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微萃取技术与应用

合集下载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一、前言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需要利用现代化的分析技术以及良好的分析方法。

固相微萃取技术(SPE)是一种常用的高效分离、提纯和富集技术,在环境水质分析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二、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SPE 采用与传统固相萃取(SPE)类似的基本原理,利用柱填充物上的特定吸附剂,将有机化合物从样品中富集,并在适当的洗脱溶剂条件下将吸附物溶解出来,进而进行分析。

相比于传统的固相萃取技术,SPE 使用微小的颗粒作为填充物,比表面积更高,可提供更多的活性吸附相对较弱的物质。

SPE 可以被分为非极性,极性和离子交换三类。

非极性 SPE 主要富集非极性化合物,如多氯联苯,惰性有机物,蜡,类黄酮等,它主要是利用样品中非极性化合物在非极性吸附柱中的吸附能力强于其他的成分,从而实现分离;极性SPE 主要富集极性化合物,如吲哚,麻黄素,毒菇碱等,它利用特定的吸附柱(如氟化硅胶或离子交换树脂)的极性表面,特异性地吸附极性化合物;离子交换 SPE 主要富集离子化合物,比如草甘膦,农药,重金属等,它利用带电的离子吸附柱上的异味,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分离离子抽取物和其他基质成分。

三、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1、水中有机物的分析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物种繁多,常见的有农药、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环芳烃(PAHs)、聚氯联苯(PCBs)等。

恰当的富集、分离和提取方法对检测分析有机污染物的精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固相微萃取技术具有高富集因子,对弱极性和极性化合物的富集效果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2、水中金属元素的分析水中金属元素污染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方面,因此,对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水中重金属元素富集提取方面具有很好的分离和富集能力,并且可以与其他分析技术耦合使用,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分析技术,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固相萃取与固相微萃取应用之原理

固相萃取与固相微萃取应用之原理

固相萃取与固相微萃取应用之原理一固相萃取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是一种基于液-固分离萃取的试样预处理技术,由柱液相色谱技术发展而来。

SPE技术自70年代后期问世以来,由于其高效、可靠及耗用溶剂量少等优点,在环境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国外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液-液萃取而成为样品预处理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SPE技术基于液相色谱的原理,可近似看作一个简单的色谱过程。

吸附剂作为固定相,而流动相是萃取过程中的水样。

当流动相与固定相接触时,其中的某些痕量物质(目标物)就保留在固定相中。

这时用少量的选择性溶剂洗脱,即可得到富集和纯化的目标物。

固相萃取可分为在线萃取线萃取前者萃取与色谱分析同步完成;而后者萃取与色谱分析分步完成,两者在原理上是一致的。

一般固相萃取的操作步骤包括固相萃取柱(即吸附剂)的选择、柱子预处理、上样、淋洗、洗脱。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具体考虑的因素如下:1)吸附剂的选择a.传统吸附剂在环境分析中最为常用的反相吸附剂较适用于水样中的非极性到中等极性的有机物的富集和纯化。

其中有代表性的键合硅胶C18和键合硅胶C8等。

该类吸附剂主要通过目标物的碳氢键同硅胶表面的官能团产生非极性的范德华力或色散力来保留目标物。

正相吸附剂包括硅酸镁、氨基、氰基、双醇基键合硅胶及氧化铝等,主要通过目标物的极性官能团与吸附剂表面的极性官能团的极性相互作用(氢键作用等)来保留溶于非极性介质的极性化合物。

由于其特殊的作用原理,在环境分析中常用于与其它类型的吸附柱联用,吸附去除干扰物,实现样品纯化。

离子交换吸附剂则主要包括强阳离子和强阴离子交换树脂,这些树脂的骨架通常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主要是通过目标物的带电荷基团与键合硅胶上的带电荷基团相互静电吸引实现吸附的。

b.抗体键合吸附剂(Immunosorbents-IS)这类新型吸附剂充分利用了生物免疫抗原-抗体之间的高灵敏性和高选择性,尤其适应于水中痕量有机物的富集与分离。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综述)作者:杨大进方从容王竹天来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打印本文收藏到我摘收藏到新浪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简写为SPME)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项试样分析前处理新技术。

1990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Arhturhe和Pawliszyn首创,1993年由美国Supelco公司推出商品化固相微萃取装置,1994年获美国匹兹堡分析仪器会议大奖。

〔1〕固相萃取是目前最好的试样前处理方法之一,具有简单、费用......固相萃取是最好的试样前处理方法之一,具有简单、费用少、易于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

而固相微萃取是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留了其所有的优点,摒弃了其需要柱填充物和使用溶剂进行解吸的弊病,它只要一支类似进样器的固相微萃取装置即可完成全部前处理和进样工作。

该装置针头内有一伸缩杆,上连有一根熔融石英纤维,其表面涂有色谱固定相,一般情况下熔融石英纤维隐藏于针头内,需要时可推动进样器推杆使石英纤维从针头内伸出。

分析时先将试样放入带隔膜塞的固相微萃取专用容器中,如需要同时加入无机盐、衍生剂或对pH值进行调节,还可加热或磁力转子搅拌。

固相微萃取两步,第一步是萃取,将针头插入试样容器中,推出石英纤维对试样中的分析组分进行萃取;第二步是在进样过程中将针头插入色谱进样器,推出石英纤维中完成解吸、色谱分析等步骤。

固相微萃取的萃取方式有两种:是石英纤维直接插入试样中进行萃取,适用于气体与液体中的分析组分;另一种是顶空萃取,适用于所有基质的试样中挥发性、半挥发性分析组分。

1原理固相微萃取主要针对有机物进行分析,根据有机物与溶剂之间“相似相溶”的原则,利用石英纤维表面的色谱固定相对分析组分的吸附作用,将组分从试样基质中萃取出来,并逐渐富集,完成试样前处理过程。

在进样过程中,利用气相色谱进样器的高温,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的流动相将吸附的组分从固定相中解吸下来,由色谱仪进行分析。

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

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

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
固相萃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用于分离、富集和净化目标化合物。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固相材料)对溶液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选择性吸附,并将其与其他成分分离。

固相材料常采用多孔性或非孔性材料,如硅胶、聚合物、环氧酚醛树脂等。

固相萃取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固相微萃取和固相萃取柱。

固相微萃取是将固相材料固定在适当的支撑体上,形成微量固相吸附剂,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扩散的方式,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富集。

固相萃取柱则是将固相材料填充在柱内,通过液相的力驱动目标化合物在固相上进行吸附和洗脱。

固相萃取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食品安全、药物代谢研究等领域。

在环境领域,固相萃取常用于水体和土壤中有机物的萃取和浓缩,如挥发性有机物、农药残留等。

在食品安全领域,固相萃取被用于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分析,如重金属、农药残留、塑化剂等。

在药物代谢研究中,固相萃取则用于体内和体外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富集。

固相萃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富集效果好、选择性强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未来,固相萃取技术还有望在蛋白质富集、环境污染物分析和分离纯化等方面有更多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

酚类
酚类不仅是医药、染料、化工的中间体,而且还可 作杀虫剂和农药,如五氯酚是木材的防腐剂,饮用水氯 化处理产生卤代酚等。由于酚类化合物毒性较大,美国 EPA已将11种酚类化合物列入优先监测的有机污染物。 采用固相萃取(SPE)水中ng级的酚类化合物,结合 HPLC/紫外检测器分析,无需衍生化即可使苯酚等11种 酚类化合物获得良好的分离。
C8、氰基、苯基、双纯基填料、活性碳、硅胶、 氧化铝、硅酸镁、高分子聚合物、离子交换树脂、排 阻色谱吸附剂、亲和色谱吸附剂等。
★常用洗脱溶剂有:甲醇、水、乙酸、丙醇、异 丁醇、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苯、甲苯、 四氯化碳、环己烷、正己烷等。
4、 SPE的操作步骤及方法的建立:
SPE操作步骤包括有柱预处理、加样、洗去干扰物和 回收分析物四个步骤。
(1)柱预处理
以反相C18SPE柱的预处理为例。先使数毫升的甲醇通 过萃取柱,再用水或缓冲溶液顶替滞留在柱中的甲醇。柱 预处理有两个目的:
★除去填料中可能存在的杂质;
★使填料溶剂化,提高固相萃取的重现性。
填料未经预处理或未被溶剂润湿,能引起溶质过早穿 透,影响回收率。
(2)加样
预处理后,试样溶液被加至并通过SPE柱,在该步骤, 分析物被保留在吸附剂上。
例3. 固相萃取技术在水体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董玉瑛
等,环境科学进展,1999,7(4):84-90)分析。
1、实验方法:用甲醇活化了的SPE(C18 ) 柱富集1L 水 样中PCOCs (控制流速在1L/h) ,提取结束时将柱用氮气 吹干后,分别以二氯甲烷、二氯甲烷:正己烷(1:1) 各 5ml 进行洗脱(控制流速2ml/min) ,洗脱液经无水硫酸钠 脱水后,进行旋转蒸发,浓缩约至0. 5ml 时,加入150μl 壬 烷,再继续旋转蒸发浓缩约至200μl ,改用N2 缓慢吹至 100μl 左右。加入含有五氯甲苯(PCT) 和十氯联苯(DCB) 两种内标物的混合液10μl (浓度为:10ng/μl) ,充分均匀后, 转入小样品瓶中,进行GC 分析。

固相微萃取原理及使用

固相微萃取原理及使用

固相微萃取原理及使用固相微萃取(SPM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是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通过固定在纤维上的固相吸附剂从气态、液态或固态样品中萃取目标分析物,并将其直接转移到气相色谱仪(GC)或液相色谱仪(LC)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固相微萃取的原理基于固相吸附剂对目标分析物的亲合性。

通常使用的固相吸附剂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或其他官能化的聚合物。

PDMS 纤维富含非极性表面,能够吸附疏水性的目标分析物。

在样品中,目标分析物与固相吸附剂表面发生吸附作用,达到平衡后,可以将纤维直接放入分析仪器进行进一步分析。

固相微萃取的使用步骤包括样品处理、纤维曝气和分析步骤。

样品处理通常涉及样品的预处理,如溶解、稀释、搅拌等,以便将目标分析物从样品基质中释放出来。

然后将固相吸附剂纤维插入样品中,使其与目标分析物接触,并允许吸附达到平衡。

曝气步骤是将纤维暴露在空气或惰性气体中,以去除吸附在纤维上的水分和挥发性杂质。

最后,将纤维放入色谱仪进行分析。

固相微萃取的优点包括简便、快速、高效、灵敏、环境友好以及无需有机溶剂等。

相比于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如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不需要大量的溶剂、操作步骤和设备,大大简化了样品前处理的流程。

此外,由于固相微萃取仅使用微量吸附剂,其分析结果更具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时,固相微萃取可以在不破坏或减少样品中目标分析物含量的情况下实现富集,避免了样品基质对分析结果的干扰。

固相微萃取在环境、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于食品和饮料中残留农药和有害物质的分析,环境水样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以及生物样品中药物或代谢物的分析等。

此外,固相微萃取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以实现更高的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

总之,固相微萃取是一种新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简便、高效、灵敏且环境友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样品的分析和监测,并为分析化学领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固相微萃取原理及使用

固相微萃取原理及使用

四、SPME的影响因素
萃取温度
• 温度是直接影响分配系数的重要参数 • 升高温度会促进挥发性化合物到达顶空及萃取纤
维表面,然而SPME表面吸附过程一般为放热反应, 低温适合于反应进行
四、SPME的影响因素
萃取时间
• 不同的待测物达到动态平衡的时间长短,取决于物 质的传递速率和待测物本身的性质、萃取纤维的 种类等因素。
五、SPME与分析仪器的联用技术
• SPME-GC技术 • SPME-HPLC技术 • SPME-MS技术 • SPME/EC联用
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技术的联用
SPME-GC SPME与GC联用是研究最早也是目前
发展得最成熟的技术。这一领域的研究目 前主要集中在接口研制、萃取头的制备。
采用顶空法(headspace),吸附具有 挥发性或半挥发性的化合物;再在GC的气 化室里脱附气化进行分析。
SPE
SPME
例2. 固相萃取搅拌棒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海水中的多环芳烃
(3)
由于V1«V2,式3中C1 • V1 2可忽略,整理后得:
WS =K • C0 • V1
(4)
二、SPME的原理
由式(4): WS =K • C0 • V1 ,可知WS与C0呈线性关系,并 与K和呈正比。决定K值的主要因素是萃取头固定相的类型,因 此,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合物来说选择一个特异的萃取固定相 十分重要。萃取头固定液膜越厚, WS越大。由于萃取物全部进 入色谱柱,一个微小的固定液体积即可满足分析要求。通常液 膜厚度为5-100um,这一已比一般毛细管柱的液膜厚度(0.21um)厚得多。
三、SPME装置及萃取步骤方法
该装置类似微量注射器, 由手柄和萃取头(纤维头)两 部分组成。萃取头是一根长约 1cm、涂有不同固定相涂层的 溶融石英纤维,石英纤维一端 连接不锈钢内芯,外套细的不 绣钢针管(以保护石英纤维不 被折断)。手柄用于安装和固 定萃取头,通过手柄的推动, 萃取头可以伸出不锈钢管。

固相萃取基本原理与应用

固相萃取基本原理与应用

固相萃取基本原理与应用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是一种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用于分离和富集目标物质。

固相萃取基于样品中不同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选择或调整萃取剂和固相材料,实现对目标物质的选择性富集和净化。

固相萃取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生物医学等领域,其原理和应用如下:1.基本原理固相萃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液相萃取的方式将待分析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以固相吸附剂的形式富集在其表面,而非直接溶解在溶剂中。

固相吸附剂通常为固体颗粒,其表面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使其可以选择性吸附目标物质。

固相吸附剂选择应根据目标物质的化学性质、样品基质的复杂性以及目标物质与基质之间的亲疏水性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固相萃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样品预处理、样品加载、洗脱和目标物质的Elution。

首先,在样品处理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固体样品的研磨和溶液样品的过滤。

然后,将样品与固相吸附剂接触,目标物质由样品基质中被吸附在固相吸附剂上。

洗脱步骤是为了去除干扰物质,保留目标物质。

最后,目标物质以合适的溶剂进行洗脱,得到净化的目标物质。

2.应用领域固相萃取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2.1环境监测固相萃取在环境监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可以应用于水体、土壤、大气等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和分离。

比如,对于水样品,固相萃取通常用于分离和测定有机污染物如农药、药物残留、挥发性有机物等。

2.2食品安全固相萃取在食品安全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有害物质和食品添加剂等可通过固相萃取富集和分离。

固相萃取的优点在于其选择性、灵敏度和高效性,可以满足对食品安全的严格监测要求。

2.3药物分析固相萃取在药物分析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药物在生物样品中的富集和分离可通过固相萃取实现。

例如,对于尿液样品,固相萃取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产物、毒性物质和药物残留的分析。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
固相微萃取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且环保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可用于分离和富集液相中的目标化合物。

其原理基于固相萃取和微萃取技术的结合,通过固相材料选择性地吸附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然后用适当的溶剂洗脱,最终得到高纯度的目标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环境分析领域,它可以用于水、土壤和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与分析。

其次,在食品安全领域,它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和食品添加剂等物质。

此外,固相微萃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分析、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以及痕量有机物的分析等领域。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固相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如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的引入,使得固相微萃取技术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和更好的选择性。

其次,新型萃取模式的出现,如固相微萃取与固相微柱结合的技术,提高了样品处理的效率和分析的灵敏度。

再次,自动化设备的发展使得固相微萃取技术更加便捷和高效。

最后,与其他分析技术的结合,如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和液相色谱-固相微萃取联用技术,使得分析方法更加全面和准确。

总之,固相微萃取技术在分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在不断
发展中。

随着固相材料和萃取模式的创新,以及自动化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固相微萃取技术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分析的需求,并在分析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固相微萃取原理与应用

固相微萃取原理与应用

固相微萃取原理与应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它结合了固相萃取和微量分析的优点。

SPME利用固定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剂对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富集,之后通过热解吸或溶解释放目标物质,再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和定量。

固相微萃取的原理如下: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纤维材料作为吸附剂,并通过将其暴露于样品中,让目标物质在纤维表面吸附;然后,纤维被移出样品,通过热解吸(thermal desorption)或溶解释放(desorption)将吸附的目标物质释放到气相或液相中;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或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目标物质进行分析和定量。

固相微萃取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以下几个主要优点:1. 高效快速:相比传统样品预处理方法,固相微萃取操作简单,不需要使用溶剂,样品准备时间短,通常只需10-30分钟即可完成富集过程。

2. 灵敏度高:纤维吸附剂具有大表面积和强吸附性,能够有效地吸附低浓度目标物质,提高信号的强度。

3. 可选择性:根据分析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纤维吸附剂,以便选择合适的吸附物质,实现目标化合物的选择性富集。

4. 不污染:固相微萃取不需要使用溶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由于纤维吸附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以减少干扰物质的富集。

固相微萃取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制药、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中目标化合物的富集和分析。

在食品分析中,SPME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残留农药、食品添加剂、香料和食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等,能够提供高效的样品净化和浓缩效果,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环境分析中,SPME广泛用于水样和土壤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富集。

另外,SPME还可用于大气中有机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在制药和化学领域,SPME可用于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药物残留、挥发性有机物和脂质的分析。

在生物领域中,SPME可应用于生物样品中微量物质的分离和测定,如体液中的药物和代谢物、植物挥发性成分等。

固相微萃取原理与应用

固相微萃取原理与应用

固相微萃取原理与应用固相微萃取(SPM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是一种无溶剂、非破坏性的预处理技术,用于提取和浓缩分析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

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固相纤维,通常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将目标分析化合物从样品中以固相吸附的方式捕集起来。

其优点包括简便、快速、高效,可以应用于多种样品类型和化合物类别。

SPME的原理基于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的概念。

分析目标物分布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之间,SPME纤维通过吸附和解吸过程在气相和固相之间平衡分配,实现了目标物从样品到纤维上的转移。

SPME的应用广泛涉及环境、食品、药物、生物、石油化工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领域中,SPME可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揮發性残留有机物(VROs)的分析。

在食品领域中,SPME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的香气和风味分析,如葡萄酒、咖啡、奶制品等。

SPME的操作流程简单。

首先,选择合适的纤维类型和形式,比如直接插入纤维或通过样品瓶盖压合等方式使纤维与样品接触。

然后,通过吸附、温度控制、搅拌等条件,使目标化合物在固相纤维上固定。

最后,将纤维转移到分析设备中,如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HPLC)等进行分析。

SPME的优点包括:1.无需溶剂:与传统的液液萃取相比,SPME不需使用有机溶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非破坏性:SPME不需要破坏样品结构,适用于有限样品量或不可再生样品。

3.高灵敏度:SPME可实现对低浓度目标物的捕集和浓缩,提高了灵敏度。

4.快速:SPME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

5.可在线监测:SPME技术可以与其他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相结合,实现实时或在线分析。

然而,SPME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1.纤维选择:选择合适的纤维类型和形式对于捕集目标物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至关重要。

没有一种纤维可以适用于所有化合物。

2.矩阵效应:复杂样品基质中的共存物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例如干扰分析目标物的捕集或解吸。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检测方法,以便及时检测出污染物,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其中,固相微萃取技术成为当前环境污染检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固相微萃取技术是指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在固定相上定向吸附或提取,然后用极少量的溶剂脱附,使提取物的体积减小,并过程化、高效化的提取方法。

这种技术具有执行非常方便、成本较低、异物干扰少、抽提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检测领域。

特别是在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等领域,其应用更为广泛。

一、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水是人类生活必需的资源,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水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因此,在水环境监测中,固相微萃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

比如,在饮用水中,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在地下水中,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工业、航空、农业等各种污染源的污染物质。

在河流、湖泊等水域中,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污染物。

二、固相微萃取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大气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车辆尾气、工厂废气等因素导致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状况,固相微萃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大气环境检测中。

它可用于检测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大气中的细颗粒物等污染物质,提高了大气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度。

同时,通过定期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三、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未来发展近年来,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领域发展迅猛,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场景和新技术。

比如,可以通过结合质谱技术、毒性测试等方法来提高其检测水平。

另外,也有研究人员试图将固相微萃取消提技术和其他技术结合,以便于更好地解决一些涉及复杂样品的检测问题。

总之,固相微萃取技术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应用一、引言固相微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量有机溶剂在固相萃取柱中与水样中的目标分子进行反应,将目标分子从水样中萃取出来。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耗时短等优点,因此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固相微萃取技术原理1. 固相萃取柱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核心是固相萃取柱,其主要成分为聚合物吸附剂。

聚合物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地吸附分子。

因此,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将待测样品通过固相萃取柱时,目标物质会被吸附在柱上。

2. 微量有机溶剂微量有机溶剂通常用于洗脱被吸附在固相萃取柱上的目标物质。

由于微量有机溶剂对目标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可以有效地将目标物质从固相萃取柱上洗脱下来。

3. 水样处理水样处理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水样处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水样进行预处理,以便更好地提取目标物质。

例如,在环境监测中,可以通过调节水样pH值、添加盐酸等方法,使目标物质更容易被吸附在固相萃取柱上。

三、固相微萃取技术应用1. 环境监测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地下水中检测有机污染物时,可以使用该技术对水样进行前处理,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2. 食品安全检测固相微萃取技术也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

例如,在葡萄酒中检测残留的农药时,可以使用该技术对葡萄酒进行前处理,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3. 药物分析固相微萃取技术也可以用于药物分析。

例如,在生物组织或体液中检测药物时,可以使用该技术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四、固相微萃取技术优缺点1. 优点固相微萃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耗时短等优点。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2. 缺点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缺点主要包括:样品处理量较小、柱寿命较短、柱的选择性有限等。

五、总结总之,固相微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等优点,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综述)

关于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综述)

3 定量方法
由于固相微萃取属于一种动态平衡技术,因此定量需要对某些外部条件进行校正。当分析气体试样时,因为试样既不是在开放的空间,体积又不是很大,结果只和分析组分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有关,它决定于温度和湿度,故分析结果在对温湿度校正后直接以气相色谱测定值定量。分析杂质较少的液体试样可采用外标法,将标准加至相对清洁的基质中进行固相微萃取,制作校正曲线,试样通过查找校正 曲线上的点而定量。基质比较复杂的试样一般使用标准添加法或内标法。使用标准添加法需注重,试样中的分析组分不一定能象加入的标准那样轻易被提取,分析时要筛选条件保证分析组分的提取率。使用内标法需要筛选出和分析组分分配系数相同或相近的内标物,在这方面成功的实验方法较多,例如Ishii在检验人体液中的麻醉、止痛剂phencyclidine的量时选用diphenylpyraline hydrochloride作为内标,〔11〕Kumazawa在检测人体液中的乙醇量时选用异丁醇作为内标。〔26〕
2.1.3 萃取时间 萃取时间是从石英纤维和试样接触到吸附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为保证试验结果重现性良好,应在试验中保持萃取时间一定。影响萃取时间的因素很多,例如分配系数、试样的扩散速度、试样量、容器体积、试样本身基质、温度等。在萃取初始阶段,分析组分很轻易且很快富集到石英纤维固定相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富集的速度越来越慢, 接近平衡状态时即使时间延长对富集也没有意义了,因此在摸索实验方法时必须做富集—时间曲线,从曲线上找出最佳萃取时间点,即曲线接近平缓的最短时间。一般萃取时间在5~60 min以内,但也有非凡情况。
2.1.5 改变pH值 改变pH值同使用无机盐一样能改变分析组分和试样介质、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对于改善试样中分析成分的吸附是有益的。由于固定相属于非离子型聚合物,故对于吸附中性形式的分析物更有效。调节液体试样的pH值可防止分析组分离子化,提高被固定相吸附的能力。例如,Garcia在实际检测中发现,pH=4时对酒香味组成成分检测效果最好;〔24〕Pan在分析极性化合物脂肪酸时选用了一系列pH值,其中pH=5.5效果最佳。〔22〕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需 选 择不 同类 型 的涂 层 。根 据 “ 似相 溶 ” 原 则 , 相
1 固相 微萃 取装 置与 工作原 理
固相 微 萃 取 装 置类 似 于气 相 色 谱 的微 量 进 样
器 ,主要 由两 部分 组成 :一 部分 是涂 在融熔 石英 纤
用 极性 涂层 萃取 极性 化合 物 ,非极性 涂层 萃取非 极
S ME是 一 种 吸 附/ 吸 技 术 ,通 过 样 品 与 固 P 解 相涂 层之 间 的平 衡来 达 到 分 离 的 目的 。S ME是 利 P
用表 面 涂有 色谱 固定 相 ( ) 的熔 融 石 英 纤 维 作 液 为 固相 吸附剂 ,样 品 中的待测 组分 通过 传质 、扩 散
效应 达 到吸 附平衡 。在 进样 过程 中 ,利 用气 相 色谱
环境 科 学导刊
21 0 0,2 ( ) 7—10 9 5 :9 0
C5 N 3一l0 / IS 17 9 5 2 5 X S N 6 3— 6 5
固相微 萃取 技 术及 其在 环境 样 品 分析 中的应 用
庞建 峰
( 阴工学 院 建 筑 工程 学 院 ,江 苏 淮 安 2 3 0 ) 淮 2 0 1
技术 提 出 以后 ,就 得 到 了众 多 分 析 工 作 者 的 广 泛
关注。
的吸 附 量 ,就 能 换 算 出 被 萃 取 物 质 在 样 品 中 的
浓度。
2 固相微 萃取 技术 的影 响 因素
2 1 固相涂 层 的性质 及厚 度 .
萃取过 程 中样 品基质 和涂 层对 待测组 分存在 竞 争 吸 附 ,因此 固相涂 层 的性 质 和厚度 在萃 取过程 中 对 萃取 量起 决 定作 用 。分析 不 同种 类 的待 测 组 分 ,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特点分析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特点分析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特点分析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摘要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是将取样、萃取、浓缩等过程结合在一个相对简单的步骤完成,不需要借助于有机萃取剂,是一种较为简单且快捷的处理技术。

本文对该技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成果。

关键词固相萃取技术;基本原理;技术特征;环境监测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61-0104-011 固相微萃取技术特征分析1.1 固相微萃取技术基本原理固相微萃取技术采用的是一种吸附原理,该技术将表面的涂有色谱的固定相的熔融石英纤维作为固相吸附剂对待测目标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吸附,利用传质扩散等效果保证吸附平衡。

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萃取头一个是微量注射器。

萃取头是一根长度1cm带有涂层的熔融石英纤维,通过不锈钢管将其装置到微量注射器上。

在采样的过程中利用气相色谱进样器或者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流动相,将待测的组分从固相中采集下来,然后利用多种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仪、电泳等检测仪完成分析,从而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

1.2 固相微萃取技术特点分析固相的微萃取技术体现的特点是检测耗时短,操作简单,不需要有机溶剂;选择与待测成分相似的萃取头从而缩减了进样时间,并且分离效果好;不过制作固相微萃取头难度大,容易造成损坏且成本高;萃取头上的固定液容易受到环境干扰而失效;解析进样耗时长,峰扩展加宽会出现拖尾峰的情况;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萃取的能力将被削弱,萃取头寿命偏短。

其中影响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因素有:1)涂层质量:萃取涂层对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影响最大,选择性和灵敏度都将影响萃取效果,通常对萃取涂层的选择是针对与分析对象而定,即分析物与萃取层的相容性决定涂层。

用极性涂层萃取极性化合物,非极性涂层萃取非极性化合物。

涂层厚度等也是影响测量的因素,涂层的厚度大则吸附量大有利于提高灵敏度,但是待测成分对于涂层而言是扩散的过程,如果厚度大则需要达到平衡的时间长,分析速度也就慢,所以测定不同的组分则涂层也需要针对性设计。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进展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进展

86 Moder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06 2n = Kfs即为SPME的定量基础[4]则达平衡时待测物在萃取纤维涂层中的量可由下式表达V1溶液(或固相)及顶空的体积在实际体系中K2不仅与同一组分的不同浓度有关严格地讲可以假设不同组分的浓度往往很低只在分母处多了K2 V3一项因而1.2 操作步骤图1所示SPME装置为针状套管结构内层为石英光导纤维材料SPMESPME首创于1989年SPME以熔融石英光导纤维或其它材料为基体支持物的特点对待测物进行提取SPME的基本原理和萃取机制可以描述为待测物在介质相和/或顶空相在一定条件下达动态平衡时以此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1-3]在单相待测物在萃取纤维涂层中的量可由下式表达 Kfs为待测物在样品及涂层间的分配系数Vs为样品体积式 2006-03-22作者简介渍不同固定相薄膜其一是将涂渍或键合了固定相的熔融石英玻璃纤维表面暴露于样品介质或顶空将待测物分离与定量不难看出萃取纤维涂层是影响SPME萃取选择性及灵敏度的重要部分可以改变对不同待测化合物的选择特性和吸附量一般而言可以提高萃取选择性选用非极性的萃取涂层PDMS乙醇而对乙酸乙酯等极性较弱的化合物有非常明显的吸附增量选用极性较强的PA萃取涂层相对极性较强选用部分交联和复合键合相的萃取涂层显然增加了对待测物质的选择性数据显示另外表2增加萃取纤维涂层的厚度有助于待测物质萃取回收率的提高表2的数据表明m的PDMS涂层对低分子量和中等分子量的化合物萃取回收率较高m和7对分子量高的化合物提取效率较高萃取涂层的厚度和长度受到萃取纤维支持材料的限制能在其表面涂渍高分子固定相薄膜的种类及数量有限高分子固定相涂层对有机物的萃取和富集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即需要较大的固-气和固-液分配系数保证待测物质在涂层中有较快的扩散速度并且能在GC的进样口迅速热解析另外在光滑的石英纤维表面上保持均匀的涂层厚度及重复性是该技术的关键所在)待测物质*100m膜厚71甲苯51SPME萃取样品时间为15分钟Supelco Bulletin No.923m85m65萃取效率与待测物质在各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有关温度是直接影响分配系数的重要参数然而SPME表面吸附过程一般为放热反应综合考虑参数条件而萃取纤维表面保持低温现代科学仪器 2006 2 87一般的测试系统均为多组分因而存在萃取吸附竞争萃取纤维的种类等因素[8-9]而挥发性弱的待测物质则需要相对较长的平衡时间萃取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外pH样品体积进样方式解析温度和时间等2 SPME技术应用进展SPME作为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特点萃取进样为一体可以大大提高分析灵敏度它是真正的无溶剂绿色装置便于携带操作成本低廉并且可以实现野外采样液体样品的萃取和进样过程可以使用常规自动进样器实现全面自动化操作[13-18]目前SPME可以对空气泥浆及固体的顶空中挥发及半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采集及分析定量[19-20]其应用范围扩展到较强极性化合物的分析与SPME-GC联用技术不同其解吸过程是通过使用微量溶剂洗涤萃取纤维将萃取物带入HPLC进行分析SPME-HPLC接口技术的突破蛋白质如今的SPME技术如GC-MSD离子阱质谱毛细管电泳ICP-MSSPME与多种分析仪器联用本身如Liu等应用SPME和毛细管等电聚焦大大拓展了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特别是环境与食品分析领域应用研究的开展把SPME作为快速筛选方法应用于环境评价研究和环境保护领域分析研究了生物样本中甲基汞研究了土壤沉积物中丁基锡化合物[36];诸多研究人员将SPME技术与各种分析仪器联用开展了环境激素持久性环境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及食品中芳香成分的研究[37-40]ICP-MS3 SPME技术在环境与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进展3.1 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进展SPME主要用于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研究由于SPME技术和现代分析仪器技术在近十余年来都有迅速发展分析介质及所用技术多样灵活表3 SPME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待测化合物分析介质应用技术文献有机磷农药河水GC-ICP-MS41酚水在线衍生,GC-MS42ppt级烷烃硫醇废水在线衍生,GC-MS43有机锡水和土壤同位素稀释GC-MS44雌激素环境水样In-tube-SPME-LC-MS/MS45化学战剂土壤SPME-IMS46双酚塑料容器GC-MS47乙酸博物馆室内空气离子阱-GC-MS48二噁英土壤GC-MS34雌激素水样GC-MS/MS49有机磷阻燃剂该技术在食品分析领域也有新的进展表4 SPME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待测化合物分析介质应用技术文献VOC牛奶HS-SPME-GC-MS58VOC茶GC-MS59OC水果HS-SPME-GC-MS60氯酚红酒GC-MS61甲基汞鱼体组织同位素稀释质谱62甲氧基吡嗪酒同位素稀释-2DGC63芳香成分咖啡豆GC-MS64农药及其代谢物牛奶GC-MS/MS6588 Moder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06 2有机磷农药蔬菜气体传感器66微曲霉素食品GC-MS67芳香成分啤酒GC-MS68VOC咖啡豆2D-GC-TOF-MS69农药残留食品CE-MS704 展 望SPME技术以其简便易操作等特点研究分析领域广泛预计未来的研究热点应为提高SPME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开发研制多组分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芳香成分分析领域开展更多参考文献[1] Gyorgy Vas and Karoly Veke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 powerfulsample preparation tool prior t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J.Mass Spectrom, 2004:233-254[2] 陆峰应用及发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3173-177[3] Eisert R, Levsen K.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to gaschromatography: a new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organics in water.J Chromatogr, 1996(1/2):143-157[4] Zhang Z, Yang MJ, Pawliszyn J.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 solvent-free alternative for sample preparation. Anal Chem, 1994(17): 844A-854A [5] Koster, E.H.M., de Jong, G.J. Mutipl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J.Chromatogr A. 2000(1):27-33[6] Page, B.D.; Lacroix, G. Analysis of volatile contaminants in vegetable oils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with Carboxen-based fibers. J.Chromatogr A, 2000(1): 79-94[7] Zhang, ZL, Chen, WQ, Hong, H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uangjing Kexue Jinzhan, 1999(5):52-59[8] 方瑞斌陈章玉,等.石墨碳纤维吸附基质的固相微萃取装置的研制及应用.云南化工422-24[9] 方瑞斌王建,等.碳素基体固相微萃取吸附质的研制.色谱5453-455[10]郝守进1999现代科学仪器 2006 2 89[34]Chia, KJ.; Lee, TY.; Huang, SD. Simple device for the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screening o f poly chloro dibenzo-p-dioxins and polychlorodibenzofurans in heavily contaminated soil samples. ANAL CHIM ACTA, 2004 (2): 157-162[35]Davis, WC.; Vander Pol, SS.; Schantz, MM. et al. An accurate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hylmercury in biological speci-mens using GC-ICP-MS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J ANAL ATOM SPECTROM, 2004 (12): 1546-1551[36]Carpinteiro, J.; Rodriguez, I.; Cela, R. Applicability of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atomic emission de-tection (GC-MIP A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utyltin compounds in sediment samples. ANAL BIOANAL CHEM, 2004 (5-6): 853-857 [37]Zuin, VG.; Lopes, AL.; Yariwake, JH. et al. Application of a novel sol-gelpolydimethylsiloxane-poly(vinyl alcohol)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i-ber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herbal infusions. J CHROMATOGR A, 2004 (1-2): 21-26[38]Carpinteiro, J.; Quintana, JB.; Rodriguez, I. et al. Applicability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llowed by on-fiber silyl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strogens in water samples by 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2004 (1-2): 179-185[39]Criado, MR.; Pereiro, IR.; Torrijos, RC.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waste oils using liquid-liquid partition followed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atomic emission detection. J CHROMATOGR A, 2004 (1-2): 263-266 [40]Isetun, S.; Nilsson, U.; Colmsjo, A. Evaluation of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with PDMS for air sampling of gaseous organophosphate flame-retardants and plasticizers. ANAL BIOANAL CHEM, 2004 (2): 319-324[4]Sanchez-Prado, L, Llompart, M, Lores, M, et al. Application of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photochemical behaviour of five priority pesticides: "on-fiber" and aqueous photodegradation. J CHROMATOGR A, 2004 (2): 271-279[42]Urbanczyk, A.; Staniewski, J. Application of headspace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in-situ derivatisation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phenols in water. Chem Anal-W ARASW, 2005(4): 749-759[43]Salgado-Petinal, C.; Alzaga, R.; Garcia-Jares, C. et al. Low part per tril-lion determination of reactive alkanethiols in wasterwater by in situ derivatization-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llowed by GC/MS. Anal Chem, 2005(18): 6012-6018[44]Devos, C.; Vliegen, M.; Willaert, B. et al. Automated 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 reaction time locked-isotope di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analysis of organotin compounds in water and sediment samples. J Chromatogr A, 2005(1-2): 408-414 [45]Mitani, K.; Fujioka, A.; Kataoka, H. Fully automated analysis of estrogensin environmental waters by in-tub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2005(2): 218-224[46]Rearden, P, Harrington, PB Rapid screening of precursor and degradationproducts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in soil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SPME-IMS) ANAL CHIM ACTA, 2005(1): 13-20[47]Chang, CM.; Chou, CC.; Lee, MR.; Determining leaching of bisphenol Afrom plastic containers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 CHIM ACTA, 2005 (1-2): 41-47 [48]Godoi, AF.; Van Vaeck, L.; Van Grieken, R. Use of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 acetic acid by ion-trap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application to indoor levels in museums. J CHROMATOGR A, 2005 (1-2): 331-336[49] Carpinteiro, J, Quintana, JB, Rodriguez, I, et al., Applicability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llowed by on-fiber silyl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strogens in water samples by 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2004 (1-2): 179-185[50]Bagheri, H, Salemi, A, Coupling of a modified in-tube solid phasemicroextraction technique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fluorescence detection for the ultra-trace determin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water samples, CHROMATOGRAPHIA, 2004 (7-8): 501-505[51]Jitaru, P.; Infante, HG.; Adams, FC. Simultaneous multi-elemental specia-tion analysis of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multi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hyphenated to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 J ANAL ATOM SPECTROM, 2004 (7): 867-875[52]Kannamkumarath SS, Wuilloud RG, Jayasinghe S. et al. Fast speciationanalysis of iodophenol compounds in river water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with off-lin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ELECTROPHORESIS?2004 (12): 1843-1851 [53]Philip A S, Carmela R J Lepage, David K. et al. Detection of gas-phasechemical warfare agents using field-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ystems; instrument and sampling strategy considerations. 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4 (4), 296-306[54]Chang WY, Sung YH, Huang SD. Analysis of carcinogenic aromaticamines in water samples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3. (1-2): 109-122[55]Fidalgo-Used N, Centineo G, Blanco-Gonzalez E. et al.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as a clean-up and preconcentration procedure for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determination in fish tissue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n capture detec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3. (1-2): 35-44[56]Souza DA, Lancas FM. Solventless sample preparation for pesticides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using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igh 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HRGC/ MS). J of Environ Sci and Health Part B-Pesticides food contaminants and Agriculture Wastes, 2003 (4): 417-428[57]Stahl D C, Tilotta D C. Screening method for nitroaromatic compounds inwater based on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Environ Sci Technol, 2001(17):3507-3512[58]Mounchili A, Wichtel J J, Bosset J O. et al. HS-SPME gas chromat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milk tainted with off-flavour. J INT DAIRY, 2005 (12): 1203-1215[59]Huang H T, Chen Z Y, Shi H L. et al. Aromascan and volatile chemicalcomponents analysis of tea samples. CHINESE J ANAL CHEM, 2005 (8): 1185-1188[60]Pellati F, Benvenuti S, Yoshizaki F. et al. Headspace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f Evodia species fruits. J CHROMATOGR A?2005 (1-2): 265-273[61]Martinez-Urunuela A, Gonzalez-Saiz J M, Pizarro C. Multiple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in a non-equilibrium situation - Application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lorophenols and chloroanisoles related to cork taint in wine. J CHROMATOGR A, 2005 (1-2): 31-38[62] Yang L, Sturgeon R E. Blank correction considerations for isotope dilu-tion and reverse isotope dilution calibration: Determination of methylmer-cury in fish tissue. J ANAL ATOM SPECTROM, 2005 (8): 724-729 [63]Ryan D, Watkins P, Smith J. et al. Analysis of methoxypyrazines in wineusing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with isotope dilution and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J SEP SCI, 2005 (9-10): 1075-1082[64]Mondello L, Costa R, Tranchida P Q. et al. Reliable characterization ofcoffee bean aroma profiles by automated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the support转第13页90 Moder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06 2DNA中的遗传信息敏感的依赖于碱基对的排列通过改进方案可以使检测得到简化[21]要实现DPN技术的工业化客观上要求大规模可编址的探针序列的产生NanoInk公司也已生产出纳米图形制作系统NscriptorTMDPNWriterTM,全面实现设计DPN技术在物理生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预期它将影响到科学研究和仪器制造的各个方面参考文献[1] 黄真王克逸.墨水笔纳米印刷术新进展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现代科学仪器 2006 2 13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进展作者:周珊, 赵立文, 马腾蛟, 黄骏雄, Zhou Shan, Zhao Liwen, Ma Tengjiao, Huang Junxiong作者单位:周珊,Zhou Shan(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1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赵立文,马腾蛟,Zhao Liwen,Ma Tengjiao(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13), 黄骏雄,Huang Junxiong(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刊名:现代科学仪器英文刊名:MODERN SCIENTIFIC INSTRUMENTS年,卷(期):2006(2)被引用次数:18次1.Carpinteiro J;Quintana JB;Rodriguez I Applicability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llowed by on-fiber silyl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strogens in water samples by 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2004(1-2)2.Zuin VG;Lopes AL;Yariwake JH Application of a novel sol-gel polydimethylsiloxane-poly(vinyl alcohol)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lber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herbal infusions 2004(1-2)3.方瑞斌;张维昊;王建碳素基体固相微萃取吸附质的研制[期刊论文]-色谱 1999(05)4.方瑞斌;张维昊;陈章玉石墨碳纤维吸附基质的固相微萃取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1997(04)5.Zhang ZL;Chen WQ;Hong H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1999(05)6.Pellati F;Benvenuti S;Yoshizaki F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f Evodia species fruits 2005(1-2)7.Huang H T;Chen Z Y;Shi H L Aromascan and volatile chemic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tea samples[期刊论文]-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5(08)8.Mounchili A;Wichtel J J;Bosset J O HS-SPME gas chromat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milk tainted with offflavour[外文期刊] 2005(12)9.Carpinteiro J;Quintana JB;Rodriguez I Applicability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llowed by on-fiber silyl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strogens in water samples by 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2004(1-2)10.Godoi AF;Van Vaeck L;Van Grieken R Use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 acetic acid by ion-trap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application to indoor levels in museums[外文期刊] 2005(1-2)11.Koster E H M;de Jong G J Mutipl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2000(01)12.Criado MR;Pereiro IR;Torrijos RC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waste oils using liquid-liquid partition followed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atomic emission detection[外文期刊] 2004(1-2)13.Wittkamp B L;Hawthorne S B;Tilotta D C Determin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water by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2.Application to fuel aromatics 199714.Merschman S A;Lubbad S H;Tilotta D C Poly(dimethylsiloxane)films as sorbents for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infrared spectroscopy 199915.Hernandez-Borges J;Rodriguez-Delgado M A;Garcia-Montelongo F J Highly sensitive analysis of multiple pesticides in foods combining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 and chemometrics[外文期刊] 2004(13)mikanra O;Richard O A Storage and ultraviolet-induced tissue stress effects on fresh-cut pineapple[外文期刊]2004(14)17.Lutzhoft HCH;Vaes WHJ;Freidig AP Influence of on and other modifying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behavior of 4-quinolones to solid phases and hnmic acids studied by negligible-depletion SPME-HPLC 2000(23)18.Lee M R;Song Y S;Hwang B H Determination of amphetamine and methamphetamine in serum via headspace derivatization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o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y 2000(1-2)19.Eisert R;Levsen K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to gas chromatography:a new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organics in water 1996(1-2)20.Page B D;Lacroix G Analysis of volatile contaminants in vegetable oils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with Carboxen-based fibers 2000(01)21.Liu M M;Zeng Z R;Xiong B Preparation of novel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ibers by sol-gel technology for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aroma compounds in beer[外文期刊] 2005(02)22.Jelen H H;Grabarkiewicz-Szczesna J Volatile compounds of Aspergillus strains with different abilities to produce ochratoxin A[外文期刊] 2005(05)23.Huang X J;Wang L C;Sun Y F Fast detection of organophosphor pesticide residue in vegetable by SnO(2)gas sensor coupled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期刊论文]-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5(03)24.Gonzalez-Rodriguez M J;Liebanas F J A;Frenich A G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and some metabolites in different kinds of milk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low-pressure 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2005(01)25.Mondello L;Costa R;Tranchida P Q Reliable characterization of coffee bean aroma profiles by automated 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the support of a dual-filter mass spectra library [外文期刊] 2005(9-10)26.Ryan D;Watkins P;Smith J Analysis of methoxypyrazines in wine using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with isotope dilution and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外文期刊] 2005(9-10)27.Yang L;Sturgeon R E Blank correction considerations for isotope dilution and reverse isotope dilutioncalibration:Determination of methylmercury in fish tissue 2005(08)28.Martinez-Urunuela A;Gonzalez-Saiz J M;Pizarro C Multipl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in a non-equilibrium situation-Application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lorophenols and chloroanisoles related to cork taint in wine 2005(1-2)29.Zini CA;De Assis TF;Ledford EB Correlations between pulp properties of Eucalyptus clones and leaf volatiles using automated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2003(27)30.Parkinsoa DR;Bruheim I;Christ I Full automation of derivatization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a dual-arm system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in aqueous samples 2004(01)31.Xiong G;Koziel JA;Pawliszyn J Air sampling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presence of ozone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2004(01)32.Stahl D C;Tilotta D C Screening method for nitroaromatic compounds in water based on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外文期刊] 2001(17)33.Souza DA;Lancas FM Solventless sample preparation for pesticides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using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igh 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HRGC/MS) 2003(04)34.Fidalgo-Used N;Centineo G;Blanco-Gonzalez 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s a clean-up and preconcentration procedure for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determination in fish tissue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n capture detection2003(1-2)35.Chang WY;Sung YH;Huang SD Analysis of carcinogenic aromatic amines in water samples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外文期刊] 2003(1-2)36.Philip A S;Carmela R J Lepage;David K Detection of gas-phase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using field-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ystems, instrument and sampling strategy considerations[外文期刊] 2004(04)37.Kannamkumarath SS;Wuilloud RG;Jayasinghe S Fast speciation analysis of iodophenol compounds in river water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with off-lin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外文期刊] 2004(12)38.Jitaru P;Infante HG;Adams FC Simultaneous multi-elemental speciation analysis of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multi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hyphenated to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外文期刊] 2004(07)39.Bagheri H;Salemi A Coupling of a modified in-tub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technique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fluorescence detection for the ultra-trace determin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water samples[外文期刊] 2004(7-8)40.Zhang Z;Yang MJ;Pawliszyn J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a solventfree alternative for sample preparation[外文期刊] 1994(17)41.Chang CM;Chou CC;Lee MR Determining leaching of bisphenol A from plastic containers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外文期刊] 2005(1-2)42.Rearden P;Harrington PB Rapid screening of precursor and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in soil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SPME-IMS)[外文期刊] 2005(01)43.Mitani K;Fujioka A;Kataoka H Fully automated analysis of estrogens in environmental waters by in-tub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外文期刊] 2005(02)44.Devos C;Vliegen M;Willaert B Automated 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 reaction time locked-isotope di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analysis of organotin compounds in water and sediment samples 2005(1-2) 45.Salgado-Petinal C;Alzaga R;Garcia-Jares C Low part per trillion determination of reactive alkanethiols in wasterwater by in situ derivatization-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llowed by GC/MS 2005(18)46.Urbanczyk A;Staniewski J Application of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in-situ derivatisation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phenols in water 2005(04)47.Sanchez-Prado L;Llompart M;Lores M Application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photochemical behaviour of five priority pesticides:on-fiber and aqueous photodegradation 2004(02)48.Isetun S;Nilsson U;Colmsjo A Evaluation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with PDMS for air sampling of gaseous organophosphate flame-retardants and plasticizers[外文期刊] 2004(02)49.Carpinteiro J;Rodriguez I;Cela R Applicability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atomic emission detection (GC-MIP A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utyltin compounds in sediment samples 2004(5-6)50.Davis WC;Vander Pol SS;Schantz MM An accurate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hylmercury in biological specimens using GC-ICP-MS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外文期刊] 2004(12)51.Chia KJ;Lee TY;Huang SD Simple device for th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creening of polychlorodibenzo-p-dioxins and polychlorodibenzofurans in heavily contaminated soil samples[外文期刊] 2004(02)52.Jirovetz L;Buchbaner G;Stoyanova A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ic and olfactory analysis of the scent and fixative propertie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Rosa damascena L.from China[外文期刊] 2005(01)53.Liu Z;Pawliszyn J Coupling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with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whole column imaging detection for protein analysis[外文期刊] 2005(01)54.Fidalgo N;Montes-Bayon M;Blanco-Gonzalez E Determina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in spiked river water samples using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to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I-MS and ICP-MS detection[外文期刊] 2005(09)55.Libardoni M Rapid analysis of BTEX using automated SPME and LTM technology coupled to GC-TOF-MS 2005(zk)56.Figeys D;Zhang Y;Aebersold R Optimization of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 for high sensitivity protein identification[外文期刊] 1998(13)57.陆峰;刘荔荔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8(03)58.Vonderheide AP;Montes-Bayon M;Caruso J A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s a sample preparation strategy for the analysis of seleno amino acids by gas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外文期刊] 2002(01) 59.Abdel-Rehim M;Carlsson G;Bielenstein M Evaluation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r the study of protein binding in human plasma samples 2000(10)ra A;Yashiki M;Liu J Simple and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fenfluramine,amphetamine and methamphetamine in whole bloo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fter 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derivatization[外文期刊] 2000(03)61.Auger J;Boulay R;Jaillais B Analysis of biogenic amines b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l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2000(1-2)62.Dong RA;Chang SM;Sun YC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igh molecular-weight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water and soil samples[外文期刊] 2000(12)63.Havenga WJ;Rohwer ER The use of SPME and GC-MS for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AH pollution in aqueous environmental samples[外文期刊] 2000(3-4)64.Zini CA;Lord H;Christensen E Automation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extraction of eucalyptus volatiles 2002(03)65.Mullett WM;Levsen K;Borlak J Automated in-tub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HPLC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nitrosamines in cell cultures[外文期刊] 2002(07)66.Vaz JM Screening direct analysis of PAH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SPME[外文期刊] 2003(04)67.Nillsson T;Pelusio F;Montarrella L An evaluation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r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drinking water 1995(10)68.Zhang Z;Yang M J;Pawliszyn J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199369.郝守进;崔九思;戚其平;周相微萃取技术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9(04)70.Gyorgy Vas;Karoly Veke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a powerful sample preparation tool prior t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20041.郑敏燕.古元梓.杜安.魏永生SPME/GC/MS对比分析不同年份陈皮挥发性成分[期刊论文]-广东化工 2011(3)2.王永苓.牛广财.朱丹.范兆军沙棘果醋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调味品 2010(4)3.肖虹.谢晶气味指纹识别技术在食品货架期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综述[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10(1)4.沈丽娜.赵贤广.朱明新.徐炎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分析饮用水中三卤甲烷[期刊论文]-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4)5.田慧芳.张娜.徐践.马萱苏格兰薄荷精油香气成分分析[期刊论文]-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0(4)6.袁海波.尹军峰.叶国注.许勇泉.汪芳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续)[期刊论文]-中国茶叶 2009(9)7.郑敏燕.魏永生.古元梓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毛泡桐花挥发性成分[期刊论文]-质谱学报 2009(2)8.陈玉旭.蔡长河.曾庆孝糯米糍荔枝香气成分的测定与分析[期刊论文]-现代食品科技 2009(1)9.王永林.刘拉平艾叶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期刊论文]-西北药学杂志 2009(5)10.鲁周民.郑皓.刘月梅.白卫东自然发酵柿果醋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8)11.蔡长河.陈玉旭.曾庆孝.张爱玉冷冻处理对荔枝香气成分的影响[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8(8)12.赵玉.杨更亮.曹伟敏.白立改.朱涛.李风新.姜明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的苯系物[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13.姜普查.徐旭.梁一灵.梁国伟水中OCPs预处理方法比较[期刊论文]-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7(3)14.史亚歌.岳田利.刘拉平.张晓荣.李芳芳猕猴桃果汁香气物质的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9)15.刘拉平.史亚歌.张瑞明.李岚.杨蓉午子绿茶香气物质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期刊论文]-西北植物学报 2007(2)16.何应对.魏长宾.李绍鹏.李瑞梅.孙光明菠萝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期刊论文]-福建分析测试 2007(4)17.刘拉平.史亚歌.岳田利.李岚.杨蓉猕猴桃果酒香气成分的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期刊论文]-酿酒科技 2007(5)18.范宁云.顾敏.陆磊.徐艳不同特性环境与食品样品前处理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期刊论文]-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kxyq200602027.aspx。

药物分析中的固相微萃取技术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固相微萃取技术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固相微萃取技术应用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药物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药物分析的关键是提取和检测目标物质,而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固相微萃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该领域中的优势和未来发展。

一、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固相微萃取技术是一种基于活性固相吸附剂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具有吸附性能的固相材料从样品中吸附目标化合物,然后通过热解析或溶解脱附,将目标化合物转移至分析仪器中进行定量分析。

一般来说,固相微萃取技术主要包括直接注射法、固相内标法和固相封闭容器法等。

其中,直接注射法是指将样品直接吸附于固相材料上,然后通过吸热解析或溶解脱附将目标化合物引入检测仪器;固相内标法则是在微萃取过程中同时引入内标化合物,通过内标化合物与目标化合物的相对峰面积比值进行定量分析;固相封闭容器法是将样品与固相材料密封在一个容器中,通过吸附和脱附的循环过程提高分析效率。

二、固相微萃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药物残留分析固相微萃取技术在药物残留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药物残留分析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操作步骤和大量的有机溶剂,而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在不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操作步骤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实现对药物残留的准确分析。

例如,可以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2.药物代谢物分析药物代谢物是药物在体内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对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具有重要意义。

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对药物代谢物进行富集和预处理,提高代谢物的检测灵敏度。

例如,可以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3.药物含量测定固相微萃取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含量的测定。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应用的现状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应用的现状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应用的现状一、概述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简称SPME)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以来,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非溶剂型选择性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技术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极大地简化了分析流程,提高了分析效率。

该技术的出现,不仅克服了传统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缺陷,还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在固相微萃取技术中,熔融石英纤维或其他材料作为基体支持物,表面涂渍有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固定相薄层。

这些固定相利用“相似相溶”能够对待测物进行高效的选择性吸附。

通过直接或顶空方式,固相微萃取技术能够从复杂基质中快速、准确地提取目标化合物,为后续的分析检测提供可靠的样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固相微萃取技术在仪器装置、萃取纤维涂层、联用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型萃取纤维涂层材料的研发,提高了固相微萃取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固相微萃取能够与其他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等)相结合,实现更精确、更全面的分析。

在食品分析领域,固相微萃取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关注。

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营养成分以及风味成分等都可以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进行高效提取和分析。

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控制以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

对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应用现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定义与特点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其最早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Pawlinszyn及其合作者于1989年提出。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核心在于使用涂有固定相的熔融石英纤维来吸附、富集样品中的待测物质。

这种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诸多缺陷,而且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显著提高了分析检测的速度与效率。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应用引言固相微萃取技术是一种基于固相萃取原理的样品准备方法,通过利用具有选择性的固定相材料将目标分析物从复杂基质中提取出来。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级标题1:固相微萃取原理三级标题1.1:概述固相微萃取原理是利用固定相材料对目标分析物具有吸附/吸附特性进行样品处理的一种方法。

固体相的选择性以及其特定表面积和孔隙结构都对固相微萃取的效果和选择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级标题1.2:固相萃取方法固相微萃取通常可以分为固相萃取柱法和固相萃取薄膜法两种方法。

四级标题1.2.1:固相萃取柱法固相萃取柱法是利用填充有固定相材料的柱子进行样品处理的方法。

样品通过进样口进入柱子,并在与固定相材料接触的过程中发生吸附或吸附。

然后,目标分析物可以通过洗脱步骤从固定相材料中脱附出来,以供进一步分析。

四级标题1.2.2:固相萃取薄膜法固相萃取薄膜法是将固相材料固定在固体基底上,形成一个薄膜,并将其直接应用于样品处理中。

样品通过固相薄膜,目标分析物会与固相材料发生吸附/吸附作用,然后通过洗脱步骤从固定相材料中脱附出来。

三级标题1.3:固相微萃取选择性因素固相微萃取选择性取决于固定相材料的性质和样品基质的组成。

一般来说,选择性因素包括固定相材料的亲水/疏水性质、酸碱性质以及化学亲合性等。

二级标题2: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三级标题2.1: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水样、土壤样品和大气样品中目标分析物的富集和预处理。

三级标题2.2: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目标分析物的提取和富集,以及食品中的残留物的分析。

三级标题2.3: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药物代谢研究、体液分析和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等。

三级标题2.4: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用于石油化工领域中的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控制、污染物的分析和工艺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