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一)焦虑、虚幻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

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

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

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

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

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

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自卑、胆怯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

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

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

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一些行业就业需求下降。

加上毕业生总量的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长期存在,因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

就业竞争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有一些变化。

因此,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与将来工作与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1.1 焦虑感强烈就业压力对大学生造成影响的情绪之一是焦虑。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前途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

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而在择业的过程中,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产生了“焦虑症”。

常常感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沮丧抑郁。

1.2 择业期望值高一些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很高,仍把在大城市、大公司、待遇高的工作岗位最为自己选择的目标,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而对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因而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

当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导致择业行为出现偏差。

甚至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时,就会产生失落感。

调查显示,2013年在校大学生中分别有15.0%、5.1%和1.7%会在求职时优先考虑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

北京作为首都,各种类型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总部的聚集地,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就业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对求职者仍然具有强劲的吸引力。

1.3 自卑与自负自卑与自负是大学生较为常见心理障碍。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自卑与自负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误区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误区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误区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误区及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一、择业误区:
1、“金钱至上”的观念:假定只有选择最高薪水的工作才能成功。

2、“社会俗气”的观念:假定学校教育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具有显
著社会地位的工作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3、“循规蹈矩”的观念:择业时只能按照传统行业和家庭限制来择业,
不敢冒然尝试新领域。

二、原因:
1、未接受专业职业规划培训:职业规划重要性未得到认可,很多大学
生在择业时没有斟酌充分。

2、社会对显著性成功的过度看重:学校教育给同学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倾向于看重社会的评价,而忽视职业快乐与个人实现的宏伟。

3、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一波技术革命到来的背景下,传统行业面
临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急切想要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择业,导致择业
观念混乱。

三、应对措施:
1、进行完善的职业规划:引入合理的职业规划模式,引导毕业生辩证
地理解职业规划,理性面对择业问题,不被融入金钱至上、社会俗气、
循规蹈矩的误区。

2、建立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匹配模式:对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传统行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可能,需要把握好个人能力和传统行业之间的匹配,以适应大局。

3、加强体验与培训:通过实践体验与各项培训,让毕业生在择业决策前更加清晰明确,有充分的斟酌时间,让可能选择的职业都有可能体现出来,增强择业的自信。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办法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办法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

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一)自我认知失调1.自负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

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

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

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

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

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二)情绪困扰1.焦虑心理。

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

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

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

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

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

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

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摘要:详细阐述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自我调适等几个方面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探讨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至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7%,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

这就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最终引发了一些学生的心理失调。

二、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面对求职择业,有的人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有的人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有的人急于求成,盲目浮躁。

一旦在求职过程中事与愿违,就会产生焦虑和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轻视自己、低估自己的自我否定倾向。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

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人格的生成。

3.自负心理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

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

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行为一致的现象。

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就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5.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的安排和家长的奔波,依赖心理严重。

三、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误区1.急功近利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政府机关(6.3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要坚定信心,调整好心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急功近利心理有些同学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在择业过程中以追求金钱为第一目标,放弃了理想与道德,片面追求待遇和权力。

而有些同学由于自身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又存在眼高手低,妄自菲薄等问题,这两类同学都表现出自卑感强,对社会存在偏见,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也有少数同学出于对待遇的高期望值,并且有可能受用人单位的待遇条件的诱惑,导致他们投机取巧。

还有的同学由于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或者只看到找工作的短期行为,或者将找工作当作逃避艰苦地区就业的手段,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勇气,都易造成心理问题。

2、“重物轻人”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工作就是挣钱,挣钱多就是本事。

现代大学生只注重自己的工资收入,而忽视自己在工作中的学习和提高,从而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下降,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3、经济效益作怪某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思想也不够解放,用人标准比较单一,而不注重对人才的考察,将收入、职称、户口等因素列为招聘的主要依据,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造成一些同学毕业后不愿意去新的环境中工作。

4、眼高手低的问题存在眼高手低,得陇望蜀的现象,这样的同学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社会调查,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导致错误地认为名牌大学的文凭含金量高,找工作容易,于是盲目的追求名牌大学,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对学习知识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从而失去了很多深造的机会。

5、挫折承受能力差由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市场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大学生求职难的现象日益突出,而且就业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配套,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不善于协调好心理冲突,从而导致不能顺利就业。

二、预防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择业观是指人们对待业务和择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 1—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 2—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 就业心理问题概述 • 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 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
— 2—
— 3—
一、就业心理问题概述
就业心理:
就业心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 般心理特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 会关注的焦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求职门路广,给 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 就业。
— 11 —
二、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七)冷漠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因在求职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 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的心理。他们自认为看破了红尘,听天由命,任凭发落。 这就是就业中的冷漠心理,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 5—
二、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焦虑与恐惧心理常常表现为:
为问题忧小小的得失而耿耿于怀; 为尚未到来的心忡忡; 既不想迷失自己的方向,又不敢勇往直前; 对未知的求职职业感到莫名的恐慌; 一方面渴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不愿意走
出校门,对走上社会感到恐惧; 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
— 6—
二、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二)急功近利的心理
就业时过分看重地位和薪资,这种心理就是急功近利的心理。择业时名利心理过重,盲目追求高 待遇,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这可能会使大学 毕业生满足于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发展看这并非明智的选择。

【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有哪些

【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有哪些

【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有哪些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前途,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稳定。

受我国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和解决。

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1.焦虑心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心理上表现为过度焦虑。

由于社会客观实际与自身情况并不完全相符,他们满怀激情参与就业竞争,想要一份稳定且待遇不错的工作却不能如愿实现,毕业后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都没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多次受挫必会产生焦虑,使其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心理大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愿意接近陌生人,不愿意和别人沟通,说话拘谨、处事优柔寡断、心态悲观失望,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这阻碍了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觉得用人单位都很挑剔,自己肯定不会被录用,面试的时候不敢主动推销自己,胆怯心态溢于言表。

3.自傲心理大学生的孤傲心理是缺乏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的仗着家境较好而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一味追求实惠。

因而在择业过程中容易好高骛远,盲目乐观,目标定得很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反差。

4.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忽视所学专业特点,不愿根据自身情况寻找合适的工作,择业时一味追求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盲目涌向中心城市或发达地区。

在就业过程中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思想严重,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错失不少机会。

5.冷漠心理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受挫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情绪中不能自拔。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有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外,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因此,重视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利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有利于其顺利就业,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一、我国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据人事部资料统计显示:200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毕业生约有480 万,2009 年就业的大学生将高达千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630 万。

所以,在2011年之后的近两三年,也就是我们本届大学生面临就业的时期,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1. 自负高傲心理。

自负心理是在求职的大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理问题。

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拥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综合能力和个人才干都比普通劳动者高。

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是好高骛远、自命非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这些学生择业时往往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盯着大城市、好岗位,择业目标不切实际,往往会错过很多本可以就业的时机。

2. 自卑怯懦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时机。

过度的自卑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者面前畏首畏尾,过分紧张,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因此错失就业时机。

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摘要]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给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在毕业生中较易出现的择业心理问题,找出缓解和消除毕业生不良择业心理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心理健康一、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问题(一)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表现为紧张、失望、忧虑、烦躁、恐惧、焦急等。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准备不足或人才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不可能一帆风顺。

对现实的无奈和竞争的失败,容易产生忧虑焦急、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很好地宣泄或转移,将不利于毕业生聪明才智的发挥,降低办事效率,损害其身心健康。

(二)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人对自身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有生理缺陷的人和性格内向的人易产生自卑感。

自卑的存在损害了自我的形象,不利于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标。

自卑感强的人缺乏自信心,不敢参与竞争,对竞争采取回避的态度。

自卑的存在不利于个体正确地评价自己。

(三)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一种不良心态。

学生往往认为,条件相当的人,找到的工作应是相当的。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一旦发现别人的工作比自己的更理想,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盲目的攀比并不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一旦找不到,学生们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和不满,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四)怕苦心理在校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愿到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找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一个劲地涌往大都市。

而且,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面变得狭窄,从而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和失败率。

(五)依赖心理依赖心理的存在是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的表现,凡事总是依靠别人,缺乏独立意识,在择业中不主动积极地为择业做准备,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而是将就业希望寄托在学校、家人和亲朋好友身上,这些都是依赖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中的职业迷茫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的职业迷茫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的职业迷茫心理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就业压力和职业选择。

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职业需求的变化,许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常常经历职业迷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影响着大学生的决策和行动,并可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职业迷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缺乏清晰的认识。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

由于缺乏自我认知,他们难以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从而导致职业迷茫。

其次,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对大学生职业选择造成了困扰。

过去,传统行业常常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佳选择,但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的行业和职业出现了,并且成为市场上的竞争热点。

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这种变革,因为他们可能缺乏了解这些新兴行业的机会,无法准确评估这些行业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另外,社会和家庭的期望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迷茫产生影响。

许多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从事前景广阔且稳定的职业,如医生、律师或公务员。

然而,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能与传统的职业期望不符,他们可能更愿意从事艺术、新媒体等领域。

这种差异导致了大学生的内外部压力,使他们陷入职业选择的迷茫状态。

此外,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职业迷茫的因素之一。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行业的需求和趋势不断变化,这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担忧和焦虑。

他们担心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否能够持久,是否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他们的职业迷茫感。

面对大学生职业迷茫的心理状态,有一些途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和克服这种困扰。

首先,大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志愿者工作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工作内容。

其次,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和辅导的帮助。

学校通常提供职业指导服务,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可以帮助大学生评估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信息提供合适的职业建议。

大学生就业时常见心理障碍问题及面试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就业时常见心理障碍问题及面试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就业时常见心理障碍问题及面试心理学知识一、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常见心理障碍问题:( 一) 自我认知失调1. 自负心理。

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很有才华, 高人一等, 因而傲气十足。

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自命不凡,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对工作挑三拣四,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挑剔, 结果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

一旦不能如愿, 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现象。

2. 自卑心理。

部分大学生极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人长相平常、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可调配,总是自惭形秽,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在择业中, 缺乏自信和勇气,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不敢竞争。

老是悲观失望、缩手缩脚, 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3.盲目攀比。

事事攀比的大学生, 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 极易受别人干扰。

他们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在就业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瞻前顾3. 挫折心理。

大学生生活经历比较简单, 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在就业问题上容易受到挫折。

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一旦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就陷入无边的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无法自拔。

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 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 挫折感就越重。

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 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 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 三) 人际交往障碍1. 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甚至饭来张口,衣来升手,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 害怕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不懂得如何去拼搏争取,在求职过程中,抱着守株待兔的心理,总想依赖于学校,老师,父母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坐以待“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求职有压力,自然就有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这些不好的心理变化有一个认识,以做好应对的准备。

(1) 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

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就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 自傲(期望值过高)。

这种情绪正好与前一种相反,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

在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3) 焦虑。

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

他们过度担心求职中的困难和结果,整日忧心忡忡,不能释怀。

(4) 急躁。

大学生求职中常常出现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

在工作没有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

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5) 怯懦。

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谨小慎微,老是想我跟人谈的时候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啊?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给用人单位的印象,以致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这些同学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却手忙脚乱,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6) 抑郁。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产生抑郁心理。

(7) 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

当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反应。

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就听天由命。

(8) 逃避、抵触。

这种心理与“冷漠”有些类似,但产生的原因却不相同。

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是因为过惯了校园生活,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社会角色的客观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常常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1)急功近利。

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

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

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

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

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

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

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

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

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

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

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

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

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1)焦虑。

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

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问题的分析与建议摘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偏差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改善措施。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心理压力;一、前言随着中国各地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致使产生社会上出现“毕业=失业”的现象。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越来愈大,更有一部分毕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焦点。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问题分析(一)认知心理偏差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时,对其自身、职业、社会环境等问题的认识、推理与判断。

当今大学生普遍无法对其自身、职业、社会环境形成正确且客观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认知心理偏差的问题。

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自我认知大学生一般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很明确,主要分为自负心理和自卑心理两种情况。

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在选择就业时,不能实际的分析自己的情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待遇要丰厚、交通要便利、工作量要小、工作不能艰苦等,这些都成为了选择一份工作的必要条件。

这就往往让招聘单位望而却步,并给招聘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等不良的印象。

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来,看见招聘单位的应聘条件,明明自己符合却都不敢向其推荐自己,固步自封。

尤其是看到应聘人很多的情况,其往往都会出现不战自败的现象。

2.外围环境认知大学毕业生看不清眼前的现实问题,目光集中在金钱、环境条件、待遇等问题上。

这就是其在选择工作时十分犹豫不决。

并且,大学生还容易过度的美化实现理想的过程,当其真正踏入社会后,面对理想和现实中的困难的差距时,容易出现无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的情况。

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刚毕业就业后,遇到问题时出现一蹶不振的状况,而且,很难再站起来。

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的心理因素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的心理因素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的心理因素及解决方法在现代社会,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迷茫和矛盾之中,因此对所选择的职业产生深度疑虑。

本文将探讨导致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的心理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心理因素1.社会期望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和同伴的巨大期望。

家庭希望他们能够选择一份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社会期望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而同伴则会关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这种集体期望会使大学生感到沉重压力,产生职业选择上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2.自我认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对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建立非常重要。

职业选择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同感。

当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技能和目标抱有模糊的认知时,就会导致职业选择焦虑。

3.信息过载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种渠道的大量职业选择信息,很难准确地了解每个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前景。

信息过载使他们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值得信任的,导致不确定性和焦虑。

二、解决方法1.自我调适大学生应花时间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技能,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偏好。

此外,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等活动,增强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减轻职业选择焦虑。

2.理性思考大学生应树立理性思维,不要过分追求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而是注重自身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与此同时,他们可以积极寻找职业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包括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及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要求等,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职业选择。

3.寻求支持网络大学生可以与身边的亲友、同学和专业人士交流,寻求他人的建议和支持。

这些人可以在职业选择上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减轻职业焦虑。

4.适应不确定性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能需要多次调整和尝试。

了解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正常的,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这种不确定性,并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 松 韩 露随着大学连续十几年的扩招,大学生已不像过去那样稀缺。

据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一些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心理,如焦虑,恐惧,嫉妒,抑郁,从众,攀比等等。

文章在系统梳理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同时,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近年来,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

通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学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系统梳理,找出原因,使他们能够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择业过程可从时间上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一)择业初期产生的心理问题择业初期是指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为求职工作提前所做准备的阶段,如考级考证求职材料的准备,也包括实习等工作。

初涉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及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但由于经验不足,对于求职往往过于理想化。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心理。

自负心理。

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往往易形成自我认知的偏差。

尤其是那些从小到大成绩优异老师喜爱的学生,他们对自己极度自信,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恃清高的感觉。

在缺乏社会经验的状态下,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明确自己定位,往往在没能够很好地把握就业市场的情况下,片面强调高收入。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低估或者轻视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倾向。

往往表现为不自信,不积极,不敢争取,对于就业充满恐惧。

这种心理的产生往往原因有多种。

如在大学期间,学习不突出等。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自主性差,对学校和父母产生依赖。

中国的大学生往往习惯性地依赖父母。

虽然毕业找工作已经是走向独立的一步,但这种依赖感不会突然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大学生伴随就业难问题在择业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困惑,笔者总结了大学毕业生择业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即心理矛盾,认知误区和心理障碍,从社会转型、国家政策、高校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择业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
作者简介:胡宇飞,男,汉族,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江苏科技大学船海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1.大学毕业生常见择业心理问题类型
1.1心理矛盾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完美的设想与规划和竞争激烈的现实之间的反差往往使满腔热情的大学生灰心失望;第二,创业与环境的矛盾。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往往抱有完美的创业设想,但他们“初出茅庐”很难找到发挥才能的理想环境,从而导致空有满腔抱负而无施展空间;第三、自我定位与社会期待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容易产生走两个极端,即自负与自卑,当这两种自我定位和社会期待出现偏差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

此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还存在竞争失败、性别刻板印象、家庭与社会的矛盾等。

1.2认知误区
社会需求和求职压力会导致心理认知误区,第一,求职理想化,择业目标和定位超越现实,忽视专业优势,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追
求实惠,盲目追求“改行”;第二,一味追求对口,以至于错失良机,如法律专业毕业不愿意做行政文员;第三,攀比心理,“身在曹营心在汉”或是反复跳槽;第四,走后门,采取不正当手段,请客送礼,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

1.3心理障碍
第一,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对于“能否实现满意职业”往往会意志消沉,影响学习和生活;第二、急躁心理,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匆匆签约, 后来发现未能如愿, 又匆匆毁约;第三,挫折心理。

就业期望值过高,挫折感强烈,如果再盲目一意孤行, 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第四,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自己不努力,单纯依赖老师和父母,守株待兔,“坐以待毕”;第五,问题行为。

平时没能满足的需要或挫折感可能导致问题行为,如摔酒瓶,黄昏恋,酗酒等。

2.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2.1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变革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市场转变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在不断更新, 在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的影响下,大学生择业观念更趋于多元化,他们在求职中更注重经济效益、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 忽视专业技能和社会期待,如毕业生议论的热词“拼爹”,认为择业比得就是父母,如此将导致大学生在求职中盲目攀比,功利主义等不良的择业心态。

2.2国家政策
我国在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旨在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增加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人才培养缓慢和和众多学子求学难
问题,可谓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同时就业难问题也随之产生,社会就业岗位数量远小于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毕业生尤其是部分冷门专业在择业中承受巨大的压力, 从而形成挫折心理。

2.3高校教育体制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更新加快,而学校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材资料,教学形式等不符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以来,毕业生不适合市场需要情有可原,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给他们身心造成巨大的压力,进而出现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

2.4大学生自身因素
自我认知偏差。

部分同学自我认识容易偏向两个极端,即自我夸大和自我贬损。

对于自身条件优越的学生来讲,往往对工作要求较高,难以把自己放在正确位置去思考,而对于相对综合实力较弱学生来讲,往往茫然悲观,这两种心态都会导致心理困惑和求职失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性会导致他们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失衡;此外,自身综合素质
3.应对策略
3.1宏观方面
第一、对于国家来讲,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如增加大学生村官岗位,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小额贷款,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法律约束等,使大学生看到更多希望,增强求职动力,从而消除悲观失望,迷茫无措的心态;第二、对学校来讲,要开展职业教育。

组织学生进行职前教育,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学习择业技巧,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分析求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择业心理素质;第三,对于家庭来讲,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给予支持和鼓励,当求职受挫时,来自父母的理解和鼓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压力,恢复自信。

3.2微观方面
第一,合理进行自我评估。

面对择业中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毕业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让心理咨询师对个人性格、兴趣、职业期望进行评估, 从而准确把握自己的职业目标、优势劣势和职业定位,提高择业成功率, 避免由择业失败造成的心理挫折;第二,制定适当的就业期望值。

就业期望值主要包括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和职位高低等内容,毕业生要结合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综合能力、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和社会需求正确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如英语表达能力强,有过社会实践经历等,确定“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避免急于求成,盲目签订就业
协议,这样才容易实现期望值,减少心理困扰,产生自我激励的效果;第三、正确处理感情问题。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宝贵时期,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众多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他们风华正茂,情感丰富,还要面临另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即恋爱,对于毕业生来讲,部分同学主张“黄昏恋”,现实中,这种恋爱很大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处理得当,则能提高学习和择业动力,否则蹉跎时光,再加上就业压力,很容易产生困扰,因此,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的处理感情、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方成智,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4]何继美.论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心理调适[j].扬州大学学报,2002,(4).
[5]彭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