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毒性疾病

合集下载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相关推荐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

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教学过程说明:(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第三章 病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病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病毒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包涵体:当病毒颗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观察的特殊群体,称为包涵体。

2.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宿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宿主细菌菌苔上出现的一个个透明圈或负菌落,称为噬菌斑。

3.烈性噬菌体:短时间内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通过裂解寄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核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核染色体上,随宿主细胞核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寄主细菌裂解,称作温和噬菌体。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6.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与宿主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7.溶源菌:是指在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

8.病毒多角体: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9.类病毒:是由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0.拟病毒:是一类包裹于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11.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包涵体和噬菌斑各有何实践意义?答:1、包涵体是病毒颗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

由于不同病毒包涵体的大小、形状、组分以及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的部位均不同,所以包涵体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2、噬菌斑有一定的形态,可用作该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用于纯种分离纯化和计数。

三、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答: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

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

病毒的基本性状课程设计

病毒的基本性状课程设计

病毒的基本性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掌握病毒的结构特征、分类及生命周期。

2. 学生能够描述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病毒感染的基本过程。

3. 学生了解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认识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病毒模型和图片,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升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分析病毒感染案例,提出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病毒和疾病的科学态度,消除对病毒感染的恐慌情绪。

2.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树立探索生命科学的志向。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基础知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性状,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概念:介绍病毒的定义、结构特征、分类。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病毒的概念与结构”- 内容列举:病毒与细胞的关系,病毒的结构组成(核酸、蛋白质外壳等)。

2. 病毒的生命周期:讲解病毒的繁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复制、组装和释放。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病毒的繁殖与生命周期”- 内容列举:病毒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3. 病毒与疾病:探讨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分析病毒感染与免疫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病毒与疾病”- 内容列举:病毒性疾病实例,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

4. 病毒的传播与防控:介绍病毒传播途径,阐述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病毒的传播与防控”- 内容列举:病毒传播途径,疫苗接种、卫生防护等防控措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介绍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病毒学课程设计

病毒学课程设计

病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包括病毒的结构、分类及生命周期;2. 掌握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及其传播途径;3. 理解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描述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毒检测案例;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估病毒感染的风险,提出预防措施;3. 能够运用病毒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病毒相关问题进行科学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病毒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预防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性;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认识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尊重生命,关爱健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病毒学基础知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病毒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病毒学知识较为抽象,需结合实际案例和形象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实现学生对病毒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概念- 病毒的结构与分类- 病毒的生命周期与繁殖方式2. 常见病毒性疾病- 流感病毒与流感- 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 疱疹病毒与口腔疱疹3.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机制- 病毒复制与基因表达- 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4. 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病毒分离与培养- 免疫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5. 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 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 疫苗接种与免疫预防- 公共卫生与病毒防控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病毒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常见病毒性疾病第三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第四周: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第五周: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病毒学概述第二章:病毒结构与分类第三章:病毒生命周期与繁殖第四章:病毒性疾病第五章:病毒检测与控制技术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成分和生物合成机构,以病毒核酸为模版来合成病毒本身成份,并装配成新的子代病毒子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同于细胞性生物的繁殖(二分裂或有丝裂等),故称为增殖成复制,而有别于繁殖。

对于病毒增殖过程和生物合成的研究,不仅关系到病毒病的防治,而且涉及生命起源和肿瘤学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有关生命本质及其起源的研究,必须从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物质开始。

在这方面,病毒是最理想的模型。

例如,在有适当的前体和酶的存在条件下,提纯的病毒RNA或DNA甚至可在试管内增殖。

同样,病毒RNA可在试管内于细菌的核蛋白体上译制病毒蛋白质。

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也可在试管内装配成为完整的病毒子等。

又有人认为,病毒可有以“附加基因”的方式,结合入细胞遗传物质,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因。

肿瘤,就其本质来讲,是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

病毒至少是肿瘤病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发现的脊椎动物肿瘤病毒已经超过30种,而有致肿瘤特性的病毒约有150多种。

最近证明,RNA致瘤病毒可借反录酶的作用,在细胞内复制出含有病毒信息的DNA,结合入细胞DNA,改变细胞的遗传性,干扰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而导致细胞恶性变。

最近发现“缺损病毒”,没有完整的病毒子构造,可能只有核酸的片段残留在细胞中,与细胞染色体结合而逐代传递,成为细胞恶性变的原因。

病毒性疾病的化学预防和化学治疗,已被证明是完全可能的,实践中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目前发现的一些不见于正常细胞而为病毒增殖所必需的核酸合成酶和其他蛋白质,为病毒病的的化学防治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性。

而对病毒生物合成各环节的深入了解,则为选择适当药物,切断病毒增殖周期,阻碍病毒增殖而达到防治目的,创建现实的基础。

第一节病毒的增殖场——细胞病毒由于缺乏自身增殖所需的完整酶系统,增殖时必须依靠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甚至直接利用宿主细胞的某些成分,这就决定了病毒在细胞内专性寄生的特性。

病例分析——肺炎.doc

病例分析——肺炎.doc

第三章病例分析——肺炎一、概念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炎症,病因以感染为最常见,其他尚有理化因子、免疫损伤,药物因素等。

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当人体免疫力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时,病原体可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和细胞浸润。

临床上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症状,肺部可闻及固定的湿啰音,出现肺实变体征,胸片出现相应改变。

二、分类(一)按解剖学或影像学分类1.大叶性肺炎:病变起始于肺泡,经肺泡间孔(Cohn孔)蔓延至邻近肺泡,直至整个肺叶或肺段。

影像学表现为肺渗出性阴影,通常不累及细支气管。

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呈整叶肺实变。

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典型大叶性肺炎已少见,而多数仅表现肺段或亚肺段的渗出和实变。

2.小叶性肺炎也称支气管肺炎。

基本病变亦为炎症渗出,但病变常起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继而累及肺腺泡或肺泡。

影像学特征是沿肺纹理分布的小片状或斑片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淡薄而模糊,以两下肺、内中带多见。

病灶亦可融合成片状或大片状,密度深浅不一,且不受肺叶或肺段限制,区别于大叶性肺炎。

3.间质性肺炎病变位于肺泡壁及其支持组织,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不规则条索状及网织状阴影,其间可散布有密度增高的小点状阴影。

(二)按病原体分类1.细菌性肺炎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卡他莫拉菌等。

此外,分类学上不属于细菌、但某些特征类似于细菌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以及分类学上属于细菌的细胞内病原体军团菌常被统称作“非典型病原体”,也是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2.病毒性肺炎以儿童最常见,主要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

3.真菌性肺炎大多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引起肺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和毛霉菌。

真菌性肺炎大多为继发性的,如免疫抑制、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其他重危患者。

4.寄生虫性肺炎(肺寄生虫病)阿米巴原虫、弓形体、肺吸虫和棘球绦虫、血吸虫等均可以引起或主要引起肺部感染。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概述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1.2 病原生物学的分支1.3 病原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病原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代谢方式2.3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4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病毒学基础3.1 病毒的定义和特征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3 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机制3.4 病毒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四章:细菌学基础4.1 细菌的定义和特征4.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4.3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4.4 细菌的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第五章:真菌学基础5.1 真菌的定义和特征5.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5.3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5.4 真菌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六章:寄生虫学基础6.1 寄生虫的定义和特征6.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6.3 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和感染阶段6.4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第七章:立克次体学基础7.1 立克次体的定义和特征7.2 立克次体的分类和命名7.3 立克次体的生长和繁殖7.4 立克次体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八章:病原生物检测技术8.1 病原生物检测的重要性和方法8.2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技术8.3 病原生物的鉴定和分析方法8.4 现代病原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免疫学基础9.1 免疫学的定义和特征9.2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9.3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机制9.4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概念第十章:感染与免疫疾病10.1 感染与免疫疾病的关系10.2 传染病的分类和流行特征10.3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10.4 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第十一章:疫苗与免疫预防11.1 疫苗的定义和种类11.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11.3 免疫接种的原则和程序11.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预防策略第十二章:抗菌药物与应用12.1 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12.2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12.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抗药性12.4 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替代疗法第十三章:传染病流行病学13.1 传染病的传播模式和流行趋势13.2 流行病学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13.3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13.4 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第十四章:实验室生物安全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规范14.3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操作技术14.4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第十五章:病原生物学与临床15.1 病原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5.2 病原生物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15.3 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15.4 未来病原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和繁殖方式。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类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类

三、传染病的防疫原则及措施
• 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预防措施 1)从有资质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处采购动物 2)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 规程进行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 3)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4)彻底消灭饲养室内外的野鼠 5)大动物接种疫苗 2. 控制措施 1)重要传染病感染要及时捕杀、消毒、隔离 2)大动物隔离治疗 3)不明死亡原因要剖检明确诊断
1. 病毒性疾病
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n) •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unyaviridae, Hantavirus) • 流行病学: 传染源:带毒野鼠和实验大鼠 传播途径:咬伤接触传播,气溶胶吸入 易感动物:大鼠 • 临床症状:无症状,人感染后得流行性出血热 • 诊断: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 预防和控制: 预防:饲养区内外捕杀野鼠,不从无生产许可证单位购买动物。 控制:捕杀血清学检查阳性大鼠,消毒、隔离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GF/GN动物 无 无 SPF动物 无 无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统计学价值
准确
少 好
准确
少 可能好
有疑问
多 不准确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可能好
很低 约100% 可能 很高
专门训练

较高
CL
CV
半屏障系 统
开放系统
亚高效过 滤
不处理
直接接触
直接接触
一般
一般
较低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一、第一章:传染病护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任务,掌握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和传播途径。

2. 教学内容:传染病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任务,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和传播途径。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二、第二章: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1. 教学目标: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菌、健康教育等。

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菌、健康教育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

4. 教学评估:操作考核、课后作业。

三、第三章:病毒性传染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流感、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 教学内容: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流感、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四、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结核病、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2. 教学内容: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结核病、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五、第五章:寄生虫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寄生虫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2. 教学内容:寄生虫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六、第六章:消毒、灭菌与隔离1. 教学目标:掌握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原则,了解隔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悉隔离措施的实施。

2. 教学内容: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原则,隔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隔离措施的实施。

3.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角色扮演。

4. 教学评估:操作考核、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等。
3.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了解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调控教学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2.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病毒的结构、分类、繁殖过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病毒相关知识,如绘制病毒结构示意图、撰写病毒研究报告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病毒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对病毒的了解。
2.设计实验环节,如观察病毒粒子、分析病毒繁殖过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结合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为主旨,力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五、案例亮点
1.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在情景创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病毒感染细胞的动画,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章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第三章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第三章病毒检验基本技术一、形态学检验光学显微镜一般用于观察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增殖后于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出现的包涵体。

胞质内包涵体:狂犬病毒(内基小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胞核内包涵体: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腺病毒。

胞质内和胞核内包涵体:麻疹病毒电镜技术:电镜直接检查、免疫电镜二、培养与鉴定技术(金标准)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的情况:1、需对疾病进行病原学的鉴别诊断2、发现新的病毒性疾病或再发性病毒性疾病3、病程长且诊断困难的病人疑似病毒感染时,病毒的分离培养对诊治疾病有指导性意义4、检测病毒减毒活疫苗效果(如及时发现回复独立的变异株等)5、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6、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采集要求:早期采集,低温运送和保存(-20℃~-70℃),样本处理(高浓度抗生素—青链霉素处理过夜,或细菌滤膜过滤)培养:1、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2、鸡胚培养(一般采用9~12日龄鸡胚)(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羊膜腔接种、绒毛尿囊膜接种、尿囊腔接种、卵黄囊接种。

3、动物接种鉴定:1、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1)细胞病变:细胞圆润、分散、溶解;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细胞肿胀、颗粒增多、病变细胞聚集成葡萄串状;形成包涵体。

(2)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3)干扰现象(4)细胞代谢的改变2、病毒感染性测定和病毒数量测定(1)50%组织细胞感染量测定(2)红细胞凝集试验(3)空斑形成试验(最常用)(4)中和试验三、非培养检验技术1、免疫学检验技术:抗原检测(意义更大、早期)、抗体检测2、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对新基因进行测序)。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新生儿科医院内所有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涉及到新生儿感染管理的所有方面。

第三条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治疗”的原则。

第四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感染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二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五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按照国家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制定新生儿科医院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六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对各类医用器械、手术室、病房和配送区域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常规消毒和彻底消毒的质量和效果。

第七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严格的洗手制度,医务人员应当经常进行手洗消毒,对于外出、打喷嚏、接触病人等环节也应当及时、正确地进行手卫生操作。

第八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严格管理医疗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密闭、集中化处理。

废弃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上报、登记、监测和处置。

第三章病毒性疾病管理第九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严格的病毒性疾病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建立不同的工作流程和防护措施。

第十条新生儿科医院对于病毒性疾病的病人应当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对于疑似病人也应当进行隔离、观察和检测。

第十一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隔离处置标准,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第十二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定期进行病毒性疾病防控和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病例。

第四章感染控制与报告第十三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建立完整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报告机制,保证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十四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及时报告各类感染病例,取得病人、家属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第十五条新生儿科医院应当根据国家卫生部、地方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感染性疾病的登记、排查和统计工作。

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种名必须赋予种恰如其分的鉴别特征。
数字、字母或其组合已经广泛用作种的形容词, 然而新指定的编号、字母或其组合不再单独作为 种的形容词。现存的数字或字母名称仍可以继续 保留。
当ICTV下属委员会不能肯定某一个新种的分类地 位,或不能将这一新种确定在已设定的属中时, 新种会作为暂定种(tentative species)
真核生物的藻类、真菌。。。。。。
脊椎动物乃至人类中都能分离到病毒。
其中,从细菌、被子植物、节肢动物、脊椎动 物和人类中找到的病毒最多;
病毒(Virus)
噬菌体(Phage)
噬菌体(bacteriophage) 噬蓝绿藻体(cyanophage) 支原体噬菌体(mycohasmemaphage)
(type species)。
(六)种的规则
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原则分类(polythetic class)特 性的病毒。
种名由少数几个有实际意义的词组成,但 不应该只是由宿主名加“virus”构成。
些属是否构成亚科)。
科名的词尾是“…viride”。
(四)亚科的规则
亚科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种。这一分类 阶元只在需要解决复杂分类阶元问题时使用。
亚科名的词尾是“…virinae”。
(五)属的规则
属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种。
属名的词尾是“…virus”。 一个承认的新属必须有一个同时被承认代表种
价阳离子后的稳定性。
⑦ 病毒抗原性质
包括病毒血清学性质 抗原的关系。
⑧ 流行病学特点
包括: 病毒天然的宿主范围 病毒在自然状态下的传播与媒介体的关系; 病毒的地理分布,致病机理,组织嗜亲性; 病毒引起的病理和组织病理学特点。

第三章病毒

第三章病毒

第三章病毒一、填空题1.病毒可分真病毒与亚病毒两大类。

从组成的化学本质来划分,真病毒至少含有和两种成分;亚病毒中的只含,只含或,而则只含。

2.病毒的特性有以下几点: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最大的病毒为,其直径为;最小的病毒为,其直径仅为。

4.单个病毒粒子称为,它由和构成,有些较复杂病毒还有一层,其上长有等附属物。

5.不同病毒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上可形成不同特征的聚集体,如在动物细胞内的,细菌菌苔上的,植物叶片上的,昆虫细胞内的,以及动物单层细胞上的等。

6.病毒的对称体制有:①对称,如和等;②对称,如和等;③对称,如和等。

7.1935年,美国学者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的植物病毒是,它属于对称;核酸类型是。

8.烟草花叶病毒简称,外形状,外层衣壳粒以时针方向螺旋状排列成,具有功能;核心为链。

9.腺病毒的形状为,呈对称;它有个角、个面和条棱;存在两种衣壳粒,分别称为和;其核心部分为线状链10.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是一类重要的模式生物,有、和三种,它们都属于对称体制,个体由、和三部分构成,而其尾部则由、、、和五部分组成。

11.病毒的核酸有以下各种类型:①,②,③,④,⑤,⑥,⑦。

12.一般地说,动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以和为主,植物病毒以为主,噬菌体以居多,而真菌病毒则都是。

13.噬菌体的种类很多,共可归纳成六类:①A型,特点是、、;②B型,特点是、、;③C型,特点是、、;④D型,特点是、、;⑤E型,特点是、、;⑥F型,特点是、、。

14.烈性噬菌体生活史可分五个阶段,即、、、和。

15.E.coliT系噬菌体裂解性生活史的时间一般为min,其丁2的裂解量约为个,T4约为个。

16.双层平板法是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最常用方法,其底层平板含,上层平板中的三种成分分别为、和。

17.病毒一步生长曲线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参数,即期(包括期和期)和期的长短以及的大小。

18.温和噬菌体有三种存在方式,即、和。

19.大肠杆菌的入噬菌体是一种常见的温和噬菌体,其头部呈状,尾部特点为,核心成分为状,其两端各有。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A级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A级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A级(供五年制临床、医检、预防等专业用)前言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传染病领域内某些重要进展,为今后从事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近年来,在传染病领域内许多方面均取得不少重大进展。

例如,原因不明的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陆续得到阐明,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不断被发现,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成就推动了传染病免疫学机理的研究和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新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给一些难治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耐药菌株的增加导致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抗菌药物;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院内获得性感染和条件致病菌感染,而传染病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传染病的诊断技术也正在向更精确、更微量特异性及敏感性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些重要的成就和新的进展,反映在本次修订的教学大纲内,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

传染病学病种的分类以病原学分类为主;教材内的病种有的供课堂讲授,有的在实习中参阅,有的供自学之用。

课程基本要求根据课程改革要求,贯彻突出重点、精简授课内容的精神,本大纲内安排的讲题,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内容,在讲课的深度上可分为:有的内容需要“掌握”,则讲深讲透;有的需要“熟悉”,则重点;有的需要“了解”则作概括的讲解。

另外,本大纲修改后的一大特点是精简讲课内容,扩大自学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课外自学空间。

教学时数分配(一)教学时数分配:总课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7学时,见习课9学时。

(二)讲课(理论课)内容:(三)见习内容五年制临床、医检、预防等专业见习时数为9学时,每次3学时,共3次。

在学习传染病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以床边学习与示教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熟悉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与熟练基本技能。

在见习期间,学生应询问病史,做好体检,了解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进行临床病例讨论。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能通过细菌滤器;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培养液变清澈⏹细菌过滤器⏹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培养液变清澈⏹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什么是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第03章 病毒的增殖

第03章  病毒的增殖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一、细胞——病毒的增殖场所二、病毒的增殖过程三、病毒的不全增殖和缺损病毒四、亚病毒五、病毒和病毒成分的细胞外增殖主要参考文献研究病毒的增殖过程和生物合成,不仅关系到病毒病的防治,而且对于揭示许多生命现象的本质乃至生命的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有关生命本质及其起源的研究,必须从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物质开始。

对病毒结构及其生物合成各环节的深入了解,是对病毒性疾病进行化学防治的基础。

切断病毒增殖周期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阻碍病毒增殖而达到防治目的;另外,已发现的一些不见于正常细胞而为病毒增殖所必需的核酸合成酶和其他蛋白质,为病毒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可能性。

一、细胞—病毒的增殖场所病毒缺乏自身增殖所需的完整酶系统,增殖时必须依靠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甚至直接利用宿主细胞的某些成分,这就决定了病毒在细胞内专性寄生的特性。

活细胞是病毒增殖的唯一场所,也是病毒生物合成所需的能量和材料的主要供应者。

因此,了解动物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特别是其中对病毒增殖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是认识病毒增殖过程和规律的必要前提。

但有关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在细胞生物学书籍中有十分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二、病毒的增殖过程动物病毒的增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吸附与侵入、脱壳、病毒成分的合成以及装配与释放等4个主要阶段。

1.吸附和侵入病毒吸附分两步进行,即可逆的非特异性吸附和不可逆的特异性吸附。

首先,非特异性吸附即病毒与细胞以静电引力相结合。

这种吸附可发生在细胞表面任何部位且易被冲洗、高浓度盐类和一定的pH环境所破坏,使病毒从吸附物上重新解脱出来。

随后是病毒的特异性吸附,即病毒蛋白(抗受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这种吸附是不可逆的。

细胞受体主要是胞膜上的糖蛋白。

据估计,一个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部位可达104~105个。

这里必须指出,不一定每个细胞表面都有特定病毒的特异受体。

细胞有无特定病毒的受体,直接影响是否对该病毒具有易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90%以上
B.10%以上
C.50%以上
D.80%以上
E.极少数
5.HSV原发感染中:
A.90%为隐性
B.10%为隐性
C.20%出现临床表现
D. 半数出现临床表现
E.20%为隐性
6.生殖器疱疹是由:
37.单纯疱疹病毒
3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9.人类乳头瘤病毒
X型题
40.HSV—Ⅱ型病毒主要引起:
A. 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感染
B.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感染
C. 新生儿的感染
D. 内脏器官(如脑)的感染
E.口腔单纯疱疹
第三章 病毒性皮肤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病毒性皮肤病病原体不是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是:
A.寻常疣
B.尖锐湿疣
C. 扁平疣
D.传染性软疣
E.跖疣
2.HSV经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机体后,可潜伏于:
A. 局部感觉神经节
D.面瘫、病毒性角膜炎,外耳道疱疹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E. 一个人一生中只会发生一次带状疱疹
51.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的病毒是:
A. 人乳头瘤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 传染性软疣病毒
E.RNA病毒
27.新生儿单纯疱疹
28.尖锐湿疣
C型题
问题29—31
A.人是惟一的自然宿主
B.猴是惟一的自然宿主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9.单纯疱疹
30.扁平疣
31.尖锐湿疣
问题32—35
A.皮疹多散发存在
14.单纯疱疹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 , ’ ,抗病毒药物目前以 . 疗效突出。
15.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 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的疾病。水痘是一种以散在分布的——为特征、传染性
的疾病,多见于 。带状疱疹以群集小水疱沿 走向——分布,——为特征,多见于 。
二、填空题
1.病毒性皮肤病是由——所致的 病变。
2.病毒可分为——病毒和 病毒两大类。
3.根据病毒性皮肤病的不同临床表现特点,可将其分为3型:——、一、———。
4.病毒性皮肤病新生物型多由 病毒引起,皮损均呈现——增生,常见者如——及-----。
43.下列疾病病原体为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是:
A.寻常疣
B.跖疣
C. 扁平疣
D.尖锐湿疣
E.水痘
44,好发于生殖器部位的病毒性皮肤病是:
A. 尖锐湿疣
B.扁平疣
C.生殖器疱疹
D.传染性软疣
E.带状疱疹
5.病毒性皮肤病疱疹型多由——引起,皮损以——为主,常见者如——、——、——及 等。
6.病毒性皮肤病红斑发疹型多由——引起,皮损以——、——为主,如——、——等。
7.单纯疱疹是由——病毒感染 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皮疹以 为特征,能引起多种部位感染,但以 、 、 等处好 发。本病有 ,但可 。
13.以下哪项不是Ramsay-Hunt综合征的特点:
A.病毒性角膜炎为其三联征之一特征
B.患者可出现面瘫
C.患者可伴有耳痛
D.患者可出现外耳道疱疹
E.为带状疱疹累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所致
14.以下不属于病毒性皮肤病的是:
A.手足口病
8。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 型和 型。
9。HSV经 进入机体,可潜伏于 。
10.正常人中有半数以上为HSV的携带者,可由 而成为传染源。
11.当各种原因引起 时,体内潜伏的HSV即活跃致病。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患者可能存在 。
11.B 12.C 13.A 14:E 15.B 16.C 17.A 18.B 19.D 20.D
21.C 22.A 23.C 24.A 25.B 26.A 27 .B 28.A 29.A 30.A
31。A 32.A 33.B 34.C 35.B 36.A 37.C 38.C 39.A 40.AC
16.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 和 的特征,病毒经 侵入体内,通过血行传播,发生水痘或呈 ,。
17.水痘多发生于儿童,潜伏期为 ,病程约 。
18.疣由 选择性感染皮肤或粘膜上皮所引起的表皮——,临床分为四型, 即 、 、 及 。
B.带状疱疹
C.尖锐湿疣
D.生殖器疱疹
E.传染性软疣
49.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患者愈后均可获终身免疫
B. 新生儿单纯疱疹可引起播散性感染,发病凶险
C.复发性频繁的单纯疱疹患者可用每日病毒抑制疗法,用至1年以上
17.主要引起口腔单纯疱疹
18.主要引起新生儿单纯疱疹
19.主要引起水痘
问题20—24
A. 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
B.主要通过污染食品、衣物等由消化道传染
C.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D.经皮肤破损粘膜进入机体
E.主要通过血行传播
B.单纯疱疹
C.带状疱疹
D.丝状疣
E.脓疱疮
B型题
问题15—19
A.HSV—I型病毒
B.HSV—Ⅱ型病毒
C. HPV病毒
D.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E.传染性软疣病毒
15.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16.主要引起尖锐湿疣
12.HSV—I型主要是引起的皮肤粘膜和 的感染,HSV—Ⅱ型主要引起 皮肤粘膜及 的感染。两者之间存在 。
13.新生儿单纯疱疹中 型感染较 型感染多见。感染的类型包 括 、 、 、 的 。多数在出生后
出现发热、咳嗽,口腔、皮肤出现疱疹。本病预后 。
1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B.有异位性体质者易患传染性软疣
C. 传染性软疣的病毒系痘科的一种RNA病毒,是人体最大的病源性病毒之一
D.HIV感染者的传染性软疣大多是MCV-型引起
E.手足口病皮疹常同时发生于手、足、口,但也有患者是不全表现
4.乳头多瘤空泡 疣状 传染性软疣 各种疣
A. 尖锐湿疣
B.丝状疣
C. 水痘
D. 扁平疣
E. 寻常疣
10.具嗜神经特性的皮肤病毒是:
A. 单纯疱疹病毒
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C.传染性软疣病毒
D.人类乳头瘤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1.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19.传染性软疣是痘病毒中的—— 感染所致的表皮增生性传染性皮肤病,可通 过 、 或 传。
20.手足口病是以——、 及 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主要通过 直接传播,亦可通过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A 6.D 7.C 8.A 9.D 10.B
41.ABC 42.AB 43.ABCD 44.ACD 45.ABCD 46.ABC
47.AB 48.AB 49.AD 50.AB 51.BC
二、填空题
1,病毒感染 皮肤粘膜
2.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3.红斑发疹型 新生物型 疱疹型
A. HSV—Ⅱ型病毒引起
B.HSV—I型病毒引起
C.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D.90%HSV-Ⅱ型引起,10%HSV-I型引起
E.10%HSV-Ⅱ型引起,90%HSV—I型引起
7.新生儿单纯疱疹是由:
A.HSV—Ⅱ型病毒引起
B.HSV—I型病毒引起
B.脊髓前根
C.脊髓后根
D.神经节的神经元
E. 局部的皮肤粘膜下层
3.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患者可能存在:
A. 体液免疫缺陷
B.细胞免疫缺陷
C.联合免疫缺陷
D,不存在免疫缺陷
E. 恶性肿瘤
4.正常人中HSV的携带约占:
D.扁平疣
E. 尖锐湿疣
47.某一初诊男性患者,冠状沟处红斑、糜烂、灼痛感3天。我们应首先考虑的诊断可以是:
A. 生殖器疱疹
B.固位药疹
C.包皮龟头炎
D.梅毒
E.软下疳
48.预后可获终身免疫的病毒性皮肤病是:
A.水痘
45.一女性患者,大阴唇出现数个绿豆大小淡褐色扁平丘疹,不痒。应考虑的诊断是:
A. 尖锐湿疣
D.鲍温样丘疹病
C.梅毒
D.鲍温病
E.扁平疣
46。口腔内可出现水疱的病毒性皮肤病是:
A. 单纯疱疹
B.水痘
C.手足口病
C. HSV—Ⅱ型较HSV—I型感染多见
D.HSV—I型较HSV-Ⅱ型感染多见
E.90%由HSV-Ⅱ型感染引起
8.下列疾病主要由RNA病毒引起的是:
A.麻疹
B. 传染性软疣
C. 单纯疱疹
D.水痘
E.寻常疣
9.可以出现Koebner现象的皮肤病是:
D.生殖器疱疹患者确诊主要依靠血清抗体检测
E.引起新生儿单纯疱疹的病毒主要是HSV—Ⅱ型病毒
5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带状疱疹早期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B.严重的带状疱疹可伴有高热、肺炎、脑炎
C.带状疱疹的皮损特点为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绝不超过躯干线
20.单纯疱疹
21.尖锐湿疣
22.手足口病
23.传染性软疣
24.水痘
问题25—28
A. 局部治疗为主
B. 首选核苷类抗病毒药
C. 首选干扰素
D. 首选激素
E.有自愈倾向,不需治疗
25.带状疱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