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阶段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阶段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感知阶段感知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它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刺激的过程。
感知阶段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注意三个方面。
1. 感觉感觉是人类接收外界刺激的基本过程,它涉及到各种感觉器官的参与,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觉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形成感觉经验的过程。
2.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刺激进行有效的辨别和识别。
知觉的过程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体经验、认知偏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3. 注意注意是人类在感知阶段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性加工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可以分为自主注意和强制注意两种形式。
自主注意是个体自主选择注意的对象,而强制注意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和指导。
二、思维阶段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阶段主要包括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三个方面。
1. 概念形成概念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形成是个体通过对感知到的具体事物进行归类和抽象,从而形成一般性的概念和概念网络的过程。
2. 判断判断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决策的过程。
判断的过程涉及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等多个方面,它是个体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推理推理是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基础上,通过逻辑规则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和演绎的过程。
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能够帮助个体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
三、记忆阶段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阶段主要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方面。
1. 感知记忆感知记忆是个体对短暂的感觉和知觉信息进行短时存储的过程。
感知记忆的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主要用于对即时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对于长期记忆并不起作用。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六章)答: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两难故事法,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
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与希望有关系的。
(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与传统秩序的保持。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与帮助他人的定向。
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与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
尊重别人与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墨守成规与契约定向。
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
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与福利。
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与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
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
3、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
(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4)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4、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歧及其原因。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论述题·补充题(附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一、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怎样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答:例如,一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
当然,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学习动机受挫,或者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
教师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
3、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任务是双重的,即:理论任务与应用任务。
理论任务:如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遵循怎样的规律?学习迁移的机制何在?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机制与条件是什么?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及人格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作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至今没有统一结论,因此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这些理论问题的答案,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完善。
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用理论不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教与学互动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4、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答: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版本3讲义式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前言:课程之前的问题⒈如何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⒉教育心理学将给你提供怎样的帮助?(是否可以添加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况的内容?)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principle + theoryPrinciple:主要是用于解释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不同的评分系统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Theory:用于解释学习、行为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多方面内容的一组原则和规律。
⑵本学科研究对教师的作用:作为决策的教学⒊怎样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明智消费者?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过程㈠从三个例子说起——什么是发展例1: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
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
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例2:刘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
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将不能参加野营活动。
”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
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有完成。
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的妈妈病了。
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
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例3: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
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位诗人。
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
”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
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
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
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又次序的变化过程。
发展是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某些局部短暂的变化不是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心理学自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四个阶段,希望能够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促进有所感悟和启示。
第一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这是教育心理学的最初阶段,主要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主要特点是追求客观事实的发掘和研究。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索和揭示了诸如学习、记忆、思维、智力等心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概念和理论,例如“练习效应”、“联想主义”、“智商测试”等。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体性、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使得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机械化和单调。
因此,实证主义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中需要被超越的一种方法论。
第二阶段:人本主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本主义成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权利、自我实现、自我决定、及其带来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感。
人本主义不仅重视主体的内在体验,而且还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但人本主义过于强调个体化和主观性,也因此忽略了教育活动的目标性和社会性。
所以,人本主义成为了需要完善和超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社会认知主义阶段社会认知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科技的兴起而形成的。
社会认知主义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及其对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和构建。
教育心理学家将教育活动视为经验探究和策略使用的过程,强调知识和技能是有组织、有结构的、与文化有关的,需要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构和掌握。
社会认知主义是教育心理学中理论结构最为完整和系统的阶段,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指导意义和做法。
然而,社会认知主义有时过于强调认知的局限性,忽视了情感和动机因素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了这个阶段的一个问题。
卢强《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教育性原则4、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5、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差异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1)图式。
(2)同化和顺应。
(3)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三、简答__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
25、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四种因素构成的,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品德的整体。⑴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⑵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⑶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⑷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三、简答
1、简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20、什么是问题解决?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⑴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⑵因素包括①问题情境②问题表征③知识经验④认知策略⑤心理定势⑥功能固着⑦酝酿效应⑧原型启发⑨情绪和动机状态
21、根据强化理论的原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 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本文旨在介绍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深受潜意识的影响,通过分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可以揭示人的行为和研究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华生、斯金纳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研究和发展。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技术。
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思维过程对研究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派关注个体的思维结构、记忆、注意力等心理活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研究和教学的理论和模型。
社会文化学派社会文化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四阶段,以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为核心。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因素对个体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由皮亚杰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了解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知识简介。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可以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发展水平。
请注意,本文没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可分为关于()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A.教学与科研B.“教”与“学”C.学生与教师D.课内与课外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传递的信息是()。
A.教学媒体B.教学过程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设施4.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环境C.教学媒体D.教学过程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6.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B.夸美纽斯C.桑代克D.卡普捷列夫7.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康德B.桑代克C.皮亚杰D.夸美纽斯8.()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把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运用。
与此同时,他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教学的主导性作用。
A.桑代克B.杜威C.维果斯基D.加涅9.1924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廖世承B.房东岳C.杨贤江D.潘菽10.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深化拓展时期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A.身心变化B.机体变化C.心理增长D.心理变化2.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A.定向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3.在正常条件下尽管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减缓,但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心理学第一阶段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一阶段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个体行为B. 心理过程C. 社会现象D. 以上都是2. 以下哪项不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A. 发展心理学B. 社会心理学C. 管理心理学D. 化学心理学3.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荣格C. 斯金纳D. 皮亚杰4.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A. 刺激-反应理论B. 认知理论C. 强化理论D. 惩罚理论5.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阿伦森B. 费斯汀格C. 马斯洛D. 罗杰斯6. 以下哪个不是人格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A. 奥尔波特B. 艾森克C. 弗洛伊德D. 卡特尔7.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班杜拉B. 斯金纳C. 马斯洛D. 罗杰斯8. 以下哪个不是情绪理论?A. 詹姆斯-兰格理论B. 坎农-巴德理论C. 沙赫特-辛格理论D. 认知失调理论9. 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班杜拉B. 斯金纳C. 马斯洛D. 罗杰斯10.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测量的工具?A. 智力测试B. 性格测试C. 血压计D. 心理量表答案:1. D2. D3. B4. B5. B6. C7. A8. D9. A 10. 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描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3. 解释什么是认知失调,并举例说明。
4.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1.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它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行为模式的研究。
2.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无意识冲动和欲望的影响,这些无意识的内容可以通过梦境、口误等方式表现出来。
3.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简要总结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简要总结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自从教育心理学诞生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本文将以简要的方式总结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实验阶段心理实验阶段是教育心理学的起源阶段,该阶段大约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
在这一阶段,心理学家主要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人类的心理活动和学习过程。
他们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并试图将这些实验结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第二阶段:应用心理学阶段应用心理学阶段是教育心理学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逐渐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家开始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他们研究学习、教学、评估等教育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教育改革的建议。
第三阶段:认知心理学阶段认知心理学阶段是教育心理学的第三个重要阶段,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并持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认知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关注认知结构、信息加工、问题解决等方面的问题。
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教学设计、学习策略和评估方法的理论和方法。
第四阶段:社会情感心理学阶段社会情感心理学阶段是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阶段,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持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情感因素,研究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会认同等问题。
他们认识到情感因素对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学生情感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方法。
总结起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心理实验阶段、应用心理学阶段、认知心理学阶段和社会情感心理学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教育心理学将继续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教育心理学
九、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①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也叫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也叫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
二十三、创造性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二十四、品德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注意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述题(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述题1.1.阐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答: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①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②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①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②探索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
(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试阐述维果斯基有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
答: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
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
2.3.论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朱智贤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①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④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3)教育实践与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4)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首先,要组织与心理学有关的多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其次,在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
最后,要形成一个有统一学术思想的心理学派。
3.1.论述遗传、成熟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1,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上的四个阶段来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个阶段是启蒙阶段。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开始形成并发展。
在这个阶段,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
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英国哲学家洛克等。
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内在的生物因素决定的,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为基础,因此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理念。
第二个阶段是实证阶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心理学家开始运用实验和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假设。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
这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认知阶段。
20世纪中叶到晚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
他们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概念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
第四个阶段是社会文化阶段。
20世纪末至今,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教育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学习环境和教育制度对学习者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弗斯基等。
他们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教育应该关注学习者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
总结起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启蒙、实证、认知和社会文化四个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教育心理学还将继续发展,为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心理学第一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一阶段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道小题总分值6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卷中填涂。
)1认知方式又称之为()。
(2分)A. 认知差异B. 非智力因素C. 认知风格D. 人格因素2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2分)A. 自我实现的需要B. 生理需要C. 社交需要D. 尊重的需要3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之一是()。
(2分)A. 多维思维B. 去自我中心C. 思维的可逆性D. 思维的不可逆性4“死记硬背”,这是()。
(2分)A. 接受学习B. 发现学习C. 机械学习D. 意义学习5“我要学”,这是()。
(2分)A. 间接动机B. 外部动机C. 近景动机D. 内部动机6学习动机的两种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
(2分)A. 内驱力B. 诱因C. 学习期待D. 成就动机7我国心理学家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2分)A. 品德的学习B. 态度的学习C. 人格的学习D. 行为规范的学习8“心理自我”开始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是()。
(2分)A. 童年期B. 少年期C. 幼年期D. 青年初期9能力属于()。
(2分)A. 可控因素B. 外部因素C. 不稳定因素D. 不可控因素10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是()。
(2分)A. 童年期B. 少年期C. 幼儿期D. 青年初期11为获得师长赞许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这是()。
(2分)A. 认知的内驱力B. 附属的内驱力C.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 避免失败的内驱力12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2分)A. 罗杰斯B. 马斯洛C. 苛勒D. 阿特金森13人与人能力水平有差异,气质、性格不相同,这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2分)A. 阶段性B. 顺序性C. 差异性D. 不平衡性14某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7岁,其智商是()。
(2分)A. 120B. 112C. 11415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的作者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1-2章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一)教育心理学(狭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大学生;大学教师;师生交往系统和教育教学环境及其它相关心理问题(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高:高等、高级专:大学教学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四)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学习本质、知识技能学习、学习迁移和问题解决、学习动机等。
(三)高校德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四)高校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研究。
(2015年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2014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2012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人性论(二)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许多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原理和原则。
3.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性化”的设想。
4、赫尔巴特:将“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和主张付诸实施,提出教育过程的四阶段论:明了(讲授新知识)、联想(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方法(应用)。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一、前习俗水平(5—10岁)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二、习俗水平(11—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学、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与品德的联系
(1) 两者的实质相同,即都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 两者的形成方式一样,都是习得的结果。
(3) 两者的构成成分相同,即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学习任务一 辨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
能够区分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
述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发展理论。
4
理解并识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5
了解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
掌握小学生品德形成(改变)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一阶段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道小题总分值6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卷中填涂。
)1认知方式又称之为()。
(2分)A. 认知差异B. 非智力因素C. 认知风格D. 人格因素2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2分)A. 自我实现的需要B. 生理需要C. 社交需要D. 尊重的需要3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之一是()。
(2分)A. 多维思维B. 去自我中心C. 思维的可逆性D. 思维的不可逆性4“死记硬背”,这是()。
(2分)A. 接受学习B. 发现学习D. 意义学习5“我要学”,这是()。
(2分)A. 间接动机B. 外部动机C. 近景动机D. 内部动机6学习动机的两种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
(2分)A. 内驱力B. 诱因C. 学习期待D. 成就动机7我国心理学家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2分)A. 品德的学习B. 态度的学习C. 人格的学习D. 行为规范的学习8“心理自我”开始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是()。
(2分)A. 童年期B. 少年期C. 幼年期9能力属于()。
(2分)A. 可控因素B. 外部因素C. 不稳定因素D. 不可控因素10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是()。
(2分)A. 童年期B. 少年期C. 幼儿期D. 青年初期11为获得师长赞许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这是()。
(2分)A. 认知的内驱力B. 附属的内驱力C.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 避免失败的内驱力12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2分)A. 罗杰斯B. 马斯洛C. 苛勒D. 阿特金森13人与人能力水平有差异,气质、性格不相同,这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2分)A. 阶段性B. 顺序性C. 差异性D. 不平衡性14某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7岁,其智商是()。
(2分)A. 120B. 112C. 114D. 8715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的作者是()。
(2分)A. 潘菽B. 吴天敏C. 曹日昌D. 廖世承16一般难度的学习任务,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
(2分)A. 强B. 较强C. 中等D. 弱17依据外部或内部线索,可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性和()。
(2分)A. 冲动型B. 沉思型C. 场依存型D. 发散型1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初创的时间是()。
(2分)A. 1903年B. 1879年C. 1950年D. 1970年19力求成功的动机占优势的学生,给其提供成功概率多少的任务最佳()。
(2分)A. 20%B. 50%C. 80%D. 100%20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2分)A. 价值观的学习B. 行为规范的学习C. 能力的学习D. 个性的学习21认知方式又称之为()。
(2分)B. 非智力因素C. 认知风格D. 人格因素2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2分)A. 桑代克B. 布鲁纳C. 斯金纳D. 苛勒23提供奖励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称之为()。
(2分)A. 强化B. 负强化C. 正强化D. 惩罚24桑代克认为,学习即()。
(2分)A. 联结B. 完形C. 反应D. 反映2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2分)A. 教育内容C. 教学媒体D. 学习过程26影响自我效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的()。
(2分)A. 兴趣B. 气质C. 人格特征D. 成败经验27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于()。
(2分)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28由于儿童心理具有顺序性之特征,所以我们的教育要()。
(2分)A. 抓好关键期B. 循序渐进C. 因材施教D. 适应儿童年龄特征29苛勒认为,学习的过程是()。
(2分)A. 试误的过程B. 顿悟的过程C. 循序渐进的过程D. 刺激反应联结化的过程30主张广泛使用发现法的心理学家是()。
(2分)A. 奥苏伯尔B. 布鲁纳C. 布鲁姆D. 斯金纳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3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卷上正确填涂。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
(3分)A. 机械学习B. 接受学习C. 意义学习D. 发现学习2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3分)A. 动机律B. 效果律C. 练习律D. 准备律3维纳的三维归因模式的三维是()。
(3分)A. 可控性C. 内外因素D. 自觉性4属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是()。
(3分)A. 顿悟说B. 试误说C. 建构主义D. 操作条件作用说5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3分)A. 斯金纳B. 布鲁纳C. 奥苏伯尔D. 桑代克6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
(3分)A. 自我中心B. 多维思维C. 思维的可逆性D. 思维的不可逆性7学与教的系统包含的五个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
(3分)A. 教学过程B. 学习过程D. 教学媒体8属于不可控因素的是()。
(3分)A. 努力程度B. 能力C. 难度D. 运气9学生心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之特征,所以我们的教育要()。
(3分)A. 循序渐进B. 考虑到其年龄阶段C. 抓好关键期D. 因材施教10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3分)A. 连续性和阶段性B. 定向性与顺序性C. 不平衡性D. 差异性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10分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E”。
) N1苛勒认为,学习即联结。
N2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之特征,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
Y3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我努力,往往会提高后继学习动机。
Y4广义的特殊儿童既包括弱智儿童,也包括超常儿童。
N5认知方式有好差之分。
N6少年期是指小学阶段学生。
N7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会提高学习动机。
N86-11岁儿童的心理矛盾主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
Y9认知风格无优劣之分。
Y10性格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二阶段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道小题总分值4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卷中填涂。
)1.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2分)A. 发展心理官能B.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C. 经验的概括化D. 对情境关系的理解2.词汇的学习属于()。
(2分)A. 符号学习B. 概念学习C. 命题学习D. 原理学习3.学习程度多少,记忆效果最佳()。
(2分)A. 50%B. 100%C. 150%D. 200%4.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概念水平分类,可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
(2分)A. 顺向迁移B. 正迁移C. 垂直迁移D. 负迁移5.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
(2分)A. 简缩性B. 展开性C. 观念性D. 内隐性6.技能属于()。
(2分)A. 活动方式B. 知识经验C. 心理特征D. 心理状态7.已掌握了技能这个概念,再学习心智技能,这是()。
(2分)A. 总括学习B. 下位学习C. 上位学习D. 并列结合学习8.操作技能模仿阶段,动作控制主要依赖于()。
(2分)A. 视觉B. 听觉C. 动觉D. 肤觉9.原理的迁移属于()。
(2分)A. 水平迁移B. 特殊迁移C. 具体迁移D. 一般迁移10.对认知的认知称之为()。
(2分)A. 元认知策略B. 元认知C. 认知策略D. 心智技能11.掌握了心理这个概念,再学习思维这个概念,这是()。
(2分)A. 上位学习B. 下位学习C. 并列结合学习D. 符号学习12.一篇文章中间部分遗忘得最多,这是因为()。
(2分)A. 前摄抑制干扰B. 倒摄抑制干扰C. 双重抑制干扰D. 单项干扰13.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们要()。
(2分)A. 及时复习B. 复习方式多样化C. 分散复习D. 过度学习14.短时记忆的单位是()。
(2分)A. 语词B. 概念C. 符号D. 组块15.“举一反三”,这是()。
(2分)A. 迁移B. 定势C. 功能固着D. 心向16.认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是遗忘主要原因的学说称之为()。
(2分)A. 干扰说B. 动机说C. 压抑说D. 痕迹消退说17.短时记忆的容量(组块)是()。
(2分)A. 5—7B. 7—9C. 3—5D. 5—918.由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们要()。
(2分)A. 及时复习B. 集中复习C. 分散复习D. 复习方式多样化19.最先发现遗忘先快后慢之规律的是()。
(2分)A. 艾宾浩斯B. 冯特C. 桑代克D. 斯金纳20.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
(2分)A. 水平方向的B. 一般的C. 概括的D. 具体的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3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卷上正确填涂。
)1.根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3分)A. 感性知识B. 理性知识C. 陈述性知识D. 程序性知识2.知识直观的方式有()。
(3分)A. 语言直观B. 言语直观C. 实物直观D. 模象直观3.进行复习要注意()。
(3分)A. 及时复习B. 分散复习C. 复习方式多样化D.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4.操作技能的三个特点是()。
(3分)A. 客观性B. 观念性C. 外显性D. 展开性5.知识的概括包括()。
(3分)A. 感性概括B. 变式概括C. 理性概括D. 对比概括6.记忆可以分为()。
(3分)A. 感觉记忆B. 短时记忆C. 机械记忆D. 长时记忆7.动作技能的三个特点是()。
(3分)A. 客观性B. 展开性C. 外显性D. 简缩性8.心智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
(3分)A. 原型定向B. 原型操作C. 原型内化D. 原型外化9.技能的三个基本特点是()。
(3分)A. 练习形成B. 活动方式C. 合乎法则D. 自然习惯10.根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分为()。
(3分)A. 感性知识B. 陈述性知识C. 程序性知识D. 理性知识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5道小题总分值30分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E”。
) N1.将遗忘的原因归因于未强化,这种学说称之为动机说。
(2分)Y2.词汇的学习属于符号学习。
(2分)Y3.操作模仿阶段,动作控制主要依赖于视觉。
(2分)N4.语义联想这是复述策略。
(2分)N5.“语义联想”属于复述策略。
(2分)Y6.弹钢琴的技能属于动作技能。
(2分)Y7.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这称之为高原期。
(2分)Y8.一般而言,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学习。
(2分)Y9.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分)N10.顺向迁移即正迁移。
(2分)N11.动机说认为,遗忘是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干扰导致的。
(2分)Y12.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技能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
(2分)Y13.操作技能熟练后,动作控制主要依赖于动觉控制(2分)N14.我国心理学家将心智技能形成分为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