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之身心耗竭综合症
ICU护士身心耗竭综合征
logo
2021
THANK YOU
客观因素
1
预防策略
加强对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 学习, 提高本人良好心理品质 的自觉性
主观因素
护士个体生存方式的 认定和实现
1
展望
1 、 建立护 士 自 己的支持组织, 如护士心理咨询室 、 护士专业培训 中心、护士娱乐活动中心等 。
2、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改革护理 模式和护理角色的办法 , 创立适合 我们实际的护理模式, 重新组合新的 护士角色。
ICU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
王艳伟 重症医学科 2021-12-23
什么是心身耗竭综合症
它是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他人 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 而产生的以极度 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症。
1
心身耗竭综合症的表现
精神方面: 丧失工作热情、乐于助 人的品质, 失去同情心和责任感, 对 工作产生反感、漠不关心、自我怀 疑,消极对待工作与生活。
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总 粗分(X),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 数分 中度抑郁:63-72分 重度抑郁:73分以上
1
ICU 护士易患心身耗竭综合症的诱因
ICU护士的压力很大
1、高强度的工作、高水准的要求 2、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冲突 3、 护理中众多的人际关系冲突
情感方面: 表现为脾气日益暴躁、 焦虑、抑郁,自我感觉无精打采, 陷 入无助的境地。
体力方面:表现为睡眠不良 ,食欲紊乱, 体重骤增骤减, 抵抗 力 下降,常发生心身疾 病, 如头痛 、 颈背痛 、 心 脏及呼吸不适等。
心身耗竭综合症的判断
心理疲劳的介绍
心理疲劳的介绍
长期、单调、高压力的工作引发的力竭性心理反应。
又称心理耗竭、心理倦怠。
主要表现为工作兴趣和动机下降,进而引发工作效率下降。
心理疲劳是对压力的慢性反应,而不是急性反应。
这一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H.布拉德雷于1969年提出,随后美国心理学家佛洛登伯格于1974年研究了服务行业人员极度的心理压力,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马斯拉奇(Christina Maslach)于1982年将心理疲劳分解为情绪耗竭感、去人性化、成就感丧失3个核心成分。
情绪耗竭感是情感资源过度付出后不足以应对所处环境的心理感受,是心理疲劳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去人性化表现为对他人持消极态度、冷漠、过分隔离、愤世嫉俗。
成就感丧失表现为对自己的工作作消极评价,无法胜任的感受以及没有能力实现目标的感受。
心理疲劳有别于生理疲劳。
前者是身体有力但心里不想做,后者是心里想做但身体无力。
心理疲劳常见于医护、教师等群体,这些群体的重要特点是职业压力大,且需要对服务对象不断给予情感支持;还常见于运动员、士兵等群体,这些群体的重要特点是职业压力大,工作环境单调。
引发心理疲劳的外部因素包括职业压力大、工作机械单调、工作自主性低、缺少社会支持等,内部因素包
括某些人格因素,如完美主义倾向、体力透支等。
心理疲劳可以预测工作满意感,心理疲劳程度高,工作满意感低;严重的心理疲劳可引发离职、退役。
控制心理疲劳的方法包括:发展工作以外的兴趣、变换工作方式、变换休息方式、提供社会支持、设置短期目标、合理膳食、及时休息等。
青岛心理医生(秦启竞)之心理耗竭
心理医生从事心理咨询治疗职业中的心理耗竭当工作上的压力过大时,就会出现心理“耗竭”、“耗亏”、“枯竭”等的现象。
“耗竭”一词是秦启竞创立的一个专业术语。
它用来描述人们在从事某种承诺性活动的过程中,开始表现出来的在工作投入、自我效能感、工作业绩等方面不断减低的现象。
这个概念创立之后,就被广泛地用来描述和研究广大社会群体,包括学校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警官、护士、医生、公司经理等在高压力的工作岗位就职的人群。
心理耗竭的症状:有研究者强调情感特征,而有的人更关注“耗竭”的心理症状。
但人们普遍提到的最多的一些症状,主要是与当事人或同事的情感疏离、共情感降低、世嫉俗、自尊降低、身体倦怠、失眠、胃痛和其他与压力相关的种种身体不适。
秦启竞还发现,不同的研究者各自强调的方面也不相同,但一致的地方就是“耗竭”的症状包括态度、情感和生理三个方面的因素。
秦启竞在“耗竭”的论述中特别强调“与当事人和同事的疏离”及注重“耗竭”中的退缩过程。
认为临近或处在“耗竭”状态下的专业工作人员通常会寻求退缩,要么在生理上寻求退缩,要么在情感或精神上寻求退缩。
这种行为策略可以很好地解释“耗竭”现象,以及对“耗竭”其他症状的反应。
当心理医生开始感受“耗竭”的症状时,他们就会寻求一些途径以减轻痛苦。
如果没育别的办法或者那些办法达不到减轻痛苦症状的效果,那么,生理的、情感的或者精神就可能使他们与当事人及工作疏离开来,从而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
这种行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会给专业人员和当事人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其实,心理医生意识到自己的效能感和满意度在不断下降时,退缩又会导致更深的挫折感和其他负性情感。
但是,我们又找不到更具创造性或建设性的办法来对付它。
——秦启竞(青岛著名心理医生)原创。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其潜在危害普遍存在。
美国学者Maslach提出“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 out syudrome BS)”的概念,认为“BS是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表现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
”[1] 护士的心身耗竭程度属于中等偏高程度,尤其是年轻的、临床一线的外科护士、急诊科护士最为明显[2]。
护士的身心健康不仅影响到自身,而且还是帮助病人维护生命、促进健康、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和保证。
护士一旦丧失身心健康,不但难以帮助病人恢复或保持身心健康,甚至会不经意间造成病人的医源性身心创伤。
因此,关注护士身心健康,降低心身耗竭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1 原因分析1.1 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护理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的助人专业,是卫生服务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3]。
我国也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易导致部分护士的身心失衡或健康失调[1]。
调查表明,认为职业导致的紧张和压力过大或较大的占55.9%[2],护理人员作为高压力的群体[4],每天面临各种职业紧张因素,职业紧张已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1.2 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日本学者稻冈氏对护士陷入BS的背景做较深入的分析后认为:造成护士BS的主要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1]。
1.2.1 职业价值观在医学领域,医生和护士是相互合作关系,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医生和护士持有等级观念,认为护理是从属于医疗专业的,所以客观上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于医生[5]。
社会公众认同感及价值取向低,加之医护之间经济上的悬殊都是导致护理人员个人成就感低下的原因[6],调查显示:46.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37.4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
相对较低的劳动报酬和传统观念都促使护士形成心理压力[7]。
处理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
处理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处理技巧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经常面临的挑战。
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家庭责任以及来自社交媒体的无时不刻的关注,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我们感到精疲力尽,情绪低落。
为了更好地处理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学会有效的技巧来恢复精力和情绪平衡。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的方法和技巧。
一、放松和休息放松和休息是缓解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技巧来恢复能量和平衡情绪:1. 深呼吸: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缓慢地吸气并深吸,然后慢慢地呼气。
通过深呼吸,我们可以放松身体和思绪,减轻紧张和焦虑感。
2. 冥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静心。
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呼吸,让思绪平静下来。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3. 休息规律:确保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充分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
二、调整思维模式我们的思维模式对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会积极调整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1. 倾诉和沟通: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倾诉给亲友或专业人士,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和他人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能促进情绪的释放和调节。
2. 正向思考:培养积极的思考习惯,关注自己的成就和积极的方面。
经常告诉自己“我可以”和“我值得”,可以增强自信和积极性。
3. 注意力调控:当我们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负面的事物上时,容易感到心理疲劳。
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关注一些积极的事物或参与健康的娱乐活动来缓解心理疲劳。
三、身心健康保持保持身心健康是预防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我们改善身心健康:1. 均衡饮食:注意膳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合理搭配各类营养物质,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 锻炼身体: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帮助释放紧张情绪,增加身心的活力。
3.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划分工作、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段。
防止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
防止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标题:如何有效应对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引言: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可能导致我们的身心疲惫。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应对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帮助人们恢复精力,提高生活质量。
一、认识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1. 情绪疲劳指的是情绪长期紧张、疲劳和压力过大的状态。
2. 燃尽症候群是指持续过度努力,超负荷工作,导致身心都无法承受的症状。
二、分辨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的迹象1. 情绪疲劳迹象:- 连续感到疲劳和缺乏动力。
- 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思考。
- 情绪低落,容易烦躁和焦虑。
- 体验睡眠问题。
- 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
2. 燃尽症候群迹象:- 持续工作超负荷,无法找到平衡。
- 丧失创造力和动力。
- 长时间工作无法得到满足感。
- 经常头痛、胃痛、肌肉酸痛等身体不适。
三、应对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的方法1. 改变生活方式:- 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 做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或参加瑜伽等。
-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超负荷工作。
- 培养兴趣爱好,放松心情。
2. 寻求社交支持:- 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压力和困扰,寻求理解和支持。
- 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缓解紧张情绪。
3. 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 学会放松自己,如深呼吸、冥想或尝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
- 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避免拖延和过度承担。
- 学会设定合理的目标,分解任务,减少压力。
4. 寻求专业帮助:- 如症状严重,有必要咨询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
- 他们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建议和技巧,帮助您恢复身心健康。
结论:情绪疲劳和燃尽症候群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然而,通过认识、分辨和有效应对,我们可以减轻压力,恢复精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寻求社交支持、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以及寻求专业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心理学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作用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复杂的、难以解释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长期的疲劳和体力活动过度后容易出现疲劳恢复不良。
尽管其具体原因尚无定论,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理学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一、心理因素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影响1.1 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长期的身体不适和疲劳容易引发病人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问题又会进一步加重病人的身体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2 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知偏差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常常存在对疲劳感的过度关注和错误认知,他们往往过分强调自身的疲劳感,从而导致对身体状况的恐惧和过分警惕,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这种认知偏差进一步加重了病人的疲劳症状,并影响了康复的进程。
因此,纠正病人的认知偏差,帮助其树立积极的态度和信念,有助于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
二、心理干预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应用2.1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变负性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治疗方法。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心理疗法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减轻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和解释性治疗等是常用的心理疗法方法。
2.2 应激管理应激管理是通过应对心理压力和适度调解情绪,以减轻病人的身体症状的方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引发症状,因此,通过学习有关应激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如放松训练、冥想和呼吸控制等,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改善身体状况。
2.3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通过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和发展过程,以及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
对患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护理人员实施心理干预的体会
对患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护理人员实施心理干预的体会
崔妍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年(卷),期】2011(009)005
【摘要】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的助人专业,是卫生服务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行业之一[1].“心身耗竭综合征”是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Maslach等的定义:心身耗竭综合征是一种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且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2].此种情况的出现势必有悖于整体护理工作的实施.因此,我们加强了对罹患“心身耗竭综合征”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以确保护理人员更加全面的人性化的施护于病患.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总页数】1页(P77)
【作者】崔妍
【作者单位】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移植科,30019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研究进展 [J], 唐艳超;李玲;林琳
2.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研究进展 [J], 唐艳超;李玲;林琳
3.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王苏兰
4.对254名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的调查 [J], 王健; 朱莉
5.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王苏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心内科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与干预措施
浅谈心内科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与干预措施心内科是众所周之的急危重病人多,周转快,工作量大,高风险,高压力的一个科室。
大多数患者为一级护理,病情瞬息万变,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护理工作量密不可分,因此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甚高。
再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就医的正当权益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医疗民事诉讼案例的日益增多,加之病人及家属的自我维权意识增强,护士唯恐差错事故的发生,担心不能完成班内的工作,造成其心理压力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心身耗竭综合征”是今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Maslach等的定义:心身耗竭综合征是一种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且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1]。
1 易造成“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相关因素1.1 护士编制紧张 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护理人员的数量标准为每千人口中应有2名护士,而我国目前每千人口护士人数仅为1名,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2],大部分医院还未能按我国卫生部1978年的配置标准1:0.4比例编制,重“医”轻“护”是普遍存在的现状。
导致护士超负荷工作,等级护理不到位,护理质量改进不大,易引发患者的不满。
1.2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三班倒”,“弹性排班”扰乱他们正常的生活规律,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脑与体并用的劳动,造成护士心力和体力的同时透支。
特别对一些处于未婚阶段的年轻护士的心理、生理及社交圈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心内科的高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数据监测、护理文件书写及护理技术的熟练程度要求甚高,否则直接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
由此可见心内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责任重的工作。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引言现代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医院是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
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护士是承担重要职责的人员之一。
护士需要面对复杂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长时间的工作量和过高的压力,这些因素对护士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能导致护士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本文将从中探讨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概念、成因和预防策略。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概念心身耗竭综合征是指由于工作或其他生活压力引起的一种负向情绪,对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产生影响的一种综合征。
它表现出持续的精神疲惫、情感疲劳和意志衰竭等症状。
在医疗护理领域,心身耗竭综合征是指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的一种疲劳综合症。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成因工作负荷大护士需要面对的工作压力很大,常常要面对大量床位的护理工作,并需要在紧张的时间内完成,这会导致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出现疲劳。
工作压力高护士在工作中需要与患者、家属、医生、管理层等多个团队合作,并且需要面对紧张的工作环境,这些压力可能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工作时间长护士需要在白天和夜晚忙碌地工作,而且经常需要加班,这会使护士的身体和精神承受较大压力。
工作环境恶劣医院环境相对封闭、潮湿等特点,还可能出现传染病的威胁,护士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这可能导致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出现疲劳。
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预防策略减少工作压力医院管理层可以从整体上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例如通过改善工作流程、增加护士数量、增加设备资源等方式来降低工作压力。
培训员工医院管理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员工,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例如心理健康培训、应对疲劳培训等。
建立支持系统管理层可以建立支持系统,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慰问计划或社会抚慰计划等,以便员工渡过疲劳期,补充体力,并提高其心理素质。
加强员工健康管理医院管理层可以采取措施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例如为护士提供健康体检、饮食营养方案、定期的身体保健方案和心理咨询建议等。
如何应对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
如何应对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在当今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成为了很多人常遇到的问题。
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应对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状态。
一、了解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的原因心理疲劳和情绪耗竭往往源于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缺乏休息和自我管理等。
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保持良好的工作与休息平衡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时,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设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和时间安排,并且在工作之余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如锻炼、读书、与朋友聚会等,可以有效缓解心理疲劳。
三、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是缓解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如学习放松技巧、参加心理辅导、与他人交流等。
此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也十分重要。
四、关注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我们需要每天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健康,适当参加体育运动等。
身体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保持身心的平衡非常重要。
五、寻求适当的帮助和支持面对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我们不应该孤军奋战。
可以寻求来自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辅导师的支持和建议。
他们可以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境。
六、培养兴趣和爱好培养兴趣和爱好是缓解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热爱的事物,如音乐、运动、绘画等,并且定期参与其中,让自己放松心情,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七、合理规划目标与期望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可能与我们一直追求完美和高标准的目标有关。
当我们对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时,往往容易产生激烈的焦虑和失望情绪。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给自己一些宽容和放松的空间。
总结起来,心理疲劳与情绪耗竭是现代人常面临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关注身体健康、寻求支持与帮助等来应对并缓解这些问题。
自考管理心理学——每日一练05
1.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的行业是(B)A.金融行业B.助人行业C.地产行业D.资源行业2.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下降、身心疲惫的综合症状称为(A)A.职业倦怠B.心理压力C.行为症状D.生理症状3.小张毕业后参加应聘考试时十分紧张,感觉到自己呼吸困难、血压升高。
请问,这时小张正处于应激中的极端是(B)A.警戒阶段B.抵抗阶段C.适应阶段D.衰竭阶段4.职业倦怠工作匹配理论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有员工与工作负荷不匹配、报酬不匹配、控制感不匹配等,该理论的主要提出者是(A)A.马斯勒奇B.德鲁克C.费洛姆D.马斯洛5.美国学者罗宾斯将团体区分为工作团体和(D)A.松散团体B.正式团体C.实际团队D.工作团队6.在预防禽流感期间,某学校成立的放禽流感小组是(B)A.长久性的正式团体B.临时性的正式团体C.长久性非正式团体D.暂时性非正式团体7.从事简单而熟练的工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比一个人单独工作效率高,这是(A)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标准化效应C.社会惰化现象D.社会顾虑效应8.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这是(C)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惰化现象9.“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是自(D)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惰化现象10.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较多,“文人相轻”现象显示的影响因素是(B)A.团体的风气B.团体的同质性C.外部的压力D.团体成员的荣誉感11.K团体的团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去甚远,团体凝聚力很强,这对K团体生产效率的影响是(B)A.大幅提高B.降低C.影响不大D.没有关联12.在企业和组织中,团队士气影响生产效率,团队的生产效率越高,表明团队土气(D)A.越高B.越低C.不变D.不确定,需看具体情况13.团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称为(A)A.团体规范B.团体士气C.团体凝聚力D.团体文化14.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团体中大多数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面保持与多数人一致的倾向称为(B)A.挫折心理B.从众心理C.认同心理D.攀比心理15.在不同类型的沟通网络中,信息传播速度最慢的网络模式是(D)A.轮式B.Y式C.环式D.全渠道式16.在意见沟通的程序中,把意见转化为信息的环节称为(D)A.信息发送B.信息接收C.信息译码D.信息编码17.意见沟通程序中,信息接收者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进行解释,将编码信息还原的过程是(D)A.组码B.接收C.反馈D.译码18.人类意见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是(B)A.肢体交流B.言语交流C.眼神交流D.思想交流19.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的实验研究,关于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效率问题,说法正确的是(A)A.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B.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更准确C.双向沟通条理清晰、秩序性强D.双向沟通计划性更强20.某企业两个部门的领导,在私人聚会中商议两部门协商合作的事宜。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干预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干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即使经过充分的休息也难以恢复。
这种长期的、持续的疲劳状态可能并非单纯的身体劳累,而是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在作祟。
慢性疲劳综合征不仅会影响身体机能,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除了常规的医学治疗,心理干预在应对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极度的疲劳感、肌肉疼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而心理因素如长期的压力、情绪不稳定、不良的应对方式等,又可能进一步加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心理干预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那些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思维模式和信念。
例如,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一次疲劳导致的工作失误而产生过度的自责和担忧,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胜任工作”。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患者能够学会审视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并以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如“一次失误并不代表永远失败,我可以通过调整逐渐恢复状态”。
同时,CBT 还会指导患者调整行为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休息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放松训练也是心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人们处于长期的紧张和压力状态时,身体会处于应激模式,导致疲劳感加剧。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身体的紧张度,缓解焦虑情绪,促进身心的放松和恢复。
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放松练习,能够有效地减轻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心理支持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家人、朋友和社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上身心耗竭综合征,医者如何自医?
力气换 一个 表情 ,行 尸走 肉一般 。望出
去 ,蓝天 白云艳 阳都像遥远 的布 景 ,极 度能 不能 用现 有人 力来有效 支撑?哪 里
度空 洞而不真 实 不远 处的走 廊里 ,传 有心 理咨询能 帮助 医生从患 者失救 的沮
来 家 属嚎 啕 大 哭 的 声 音 ,耳 朵十 分麻 木 ,我 对这样 的声 音没有接 受能 力 ,置 若 罔 闻 。无 喜无 悲 无 望 无 所 谓 ,不 想 吃 东 两 .捌5 不开 步 回家 睡 觉 ,我 也不 丧情 绪中恢 复状态 ?用理论去 解决现 实
痛 感 。脑 子 停转 ,没有 力气说话 ,没有
合征 ”的 方法。休息 、运动 、冥想 ,通 过减 压和咨 询缓解道 德困境 ,都是有效 缓解极 端疲 劳和沮丧 的方式 。但是客 环境 的现状却 导致这 些方法不 能落地 。 试问 夜班医 生的休息 质量和睡 眠时间 淮 来关心 ?有没 有调 策 :是 急 诊 主治 医师 ,在连续值班 7 2 小时 后 ,跳 楼
手术 ,还是 继 续 观察 和 保守 治 疗 。即
自杀 了 。他 用非常极 端的方式 在所在 医
使在 累到瘫软 的时 候 ,一 旦患 者心 脏停 院的 住院 高楼上 ,结 束 自己无法忍受 的
催 促 自己 ,给 自己 』 J f 】 压 , 甚 至在 半 夜
工 作量 ,医救 6 开 一体 的高要求 ,『 壬 某 个
特定 的状态 下 ,真的 能让 人崩溃 .医 本身的 “ 坏情绪”会引发灾难性后果。 前不久的报 道中 ,一 『 立三 甲医院的
B OS)定 义为 :心 理能 量在长 期奉献 给
问题 ,谈何 容 易!行业 协会应 该对此 足 够重视 和做 出实际的 行动 ,来限 制超长 时间的加班和加压 。
心理学对身心综合症的康复方法
心理学对身心综合症的康复方法身心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身体疾病,患者在身体上出现多种症状,但检查结果没有明确的身体疾病原因。
这些症状包括疲劳、头痛、肌肉疼痛、胃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在身心综合症的康复方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身心综合症的康复方法。
首先,心理治疗是身心综合症康复的关键环节之一。
心理学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咨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病因,帮助患者认识到身心综合症的病因可能是潜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解决问题疗法、心理动力学、催眠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改变认知、减轻焦虑、缓解抑郁等。
接下来,应用正念疗法也是身心综合症康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正念疗法是一种通过注意力训练来增强个体对当前体验的接受能力的治疗方法。
通过正念疗法,患者可以学会接受当前的身体状况,关注此刻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过分纠结于症状本身。
正念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对症状的过度关注和担忧,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此外,心理教育也是身心综合症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心理知识和信息,帮助患者了解身心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的心理因素,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疑虑,增加他们对康复的信心。
心理教育还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推动他们通过具体的行动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合理饮食等,促进康复进程。
此外,社会支持在身心综合症康复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患者常常因为身体上的症状而感到疲倦、焦虑、情绪低落,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造成了困扰。
社会支持可通过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分享经验和知识、鼓励患者坚持康复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负担,增加自信心,更好地应对病情,从而促进康复进程。
最后,身心综合症的康复也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和自我管理。
心理学在身心综合症康复改善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患者需要在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会管理和应对症状。
关于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几个问题
关于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几个问题
訾颖;付玉英
【期刊名称】《西南军医》
【年(卷),期】2003(005)003
【摘要】@@ 根据马氏(Masach)等的定义,心身耗竭综合征是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且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1].这一定义在美国卫生界似乎已被接受,对护士来说是尽管护士有体谅患者,进行周到护理的满腔热情,但这种热情因某种原因被长期禁锢,结果失去了热情,护理变得表面机械式的,不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给予帮助的现象[2].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訾颖;付玉英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成都,6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1
【相关文献】
1.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发生与预防研究 [J], 郝建梅
2.临床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原因及预防 [J], 曹翠红;平翠香;冯晚兰
3.儿童输液室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因素及对策 [J], 张建新;顾春芳
4.浅谈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 [J], 侯向青;郑洁
5.浅谈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 [J], 侯向青;郑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护士的职业倦怠
一 、 分正 析确
倦认 怠识 原判 因断
二、合 理 配 置 人 员,妥 善 制 定 计 划
•情绪低迷、工作消极、待人冷漠、牢骚满腹、护患 冲突增加
•做事不自信、缺乏工作效率、没有成功感、差错频 发
一、概念
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又称 “身心耗竭综合征”,是指个体在工作 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包括三个方面 •情感耗竭 •去人格化 •个人成就感降低
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方面
情感耗竭—— 身心疲惫、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感受不到 工作的快乐、每日不想上班,甚至有离职倾向
去人格化—— 情绪低迷、工作消极、待人冷漠、牢骚满腹、护患 冲突增加
个人成就感低—— 做事不自信、缺乏工作效率、没有成功感、差错频 发
人员 待遇
工作压力
其他
职业 倦怠
个性特征
职业素养
护理管理者帮助护士摆脱 职业倦怠的措施
、
三、完善用人制度,公平薪酬体系
五 、
加 强培 应养 对健 教康 育人
格
六、改善工作环境,创造良好氛围
理七
、
以建
人 为
立 沟
本通
管
平 台
小草欣沃 得益于沃土
幼鹏展翅 尚需海阔天空
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每日不想上班甚至有离职倾向?情绪低迷工作消极待人冷漠牢骚满腹护患冲突增加?做事不自信缺乏工作效率没有成功感差错频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身心耗竭综合征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分析
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分析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保健行业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需求量不断增加。
护理人员是医护行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负责患者的照顾,照料和照顾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但是,长期的繁重工作和高压力环境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们容易出现疲倦综合症。
2. 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的定义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Nurse Fatigue Syndrome)是指由于长时间的工作,不良的工作环境和医疗保健行业的工作特点等因素引起的护理人员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的一种综合症。
疲劳综合症是由身体和心理双重因素影响所导致的疲劳。
3. 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的症状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的症状主要集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3.1 身体症状•肌肉酸痛、不适感•疲劳和虚弱感•头痛、头晕和眼花•口渴和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和胸闷感3.2 心理症状•焦虑和紧张感•长期睡眠不足和失眠•头脑混乱和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情沮丧、易怒和情绪波动4. 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的影响长期的护理工作和疲劳状态会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的影响:4.1 健康影响•提高患有心血管和免疫系统疾病的风险•改变睡眠和饮食习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4.2 工作影响•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工作失误和工作危险的概率,对患者造成可能的危害•提高住院时间和度过重症的患者的死亡率4.3 社会影响•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焦虑和抑郁的概率•对护理人员和家庭带来财务和精神压力5. 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的防范护理人员疲倦综合症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来预防和缓解疲劳综合症。
以下是几个建议:5.1 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护理人员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以保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会对身体和精神造成极大的负担。
5.2 内外部环境优化领导部门应该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包括减少噪音、调节室内温度、通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心理学之身心耗竭综合症
众所周知,护士的职责就是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身心状态,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
遇紧急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医生不在场时,护士应当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
然而作为护士,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其实身心耗竭综合症便是护士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国内护士身心耗竭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55.1%~59.1%。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氏等的定义,身心耗竭综合征(BS)是“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
对护士来说,就是“尽管护士有体谅病人、进行周到护理的满腔热情,但这种热情因某种原因被长期禁锢,结果失去了热情,护理变得表面化、机械化,不能对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给予帮助的现象”。
BS的产生,不但对护士身心是一种损害,而且也妨碍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引起注意。
下面我就关于护士身心耗竭展开讨论。
1.护士身心耗竭综合征的形成因素
国内学者在结合压力源量表对护士工作倦怠感所作的研究中发现,诸压力源以其对工作倦怠感产生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其中在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专业的社会地位低、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晋升的机会少是主要原因。
在上述已知的诸多因素中,有学者认为相关性最强的因素为:角色多元性、工作负荷、年龄、耐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这些因素常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大致可以把它们归纳为3类:工作和职业特征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特征因素。
1.1工作和职业特征
1.1.1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
医疗职业是神圣的,同时又是高风险性的。
它担负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任务,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而医务人员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方向和内涵都在拓展,从而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益增高;同时医疗的职业伤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也比较大,针刺伤、皮肤黏膜污染等伤害发生率较高,甚至可以造成死亡。
1.1.2 护理工作的高负荷。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护理工作负荷过重,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这使护士成为产生工作倦怠感的易感群体;工作量及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较高相关性,国外研究[8]证明护士工作衰竭主要为所护理病人的病情危重,病人及家属要求高,工作负担太重,人手不足,工作排班不合理,社会支持不够,与病人、家属、同事的冲突。
骆宏调查425名护士中55.1%的护士感到工作量大,48.7%的护士感到工作紧张。
1.1.3 角色冲突。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起妻子、母亲的角色,而且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多重的角色以及过多过高的角色要求常常使护士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当角色转换出现矛盾或角色过多超过个人承受能力时易导致人际关系的冲突,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及对工作的厌恶感。
当护士不太愿意扮演护士角色时,工作疲溃感和离职意愿增加。
1.1.4 工作科室。
不同的工作科室,护士的倦怠感也不一样,自然,其身心耗竭的程度也不同。
相关调查显示,儿科护士的倦怠感较内、外、妇产科护士高,可能与父母对独生子女较为重视,而护
士的压力相对较大有关。
在容易遭受到言辞和人身攻击的科室如急救科中工作的护士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更易体验到倦怠。
1.2 社会因素
1.2.1社会地位。
国内护理职业社会地位低、护士继续深造的机会及晋升的机会少也是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反映个体社会地位的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工作地位等的分析发现,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工作经验以及工作地位的护士,身心耗竭较轻,其中工作地位是主要预测因子。
1.2.2 公平性。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专业人士,程序的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工作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员工参与决策以及自主权的多少也与工作倦怠相关。
护士不仅要面对患者,还要处理同医生、护士长和其他科室人员的关系。
尽管医疗和护理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的“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
加之医护之间巨大的福利差异,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
1.2.3组织因素。
护士的组织承诺是护士认同并接受所在医院组织文化的价值观、日标、信念等,并且希望能够在所在医院一直工作下去的心理态度。
医院的规模、医院的文化、性质、氛围、组织支持、组织公平感以及医院所提供的发展机会是影响护士组织承诺的重要因素。
组织对护士职业倦怠有深远和持续的影响,国外认为管理者越支持护理工作,组织授予护士的权力越大,个体的自主决策性越强,身心耗竭的水平就越低。
反之,如果医院限制护理人员参与医院事务和患者的处理方案.护士内心体验的参与程度低下,对倦怠亦有负面影响。
另外,护理工作的从属地位,工作负荷过大,非专业性工作太多而工作没有回报等也使护士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悲愤、失望、疲溃甚至绝望,影响护士为组织发挥个人所长,有可能导致迅速离职。
1.3 个体特征因素
1.3.1人格因素。
有关专家指出,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身心耗竭。
研究显示A型人格医护人员与B 型人格医护人员相比,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低,去人格化程度得分高。
控制点对情绪疲惫、去人格化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对个人成就感有显著负性效应。
外控医护人员情绪疲惫、去人格化程度得分高,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低。
1.3.2 人口统计学因素。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感有关。
其中,年龄与变量的相关最为稳定。
据调查,21~29岁年龄组的护士比3 0~59岁年龄组的护士身心耗竭分值高。
骆宏的调查显示,低工作年限的护士存在高身心耗竭。
文化程度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提示高学历的年轻护士可能是护士工作倦怠感的高发人群。
调查显示,女性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在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
护理管理者应对离异、单身群体、高学历护士给予特别关注。
2. 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政策支持
2.1.1 建立奖励机制
建立起针对护士的奖励机制,合理提高护士待遇。
2.1.2 注重“人岗匹配”原则
依据护士个体的价格特质,人际效能力,个体的应激水平等进行人员的优势组合,科学合理地分工,使护士人员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能力。
2.1.3 推选一线用人,留人的政策
制定并积极兑现一些有益于稳定护士骨干的政策。
如提供优先学习,进修机会,职称晋升优先,享受待遇优先等一系列一线优先的政策。
2.2 改进管理方式
2.2.1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的改善主要是指人文环境的改变。
首先,管理者应创造一种和谐,团结,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使用权护士群体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啬管理者与护士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其次,合理分配工作量及工作时间,适当强化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尤其是在护士的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要给予特殊的照顾。
2.2.2 理解和关怀并重
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职业给护士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护士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中,职业责任大,人员少,工作繁重,压力大,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倒夜班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
针对这种情况,管理者应给予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
2.2.3 提供活动场所。
提供可调控护士职业心理的活动场所,如设立情绪释放场所,配备专门的活动室等。
2.3 提高心理素质
2.3.1 心理健康指导
心理健康指导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来实现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主要包括:个体的心理卫生,如何改变认知、如何调节自我的情绪与情感、如何健全自我的价格,如何提高婚姻质量和生活质量等内容,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增强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2.3.2 团体咨询
建立团体成长小组,进行人际沟通,应对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护士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
2.3.3 个体心理咨询
为护士人员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定期为护士进行心理咨询,解决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2.4 强化职业教育
2.4.1 职业心态培养
增强护士人员对护理教育理念正确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从单纯的技术性教育转向具有科研的教育,优化护士人员社会化过程,提高职业价值感。
2.4.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护士道德修养组织学习社会学,护理伦理学等知识。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越来越多的护士会摆脱身心耗竭综合症的困扰,此外,因此我国应大力开展该领域研究,提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护士职业倦怠理论及结构模型、测量工具及干预措施,保障和促进我国护士及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管
理
心
理
学
论
文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物流管理08-1
姓名:袁兵
学号:20080606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