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 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着得端正; 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 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 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固本思源)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第二段思考题: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简析:
•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 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 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 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 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 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1 “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扰民
(第1、2条)
•戒骄傲:“谦冲自牧” (第3、4条)
•戒纵欲:“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第5、6条)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上,有一些直言敢谏的名臣,比如比干、包拯、魏征,他们批龙鳞,逆圣听,冒着生命危险,为的是国家兴亡,为的是天下苍生。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先贤们的无限崇仰之情,学习历史上著名谏臣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看他是如何直言进谏,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责任心的。
二、明确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及重点句式2、学习魏征强烈的爱国责任心三、介绍作者及背景魏征魏征,(580-642),字玄成。
李世民称帝后,擢为谏议大夫,后任宰相。
有善谏之名背景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可谓语重心长。
四、诵读感知:1、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
本文共三段,找三个同学来读。
(同学读完,注意点评,先肯定,后把读错的地方指出来,可以再给他读一遍。
)2、(教师范读)我来把课文给大家朗读一遍,注意听老师对语气地把握,对情感的体会五、处理重点字词句(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通过诵读,我们对文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前大家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对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的把握情况。
大家看屏幕上的字词,我一会找同学回答。
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今义:尽情。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役聪明之耳目古义:听力好,视力好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在……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定的环境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3.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载舟覆舟宏兹九德文言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 (苏教版).doc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注解商榷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注解商榷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珍贵文献,它始自唐太宗时期,由著名的谏议家苏洵所撰写。
这部文献按照唐太宗思想中国政治考虑和实践来记载,给出了改革和实行谏议制度的建议。
据传,苏洵曾经给唐太宗写了十条疏,指出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和谏议制度的不足。
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管理的改革措施,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
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在官务执行上要精益求精,以解决百姓求助的问题;改革当时的“三官”制度,保证官员的职权和责任;实行“敕召”制度,控制官员的行为;实施谏议制度,以促进政治生活;改进官吏评定和考核制度,以确保官吏公正献良;加强社会秩序和反腐整顿等等。
在苏教的注解《谏太宗十思疏》中,他提出了对唐太宗十思疏的商榷。
首先,苏教认为,当时唐朝政治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员的腐败和滥用权力造成的,而谏太宗十思疏提出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他认为古代的政治思想经常把官员和百姓对立起来,而十思疏也没有考虑到这种官民对立的问题。
此外,苏教并不认为唐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可行,例如他认为“敕召”制度只是实施绝对政治管治,使官员缺乏自主发展的机会;“三官”制度也可能存在官员中心主义的弊端;谏议制度中的“谏议人”也很容易成为另一个集权者。
苏教的注解《谏太宗十思疏》不仅提出了苏教对唐太宗十思疏的商榷,而且为实现官民共治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他建议在实行公正、平等、公平政治管理的同时,分离国家和宗教,把实践政治和慈悲的原则结合起来,而不是实行绝对政治管治和暴力手段。
他还建议建立公正的官员考核制度,以及公开官员的朝政行为,以改变官员的腐败行为。
综上所述,苏教的注解《谏太宗十思疏》不仅对唐太宗十思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为后世探索政治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从苏教的角度来看,实践中应当坚持实行公正、平等、公平的政治,重视官民共治,弄清官员的职能和责任,建立公正的地方政府,实施效率的经济政策,控制官员的行为,确保百姓的利益等。
《谏太宗十思疏》ppt(苏教版)
原文: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 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注释:总:归纳. 弘:使动,使….光大. 兹:这,此. 简:选拔. 而:顺连. 择:分辨选用. 播:扩大. 效:献贡. 惠:惠泽. 信者:诚信 的人. 垂拱:垂衣拱手. 而:结果连词. 垂拱而治:不必操劳, 轻而易举. 百司:白官. 司:掌管,主管.
赏析: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 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注释:惟:只有. 覆:颠覆. 宜:应该. 深:深切. 慎:警惕. 语出: 《荀子· 王制篇》:”君者舟业,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 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13.貌恭而不心服
14.则思江海下百川 15.乐盘游
赏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 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 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 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 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 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 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 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 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原文: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 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 而滥刑: 注释: 而:递进连词. 敬:慎重. 雍(yōng):堵塞. 雍蔽:被蒙 蔽. 谗:说坏话污蔑别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加: 施加.以:结果连词,以致. 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及:施加. 以:因. 而:以致. 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翻译: 忧 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 担心有 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 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 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 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 赏析: 六思慎重不懈怠, 七思兼听不妄行, 恶, 九思施恩不谬赏, 十思加罚不滥刑 八思正身不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议。
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徵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的。
魏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唐后,先事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隋炀帝却不能善终,“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骄奢纵欲,徭役无已,邪恶的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土分崩”(《贞观政要》卷一)。
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形式也在更新变革着。
一些新课程、新教育模式此起彼伏,然而,历史课程始终占据着教学内容优先位置。
历史是我们文明和智慧的现实展现,它包含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现在和未来的准则和方向。
所以,我们应该珍视每一篇历史文献,研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很多人听说过但没有真正了解过的一篇独特的历史文献。
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内容教学标准,深入剖析该疏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疏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精髓,从而全面地把握、理解其思想内涵。
《谏太宗十思疏》为唐代李德裕所撰,即分别于元和十年和十三年两次上疏谏太宗世宗(李治),以期让其政治决策得到正视和改正,避免政治上的误判和敌对势力的阴谋捣乱。
该疏文具体的历史背景在于,元和年间,至高的统治政治集团认为,现在唐朝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入侵和内部秩序改变,需要实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加强。
而太宗世宗在此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既要采纳改革的情绪,但又要始终注意政治力量的转移、平衡,这使得李德裕这些忠诚的官员也不得不拿起自己的笔和纸向皇上进行忠告。
李德裕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考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出唐代的政治形势和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同时这里也是唐代文人的无奈和痛苦,他们有时被消极的现实打败,有时被无力的治理所束缚,但更多的是他们凭着理性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现实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不难看出,《谏太宗十思疏》被人所称赞,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勇于提出社会问题,警惕国家领袖的错误决策,并针对各种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言辞间有批判,有慨叹,却更多的是思考和担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想观察角度。
对于当代青年人,对文化历史与智慧精神的探寻有自己的一种需求,从而追寻出一种更深刻的创造和建筑的基础。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说的是说的是执法上要不徇私情,严明赏罚。
“十思”的核心可谓“正己”“安人”。“正己”是“积德”的高标,更是“安人”的前提;而“安人”,才能最终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第二段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 以:用 9.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第二段
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
问题:第二段从哪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从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入手,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与“守”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挖出它们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情享受逸游的乐趣,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闲暇弹琴、垂衣拱手,不必多言有为,百姓就可得到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呢?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第三段
高中语文苏教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魏徵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作者简介
魏徵,字玄成,唐代政治家、文 学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封 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 诤臣”。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 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 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 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 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 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概括本段论证思路
首先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 规律: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其次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 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最后用古人的论述以 水和舟 的关系比喻 民和君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写作特点
1.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 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 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恩加 因喜谬赏 戒不公, 罚及 以怒滥刑 明赏罚
谏太宗十思疏
为何思 思什么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学习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 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关于“疏”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 见的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 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职责拱,不言而化。何
翻译: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 的,就想到自足来自我克制; 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 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 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 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 满,就想到要像江河那样能够 容纳千百条河流;喜欢狩猎, 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 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 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 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 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 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 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 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 罚。
为什么思
引出警告 反面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怎么
哪儿 疑问代词 养生的东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追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积累词语
•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载舟覆舟
第一段
动词,
使……稳固
臣闻求木之长者疏通,必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
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 在下愚动主,词持知,, 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 君当神器掌握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简析: •1 提出“十思五戒”的内容: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一一对应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徵之老阳三干创作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 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者, 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安宁, 一定要厚积品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品德不厚实却想要国之治, 虽在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家安宁,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 (也)知道这是不成能的, 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居域中之年夜,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据有天地间重年夜的位置, 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 永远坚持永无休止的美善, 不考虑在安闲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戒除奢侈而行节俭, 品德不能坚持刁滑,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 堵住源而欲流长者也.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历代)所有的帝王, 接受上天的重年夜使命, 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 功德圆满之后德性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就开始衰微了,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 能够坚持究竟的年夜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缺乏, 何也?夫在殷忧, 必竭诚当草创业时, 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 能力却缺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 一定竭尽诚以待下;既失意, 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心看待臣民.胜利之后, 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他人.竭尽诚恳, 就会使友好的势力(和自己)联合,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视他人, 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 (人们)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年夜,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可是其实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 概况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年夜,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君人者, 诚能见可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这是可以忽视的吗?作为人君的人,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 看见引起自己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快乐喜爱的工具, 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 就要想到适可而止, 使苍生安宁;想到君位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则思江海而下百川;而且危, 就要谦虚谨慎, 自我约束;恐怕自己骄傲自满, 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年夜, 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则思慎始游乐忘返地狩猎时, 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 就要想到自始至终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梗塞、遮蔽, 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忧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 就要想到正身以黜恶;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则思规矩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毛病地奖赏;动用刑罚, 就要想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 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年夜九德的修养, 选拔有才华的人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用他, 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沛献出他们的谋略, 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 君臣无量, 仁爱的人就能传布他们的恩惠,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君王年夜臣之间没有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什么事情(烦心), 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 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 役聪慧之耳目,理政务), 不用多说, 老苍生就可以被感化, 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 代臣下管理职事, 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亏无为之年夜道哉?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苏教版必修三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苏教版必修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名词作动词 ①则思江海下 百川(居……之下) . ②君 人者(统治) . (4)形容词作名词 ①不念居安 思危 (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 . ②择善 而从之(好的建议) . ③想谗邪 (邪恶小人) .. ④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要职权) . ⑤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奸恶的人) .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乐 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乐) . (6)动词作名词 简能 而任之(有才能的人) .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目标一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2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1)思国之安,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总结教训,从 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之理,劝君王积其德义。 2.“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认 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提示(1)生活上知足知止,游乐有度;修养上谦冲自牧,慎始敬终;用 人上虚心纳下,正身黜恶;执法上赏罚分明,不徇私情。(2)积德义,求 国安。(3)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天下大治? 提示简能而任,择善而从,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 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垂拱而治。
事物的根源或重要的部 分 走路 尽情 认为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4.辨活用 (1)使动用法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使……稳固) . ②则思知止以安 人(使……安定) . ③则思正 身以黜恶(使……正) . ④何必劳 神苦 思(使……劳累,使……辛苦) . . ⑤载舟覆 舟(使……倾覆) . ⑥鸣 琴垂拱(使……鸣) . ⑦则思虚 心以纳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 (2)形容词作动词 欲流之远 者(达到远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
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
振,通“震”.威吓。
译为: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
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
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
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左传·襄公十一年》)共3页,当前第2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