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例句和翻译(定稿)

合集下载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高考考纲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附主要例句的翻译)

高考考纲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附主要例句的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日都反省自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池来求换和纸壁如果赵国不应许,理屈(的一方)在于赵国>《廉颇閵相如列传》。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 可是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窟就无处安家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而且 "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 , 而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所以我走开你而旅居长安, 以追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所有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可是 ""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 , 从蓝草中提炼出来 , 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若是 "" 若是 " 。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若是空手而去 ,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 , 那就无法凑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从前踮起脚瞭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随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矗立着,瞭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 你的 "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完整word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完整word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ZZ1]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ZZ1]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置之地,拔剑撞[ZZ1]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有如此之势,[ZZ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秦以城求璧[ZZ1]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ZZ1]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ZZ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ZZ1]而待将军(《鸿门宴》)()[BG(][BHDWG1*3,WK75mmZQ*1,WKW][JD1001][HT5XBS][STHZ]2.通“尔”,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例]妪每谓予曰:某所,[ZZ1]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ZZ1]而坏都舍(《察今》)()4.固定词组(1)[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ZZ1]而[ZZ1]已(《师说》)()(2)[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ZZ1]而[ZZ1]后已(《后出师表》)()[ZK(](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ZK)][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ZZ1]而[ZZ1]况石乎(《石钟山记》)() (4)[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ZZ1]既[ZZ1]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二、何1.疑问代词〖ZK(〗(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含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 个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假如没有蛇、蟮的洞窟它就无处安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分外高险。

一人来坚守,万人悲伤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绩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宽泛地学习,并且每日对自己检查反思。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传记》)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婪,并且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研究、思虑得深沉并且宽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裂。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世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迷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伤心,理好衣襟正直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而后按一准时间去复习,不也很快乐的吗?⑤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取新的看法与领会了。

依赖这点就能够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 假如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也有 , 就要帮助更正自己与他们同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学而时习之。

(《论语》)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而破之。

(《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传》)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夜缒而出。

(《烛之武退秦师》)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四)固定词组。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

(《口技》)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考考纲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考考纲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考考纲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详细用法及例句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1.【以】(1)用作介词。

①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同刻舟求剑的情况一样。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要求换宝玉。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于是进去拜见。

问道:“凭借什么打这一仗?”)▲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其余的战船按照顺序一起进发。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这时凭大中丞的职衔做应天巡抚的是魏忠贤的私党……)补:▲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②把。

起提宾作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也不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不给秦国宝玉。

)▲古人以问当作一种美德。

(《问说》古人把问当作一种美德。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病梅馆记》有人把文人画士喜欢把梅弄成奇形异状的病态的癖性公开告诉给卖梅的人。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付乡党——送还乡里(的朋辈中)③因,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一块宝玉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国的感情,不太好。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这时曹操的军队打了败仗加上由于饥饿疾病,死去了大半。

)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阉党)突然遭我们郡的乡亲这样猛烈的一次抗击,就不敢再株连(治罪)无辜了。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楚怀王不辨忠奸,外事被张仪所欺骗,内帷被郑袖所迷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高考18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高考18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来”“着”等。

①登高而招、顺风而呼②笑而止之曰、环而攻之7、表因果关系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其他组合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2、【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1)用做连词。

①又(或不译),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蟹六跪下而二鳌。

(《义学》)螃蟹存有六条腿两只蟹钳子。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既叹息郦道元的记述过分简略,又嘲笑李渤的体会识见。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赵国曾经五次跟秦国激战,两次失利三次胜利。

)②并且,而且。

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义学》君子广为地自学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然陈胜瓮牖绳枢之子,m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过秦论》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缸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贫穷的)人,又是m、隶一类的(种田)人,而且是个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③就,接着(或不译)。

表中承揽关系。

例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播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我正有些惊恐,打算回去,就(听见)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响声。

)▲.尝一腭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察今》闻一块肉,就可以晓得整锅的味道,全鼎的调味。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备案官吏名册所造百姓户籍册,销毁各种府库,等候将军的到来。

)④但是,却。

表转折关系。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义学》青这种颜料,从蓝草中抽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紫。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而渔人船夫虽然晓得,却无法记载。

)▲.向为身死去而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先前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1⑤如果,假如。

表假设关系。

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赚取和氏璧,如果赵国不应允,心虚就在赵国。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大家假如存有底气,就看看我的马首行动。

)⑥地(或不译)。

即连接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文言虚词(定稿)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柳敬亭传》)——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呢?③何.为其然也?(《赤壁赋》)——(曲调)为什么这样?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⑤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东西可以满足她呢?2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在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什么声音呢?是杜鹃声声啼血,猿猴声声哀鸣。

②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哪个地方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二)用作疑问副词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孔雀东南飞》)——碧波多么壮阔荡漾,山岛巍然屹立在大海中。

(三)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武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四)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来,还没告辞,这该怎么办呢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收刮别人的到了一丝一毫,(而)挥霍起来像用泥沙(一样不加珍惜呢)?⑤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你打算怎么办?3.乎,hū(1)语气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

相当于“于”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4、【乃】(一)用作副词1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估计我到了军营中,你才进去。

②张良曰:“。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张良说:“逃走是不守信义,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

③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请人再次修缮南阁子。

2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称呼它。

(二)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三)副词,用在判断句中有,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我本是街市中拿刀的屠夫。

5.其,qí(1)代词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涉江》)——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6.且,qiě(1)连词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2)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