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思考
关注弱势群体作文
关注弱势群体作文
关注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他们可能因
为种种原因而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关注弱势群体,不仅是社会
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
能够融入社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福利。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贫困群体。
贫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面临的
重大问题,贫困群体往往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源和条件而无法融
入社会,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都受到了限制。
因此,我们应
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政府的帮助和社会的支持,帮助贫困群体摆
脱贫困,改善生活状况,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残障群体。
残障群体因为身体或智力上的
障碍,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歧视。
我们应该为残障群体提供更多
的关爱和支持,包括提供更多的无障碍设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
业和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和其他人一样,享受到社会的各种权利
和福利。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儿童和老年群体。
儿童和老年群体因为年龄的原因,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我们应该为儿童和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和安度晚年。
总之,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福利。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稳定。
《如何更好地支持弱势群体:社工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如何更好地支持弱势群体:社工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2023年了,弱势群体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也变得更加重要。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社会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支持弱势群体。
首先,社工必须充分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
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定义正在逐渐扩大,不仅包括贫困、无家可归以及残疾等群体,还包括涉及性别、种族、性取向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群体。
社工需要了解每个群体的需求,以更好地帮助他们。
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完全理解自己的职责,带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支持弱势群体。
他们必须高度敏感,善于观察,能够适当地引导和帮助个体。
在与弱势群体的交互中,社工应该始终保持冷静,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并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支持和援助。
此外,社工应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并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
这将有助于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善用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援助。
社工应该与家庭成员和来自社区的志愿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加强社区团结,创造更健康、更安全和更公正的环境。
在面对弱势群体的问题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始终关注人性化的方法,并避免机械化的解决方案。
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倾听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受困群体提供更好的支持、援助和关爱。
除此之外,社工需要注册并遵循职业准则,以确保他们的行动符合业内从业人员的标准,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优质的支持和援助。
综上所述,如何更好地支持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通过了解个体的需求,使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积极参
与社区建设,社工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援助,为一个更公正、平等和人性化的社会创造奠定基础。
大众传媒如何正确关注弱势群体的思考
对消除大众传媒歧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思考一、当前的社会分层与传媒歧视1、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阶层由区域和政治身份分层体系向经济分层体系转变,分野形成了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主流群体是指社会上消费能力较强、掌握消费的话语权,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管理的话语权,属于社会文化精英、掌握知识话语权,对于流行时尚敏感的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掌握时尚话语权,年轻、有钱、有文化、有势力和有发展前途、追求时尚的人群,这批人是供职于政府机关、教科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的城市人。
与主流人群相对应的是非主流人群,按照以上标准,自然是指那些没钱、没权、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农民、进城务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处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上比其他社群拥有较少的控制力和主宰力,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
因而,相对于主流群体或强势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往往扮演附属的角色。
弱势群体“ 通常具备以下特质:感受到强势群体的偏见、歧视、隔离等形式的不平等;在生理上或文化上不同于强势群体;每一个人无法自愿选择成为弱势群体;由于意识到自己的附属地位,这种认知导致强烈的族群孤立,因为当一个群体长期被歧视,其成员对此群体的归属感逐渐形成,且日益强烈,而对于主流社会日渐疏离甚至仇视。
在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主要指信息的不对称、经济收入的不对称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
例如老人、孩子、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市务工的农民。
他们离社会的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相对偏远,而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对边缘群体有明显的歧视,他们很难进入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
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活贫困,另一特征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弱势群 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影响农村社 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研究意义
01
研究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及 对策,有助于了解农村社会的现 状和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提供科学依据。
02
通过研究农村弱势群体的需求和 困境,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 助和支持,促进农村社会的公平 和和谐。
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资源有限,土地、水源 等关键生产要素不足,限制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农民受教育 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和创业 知识,难以融入现代社会。
社会保障不足
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 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不足,生 活风险较大。
土地制度不完善
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流转困难,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农业生 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发展。
04
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对策思考
政策支持
制定针对农村弱势群 体的专项政策,确保 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
优化农村土地政策, 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 土地权益,促进其稳 定发展。
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 的财政支持力度,提 高其经济收入和生活 水平。
文化因素
传统观念影响
一些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存在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思想,导致家庭负 担沉重,影响家庭经济状况。
信息闭塞
农村地区信息传递受限,农民对外界了解有限,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 ,影响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政策因素
政策扶持不足
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不够,农业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 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媒介关于“弱势群体”报道方式的思考
媒介关于“弱势群体”报道方式的思考孙卫华——兼谈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在传播渠道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和广告商越来越重视媒介内容的“有效传播”,目标受众群成为媒介行业中一个风行的词汇。
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其消费心态的保守性和消费能力的低下,在目标观众群的选择中很容易被边缘化。
目前,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多指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格局中由于不适应变化而被甩到边缘地带的一些人,主要包括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体制外”的人、较早退休的“体制内”的人员、相当一部分农民等等,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由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11%-14%。
①这些人多以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而为其显著特征。
②弱势群体的形成有多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其地位和生存现状的改变有赖于社会整体的长期努力。
从媒介的角度来说,如何在媒介生态中构建有利于这些弱势群体的舆论氛围,改善其生存处境成为当前媒介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中的重中之重。
仅从微观角度,涉及弱势群体的报道方式来讲,以下几个环节的改进值得媒介从业者借鉴:一、从市场调查、传播内容、信源环节着手,降低社会弱势群体进入媒介的门槛(一)加大对于弱势群体的市场调查力度,以切实了解其真实的需求。
一般来讲,在传媒市场化和社会分化加剧的今天,商业化和分众化传播语境下的传播者对于一个社会群体的青睐表现之一便是将其不断地细分,通过具体调查其生活和消费形态、价值观念而进行相应的适位传播。
而弱势群体由于其各种资源的相对缺乏,传播者一般缺乏对他们详细的市场调查兴趣,相应的,围绕他们的节目内容体系不仅存在数量少,而且有“简单化”倾向:例如针对农民的节目,至今传播者的心理定位仍然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往作为一个庞大整体的农民内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仅有地域的分化,例如南方的农民和北方的农民、东部沿海的农民和西部内陆的农民;同时也有年龄的分化,年轻一代的农民同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辈;同时还有穿梭于城市与农村的农民工……,各个群体不仅思想观念迥然相异,同时在生活方式、兴趣偏好方面也远远不再具有“同质性”。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引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使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健康、法律、社会福利等方面探讨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保障教育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导致弱势群体权益受损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政府应该优先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可以通过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和改进教育补贴政策等措施来实现。
2. 推行包容性教育除了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外,还应推行包容性教育,为有特殊需求的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例如,为残障人士提供辅助工具和适应教育环境的改造等。
3.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为了提升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
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保障就业是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保护弱势群体的就业权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禁止歧视行为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行为。
同时,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监管和执法,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
2. 扶持弱势群体就业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优先招聘、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和职业培训等,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3. 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政府应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受到保护。
三、健康保障健康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但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往往更容易受到健康风险的威胁。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建立全面、普惠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
和谐社会构建中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的思考
和谐社会构建中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的思考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弱势群体问题能否解决与我国社会和经济能否稳定协调发展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应该做到:更加注重理解;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措施;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
关键词: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弱势群体;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弱势群体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弱势群体构成复杂,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且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它的存在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既是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也是体现我党"执政为公,立党为民"政策的具体体现。
一、对弱势群体含义及构成的分析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主要区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本文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指后者,其范围包括处于社会劣势下的少数人、特定处境困难群体、贫困者群体、失业者群体以及城市边缘群体等。
其主要特征为:基本生活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社会应变能力较差,缺少发展机会和潜能;资源占有不足,经济较贫困;社会地位低,权利容易受侵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弱势群体一般而言主要是指其经济地位状态。
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弱势群体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我国弱势群体一般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一是城市中的下岗失业者。
上个世纪国企改革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化。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经济收入水平低、教育程度低、社会保障缺失、信息获 取能力弱等。
规模与分布
规模
中国农村弱势群体规模庞大,涉及数亿人口,包 括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儿童等。
分布
农村弱势群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地区 和山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 地区。
影响与问题
影响
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加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调整工作策略
02 针对问题原因,调整工作策略,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育水平等。
制定改进措施
03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完善政策体
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培训等。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
利用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 等媒体渠道,宣传农村 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改善 情况,提高社会关注度 。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强劳务输出
与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组织农村弱势群体外出 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业
利用农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游 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带动 当地经济发展。
问题
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着贫困、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 界的关注和支持。
02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不平衡
01 地域差异
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
02 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地区过度依赖农业,缺乏其他产业支撑,导 致经济来源有限,抗风险能力弱。
对当前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方法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 G 4 2 0
现阶段, 我 国处 于 经济 社 会 转 型 阶 段 , 由于 经 济 结 构 的调 整、 利 益 的分 化 、 文 化 分 工 的 差 异使 得 社 会 发 展 的 过程 中 出现 了一定数量的“ 弱势群体” 。 这一群体的利益得 不到有力保障, 成为社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却又被边缘化的群体。研 究弱势 群体利益保障机制 , 是实现 该群体脱“ 弱” 、 推进社会和 谐的当 务之 急。 1 弱势群体利益保障 的意义 改革 发 展 的关 键 期 是利 益分 化 与 调 整 的阶 段 ,不 同群 体 间 的分 配 呈 现 不 均 衡 性 。 因 为弱 势群 体 拥 有 较 少 的 资 源 ,缺 乏利益表达机制 , 利益得不到保证 。这些年, 逐年增加的群体 性 事件很 大程度上是 由于弱势群体 的利益受到不正当侵害 , 缺乏通 畅的利益诉求表达、实现渠道所致 。研究和探讨其利 益保 障 已经 迫 在 眉 睫 , 具有 重 要 意 义 。 1 . 1 有利于 实现弱势群体 的合 法利益
1 . 3有 利 于 社 会安 定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 的数量相对较大,当他们 的正 当利益 受到不法侵害而又得不到妥善解决时,他们 就会产生报复心 理或者反社会情绪 , 容易不顾 法规制度和道德伦理 , 遇有 “ 易 燃点” , 极 易 失控 而 采 取 不 正 当行 为 来 对抗 社会 。 2弱势群体利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2 . 1 利 益 诉 求 不 畅 当前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机制主要有人大制度、 信访制度 、 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上的安排 并没有使得弱势 群体的利益得 以及 时、 有效实现 。
对 当前 弱势群体 利益保 障方法 的思 考
关于高校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校弱势群体就业 问题 的思考
张 岩 王子鸣
( 绥化 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 5 2 0 0 0 )
摘 薹: 近几年,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而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比例逐年增加 , 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成为了做好大学生就 业工作的又一课题。 关麓调: 弱势群体; 政府; 高校 1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 放矢。 这样才能更深刻了解 每一个学生 。 知道他们的弱势所在 , 从根 1 . 1 高校弱势群体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本上解决 问题 。 贫困学生目前占在校大学生的总数的 2 3 . 0 6 %,他们多来 自偏 2 . 2 高校在促进弱势群体 就业 问题 的作用 远山区或农村以及城镇低保家庭。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也没有 虽 然就业竞 争越来越激 励 ,但是 只要学生 拥有扎 实的专业 知 可依靠的“ 人脉” 关系, 所以在面对就业选择时 ,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 识 、 全面的职业技 能、 良好的人际沟通 , 就业也会变得很容易 。 比较稳定的政党机关或事业单位。 这样的选择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就 2 . 2 . 1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业难度。另一方面, 贫困生背负着个人的理想、 背负家庭的厚望, 这 实践 也是学生增长才 干的大课堂 ,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 的功能 , 才 能 样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他们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 让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比如 : 绥化学院的顶岗实 习支教 , 很多学生们 担, 回报 自己的家人。 所以在毕业后。 他们中的太多数人选择直接就 在实 习的岗位上得 到了积极 的锻炼 ,为成 功就业打下 了坚 实 的基 业, 不再继续学业的深造。 然而, 在竞争激烈、 人才济济的社会中, 贫 础 。而弱势群里当中家庭 经济 困难 的学生 , 完全可 以通过这样 的实 困生既仅凭一张本科或高职的文凭 , 很难找到一份称职的工作。 践长知识 、 长才干 。 1 . 2 高校弱势群体中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2 . 2 . 2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针对弱势群体不 同的特点 , 开展系 社会对女性职业 固定“ 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行业” 无形中限 列的就业指导共作 。例如 “ 毕业女生专场招聘会 ” 、 “ 服务基层介绍 制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面。而就用人单位而言, 利益永远是追求的第 会” 、 “ 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指导课 ” 、 “ 就业心理咨询会 ” 等指导 目 标。 当雇佣女员工时, 需要用人单位在女性从怀孕 、 生产到哺乳 活动 , 通过这些活动 , 促进不 同方面的学生能够积极顺利的就业 。 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照顾。 给予相应的权益。 这样从用人单位的角度, 3政府对 高校 弱势群体就业 问题的思考。 雇佣女员工相对对于男员工需要更大的成本。综上种种原因, 增加 残疾人 的就业 与生活一直是政府关心 的重点 , 但是针对弱势 群 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体 当中的其它人 , 具体 的措施和方法相对较少。 因此 , 政府应加强立 1 . 3 高校弱势群体中心理障碍学生就业现状 法 和立法 的针对性 。同时加强就业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确保各项 由于家庭原因以及社会原因,很多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 政策 的执行到位 。 政府要 促进企业 、 学校之 间的联系与 沟通 , 促进 校企 的 良性合 碍, 他们有 自 卑、 自负、 自闭等心理障碍。他们不仅 自己存在这种问 题, 有时i 丕 意识不到。这使他们在就业中不能顺利就业 , 并屡屡碰 作 , 充分发挥企业 尤其是 民营企 业在社会 中的地位 和作用 , 尽最大 壁 更有 自闭的很多同学最终走上不归路。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面 可能 的为学生提供实践 、 就业机会。 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 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的就业也成为了 就业关 系到百姓 民生 、 关系 到国家发展 , 做好弱 势群体 的就业 高校 就业 的一道难 题。 工作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 需要来 自政府 、 社会 、 学校各方面 的共 同 1 . 4 高校弱势群体中身体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 努力。只有不断努力 , 才能最终让我们 的社会走 向和谐。 虽然政府、 社会及有关部门都尽力的身体残疾的大学生提供优 惠政策。 但身体的残疾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 他们不愿 、 不敢主动 追求 自己想要的工作。 即使有些同学心里很积极, 很阳光和自 信, 但 是。 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依然相当普遍, 很多人对残疾人的劳动能 力持怀疑态度 , 甚至将残疾人与残废人等同起 , 认为他们是社会的 负担。他们无法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尊重 、 认可和信任。这样的形式 下。 像普通毕业生一样找到一份工作对他们而言更是加难上加难。 2改善高校弱势群体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2 . 1 辅 导员 对高校中弱势群体 的身份转变 首先, 辅导员要从一个“ 说教者” 到“ 谈心者” 的角度转变 弱势群体 中的学生大多 自尊心和 自 卑感更 强 ,一旦遇到挫折 , 他们更以表现出焦虑、 抑郁、 封闭等消极心理。 而辅导员是大学生最 直接的管理者, 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最能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 掌 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 是学生最信赖 的朋友 。 及 时和他们深入的沟通 、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导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
农村弱势群体指的是在农村地区面临贫困、教育匮乏、就业困难等问题的人群。
本文将探讨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
原因分析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产出低,农民收入有限。
而一些地区则因为政府的扶持政策、技术支持等原因,实现了较好的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普遍不足,这也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
受限于经济条件和交通便利程度,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城市地区相媲美。
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农村儿童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更难以获取优质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经济转型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但能够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和单位有限,很多农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无法实现有效增长。
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得一些农村人口不得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对策思考1.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产业收入。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2. 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为了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新的产业、推动农村电商等创新模式的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者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新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救助问题的思考
-
3 ・ 7
《 中共太原市委 党校 学 ̄)09 20 年第 3 期
原 来 的 城 乡 差 别 没 有 因 为 农 民进 城 务 工 而 消 失 , 而 是 被 带 进 了 城 ,农 民 弱 势 群 体 的 属 性 也 就 没 有 因 为 他 们 成 为 农 民 工 而 发 生 任 何 变 化 。农 民 工 长 期 处
性 会 下 降 。 二 是 目前 的 低 保 制 度 不 够 灵 活 。 社 区 中 会 出 现 已 经 达 到 了 低 保 的 条 件 ,但 却 不 符 合 申 请 低 保 的 条 件 而 不 能 领 取 享 受 低 保 的情 况 。
2医 疗 救 助 中 的 困 境 .
通 过 实 施 城 市 居 民 最 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 城 市 中
关键 词 :社 区;弱 势群体 ;救 助 ;对 策
中 图分类 号 :C 1. 9 28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83 (0 90 0 8 4 120 )3—0 3 0 7—0 3
大 。 其 结 果 是 ,一 部 分 处 于 低 保 标 准 边 缘 的 人 员 受 到 刺 激 ,千 方 百 计 地 要 求 进 人 低 保 行 列 ,而 另一 方 面 , 目前 已经 享 受 低 保 待 遇 的 困难 群 体 就 业 的积 极
关 城 区 势 体 助 题 恩 子 市 弱 群 救 问 的 考
武 国顺
( 南大 学公共 管理 学院 ,云 南 昆 明 60 9) 云 501 摘 要 :城 市社 区弱势群 体 ,是 指 长期居 住 于 某一社 区 , 由于经济 、 生理 和社 会 等 方 面的低 下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收入水平低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 构单一,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 偏低。
VS
详细描述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 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导致农村居民的 收入来源有限。此外,一些地区自然条件 恶劣,土地贫瘠,使得农民的收入更加微 薄。
社会保障不足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村 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不足。
健康状况差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且易患一些地方性疾病。
详细描述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在患病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此外,一些地方性疾病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如疟疾、肺结核等,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具体包括
老年人、残疾人、孤儿、贫困人口、 文盲半文盲等。
分类
年龄
老年人、儿童等;
健康状况
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
经济条件
贫困人口、失业者等;
社会地位
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等。
02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农村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如洪涝 、干旱、地震等,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成为弱势群体。
残疾人问题
农村地区残疾人比例较高,由于缺乏 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关爱措施,他们面 临着生活困难和就业难题。
03
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水平低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许多农村家庭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而影响农村孩子的受 教育程度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2007-02-10 16:48:03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在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自力更生的能力薄弱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弱势群体逐步形成,弱势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经济因素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⒈农村弱势群体是经济落后的历史延续。
农村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严重偏低,有自然因素或偶然因素创伤的原因,但总体而言是长期以来、甚至是几代人以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积弱难返的结果。
农村弱势群体科学文化水平低,观念僵化,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反映了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经济状况恶劣,无力顾及教育的历史;农村弱势群体中孤寡老人、生病或有生理缺陷的人口较多,缺乏劳动力,折射出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生活质量低下,以及婚姻弱弱结合的历史;由于生存和发展能力薄弱,农村弱势群体容易因偶然因素的打击一蹶不振。
⒉自然环境差、生产结构单一。
农村弱势群体中的多数人口分布在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多数地处多灾、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极差,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农民减收,贫困加深。
同时,由于贫困县农民生产结构非常单一,所以大多数农户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一旦遇到灾情,生产自救的能力几乎没有。
⒊市场经济体制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构成了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逐步出现了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关于党政干部“弱势群体”问题的现实思考
部 。党 政 干 部 “ 势群 体 ” 弱 问题 产 生 的 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 有 历 史 的 原 因 , 有 体 制 的 原 因 , 有 干部 自身 的原 因 。这 一 问题 的 既 也 更
产 生 , 负面 影 响是 消极 而 严 重 的 , 们 必须 从 加 强 干 部 队 伍 建 设 的层 面 予 以 重 视 和 解 决 。 主 要 路 径 是 : 是 加 强 干 部 思 想 其 我 一 教 育; 二是 构 建科 学 的 干 部 考 评 与 选拔 制度 ; 是 干 部 根 据 时代 发 展 要 求 , 三 自觉加 强 学 习 , 高 自身素 质 和 核 心 竞 争 力 。 提 【 关键 词】 党政 干 部 ; 势群 体 ; 实思 考 弱 现
深 入研究 。
一
是“ 弱势群 体 ” 的时 候 , 们可 以认 同他们 的说 法 , 我 对
此没 有人 会产 生质 疑 。但 是 , 当精英 白领 、 党政 干部 都说 自己是“ 弱势群 体 ” 时候 , 的 就对 我 们 的 常识 形 成 了冲击 , 让人 对 这 样 的说法 感 觉 匪 夷 所思 。有分 析称 , 党政 干 部“ 穷” 难 免让 人觉 得矫 情 , “ 了 哭 , 是 得 便 宜还卖 乖” 但 并 不能 由此 否定这 部分 人在处 于某 ,
刘 子 平
( . 津师 范大 学 政 治 与行政 学 院 , 1天 天津 3 0 8 ; 0 3 7 2 聊 城大 学 思政 与马克 思 主义学 院 , . 山东 聊城 2 2 5 ) 5 0 9
【 摘
要】 党政 干 部 “ 势群 体” 指 官 场 中的 边 缘 人 , 处 于 工作 “ 缘 化 ” 人 员“ 域 化 ” 思 想“ 式化 ” 态的 党 政 干 弱 是 是 边 、 地 、 程 状
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思考
方 法 , 改 善残 疾 器 官功 能 ,身 心 得 到 一定 程 度 的 康 复 ; 而对 非 病 理 型 学 生 如损 伤 型 学 生 :应 帮其 掌握 有 效 的 练 习手 段 ,在 提 高 身 体 素 质 的 同 时重 点加 强 损 伤 部位 的锻 炼 ,特别 是功 能恢 复性 训练 。
易表现 出自卑、怕别人笑话等心理状态,
致 使 众 多 体 育 弱 势 群 体选 择 “ 独 自运 动 ”
或 不经 常运 动 。
赞扬的一种教 育理论 。它通过教师 的赞扬
和 各 种 暗 示 方 法流 露 出来 ,对 学 生产 生 巨
大 的感 召 力 , 能够 引起 学 生 积 极 的 响应 ,
势 群 体 现 状 , 如何 依据 其 身 心 特 点进 行 有 效 体 育教 学 , 是高 校 体 育 工 作 者 值 得 深 思
弱 势 群 体 理 论 指 导 下 , 需进 一 步 细 化 现 有 体 育课 程 内容体 系 ,并根据 实 际需要 , 针 对 性 地 摸 索 出 适合 体 育 弱 势 群 体 的 教 学 内容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现有 体 育 课 程 教 学 资 源。
师 资力量薄弱:高校大多数体育保健
班 的教 师 没 有 参 加 体育 保 健 知 识 培 训 , 教 师 的业 务 水 平 制 约 了体 育 保 健 课 的 教 学质
育 课 兴 致 不 佳 ,积 极 性 难 以调 动 等状 况 , 分 析 了原 因 ,并 提 出相 应 的对 策 , 目的为
的基 础 上 ,又 从 其 体 质 发育 水 平 层 面 进 行 再 划 分 , 为 提 高 体育 教 学 质 量 ,实 现 体育
对弱势群体法律救助问题的思考
对弱势群体法律救助问题的思考长期以来弱势群体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随着社会的进步法治的要求,社会呼吁我们要从人权的角度来关怀他们,如何让弱势群体不再弱势,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如何体现社会的公平、法律的公正。
这都需要法律从社会的各个细节来规范和调节,这就是本文对弱势群体法律救助的一点思考。
标签:弱势群体;法律救助;法律援助弱是相对强而言的,弱势群体是相对强势群体而言的,那么在我国现行体制和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是弱势群体?哪些人属于弱势群体,如何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如何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救助?本文作一探讨和思考。
一、对弱势群体的基本问题(一)势群体的定义从目前情况来看,弱势群体并非一个单一的社会阶层,而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历史的人为的或者是社会的因素在社会中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不充分,对各种应享有的权利不充分享有,而又无法行使或者无法充分行使自己权力的相对与正常人群(强势人群)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群里被漠视,人格被歧视的人集合。
从我国现实生活看,不能简单地把弱势群体归结为社会某一部分或某一个阶层的全部成员,比如,与青年相比,老年人处于弱势,但是老年人中有的生活富裕,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美满,不能归与弱势群体;进城农民工与当地职工相比,处于弱势,但不是所有农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其中不乏一些富有和强势者;因此弱势群体是诸多弱势因素叠加在一起,沉积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形成的。
(二)弱势群体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现状。
笔者认为,中国弱势群体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时代背静内,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转型,而是经济转制。
社会转型是指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加速向工业社会转化,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正经历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大批的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一方面他们给城市带来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影响城市生活质量。
帮扶特殊弱势群体思考
帮扶特殊弱势群体思考在社会中,特殊弱势群体是一类需要被特别呵护和扶持的人群。
这些人缺乏资源、面临种种困境,需要得到社会的正视和重视。
帮扶特殊弱势群体,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如何从多个方面帮扶特殊弱势群体。
1. 法律保障为特殊弱势群体建立更好的法律保障,是帮助他们解决困境的最重要步骤之一。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法律上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防止他们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让他们在社会上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权利保障。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强法律宣传,让弱势群体知道自己的权利所在,并且有抵抗不公正待遇的信心和勇气。
2. 教育扶贫弱势人群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教育上的困境。
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受到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给予更多的教育扶持,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
3.经济扶持很多弱势群体的困难往往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
对于这类人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和扶持。
可以通过补贴、提供工作机会、建立特殊的就业培训机构等方式,帮助弱势人群获得经济自立的能力。
4. 社会关爱对于特殊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爱和关注。
社会组织、志愿者和个人可以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这种关怀和关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环境的温暖,可以是让他们在困难时有人陪伴,可以是提供一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医疗帮助等等。
总之,帮扶特殊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广泛合作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公司和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为弱势群体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我们应当尊重弱者权益,关注弱者生活,给予弱者支持和帮助。
唯有通过更多的社会扶持和帮助,才能打破弱者的困境,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尊严。
对弱势群体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对弱势群体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犯罪现象。
弱势群体包括了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贫困群体等。
这种犯罪对于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观察和思考这一问题,以便找到解决的办法。
1. 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经济上的贫困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贫困导致了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源和社会保障,迫使弱势群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以维持生计。
其次,弱势群体在教育、职业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平等的问题,这导致了他们很难获得正当的工作和合法的赚钱途径,从而被迫加入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也是导致他们犯罪的原因之一。
他们常常感到被边缘化和忽视,缺乏安全感,这使得他们易受犯罪团伙的利用和引诱。
2. 弱势群体犯罪的影响弱势群体犯罪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对于个体来说,他们不仅面临着被法律制裁的风险,还承受着身心上的痛苦。
被捕入狱后,他们面临着与家人的分离、失去社会地位和就业机会的困境。
而对于社会来说,弱势群体犯罪导致了社会治安恶化,增加了犯罪预防和惩治的成本,同时也挑战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 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犯罪问题解决弱势群体犯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要加强养老、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从而减少犯罪的动机。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助,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并提供合法的渠道让他们增加收入。
另外,也需要消除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偏见,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
最后,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他们的保护和救助措施。
4. 成功案例与启示虽然解决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任务,但是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给我们启示。
例如,一些国家已经通过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助,减少了他们的犯罪率。
同时,在社会上倡导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也有助于减少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
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学习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解决弱势群体犯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势群体与弱势心态摘要: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日益提高,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仍是莫衷一是,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存在隶属关系;信息不对称;经济力量的差距;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不良的制度影响;其他因素。
做好弱势群体的工作应坚持关心、支持、自助、增权的原则,并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弱势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日益减少,但是弱势心态却在蔓延,其本质说来就是一种心态的失衡,有着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引起对此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心态;心态失衡自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了“弱势群体”概念以来,弱势群体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003年召开的“两会”上,有关弱势群体的范围基本上划定在失地农民、农村贫困户、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贫民四大范畴中。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称自己是弱势群体。
在“你是弱势群体吗?”调查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一、关于弱势群体的基本观点(一)弱势群体的含义及特征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指出,界定“弱势群体”主要有三个标准:按经济学标准,弱势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等等。
按社会学标准,则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融合度等特征,比如一些职业虽然收入高,但缺乏社会尊重或者“难登大雅之堂”,从业者觉得被社会边缘化;再比如很多大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和外界缺乏沟通,语言、文化等也不相容,心理上有孤绝感。
按照政治标准,则涉及个人的权利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受到社会的歧视等等。
一般的都认为,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
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
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
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
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前文已述,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
(二)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形成为相对强势或弱势的主体,这些原因主要有:1.存在隶属关系并不单单身份关系会产生隶属关系,某些契约关系同样可以产生隶属关系。
劳动关系即属此例,虽然劳动者有出卖或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但是正如哈耶克所言“我们可能是自由的,但同时我们也可能是悲苦的”,由于不是“高度理想”的“强有力的智者”,为了摆脱这种“悲苦”的境况,劳动者通常是不得不成为一名被雇佣者,由此雇主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同时,也获得了对劳动者的支配权,隶属关系也就形成了。
2.信息不对称虽然在某些社会关系中,当事人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对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造成二者地位实际上的不平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加剧,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数字鸿沟。
3.经济力量的差距在原始社会以后,贫富差距甚至贫富悬殊始终与人类相随。
在现代社会,随着具有强大经济力量的垄断组织的出现,现实社会中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力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4.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虽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整体而言,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甚至传统社会中的观念、歧视,他们往往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5.不良的制度影响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其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地制造弱势群体。
6.其他因素国企结构调整、经济效益下降,下岗职工增多。
一是由于当前正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据有关部门测算,“九五”期间全社会剩余劳动力平均每年为1200多万人,今后10年将增至每年1800多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由6%左右增至7%左右;二是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三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镇的就业产生了很大压力;四是体制性原因,国企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必然要削减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大量富余人员;五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下降。
以上诸因素导致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下岗职工逐年上升。
上述因素中尤以后两种原因较为突出。
贫困家庭户人口多、就业少。
下岗和失业人员大多集中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部门,家庭人口多,就业少,户人均收入低。
据2000年住户调查,5%的最低收入户每户家庭人口为3.6人,就业者负担人口为2.34人,分别比最高收入户的2.66人和1.67人高35%和 40%,再由于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再就业比较困难,还有相当一部分因病残致贫,医疗费没有保障,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三)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对策1.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做好弱势群体工作,其基本原则是:关心、支持、自助、增权。
所谓关心,就是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弱势群体。
关心弱势群体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社会强势群体的责任。
只有高度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地走向更加公正。
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是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
在这种意义上,关心弱势群体也就是关心强者自身。
关心弱势群体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要注意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而不能怀着救世主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弱势群体,更不能片面宣传、强化强势群体的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强加给弱势群体。
如果这样的话,是难以真正改变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的。
所谓支持,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
一个社会要保证良性运行,就必须有适当的社会政策,有必要的制度安排,满足弱势群体的客观需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更有理由和义务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制度性保障。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们保障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有效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公民的很多社会权利还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保障,支撑社会政策的社会基础(比如社区及其他民间组织)还很薄弱,一些弱势群体还缺乏制度性的社会支持。
因此,弱势群体支持的制度化急需加快、加强和落实。
所谓自助,就是使弱势群体走向自立、自尊、自强。
必要的社会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最终摆脱弱势地位还是要靠弱者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弱者改变其弱势地位的能力。
俗语云,“惟自助者天助之”,完全依赖外部支持,是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弱势地位的。
作为一门学问的社会工作,其核心观念就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试图运用各种技巧激发救助对象的自助潜能。
我们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应当遵循这个出发点,侧重培育、动员和增强弱者的自助能力。
所谓增权,实际上可以看作弱势群体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呼吁,应当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特别是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尤其是保障其参与与其有关的各项决策的权利,使其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如果弱势群体被排斥在社会进程之外,不能参与相关决策的进程,他们的声音就无法表达,更谈不上有效维护其权益。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保障弱势群体对于有关立法的参与权,而且要增强弱势群体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为此,我们不仅要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增进对于法律的了解,而且还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确保弱者也能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
2.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对策(1)促进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坚定不移地开放市场,除引进外资外,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社区服务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者改变观念、自主择业,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在就业中,采取灵活的用人制度,组织失业和下岗人员以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时等灵活就业形式搞劳务承包,制定用工制度,并解决好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
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缴和拒缴保险金。
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