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弱势群体特征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才儿童弱势群体特征的分析

李彩云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北京,100875)

摘要 天才被视为社会人力资源中的“富矿”,被社会寄予厚望。但一些天才儿童个体的辉煌成功掩盖了他们群体的不利处境,其弱势群体特征比起残疾儿童、贫困儿童来较为隐蔽,不易被识别与认同,这更加重其不利处境。本文分析了来自社会公众意识、教育服务、天才个体自身特点及科研成果的局限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讨论天才儿童在社会及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特征。

关键词 天才儿童 弱势群体

分类号 G763

The G ifted:A H idden Disadvantage G roup LI Caiyun (Department of S pecial Education,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 The brilliant individual cases am ong gifted children make the disadvantages they may encounter hidden and unidentified,this in turn deteriorate the situation.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community perception, education services,the natures of giftedness and the limitation of research,which may result in disadvantages of the gifted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 ey w ords gifted children disadvantage group

天才是指那些在智能活动的某个或某几个领域表现超群,“能人之所不能”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儿童时期即有超常的智能表现,被专业人员称为“天才儿童”或“超常儿童”(查子秀,1992)。任何社会对其天才成员都会予以重视,期望他们的才智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被视为社会人力资源中的“富矿”。

人们对天才群体的关注是十分明显的:有关“神童”、“娃娃大学生”、“少年博士”的报道此起彼伏,中外皆然;针对天才儿童的专业性研究,也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天才儿童教育已成为现代化社会中一种有目的、有体系的社会行为;儿童家长更是对天才教育持热切的态度,对各种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及相关的出版物反响热烈。这些情形很容易使人感到天才儿童已经占有“明星”般的显赫地位,得其所得;还有人认为天才儿童本身已经在智力上占有优势,无须再“锦上添花”,为其提供特殊教育,而应该做一些针对残障儿童、贫困生的“雪中送炭”的工作。

事实的另一面却是,天才儿童作为一个占儿童人口比例甚小(15%)的群体,其整体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多种不利因素。例如,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并不全面、客观,往往将其神秘化;学校的课程也主要是依据大多数儿童的能力和特点设置的,在很多方面并不适合天才儿童的需要,使得他们自身的智能优势无以发挥,甚至会被扼杀。现有的一些针对天才儿童的教育,在国内外都远非尽善尽美(周林,1999;任祖利,1997),仍有为数众多的资赋优异的天才儿童未能在教育中获益(查子秀,1998);他们中的很多甚至还挣扎在挫败与痛苦之中(温纳,1998;Pen2 darvis,et al.,1990)。“有天才,没快乐”及“低成就天才”的案例在国内外屡见不鲜。

天才儿童群体的不利处境被一些个体的辉煌成功所掩盖,其弱势群体特征比起残疾儿童、贫困儿童来较为隐蔽,不易被识别与认同,这使其不利处境更为加重。名声上的“显赫”与实际上的不利处境,使得天才儿童的真实需求往往不被了解,因而也难以得到必要的支持。本文将分析来自社会公众意识、教育服务的困难、天才儿童自身特点及科研成果的局限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讨论天才儿童

《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6期(总第60期)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M onthly)

N o.6,2005(Serial N o.60)

在社会及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特征,以期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

1 社会公众对天才人物的复杂心态与成见社会公众对于天才的关注类似于对“明星”的关注。提出“多元才能”理论的心理学家加德纳(H.

G ardner)曾指出,大部分的人都会对那些杰出人物产生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一方面,人们受益于天才人物的功绩,珍惜他们的成就,并给予他们极大的赞美和荣誉;另一方面,对这些具有超凡天赋的人,人们“抱有相当多的怀疑态度”,内心“怀着同样多的贬损他们的欲望”,“热衷于去发现他们的短处”(H.加德纳,2000)。而天才人物中属“全才”的少之又少,在个性、行为方式等方面更是“人无完人”,所以发现他们的“短处”实在并非难事,天才人物也就不得不常常承受来自人们求全责备的压力。

社会公众对天才人物的成见,是造成天才儿童不利处境的原因之一。“才子不长命”、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遥”、“早熟早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及“早熟的桃子早烂”等等,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中外俗语。这些俗语在一些个例中得到印证,使得社会大众倾向于将它们当成天才儿童的普遍特征。事实上,研究人员早已证实以上俗语反映的只是一些个别的事例,并不是天才儿童普遍具有的倾向。推孟等人的研究(1959)还证实了相反的情形:天才儿童在总体倾向上,不仅更有职业成就,而且还更健康、愉快,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家庭生活(转引自利伯特,1983)。但这些俗语并没有因专业研究成果而消失,他们依然流传在社会中,在谈到天才儿童时多有所闻,这反映了社会成见的迁延性。

人们的这种复杂心态反映在对待天才儿童的态度上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对那些小小年纪就崭露头角的“神童”赞叹称奇、传为美谈,另一方面也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王安石的《伤仲永》,怀疑这个孩子的将来如何;一旦这个儿童某个时候或某个方面的表现不够“优秀”,人们就会深感失望,或质疑学校、家长对他的教育是否适当。人们还可能会对天才儿童取得成就的原因加以推测,怀疑他是被父母或教师“催逼的天才”(温纳,1998)。这些基本属于负面的态度,可能影响到教育系统和社会有关部门在制定天才儿童教育的决策时,显出不够明朗的态度和相当程度的犹疑。

这些矛盾的社会心态还使得父母和教师在教育中不知所从。在当前逐渐趋于多元化但竞争亦愈演愈烈的社会里,这种不知所从尤为明显。一位学前儿童的母亲说:我不知道孩子如此聪明是好是坏,也不知道是否该帮助他再学的更多一点、深一点,我怕他走得太快、太远。对于教师而言,这种不知所从可能是下意识的:一方面会赏识天资聪颖的学生,称赞他们在学业等方面的优异表现;另一方面却总是要预防那些“尖子生”的“骄傲”和“自以为是”,甚至要有意”压压他的锐气”。这样的情形极有可能带来师生的对立与冲突,而学生在师生间的冲突中通常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2 教育服务的困难

教育系统的课程及其运作是以大多数的“普通”儿童为基准的,当儿童的个体差异极大或极明显时,他们才被施以特殊教育服务,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即是如此。天才儿童在发展特点方面,与一般儿童相比,也是有显著差异的,如他们在智力或特殊才能方面的超常水平和独特品质、发展的各领域间更大的不平衡等,都是被许多研究证实了的(查子秀,1992;Clark,1992,1997)。许多人都能理解,特别聪明的学生在一般的课堂上“吃不饱”,他们会不听讲、提出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捣乱”的行为来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力,还可能成为“问题儿童”。天才儿童需要特殊教育,已是国内外专业人员的共识。尽管如此,谈到为天才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并非易事。

世界上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在立法方面规定了要给被鉴别出的天才儿童提供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特殊教育服务,包括特别的学习材料、个别化的进度及特别的教师等。但是在立法的实施中,仍然遭到持“教育平等论”者的反对。这些反对者认为,“天才儿童”已经在智能上占据强势,如果再占据过多的教育资源,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是违反民主思想的“精英主义”。这种对“精英主义”的反对,忽视了对天才儿童个体差异和个别需要的关注。

虽然我国文化中对“精英主义”的反对并不十分强烈,但我国却面临着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困难,这对天才儿童特殊教育的实施是更为严重的挑战。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天才儿童教育法规,也没有专门的师资训练。近二十年来,不少地区出现了大学、中学及小学阶段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些教育实验班,每年所能接收的学生人数是很有限

2

9

・《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6期(总第6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