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槐花》
槐花郁郁 阅读答案
槐花郁郁阅读答案例题题目【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瑰花郁郁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母亲来电话说,她做了槐花包子,回来吃。
我出生在山区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境不富裕。
每天早上去五里外的小学,母亲都会在我的书包里放两个黄面窝窝,一小块自家腌制的咸萝卜。
中午下课,在班主任的屋里倒一杯白开水,就着咸菜吃掉黄面窝窝,打着饱嗝还是觉得肚子不饱,应该是缺少油腥的缘故吧。
我家的前院,有两棵木桶般粗的槐树,四月的季节里槐树长满了绿叶,在轻轻的春风里,静悄悄地结出一串串洁白如雪玲珑剔透的槐花。
那一簇簇一簇簇雪白雪白的花朵绽放在枝头,把枝头压得微微下垂,随风摇曳,满院都是槐花淡淡的清香。
母亲手巧,能把槐花做出许多种吃法。
她把刚摘下的新鲜槐花,用井水淘洗干净,控干水分,把槐花撒上盐,加入黄面搅拌,放在大锅的箅子上蒸。
刚出锅的蒸槐花,淋上几滴香油,蘸着蒜汁,每次我都把肚子撑得圆圆的。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做的槐花包子。
把槐花在开水中焯一下,放在笸箩里晾干。
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把封在缸里的槐花取出一些,用热水泡开,拌进葱姜末,浇点芝麻油,剁一把封在大油里的油渣,蒸出的包子那个香啊,直挠你的心窝子。
我去镇里读中学,每到学校有活动,要带饭,母亲就会给我包槐花包子。
虽然槐花包子在我家就是最好的饭食,可是在镇里的同学中真不算什么美食。
看着同学们吃着面包、蛋糕、肉炒饭,我总是有点自卑,吃饭一个人躲在安静的地方。
母亲知道了我的想法,对我说,娃啊,不管吃的是啥,只要吃饱肚子,只要是咱自己劳动挣的,吃啥都不丢人。
班里的马兰兰家在镇上,看到我一个人吃饭,就端着铝饭盒说,偷偷吃什么好东西啊,我都闻到香味了。
我说,我妈包的槐花包子,平民百姓家哪有啥好吃的。
她故作惊喜地说,我就爱吃槐花包包了,我用两个饼饼换你一个包包。
她不由分说,把两个肉火烧塞在我手里,拿走了我的一个槐花包子,咬一口,说,真香。
一直到高中毕业,只要有活动,马兰兰就会用她带的好吃的换我一个槐花包子。
槐花季羡林读后感
槐花季羡林读后感《槐花》是中国知名作家季羡林的自传体小说,这本书的读后感令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阅读,《槐花》使我对季羡林的生平经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带给我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槐花》讲述了季羡林从小生活在贫困状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的故事。
季羡林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坚持,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通过勤奋的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面对风雨的考验,依然坚持向前,毕业后投身于学术研究事业。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让我对季羡林深感敬佩。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对季羡林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产生了许多思考。
季羡林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但他们却非常重视对孩子教育的投资。
尽管家境贫困,他们尽力为季羡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他们也是在困境中努力奋斗,最终获得成功。
这让我认识到,环境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唯一因素,只要有决心和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季羡林是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贡献被广泛认可。
然而,他在学术研究中批判传统学术观念的勇气和坚持也使我深受启发。
在中国传统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于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创新往往会遭到保守派人士的指责和排斥。
然而,季羡林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他坚持他的学术观点,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
这种勇于创新和坚持自我的精神,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启示性的例子。
《槐花》不仅仅是季羡林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了解到这个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考验和挑战。
《槐花》中的许多情节和描写都使我为中国的发展历史感到惋惜和震撼。
它让我对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槐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普通人如何逆境求索、努力奋斗的故事,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馥郁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文章四《槐花》素材(2021-2022学年)
文章四《槐花》文章四涉及的考点有:语句还原、词语指代、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品味词语内涵.(2015安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槐花季羡林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呀?”⑥“你们这样的花树.”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错误!“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错误!“什么神奇?"错误!“这木棉花。
”错误!“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错误!〔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o\ac(○,17)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槐花读后感
槐花读后感书名叫做《槐花漫步》,一个很贴切的名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跟随着作者一起漫步在槐花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槐花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惊喜。
书中的第一章是介绍槐花的起源和历史。
我得知,早在几千年前,槐花就已经成为了我们祖先的重要食品和药物。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关于槐花的记载。
槐花所含的营养成分丰富,对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好处。
而且槐花的花瓣还可以制成茶饮,有安神、补气、驱寒的功效。
从这里,我开始意识到槐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第二章介绍了槐花的种植和养护。
通过这一章节,我了解到槐花是一种对环境要求不高的花卉,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和适量的水分,就能够茁壮成长。
而且槐花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仍能坚持生长。
这让我深深地感叹槐花的顽强和坚韧。
第三章介绍了槐花在文化与艺术中的地位。
槐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之一,它在文学、绘画和音乐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古代的诗词中,槐花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和人们的情感。
而在绘画中,槐花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主题,画家们常常使用槐花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一章让我感悟到了槐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介绍了槐花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槐花除了可以制作成茶饮之外,还可以制成槐花蜜和槐花酒等美食。
槐花蜜是一种具有特殊香味和营养价值的蜂蜜,它被广泛应用于烹饪和糕点制作中。
而槐花酒则是一种具有浓郁花香和独特口感的酒类制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读完这一章,我对槐花的应用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槐花相关的产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一章是作者个人的观感和感悟。
通过这一章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槐花与作者存在的特殊关系。
作者通过槐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以及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意义。
槐花在作者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成为了探索生命和表达情感的载体。
个人认为,书中的这一章最具有感染力和感悟力,让我对槐花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沈从文《槐化镇》的诗性品格
《槐化镇》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其所展现的诗性品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中的语言优美、凝练,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呈现出诗意化的风格。
如小说开头所写的“槐花四散,荷叶凝重”,就把槐花飘散、荷叶沉重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个缥缈的世界。
又如“大雨倾盆,连日阴沉,远处的山水都如泼墨”,描绘了一个阴雨绵绵的画面,形象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描写都具有浓郁的诗意,呈现出一种超脱于现实的审美意境。
小说所描写的槐化镇是一个远离尘嚣、宁静幽美的小镇,处处洋溢着诗意和意境。
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像文刀妓和文豹子这样的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人生经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也都是沈从文以诗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也具有强烈的诗性品格。
小说所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融合,是人性、命运、人生意义等高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沈从文以超越现实的诗意方式进行探讨和阐述的,他通过小说中的槐化镇这个空间,在抒发自己对人生、命运、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槐化镇》具有浓郁的诗意化特征,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小说语言和描写方式上,也体现在小说的主题和思想上,使得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精编范文】洋槐花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洋槐花阅读答案篇一:季羡林《槐花》阅读练习及答案季羡林《槐花》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5题。
(共15分)槐花季羡林⑴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⑵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音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⑶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
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⑷“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⑸“什么奇迹呀?”⑹“你们这样的花树。
”⑺“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⑻“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⑼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⑽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⑾“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⑿“什么神奇?”⒀“这木棉花。
”⒁“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⒂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槐花汪曾祺阅读理解
槐花汪曾祺阅读理解汪曾祺,号槐花老人,是一位传奇性的中国文学家。
他把多年在文学领域建立起来的丰硕成果,传承给了后人。
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刻理解他的文字世界。
汪曾祺的一生都投入给中国文学作品打下结实的基础,从当时的诗词到现在的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都涵盖了独特的文本形式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就是《槐花》,它像一本集大成的汪曾祺文学百科,为我们提供了无比精彩的阅读体验。
《槐花》的故事以一位老槐树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时代的改变,也抒发了汪曾祺对时代变迁的看法。
这棵老槐树见证了多少层次的人生历程,也看到了社会的变化它曾为贫困的村民带去温暖;却也看到这个时代官僚主义与富强并存;它也曾见到那些疲于奔命的人;也见到年轻人追求辉煌;还看到了有些人沦落在社会的漩涡之中。
这棵老槐树,有着汪曾祺所形容的性格:“槐树的根节坚强,它的枝叶又柔软,没有一点点偏见,只知道接受和宽恕,因为它太深刻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汪曾祺用槐树作为使用主题,以此抒发了他对时代变迁的看法:接受来之不易的改变,心中当有深深的宽恕。
汪曾祺的作品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学读物,且可以由此引发深入的思考。
作为一位文学家,汪曾祺给了我们隽永的精神财富,他把文学作品浓缩成开人心智的精华,它鼓励着我们接受现实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宽容和正义的精神。
汪曾祺的作品能够把不同的文学元素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们以情感上的感动,更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考。
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生活,社会,时代等诸多方面,也让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字世界中,深刻的理解着他的思想观念。
汪曾祺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他的传奇人生也让他的文字作品有了异乎寻常的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象征着文学的辉煌,更是传承着文化的延续。
汪曾祺的作品传达的思想与观念,对于了解该时代的文化历史,也是我们应深入去学习和思考的一种重要财富。
《槐花》是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充满了汪曾祺对现实与梦想的探索,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宽容和正义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不同于以往的闪耀记忆。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阿来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阿来小说专练阿来作品:《尘埃落定》《云中记(节选) 》《央金归来》《槐花》《云中记》《脱粒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尘埃落定(节选)阿来这是又一个春天了。
等等,叫我想想,这可能不是一个春天,而是好多个春天了。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叫人觉得比西藏土司家的银子还多,那就是时间。
好多时候,时间实在是太漫长了。
我们早上起来,就在等待天黑,春天刚刚播种,就开始盼望收获。
由于我们的领地是那样宽广,时间也因此显得无穷无尽。
是的,宽广的空间给人时间也无边无际的感觉。
是的,这样的空间和时间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我麦其家的基业将万世永存,不可动摇。
是的,这一切都远不那么真实,远远看去,真像浮动在梦境里的景象。
每天,我早早起床。
用过早饭,就走出官寨大门,迎着亮晃晃的阳光坐在广场边的核桃树下。
每天,我都要先望一阵刚出来的太阳,然后,才从地上捡起一段树枝,在潮润的地上画出下六子棋的方格。
下人们忙着他们的事,不断从我面前走过,没人走来说:“少爷,我们下上一盘吧。
”这些人都是些知天命的家伙。
只要看看他们灰色的、躲躲闪闪的目光就知道了。
其实,我不在乎少爷的身份,我希望能有人陪我下棋。
可平时,和我一起下棋的只有我的小厮小尔依,那个将来的行刑人,他总是早早就起来,吃了东西,坐在他家所在那个小山岗上,看着太阳升起,见我到了广场上,画好棋盘,才慢慢从山上下来。
我和小尔依下棋,他一点也不让我,一上来,我就连着输了好几盘。
太阳升到高处了。
我的头上出了一点汗水。
我说:“妈的,尔依,你这奴才一定要赢我吗?”我要说尔依可是个聪明的家伙。
他看看我的脸,又紧盯着我的眼睛,他是要看看我是不是真正发火了。
今天,我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好。
他说:“你是老爷,平常什么都要听你的。
下棋输了你也要叫?”我又把棋摆上,对他说:“那你再来赢我好了。
”他说:“明天又要用刑了。
”小尔依的话叫我吃了一惊。
平常,领地上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人犯了律法,将受什么样的处置,我总会知道。
小说复习之情节
• • • •
插叙内容: (1)由猎手成为守夜人的缘由。 (2)进城后先住在儿子家后搬到停车场的经过。 (3)与小伙子交往的片段。
三、情节作用(课堂训练)
• 14.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 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 (2014年南京三模《槐花》) • ①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 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 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 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插叙与小家伙的 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揭示小说的主旨,表现了城 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 的深刻影响;④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 错的艺术特点。(6分。每点2分,效果和分析各1分。 任答三点即可)
答案:示例一 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 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 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 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小说脉络的梳理,主要考虑的是情节的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 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 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 声(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考生可能 犯的毛病是将这两个角度混在一起了。
一、梳理情节(课堂训练)
• 12. 请用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的情节。(4分) • (2015无锡高三上学期期末《主教工作》) • 答:① 被收留的冉阿让偷了教堂里的银器,②卞福汝 主教认为银器本属于穷人不必追究,③并在警察面前 为冉阿让开脱,④努力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冉阿让。 (这四个主要情节必须有,一个1分,少一个扣1分, 如语句不简明适当扣分) • 变一变: • 请围绕主人公卞福汝主教(冉阿让)梳理小说的主要 情节。
《槐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槐花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
是槐花的香气。
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
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
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
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
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
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
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
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
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
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
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
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
”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
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
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
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
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
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
床低矮柔软。
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
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
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
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槐花落读后感
槐花落读后感《槐花落》是一部以槐花为主题的小说。
小说以槐花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情节曲折,情感细腻,给人以深刻的感慨和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我感慨良多,深受感动。
小说以槐花为线索,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槐花盛开的季节相遇,相识,相知,相爱,最终又在槐花凋零的时候分离的故事。
槐花作为小说的主题,贯穿始终,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无常。
槐花盛开时,男女主人公相遇,他们的爱情也随着槐花的美丽而升腾;槐花凋零时,他们的爱情也随之破灭。
槐花的生命之短暂,也寓意了爱情的短暂和无常。
小说通过槐花的变化,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慨,使人深受触动。
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了种种波折和磨难,最终还是无法挽回他们的分离。
男主人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离开了女主人公,而女主人公则一直守候在槐花树下,等待着他的归来。
然而,最终他们还是无法再次相聚。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使人深受感动。
小说情感细腻,富有内涵。
作者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他们的爱情之美和坚贞不渝。
男主人公在外闯荡,也时刻牵挂着女主人公,而女主人公也一直等待着他的归来。
他们的爱情虽然无法长久,却依然让人感动。
小说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理解和珍视,使人深受感慨。
读完《槐花落》,我深受感动。
槐花的美丽和凋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都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爱情虽然短暂,却依然值得我们去珍惜和追求。
无论爱情是否能长久,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对待,不留遗憾。
这就是《槐花落》给我的启示。
《人间草木》槐花赏析
《人间草木》槐花赏析《人间草木》是中国文学家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智慧、坚强的农家女主人公余秀汝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她在环境变迁中坚守传统美德、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槐花作为小说中的重要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槐花是小说中余秀汝勤劳、善良的象征。
槐树是中国民间传统中受人尊敬的植物,而槐花是槐树的花朵,引用槐花来寓意余秀汝的品质,展示她对家庭、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其次,槐花还象征着余秀汝对家园的眷恋与思念。
小说中描写了余秀汝远嫁他乡后,对家乡的乡土情怀。
每逢槐花开放的季节,她总是充满了思乡之情,她眺望远方,忆起家乡的风土人情,表现出她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此外,槐花还在小说中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与团结。
小说中描写了余秀汝的家庭生活,她的丈夫赵光荣和两个孩子都十分亲近她,并与她一起欢度槐花开放的时节。
这种家庭的团结和温暖通过槐花得以体现,槐花成为家庭成员相聚的象征。
槐花也给予余秀汝勇敢面对困难的力量。
在小说中,余秀汝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艰难生活,但她并没有被困境击垮,反而不断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支撑起整个家庭。
槐花对余秀汝产生了一种鼓舞和激励,使她能够坚持下去。
槐花还在小说中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战争年代,余秀汝不仅与家人一起抵御敌人的侵略,还积极参与农村的抗日活动。
她坚守着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追求着美好的生活。
槐花正是象征着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和平、幸福的向往。
综上所述,《人间草木》中的槐花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
它代表了余秀汝的勤劳、善良,表达了她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也寄托了她对家庭和平、团结的期望,同时给予了她面对困难的力量,展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象征通过槐花这一形象在小说中得以体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思考空间。
槐花的阅读答案文章3到5段写了两件事...(共15页)
槐花的阅读答案文章3到5段写了两件事...[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考试辅导一:季羡林《槐花》阅读练习及答案季羡林《槐花》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5题。
(共15分)槐花季羡林⑴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⑵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音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⑶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
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⑷“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⑸“什么奇迹呀?”⑹“你们这样的花树。
”⑺“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⑻“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⑼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⑽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⑾“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⑿“什么神奇?”⒀“这木棉花。
”⒁“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⒂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12词语写水写花,写出万物的生机和欢畅,抒发了作者用心感受,发现美的喜悦心情。
九年级语文《槐花》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槐花》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了解作者对槐花的观察前后发生变化的过程,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二、揣摩、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三、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一、作者简介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当代学者。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至今)、系主任(至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1956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二、槐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
槐花花蕾可以制黄色染料。
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人中药。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读音白皑皑(ǎiǎi)氤氲(yīnyūn)殷红(yīn)习焉不察(yān)熟视无睹(shú)(dǔ)洋溢(yì)2、理解下列词语习见:常见。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熟视无睹: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某一事物漠不关心。
【重点解读】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
作者叙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并从这件小事中,感悟到生活中美的旋律。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是叙事。
印度朋友惊讶于满树繁花的洋槐,和作者在印度惊诧于耸人云天的木棉树一样,都是因为头一次看见这壮观的景象,都是因为同客观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产生了美。
而作者对“非常习见”的槐花无动于衷,印度朋友对“到处都有”的木棉“习焉不察”,也同样是因为“看惯了”,“美丑都难看出”。
论张承志、张炜及阿来小说的诗意叙事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张承志、张炜及阿来小说的诗意叙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6.1_{7{,、’pl内容提要y356987本文旨在诗歌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兼容性方面,提供一个并不代表某个创作潮流的个案分析。
本文认为,诗和小说在叙述(叙事)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二张”和阿来的小说创作从很大程度上融汇了诗歌创作的精神,让诗和小说达到了真正的结合,i不是那种男女肉体的简单的媾和,而是灵与肉的交锋与和谐的生命体验。
{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熟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说和诗的这种结合。
其小说的诗意叙事让诗意真正走迸了小说,让小说真正具有了一种精神,或者说诗人的梦想在小说中得以实现。
本文着重分析了三人在小说中的几个独特的意象,并以此来管窥三人诗意叙事的结构,从而升华出论文的要旨{三人小说的意境在不同的意象中得以实现,小说的叙事也得以在诗意中拓展了空间。
j关键词:张承志张炜阿来小说诗意叙事意象弋.^}_:,_0f_■、{。
AbstractThispapershowsUSananalysisinthecompatiblityofpoemwritingandnovelwriting,excludinganywritingtidalcurrent.Itarguesthatpoetryandnovelsarecomnloninnarrative,theTwoZhangandAIaiwrotetheirnovelsinapoeticspiritinaway,thusmadepoetryandnovelsunitetruly,notthesortOfmenandwowen’Ssexintercourse.butthatOfheartandflesh’Scon—frontationandlifepractice.Theirbeingfamiliarwithfolkculturereinforcedthatkindofconfrontation,theirnovels’poeticnarra—tivemadepoeticmoodgointonovelsandmadenovelsownflsortofspirit.Inanotherword,poets’dreamshavebeenrealizedintheirnovels.ThispaperexpeciaUyanalysesthethreewriters’someuniqueimagesintheirnovelsandhasarestrictedviewOfthestructure0fthepoeticnarrative.Bydoingso,itdistillatesthemainidea:theartisticconceptionofthreewriters’novelsbe—ginstotakeshapeindifferentimagesandthenovels’narrativeexpandsitsspaceinapoeticmood.KeyWords:ZhangChengziZhangWeiAlaiNovelPoeticNarrativeImage-、绪沦在张承志、lle女-f、阿来一f讧作家l|1,阿来和张承志都是少数K族f1家,特殊fl"JJIES!t!环境与人文景观为其小说奠定了诗意叙事的基凋。
槐花季羡林读后感
槐花季羡林读后感引言《槐花季》是著名作家羡林的一部代表作品,这本小说以其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兴趣。
通过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羡林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我读完《槐花季》后的感受进行分享。
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叙事方式羡林在《槐花季》中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跳跃,将人物的一生细腻地描绘出来。
这种叙事方式使整个故事更有层次感和戏剧性。
我在阅读过程中,时而会沉浸在主人公情感的波动中,时而会陷入对故事发展的好奇,这种叙事方式确实让我深深地被吸引。
鲜活而丰满的人物形象《槐花季》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立体和形象生动,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羡林都给予了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刻画。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对他们的遭遇和成长感同身受。
在读完整本小说后,我对这些人物都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羡林在《槐花季》中也探讨了许多深刻的生活问题。
通过对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思想、情感、情绪的描写,他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
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文学艺术的探索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羡林在《槐花季》中展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他通过精彩的叙述、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学艺术所吸引,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结论《槐花季》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小说作品。
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方式,羡林成功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其中沉浸和思考,获得了对生活和文学的深刻认识。
读完《槐花季》后,我对羡林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深感敬佩,也对文学艺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次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槐花》
槐
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
是槐花的香气。
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
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
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
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
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
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
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
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
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
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
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
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
”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
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
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
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
儿媳妇是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
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
床低矮柔软。
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
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
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
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
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
吃完,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
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
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
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
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
”“父亲不会。
”“慢慢学嘛。
”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
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
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
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
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
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
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
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
”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
馍馍熟了。
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
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
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
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
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1.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4分)1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4分)
(1)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2分)
(2)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
(2分)
13.小说中有关槐花花香的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14.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
(6分)
11.谢拉班不适应城市生活;与儿子一家有隔阂;小家伙说家乡话,能沟通;经常给他捎来喜欢的东西。
(4分。
每点1分)
12.(1)用比喻兼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谢拉班仰视所见的情形和对往事回忆的情感。
(2分。
每点1分)
(2)用拟人手法(或细节描写),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2分。
每点1分)
13.引起谢拉班下楼寻找槐树,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回想做槐花馍馍的情形,引发谢拉班在这个槐花香气浓郁的夜半更加想念小家伙;引出了结尾早起摘槐花的情节。
(6分。
每点2分)
14.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
(6分。
每点2分,效果和分析各1分。
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