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日语专业学生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71

收稿日期:2012-04-19

基金项目:2010年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qnjj1042);2012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2-08)作者简介:方海燕(1980-),女,海南临高人,讲师,硕士,从事日语教育及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日语专业学生为例

方海燕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口570228)

摘要:思辨能力对于社会或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外语专业学生是沟通多元文化的桥梁,其素质和能力将

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由于学科特点等原因,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较为薄弱,近年来已引起教育界的批评和关注。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应进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其思辨能力,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培养中图分类号:H3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175-04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辨析的抽象思维能力。思辨一词来源于老子《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辨能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人去开拓和引领。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辨能力的人,其对于他人的言论多采取接受的态度,

缺乏怀疑和创新的精神,遇事多随波逐流。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环境下该如何行动和抉择,这都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去分析应对。尤其在当今,我们面临的是人类史上最丰富的媒体资讯、最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网络、电子、广播、杂志、报纸等信息媒体每天充斥于我们的耳目之间,如何在短时间内透过现象甄别出其背后的本质进而做出判断,

这都需要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如今,社会各界越加重视对人才思辨能力的考量。如英国剑桥大学等高校已将思辨能力水平作为入学考试的一部分,有些高校单独开设思辨课,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1]

。最近我国

公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2]351

。由此可

见思辨能力对于人们,尤其是对于肩负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

学子们的重要性。

二、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批

评不绝于耳。黄源深曾提到

:“外语系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

”[3]

在1998年教育部的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也提到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薄弱就是问题之一

[4]

而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中也谈到,外语学界的专家与学者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该研究结果表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大学三年间思辨能力的进步比外语专业的学生显著得多。以笔者曾任职的两所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为例,在每学期的期中教学反馈会上,许多学生都反映自己虽然学了几年的日语语言知识,翻译课时能将中文内容准确翻译成日语,

但一到写作课时就不知该写些什么,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其实正是当前很多外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虽然掌握了语言的知识,

学会了单词的运用、语法的组织等,但当需要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辨析时,则言词苍白,言而无物。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脑子里没有想法、思辨力的缺乏带来的结果自然是言词的空洞和浅薄。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其中外语专业青年学子们更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在全球高度一体

化的今天,外语类学生是沟通多元文化的桥梁,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思辨能力薄弱的现状,必须引起各方的重视。

三、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原因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现象,并非由于进入外语专业就读的学生本身就思辨能力较弱。相反,调查结果表明,外语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思辨能力总体高于其他文科类学生,但这种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丧失,到三年级时,就不复存在了[2]353。那么,到底是何原因使得外语类学生经历了几年的大学教育后思辨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高呢?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特点

从某种角度看来,外语学科的特点可以视为是导致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最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外语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第二阶段为三、四年级的高级阶段。在基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新单词、语法和句型,学习重点在于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对于一、二年级的新生而言,刚从中学的环境中进入大学校园里,一切都是崭新而陌生的,从生活环境到学习方法都将从头开始,大学的头两年正是学习方法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但这两年却正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要求做大量的模仿、朗诵背诵和记忆的阶段。从学习方法来看,外语类学生在入学后的两年间基本形成了以模仿、背诵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而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由于语言能力所限,学生们所接触的学习素材最多只相当于母语国的小学或中学的认知内容。以日语专业学生为例,由于学生入学时皆为零起点的学习者,学生在一、二年级时的课文内容最多只相当于日本的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而且这些基础性专业课的学习又占了全部课程时间的80%以上。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面对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思辨能力长期被空置,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和训练,对思维的拓展几乎处于零关注状态,如此下来,极易造成思辨能力的薄弱。

2.社会原因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9年发布的《在沪外企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有接近四成的外企认为80后大学生最大的不足在于眼高手低,浮躁,缺少耐心。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浮躁的社会大背景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一切都讲究速度和利益的时代,“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成了许多人向往的东西。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走捷径,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思考和沉淀。当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浮躁状态中时,作为其中最有活力的一分子,大学生们受到的影响极其深刻。在年轻人当中,超女、快男等成为最时髦的东西。年轻的追星族们宁愿花上千元钱买机票去给偶像呐喊,也不愿意花十几元去买一本书。追星成为一种时髦,跟风成为一种时尚。

此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及经济至上的社会意识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都转向就业。在选择或学习一门课程时,关心的是该门课程是否有助于就业。至于该知识是否有助内在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则认为是次要的。许多大四的学生忙着怎样让自己变得更适合公司的需要,忙于考各种技能证书;相当一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则沉迷网聊或游戏,流连于各网站之间,疏于与人的交往。另外,网络等新媒体的发达也是影响思辨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关于这一点,中国传媒大学的曹进教授曾撰文指出,网络技术使文化复制极为容易,网络语言不需要严格的逻辑认证和精密思考,人们的思维不可避免地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表层化、不确定性、无深度性成了网民的共同思维特征。网络媒介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又消解着人们的理性思维,使人变成了懒于思索的“平面人”。电子媒介“削弱了人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模糊了儿童和成人的界限,使儿童“成人化”,而成人“儿童化”[5]。思辨力用则进,不用则退。没有了思辨的习惯和行动,思辨力自会弱化。

3.高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许多高校都打出了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流大学等诸如此类的口号,而究竟怎样的大学才是一所一流的大学,温家宝总理曾作过这样的解释:“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6]总理提出了对一所好大学的要求和期望。但现实情况是,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这样的大学并不多。《中国学生健康报》曾针对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在大学生中间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有53%的被访者表示大学缺乏独立思考的环境,其中70.15%的被访者同时表示,独立思考能力对大学生非常重要。但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环境下,我国的大学教育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学应有其独立的灵魂,大学生应有自我表达的能力和机会;但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又被灌输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思想,从众心理强于自我个性的诉求。高校的政府化、管理人员的官本位、学生发展的整体划一等原因,使得高校教育中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更应积极提倡独立思考精神,探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用人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工作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学校为主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冲击了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主的方向,提前进行的就业活动严重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许多高校本科教育“缺斤短两”现象突出,部分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率被列为各校“一把手”工程,各校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完成预期就业目标,结果“承担了分外之责,却误了分内之事”。为了实现预期的就业率,给学生腾出时间找工作,有些高校不得不修订教学计划,使本科四年变成三年半或三年授课,专科三年变成两年半或两年授课。大学最后一年,一般均应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等教学环节,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在一切为了就业的背景下,这些教学环节被淡化甚至消失了,学生实际能力明显降低正是与这类环节的缺失有关[8]9。根据笔者的调查,外语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学生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