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划分看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初中等级分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社会竞争的优胜人才‘ 。
广 大农 村 的孩 子 也必 然要 参 与 未来 社 会 的 竞 争 , 而竞 争 的 目的 自然 是 力争 成 为 优胜 者 。那 么 , 当前 我 国 农 村基 础 教 育 能 否培 养 出 未 来社 会 竞 争 的优 胜 人 才 ? 样 不 让 他们 输 在 起 跑 怎 线 上 ? 一 问题 成 为农 村 家 长 、 村学 校关 注 的焦 点 。于 是乎 , 这 农
一
、
等级 分 班 的 根源 分 析
这 些年 ,我 国广 大 农 村地 区经 济 虽然 有 了很大 的发 展 , 但
人一生 中发展潜力最大的阶段 。许多现实 的例子告诉我们, 即
是, 因为我们人 口众多, 穷 办大教育 , 资有 限, 投 农村基础教
育 仍 然 干疮 百孔 , 困难 重 重 , 大 农 村 中小 学 师 生 真 是 苦 不 堪 广 言 。其 中最 严 重 的 问题 是 教 育经 费 投入 严 重 不 足 , 础设 施 不 基
些 , 定广 大 农 村 基 础 教育 无 法 给孩 子提 供 与 城 市 孩 子 相 同的 注 教 育环 境 和 条 件 , 就无 法 保 证 他 们 享 受 与城 市 孩 子相 同的 教 也
育 服 务 , 也就 无 法 保 证 孩 予 们 未 来 与城 市 孩 了平 等 的 发 展 竞
资源和师资安排 、 分班对社会 家长及至教 师的影响三个方面具 体解析 初中等级分 班现 象问题 , 出这是违背 ( 育法》 , 指 嫩 的 是
劣汰 , 是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白然 规 律 。 这 种 理 念 和趋 势 下 , 这 在 世
应加强分班制度建设 、平衡班级间的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 加
教育公平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公平问题及解决方案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
教育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对于整个社会公平问题的态度,同时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
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到良好教育,并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案。
一、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在当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公平的问题十分突出。
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来分析:1.服务“城乡差别”问题依然突出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十分不均衡。
在城市地区,绝大部分优质校园都集中在富有的社区和学区。
由于城市规模,家长能够找到品质不错的私立学校。
而在农村地区,则未必能够满足所有孩子的能力要求。
这与教育体系缺乏均衡分配是密切相关的。
2.学费和书本费负担较重,导致教育不公虽然在政策上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免费,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地区差异。
部分地区需收取开办费、代课费、电费等杂费,学生平均每生每学期支付几百元,如果学生家庭财力不足,则会加重负担。
除了学费外,各级各类考试的书本费、报名费、辅导班等培训费也是学生的负担,许多学生的缺乏这些费用的条件,也因此错失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二、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我们众所周知要从多个角度下手,一起进行尝试和思考:1.配套资源必须足够教育公平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所引起的。
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均衡,是消除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前提。
在城市地区,必须扩大负责区域,使学生更容易拥有公共资源。
在农村地区,则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生产力,加快教育手段和教育硬件的更新换代。
2.学校运作机制是扶持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学校是基于教育行业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学校追求盈利和提供品质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则在教育公平方面使用资源。
学校坚持服务教育公平,可以使更多的欠发达地区得到基础教育的支持和发展。
加强学校发展,着力提高教育公平,是民族和国家基础教育工作、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初中阶段分重点班的弊病
摘要:初中学校分重点班的原因,分重点班的几个弊端.,不分重点班的好处,解决分重点班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重点班和普通班班应试教育教育公平时下,还有不少的初级中学都还在悄悄在每个年级中搞一两个重点班,余下的则为普通班。
规模大一点的学校分,规模小一点的学校也分。
有的学校从初一年级就开始分重点班。
有的学校更是把重点班和普通班,分为两个教学区,理由是给重点班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很多学校都热衷于分重点班,原来不分重点班的,后来也分了。
其实分重点班的学校的做法,违背了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弊端也越来越突出,教育质量反而下降,大部分师生有意见,家长有意见。
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的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既然法律规定学校不得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很多学校还是在违法的情况下要这样分班呢?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升学竞争日趋激烈,“升学率”客观上已成为社会衡量、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为了考得上重点高中的人数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教育局重视,上级政府重视,家长重视。
一个学校是否成功,是否出名也是靠考生重点学校人数,这也直接关系到今后学校招生的生源质量的好和差,以及领导们的办学成绩。
(2)学校师资结构欠合理,优秀班主任、学科把关教师人数有限。
(3)生源较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满足部分家长的择校愿望和心理,公办初中分班,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的家长。
你分班,他就选择你;不分班,他就不选你。
分班也是为了吸引优质生源。
(4)重点学校升学率,往往也是上级考核校领导参考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迫于压力,急于提高自己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声誉。
不可否认,分班后在重点班上课,老师不用在管学生纪律上伤太大多脑筋,上课比较顺手。
高中设立重点班弊大于利
立论:正一:评委老师们,对方辩友们,你们晚上好,对于我们今天晚上讨论的问题,在社会各界已经经过激烈的讨论,对于高中是否应该分重点班,各方褒贬不一。
但是的很多高中都分了重点班,在高中分重点班是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的。
因此我方一致认为,在高中分重点班是利大于弊的,理由如下:第一,分重点班有利于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理念都超越时代,被现在许多教育家视为至理名言,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在高中期间设立重点班,便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
……有利于减少两极分化现象。
第二,分了重点班有利于使个体的竞争力处在同一水平上,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竞争热情。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心理学》一书曾指出,每一个个体都会有期望超越他人的冲动与愿望,但若是竞争力相差太远,冲动便会被压抑,因此分重点班将基础相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帮忙和进步,而且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以重点班的同学为目标,发奋学习,一旦超越目标,便会有一种莫大的激励性。
第三,分重点班有利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不分重点班,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讲课快还是讲课慢呢?讲课快,对差生不公,讲课慢,对好生不公,而老师也是人,他是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的,这不正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吗?第三,分重点班有利于教育公平,现在社会各界都提倡要教育公平,而高中生分重点班就是对教育公平的体现。
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是指一种相对公平,正如社会资源的分配,只能是相对公平,针对一个人的能力,特色,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配置,而分重点班正是将一群……相近的学生分到一起,配置以相对应的教育,以满足各种不同个体发展的需求,这不是恰好符合教育公平吗?基于以上几点,我方一致认为,在高中时期分重点班是利大于弊的。
反一:对方辩友刚刚在立论中提到了高中设立重点班的种种好处,但是我听到的,尽是些空洞的理论,并没听到什么能够验证这些观点的例子。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现实情况入手,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区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以及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试图通过剖析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对策一、公平的界定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人将其界定在经济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法律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而有人又将其界定在政治领域等等。
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公平的含义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为目标的公平。
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是从人的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问题。
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
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
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一)教育起点不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
我国于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
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象。
1.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教育起点不公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村的文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村儿童在义务教育中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都明显低于城市。
“从辍学率来看,1998 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 3.23%,167万人;而农村初中生辍学率达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 个百分点。
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不公平问题及改进策略
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不公平问题及改进策略[摘要]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许多国家仍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对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局限性也愈来愈明显。
班级授课制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培养学生,重视理论轻实践,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这将引发潜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而这一点往往被广大教育者们所忽视。
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说明班级授课制下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同时针对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由此能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与权利。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教育不公平;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制作为我国目前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仍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它采用“统一、齐步走”的教学形式,极力强调标准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它将教师视为教学的主体,而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了限制;它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班级授课制的这些特征很容易引发课堂教学的不公平问题: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均等问题;课堂参与不公平问题及享有教育资源不公平问题。
这将给学生的身心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班级授课制引发的潜在的课堂教学不公平问题1.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均等问题。
从表面上看,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每个学生是很公平的,所有学生在同一个教室接受同一个教师的讲解、指导,他们拥有相同的学习环境,享有共同的学习资源,但实质上,这对于学生来说,反倒是不公平的。
班级授课制主要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排成班级的,教师向所有学生讲授教学内容虽然是同样的,但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却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可能之前接触过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就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然而,还可能存在的情况就是有部分学生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信息,教师讲这方面知识的速度远超出了其理解的程度,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就会被落下,而且很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情绪:反正跟不上,干脆还是放弃吧。
浅谈中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浅谈中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以高中阶段分班教学为例【摘要】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和最终目标的相等。
其中,对整个教育环节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而它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方面。
众所周知,分班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高中阶段因其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分班是允许的。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迈开了扩招的步伐,因而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的教学,又不影响学校高考升学率,我国高中普遍采取了“分班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我过教育过程中机会不均等的典型代表。
本文立足于高中阶段分班教学这一教育现实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分班教学教育社会学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规划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它要求社会成员在各方面都享有权利与机会的公平。
而教育机会均等则是人们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机会均等根据《教育法》及相关政策的规定,教育机会均等在我国主要涵义有二:一是指所有人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的差异平等的享有哦受教育的权利;二是指在自然、社会或文化方面处于不利条件的个体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国家必要的补偿和改善。
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有下列三种涵义:1. 起点均等。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
“重点班”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亵渎
[键入文字]“重点班”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亵渎期中考试之后,某地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布成绩。
任课老师们发现:该校初一11 个班级的成绩表显示,前4 个班级的语数外平均分均在100 分之上,后7 个班级的语数外平均分均低于100 分。
究其原因,原来学校把11 个班级分成了4 个重点班和7 个非重点班!于是教师发出质疑声: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怎么还分?目前,各地学校的期中考试已经基本结束,进入了成绩汇总和成绩发布阶段。
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期中考试既是对自己前段教学工作的总结,又是下一阶段工作新的起点。
因为在期中考试中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既有普遍性的,又有个别性的,都将成为教学双方不容忽视的经验总结。
然而,根据有关报道,近期某地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布成绩。
细心的老师们发现:该校初一11 个班级的成绩表显示,前4 个班级的语数外平均分均在100 分之上,后7 个班级的语数外平均分均低于100 分。
究其原因,竟然是校方人为的把11 个班的学生分成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所致,怪不得每个班的成绩相差较大,怪不得重点班的学生成绩鹤立鸡群,原来都是重点班惹的祸。
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禁止在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设置快慢班,重点班。
因为这既有失教育公平,又与国家提倡的全民接受义务教育原则大相径庭。
原本和谐的教学环境,在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氛围下,变得如同杀气腾腾的竞技场,给老师带来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不适,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法律法规背道而驰。
重点班的设置,是对传统的教育公平原则的严重亵渎。
在这个体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变成了校方沽名钓誉,创造成绩的工具。
虽然重点班的设置,为校方增色不少,甚至会给外界一个重视教学质量,教学成1。
不同教育阶段中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
阶段 中途辍学和 义务教育后没有 选择继续深造 的学生 中,女 生 的 比例 明显 要 高 于 男 生 。 这 也 是 中 国传 统 的 文 化 思 想 意 识 而导致的对女 童的不公平 ,这 主要是针对于农村 地区来说 。 城 乡 或 者 东西 部 地 区 的教 育 不 公 平 还 体 现 在 课 程 的 设 置 上 。 大家都知道新 课改教科书 的编写者几乎都是 ; t 大 、南京 师 lJ li :/ :i 大、华东师大 的专 家编写 。尽管在调研时也 去了一些农村 学 校了解情况 ,但是 内容大部 分是面 向的城市 文化 。这对于 具 有农村文化 的学生来说 是很 难与课本文化相 融合 的,从而 导 致考 试的失利 ,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 的。
不同教育阶段 中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
王 梅
( 延安市第 一 中学
陕西 洛川 7 7 0 ) 2 4 0
【 要】教 育 公 平 是 国 家对教 育 资 源进 行 合 理 配 置 时所 依 据 的规 范 与原 则 ,是 指 每 个 社会 成 员在 享受 摘 公共教 育 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教 育公平 包括三个层 次 :起 点的公平 ,即确保人人都 享有平等 的 受教 育 的权 利 与 义务 ,这 是教 育 公 平 的 前提 和 基础 ;过 程 的 公平 , 即提 供给 受教 育 者 相 对平 等 的 受教 育的 条件 与资源 ;结果的公平 ,即教 育成功机会和毕 业就业的公平 。从 不 同受教 育的阶段 来看教 育公平 的现 状 分析 有 助 于 我 们 更清 楚 地 认 识 到教 育 公平 的 具体 表现 。 [ 词】教 育 阶段 教 育 公平 现 状 分析 关键 【 中图分类号 】G 4 【 60 文献标识码 】A [ 编号 】10 —5 4 (0 ) 0 —0 6 2 文章 9 39 2 1 0 1 9 1 教育 主要 就是 重 点学校 与 非重 点学 校 的资源 配 置 问题 :对 于 学 习 成 绩 不 好 不 能进 重 点 只 能 进 普 通 高 中 的学 生 是不公平 的。但是对于进 了重点的学生也有 不公平现象 ,重 点高 中实行 的是分数档 次与学费档次 匹配 。而且 即使进 了重 点学校后也存 在不公平现象 ,实验班与普通班 教师配备不 一 样 , 各 种 教 育 资 源 的 利 用 程 度 也 不 同 , 学 校 领 导 对 实 验 班 同 学 的期 望 高 关 注 也 多 , 而 普 通 班 同学 就 享 受 不 到 那 种 待 遇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内容中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力促动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襄阳市教育管理学会关于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展开“襄阳教育人士谈学校教育公平”大讨论活动,是贯彻十八大相关教育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意义十分重大。
现就我市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动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方面,谈几点本人的拙见:一、应该逐步取消重点校。
全市统一配置,不再设置重点高中、重点初中和重点小学。
因为这些重点学校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甚至还有先进设施的体育场馆等等;而另外一些普通学校或贫困学校则是另一种情景: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像今春出现踩踏事故而闻名全国的老河口市秦集学校那样,校舍破旧,大门生锈,一推就倒,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等。
一些区、市、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如偏远地区)。
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我市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已经拉开了差别。
所以,有水平或者说是家庭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家长,就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重点高中、重点初中、重点小学。
这样一来,教育的不公平也就慢慢凸显出来。
因为进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甚至是贫困学校)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受到的待遇可想而知,那就是天壤之别。
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摘要]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四种属性:协同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共益性。
教学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保证教学和谐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
教学公平的主要实施策略有:教师交往要公平,教师评价要公平,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学生参与机会要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学公平;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公平意识与精神的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无歧视原则”就认为所有儿童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
教育公平应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这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主要就是教学公平问题。
现在我国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正在越来越好地得到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公平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从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意义和实施策略三部分对教学公平进行阐释。
一、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教学公平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态度、教学参与机会、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所采取的比较合理性行为。
教学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要求与体现,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
它具有以下四种属性。
(一)协同性协同性是营造教学公平氛围的前提,也是教学公平显示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教学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些关系直接影响教学公平。
第一,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教师主体性太弱,就会在教学中缺乏热情、缺乏创造,影响教学有效性。
若教师主体性发挥过当,学生就可能失去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有失公平。
同理,如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过当,就有可能出现过分自由,影响教师指导。
因此,教学公平应该表现在师生主体性协同发挥上。
第二,生生主体性发挥的协同问题。
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学生失当的主体性都会影响其他学生,进而影响教学有效性。
优生差生学校分班制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合理地分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班级中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优生差生学校分班制度的背景、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倡导因材施教。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分班制度往往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方面,过分强调成绩,导致优生与差生分班,使差生失去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部分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优生差生学校分班制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实行优生差生分班制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 以成绩为标准,将学生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
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重点班,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普通班。
2. 以班级平均分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班级。
班级平均分较高的学生进入高层次班级,平均分较低的学生进入低层次班级。
3. 以特长为标准,将学生分为特长班和普通班。
具有某一特长的学生进入特长班,其他学生进入普通班。
三、问题1.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分班制度过分强调成绩,导致部分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学习信心,影响其全面发展。
2. 损害教育公平。
分班制度使优生与差生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利于教育公平。
3. 降低教学质量。
分班制度使部分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影响教学质量。
四、改进措施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分班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品德、兴趣、特长等。
2. 采用滚动式分班制度。
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定期对班级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班级中得到充分发展。
3.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4. 强化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探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论学校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 底稿
论学校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对于高考,我们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就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
作为高考的奠基石,中学时代举足轻重。
但在目前,中学存在的重点班制度不利于师生成长,违反了教育伦理原则。
该制度的存在主要源于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对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
因此,很多人认为要废除重点班制度,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同时,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对教师实行全员培训,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重点班、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国外教育、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公平,引而深入到社会公平的问题。
废除重点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呼声响彻云霄。
但是由来已久的重点班制度在许多学校仍然以不同形式存在着。
重点班又称“快班”、“冲刺班”、“实验班”等。
它是学校领导根据学生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
将考试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放在一个班级内进行教学。
同时为该班配置较好的师资和教学设备。
一、国内中学教育概况1、教育思想封闭落后教育乃立国之本。
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
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体会的。
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
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的。
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
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
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
从“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划分看教育公平问题
所谓 的 “ 重点班 ”就是 一个学 校为 了保证 升学率 ,以
年级 为单位 ,从不 同班里把文 化程度相对较好 的学生编成
一
校 内部 的教 育资源几乎不可避免 地 向这些班级倾 斜 。最优 秀 的学生 、最 优秀 的教师 、最优 秀的教育硬件 等都首先对 这些班级 配置 ,而普通班级 的优 秀资源频频下 降 ,不可避
维普资讯
鲁教研究
MD 代教 育科 学 O现
EN E U I C N E R D c O S I C N E
2 0 年第 2期 08
从 “ 重点班"和 “ 普通班"的划分看教育公平问题
鲁 淼
桂林 5 10 ) 4 0 4 ( 西师 范 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广 西 广
从 出现 “ 实验班” “ 、 重点班 ”和普通班 区别 伊始 , 学
收稿 日期 :2 0 — 2 2 0 7 1— 4
作者简介 :鲁淼 ( 7- ,男,河南省汝南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原理专业, 1 4) 9 教育社会学方向。
5
维普资讯
有 时还 会酿成悲剧的发生 。普通班享受不 到优 秀的教师资 源 和优质 的教学 条件 ,这在学生和家长 的心 中就会产 生不 平等的阴影 ,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不好的成长预期 。
( ) 分 班助 长 了社 会 的不 正之 风 三
再次 , 合理配置 和共享教育 资源。国家现在经济相 对
薄弱 ,对教 育的投人还 很有 限,教育资源相 对 比较 匮乏 , 而且 比较分散 ,对于合理配置资源 比较 困难 。优秀 的教 育 资源如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学设备等大都集 中在城市 和 重 点学 校 ,而农村学 校教育资源 比较薄弱。国家要对这些 资源进行整合 ,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思考.doc
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思考作者:安雪飞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2期[摘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的不当定位、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对学生依据成绩人为分类等不公平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心理成长,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使学校人际关系紧张。
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育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教育过程不公平[作者简介]安雪飞(1971- ),男,内蒙古赤峰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北京 100011)[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169-01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成为可能。
但是一个人享有这种权利并不表示也获得了与他人同样的发展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
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包括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着重要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客观深入地分析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表现1.教育目标的不当定位造成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
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
教师往往更关注学习成绩好的一部分学生,依据他们的表现规定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教学方法和步骤,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划分看教育公平问题
作者:鲁淼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2期
摘要:我国新的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当前,“重点班”和“实验班”却在一些中小学校,尤其在一些重点中小学校越演越烈。
它助长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倾斜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本文利用教育社会学的观点阐述和剖析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重点班;实验班;教育公平;剖析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2-0005-02
所谓的“重点班”就是一个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以年级为单位。
从不同班里把文化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编成一个或几个班级,冠之以“实验班”、“清华班”、“北大班”等,集中骨干教师授课。
这样的分班,造成社会新的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蔓延。
义务教育法禁止“重点班”,就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教育资源进行均衡配置。
一、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界定
教育机会均等包含如下内容:(1)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在社会、经济、文化、阶级、民族、种族、性别、地理等方面)。
(2)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入学机会均等仅是在竞争起点上得到的机会均等,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比入学机会不均等更严重,也更不易被识破。
现在一些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出现的“重点班”、“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划分,就造成了在学校中的新的教育不平等。
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对于这些“重点班”、“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设立,有些人认为,它可以解决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能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区”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素质。
事实上,这样的分班,似乎对一部分尖子生有效果,但是对学习中下水平的学生却收效甚微,甚至加剧了两极分化,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助长了社会不和谐因素蔓延。
二、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主要弊端
(一)造成教育资源分配出现“鸿沟”
从出现“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区别伊始,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几乎不可避免地向这些班级倾斜,最优秀的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教育硬件等都首先对这些班级配置,而普通班级的优秀资源频频下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校内部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二)造成教师之间的不平等,严重挫伤了普通班级教师的积极性
“重点班”和“实验班”是学校的“面子”;学生心中的“理想之地”;家长追求的焦点。
有些学校甚至于称这些班级是“清华班”、“北大班”,好象只有进了这些班级,才有考名牌大学的希望。
这种班级的划分,一是造成了其他普通班级任课教师的人格受损。
因为学生、家长、社会形成了相应的概念,好教师教“好”班,差教师教“差”班。
事实上教师与教师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的高低。
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很难改变的根源在于这些重点班级的存在;二是造成了教师之间的经济入相差较大。
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三是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由于教师占有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学生具体情况不同,家长重视程度的差异等原因,教师付出同样甚至于双倍的努力,在教育效果上却并不对等。
由此,普通班的教师会认为,反正我不是最好的教师,教好教坏无所谓。
我教的学生不如他们,我的教育资源也不是最好的,我的学生差是理所应当的。
这样,由于教师的抵触情绪,普通班级的教育质量就会日益下滑,就会增加校园的不和谐因素。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在学生之间造成不平等
学生到学校上学。
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平等的教育,接受同样的教育机会,使用同样的教育资源。
重点班的设置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受到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分配,这样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普通班的学生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有时还会酿成悲剧的发生。
普通班享受不到优秀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教学条件,这在学生和家长的心中就会产生不平等的阴影,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不好的成长预期。
(三)分班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
美国教育活动家霍瑞斯·曼说:“教师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她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大得多。
”教育平等是社会的“稳定器”、“安全筏”,教育的公平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当今的大社会气候的影响下,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班级。
都使用浑身招数,千方百计“托关系”、“走后门”,把学校这片净土也搞的乌烟瘴气,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重点班”和“普通班”现象,成为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改进建议
首先,应该把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政策贯彻下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问题,政府应该常抓不懈。
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稳
定器”,在社会安定和和谐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教育公平的问题解决不妥,将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国家应该制订一个长期的政策。
以引起各级行政的高度重视。
其次,坚决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设置。
我们应该参照国外的做法,坚决取消重点班级的设置。
国家在新义务教育法里面已经体现这种精神。
不光在义务教育阶段。
就是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也应该取消这种设置。
这样才能使广大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满意,才能体现教育公平的含义,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再次,合理配置和共享教育资源。
国家现在经济相对薄弱。
对教育的投入还很有限,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而且比较分散,对于合理配置资源比较困难。
优秀的教育资源如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学设备等大都集中在城市和重点学校,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比较薄弱。
国家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
最后,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满足多层次的社会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创办一些有特色的学校。
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同时可以减轻公立学校的办学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