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时(四季和五代的划分)复习课程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四季和五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跟踪训练过关
2.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柱的影长变长,
则第二次观测日期最接近
A.4月9日
√C.10月11日
B.7月10日 D.1月10日
由上题分析可知,当地地方时为12时,正值正午;图b显示石柱高6.6米,影长6.6米, 故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求得当日太阳直射点的 地理纬度为5°S。该地位于40°N,“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 柱的影长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4月9日与7月1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 半球,A、B错误。 10月11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1月10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C正确、D错误。
跟踪训练过关
某日,小李在某地(40°N,110°E)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 不清(图a)。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图b),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 据此完成1~2题。 1.该广场平面图的指向标应该是图c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该广场位于110°E,所以图中北京时间为12时40 分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太阳位于正南。因此影子朝向正北,指向标为图c中 的①。故A正确,B、C、D错误。
人教版 选择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修1
第一章 课时5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四季和五带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能够解释生活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现象。(地理实践力) 2. 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解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关影响。(人地协 调观) 3. 理解四季更替及其原因,知道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区域认知) 4. 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方法,学会根据日期推算节气,并掌握二十四节气与 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四季和五代的划分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练习题: 练习题:
3、4、5月为春季的划分方法,是属于什 、 、 月为春季的划分方法 月为春季的划分方法, 么划分方法( 么划分方法( ) A、我国传统上的划分 、 B、西方国家的划分 、 C、根据气候统计的划分 、 D、根据习惯上的划分 、
练习题: 练习题: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 A、五带的范围变大 、 B、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 、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 温带的范围将变小 C、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 、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 温带的范围将变大 D、热带、温带的范围不变、寒带消失 、热带、温带的范围不变、
几条重要的纬线 五带的划分 各带的主要特征
90
0
五 带23°26ˊ 的 0 划 23°26ˊ 分
0
66°34ˊ
北 极 圈 北 回 归 线 赤 道
南 回 归 线 南 极 圈 90
0
66°34ˊ
五 带23°26ˊ 的 0 划23°26ˊ 分
0
66°34ˊ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0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66°34ˊ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34ˊ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26ˊ 有太阳直 0 0 射现象 23°26ˊ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66°34ˊ
作者: 作者:杨后保 单位: 单位:漫川中学
四 季 的 划 分
一、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划分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 划分方法: 二、划分方法: 气候四季: 1、气候四季: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 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 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 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 二季的 度季节 、 四季 的四季: 1 的四季: 四 季节的 的四季节: 的四季节: 二分二 四季 的
教学设计5:1.3.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教学目的】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
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
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重难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讲授过程】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2、计算二分二至时的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首先找出地方时十二点所在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3、规律:4、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5、计算:H=90°-|θ-δ|(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半年用“+”,冬半年用“-”。
)(举例):夏至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分析):夏至日:δ=23°26′N;θ为济南的纬度=37°N;此时是夏半年H=90°-37°+23°26′=76°26′(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H=90°-40°-23°26′=26°34′[承转]计算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根据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来计算昼长(将图转换一下~关于昼弧与夜弧)总结此时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季节移动)。
地球侧视图1. 地球侧视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日照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赤道为一条居中直线。
居中的一条经线也为直线,其余各条经线为弧线。
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垂直,并平分赤道。
二分日时,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将任意一条纬线平分为昼弧、夜弧);二至日时,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除赤道上昼夜平分外,其它各条纬线的昼弧与夜弧都不相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4课《四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4课《四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2.知道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天气。
3.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四季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四季的名称。
2.掌握描述四季的基本词汇。
三、教学难点
1.区分四季的气候特点。
2.表达对四季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教学板书
3.学生绘画、手工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出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
2. 学习
1.带领学生学习四季的名称,并辅以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教授四季的气候特点,让学生用简单词语描述每个季节的不同。
3.指导学生用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达对不同季节的喜爱或感受。
3. 操练
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四季变化的情景演绎,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表达一年四季的变化。
4. 巩固
1.教师设计简单的问答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各季节的名称及特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四季的变化,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描述。
六、作业
让学生回家观察当天的季节变化,并用一句话描述当天的天气和环境。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四季的感知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四季的变化,从而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以上是本节课《四季》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课件1:1.2.3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

C.与楼高相等
D.楼高的4倍
D 8.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夏季就是(
)
பைடு நூலகம்
A.从立夏到立秋
B.气候均温在22℃以上
C.6、7、8三个月
D.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C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地区无冬季,只有春、夏、秋三季
B.温带地区春秋长,冬夏短
C.寒带地区无炎热的夏季,只有短暂的暖季
D.我国广州与明显的四季变化
C.每年约有9个月Hm<Hn
D.任何时候Hm>Hn
D 3.北半球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
A.23°26′N——90°N
B.0°——90°S
C.23°26′N——23°26′S
D.23°26′S——90°S
4.北半球夏至日,北京、重庆、广州、海口四地学生在当地正午时刻观测同一高度物体
南极点 南极圈 90°S 66°34′S
南回归线 23°26′S
赤道 0°N
北回归线 23°26′N
北极圈 北极点 66°34′N 90°N
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规律
• 就季节变化而言,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 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 •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受到太阳直射两次
90°
S
活动 绘制示意图描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判断图示四个地点的纬度。 2.绘制学校所在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 方向简图。 (1)查阅当地的纬度。 (2)计算当地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指 出正午太阳的方向。 (3)按图1.17 a的方式在图b中绘制当地年内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 3.描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方向的年内变化 规律。
1.2.3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7.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基础知识。
作业要求:
1.作业要注重质量,力求准确、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3.小组合作的作业,要明确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4.提交作业时,请附上学习心得,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学生在图表分析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但面对复杂的地理图表,可能仍存在解读困难;
3.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对复杂的地理知识有抵触情绪。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讨论话题:“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是什么?五带的划分有何依据?”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出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以及五带划分的依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Βιβλιοθήκη 500字1.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季节变化和五带划分的地理图表,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任务。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五带的划分及其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讲解,深入剖析
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地球公转引起季节变化的原理,阐述五带划分的依据。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五带划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季与五带的划分复习过程

带23°26ˊ
的
00
划23°26ˊ
分
66°34ˊ
90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赤热 带道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900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6直6°34ˊ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23°26ˊ
有射太现阳象直00
既无23太°阳2直6ˊ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66°34ˊ
有极昼极夜现象
一、四季的更替
1.四季划分的依据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各地太阳辐射量的不同 季节的更替
(3)气候四季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现 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 4、5三个月作为春季,6、7、8三个月作为 夏季,9、10、11三个月作为秋季,12、1、 2三个月划为冬季。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3
二、五带的划分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年总辐射量在地 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1.划分标志:
有无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 象。
பைடு நூலகம்
五
66°34ˊ
带 23°26ˊ
的划 00 分 23°26ˊ
66°34ˊ
900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 圈 900
66°34ˊ
90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赤热 带道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900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练习题:
3、4、5月为春季的划分方法,是属于什 么划分方法( )
1.2.5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课件2021-2022学年度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3. 在本节第11页的活动中,丹霞、经纬对距日远近与北半球 的季节问题质疑。运用所学知识,请为他们释疑。
活动
1. 因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在近日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远日 点多6.5%;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北两半 球各自获得的太阳辐射,夏半年比冬半年多57%。据此, 完成相关任务。
2. 决定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在本节第11页的活动中,丹霞、经纬对距日远近与北半球 的季节问题质疑。运用所学知识,请为他们释疑。
活动
1. 因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在近日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远日 点多6.5%;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北两半 球各自获得的太阳辐射,夏半年比冬半年多57%。据此, 完成相关任务。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思考
(2) 举例说明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 所产生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小)
太阳直射点的范围 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范
围
扩大(缩小) 扩大(缩小)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 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黄赤交角变为0° 直射赤道
无极昼、极夜现象
无五带划分
2、气候四季: (1)北半球国家: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三) 四季的划分
2、气候四季: (1)北半球国家: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2)候温四季(每5天日均温): ﹥22℃为夏季;﹤10 ℃为冬季; 10 ℃~ 22 ℃为春季和秋季。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1.2课时6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二十四节气)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春
夏
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季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 季
谷雨 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茁壮成长
二十四节气
立秋
秋季的开始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
小雪
开始下雪
结束 秋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大雪 降雪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
季 秋分
昼夜平分
季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2022·江西九江模拟)2019年11月8日,《二十四节气(四)》特种邮票
发行,至此,这套历经五年连发四组的《二十四节气》邮票终于圆满团
聚,实现了大团圆。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四)》邮票图。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全年共24个节气,可以推测出“立冬”节气的日期大致为
月1日 月8日
√
月15日
月22日
2.下列有关地球上五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寒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总是小于温带地区
B.如果某地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能够达到90°,那么此地一定在热带
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热、温、寒带白昼最长的一天
D.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 低,因此,当太阳直射某地时,与该地同半球的寒带地区正午太阳 高度总是小于温带地区,但与直射点同半球的寒带地区其正午太阳 高度有可能大于另一半球的温带地区,据此选A。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因此,如果某地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能 够达到90°,那么此地一定在热带。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 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因此,该时段是北半球热、温、寒带 白昼最长的一天;五带是依据黄赤交角划分的,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范围有关,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4课时四季和五代的划分

2、五带的划分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寒带:极圈之内
2、作用:五带 的划分反映了 太阳辐射总量 从低纬地区向 高纬地区减少 的规律。
பைடு நூலகம்
66 °34′N 23°26′N
23°26′S 66°34′S
3.五带的特征
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假设黄赤交角增大到30 度。会出现什么现象?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小结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黄赤 交角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 季节 变化 太阳高度的 季节 变化
昼夜长短的 纬度 变化 太阳高度的 纬度 变化
四季
五带
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 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 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全球 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 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
1、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
凡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以这些天文现象作为划分依据的四 季就属天文四季。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2)气候四季
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 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划分了气候 四季。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说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5、此时,中纬度地区与温带地区重合,可以看出,此时的中纬 度夏季昼长最长将达一天24个小时(在北纬60度,当太阳直射北 回归线时;在南纬60度,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冬季夜长最 长也将达到一天24个小时(在北纬60度,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在南纬60度,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所以,中纬度地区夏季 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中α所示)。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如图乙中H所示),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请在上图中用折线画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
答案(2)纬度变化规律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如图中a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如图中b折线所示。
(3)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如图所示:特别提醒正午太阳高度(1)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4)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纬度数。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四季更替(1)成因(2)划分(以北半球为例)类型范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天文四季过渡季节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过渡季节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气候四季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2.五带划分(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2)五带划分思考不同温度带的季节变化呈现出哪些特征?答案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温带。
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长夏无冬;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长冬无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

我国春季
我国夏季
我国秋季
我国冬季
西方 冬季
西方春季
西方夏季
西方秋季 西方冬季
气候四季
春季
3、4、5月
夏季
6、7、8月
秋季
9、10、11 月
冬季
12、1、2月
几条重要的纬线 五带的划分 各带的主要特征
几
66°34′N
条
重 23°26′N
要
的
00
纬 23°26′S
线
66°34′S
90 0 北极圈 北回归线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秋季:9、10、11月
夏季:6、7、8月 冬季:12、1、2月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表
立雨惊春清谷立小芒夏小大立处白秋寒霜立小大冬小大立
春水蛰分明雨夏满种至暑暑秋暑露分露降冬雪雪至寒寒春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产生黄道面
地
1、昼夜长短的变化
球
公
转 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
地
3、四季的更替
理
意
义
4、五带的划分
自转
公转
三
、
黄赤交角
四 季
和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
带
昼夜长短的 昼夜长短的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的 形 成
太阳高度的 太阳高度的
原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因
四季
五带
2. 四季的划分
南回归线 南极 圈 900
900
五
66.5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带 23.50
四季和五代的划分

终年炎热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练习题: 练习题:
3、4、5月为春季的划分方法,是属于什 、 、 月为春季的划分方法 月为春季的划分方法, 么划分方法( 么划分方法( ) A、我国传统上的划分 、 B、西方国家的划分 、 C、根据气候统计的划分 、 D、根据习惯上的划分 、
作者: 作者:杨后保 单位: 单位:漫川中学
四 季 的 划 分
一、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划分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 划分方法: 二、划分方法: 气候四季: 1、气候四季: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 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 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 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 二季的 度季节 、 四季 的四季: 1 的四季: 四 季节的 的四季节: 的四季节: 二分二 四季 的
练习题: 练习题: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 A、五带的范围变大 、 B、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 、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 温带的范围将变小 C、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 、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 温带的范围将变大 D、热带、温带的范围不变、寒带消失 、热带、温带的范围不变、
以二分二至为四季的开始几条重要的纬线五带的划分各带的主要特征23262326663466342326232666346634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2326232666346634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有太阳直射现象既无太阳直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既无太阳直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炎热四季分明终年严寒四季分明终年严寒天文特征气候特征有极昼极夜现象345月为春季的划分方法是属于什么划分方法a我国传统上的划分b西方国家的划分c根据气候统计的划分d根据习惯上的划分如果黄赤交角变大a五带的范围变大b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温带的范围将变小c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温带的范围将变大d热带温带的范围不变寒带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 °34′N 23°26′N
23°26′S 66°34′S
3.五带的特征
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假设黄赤交角增大到30 度。会出现什么现象?
1、热带范围变大,在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之间(注意,此时的 南北回归线已变为南北纬30度)。 2、温带范围缩小,在北纬30度到北纬60度,南纬30度到南纬60 度(注意,此时的南北极圈已变为南北纬60度)。 3、寒带范围扩大,在北纬60度到北纬90度(即北极点),南纬 60度到南纬90度(即南极点)。 4、由于寒带的范围增大了,北极点出现极昼的天数会增加(实 际上,不论是北极还是南极,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都会扩 大) 。
(四)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变化的原因
太 阳 黄直 赤射 交点 角南 北 移 动
昼夜长 短变化
正午太 阳高度 变化
四季更替
1、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
凡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以这些天文现象作为划分依据的四 季就属天文四季。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5、此时,中纬度地区与温带地区重合,可以看出,此时的中纬 度夏季昼长最长将达一天24个小时(在北纬60度,当太阳直射北 回归线时;在南纬60度,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冬季夜长最 长也将达到一天24个小时(在北纬60度,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在南纬60度,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所以,中纬度地区夏季 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2)气候四季
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 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划分了气候 四季。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说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2、五带的划分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寒带:极圈之内
2、作用:五带 的划分反映了 太阳辐射总量 从低纬地区向 高纬地区减少 的规律。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小结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黄赤 交角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 季节 变化 太阳高度的 季节 变化
昼夜长短的 纬度 变化 太阳高度的 纬度 变化
四季
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