30%,空载情况下,约70%的油耗用在车身质量上,必须要减轻自重以提高整车燃料经济性为目的。
另外汽车对全球CO2 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燃料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消费等影响很大。
为了构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汽车社会,各汽车厂家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最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日本制定了2015 年度消耗标准,乘用车的2010 年度油耗标准平均降低29.2% 。
美国推出了每年4% 的CAFE 法规强化方针。
欧洲法规要求,2008/2009 年的CO2 排放目标140g/km ,2012 年乘用车单体目标平均130g/km 。
为了降低油耗,减少CO2 排放,强烈要求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减少车辆行驶阻力,减轻汽车质量。
所以,汽车的轻量化有助于汽车的“行驶、转弯、停车”三大基本性能的提高,并且对环保要求的降低油耗和减少CO2 排放发挥重要作用。
车身轻量化方法减轻汽车车身重量,可以减少燃油消耗,装配更多的装备,提高汽车的性能。
为了减少汽车重量,工程师主要从材料、工艺和结构上想办法。
车身轻量化即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对车身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或使用新型材料在确保车身综合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车身产品自身重量,以达到减重、降耗、环保、安全的综合目标。
轻量化和小型化不同,它是指同一台车在同样尺寸或同一种车型在同样的汽缸容量的前提下重量的减轻。
在减轻车身自身重量的情况下,既要保持车身原有的性能不受影响,又要保证车身行驶的安全性、耐撞性、抗振性及舒适性。
汽车轻量化方法
採用後 (361) 351
軽量化量 (10) 20
Fig. by 日経MECHANICAL・D&M
在CAR-O上采用590MPa 级别的超高强度钢板后,根据测算减少了10 kg。 作为更高的技术,与上图部分的Tailored blank和780~1470 MPa的Ultra high strength steel一同使用的话, 有可能再减轻10 kg重量(Front rail因为要吸收冲击Energy,所以不采用)。
Weight of Parts studied
CAR-O CAR-M
Prop. No.
044
Sub System:31-327
Difference
System:P
2.93 kg
1.44 kg
1.49 kg
Weight Analysis 重量分析: CAR-O vs CAR-M Engine Throttle Cont. Unit 0.20 0.00* (*CAR-MはECCSのUnitにIntegrated) A Pedal& Accel. Position Sensor 1.30** 0.34 (**CAR-OはWire CableでControl) Throttle Body 1.43 1.10 Throttle Motor*** (0.54) (0.40) ***MotorはCAR-O:DC- Brushless、CAR-M:DC- 2 Brush
合計 Proposal Description 変更概要
2.93
1.44
1.Integrate Engine Throttle Cont. into Power Train Cont Module.(0.20kg reduction) 2.Make Pedal and APS in one piece as CAR-M.(0.96kg reduction) 3.Change the Motor of Throttle body from Brushless Permanent Type to Brush type.(0.34kg reduction)
《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编制说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在车辆研发过程中,CAE仿真分析、客观测试及主观评价是最主要的三种开发手段,国内各主流汽车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CAE仿真分析及客观测试领域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已经逐步追赶上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但是对于主观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积累数据少,加上国外先进汽车企业对主观评价方法技术保密等一系列原因,虽然国内各主流汽车企业都在进行主观评价的工作,但是目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整车性能主观评价体系;鉴于此,由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国内具有专业汽车主观评价团队的汽车企业、科研机构等,依托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平台,开展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技术共享的合作方式,组织专业主观评价团队进行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联合开展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推出主观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加强各成员单位主观评价人员技术能力,最终推动我国汽车产品主观驾乘品质的全面提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19年10月18日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9年计划,标准任务书号为2019-34。
2、工作过程2018年6月29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主观评价工作组在昆明召开CSAE团标《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编制启动会,来自国内29家汽车企业、检测机构的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商定标准制定工作。
会议明确主观评价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行业内缺少通用性的主观评价标准,应充分利用海南汽车试验场及各成员单位的测试条件,建立协作机制,开展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推出主观评价方法团体标准。
2018年11月15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主观评价工作组在天津召开CSAE团标《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技术讨论会,来自国内19家汽车企业、检测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参会代表对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项目、评价方法等技术细节进行了充分讨论,此次会议为制定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团体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乘用车整车轻量化评价方法
乘用车整车轻量化评价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M1类乘用车的整车轻量化水平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1类同类型的传统燃油或纯电乘用车的整车轻量化评价,类似车型(如混合动力乘用车,电动物流车等)可参照执行。
对于单一车型之间的对比评价,推荐在相近尺寸级别和产品定位的车型间进行。
2 规范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1-201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3730.2-1996 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GB/T 3730.3-1992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和及其定义—车辆尺寸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 12673-19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GB/T 12674-1990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GB/T 19596-2017 电动汽车术语GB/T 18386-2017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GB/T 31486-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6980-2018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术语3.1.1 整备质量kerb mass本标准所定义的整备质量是指汽车的干质量加上冷却液和燃料(不少于油箱容量的90%)及备用车轮和随车附件的总质量,单位为kg。
3.1.2 电动汽车整备质量complete electric vehicle kerb mass电动汽车整车整备质量是指安装完所有标准零部件的电动汽车,包括车载储能装置等,单位为kg。
3.1.3 发动机最大功率maximum power of engine最大功率是指该车可以实现的最大动力输出,即发动机带全套车用附件(见GB/T 18297-2001第7章),在额定转速下、全负荷时所输出的校正有效功率(由于发动机搭载不同整车的控制策略不同,以搭载车型时的实际最大功率为准),单位为kW。
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
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1. 介绍乘用车轻量化是目前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轻量化能够降低汽车的燃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能。
而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则是评价汽车轻量化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围绕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展开讨论,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使读者全面了解乘用车轻量化的相关知识。
2. 乘用车轻量化系数的意义轻量化系数是指在不改变汽车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通过采用轻量化材料和结构设计来减轻汽车自重所获得的效果。
轻量化系数的大小反映了汽车轻量化的程度,是评价轻型汽车轻量化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计算并分析轻量化系数,汽车制造商能够评估和优化零部件的设计,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和经济性。
3. 乘用车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乘用车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材料轻量化系数和结构轻量化系数两部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3.1 材料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材料轻量化系数是指在保证零部件功能和性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采用轻量化材料来减轻零部件质量所获得的效果。
材料轻量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材料轻量化系数 =(原材料质量 - 新材料质量)/ 原材料质量× 100%在计算材料轻量化系数时,需要考虑新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成本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并与原材料进行比较,以确定轻量化系数的大小。
3.2 结构轻量化系数的计算结构轻量化系数是指通过优化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来减轻零部件质量所获得的效果。
结构轻量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结构轻量化系数 =(原结构质量 - 优化后结构质量)/ 原结构质量× 100%在计算结构轻量化系数时,需要考虑零部件的功能要求、受力情况、安全性能和成本等因素,通过优化设计和加工工艺来降低零部件的质量,进而提高结构轻量化系数。
4. 案例分析为了进一步说明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将以发动机缸体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有关背景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纯电动乘用车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制定发布的GB/T 28382-201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中部分技术条款,如最高车速、续驶里程,电动汽车电池系统要求等,存在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等问题。
为促进技术进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对GB/T 28382-2012进行适应性修订。
与此同时,我国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快速增长,企业投资和数量迅速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0家左右规模以上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产能超过200万辆,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福建等地区。
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广义上属于纯电动乘用车,但其具有低速化、小型化、轻量化等自身特点,市场调研发现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引发多起交通安全事故,部分产品不符合制动、车身强度、碰撞等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201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原质检总局、科技部等五部门向国务院联合呈报了《关于低速电动车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
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升级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的四轮低速电动车治理总体思路,明确了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措施要求,以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规范发展。
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五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并持续督促地方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为了规范管理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保障行车安全,有必要在修订GB/T 28382—2012时,将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一并纳入考虑,明确基本的安全技术指标要求,有力支撑行业监管,促进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二)主要工作过程1. 任务来源2021年4月3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关于下达2021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1〕12号),明确提出GB/T 28382-201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的修行计划,项目计划编号20211159-T-339。
论轿车白车身轻量化的表征参量和评价方法
・404・汽车工程2009年(第31卷)第5期2汽车轻量化和轻量化设计的概念汽车轻量化设计和白车身质量的减轻与所设计的车身的尺寸和功能相关。
汽车轻量化设计和轻量化的概念应从3个方面来阐明:(1)对于已满足功能要求的汽车,轻量化的设计是减轻质量而保持原功能不变,其轻量化的效果是直接的减重;(2)汽车的现有功能尚不能全部满足要求或需要提升,轻量化设计是完善功能而保持质量不变,如改进汽车的动力学性能、NVH性能和声学性能、操纵稳定性,提高汽车的刚度和安全性等∞1;(3)汽车轻量化设计既要提高改进性能,也要减轻汽车质量。
汽车的轻量化设计实际上是功能改进,质量减少,结构优化和合理价格的结合。
例如由国际钢铁协会组织的全世界34家钢铁公司联合进行了超轻量钢车身项目(ULSAB—ultralightsteelautobody)就是功能、材料、减重、成本的结合H。
5J。
超轻钢车身(ULSAB)、超轻钢汽车覆盖件ULSAC(ultralightsteelautomotiveclosures)和超轻钢汽车悬架ULSAS(ultralightsteelautomotivesuspension)的汽车轻量化设计项目虽然其目标不同,但也都是类似超轻钢车身先进车概念ULSAB—AVC(advancedvehiclecon—cept)的轻量化设计概念,其实施也是设计、功能、材料、减重和成本的综合,使项目达到最优性价比。
3汽车轻量化的表征参量及其物理技术意义汽车轻量化设计应包括质量减轻和功能的完善和改进,为表征白车身的轻量化的效果,宝马汽车公司的BrunoLudke提出了轻量化系数的概念,该系数L可用下式表示为L=m/(C。
A)(1)式中m为白车身的结构质量(不包括车门和玻璃),kg;C。
为静态扭转刚度(包括玻璃),N・m/(o);A为左右轮边宽度与轴距的乘积所得的面积,m2;L为轻Ld量化系数,ii了最气_二可。
有关参量示意图见图1,汽车轻量化效果反应在£值上为下降。
汽车轻量化评价方法
汽车轻量化评价方法郎勇【摘要】轻量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如何评价汽车轻量化水平已引起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对国内的主流的汽车轻量化评价指标作了详细论述.【期刊名称】《汽车实用技术》【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6页(P122-126,158)【关键词】汽车材料;轻量化;节能减排【作者】郎勇【作者单位】吉利汽车前瞻技术研究部,上海 2015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73.7引言随着汽车设计技术水平的提高,轻质材料的推广,工艺制造水平的提高,通过合理的车身结构、新材料的应用、新工艺实施,以更低的重量,实现整车性能目标成为可能。
如何评价汽车轻量化程度的高低及轻量化评价指是否具有合理性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目前国内外汽车行业通用的轻量化指标为车身轻量化系数,它是以车身为研究对象,以白车身重量及车身性能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量化的一个指标。
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动力性,经济性要求的提高,一些以整车作为轻量化评价的指标相继提出,虽然有些不完善,但仍具有其合理性,能够代表汽车轻量化研究、发展的方向。
1 车身轻量化评价方法关于车身轻量化设计的评价,目前汽车行业内公认的评价指标是白车身轻量化系数。
白车身轻量化系数作为汽车轻量化的评价指标,考虑了车身扭转刚度、车身大小、质量水平,对白车身材料的合理使用、结构优化设计有重要意义。
通过计算所得的轻量化系数已经成为汽车行业车身轻量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可用作评判不同厂家车型轻量化所处的行业水平。
1.1 车身轻量化评价方法轻量化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其中:— L为轻量化系数;— m为白车身重量(不包含四门两盖及玻璃);— KTG为车身扭转刚度;— A为四轮的正投影面积(即轮距×轴距)。
1.2 轻量化系数计算参数1.2.1 白车身重量m白车身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整车的性能优劣。
轻量化系数主要考核的是单位重量的白车身所实现的车身性能。
《乘用车整车轻量化评价方法》编制说明docx.docx
乘用车整车轻量化评价方法》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乘用车整车轻量化评价方法》团体标准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立项,任务号为2018-44。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汽集团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爱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观致汽车有限公司、大乘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
1.2编制背景与目标随着轻量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合理地评价一款汽车的轻量化技术水平成为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整车轻量化评价体系,以及对应引导政策的缺失,导致汽车平均整备质量不断增加。
乘用车消费结构的变化,迫切需要轻量化的评价体系去引导理性消费。
近十年,国内外对于轻量化评价指标及关联因素定量影响的研究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相关成果均未取得行业的共识。
从汽车产品消费者的角度,汽车需要一定的动力性和节油性能,这也是与轻量化最直观的表现。
本标准的制定可以指导企业产品开发设定合理的轻量化目标,评价自身产品的行业竞争力。
作为轻量化行业研究、企业间对标分析的重要参考指标。
同时,从技术上支撑政府部门,制定合适的轻量化相关引导政策,以引导汽车行业向轻量化、小型化和节能产品的开发。
也可以用于消费者评价所购车辆的轻量化节能水平。
1.3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于2018年1月开展相关参数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2018年4月-8月对传统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整车参数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数学模型。
通过模型的修正,参数的验证等工作,初步确定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2018年8月份至9月份对标准进行了申报、修改及讨论;2018年9月至2018年11月进行了标准编写工作;2018年8月21日在北京汇报了《乘用车轻量化评价方法》SAE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评价指标的初步分析结果,以及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与评价方法
文章标题:汽车轻量化设计对乘用车白车身的影响及评价方法探讨一、引言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在现代汽车工业中日益受到重视。
轻量化设计能够减少车辆整体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减少排放,同时也有利于车辆性能和安全性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的影响以及评价方法。
二、轻量化设计的影响1. 燃油效率提升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能够减少整车重量,减轻车辆负荷,从而降低燃油消耗,提高燃油效率。
轻量化设计可以通过材料选用和结构优化等方式实现,例如采用高强度、高韧性的轻质材料,以及优化车身结构,减少材料使用。
2. 减少排放轻量化设计能够减少车辆整体重量,降低对动力系统的负荷,减少燃油消耗,从而降低尾气排放,减少污染。
对于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而言,轻量化设计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车辆性能提升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还可以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加速性和刹车性能。
减少车辆整体重量可以降低车辆的惯性,增加车辆的灵活性,提升操控性能;同时也能提高车辆的加速性和刹车灵敏度。
4. 安全性能提升轻量化设计可以通过优化车身结构,提高车身刚性,增加吸能结构等方式,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轻量化设计并非仅仅降低车辆整体重量,更重要的是要在保证车辆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三、评价方法1. 材料评价在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中,选用合适的轻质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评价方法可以从材料的密度、强度、韧性、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常见的轻质材料包括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2. 结构评价结构评价是对车身整体结构进行评价,包括刚性、稳定性、振动响应等方面。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可以对车身结构进行模拟评价,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
3. 性能评价性能评价是对轻量化设计后车辆整体性能的评价,包括燃油效率、操控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
通过车辆测试、模拟试验等手段,可以全面评价车辆轻量化设计的效果。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个人观点: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是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提升车辆性能,同时也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用车整车轻量化评价方法》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乘用车整车轻量化评价方法》团体标准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立项,任务号为2018-44。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汽集团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爱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观致汽车有限公司、大乘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
1.2编制背景与目标随着轻量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合理地评价一款汽车的轻量化技术水平成为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整车轻量化评价体系,以及对应引导政策的缺失,导致汽车平均整备质量不断增加。
乘用车消费结构的变化,迫切需要轻量化的评价体系去引导理性消费。
近十年,国内外对于轻量化评价指标及关联因素定量影响的研究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相关成果均未取得行业的共识。
从汽车产品消费者的角度,汽车需要一定的动力性和节油性能,这也是与轻量化最直观的表现。
本标准的制定可以指导企业产品开发设定合理的轻量化目标,评价自身产品的行业竞争力。
作为轻量化行业研究、企业间对标分析的重要参考指标。
同时,从技术上支撑政府部门,制定合适的轻量化相关引导政策,以引导汽车行业向轻量化、小型化和节能产品的开发。
也可以用于消费者评价所购车辆的轻量化节能水平。
1.3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于2018年1月开展相关参数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2018年4月-8月对传统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整车参数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数学模型。
通过模型的修正,参数的验证等工作,初步确定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2018年8月份至9月份对标准进行了申报、修改及讨论;2018年9月至2018年11月进行了标准编写工作;2018年8月21日在北京汇报了《乘用车轻量化评价方法》SAE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评价指标的初步分析结果,以及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2018年10月底之前完成标准初稿,并在主要参与单位内进行了的公布工作。
2018年12月21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创新大会上汇报了标准制定的背景、思路、评价过程、以及对行业的影响等等,并听取了参会代表的意见后,进行了再次的修改与完善。
2018年12月30日,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起草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标准送审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标准制定原则本标准制定的整车轻量化系数,充分调研了国内多种车身、整车的轻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各个指标实践过程的优缺点。
涉及的整车性能参数均是上市车型的公开参数,可以通过汽车产品公告信息数据库查新获取。
标准制定中并考虑以下因素:1)操作的便利性评价指标中参数获取的便利性,尽可能选用公告参数,或公开的整车参数。
2)考虑燃料多元化的兼容性以燃油车为基础、兼容电动车,混合动力等车型可参考执行。
3)国家法规体系的延续性参数的选择,考虑与其他汽车类相关指标的延续性,以及政策导向的统一性。
如第五阶段油耗相关参量的融入,适当考虑评价参数对自主车企及行业的影响。
2.1.1通用性原则适用于M1类燃油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开发的整车轻量化技术水平的确定及对标分析。
以及行业的不通车系、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不同版型间的车型轻量化水平评估分析。
类似车型(如混合动力乘用车,电动物流车等)可参照执行。
2.1.2指导性原则本标准提出的方法可以指导企业产品开发设定合理的轻量化目标,评价自身产品的行业竞争力。
也可作为行业研究机构开展行业研究分析,以及行业行政主管部分制定相关引导政策指导。
也可作为消费者购车参考。
2.1.3协调性原则本标准提出的评价方法属国内内外首创,评价指标中的整车相关参数引来与行业相关试验方法标准。
其中脚印油耗指标的提成,考虑到国内第五阶段油耗法规正在修订,即将采用国外的脚印面积与油耗关联的法规政策,具有一定前瞻性,也同时考虑法规的协调性。
2.1.4兼容性原则标准既考虑了燃油车的评价,也兼顾纯电动车汽车,且类似车型(如混合动力乘用车,电动物流车等)可参照执行。
轻量化水平作为一个产品属性,且不同类型乘用车的性能侧重点有所差异,因此,不建议在不同级别车型(如小型车与跑车等)之间进行直接的对比。
2.2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本标准共分为6章,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整车轻量化评价指标、轻量化水平评价实施过程,以及其他推荐性说明。
2.3关键技术问题说明本标准提出的整车轻量化评价指标——整车轻量化系数,其主要由名义密度(W/V)、重量比功率(W/P)和脚印油耗(Q/A)三个指标的乘积构成。
体现了轻量化的核心价值,在保证汽车综合性能指标的前提下,重量(相对)轻,动力性能好,更加节能。
上述参数均是根据汽车产品公告信息获取,依据相关国家或行业的技术标准测量,具有公信力,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同时结合汽车企业轻量化工程开发和行业主管部门相关政策制定等应用场景,提出了推荐性的应用方法。
2.4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本标准提出的整车轻量化系数L w中,名义密度(W/V)、重量比功率(W/P)和脚印油耗(Q/A)相关参数纳入的原因分析如下:1)名义密度汽车轻量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整车的重量,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较小的轻量化系数也就应该对应较小的整备质量。
因此将整备质量置于公式上方,除以整车的尺寸参数。
编制人曾对国内乘用车市场的近8000个车型样本进行过分析,油耗、整备质量与脚印面积和名义体积的关系中,名义体积明显优于脚印面积。
车辆的名义密度(Kg/米3),表示单位车辆空间使用了多少重量的材料,其数值越小越好。
此指标可以说明,在满足汽车产品的性能和客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一定重量的材料能承载多大的车辆空间,空间的增大有利于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空间和舒适驾乘空间,同时可以满足汽车装载空间的需求。
2)重量比功率比功率(发动机最大功率/整备质量,单位为Kw/Kg)是PE(动力经济性)开发中描述车辆质量与车辆动力匹配状态的参数,因其与车辆的动力性能、制动性能和能耗状态密切相关。
定义车辆比功率的倒数——重量比功率(单位为Kg/Kw)来表征轻量化与动力性的关系。
重量比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单位动力承担了多少质量物质在运动,数值越小,它的动力性能和能耗状态越好。
通过分析国内在售燃油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的加速性能与重量比功率的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97,可以认为是高度相关(>0.75)。
对于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功率是汽车提供动力性的重要指标,无论发动机采用何种新技术,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燃油效率以及发动机的功率。
纯电动车的驱动力主要是电机,因此,电机最大功率P是决定纯电动车动力性的重要参数。
3)脚印油耗国内第五阶段油耗法规正在修订,即将采用国外脚印面积与油耗关联的法规评价体系。
根据美国EPA&NHTSA关于轻型汽车排放和油耗法规的解读,国外采用脚印面积主要考虑到该参数相对固定,汽车开发平台改变的成本较为昂贵,且需花费较大时间,因此采用脚印面积油耗更有利于法规的稳定实施。
基于脚印面积的燃料消耗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鼓励轻量化,增加企业为达到标准而投机取巧的难度。
脚印面积两端的燃油经济性目标值呈水平分布,这种分布结构起到了鼓励小尺寸车、限制大尺寸车的目的。
基于脚印面积的燃油经济性标准更倾向于鼓励在不减少车辆尺寸的情形下减轻车重(即降低名义密度),同时它也鼓励在不增加车辆重量的前提下增大车身尺寸。
与此不同的是基于整备质量的燃料消耗量标准倾向于激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方式来达到油耗标准,而非鼓励企业通过汽车轻量化来满足标准要求。
该评价指标体现了汽车轻量化的核心工作目标,提升燃油经济性和动力,减小汽车的重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2.5标准工作基础编写组主要成员均是国内乘用车轻量化领域从业多年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及行业专家,有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尤其在乘用车轻量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
本标准的评价指标,均是基于编写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的凝练与提升。
同时,结合行业轻量化技术推广过程的实际问题,综合考虑整车性能属性、油耗法规趋势等因素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根据已有历年国内市场乘用车参数,评价方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四、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尚无。
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的情况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且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给出修正参数的建议,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轻量化评价体系,对于工程设计开发,行业研究与评估,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制定等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基于统一的指标指导企业产品开发设定合理的轻量化目标,提高汽车行业轻量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从技术上支撑政府部门,制定合适的轻量化相关引导政策,以引导汽车产品向轻量化、小型化和节能产品的开发。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国内外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相关数据对比情况尚无。
七、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本标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与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协调。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尚无。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本标准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属于团体标准,供协会会员和社会自愿使用。
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严格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试验方法对材料的卤素含量进行检测,对试验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操作培训,保证检测方法操作的准确性。
十一、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无。
十二、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无。
标准起草工作组2018年12月12日(注:具体内容可以结合项目本身撰写,如不涉及的可填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