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

中国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

中国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作者:丁晨徐伟轩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12期[摘要]2015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如何认识日本,本团队就课题“山东地区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

该调查旨在描绘当代大学生抗战史认知,探究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因素,并分析抗战史认知对大学生判断中日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抗战基本史实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在部分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当前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

其中高中基础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对于当下的日本,大学生的情感态度相对理性。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笔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高校在抗战史教育中的作用;第二,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第三,增强中日大学生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抗战史日本观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345-02一、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互动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东汉,日本北九州的国王就曾经派出使者向汉光武帝进贡,汉光武帝册封其为“汉委奴国王”。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转而实施“脱亚入欧”的国策。

短缺的原料与狭窄的国内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迅速膨胀的资本主义经济,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天皇制度下的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产下了军国主义的怪胎。

从此,日本开始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敌人。

1937年,日本更是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而中华民族则在抗日战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提高纪念抗战胜利的规模。

值此之际,笔者就课题“山东地区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在山东地区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

“抗战史认知”是指,中国人对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认知判断和情感态度。

抗战史认知属于一种历史观,是当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短的八年历史,却使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问卷调查-当代青年对日本的态度

问卷调查-当代青年对日本的态度

问卷调查——当代青年对日本的态度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做这份问卷,大概会花您一两分钟时间,谢谢
合作O(∩_∩)O~
1.您认为当前中日两国关系 ( )
A.好
B.不好
C.一般
2.您对于抵制日货的态度 ( )
A.支持
B.反对
C.无所谓
3.您认为该如何对待日本文化 ( )
A.全盘吸收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全力反对
4.您是否接受与日本人建立友好关系甚至结成亲戚 ( )
A.愿意
B.不愿意
C.愿意建立友好关系但不能成亲戚
5.您对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及对待侵华历史问题的做法的态度
A.支持
B.强烈抗议
C.无所谓 ( )
6.您认为日本有那些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多选题)( )
A.强烈的忧患意识
B.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自信力、上进心
C.环保节能意识
D.对本国民族文化的看重
E.其他
7.您觉得中国将来和日本会怎么样(多选题) ( )
A.敌对
B.关系一般
C.和好的邻邦
D.反省历史正视两国关系和平共处
E.无法预测
8.简答:谈谈您对于日本大地震的看法(同情?漠视?敬佩?无所谓?)。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在日本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我认为也正好具有这种“双重性”。

根据我对日本网民言论的了解,日本人普遍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心存敬意,充满了欣赏、崇敬之情,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的现状,却是褒贬不一的,并且多半的人对中国的现状是含有轻蔑、不屑,甚至痛惜之意的。

日本人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也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期待中日能够友好交流、来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日益强大对日本造成威胁,时常制造一些中国对日本造成威胁的言论。

从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处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公司里,同学、同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而态度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国人,让人感觉不如在欧美国家友好。

这里面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还有些文化地理因素。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极少,所以它有着心理排外的传统,对于外国人缺乏兼容,这就无论你是哪国来的了。

日本要求外国人“入乡随俗”,而在多民族的中国,或者移民国家的美国加拿大,外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习惯普遍受到尊重。

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人的理解远不如中国人充分。

这些不太友好的日本人中,下层的日本人多是因为在日打工的中国人能吃苦,抢了一些日本蓝领的饭碗。

而且近来新闻中出现过数起中国人参与的“强盗集团”抢劫案件,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新闻中频频出现“中国人强盗集团”的报道,倒并不能证明在日中国人犯罪率有多高,记得那句名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而国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大声谈笑,不太讲究卫生等等日本人无法接受。

日本是个小心眼儿的民族,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在意,用放大镜放到报纸上,就制造了一种对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高层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则是另有原因,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日本人失去了在亚洲的优越感,不由得产生种种醋意。

当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矛盾与冲突

当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矛盾与冲突

当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历史上难舍难分互相影响互相传承,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沉淀。

最先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日本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汲取中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其转化为本国特色文化并逐渐发扬光大。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早在汉朝时期,中日两国就已经建立起友好往来关系,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碰撞中联系不断加深,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对日本各方面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对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日本是从中国唐朝开始大规模学习中国文化的,据《新唐书·日本传》记载:咸亨元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所以,日本国的国名,当是中国隋朝皇帝无意赐予的。

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化改新就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

大化革新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加速日本经济发展,使日本迅速强大。

自从此时开始,日本走上了完全学习中国的道路,从政治体系,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方方面面都模仿中国。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日本都派遣使者来访中国,全方面学习中国。

在日本民族危机之前,日本都尊敬中国文化,虚心学习中国文化,把中国当作友好睦邻,直到明朝时期侵占我国台湾省,露出了侵略殖民的爪牙。

但总体上还是尊重中国文化的。

德川末期日本同时迎来了民族危机和封建制的危机。

日本国门被美国打开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民族矛盾空前严重。

尽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试图摆脱内外危机,终因封建的幕藩体制病入膏肓而于1868年崩溃,明治政府成立。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谈到中日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往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带来的噩梦。

甲午战争、侵华战争,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美国商界有这样一句名言:“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日之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等。

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日本人对侵略史也分为两派人,一派人认为应该正视其历史,然而另一派人却在极力扭曲其历史。

然而大多数的日本人对这段历史还是正确看待的。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就拿旅游业来说,国庆黄金周火爆的日本游成为热点话题,一周中约有40万名中国大陆游客前往日本旅游,首次超过春节,刷新大陆游客赴日本旅游的新纪录。

而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达到10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3亿元人民币,日本也成为大陆游客黄金周赴海外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

除此之外,日本的动漫产业也带动了中国动漫的进步。

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日本的动漫,于是中国也开始发展起了动漫这一板块,越来越多的国漫开始出现,同样对于配音、设计人物等职业的人员需求增大。

从目前国内人民对中日关系的评价言论来看,正确看待的居多,但也存在着鲁莽行事的。

一些愤青强烈抵制日本的东西,有的更是视那些看日本动漫的、用日本产品的人为“汉奸”。

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太过于极端,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确实忽视不得。

不过,是不是一提起日本,我们就得愤怒呢?我们的愤怒到底能换来什么?我们一愤怒,日本右翼就转变态度了?我们一愤怒,中国就发展了?如果真是这样,我想我愿意第一个愤怒。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现状与特征浅析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现状与特征浅析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现状与特征浅析●启迪在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少子化和老龄化都飞速发展的当今日本社会,青少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十分富裕。

在这种背景之下,青少年本身正明显地呈现出正负两种相反的发展倾向。

一方面,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和社会化程度降低,为物质环境所左右,心无所系,有的甚至失去了明确的生存目标。

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犯罪就是这一倾向的极端反映。

另一方面,青少年们对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意识。

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各个地区,都能看到青少年积极参与救援活动的活跃身影。

当今的日本青少年的现状究竟如何?它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试以日本20世纪末发表的一系列白皮书、调查报告为依据,对此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日本青少年的现状据日本1998年10月1日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日本现有0~24岁的青少年人口为3612万,占总人口的28.7%,在学人数为2194.3万人,就业人数为1521万人。

1998年14~20岁触犯刑律的少年犯人数为157385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560人(+3%)。

从犯罪行为的种类来看,主要有偷窃、偷盗摩托车、自行车等盗窃行为占到了63.4%,为最高。

从年龄分布来看,14~16岁的低年龄层占到了65.8%。

其次,逃学儿童学生人数年年增加,98年度内,缺课在30天以上的逃学儿童人数小学生为26017人,占全体儿童人数的0.35%,中学生为101675人,占主体学生人数的2.4%。

日本青少年目前正面临着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家庭环境和家庭状况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家庭关系的弱化。

家庭原本是青少年形成基本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场所.同时也是身心获得养息的地方。

但是,日益加快的核家庭化、少子化的进程,以及越来越多的母亲的就业和父亲很少在家的状况使得家庭的上述功能日趋退化。

加之家务劳动和育儿工作的日益社会化,家庭教育的能力也进一步弱化。

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言,大多数父亲都是以公司为核心,对家庭的依存度本来就很低。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发展壮大,当然也离不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而与邻国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重要的一员,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总是显得那么不和谐。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遭受了百年动荡,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入侵。

在这众多国家中,日本尤其突出。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与许多国家恢复了邦交,然而与日本却一直处于僵局状态,期间还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如钓鱼岛事件使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

事实上,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国与日本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严重阻碍了两国的交流与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中日冲突是谁的错?如果所有中国人都觉得是日本的错,所有日本人都觉得是中国的错。

那么中日关系将始终不会改变,冲突也将一直继续下去。

因此,要想深入的分析,就必须跳出国籍的束缚,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

对于中日百年的冲突,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这并不只是一方的错误,而是双方共同的过错。

从表面来看,中国政府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国人民也一直处于水深火热局面之中,似乎中国并没有任何过错。

然而,这恰恰是中国最大的过错。

众所周知,清政府在那个时期既自大又懦弱。

由于闭关锁国,盲目的认为自己世界第一,国家实力逐步下降,国家日益衰败,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统治者,不仅不理性的分析原因,反而变本加厉,并明目张胆的剥削人民。

而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了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从一个懒散的国家变为一个凝聚力非常大的帝国。

由于自身领土的狭小和资源的缺乏,必然要发动战争多去殖民地。

这在如今看来是十分野蛮且荒谬的,但在那个时期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工业革命让列强尝到了甜头,日本在遭受了其他国家的打击后,自然想证明自己。

拥有广阔领域和丰富资源的中国自然成为了头号目标。

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日本都没尝到甜头,这一次自然想多占领一些殖民地来增强国力。

当代日本中学生二战史观塑造的探源与思考

当代日本中学生二战史观塑造的探源与思考
特 攻队 南京大屠 杀
9 4 中学生
高 中生 中学生
高 中 生
9 5 8 7
9 4 8 0
8 7
9 6 9 0
9 l 8 l
8 0
9 9 7 8 9 1
9 4 8 l
8 8
9 9 7 7
9 8 7 7
9 4
0 l 8 l
9 0 8 0
8 8
极 因素多 于积极 因素 。 从第 一 种教 育途径 来 看 , 日本 经历 过二 战 的男 性大 多长 期受 到军 国主义 思想 的影 响 ,很 多人 不愿 接受 日本 无条 件投 降 从 调查 数据 可 以明显看 出 ,当代 日本 中学
0 2 6 3
8 5 6 6
8 0
0 3 8 3
8 8 7 7
7 7
0 4 8 1
8 0 6 6
7 3
7 8
8 9 7 5
8 1
6 6
8 3 7 3
7 6
中学生
3 6
6 l
7 0
7 1
3 7
3 9
6 5
3 2
6 l
4 5
高 中生 东京大空袭
6 7
l 1
5 7
1 0
8 4
5 6
6 l
1 7
3 8
3 0
4 8

2 0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 出,0 1 年来 , 日 中 本 学生 、高中生对于二战中有关战争事件 的关注 度 总体 呈 下 降 趋 势 。其 中与 中 国相 关 的事 件 : 南京大屠杀 、3 部队 、 71 从军慰安妇等的认知程 度 下降尤 为明显 。 2中国国内 E 留学生的调研数据。 . l 本 迄今 为 止 ,中 国 国内 尚未 有长期 从 事跟 踪 调查在华 日本中学 留学生的教育研究 团体。笔 者 于 20 07年 l 月 至 l 月 和 20 1 2 0 8年 4月期 间

当代中日关系最终版

当代中日关系最终版

中日关系中的摩擦--读《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有感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建立在友好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无论在高层政治互访、经济合作以及文化学习,还是民间交流上都取得了许多成就。

毋庸置疑,中日友好关系是历史所趋、人心所向,亚洲唯一发达国家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友好关系,也极大程度上保证了亚太地区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

鉴于中日两国在二战中的地位,这两个国家恢复邦交也是对二战战争状态的一个了结,开启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

暂且不一一细数邦交正常化后取得成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中日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了解这些问题的根结所在,谋求中日关系未来健康稳定发展。

(一)历史认识问题历史认识问题自从二战结束后就一直存在,并且时不时地出现,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控告军国主义罪行最直接、最真实的证人相继离世,历史的远去使得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军国主义者对自己曾经犯下的深重罪行松了一口气,与此同时,他们丝毫没有忏悔之意,反而篡改历史,美化其侵略罪行。

他们这种粉饰历史的行为不仅会影响日本的青年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更严重的是伤害了中国及亚洲其他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害的人民的感情,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也许以后还会出现不同形式但是一样本质的问题,成为中日关系未来发展道路上常见但是带有致命性的漏洞。

日本军国主义不像德国纳粹主义在二战后毁尸灭迹,相反,少数的残余势力仍旧活跃在日本的舆论界,对他们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或许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去做一些掩饰和篡改来提升自己在正义历史上的地位,更加可怕的是他们在日本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同时,幻想着实现军事大国的目标。

当然恢复日本军事大国、征服世界,形成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体制的“梦想”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多方力量会制约日本军事力量无限制地扩张,我们无需担心这一点。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否认历史的恶劣态度,无视战争受害者,一再降低侵略这一性质的地位。

井上靖与中国文化

井上靖与中国文化

井上靖与中国文化袁盛财袁湘英摘要: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青少年时期便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不仅在思想上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上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他以中国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小说、诗歌和随笔,其创作有力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井上靖中国文化接受井上靖(1907-1991)是日本当代文坛巨擘,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大作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

井上靖还是一位热心于国内、国际文化事业的活动家。

他担任过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日本笔会会长、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东京大会运营委员长等职。

他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热衷于中日文化交流事业,为了促进中日友好与文化交流,曾多次访问中国。

1980年井上靖接替中岛健藏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为促进中日文化、文学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井上靖青少年时期便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与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进行座谈时便提到他读中学时,学校开设有汉文课,学生必须背诵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代表诗作,而且当时他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用上课的形式,而是自然地深入其中,受到熏陶”[1]。

如果说中学时期的井上靖,对中国文化是一种不自觉地被动地接受,那么他进入大学后,对中国史籍的涉猎则是从个人的喜好出发,一种有选择的主动接受了。

大学期间,他阅读过中国的《史记》《汉书》以及《后汉书》等历史著作。

在其《明妃曲》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在学生时代,曾经有一个时期被匈奴给迷住了。

“被匈奴迷住”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可笑,不过,我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出现的有关匈奴的记述之后,的确对匈奴这个古代亚洲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近似于共鸣的关心和兴趣。

[2]我们没有必要将“我”与学生时代的井上靖等同起来,《明妃曲》作为小说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它却揭示出青年井上靖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他对中国,对中国西域的一种执着追求与憧憬。

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

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

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抗日战争胜利了,他带给我们当代的青年什么样是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和意义追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训,用民族过去的失败和成功来指导今后的生活。

抗日战争到今天已过去60余年,但因为日本政府的百般抵赖使得两国摩擦不断。

日本政客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东亚人民的感情,篡改教科书污曲历史。

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场战争,表明了我们不忘教训的态度,也能让我们的青少年知道祖辈的付出,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日军武装入侵中国东北。

并向关内进军由于东北义勇军的牵制日军主要精力指向关外,与国民党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全面侵华赢得了时间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准备)。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上一般将这场战争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般称其为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战争时间约为八年,故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标志着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

此后,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政权,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中方的史料表明,在抗日战争中,保守估计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对外宣布向盟军投降,同时下令所有日本军人停止一切战争行为。

中国因此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持续八年,双方投入兵力数百万,前后共进行上千次大大小小的厮杀。

贸然谈论不免以小失大,今天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些我的浅薄陋见,这些也是我作为90后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命运的最直接思考。

第一是国民党的功过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中国在经历了14年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2001年成功地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WTO,是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强国地位作为支撑条件。一个国家对高科技的拥有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和在WTO的游戏规则中的强势和弱势。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WTO中无疑处于强势。它们除了资本的优势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掌握了世界的大部分高科技资源,其中包括人才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高科技;有了高科技,就能赢得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人才不是凭空得来,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靠教育培养。现在,“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而高校又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们纷纷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如今爱国的表现已不再是救国,而是兴国、强国。当代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政治和业务全面发展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其智力因素即知识水平,更要看德育的种种表现。“德”的标准是很宽泛而实在的。但真正佩称为人才的,至少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基本的社会道德。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对社会做出贡献。千万不要忘记,当年掌管奥斯维辛集中营焚化炉的一批希特勒信徒中,就有戴着医学博士耀眼头衔的出色科学家。宋朝司马光在总结前人做人经验的基础上,曾特别强调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判断标准。据报道,前几年北京四中有位学生会主席,学习成绩很好,工作能力也强。在高三复习期间,有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派人与他联系,为他提供免费到美国波士顿某大学留学的机会,条件是学成后需为该公司服务。尽管答应这个条件即意味着他可以不用参加当年残酷的高考,而到美国直接接受良好教育,还意味着他可以为自己并不富裕的家庭节省一大笔开支,并且他未来的事业也可能一帆风顺,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邀请。这名同学在高考中不仅考入了名牌大学,并在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安全部门工作。可以说,他就很好地做到了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光荣典范。

当代青年如何传承抗战精神

当代青年如何传承抗战精神

当代青年如何传承抗战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的新长城!”每当激昂的国歌响起,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的深深敬意。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悲壮而伟大的篇章,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在新时代,抗战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当代青年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那么,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传承抗战精神呢?首先,当代青年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我们要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铭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铭记中国人民为抗击侵略者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通过参观抗战纪念馆、阅读抗战书籍、观看抗战影视作品等方式,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才能更加坚定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其次,当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抗战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

他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再次,当代青年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

抗战时期,广大青年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担起抗击侵略者的重任。

他们有的奔赴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有的在后方,积极参与抗日宣传、生产劳动等工作,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日本青年心理学现状及对我国的启发论文

日本青年心理学现状及对我国的启发论文

日本青年心理学现状及对我国的启发论文一日本心理学相关学会的现状目前,日本约有近50个心理学会。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会包括:1927年创建,历史最长,全国性的心理学综合学会—日本心理学会(公益社团法人,会员约7 400人);多数临床心理工作者参加的,拥有日本心理学界人数最多的学会—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24 000人);多数教育心理学学者就教育机构的教员参加的日本教育心理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7 000人);发展心理学学者参加的日本发展心理学会(一般社团法人,会员约4 000人)等等。

很多研究者同时参加了多个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心理学会。

其他的会员人数超过1 000人的学会还包括日本LD学会,日本应用心理学会,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日本健康心理学会,日本自律训练学会,日本特殊教育学会,日本人本心理学会,日本箱庭疗法学会,日本犯罪心理学会等等。

二青年心理学与青年心理学会在这些学会中日本青年心理学会有会员约450人,是规模较小的学么《青年心理学研究》每年发行2册。

青年心理学虽可以作为生涯发展心理学中青年期部分来看待,或者作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部分来处理。

但在日本,多数情况下被看作是独具特点的独立学科分野。

这一状况的形成,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心理学总体上受到美国心理学的强烈影响,而青年心理学却多少继承了第二战之前德国青年心理研究的特点。

这可以说是在美国心理学一统天下的心理学界中少有的现象。

三青年心理学的分析视角与研究课题日本青年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中贡献巨大的西平指出,青年心理学包括有三个视角,从生物学的,发展必然性可以说明其特征的“青年性”;其深受身处时代影响特征的“世代性”;再者就是在反映上述两个特征时出现的个体差异、个体特征的“个别性”。

通过这三个视角,就可以总体上把握青年心理学研究。

如果进一步展开的话,还可以加入比较文化学,病理学等的视角。

从以上分析,可以对青年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如下分类;从“青年性”来看,有身体的发育和与之相伴的心理现象,如心理离乳、同一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恋爱等等;从“世代性”来看,有尼特现象、自我锁闭现象、就业问题、互联网和手机的使用问题、动漫、角色扮演游戏等等流行文化;从“个别性”来看,有各式各样的心理现象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典型案例分析等等。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双边外交关系的论述。

下面是关于一些中日关系的谈论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一对于中日关系这点我一直都表示无奈。

很多人认为我是喜欢日本所以总是替日本说话。

实际上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人只是为了知道真相。

所以听到日本从未道过谦时会多问一句:是这样么? 在听见友人用粗俗的语言攻击日本的时候多问一句:这样好吗? 在听说中国人在日本不受尊重时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的么? 之所以去问。

并不是因为挺日本人。

而是因为不敢相信这种如此极端幼稚的做法,会出现在现代人身上,会出现在同样受过现代教育的日本人身上。

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被忘记的,也不需要被忘记。

比如说南京大屠杀的惨案。

可是记住不代表永久的仇恨。

不代表永久得不接受,不代表永久的排斥。

有一个日本的青少年在作文中写道:那一次大战发生时,我还没出生。

为什么现在的我,却要背负起我没有做过的罪恶呢? 看到这句话心里颤动了一下。

不代表国家,仅仅代表个人,我被他的话感染了,感到深深地痛苦和无奈。

是啊,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一直认为日本从来没有向中国道过谦。

这一点一直以来我都是不相信的。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时代里,并没有几个政治家是真正的笨蛋。

会不知道日本的战争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

我相信日本政府也是明白的。

那么,为什么要拜靖国神社?为什么? 很多同学都在强烈谴责日本的时候,我看到了曾经是抗日先锋的李敖先生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二我认为在如何对待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面,落实到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一个如何做的问题。

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是个大命题,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还未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什么大的成就或重要的决策并不太可能。

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影响我们旁边的人。

首先就是在态度上理智地看待中日关系和日本这个国家,只有思想上端正了,行为才可能正确。

日本文学中的孔子形象--以井上靖《孔子》为中心

日本文学中的孔子形象--以井上靖《孔子》为中心

日本文学中的孔子形象———以井上靖《孔子》为中心摘要:井上靖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

其青少年时期便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著有《异域人》、《苍狼》、《敦煌》和《杨贵妃传》等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989年,井上靖推出了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孔子》。

这是他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研读《论语》这部经典,力图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并在这一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部堪称他人生总结的大作。

本文将以《孔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井上靖笔下的孔子形象,从而分析井上靖通过小说中的孔子形象想要表达的和平的愿望。

1.井上靖《孔子》的简介井上靖的《孔子》是一部以中国战国时期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

井上靖晚年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参考中国的《史记》、《左传》等史籍和深刻研究《论语》的基础上而作《孔子》。

其创作思路上,没有把它写成孔子的现代语编年史,也没有写成描绘孔子一生经历的普通人物传记。

书名虽为《孔子》,但孔子只是被讲述的人物,而不是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是孔子的弟子“蔫姜”。

“蔫姜”这个人是一个虚构的、为故事发展而杜撰出来的人物。

全书以蔫姜为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展开。

“蔫姜”是一位蔡国的遗民,在蔡国濒临灭国之际开始了他逃亡的生涯。

在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前后,“蔫姜”与孔子师徒一行人偶然相逢,成为孔子的弟子,从侧面观察理解了孔子的生活与教育。

在经历蔡国灭亡的乱世之后,蔫姜回忆起先师孔子的教诲,对先生的思想有了更深的共鸣和理解。

小说的基本情节构成是于孔子逝世三十三年后,“蔫姜”以回忆的口吻来叙述孔子的一生,并为“孔子研究会”的年轻人和仰慕探访的众人讲述孔子观、解说当年孔子言行,从而把故事片段铺陈出来。

到会的研究者也不断地向“蔫姜”提出问题,以问答和回忆的形式而展开对孔子的思想的讨论和孔子事迹的回忆。

“蔫姜”的讲述没有偏离历史的记载,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虚构和评价孔子的话语,塑造了一个乱世中清醒的智者、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形象的孔子,创造了一个知天命的孔子、追求大仁的孔子、期盼民泰国安的孔子,并借此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他心中的中国形象——文弱、爱好和平,表明对和平的期望。

九一八事变与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九一八事变与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九一八事变与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首《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 年 2 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 14 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 3000 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在这场事变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和损失。

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亲人流离失所,无数的生命被无情剥夺。

东北的大好河山被日军铁蹄践踏,丰富的资源被掠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然而,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在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他们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

时光荏苒,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九十多年。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

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九一八事变具有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历史责任。

首先,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要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危害。

中国近代史青年救国的事例

中国近代史青年救国的事例

中国近代史青年救国的事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提供读者一个对文章主题及内容有整体了解的起始点。

根据目录中的给定内容,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革命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而青年则是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史中一些突出的青年救国事例,深入剖析他们的行动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年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独特角色以及他们对推动历史进步的贡献。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第一个子章节,将重点关注其中的要点1和要点2。

接着,我们将转向第二个子章节,并详细讨论该部分的要点1和要点2。

通过这些具体事例的分析,我们将展示青年救国行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回顾这些青年救国事例对中国近代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探讨在当代社会中青年力量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国近代青年的爱国精神。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青年救国事例的研究,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青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与动力。

本文将尽力呈现一个关于中国近代史青年救国的精彩画卷,以期激发读者对青年力量的关注与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2.1 第一个子章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青年积极参与了救国活动。

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其中的两个事例进行深入探讨,以展示青年救国运动的重要意义。

2.1.1 要点1: 孙中山的驱除外侮运动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先驱和国父,他领导了一系列革命行动,旨在推翻清朝的统治,并建立一个民主和繁荣的新中国。

其中,他发起了驱除外侮运动,呼吁全国青年积极参与。

这场运动得到了广泛响应,许多学生和青年纷纷加入到了反对外国侵略的行列中。

他们通过组织示威游行、发起罢课和抵制洋货等方式,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不满和抗议。

青年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主义一、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证实: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青年如何掌握并应用好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当今时代、社会和党的紧迫要求。

2006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要注重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引导一大批优秀学生干部健康成长。

”2006年10月,团中心下发了《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并明确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于是全国上下各所高校都掀起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热潮。

马克思主义是照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最科学、最严谨、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带领全国人民从解放全中国成功地走向发展全中国。

中国快速的发展也见证了它们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时代,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急需一批这样的人才:他们热爱祖国,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进取,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开拓新领域;他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潮流中能够高举时代的旗帜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这样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规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

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彻底改变了人类信仰的面貌。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谈到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问题,但没有明确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概念。

列宁首次使用了“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两个概念。

2024年度(完整版)历史课教案

2024年度(完整版)历史课教案
封建社会前期的特点
封建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地主阶级通过地租、 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农民,农民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
2024/2/2
10
封建社会后期
2024/2/2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商 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封建地主势力 逐渐衰落,新兴的商人阶级开始崛起 。
君主制与共和制
在中世纪欧洲,君主制和共和制 并存。一些国家如法国和英国逐 渐形成了强大的君主专制,而另 一些地区如意大利的城市则保持
了共和制。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在中世纪欧洲,教会拥有巨大的 权力和影响力。教会与国家之间 的关系复杂,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2024/2/2
14
亚洲中世纪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制度
(完整版)历史课教案
2024/2/2
1
目录
• 课程介绍 • 古代历史概述 • 中世纪历史演变 • 近代历史变革 • 现代历史发展 • 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4/2/2
2
01 课程介绍
2024/2/2
3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理解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 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大致 脉络和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封建社会后期,一些手工业者和商 人开始通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为后来的 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
11
古代历史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古代建筑、雕塑、绘画、陶瓷等艺术品,以及古代工具、器皿、文献等实物资料。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 古代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和发展历程。
31
当代青年对历史文化认知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在日本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我认为也正好具有这种“双重性”。

根据我对日本网民言论的了解,日本人普遍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心存敬意,充满了欣赏、崇敬之情,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的现状,却是褒贬不一的,并且多半的人对中国的现状是含有轻蔑、不屑,甚至痛惜之意的。

日本人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也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期待中日能够友好交流、来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日益强大对日本造成威胁,时常制造一些中国对日本造成威胁的言论。

从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处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公司里,同学、同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而态度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国人,让人感觉不如在欧美国家友好。

这里面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还有些文化地理因素。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极少,所以它有着心理排外的传统,对于外国人缺乏兼容,这就无论你是哪国来的了。

日本要求外国人“入乡随俗”,而在多民族的中国,或者移民国家的美国加拿大,外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习惯普遍受到尊重。

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人的理解远不如中国人充分。

这些不太友好的日本人中,下层的日本人多是因为在日打工的中国人能吃苦,抢了一些日本蓝领的饭碗。

而且近来新闻中出现过数起中国人参与的“强盗集团”抢劫案件,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新闻中频频出现“中国人强盗集团”的报道,倒并不能证明在日中国人犯罪率有多高,记得那句名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而国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大声谈笑,不太讲究卫生等等日本人无法接受。

日本是个小心眼儿的民族,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在意,用放大镜放到报纸上,就制造了一种对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高层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则是另有原因,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日本人失去了在亚洲的优越感,不由得产生种种醋意。

从地缘政治角度,“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崛起让日本感到了竞争的威胁。

有两种日本人对中国印象不错。

一种是比较老的日本人,他们亲中的比较多,这和二战后中国政府对日本一直采取宽厚的政策有一定关系。

这么说可能会引起很多争论,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有道理的。

比如日本政界的明星,公明党的灵魂池田大作,就是有名的亲华派。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他的政治组织创价学会里,还不时能找到某些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的影子。

2001年神户公明党组织的以周恩来生平为主体的展览,等待入场的日本人在街上排成了长队,多半已经上了年纪。

另外一部分日本人就是近年到过中国的日本人,看过北京上海后对中国油生敬畏的感觉。

但是,没到过中国的日本人,则很多认为中国是蛮荒之地,只有那些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照片才能反映中国的现实,这就让人啼笑皆非了。

我有时候也会在网上浏览一些日本论坛中对中国的评论,不得不说中国人对于日本的误解颇深,而日本人对于中国现状也并不了解。

很多日本人以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这大概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的吧。

很多日本人对共产党怀有敌视之情,没有正视中国共产党的巨大贡献,反而挑出中国社会现在呈现出来的一些矛盾,将之归为共产党的错误,这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看法。

这部分人因各种误解而持有一定的“仇华”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日本人正在渐渐了解中国。

他们赞叹中国近几年所拍的电影、古装电视剧,赞叹中国美味的饮食,赞叹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并称要向中国学习。

这部分人因为了解而产生认同,因为认同而产生了“亲华”心理。

我认为中日两国的普通百姓都并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真实状况,彼此的“不理解”再加上历史问题,造成了这两个国家很深的矛盾。

我们有必要增进两国的友好交流,让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的青年多了解中国的现状,这样有利于增进两国友好,有利于解决一些因误解造成的矛盾,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当然,我们也期待着日本能够正视历史问题,若日本能够承认对中国曾经造成的伤害并心怀愧疚,两国定能更快走向友好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