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指导:肛痈的鉴别诊断
肛痈中医辨证论治

肛痈中医辨证论治发表时间:2012-08-09T09:02:55.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宋玉龙[导读] 肛管直肠周围存在许多间隙,故肛痈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临床上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
宋玉龙(黑龙江省塔河县人民医院 165200)(一)辨证思路1.辨部位肛痈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慢性感染。
肛管直肠周围存在许多间隙,故肛痈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临床上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
同时,不同部位的肛痈,其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也各有差异,因此,辨别肛痈的部位对于肛痈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位肛痈:位于肛提肌以上的间隙称为高位间隙,高位间隙的脓肿称为高位脓肿。
主要有以下几种: 1)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内,感染常由直肠炎、直肠溃疡和直肠外伤引起,也可由肌问脓肿或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向上扩散而成。
骨盆直肠间隙上界为腹膜,下界为肛提肌,后为侧韧带和直肠,前面男性为前列腺和精囊,女为子宫和阔韧带,其容积大,位置深,故患者局部症状常不明显,而全身感染症状重。
患者自觉直肠内坠胀,有便意,排便时加重,有时有排尿困难。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恶寒、乏力等。
检查一般肛门周围无异常,指诊时可在直肠前侧壁外发现有浸润、压痛、隆起,甚至波动感。
诊断主要靠穿刺抽脓,以手指在直肠定位,由肛门周围皮肤进针进行穿刺抽吸,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必要时做肛管超声检查以协助诊断。
在临床上对于发热、恶寒、白细胞增高并有肛门部不适的患者,必须进行肛管直肠指诊,方能避免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漏诊。
临床上若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脓液可进入直肠后间隙并通过直肠后间隙进入对侧骨盆直肠间隙,形成直肠后间隙脓肿或高位马蹄形脓肿;有时脓液可向下方穿过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然后穿破皮肤,形成高位肛瘘;偶尔脓液可沿腹膜后间隙向上扩散到下腹部形成盆腔脓肿。
2)直肠后间隙脓肿:位于直肠后间隙内,临床较为少见。
中医外科学-肛痈

方藥:青蒿鱉甲湯合三妙丸加減。肺虛者加沙 參、麥冬;脾虛者加白術、山藥、扁豆;腎虛 者加龜板、玄參,生地改熟地。
初起實證用金黃膏、黃連膏外敷,病變部 位深隱者,可用金黃散調糊灌腸;虛證用沖 和膏或陽和解凝膏外敷。
成膿宜早期切開引流,並根據膿腫部位深 淺和病情緩急選擇手術方法。
• 由於膿腫的部位和深淺不同,症狀也有差異。如肛提肌以 上的間隙膿腫,病變部位深隱,全身症狀重,而局部症 肛門旁皮下膿腫 黏膜下膿腫 坐骨直腸間隙膿腫 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直腸後間隙膿腫
• 本病一般5~7 d成膿,若成膿期逾月,潰後膿出灰色稀薄, 不臭或微臭,無發熱或低熱,應考慮結核性膿腫。
• 血常規: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的 增加。
• 患病後應及早治療,防止炎症範圍擴大。
發生於肛門周圍的皮下組織內,局部紅、 腫、熱、痛明顯,膿成按之有波動感,全 身症狀輕微。
發於黏膜下層,主要在直腸下段,其遠端可達肛門 瓣平面,向上則往往超過肛管直腸環。初起常覺直 腸部沉重或飽滿感,當膿腫擴大時,可有鈍性酸痛 或跳痛,大便時加重。偶有裏急後重感。全身症狀 可有發熱、頭痛、食欲不振等。直腸指檢,在直腸 壁上可觸及一具有波動性的卵圓形包塊,並明顯突 人腸腔。肛門鏡檢查,可見直腸壁上有一表面平滑 而又規則的突起。穿刺可以抽出膿液。
發於肛門與坐骨結節之間,感染區域比肛門皮下膿 腫廣泛而深。初起僅感肛門部不適或微痛,逐漸出 現發熱、畏寒、頭痛、食欲不振等症狀,隨後局部 症狀加劇,肛門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 走時疼痛加劇,甚則坐臥不安。直腸指檢,肛管患 側飽滿,有明顯壓痛,或有波動感。
位於肛提肌以上,腹膜以下,病變部位深隱, 局部症狀不明顯,有時僅有直腸下墜感,但全 身症狀明顯。直腸指檢,可觸及患側直腸壁處 隆起、壓痛及波動感。
肛痈中西医诊疗

疾病分期
1
急性期
2
成脓期
3
溃破期
肛管直肠周围, 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
呈持续性加重;
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 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
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等;;
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 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 成瘘管,经久不愈。
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
(二)手术治疗
(1)一次性切开疗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2)切口开加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脓肿。 (3)单纯切开引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
转归预后
本病若早期诊断,正气较强,病情轻者,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若 病情较重,正气虚弱,也有部分患者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04
预防调护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位于提肛肌以上, 腹膜反折以下,位 置较深,局部症状 不典型,仅觉肛门 胀痛,全身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肛 周皮肤多无明显红 肿,肛门指检患侧 直肠壁饱满、压痛 及波动感,溃脓后 多形成高位肛瘘。
直肠后间隙脓肿
直肠后间隙脓肿部 位较深,表现为直 肠内坠胀痛,逐渐 加重,全身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肛 周皮肤无明显改变, 肛门指检直肠后壁 饱满,压痛或波动 感。
治 法:清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萆薢、薏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辩证分类
(2)热毒炽盛证
主 证: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肛周红肿热 痛,按之有应指感,或穿刺时有脓液;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 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04
病因
• 一为湿热蕴结:湿热之邪蕴于肛门,致气血不畅,郁而化热而成病; • 二为热毒炽盛:邪热内蕴,日久不解,致热胜肉腐而成病; • 三为阴虚毒恋: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内侵,蕴结不散,阻碍气机而气血瘀滞成病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06
详细描述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缓解 疼痛和紧张情绪,提高舒适度。
饮食护理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清淡易消化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粥 、蒸蛋、蔬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增加水分摄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 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 再次加水,小火煎煮20分钟,滤 取药液。合并两次药液,分早晚
两次服用。
注意事项
汤剂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服用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
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外敷的护理
外敷药物
遵医嘱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 的蜂蜜或醋调制成糊状,外敷于
日常生活调护指导
1 2
保持局部清洁
指导患者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感 染。
注意保暖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影响局部血液适时起身活动,以减轻肛门局 部压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和 排便时的疼痛。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药食同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等功效的药食同源食材,如绿豆、菊花、山楂 等。
症状护理
总结词
保持局部清洁
详细描述
每日清洗肛门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避免 感染和刺激。
患处。
敷药时间
每次敷药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天 1-2次。
注意事项
敷药前先清洗患处,保持干燥;敷 药后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不适, 立即停止外敷并就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楼管。
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
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们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四、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1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鉴别诊断]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辨证论治]一、内治法(一)湿热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则见恶寒、发热;热邪为患,则出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肛痈

肛痈
【考试内容】肛痈的定义、特点、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考试重点】肛痈的诊断要点及辨证论治。
1.肛痈的定义及病因病机肛痈是指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别名: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特点:是多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2.肛痈的治疗肛痈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注意预防肛漏的形成。
(1)内治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透脓。
透脓散加减。
③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2)外治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深隐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3)手术方法①脓肿一次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②一次切开挂线法:适用于高位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肛痈的病因与诊断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肠胃,下注肛门。气血不畅,则肛门坠胀,潮湿瘙痒,甚则疼痛;大便努挣,气血更加瘀滞不行,则疼痛加重;小便黄、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
鉴别诊断
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肛隐窝炎的辨证论治与预防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肠胃,下注肛门。气血不畅,则肛门坠胀,潮湿瘙痒,甚则疼痛;大便努挣,气血更加瘀滞不行,则疼痛加重;小便黄、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皆为湿热之象。一、内治法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
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
3、阴虚毒恋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伴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肺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内侵,蕴结不散,阻碍气机而气血瘀滞,故肛门肿痛,日久不消;正气不足则难以成脓,正虚不能托毒外出,故疮口日久不愈,脓液稀薄;阴虚内热,则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肛痈

年月日 第3-5天(术后第2-4天)
管 直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主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要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手术治疗 □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
□上级医师查房, 制定术后治 疗方案
肠
诊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
周 围
疗 □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完成术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
二、治疗方案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l,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 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根据橡皮筋松动情况紧线
临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床
主要 护理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术后卫生 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用法
路
工作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径
病情 □无 □有,原因: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
中医外科学的肛门直肠疾病(下)【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11】

中医外科学的肛门直肠疾病(下)【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11】❄肛痈⑴肛痈的定义①定义: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②特点: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形成肛漏。
⑵肛痈的辨证论治①热毒蕴结证❶辨证要点: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舌红,苔薄黄,脉数。
❷治法:清热解毒。
❸名方加减: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若有湿热之象,合萆薢渗湿汤。
②火毒炽盛证❶辨证要点: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❷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❸名方加减:透脓散。
③阴虚毒恋证❶辨证要点:肛门肿痛,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舌红,苔少,脉细数。
❷治法: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❸名方加减: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
⑶肛痈的外治法①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较深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
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②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根据脓肿位置的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③溃后: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
日久成瘘者,按肛瘘处理。
⑷手术方法①脓肿一次性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②一次切开挂线法:适用于高位脓肿,如由肛隐窝感染而致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③分次手术: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
❄肛漏⑴肛漏的概念及临床表现概念: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
临床表现为:为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直肠。
⑵肛漏的分类①单纯性肛漏❶低位单纯性肛漏:只有一个漏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附件。
❷高位单纯性肛漏:仅有一条管道,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②复杂性肛漏❶低位复杂性肛漏:漏管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有两个以上外口,或两条以上管道,内口在肛窦部位。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l.中药汤剂内服(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 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二)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三)针刺疗法、理疗:(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针刺关元、十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第4节肛痈

4、现代医学分类
肛门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
4
一 概述
5、现代医学认为
99%与肛门腺感染,化脓有关,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
6、发病特点
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有高热,破溃后 形成肛漏。
5
二 病因病机
1、祖国医学:
⑴外感风、寒、湿、燥、火邪气。 文 献 记 载
9
二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对肛痈形成的认识
10
三 分类
1、肛提肌上脓肿 2、肛提肌下脓肿
⑶
11
四 诊断
1、症状
肛门周围突然肿胀,疼痛,坐卧不安,夜 不能眠,体温升高,卷怠不适,食欲不振,大 便秘结,排尿不畅。5-7天成脓,溃后成为肛 漏。
2、位置
位于提肛肌以上,位置深,全身症状重, 局部症状轻。 位于提肛肌以下,位置浅,局部红肿热痛 明显,全身症状较轻。
肛漏处理。
22
六 辨证施治
3、其它治疗(手术治疗)
⑴切开引流法
适应证:肛周脓肿,其体质
虚弱或条件不具备一次手术 者。 操作 方法
23
六 辨证施治
⑵一次切开法 适应证:
操作方法
24
六 辨证施治
⑶一次切开挂线法
适应证:高位(肛提
肌以上)脓肿。
作用机理:见右图。
操作方法
25
六 辨证施治
⑷两侧切开后位 挂线法
12
四 诊断
3、不同位置脓肿的临床特点:
⑴皮下脓肿: 位置:肛周皮下 组织内。 症状:局部红肿 热痛明显,全身症状轻。 指诊:有波动感 。
13
四 诊断
⑵坐骨直肠窝脓肿:
位置:肛门与坐 骨结节之间,比皮下脓肿 深而广泛。 症状:初起仅有 肛门部局部不适感,后逐 渐加剧,痛以跳痛或灼痛 ,活动不便。 指诊:有明显压 痛和波动感。
肛痈

临床表现
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 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 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 动感或穿刺有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 治宜清热解毒。
临床表现
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 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 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 热。
饮食护理
饮食易消化、富含营养,忌食辛辣、肥腻、 饮酒等刺激性食物,防止便秘和腹泻。 火毒蕴结证:肛周疼痛剧烈时可给予少渣流 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 水果,如芹菜、丝瓜、香蕉等,亦可以荠菜、 粳米煮粥食疗,平时可用马齿苋煎汤代茶, 或菊花饮代茶。忌辛辣、鱼腥。鸡、鸭等发 物。
临证护理
3、阴虚毒恋证 (1)病室保持通风,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因创面难敛,流脓时间长,应保持肛门周围 皮肤的清洁,以免继发感染。 (3 )观察伤口引流物的色、质、量及气味。 (4)夜间盗汗者,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汗出多 时,可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去汗液,避免邪入机体。
临证护理
1、火毒蕴结证
病室宜通风、凉爽、安静、舒适。 观察肛周局部红、肿、热、痛、程度及范围。
疼痛加剧伴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并告知医师给 予消炎止痛治疗。 观察生命体征,如发热持续39℃以上给予物理 降温 。
临证护理
2、热毒炽盛证
病室宜清洁、舒适,空气新鲜。 观察肿痛情况,疼痛难忍时可遵医嘱予外敷金黄散。 观察皮肤温度,是否成脓,以及发热、寒战、乏力、口 干等伴随情况。 对切开引流者观察其伤口引流物的色、质、量及气味。 若出现高热不退、疼痛加剧,或破溃后引流不畅,应及 时报告医师处理。
肛痈病(肛周脓肿)中医护理常规

肛痈病(肛周脓肿)中医护理常规肛痈病,是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抑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下注所致的疾病。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饮食、排便习惯及诱发因素。
(2)了解患者肛门症状及伴随症状、肛门指检结果。
(3)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4)中医证型:①火毒蕴结证。
证候: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漫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质红,苔薄黄。
②热毒炽盛证。
证候: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质红,苔黄。
③阴虚毒恋证。
证候: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质红,少苔Q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Q(2)患者避免坐位,高热及病情较重者侧卧休息,保持肛门、会阴部清洁。
(3)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红肿范围、温度、疼痛程度、有无波动感,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②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情况及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有无出血或渗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给药护理:中药应保后偏凉服;便后遵医嘱中药熏洗。
(5)饮食护理:①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饮酒和辛辣食物Q②手术后一周宜进清淡且营养丰富之品,以促进伤口愈合。
③急性期给予少渣、半流质饮食Q(6)情志护理:安慰患者,使患者调节情绪,安心静养。
(7)临证(症)施护:①患者疼痛时指导其中药熏洗坐浴,促使肿痛消退。
②患者发热时协助其取舒适体位,汗多时勤换衣裤、多饮水;高热不退时遵医嘱用药°③患者便秘时遵医嘱口服润肠通便药物,或行中药保留灌肠,或艾灸。
①排尿困难者,遵医嘱热敷下腹部,或艾灸,或留置导尿。
(8)中医特色治疗护理:①肛门肿痛:a.观察患者皮肤红,肿、热、痛的程度及范围。
b.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C.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取肛门、神门、皮质下、直肠等穴。
中医外科指导:肛痈的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
证候: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肤焮热;⾆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药:仙⽅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若有湿热之象,如⾆苔黄腻、脉滑数等,可合⽤萆薢渗湿汤。
②⽕毒炽盛证
证候: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痛如鸡啄,难以⼈寐;伴恶寒发热,⼝⼲便秘,⼩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药:透脓散加减。
③阴虚毒恋证
证候:肛周肿痛,⽪⾊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难敛;伴有午后潮热,⼼烦⼝⼲,盗汗;⾆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药: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肺虚者,加沙参、麦冬;脾虚者,加⽩术、⼭药、扁⾖;肾虚者,加龟板、⽞参,⽣地改熟地。
(2)外治
①初起实证⽤⾦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深隐者,可⽤⾦黄散调糊灌肠;虚证⽤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②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并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术⽅法。
③溃后⽤九⼀丹纱条引流,脓尽改⽤⽣肌散纱条。
⽇久成漏者,按肛漏处理。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肛痈

分类
按病理变化:1、瘘管性脓肿
2、非瘘管性脓肿 按病理性质:1、非特异性脓肿 2、特异性脓肿 按部位深浅:1、肛提肌上脓肿 2、特异性脓肿
临床表现
肛门周围疼痛、肿胀、有结块,局部红
肿灼热,坠胀不适,伴有发热、倦怠等 全身症状。易肿 易脓 易溃 不易敛 易瘘。 肛提肌上脓肿:位置深隐,全身症状重 肛提肌下脓肿:部位浅,局部红肿热痛 明显 1、肛门旁皮下脓肿 2、坐骨直肠间隙脓 肿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4、直肠后间隙 脓肿 5、直肠粘膜下脓肿
肛痈
石家庄市中医院 王彦峰
定义
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
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的肛门 直肠周围脓肿 文献中有“穿裆发”、悬痈 “坐马痈”、 “跨马痈”、“下马痈”、“脏毒”. “素问· 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 理,乃生痈肿。(病因)
特点
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手术注意事项
定位要准确
切口选择恰当 引流要彻底
必要时挂线
预防肛瘘形成
术后处理
酌情应用清热解毒 托里排脓的中药。
坐浴、换药 挂线的脱落一般在10天,必要时紧线或
பைடு நூலகம்
剪除 注意有无高热、寒战,及时处理。 抗生素应用 缓泻剂
预防和调护
防止暴饮暴食,忌食辛辣 醇酒等刺激性
临床表现(三)
3·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少见。发病缓慢,全身
感染症状甚重,肛门局部症状不明显,常有会 阴部沉重下坠感 里急后重感 排便时加重,下 腹部疼痛,时有排尿困难,常无定位症状,肛 周无异常表现。指诊直肠壁上触及肿块隆起, 有压痛及波动感。 4· 直肠后间隙脓肿:排便不适是较早出现的症 状。初期有恶寒发热,肛门外观正常,直肠内 有明显坠胀感,肛门会阴部下坠及钝痛并放射 至下肢。继续发展则全身症状加重,在尾骨与 肛门之间明显深压痛。指诊在肛管后 肛管直肠 环水平面以下触及局限性硬结或肿块,可触及 波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