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_公共服务_关系与差异_杜万松

合集下载

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 昭通学院 陈 松 / 文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特征,在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相对匮乏的情况之下,政府更多的是去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基本需求。

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域,它的出现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朝着多元、合作网络的方向发展。

非政府组织 公共产品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级理论解释人们的行为动机,在物质较为丰富的情况下,人们会放弃对物质的执着转而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但是,在我国公共产品供给还在相对匮乏的情况之下,政府更多的是去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基本需求。

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不单单只是单一的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因为地域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还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特征,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才能实现这种愿景。

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就要求社会中存在着多元的供给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把公共产品供给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去讨论,不管是社会契约论还是福利国家理论,都主张将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完全放任给政府,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实现。

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仅限于政府,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社会力量在不同需求中发挥的作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从私人需要偏好考虑,扩宽了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公共产品的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政府可以完全成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但不一定是公共产品唯一的生产者,政府在“掌舵”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市场中存在的私人部门组织生产。

然而由于市场存在的先天缺陷,简单的通过竞争来减少成本、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满意度是无法解决由生产带来的外部性问题。

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分析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产品有着一个从决策到生产公共产品、以及最后对公共产品进行提供和分配的一个过程。

因此,将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划分为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决策能力、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产品资源的能力以及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资源的获取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公共产品与公共事业辨析

公共产品与公共事业辨析

公共产品与公共事业辨析(一)概念的意义不同:公共产品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公共服务是解决公众利益的保障性问题。

由此决定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分析起点。

很难考证是谁最先提出“公共服务”这个概念。

但是,公共服务总是同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如果说公共产品更多地关心公共性,那么,公共服务更多地关心公益性。

“如果把政府服务作为我们判定公共服务的标尺,那么,公共服务可以界定为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提供各种物品(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的活动。

”“因此,物品属性不是判定公共服务规定性的依据。

”“公共利益才是判定公共服务的内在依据。

只有与公共利益相联系,物品才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

”[1]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研究视角是不同的。

无视这种差异,非要用公共产品的规定性来推导公共服务的规定性,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提供的物品不限于公共物品”。

在逻辑上,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1]。

把公共服务这个公共利益保障性的概念误读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概念,容易造成公共服务价值的失落,甚至于误导实践。

(二)关注的层面不同:公共产品多关注工具层面,公共服务更注重职能层面。

公共产品的分析方法千差万别,划分标准各不相一,但是,从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到研究公共产品的问题,始终没有离开工具操作的层面:一是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含准公共产品等中间状态)。

萨缪尔森依据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把物品分为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马斯格雷夫依据消费者主权实现程度与正外部性程度,把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混合物品和优效物品。

布坎南依据不可分程度与相互作用集团的大小,把物品分为纯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在有限的人群中具有公共性的部分可分物品、公共性是部分可分的很多人的物品和服务、完全不可分的有限集团的物品和服务。

二是如何确定公共产品的生产主体、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

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同时又是生产主体。

而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可以分离的。

公共物品或服务培训

公共物品或服务培训

公共物品或服务培训一、引言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给全体市民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公园、道路、医疗保健、教育等。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培训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至关重要的。

本次培训将重点介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特点、提升服务水平的方法以及解决公共服务中的常见问题等内容。

二、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特点1. 共享性:公共物品或服务是供全体市民共享的,其中的资源和机会应该公平分配给每个人。

2. 公益性:公共物品或服务旨在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和社会利益,而非牟利。

3. 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使用不会排除其他人的使用权,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服务。

4. 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权,所有人可以同时使用。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方法1.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服务的规范性和效率,包括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标准操作规范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

3. 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如竞争性招投标、价格调节等,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4. 推行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如在线申请、查询、投诉等服务,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5.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创新。

四、解决公共服务中的常见问题1. 服务内容不统一:公共服务中,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服务内容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加强协调和沟通,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 服务质量不稳定:公共服务中,由于人员素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服务质量可能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需要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提高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3. 缺乏公众参与:公共服务中,缺乏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容易导致服务不够透明、公正和民主。

因此,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促进市民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参与。

与公共服务相关概念的辨析

与公共服务相关概念的辨析

tion)。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 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群 体机构。狭义的社会组织大致相当于非政府组织, “公益组织”则是指社会组织中从事公益活动的组 织。 慈善组织(charitable organization)是指从事各 种慈善活动以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非营利性民间组
・58・
万方数据
事的活动和其他公共组织所从事的活动”【8】∞扪。公 共事务可划分为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 社会事务(social affairs)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 生、体育、民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与社会 事业活动的领域相同。 五、公共企业 公共企业(public enterprise)是指“持续存在的、 以为社会提供具有公共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经 营活动的,具有一定盈利目标,受到政府特殊管制措 施制约的组织化经济实体”一“髑1。公共企业是以生 产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企业法人,从产权的角度讲,这 些企业可以是政府独资,也可以是“公私”合资,即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参股(任何一方均可以是绝对 控股、相对控股或只参股不控股),还可以是私人独 资。公共企业主要活跃在基础产业、公共基础设施 和公用事业领域。 公共企业具有产品公共性、行业垄断性、经营营 利性、政府管制性等特征。政府部门往往依据有关
—Private Partnerships)一书中特别强调,产品和服务 “这两个术语将被用做同义词”。产品按其形式分 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有形产品是实物,无形产品
……其中许多概念边界不清,词义多解,极易混淆。
如果不厘清它们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势必给
相关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
少数民族、残障人士等)为保护和照顾的对象,制订
者是政府、政党和其他组织。社会政策的目标必须 同时具有公正性和公益性。 因此,社会政策是实现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知识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知识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知识点汇总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理解公共服务理论对于提升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公共管理学中公共服务理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公共服务的概念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公共组织提供,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各种服务活动。

公共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即一个人享受公共服务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服务的享用,而且新增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公共服务的范围广泛,涵盖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这些服务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服务的类型1、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服务,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

这类服务具有兜底性和保障性,旨在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2、一般性公共服务一般性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

它们对于提升社会整体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经济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侧重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市场监管等。

良好的经济性公共服务能够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公共服务的特征1、公共性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体现在其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而非特定的个体或群体。

公共服务的提供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2、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公共服务的提供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并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维持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3、多样性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公共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相应地调整和丰富。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正文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1.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公共财政学课件第三章公共物品和服务

公共财政学课件第三章公共物品和服务

1
600
500
400
1500
2
500
400
300
1200
3
400
300
200
900
4
300
200
100
600
18
边际收益

1600

1400
S=MSC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
2
3
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19
? ●D? MB?MSB
●D甲=MB甲 ●D乙=MB乙 ●D丙=MB丙
·学校 ·有线电话 ·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纯公共产品 ·路灯
·野生动物
·国防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10
全面理解公共产品概念
? 即便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同,他 们对这种消费的评价也未必一致。 ? 举例:国防 ? 担心外来威胁者对国防的估值比其他人 要高。
11
? 许多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 共产品的特征。 ? 商业信用; ? 分配公平; ? 宾馆的星级评定信息等。
?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 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31
从考察混合产品的性质出发,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 拥挤性公共产品 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
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 以从中获得效益的公共产品。只有在 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拥挤性公 共产品的消费才具有非竞争性。该类 产品的供给,既可由私人部门通过市 场,也可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27
三、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对我国公共产品不均等的认识

对我国公共产品不均等的认识

对我国公共产品不均等的认识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广大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长的态势,而目前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城乡之间、区城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均等问题十分突出。

这个问题不解决。

势必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本文就我国当前公共产品不均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标签:公共产品供给;不均等;转移支付;绩效评估“公”指大众,“共”指共同,因此公共产品指的是可以由公共大众共同消费的产品。

他是一个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概念范畴,那么相对应的公共产品就拥有一些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特征。

而私人产品最鲜明的三个特征便是私人产品的排他性、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公共产品是一种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具体而言,公共产品的外延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公路、基础设施等。

目前我国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均等的问题。

一、公共产品供给不均等的表现公共产品供给不均等。

也就是指每个人所消费和使用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存在不同。

在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不均等具体表现有在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和使用上存在以下方面的差距:(一)城乡差距。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更是滞后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

在城市,几乎在每个社区内我们都可以看到健身器材以及城市内的各个广场和免费的公园等。

而在农村,这些却是极为鲜见的。

還有城市四通八达的公路,而我国个别农村到现在都还是尘土飞扬的土路。

(二)地区差距。

在我国突出的表现为东强、中中、西弱的三级梯度差。

而且,即使是在三大地区划分的内部,不同的省市其所享有的公共产品也存在着差异。

(三)群体之间的差距。

对于不同的收入群体,他们所消费的公共产品也不均等。

(四)个人之间的差距。

不同的行业间,或是同一行业的不同部门之间,抑或是同一部门的不同单位的个人之间在所能消费和使用的公共产品方面都存在着不均等的现象。

公共事业管理 考试笔记 杨德兴 四川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 考试笔记 杨德兴  四川大学

P19-231.公共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公共产品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或者这两个特征都表现得很鲜明,即现实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是与公共产品相对应的一大类产品.私人产品按其性质也可以分成纯私人产品和俱乐部产品.纯私人产品是指完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的产品,由于这类产品只适宜市场供给,所以称为市场产品.俱乐部产品是指虽然具有私人产品的基本特点,但却不十分强烈,且在一定程序上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但其收益范围较小或有特定的规定.社会总产品的角度:一个社会的产品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纯私人产品(通常称为商品).按范围将公共产品身为全国性产品和地方性产品,也成为公益性产品和互益性产品.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大多数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地方性公共产品则以准公共产品为主,有些实际上已属于俱乐部产品认识公共产品,必须注意:第一:由于私有制国家也有公共产品,公有制国家也有私有产品,公共产品和私有产品的划分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第二:由于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公共产品的范围存在着客观的差别.准公共产品及其特点与分类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商品,称作为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这样,布坎南在萨缪尔森提出公共产品概念及两个的基础上,以纯公共产品与”非纯公共产品”即准公共产品概念,以及建立以”内部俱乐部理论”为基础的”布坎南模型”为标志,提出了准公共产品理论.准公共产品的特点一般认为,准公共产品具有如下的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基本标准,其基本内涵在前面已经分析,而准公共产品的这种不充分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某些产品只符合其中的一个标准,即符合其中的第一个而不符合第二个,或者符合第二个而不符合第一个;二是虽然两个标准并非完全符合,但有并非完全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即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准公共产品的这一特点,使其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但从总体上说,在公共性和私人性两者之间,其还是偏重于公共性,因而才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外部性是准公共产品的又一重要特点,公共产品普遍具有外部性,鲜明特点.准公共产品的外部性是指外部收益.外部收益是准公共产品的普遍现象,也称溢出效应.准公共产品的外部收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生产的正外部性,即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它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二是消费的正外部性,即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它表现为社会对该产品的需求下降.准公共产品的分类(1)具有非排他性目非竞争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这类准公共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同时在消费上具有一点的竞争性.这里的竞争性弱于私人产品.(2)具有非竞争性且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特点: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具有一点的消费排他性.消费排他性弱于私人产品.(道路)(3)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如(文化,艺术,医疗,体育.与属于私人产品的俱乐部产品比较相近.总之,准公共产品总体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而它与俱乐部产品还是有明显不同的表现(1)俱乐部产品的受益人是相对固定的,而这类准公共产品的受益人一般不固定,即其外部性是向社会发展的(2)第二,俱乐部产品溢出范围限于少数利益相关的受益人,而准公共泽较大俱乐部产品适宜私人经营,而准公共产品则更适宜作为一种大众的事业,由公共组织如政府进行相应的管理.P26-28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得社会,人们只能通过组织才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因此,以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为其基本生活的公共事业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过程,组织是公共事业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从公共事业所具有的公共性的本质特征来看,公共组织是公共事业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公共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是人类在一定的环境中,为了克服人类个体机能和智能的限制,达到群体的共同目标,而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活动规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合作形式.要素:人员,目标,结构,规则,活动方式,权力和环境组织目标和组织活动方式或行为是组织的本质特征.虽然组织目标是组织成员力求达到会追求的某种为实现的状态或条件,是建立组织的起点,决定着组织的活动方式或行为和发展方向,而组织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放映着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载体和途径,相当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服务于个人私人的组织服务于公众公共的组织增进公共利益,其行为对其他组织或个人财产直接的影响所谓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众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众利益为宗旨的组织.显然,公共组织是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而建立的特定的社会组织,公共性是其b本质,这就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其主体也必然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的类型社会中的公共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虽然本质上都是以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由于不同的组织在所依靠的具体的资源(首先是公共权力具体类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具体的组织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以及其行为方式也不完全一致以拥有更高权力\公共权力的大小\其权力的类别政府组织广义:立法\司法\行政政府组织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主要的组织,是公共组织的主体部分.表现在,中央集权化即公共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高度计划经济的国家,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都是由政府管理,政府组织甚至是社会事务唯一的管理者;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的基本特征,政府必须在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发挥作用的社会公共事务中承担责任,在一些必须的领域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政府组织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计划时代:行政权力.市场经济条件:并用.非政府组织:即非盈利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是非官方的,即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特点:非强制性和服务性.准行政组织或准政府组织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盈利的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驶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P35-36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基本内涵管理社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主体客体目的方法和环境五个基本要素定义: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注意第一,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层次性第二,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的多样性(核心:政府,非政府组织NGO,准政府组织NPO,也包括最新的一些企业组织.第三,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管理”丰富性.是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事业单位更多的是考虑执行行政命令和组织的内部管理. 在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中,一方面,从公共事业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出发,更多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事业产品,更多的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公共需求的变化及其条件,注意根据外部条件和需要的确定来进行内部的组织管理,因而体现为整个管理的理念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另一方面,与管理的层次相应,管理的内容上也有监管\实施和服务的区别.P94-96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演变发展,而从公共管理模式演变和发展的进程看,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主要是通过以下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公共需求一定历史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构建,其中心任务就是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关键则是明确应该进入的主体并规范相应的关系,形成一个能达到目标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制度.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本质上是政府于社会和政府于市场的关系,即政府\社会组织\市场都是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可能主体,但谁应该进入或不应该进入,根本上则是决定于公共消费需求的程度..公共需求对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在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中有非常清晰地反映.对有限的公共需求的满足,或者交由社会自习解决,或者由有能力有限的政府有限度地承担,从而构成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保护貌似当公共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强烈时,政府就必然扩大和加强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进而导致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从干预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根本上是在于既有的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即政府作为几乎也是唯一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的现实,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技术飞速进步.主体意识这里的主题意识,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其中的核心是一定的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实际上这是主体的一种基于一定社会认识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基础上的,并立足于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认识能力.政府能力子啊一定的公共需求产生和管理主体对此有必要的认识基础上,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取决于涉足于其中的主体能力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有关:政府自身组织的完备有效性\效益意识的明确性\地位的牢固合法性\竞争力的持久有效性\形象的良好性,还与其他非个性因素有关.政府在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中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主要取决于政府组织自身的发展程度,以及所拥有资源的资源的整合方式,即公共财政能力.社会发育程度这里指的是社会组织载体的非营利组织的发育程度.在干预阶段,压抑了其发展,而强化政府垄断.市场阶段,政府基于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化的理念和要求所确定的支持和鼓励非政府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发展和涉足领域的扩大.P107-111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层次和体制基本模式是市场模式,并具有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和关系规范的特点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公共事业管理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指对涉及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发展,即关系到全社会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业产品的供给的管理,管理效果具有宏观性.这是由其特定的管理目标\管理方式和管理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基本目标公共事业范围内的公众的需求及其由此产生的公共问题,是公共事业管理产生的前提,满足全社会公众基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公众生活的质量,增进公众利益,也就必然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公共财政是公共事业发展经济基础的嘴主要构成部分.保持需求和提供的平衡.保证公共事业领域内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事业产品供给的宏观平衡,是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宏观平衡)它涉及公共事业产品的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管理的效果带有总量的性质,由此产生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和内容基本方式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解百纳方式是间接管理,是一个不直接者踊跃公共事业产品供给的间接地管理方式.从计划职能上看,承担宏观管理任务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首先是根据全社会的公共需求状况和公共事业产品的供给能力,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理性的选择,制定出相关的公共政策.组织职能上看,承担宏观管里任务的公共事业部门最主要的工作是根据所确定的政测\方针和方案等协调职能上看,承担宏观管理任务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外部环境和构建本部门内部协调机制.控制职能看,承担宏观管理任务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基本内容宏观公共管理以公共事业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宏观平衡为目标,围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基本职能的发挥主要涉及以下的内容第一,对公共事业范围内公共事业产品市场进行预测第二,制定和分析各个事业范围内的社会指标第三,制定有关公共事业的公共政策,如法律,计划,政策,方案和程序安排宏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主要由高层次的政府组织承担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责原因是一是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公共事业范围内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府二是进行全社会全公共事业范围内公共事业产品供求总平衡需要全社会最强有力的也是公认的公共权威,广义的政府:立法;司法;行政P143-149事业单位与公共事业管理事业单位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再飞政治\非经济的关系人民大众基本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领域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传统的事业单位总体上是具有准政府性的组织,政府正是通过这些管理体制实施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化管理.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主要承担着,而随着新型公共事业的形成与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深入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事业单位必须进行政事分开和社会改革等.60-80年代,其特点主要是从事业单位的职能和经费定位/事业单位的分类1.教育事业单位2.卫生事业单位3.农业事业单位4.科技事业单位5.文化事业单位6.体育事业单位7.城市公用事业单位8.交通事业单位9.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0.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11.社会中介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主要特征1.服务性2.公益性(组织目标:事业单位是从事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公共利益活动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社会效益)3.实体性4.公有性P183-190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法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联系公共事业管理客体并作用于公共事业管理客体的方式,是执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手段,是落实公共事业管理方式并最终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途径.在当代公共管理市场模式下,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方法是一个由多种方法或手段构成的方法体系,而要实施对各种公共事业客体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采用合理有效地方法.概念和分类公共事业管理方法是政府行使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是将政府的管理行为有效地传导到管理对象上去的以实现特定管理目标的各种中介环节的总和,这一中介包括各种物质技术条件\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刚性方法强制,公共权力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等柔性方法说服,指导,信息传播,解释,劝说,授权,委托,正在成为主要的管理方法,衡量国家管理水平的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刚性方法1.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公共行政主体根据管理的客观需要,运用除法律\法规\规章外的规范性问价(指令\命令\规定)对公共行政过程施加控制的方法特点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隶属关系对调节对象的直接作用来传达管理目标,没有迂回)时效性(具体问题)行政方法有效性的基本条件行政方法的有效性或接受率主要取决于管理主体的权威和行政指令的质量具体运用1.管理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或紧迫问题2.管理中尚未制定法律加以规范的事务3.管理中由于法律规范滞后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具体来看,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行政命令\规定\条例等,即通过制定狭义的不包括法律在内的公共政策来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管理2.专门承担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或兼及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政府部门机关,通过行政监督来督促公共事业领域内活动者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3.承担公共事业管理的行政机关通过运用行政方法对公共事业活动中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行政处罚).2.经济方法1.间接性2.诱导性(经济杠杆)3.灵活性经济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是否能适时间经济方法适用于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经营\交易\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引导,也适用于对管理过程中的人实施奖励或处罚.由此,经济方法充分运用了经济运行中普遍有效地价值规律,同时也充分顾及了人的利益需求.一是宏观层面.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价格\税收和信贷三大经济杠杆进行公共事业活动的调节管理.市场定价,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等价格方式..信贷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产生影响,税收的作用.二是微观层面,主要是利用物资利益诱导作用,鼓励或禁止公众的活动,处罚和奖励.法律方法法律方法的定义与特点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法律方法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根据公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依靠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施加控制的方法.特点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明确的规范性相对的稳定性法律方法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主要取决于法的公正\适时和严格执行法律在再付管理公共事业中的运用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法律管理方法的形成首先由直接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机构提出法案,经由立法机构批准,形成对某些公共事业活动的法律规范,然后由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进行强制性管理.主体,广义的政府.立法机构是在确定有关公共事业管理法规上承担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执法机关事后处理法律方法是行政机关即直接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机构的主要管理方法之一.这主要表现在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设计以法律为依据去实现管理目标的问题.也就是说法律是管理的手段和准绳,相应的,管理行为就多了一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即依法行政的要求.同时,行政机关还担负着对管理对象执行国家有关公共事业法律进行检查即法律监督的任务.注意:一是要制定\健全有关公共事业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有关公共事业活动的法律法规要有内容上的完整性!~P200-201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战略管理概述战略管理概述战略意指通过一定的谋划去实现或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战术和策略,它也具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对策去赢得战争胜利.相对而言战略是整体的\总的目标,管理程序或技术所谓战略是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和对策研究,它反映了组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部署\步骤和设想,并着眼于组织长期目标和宗旨的实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战略管理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和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即对组织未来发展产生冲击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活动,将整体组织与对其发生冲击的议题进行分析的活动,关注组织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所以,所谓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到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师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企业战略计划主要包括确定企业任务\环境监测\确定目标三个内容战略规划成为了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执行\评估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基本特征第一,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第三,战略管理具有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第四,战略管理师以讴歌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第五,战略管理师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和特点价值1.使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变化2.能促进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深入3.促使政府更好地维护和代表公共利益特点导向性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从外向内的运作和理论与直觉的结合等。

公共服务的概念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_杨颖

公共服务的概念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_杨颖

公共服务的概念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杨颖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摘要近年来,随着有关公共服务的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出现了一些与之相似的概念,其中最接近的是“公共物品”和“社会事业”。

这三个术语在各种学术文献和政府文本中被广泛应用,交叉和混淆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

本文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公共服务概念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如下结论:(1)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和社会事业是三个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等同的概念。

(2)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定义的角度不同,且社会事业比公共服务更为宽泛;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已极为接近甚至重合。

(3)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均比公共物品的范围要大,它们既包括公共物品,也包括非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更多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还含有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概念。

关键词:公共服务;公共物品;社会事业;概念研究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Public Service and theRelated ConceptsYANG Ying(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research on pubic service becomes the focus of researchers and the society, there come out some similar concepts, of which the closest are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work". These three terms are widely used in varieties of academic literatures and government documents, often overlapping and confusing, which seriously impair the accuracy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the various points of the concept of "pubic servi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and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hree and concludes as follows: (1) "Public service",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work" are three closely linked but not exactly the some concepts. (2)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d" are define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nd "social work" is broader than "public service". But with China's further 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bot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wo terms have been very close or even coincident. (3) Both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k" are broader than "public goods", as they include both public goods and non-public goods. "Public goods" is an economic concept, while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k" also conta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fair and justice. In future studies, we shoul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and contents.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public goods; social work; concepts research1杨颖(1983-),女,河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科技政策。

公共产品与公共事业辨析

公共产品与公共事业辨析

公共产品与公共事业辨析公共产品与公共事业辨析(⼀)概念的意义不同:公共产品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公共服务是解决公众利益的保障性问题。

由此决定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分析起点。

很难考证是谁最先提出“公共服务”这个概念。

但是,公共服务总是同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如果说公共产品更多地关⼼公共性,那么,公共服务更多地关⼼公益性。

“如果把政府服务作为我们判定公共服务的标尺,那么,公共服务可以界定为以公共利益为⽬的、提供各种物品(包括有形物和⽆形物)的活动。

”“因此,物品属性不是判定公共服务规定性的依据。

”“公共利益才是判定公共服务的内在依据。

只有与公共利益相联系,物品才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

”[1]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研究视⾓是不同的。

⽆视这种差异,⾮要⽤公共产品的规定性来推导公共服务的规定性,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提供的物品不限于公共物品”。

在逻辑上,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1]。

把公共服务这个公共利益保障性的概念误读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概念,容易造成公共服务价值的失落,甚⾄于误导实践。

(⼆)关注的层⾯不同:公共产品多关注⼯具层⾯,公共服务更注重职能层⾯。

公共产品的分析⽅法千差万别,划分标准各不相⼀,但是,从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到研究公共产品的问题,始终没有离开⼯具操作的层⾯:⼀是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公共产品与私⼈产品(含准公共产品等中间状态)。

萨缪尔森依据产品的“⾮竞争性”与“⾮排他性”,把物品分为公共物品与私⼈物品。

马斯格雷夫依据消费者主权实现程度与正外部性程度,把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私⼈物品、混合物品和优效物品。

布坎南依据不可分程度与相互作⽤集团的⼤⼩,把物品分为纯私⼈物品、纯公共物品、在有限的⼈群中具有公共性的部分可分物品、公共性是部分可分的很多⼈的物品和服务、完全不可分的有限集团的物品和服务。

⼆是如何确定公共产品的⽣产主体、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

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同时⼜是⽣产主体。

⽽进⼀步的研究证明,公共产品的⽣产和供给是可以分离的。

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1. 引言公共产品是指能够同时为全体公民提供的基本服务和设施,如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

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国家与人民的发展和福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2.1 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演变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建立了全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为全体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福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升了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2.2 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然而,目前中国公共产品供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共产品的供需不平衡。

由于资源有限,公共产品供给往往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国内一些地区和群体无法享受到公共产品的服务。

其次,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地区或者行业的公共产品质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最后,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行政机构的繁琐程序和不透明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腐败问题等,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 政府角色不明晰中国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扮演着决策、监管和执行的角色,但政府角色不明晰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混乱。

政府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力,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

3.2 资源分配不公平公共产品供给中,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造成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明显优于中小城市和贫困地区。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性。

3.3 监管机制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公共产品质量和供给效率的问题。

建立科学严谨的监管机制、加强监督力度,能够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4. 改进措施4.1 政府角色定位清晰政府应当明确自身的角色和责任,建立健全的政府职能和权力分工体系,明确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决策、监管和执行职责。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正文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1.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公共产品_公共服务_关系与差异_杜万松

公共产品_公共服务_关系与差异_杜万松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关系与差异杜万松(江苏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4)第15卷第6期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Vol.15,No.6Dec.,2011[收稿日期]2010-02-19;[修回日期]2011-09-11[作者简介]杜万松(1962-),男,江苏邳州人,江苏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学理论。

[摘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对于这两个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共识。

认知产生分歧的原因是:脱离概念的发生学语境,混同概念的层面差异,误导概念的相互关系。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概念的意义不同;关注的层面不同;影响的变量不同。

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避免理论的误读与实践的误导。

[关键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行政[中图分类号]C9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1)06-0063-04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然而,人们理解这两个概念,至今没有形成共识。

归纳其中的种种误读,分析产生偏差的各种原因,探明两个概念的特征差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及其关系的认知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从1996年至2010年底、以公共产品为篇名的文章共2454篇,以公共服务为篇名的文章共7361篇。

发现学者们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替代关系。

有的学者研究了西方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之后,明确指出:“在西方传统理论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被看做是可以等同和相互替换的概念。

至少,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1]“传统的政府实践和经济学观点认为,公共服务就是公共产品。

我国服务型政府是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

我国服务型政府是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

我国服务型政府是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
杜万松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从公共产品结构层次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者和直接责任主体;政府是公平目标价值的守望者.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现实选择是:做好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促进公共产品供给公平价值的实现;选择和灵活运用好公共产品供给工具.
【总页数】8页(P46-53)
【作者】杜万松
【作者单位】江苏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江苏,南京,2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浅析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我国社会救助“公共性”的流失 [J], 李四琴;
2.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 [J], 杨宝强
3.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J], 罗海珍
4.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J], 罗海珍
5.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J], 黄思博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衡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内在显著优劣差异化 ——论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平衡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内在显著优劣差异化 ——论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平衡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内在显著优劣差异化——论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2014级MPA1班张雨佳请看一张图(图一),这是一张在公共管理方面比较流行的图片。

从上面我们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内在的资源优劣导致了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的不平等。

二、想要公正的得到或公平的对待和享受同等的待遇,不平等的条件或许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

然而,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主要由政府、公共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部门来提供。

如卫生、教育。

公共事务从广义上看,它可以被定义为组织的所有非商业化行为;从狭义上说,公共事务指的是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图一关系。

如慈善活动等。

这两者本不应该在内在有显著优劣差异化。

但是,就目前中国公共管理而言,无法消除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内在显著优劣差。

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

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和追求差异化服务的私人管理。

然而,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内在显著优劣必然导致了民众追逐优质或是优越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形成了竞争和不平等。

这样的差异是目前无法消除的,因此如何平衡其内在差异和资源则是目前公共管理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以上海社会医疗保险为例,60周岁及以上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一级医疗机构)就医的,基金支付比例为90%;二级医疗机构为80%;三级医疗机构为70%。

而在职人员和学生等则为50%乃至更低的基金支付比列。

政府本意为了分散就医压力和缓解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

孰不知由于自负比例不一,往往出现一张自负段为10%的退休卡,全家使用,甚至套用资金(非法药物买卖)。

公共医疗资源沦为私人物品。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合理及远瞻性的政策就是“平衡的杠杆”。

就上海医保制度而言,资源的明显优劣急剧导致了资源的抢夺。

而简单式的以年龄等为主要分层的制度则一定会导致劣势人群将无法得到公正的资源对待。

那么最终医保额度每年扩大,医药资源浪费严重。

第五讲新公共服务理论专题

第五讲新公共服务理论专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陈庆云在《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 陈庆云在《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 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 公共服务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 地增进公平,推进合理分配,协调公共利益的调 地增进公平,推进合理分配, 控活动。 控活动。 马庆钰在《关于“公共服务”的解读》 马庆钰在《关于“公共服务”的解读》一文中认 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公法授权的政府和非 政府组织以及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 政府组织以及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 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 所承担的职责。 所承担的职责。
中文版序言14 14)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中文版序言14)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传统公共行政、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对 登哈特) 公共服务的不同解释 (登哈特)
政府角色 传统公共行政 公众角色 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 方式 政府控制
服务提供者 (划桨) 划桨) 企业家 掌舵) (掌舵) 参与者 服务) (服务)
登哈特对新公共服务的解释
我们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我们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一书的目标就在于除了效率之外,我们的政府— 一书的目标就在于除了效率之外,我们的政府 —包括行政部门 包括行政部门——还应该就促进什么样的价值 包括行政部门 还应该就促进什么样的价值 观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认为, 观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认为,美国公共行政 的卓越价值观应该基于促进民主公民权和民主参 与并且应该基于公共服务的规范和理想。 与并且应该基于公共服务的规范和理想。我们十 分强调就共同价值观进行公开对话的重要性以及 在增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重要性的同时建立强大 的社区。 的社区。

破解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难题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取得新突破-最新年精选文档

破解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难题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取得新突破-最新年精选文档

破解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难题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取得新突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长期以来,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应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

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入分配、思想观念、交通工具、信息通讯、文化教育等发展与政府定位不清、非盈利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社会公益组织发展不匹配,导致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和缺失。

因此如何化解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是各级政府特别是新开发区域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深入开展“美丽天津”建设的突破口。

、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需求影响因素一个区域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是否与区内企业和居民的需求相一致,是否为对称信息,要分析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是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依次由低到高层排列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前两个通常称为物质性价值需求,后三个称为精神性价值需求。

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需求是不同的。

二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阶层(企业高管、中层和蓝领工人)对区域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关注点是不同的。

三是不同的区域建设发展阶段,企业职工和居民需求不同,环境配套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增设补配,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

四是与周边区域公共产品的辐射影响相关。

如周边区域有能借用或可利用的资源,可以考虑差别化供给或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应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一口气吃成胖子”是违背科学规律的,但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筹划,能够有效地缩短发展和完善过程,破解供需矛盾。

因此要充分调研(深圳市曾根据深圳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列出对32 类公共产品进行调查分析),充分了解企业和职工不同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和解决难度,分清轻重缓急逐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关系与差异杜万松(江苏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4)第15卷第6期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Vol.15,No.6Dec.,2011[收稿日期]2010-02-19;[修回日期]2011-09-11[作者简介]杜万松(1962-),男,江苏邳州人,江苏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学理论。

[摘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对于这两个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共识。

认知产生分歧的原因是:脱离概念的发生学语境,混同概念的层面差异,误导概念的相互关系。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概念的意义不同;关注的层面不同;影响的变量不同。

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避免理论的误读与实践的误导。

[关键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行政[中图分类号]C9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1)06-0063-04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然而,人们理解这两个概念,至今没有形成共识。

归纳其中的种种误读,分析产生偏差的各种原因,探明两个概念的特征差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及其关系的认知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从1996年至2010年底、以公共产品为篇名的文章共2454篇,以公共服务为篇名的文章共7361篇。

发现学者们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替代关系。

有的学者研究了西方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之后,明确指出:“在西方传统理论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被看做是可以等同和相互替换的概念。

至少,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1]“传统的政府实践和经济学观点认为,公共服务就是公共产品。

或者说,生产公共产品与提供公共服务是不可分开的。

”[2]有些学者虽然没有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界定为同义概念,但是,也没有作出严格区分而时常出现同义混用的现象。

有人作出了学理区分,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又把两个概念混淆起来,用公共物品的规定性探讨替代公共服务的规定性探讨。

(二)包容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公共服务的外延包容了公共产品。

国外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按照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性”,公共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价值产品”[3]。

国内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多。

马庆钰认为:“‘公共服务’主要指由公法授权的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和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供给中所承担的责任。

”[4]王毓认为:“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政策、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

”“通过公共服务,可以提供公共产品,也可以提供混合产品或私人产品。

”[5]有的学者认为,公共服务仅是公共产品中那些非具体的、带有服务性质的公共产63品[6]。

“依据公共产品的形态,可以把公共产品分为资源形态的公共产品、物质产品形态的公共产品、服务形态的公共产品、制度形态的公共产品、文化形态的公共产品等。

”[7]显然,以上表述把公共产品当成外延更大的概念。

公共服务仅仅是诸多公共产品类型中的一种。

(三)并列关系。

在经济学中,产出分为产品和服务两种形式。

一般认为,产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产品是结果,服务是过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相对分离,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则是时空一体的。

有人顺理成章地将政府的产出分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就是政府提供的有形产出,公共服务就是政府提供的无形产出,两者是并列关系。

在公共行政学界,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然而,有的学者提出质疑: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列使用,是理论上和逻辑上的错误。

这样做无助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能使基本概念更加含混不清[8]。

有的学者则从效率、公平、公共事务的角度指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为了提供基本保障、增进公平、促进基本消费均等化,属于人权事务领域。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受物品性质的限制而涵盖了不同特性的产品。

其中,既有主权事务,也有人权事务;既包括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也包括私人产品。

因此,“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列使用,不存在理论上和逻辑上的错误。

”[9]二、对两个概念产生歧义的解析对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理解,产生歧义的理论原因主要有:(一)脱离了概念的发生学语境。

任何概念的出现都是客观与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概念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语境。

理解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能脱离这两个概念的语境。

公共产品由“Public goods”翻译而来,也曾译为“公共物品、公共财货、共用品、公共品、公益物品、公益品”等。

有人认为,较早提出“公共物品”这个语词的是大卫·休谟。

1739年,他在《人性论》一书中,从个人提供资源的局限性和政府整合资源的优越性的视角提出和分析公共产品。

真正把公共物品当成经济学概念明确界定的是保罗·萨缪尔森。

在1954年出版的《公共支出纯理论》一书中,他把公共产品定义为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减少消费该产品的产品。

他试图划分出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界限,而公共物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

乔治·恩德勒肯定并扩展了公共物品的概念:更广义地理解公共物品,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切为了社会和个人生活及追求经济活动的条件[9],显然包括了我们理解的所有公共服务。

但是,公共物品应该是私人物品的对应物,可以分离出有形形态的物品和无形形态的服务;公共服务则绝不是公共物品的对立物。

很多学者恰恰是忽略了“公共物品”概念的原初含义,才误解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混同了概念的层面差异。

在理念或范式的层面,公共服务经常以政府理念或政府范式的方式出现在学者的论述中。

所不同的是,有的使用服务行政的概念,有的使用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有的使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张康之关于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的划分,就是把“服务行政”当成政府范式来使用[10]。

刘树信使用“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更多学者习惯使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公共产品没有、也不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被使用。

因而,从政府理念和范式的视角看,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根本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不存在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相提并论的可能,也就不存在混用或混淆的问题。

在职能或功能的层面,很多学者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马庆钰发表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题目为《关于我国政府职能体系的解释》一文,明确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放入政府的职能体系。

唐铁汉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题目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文,是在理念和职能两个层面上同时使用公共服务。

一般来说,公共产品很少被用来表述政府的职能。

即便使用,也会在“公共产品”的前面加上“提供”二字,如“提供公共产品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11]。

在工具或操作的层面,人们更多地从实务层面理解并相同地使用或者相对地使用这两个概念。

原因在于:公共产品包含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公共服务的内容。

公共产品往往被当成公共服务的分析工具、度量标准和实现手段。

这种传统来自西方。

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重视研究公共物品,少有单独研究公共服务,64往往是用公共物品的规定性推导公共服务的规定性。

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习惯用公共产品解释公共服务,认为公共服务是依靠一系列公共产品来实现的。

在工具或操作层面,两者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容,造成了人们的误解。

(三)误导了概念的相互关系。

产品与服务的新兴关系影响了人们正确地理解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在传统观念中,产品与服务的界限非常清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出的形态、流程及其与时空的分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产品与服务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产品伴随服务,成为服务的载体和工具;产品与服务已经融为一体,很难分离。

于是,有的学者认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区分也是相对的。

公共产品中存在着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也要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实现。

两者呈现交叉错杂的关系。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先驱和主要倡导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提出物品和服务“将被用做同义词”,并在后来的论述中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当成同义词。

这项研究,直接影响了国内学者理解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三、两个概念的差异与使用(一)概念的意义不同:公共产品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公共服务是解决公众利益的保障性问题。

由此决定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分析起点。

很难考证是谁最先提出“公共服务”这个概念。

但是,公共服务总是同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如果说公共产品更多地关心公共性,那么,公共服务更多地关心公益性。

“如果把政府服务作为我们判定公共服务的标尺,那么,公共服务可以界定为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提供各种物品(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的活动。

”“因此,物品属性不是判定公共服务规定性的依据。

”“公共利益才是判定公共服务的内在依据。

只有与公共利益相联系,物品才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

”[1]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研究视角是不同的。

无视这种差异,非要用公共产品的规定性来推导公共服务的规定性,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提供的物品不限于公共物品”。

在逻辑上,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1]。

把公共服务这个公共利益保障性的概念误读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概念,容易造成公共服务价值的失落,甚至于误导实践。

(二)关注的层面不同:公共产品多关注工具层面,公共服务更注重职能层面。

公共产品的分析方法千差万别,划分标准各不相一,但是,从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到研究公共产品的问题,始终没有离开工具操作的层面:一是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含准公共产品等中间状态)。

萨缪尔森依据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把物品分为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马斯格雷夫依据消费者主权实现程度与正外部性程度,把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混合物品和优效物品。

布坎南依据不可分程度与相互作用集团的大小,把物品分为纯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在有限的人群中具有公共性的部分可分物品、公共性是部分可分的很多人的物品和服务、完全不可分的有限集团的物品和服务。

二是如何确定公共产品的生产主体、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

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同时又是生产主体。

而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可以分离的。

生产过程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环节,生产或生产的某些环节可以交给非政府组织。

公共产品存在着纯政府的、私人的、公私合作的供给模式。

三是政府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扮演的角色。

有的学者主张,能交给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就交给私人由市场供给,政府减少干预;有的学者主张,纯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其他公共产品以政府为主导、多种主体参与,实行一主多元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