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发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3C”模式的《高级英语》教学改革
李予军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何培养,更是引人关注。应用型人才的思辨能力培养应体现在课程体系当中,更应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高级英语》“3C”模式的实践,是在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应用型;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也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评测标准是什么”再次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基于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应该如何界定;语言类学生思辨能力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技能、知识和思维的关系;国家新的英语专业教执委正在制定的英语专业新“国标”将给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都是这个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普及化阶段,学界正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途径,以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对外语人才的不同需求。
一般情况下,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简单理解,应用型人才应该着眼于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似乎对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要少一些,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更少了。而学术类人才是基于科学或学术研究培养目标的,对于学术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显然是基本要求,对于思辨能力的要求更是应有之义。但是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仅仅掌握工作技能和技术显然已不适应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社会要求,如何合理判断,正确决策,公正评估评价等都需要有很强的思考力和领导力。所以,简单化地理解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近年来在我国外语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把“思辨能力”写进英语专业的培养
目标:“......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黄源深(1998)是较早提出“思辨缺席”问题的学者之一;胡文仲(2008)指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人才一般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短期培训之后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孙有中(2011)提出了要突出培养思辨能力的三个理由;以文秋芳领衔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量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全国的前列(2009;2010a,b),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申昌英(2013)、常俊跃(2013)、李朝辉(2013)等在具体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基本是针对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而拥有较大规模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情况似乎更加严重,问题更加突出,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已经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袭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即“呈现—练习—模仿”三步法,这种方法多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视了语言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忽略了文章所传递的社会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内容,从而在教学思想上弱化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引导,在教学方法上仍习惯于“语法翻译法”,即为语言而语言。但随着“新概念”,即“交际法”培养下的一批批学生步入社会后,却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既不流利,也不准确。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语法错误很多,表达意识缺失,表达能力低下,思维逻辑欠缺,于是人们对“新概念”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实际上,这是思辨能力不足或称之为“思辨缺失”的表现。
二、“思辨能力”概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思辨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思辨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其“诘问法(苏格拉底法)”教学方法和“助产术”教学思想,皆是对思辨能力训练的良策,影响深远,兼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方面;我国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中亦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等,清楚地说明了“学”、“问”、“思”、“辨”和“行”之间的关系。近三十年来,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
速,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新型”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不断出现,给世界带来了新思考,也促使人们开始转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寻找良药,试图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来解决现实存在或将要出现的问题,于是“领导力”问题便成为题中要义,而思辨能力是“领导力”要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学者多用“批判性思维”概念,英文为“critical thinking”。我国学者中间也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更贴切一些。目前比较认同的关于“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定义是由Michael Scriven 和Richard Pau于1987年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批判性思维与教育改革”大会夏季年会上提出的。他们认为: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intellectually disciplined process of actively and skillfully conceptualizing, applying, analyzing, synthesizing, and/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or generated by, observation, experience, reflection, reasoning, or communication, as a guide to belief and action.
这个定义里涵盖三个层次:一是“批判性思维”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兼有主动性和技巧性;二是对已知信息具有定义、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学科知识特点的方法过程;三是这些信息获取的手段是收集、产出和交流,方法是观察、体验、反思和推理。
无论是批判性思维,还是思辨能力,关键是要看其表达的内涵。“批判性思维”重在“批判”,亦即“判断”;“思辨能力”重在“思维”、“辨别”。我们认为,应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来定义概念更为合适。就语言类学生目前现状而言,恐怕还是应该先培养其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为主,有了“思维”,才会有“判断”,进而才会有“批判”。所以大可不必拘泥于英文表述和概念之争。
作为语言专业学生,在思辨能力训练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和载体,而思维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二者密不可分。语言是基础,使用是目的。语言的使用无非就是沟通与交流,但二者都是以表达思想、情感和传递信息为目的。但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恐怕就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问题,而应在更高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和思考。“思辨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交流内容的苍白,逻辑的混乱,从而使交流大打折扣,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在这点上,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应该都是一致的。可能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