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六 单元检测题
综合检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传播与发展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实行独尊儒术B.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C.加强集权统治D.遵循“儒法并重”的思想2.元青花中的重要图案——藤曼最早来自古埃及,后来传入希腊、罗马,此后这种图案也融入伊斯兰文化,而阿拉伯人很喜欢白色和蓝色,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中国元朝诞生的青花瓷器大量采用了这种白底蓝色葡萄藤的图案。
元青花的形成反映了()A.元朝商品经济繁荣B.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战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3.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区分了列强侵略性的“民族帝国主义”和受压迫民族之反侵略的“民族主义”,他认为“民族主义”正是抵抗“民族帝国主义”而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A.丰富我国民族主义内涵B.源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理念C.旨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D.承继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4.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
”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
材料表明()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C.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D.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5.汉谟拉比说过:“天神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一汉漠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我有如沙马什(即太阳、正义之神)光耀大地。
”他还自比为“众神之王”。
这说明汉漠拉比的统治()A.以成文法替代过去的习惯法B.建立起了庞大的官僚机构C.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D.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的统一6.古希腊的悲剧与喜剧泾渭分明,他们虽然都描写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有好有坏,但“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的比我们今天的人坏,而悲剧则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至三单元综合训练
第一至三单元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
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2.韩愈在《原道》中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由此可知,韩愈对“道”的解释意在()A.复兴儒学B.推动佛教本土化C.传播道教D.阐明天理的内涵3.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
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B.包容性C.连续性D.多样性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
对这种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思想是()A.黄老之学B.董仲舒新儒学C.佛道思想D.理学思想5.“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D.革鼎创新的思想6.明清射柳运动传承于辽金元,但在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上又与之不同,据史料记载,万历朝“今京师端午节尚有戏柳之戏……令词臣进诗词对联,颁赐优渥”;“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随堂清练习-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随堂清练习:第六单元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单选题1.以下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A.文物保护单位应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B.独立存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不需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C.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D.文物保护应当按照原址、原状保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2.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
希腊的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修复,由于使用黏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
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B.加强科学研究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D.强化保护意识3.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
由于大量使用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殿堂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蛀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各处留下了痕迹。
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A.文物管理薄弱B.城市化浪潮C.建筑材料缺陷D.地震的破坏4.如图为意大利不同时期圆形穹顶建筑的典范。
下列项中不属于它们的共同点的是①大小圆窗米光,宗教禹意浓厚②跨度大且无立柱支撑,空间感强烈③真正的球面形,立体感十足④反哥特式建筑,具有创新精神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由于世界遗产本身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申遗”热至今高烧不退。
但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严格规定,缔约国必须预先拟定一个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开列本国此后准备申报为世界遗产的项目,送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然后在每年以前,从中挑选认为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的申报文本。
下列填空正确的是A.四到六年2月1日B.五到十年7月1日C.五到十年2月1日D.四到六年7月1日6.艺术往往因兼收并蓄而充满活力。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是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
关于印欧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他们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数字符号B.他们创作的《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C.他们培植了玉米、南瓜、西红柿等作物D.他们驯养了马匹并制造了马拉战车解析:A、B、C 三项分别是古印度人、日本人、印第安人所取得的文明成就,因此均可排除。
印欧人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并制造了马拉战车,故选D项。
答案:D2.公元前2千纪中期,从中亚进入印度河流域的游牧部落被称为 ( )A.雅利安人B.日耳曼人C.凯尔特人D.法兰克人解析: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印欧人开始迁徙,一部分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后来推进到恒河流域,成为印度主要居民,因此A项正确。
答案:A3.公元前6世纪,某一种族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该种族是( )A.赫梯人B.希腊人C.波斯人D.雅利安人解析: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因此题干中的“某一种族”是波斯人,C项正确。
答案:C4.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
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
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人西迁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
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排除D项。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共7章34条,其内容包括:总则、劳动保险金的征集与保管、各项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享受优异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等内容。这部条例的颁布意在()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C.保护劳动者的利益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救济工作,并且注重对症下药。早在周朝,政府经常派出使者深入民间考察民情,以便及时对百姓实施救助。汉代则采取了包括放账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在内十多项扶贫措施。以及限民田、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同时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兴修水利、编制农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中国灾荒之多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古代形成了荒政思想。(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sheng)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这说明
1984年
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A.户籍分类管理日益明确B.基层治理措施不懈探索
C.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立D.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农村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测试卷1.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
据此可知宋代()A. 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B. 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C. 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D. 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2.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 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 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 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 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3.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
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
这些状况()A.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B. 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C.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D. 便利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4.下列是对京师大学堂的评述,正确的是()①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②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③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④曾是清朝最高教育行政机关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5.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建立的负责收集和保存本国出版物,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其历史沿革起源于()A. 天一阁B. 京师图书馆C. 北平图书馆D. 北京图书馆6.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
”该规定()A.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B. 体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C. 使教育事业开始重新走上正轨D. 便利了国家收回教育主权7.1905年南通博物院建立,这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其创办者是()A. 韩伯禄B. 梁启超C. 张謇D. 蔡元培8.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了福利国家制度。
政府扩大了社会福利的供给,且直接干预社会福利保障和福利供给,使社会福利的覆盖面从局部劳动者向全体社会成员扩展。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经济危机使企业纷纷倒闭B.欧盟成立促进各国经济发展C.国家干预使经济发展较快D.民权运动废除种族歧视政策2.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确立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增加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3.1834年,英国《经济法》明确规定接受救济的贫民必须以丧失个人尊严、自由与政治权利为代价。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贫困被认为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的后果应该由社会承担。
这反映出()A.英国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备B.社会保障理念由道义转向权利C.人文主义思想影响非常深远D.贫困是工业社会发展必然结果4.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
这表明秦朝()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5.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
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
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C.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6.关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有这样的描述:“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历史上的疫病1.曹植在《说疫气》云:“室室有号泣之哀……”王充《论衡·命义篇》云:“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材料()A.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B.强调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C.意在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D.强调了疫病对经济的影响2.(2021吉林松原月考)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
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这一事件()A.说明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C.反映出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3.(2022广东汕尾期末)古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
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瘟疫的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
这说明古罗马()A.人民对疫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4.(2022湖北调研模拟)《痘疹定论》记载:宋代宰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天花之疾,故在幼子王素出生时,请峨眉山医师为其种痘。
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
这是史料记载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
由此可知宋代()A.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D.理学兴起利于中医发展5.(2022山东滕州一中月考)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6.(2022福建厦门期末)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1940年,提取青霉素的方法被发明。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将剪纸艺术与现代霓虹灯光效果相结合,营造出“光影龙”的样式,将跑步过程里的“跑步”动作与龙的整体相结合。
A.运动服装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B.中国的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
C.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传播D.体育活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11.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柏林成立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因收藏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被称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普鲁士创建和扩建博物馆不能说明()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13.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以书信教诚其子,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名臣蔡邕教育其女,“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据此可知当时士大夫()
A.强调以修身治国为己任B.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
A.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B.遵循传统礼制,体现等级观念
C.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D.故宫博物院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
6.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对中外文化遗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A.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建筑群
C.昆曲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5.北京故宫布局如右图所示,旧称紫禁城。《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下表述错误的是()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复习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学校
印刷书
图书馆
博物馆
文化遗产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
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形式:官学和私学
官学
私学
先秦时期“学在官府”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西汉设立的太学
唐代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
三、古代文明遗迹 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 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近代文化遗产
代表: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1)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 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 产的泰山。
A、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B、是不同民族、国家进行交流的宝贵资源 C、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中国和世界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所采取的具体的措施。
(1)国外 ①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834年, 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2)中国 ①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 法》。 ②1930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 物保存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 国性文物普查。 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⑤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 关颁布的法律。
第三单元检测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选择题《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
这一规定说明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赫梯法典》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的使用,因此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车的马不一定是贵族的,故A项错误;单纯从题干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
选择题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
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
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A.开矿筑路B.金融证券C.建立牧场D.买办经商【答案】A【解析】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
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
选择题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
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
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的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17世纪初发现的,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选修3-1各章节练习题测试题复习题
高中历史选修3-1各章节练习题测试题复习题第一章:古希腊和罗马城邦1. 希腊城邦的特点是什么?2. 罗马城邦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古代印度文明1. 孔雀王朝是哪个时期的印度王朝?2. 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它的教义包括哪些内容?第三章:古代中国1. 什么是封建制度?2. 那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最早出现的时期?第四章:东南亚古代国家1. 请列举东南亚几个著名的古代国家。
2. 这些国家有什么特点?第五章:非洲古代国家1. 非洲古代国家的特点是什么?2. 非洲有哪些重要的王国?第六章: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1. 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2. 请简要介绍一下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第七章:近代中国和对外交往1.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2. 请简要介绍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
第八章: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1.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导致了哪些重大事件?2. 请简要介绍一下《辛丑条约》的内容。
第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 俄国革命导致了什么样的社会变革?第十章: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 请简要介绍一下德日同盟和法西斯国家。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什么?第十一章:商业文明的兴起和国际经济关系改变1. 商业文明的兴起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哪些变化?2. 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变对各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第十二章: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 联合国是什么组织?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 冷战的起因是什么?第十三章:全球化的发展和挑战1. 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哪些优势和挑战?2. 当前全球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第十四章:当代国际社会与中国的对外关系1. 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2. 当代中国在对外交往中所遇到的挑战有哪些?以上是《高中历史选修3-1》各章节的复习题。
希望你能认真准备,取得好成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移和区域文化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前2C:(1)匈奴扩张;(2)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 印度北部;(3)日耳曼人南迁
3-6世纪:(1)中国匈奴等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促进中国北方民族大交 融;(2)中国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3)5世纪后期, 日耳曼灭亡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
②《编年史》 流 的③影传《响的短,几歌故何①综原④合本符编》合写而题成意,,④两A项《者正荷都确马受;到史《了诗编古年》印史欧》文是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古 腊罗 数D马 学.的家②作欧品几④,里③得与的题一意部不不符朽,之《作几,何但原没本有》受是到古古希印
欧人的影响,④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开始:阿拉伯人扩张,8世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探究: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阿图尔夫这样说道: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
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 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
商业、—技—术【的法】传杜播丹与《交古流代世界经济生活》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当堂检测
Hale Waihona Puke 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
居民融合,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随着希腊人一起出
1.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现的的古,印有传欧世人的,希开腊始神话沿与黑荷海马西史海诗。岸《西掷迁铁并饼者》
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 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
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
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
4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
上述材料表明()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2.4世纪中后期,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
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
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
”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3.古代中国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明清时期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门向边疆迁移的反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D.高产作物的传入4.时空不同,文化各异。
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金字塔——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B.②——《源氏物语》——借鉴吸收中华文化C.③——《几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D.④——“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5.如表为明朝人口统计表。
据此可知年代户数人口数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605286060545812二十四年统计:一户平均5丁稍强。
二十六年统计:一户平均4口稍弱。
弘治四年(1491年)91134653281158减少原因:人口隐匿,投靠权门。
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60692856时值便乱以后,或只是隐匿之余的户口数,或据旧籍抄造,实际数字绝不止此。
_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六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北宋熙宁年间,陕西蓝田学者吕大钧四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则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内容全面,体系完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方面。
据此可知,当时的村规乡约A.直接来源于程朱理学思想B.标志宋代基层治理的完善C.靠道德教化稳定社会秩序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汉代时,公卿贵族在墓地修建的供家族祭祀的屋宇称作祠堂,而庶民家族只能“祭于寝”;从宋代起,祠堂逐渐演变成为宗族组织祭祀祖先及公共活动的场所,这反映了宋代A.等级制度的突破B.君主专制的衰微C.基层权力的扩大D.伦理观念的强化3.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无利可图,很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
因大批拉丁语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了拉丁语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提高。
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
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
上述现象反映出14世纪中叶的欧洲①理性主义思潮出现②民族国家形成③公共卫生事业进步④经营方式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
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社会稳定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繁荣粮食市场5.有学者研究指出,中世纪的城市是商业中心,是市民从事制造业或者做买卖的地方,所以市民就成了不同于领主、农民的第三类人。
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方式的时候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由此可知A.启蒙思想在欧洲逐渐流行开来B.市民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C.市民受到宗教改革理论的冲击D.新经济活动有利于人文主义产生6.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测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测试一、单选题1.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能够申遗成功,主是得益于其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它那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还有那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共同呈现出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有力地将中国文明推到了5000多年前。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说明()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考古发现会影响历史研究C.考古发现能够还原历史面貌D.考古是历史研究最佳途径2.2021年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和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惊艳全国,这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让历史文物走进大众视野,从而引发了河南博物院的参观热。
这体现了()A.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B.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C.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过度娱乐化D.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世界价值3.古代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罗马是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中心。
以下选项中,搭配错误的是A.图拉真广场——中轴对称,功能齐全B.万神殿——古罗马最宏伟的建筑C.《创世纪》——文艺复兴的一座丰碑D.大斗兽场——建筑力度与外观美感相结合4.“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唐代诗人汪遵写的《咏长城》诗。
下列有关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秦长城西到临洮,东至辽西的山海关①汉新修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①明代对长城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①晚清在长城居庸关建“人”字形铁路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5.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苑内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该对联的宗旨是()A.以实业教育为国育才B.传承中华传统文化C.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D.抵制外来文化入侵6.下表展示的是洪堡和蔡元培两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成就及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测评一、选择题1.西周官学将“非我族类”“庶人”排除在教育之外。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这种把贵族文化大众化的举措()A.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型B.结束了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度C.使我国学校教育开始普及D.推动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2.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
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秀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可以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3.(2019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中古时期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这反映出()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4.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毕昇还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5.晚清某大臣在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急功利而忘道谊……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
”据此可知当时()A.传统经学面临严峻挑战B.学校教育风气日趋败坏C.该大臣反对设立新式学堂D.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想6.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之后这一技术迅速在欧洲普及。
清雍正年间,宫廷铸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便束之高阁。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中西方()A.生产方式的差异B.政府支持力度不一C.技术水平的高低D.市场内在需求不同7.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
这反映了()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8.法国政府于1872年开始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并于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
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9. 1904年,中国第一所官办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宣告成立,其余各省图书馆也相继建立。
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10.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
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A.与自然环境契合B.天人合一的理念C.安土重迁的观念D.家族中心的传统11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
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A.可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二、非选择题12.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煌发现的《金刚经》中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
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
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
据日本9世纪末所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
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等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
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 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 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法国文化史》等材料三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时期译著类别译著来源总计(种) 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英美日本1850—1899年40% 30% 10% 8% 3.5% 85% 15% 567 1902—1904年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答案一、选择题1.A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将贵族文化大众化,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官学下移,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进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所述与选官制度无关,且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尚未结束,故排除B 项。
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模式,“普及”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C项。
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排除D项。
2.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为整顿太学而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
B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排除;王安石改革教育的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3.A材料“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当时新的学校关注个体发展,打破了神学对教育的垄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排除B;由材料“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可知教育领域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束缚,故排除C;材料“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教育没有抛弃传统文化,故排除D。
4.B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化的需求增长,因此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从而带动了印刷术的兴盛,说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B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 项;文化消费是当时民生的重要内容,但不能说明是消费的中心,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印刷术的兴盛,没有涉及手工行业分工的精细化,排除D项。
5.A根据题干“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可知,随着近代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开始突破传统经学,谋求教育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近代中国在教育近代化中所面临的状况,并非教育风气的败坏,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近来学堂新进之士”可知,该大臣批判的是新进之士的行为,并非反对新式学堂,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经学的态度,并未提到对科学的崇尚,故D项错误。
6.D结合材料中的“15世纪中叶”可知,此时的欧洲正在进行文艺复兴,资产阶级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文化,人们得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对与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书籍需求量较大;而此时的中国,清朝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束缚,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小,本题选D。
欧洲和中国此时都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A错误。
政府支持力度并不是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B错误。
活字印刷术产生于中国,欧洲的印刷技术也来源于中国,并不能说欧洲的技术水平比中国高,C错误。
7.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欧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说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国家,真正的民族国家具备共同认同感,其中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欧洲大部分民众的语言还没有实现统一,表明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而大多数民众语言还未统一,没有体现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加剧问题,故B项错误;统一的民族文化来源可以是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和新创的政体,不能说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故C项说法错误;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故D项与史实不符。
8.C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法国政府创立徒工学校,开政府于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C 项正确;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9.B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B项正确。
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国立图书馆和省立图书馆都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C项错误;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废除科举制与图书馆的设立没有关系,D项错误。
10.D自然环境与材料中“以宗祠为中心”不符,A项错误;天人合一与材料中“自足封闭”“聚族而居”不符,B 项错误;安土重迁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家族中心的传统与材料中“自足封闭”“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相符,D项正确。
11.C据材料“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等信息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C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法》强调“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排除A。
“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不符合世界文物保护的原则,B错误。
“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独特的创造性和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典型表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