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
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 业(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 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 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 没有别的树,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 花瓣繁乱交杂。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 前走,想要走完这片桃花林。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 林的? (用原文回答)
答:渔人是在"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的情况下发现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便看 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 的。(渔人)就舍弃船,从洞口进入。初进时洞口 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 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 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 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 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 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 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 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 神秘色彩。
一、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1) 二、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写作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即 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军阀
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同时,东
晋王朝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陶渊明这样的寒门之士
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加之他性格耿直,不愿攀附权贵,因而和现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 (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们。(有人)便邀请(渔人)返回到自己家里去, 备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探消息。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 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再从 这里出去,便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又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 必说魏朝晋朝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 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 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少 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 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 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 源自文库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实格格不入。公元405年,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
县令,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
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
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两方面? 生活环境:宁静、和平、幸福 社会风气:热情好客、和睦相处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 个地方?为什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一、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 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
源人的生活景象的?
答: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生活情况: “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精神状态: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里面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 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 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为他们)一件一件详细地介绍了自 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完)都感叹惋惜。其 余的人又一个个请(渔人)到他们家去作客, 都拿出酒肉饭菜来(招待他)。渔人逗留了几 天,(渔人)告辞离去。桃花源的人告诉 (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 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已经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路 (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武陵郡城, 拜访太守,说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他前往, 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居然迷失了(方向),再也 找不到原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读书人,听说了这件 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3) 1、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宁静、幸福
2、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 和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三、告别(再寻)桃花源(4—5) 1、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2、含蓄表明理想社会是一种幻想。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 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