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合集下载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期中)课程论文题目: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101班姓名:王小波学号:2010211089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13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也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

但是中美贸易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美国屡次对中国的纺织品,家具,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进行反倾销。

这些事实背后的根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

关键词:中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在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

美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

国际经济学之标准贸易模型

国际经济学之标准贸易模型

05
贸易政策与贸易实践
关税政策影响
01
02
03
保护国内产业
关税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免 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促进 国内产业的发展。
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关税会使进口商品价格上 升,降低消费者福利。
扭曲资源配置
关税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 扭曲,使得资源从更有效 率的用途转向低效率的用 途。
非关税壁垒影响
限制进口数量
模型假设
完全竞争市场
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所有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价格接受者,没 有市场势力。
规模收益不变
模型假设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 例是固定的,即规模收益不变。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模型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自由 流动,不受任何阻碍。
贸易成本为零
模型假设国际贸易成本为零,即没有 运输、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
未来研究方向
拓展模型适用范围
进一步放宽假设条件,使模型更接近现实情况,如考虑不 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等因素。
引入更多影响因素
将更多影响贸易的因素纳入模型,如技术进步、政策干预 等,以更全面地解释贸易现象。
拓展到多国多产品模型
目前标准贸易模型主要关注两国间单一产品的贸易,未来 可以拓展到多国多产品的贸易模型,以更准确地描述国际 贸易格局。
贸易利益分配的实例
以服装行业为例,一些国家可能在生产面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服装设计方 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这些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 更多的贸易利益。
贸易条件变化
贸易条件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与进口商品的 价格之间的比率。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意 味着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或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 这可能会导致该国贸易利益的减少。

最新自考国际经济学简答重点(1)

最新自考国际经济学简答重点(1)

B1.悲惨增长的发生条件是:(1)增加的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偏向出口的产品的;(2)国外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是无弹性的;(3)该出口国在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从而其供应量的增长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价格2、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仅仅局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3.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有什么不同?(1)边际转换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利用既定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为增加一单位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它是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斜率。

而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任意给定的满足水平上,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以减少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为代价,两种商品的替代比率为边际替代率。

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而递增。

而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即为了保持总效用水平不变,每增加单位某商品,所能代替的另一种商品越来越少。

4.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01)(1)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化,可以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2)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利用本币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使出口上升,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

(3)条件:①对方不报复;②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③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4)本币贬值将先造成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

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

5、贬值的收入效应1)闲置资源效应:如果一国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贬值引起的出口增加会导致产出增加,收入水平增加。

36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 容 请输入答案

36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 容 请输入答案

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概念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

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在未接触国际贸易这门学科之前,对于我来说,比较,顾名思义,就是两种东西进行观察对比,继而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物品。

现在,我对于比较优势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仅局限于小范围。

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成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简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熟练理解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讲问题清晰化,大方面来说,能够更好地看清国际贸易的一些问题,小方面来说,能使生活中的小问题层次化,便于解决。

作为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然而,我对传统外贸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是有所质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学说虽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不尽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以优势分析为基础,以价格分析为切入点,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且具有理论上的继承性;同时它们也表现出共同的致命缺陷———将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为僵化的、凝固的和一成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特征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作为一种理论,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国际社会交换关系和贸易竞争状况,符合并且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斯密和李嘉图的优势理论揭示了在资源禀赋相同而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的形成;而资源禀赋论则以劳动生产率或技术不变为假设,揭示了资源禀赋差异对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

尽管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其借以立论的经济学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具有许多共同的理论特征。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上述两图说明,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 上述两图说明,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A、B两 两 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完全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造 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 国生 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A国生 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X商品, 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 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商 商品 品相对价格下, 国在 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 国在X商品上 品相对价格下,A国在 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 国, 国则在Y商品上 而B国则在 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 国。 国则在 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A国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二): 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雄辩的说明了国际分工与贸 易的利益及其普遍性,不过,在真实的世界中, 易的利益及其普遍性,不过,在真实的世界中, 生产不仅仅使用劳动,还会使用资本和土地等, 生产不仅仅使用劳动,还会使用资本和土地等, 那么如何确定一国的贸易模式呢? 那么如何确定一国的贸易模式呢?

相对价格 的差异来 贸易来源 于相对价 格的差异 源于相对 成本差异

相对成本 差异来源 于要素相 对价格差 异和生产 要素投入 结构 要素相对 价格差异 来源于要 素相对禀 赋的差异
初步的启示,例如, 初步的启示,例如,一个国家劳动力 具有禀赋优势,那么劳动力价格就低, 具有禀赋优势,那么劳动力价格就低, 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成本就低。 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成本就低。
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 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 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 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 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A 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 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 国的均衡点为 国的均 衡为E 衡为 b。因为两国的消费 者偏好相同, 者偏好相同,所以图中两 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 相同。 相同。

第一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局限性 1、假定过于严格。 2、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都处于优势 或劣势的情况。 例: 英国 葡萄牙 布 100L 90L 酒 120L 80L
第二节

相对优势理论

一、概述 二、理论分析 三、理论意义及评价
返回
一、概述 背景: David Ricardo (1772--1832) 1817《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1、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局限性 2、谷物法(1815--1846)
分工后
分析: 分工前A、B两国各自生产2单位产品,消 费2单位产品;分工后A、B两国各自生产3 单位产品,消费3单位产品。
例示
1、分工交换前
A 国 小麦 1单位劳动 25公斤 布 50码 小麦 100公斤 B国 布 40码
国内交换比价
0.5公斤小麦:1码布
(2码布:1公斤小麦
2.5公斤小麦:1码布
0.4码布:1公斤小麦)
假定生产/消费组合 15公斤
世界生产/消费
20码
70公斤
32码布
12码
85公斤小麦
2、分工后
A 国
各国专业化产量 50码布
B国
100公斤小麦
假定国际交换比价
假定各国出口量 各国消费量 各国消费增加 世界生产/消费
1公斤小麦:1码布
20码布 20公斤小麦 80公斤麦20码布 10公斤麦8码布 100公斤小麦
O
15 20 25
X
进口
B国
Y
67
进口
20 16 O
C S 76 80 100 X
出口
总结:
1、贸易基础:相对技术差异导致的商品价格 差异。 2、贸易模式:优势国专门生产并出口相对优 势较大的产品,劣势国专门生产并出口相对劣 势较小的产品。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二、有关概念
1、生产要素禀赋 • 生产要素在一个地区中 (factor 的天然供给状况 endowment):
2、要素丰裕度 • 不同国家或地区几种要 (factor TK A TK B素拥有总量的相对比例 abundance)
TL A TLB
3、要素密集度 (factor intensity)

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 由党的主席,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 长.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 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1977年与 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德一同获得了当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著作有:《对外贸易与贸易政 策》(1925),《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1931),《国际经济重建》(1936), 《资金市场与利率政策》(1941), 《稳定就业问题》(1949),《对外贸 易政策》(1955)等等.
(三)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要素禀赋理论较好地分析了生产要素在 各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国生产 要素状况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比李嘉图的比 较成本学说中的分工理论更加深入、更为全 面实用(如投资决策、贸易结构战略)。要 素禀赋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问世,实际上 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需 要,其影响至今仍然广泛地存在着。
决定贸易模式的 因素
生产技术绝对不同 (绝对劳动生产率差) 生产技术相对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差)
绝对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
H-O模型
新古典 贸易理 论
赫克歇尔 俄林
资源禀赋不同
特殊要素贸 易模型
保罗.萨缪尔森
当代贸 易理论 模型
规模经济贸 易模型 国际产品生 命周期贸易 模型
保罗.克鲁格曼
1.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 3.竞争的要素市场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内容摘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

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及机遇决定的。

本文主要从前提、角度、范围、性质等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比较比较优势理论简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认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

比较优势 原理

比较优势 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在众多的国际贸易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

所谓比较优势原理,就是指两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消耗与成本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益,其国内市场需求也大,那么就应该使用出口或进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在对外贸易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提高本国人民收入水平的考虑,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结果造成本国物价上涨,同时失去了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的机会,反而使其经济处于低增长甚至停滞状态,这说明了自由贸易的非均衡性。

因此,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自由贸易政策并不能带来预期的福利改善。

①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比较优势”,而不是一种“绝对优势”。

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人们试图找到一条既能够保证“比较优势”、又能够防止资源配置扭曲的“最佳途径”,由此出现了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要素禀赋差异,在某些要素密集型产业上,存在着要素比较优势,即当两个国家之间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时,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效率,即自由贸易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然而,自由贸易并不意味着无成本。

它是相对于封闭贸易而言的,而且,正如马歇尔·萨缪尔森( Marshall Samuelson)所指出的,如果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那么进口国必须以出口国的产品作为国内商品的替代品,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贸易条件可能恶化,出口国减少了出口量,进口国可能倾向于进口某些进口产品,从而引起贸易转移,这又是另一个问题。

反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往往在全球制定游戏规则,为自己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因此,尽管自由贸易原则总体上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但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只要适当控制,也可以降低他们的“贸易比较优势”,使他们参与国际分工,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的“要素比较优势”。

自由贸易,特别是进口替代战略,的确可以将技术落后的国家排除在外。

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

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

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1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最优产业结构的定义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在一个时间点上资本与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可以理解为劳均资本(不考虑自然资源)产业结构这一经济学概念一般定义为产业总体中各产业的比重及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最优产业结构是指产业总体中各产业之间的最优比例,尤其其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

在最优比例时,一个经济的资本积累效率最高,经济总体发展最快,经济结构的升级也最快。

最优产业结构是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

2要素禀赋为什么以及如何决定产业结构以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指出:一国应以其比较优势为依据制定本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在贸易双方资源有限且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分别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后相互交换,则双方的经济福均有增加。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 Heckscher)和俄林(Ohlin) 又进一步指出:一国应依据本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因为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该国的生产要素禀赋。

一国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 生产此种要素密集型产品,增加本国优势和福利。

波兰经济学家莱布辛斯基(Rybczynski) 又对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做了补充,认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另一种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由此推出:资本要素存量相对增加的国家,应预期其劳动密集型产业(L I) 将趋于萎缩,试图保护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行的;对于劳动力要素供给趋于增加的发展中国家,不适时宜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CI) 、技术密集型产业( TI) 可能导致比较优势丧失,致使经济增长欲速则不达。

按照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最有竞争力,其利润率也会最高,资本积累最快。

追求利润的极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必然会按照其所处环境中的要素禀赋结构安排生产的产品。

要改变一个内生现象,须从造成这个内生现象的外生条件着手。

产业结构是内生的,是被决定的,是限制条件下的最优。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制造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其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长期依赖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成本不断攀升,生产效率和利润率不断下降。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呼声不断,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制造业升级和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探讨中国制造业升级和优化的策略和路径,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特征,评估产业结构和升级的潜力和可行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1. 国内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比较优势。

分析当前国际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考察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探讨中国制造业升级和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要素禀赋分析。

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3. 产业结构和升级分析。

选取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产业链组织,评估其升级和转型的潜力和可行性。

4. 政策分析和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和优化的政策建议,包括产业政策、创新政策、贸易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等。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国际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2. 要素禀赋分析法。

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角度,进行要素禀赋分析,评估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之处。

3. 产业结构和升级分析法。

选取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假设条件: 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是固定的,且生产要素是同质的。在 各个区域或国家内部,生产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 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流动的。 3.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也即是两国之间没有运 输成本、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障碍,且两国的相互进 出额相等。 4.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即劳动生产率没有差距。 5.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在自由贸易下,仍继续生产 两种产品。 6.在两种产品生产上规模经济不变,即生产要素是完全可以 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生产成本的增减而变化。 7.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偏好相同。 8.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
4.要素供给不同决定要素价格的比例不同。在要素需求一定
的情况下,由于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导致要素价格不同, 在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下,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 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昂贵。 由此俄林得出结论,一个国家在生产 和出口本国丰富要素 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这样,国家才 能在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这就是生产 要素供给比例学说。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解决了两个原来不相关的国家发 生贸易关系的原因,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进一步说明在贸 易发生后,两国的自愿禀赋会发生什么变化。 俄林认为,商品的而移动 和生产要素的移动可以相同代 替,或者说一中移动可以引起另一种移动。所以,各种要 素的价格会因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而不断变化,最终 都趋向相等。
• 主要内容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是指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用不同国家生产要 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进出口贸易类型。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除了生产要素比例学说之外,还有要素价格均 等化学说。 (一)生产要素供给比例学说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直接导致 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商品价格 的国际绝对差异就是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差异。 如果两国间的价格差比运输商品的费用还大,那么,商品就会从商品 价格的国家流向价格高的国家,贸易双方都能从交换中获利,得到比 自己生产更多的商品。 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尝试的必要条件。俄林指出,商 品交换存在国际价格差异额只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产生国际 贸易还必须要求交换的两种商品其国内价格交换比例是不同的,就是 说商品在两国间具有不同的比例利益优势。 3.国内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商品价格比例不同。要素价格比例是指 生产要素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价格比例。俄林假设各国生产的物质 条件或生产函数是相同的,因为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乘以生产函数, 故他得出结论:商品价格比是由要素价格决定的。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

今天又遇到了这个熟悉的陌生问题。

又懵了下。

虽然国贸不是本专业,但是也挂经济学的边缘。

温故。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

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

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适用性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适用性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适用性摘要: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

有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从而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应该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本文拟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中国目前具备的比较优势,进而提出宗国现阶段仍然需要给予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适用性一、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GDP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9年,就实现了人均收人的翻番,紧接着又在1987一1996年期间的9年中再次翻番。

而其他国家在相类似的增长时期中,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韩国在1966一1977年期间花了1年,日本1885一1919年期间花了34 年,美国在1839一1886年期间花了47年。

1978一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是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因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创造上述奇迹?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就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一)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一)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行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战略。

不过,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或地区都没有达到赶超的目标。

相反,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取得了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或赶上发达国家的成绩。

日本和紧随其后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被誉为“东亚奇迹”的发展经验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关于东亚奇迹,学术界存在种种不同的解释。

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遵行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它们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在50、60年代,它们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就以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资本逐渐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得以提升,才逐渐把产业结构提升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产业。

形形色色的赶超战略的鼓吹者和实践者,都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差异看作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都把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视为发展经济和赶超发达经济的同义语。

为了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执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或地区不得不高度动员有限的资源,人为地扶持、优先发展一两个资本密集型产业。

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变量,换句话说,是一个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

在此要素禀赋条件下,为了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地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上,其他产业则将得不到最起码的资本。

结果,所扶持的产业,固然在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下可以成长起来,但在保护下必然缺乏竞争力。

受压抑的产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资本,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因而,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的提高只能落空。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

一、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

1、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是在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在分析和阐述比较优势学说之前,首先做出了一下一些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2)实行自由贸易(3)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4)生产成本不变(5)不存在运输成本(6)充分就业,劳动力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7)商品交换采用无物交换方式按照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的观点,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占有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能够广泛的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因而它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要素禀赋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俄原理。

其主要特点是产业区位论。

俄林认为区际和国际贸易是区际和国际分工的结果,而区际和国际分工又是产业区位的反映。

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内容:(1)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工资、利息和地租,而工资、利息和地租构成任何商品生产的成本。

(2)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3)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差异。

(4)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5)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在于,各国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使世界产量大幅度增加。

(6)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趋势。

3、相同点:(1)两者都是从各国的生产要素角度来考虑问题的;(2)两者都属于比较利益学说的范畴;(3)两个学说的都主张各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对于自己国家有较大利益的产品,同时去进口那些在国内生产处于劣势的商品,从而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4)他们都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贸易;(5)它们都认为对外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国家的财富,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l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的时代,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经济方面,这一矛盾集中在“谷物法”的存废上。
l 李嘉图认为必须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并从理论上给予证明。1846年,英国议会通过废除《谷物法》的法令。
对这一问题有许多解释:需求偏好差异说;人力资本说;贸易保护说;自然资源说;美国劳动高效率学说;要素密集反向学说等。
型产品。
第四节 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
一、机会成本变动下的比较利益
(一)机会成本的涵义
机会成本是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l H-O模型显示,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物。
(三)贸易所得
四、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五、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研究
里昂惕夫用1947年美国数据对H—O定理做了第一个经验性检验,他发现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美国,其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型程度比其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即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结果与H—O模型所预测的完全相反,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悖论。
4.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
5.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差异,这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6.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特点和局限性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一、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模型: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归结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其次分析了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
要素禀赋论或资源禀赋论,亦称要素-比例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成为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以下是部分课件内容: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
一、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产生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如果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拥有这一产品上的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加以度量。如果一国生产某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更少,或者投入单位劳动所获产出更多,则表明该国在生产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图形分析
3.贸易所得
采用一般均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l 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l 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分工,专门从事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之产品的生产;
l 新的生产贸易模式使各国的福利水平提高。贸易所得来自于产品的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的有效配置。通过贸易,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
3.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雄厚,被称为“资本丰裕”国家;有的国家人口众多,“劳动丰裕”。 要素丰裕度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判断一国的要素丰裕度一般有两种方法:(1)实物单位定义法:如果B国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力的比率大于A国,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A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2)要素相对价格定义法:如果B国资本的价格与劳动力的价格的比率小于A国,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A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3.国际贸易的商品数量规模减小。
二、需求、贸易条件与供求均衡
(一)国际贸易条件范围
穆勒从需求、交换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阐明了两国交换的上限和下限问题。主要观点如下:
国际价值是国际交换中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比率,实际上就是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 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2.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如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衡量的是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 如果生产单位Y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X产品,则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的双方都会从交易中获益。
绝对优势理论的图形分析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评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三、H-O贸易模型
(一)H-O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l 按照H-O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故一国应当尽量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l 只要实行自由贸易,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的利率相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可能实现的各自产量组合的最高界限。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利益仍然存在,但有所变化。
1. 两国实行不完全的国际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2.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即使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只要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也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就仍然存在着通过贸易共同获利的可能。
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是由两国内交换比率决定的。即比较成本规定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
在国际贸易双方分配贸易利益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反之,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多。
(二)相互需求和供应条件曲线
相互需求理论解释了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但并不精确。阿·马歇尔综合了李嘉图的供给分析和穆勒的需求分析,用提供曲线更加精致化说明比较优势理论。
提供曲线是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各种进出口组合。
贸易条件的均衡,即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数量等于另一国愿意进口的数量,该数量代表两国贸易中的一种均衡状态。
如果贸易条件偏离了Te,两国供求力量会自动使市场恢复均衡。
贸易均衡需要具备的条件:各国贸易收支平衡和各国商品的进出口需求平衡。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命题
1.贸易双方生产的商品成本存在着比较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双方的生产技术的差异形成的;
2.以比较优势的原则组织专业化国际分工;
3.开展不受干扰的自由贸易;
4.国际间商品交换劳动量的比例不能由国内商品交换的劳动量比例来决定,而应由国际价值来决定。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1.李嘉图模型的假设条件
李嘉图比较利益模型是以商品与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为基础,以不存在贸易限制、交易费用和规模收益等为前提条件,用两国、两商品、一种生产要素来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
2.生产和贸易模式
生产和贸易的模式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