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 舞剧 观后感 林怀民

合集下载

在“水月·镜花”中内观自省——观云门舞集《水月》有感

在“水月·镜花”中内观自省——观云门舞集《水月》有感

舞 台 自然 形成 一个 大 的气 场 ,在这 个充 满气 韵 的场
域下 , 东方 美学 与 中 国禅 意精 神油 然而 生 。 在 巴赫无
伴奏 大提 琴低 声倾 诉般 的乐 声 中 ,林 怀 民用西方 现 代舞 的方 式讲述 着 东方 身体 的故事 ,毫无 关联 的各 种元 素 浑然 天 成 的融 合 在一 起 . 产 生 了最 “ 有效” 的 反应 。观 众在 进入 剧场 的瞬 间也 演变 为演 出 的一部
人文 天下 } 2 0 1 6 年1 1 月 { 总 第8 4 期
在 “ 水月 ・ 镜花”中内观 自省
— —
观 云门舞集 《 水 月》有感
刘 杨 李 丽娜
有 没有 那么 一个 舞 团 , 在繁 杂多 变 的世界里 , 始
终 以简单浑 朴 、 纯粹 自然 的身体 追求 , 溯 源最古 老 的
唯有 此 时此刻 , 得 以安放 。” 云 门舞 集之 《 水 月》 以静 心 修行 的方 式 , 带 您 在“ 湖光 水 影 月 当空 ” 下 潜 心 冥
想, 顿悟迷 津 。
归 到母 体子 宫 内的初 始形态 , 自然而 原始 。 结尾 处 由

名女舞 者 缠缠绵 绵 , 锲而不 舍 , 欲语 还休 式渐 行 渐
提及林 怀 民和 云 门舞集 . 就不 免与 东方 文化 、 传
统 意象 、 意境 悠然相 链 接 。从 审美 角度 看 , 西方重 分
远 的消 失于 观众视 野 , 还 于舞 台最初 的空 寂 。 《 水月》
中舞者 在呼 吸和 太极 导 引下做 最纯粹 、 自由 、 独 特 的 身 体言 说 , 不仅是 传 达舞者 对 身体 动作本 源 的认 知 ,

镜花水月一场“空”——舞剧《水月》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

镜花水月一场“空”——舞剧《水月》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

|Yin Yue Wu D ao.音乐舞蹈■■镜花水月一场“空”—舞剧《水月》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张佳益山东艺术学院摘要:笔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关键词:《水月》美学安静虚妙空间中图分类号J723.1 文献标识码:A―、《水月》之由来《水月》之名,取自于一句佛偈:“镜花水月一场空”中“水月”二字,而该舞作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则包含了 以下两种因素: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二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的具有东方 特质的人体动作理念。

而对于镜花、水月而言,据林怀民 先生本人说:“我并不在意它们是否含有具体且真实的含 义,而之所以使我感兴趣的点,其实是这个‘空’字”。

如此,“空”字变成为该作品的点睛之笔了。

有意思的是,《水 月》创作于1998年,而1988-1991年,林怀民受各种因素 所迫暂停了“云门舞集”舞团的运营,由此却促成了他的 印度之行,而此行使之感悟颇深且受益匪浅。

他曾道:“在 尼连禅河畔,我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 的彷徨与挣扎。

因为慈悲,才透过修为与苦思,为众生指 出救赎的道路。

”也许是这前所未有的宁静,禅定了一颗 艺术工作者的内心,于是最终感悟到“其实作为一名艺术 工作者,只能努力地站稳住,让自己不至于随社会的浮动 而浮动。

”印度之行以后,他的确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其 中尤以《流浪者之歌》《水月》等舞蹈作品为经典代表。

笔 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 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 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笔者想这正是编导所要为 观众打造的“心境”,由此渐明于作者为其作品所设下的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79-02“空”字为何意。

这不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手法中的“此处无物胜有物”的“留白”之境吗!作者为观众留白了想象,使其为之神思遐往。

水月舞蹈观后感

水月舞蹈观后感

水月舞蹈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场水月舞蹈,那可真叫一个绝啊!刚开场的时候,那舞台的布置就特别抓眼球。

灯光打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像是在水面之下的感觉,影影绰绰的,就像真的到了一个神秘的水底世界。

舞者们一上场,那姿态就像灵动的鱼儿。

他们穿着的衣服也很有特色,白色的舞衣在灯光下,随着他们的动作闪烁着微光,就像波光粼粼的水面反射的光一样。

舞者们的动作更是让我惊掉下巴。

每一个动作都特别柔软,就像水在流动一样自然。

他们有时候弯腰、伸展,感觉身体都能拧成麻花了,但是又特别的美。

我就想啊,他们这身体的柔韧性得是练了多久才达到这样的程度啊。

看着他们的手臂在空中划动,就像是水的波纹在一圈圈散开。

他们的脚步移动也很轻,仿佛真的是在水中漂浮着前进,没有一点声响。

其中有一段群舞特别震撼。

舞者们彼此配合得超级默契,就像一群有心灵感应的精灵。

他们一会儿围成一个圈,像是水中的漩涡;一会儿又分散开来,如同水花溅起后的四处散落。

我在台下看着,感觉自己的眼睛都不够用了,都不知道该看哪个舞者好了,因为每个舞者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而且这个舞蹈啊,不仅仅是动作好看,它还特别有节奏感。

音乐和舞蹈配合得恰到好处。

音乐有时候低沉,就像深水处的宁静;有时候高昂,就像是水流湍急的瀑布。

舞者们根据音乐的节奏,时快时慢地舞动着,那场面就像一场水与音乐的对话。

看完这场水月舞蹈,我满脑子都是那些优美的舞姿。

我觉得这舞蹈就像是一个魔法,把水的灵动、柔美和神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也特别佩服这些舞者,他们肯定在背后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才能给我们带来这么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这哪是舞蹈啊,这简直就是一场在舞台上流动的画卷,让我回味无穷。

水月 舞剧 观后感 林怀民

水月  舞剧 观后感 林怀民

空灵《水月》,无际无涯初看《水月》,让我颇为讶异。

在看过了女舞部分诸如《月牙泉》里的痴缠缱绻,《一把酸枣》里的爱恨辛酸,《天鹅湖》里的高贵优雅,《度母舞》里的圣洁悲悯,居然很难从《水月》女舞里感受出她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发现,男舞和女舞看来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

甚至于男舞女舞都难以区分《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时候和祖母一起看电视。

七十几岁的祖母没读过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

她是个信佛的人。

看到电视里广告或者电视剧里有歌舞她总会很好奇地问我:“那个女菩萨做么子是个跳啊?”(意即“那个女施主为什么要跳来跳去的?”)那是我总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么子做么子?(要为什么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失笑哑然。

她要舞出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舞?要为什么做什么?水月就是内心无欲无求时的自己的动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里的自己,借助自己的想象,在广袤的黑色的世界里,就是舞台,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转,妖娆,挣扎,痴缠,变幻,自赏,孤高,冥思……纯粹的一个人的内心的直接的展示。

它并不是要表达一个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或柔美或婉约或优雅或圣洁等等的艺术美感,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或者震撼。

她是心里的自己在独自起舞,在完全没有外界的世界里起舞。

顶上某个地方有镜子,能清楚看见自己。

不知何时,对面也有一面镜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

于是满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

自己就是观众。

不需要舞给别人看。

或许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给自己看。

她就是要舞。

自然而然地起舞。

或者间或有一个几个共鸣的舞者从他们的世界里以相似的频率舞进来,于是一起共舞。

舞着舞着又出去了。

依旧孤身在舞。

然后如此几番。

然后水声响起。

舞台哗啦哗啦淌着水。

静默,静默,只有水声。

动作都慢下来。

就躺在水里,看着水里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睁眼。

心里也似乎变成了这水面,平滑如镜,微微一动,泛起两轮涟漪,水里自己也在摇曳生姿。

看着水里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仿佛自己在恒河边沐浴,洗涤灵魂,一点点荡去心里的沙砾,尘垢,轻轻扬起轻盈的自己,飘向永生,亦或是轮回?谁管它呢……这是个无欲无求无色无嗔无喜无怒无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哦……走神了。

观水月有感

观水月有感

观水月有感最后一节舞蹈鉴赏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杨丽萍和林怀民的舞蹈,我印象最深就是林怀民率领他的云门舞团跳的《水月》。

《水月》的一切都缓缓而来,缓缓而去。

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云门舞集的演员们身着素衣,沉静而细腻流淌的动作像慢慢晕染开来的水墨,在明净清冷的舞台上舒展出一幅长卷画作。

演员在上下场门的表现尤如出笔和收笔,动作讲究,一丝不苟,更毋庸说舞到正台时凝神在身体空间里的忘我状态。

众演员群起而往,动态各异,看似各自为舞,整体动势却保持和谐一致,双人舞和单人舞的出现更使作品的布局疏密有致,让观众时时能感到节奏均衡的演出渗透着细微绵密的变化,可见林导的苦心设计和把握。

作品最后部分,潺潺的活水流动在舞台上,同后幕和天幕上的闪亮镜片交相辉映,光影一片。

水声交织隐现在乐曲的音符里,至阴至柔的气韵弥散在观众席间,镜花水月,恍若隔世。

林怀民率云门在广州演出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是因为自己老了看不了速度快的动作,需要慢慢来,才有了《水月》缓缓而行的风格。

我相信那仅仅是他调侃自己的玩笑,这个以动作语言为表达工具的编导终究无法回避自己积淀多年的观念,只是把年少时崭露的思想锋芒收好,又以那犀利而敏感的秉性继续行走在身体语言的探索之路上,早年张扬在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从高高在上的观念层面慢慢沉潜到动作的形式当中,不再仅仅是京剧身段程式和格莱姆技术的嫁接。

所以,林怀民在《水月》中对于太极导引的运用并非一时性起的冲动,而是在对动作语言做了烂熟于心的研磨后寻找到的合适的表达路径,呼吸的放松和谐与身体训练有素的控制成为营造《水月》意境的关键致因。

同时,林怀民对于演员身体的尊重和关注使动作语言具有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性格,就像他自己说的“舞者不是方块字,不能写了再涂,她需要关心。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关心,演员的潜力得以挖掘深化,动作不再是浮游于观众眼球之外的装饰,而成为传递的桥梁,把意义还给身体。

在动作和音符的织体里,编导认识世界本身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只有用同样复杂的动作和音符去触摸。

林怀民的水月作品赏析

林怀民的水月作品赏析

林怀民的《水月》水波潋滟,月光清冷。

《水月》冥想式的舞蹈如水清宁缓慢地流淌,间或涌起几朵浪花。

由太极生发的身体律动呈现连绵不断、周而复始、柔中带刚的宇宙节奏,黑与白、明与暗,中国古典哲学阴阳二元论构成舞台色调选择的依据,明镜与水将舞者的身影层层倒映,虚实之间生成灵动幻化之美。

待到尽头,舞者一一隐去,带走了之前所有的幸与不幸,挣扎、焦虑与困惑,唯有空静的舞台水声自在,无言却令人了悟“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意味。

《水月》带领我们观照生的世界,人生浮华如同幻象,各色生命的历程终究化为空无,爱欲纠葛也许经历后才能明白,原来活着不必如此执着,幡然醒悟人生原本如此简单,舍此身外,别无他想的清明。

想到此,还有什么世俗之心不能放下?还有什么心结不可释然呢?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源自太极,舞者呼吸吐纳,由丹田导气引身,带动肢体的动作。

为了将太极的动作抒情地表达出来,林怀民在创造舞蹈语汇时大量使用了长线,刻意把线拉长,使其有着与呼吸一般源源不绝的意象。

然后在情感上着墨,舞蹈动作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内涵,最后再加上一些别的素材,比如我们可以看到除太极外,偶有M.格雷厄姆的仰倒动作,但又不破坏作品的整体节律。

当我们的现代舞紧追西方脚步的时候,林怀民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中国身体文化的太极中寻找动作的源泉。

太极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动态体现,刚柔并济、虚实相生、重心低沉,以曲线运动为原则,不重形而强调以内心修行为主的吐纳呼吸,体现了强调身体内在意识的意念构图的东方身体哲学,有别于西方强调身体外在造型的几何构图理念。

和以前的一些作品相比,林怀民在《水月》中放弃了形式上的美,从更根本的人的身体上去寻找呼吸的节奏,吐纳之间蕴含的能量,舞台上的舞者如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舞者之间彼此牵动,寻找有无、虚实之间的关系,回到了太极的本质,也回到了东方哲学一贯寻索的本质。

也许因为不执着于动作,动作才有了更大的纾解,也许因为放弃了形式,形式才有了重新出发的可能。

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

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

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作者:王璐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2期(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本文通过深入探索林怀明作品《水月》舞蹈中的音乐与太极与舞蹈动作的关系,阐释了现代舞蹈如何体现“意象”,从而进一步分析林怀民舞蹈作品中西元素合璧的特点,表现手法来体现“水月的佛教意象”,努力探寻林怀民作品产生的根源,进而分析作品本身。

【关键词】水月;林怀民作品;文化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1996年林怀民邀请了熊卫作为“云门舞集”的太极指导,《水月》是“云门舞集”独特身体语言代表作。

《水月》这部舞蹈作品,分为八段,中间无休息,每个舞段又是单独一节。

《水月》是林怀民“灵静之旅”作品,讲求佛教的“镜花水月一场空”的佛教真谛。

舞蹈根据太极的元素重新编辑动作,这时候的云门不再是中国人的自己编舞,中国古典音乐,而是在东方的世界中,还原了西方的音乐与现代舞的意义,林怀民《水月》用的是巴赫的大提琴伴奏,大提琴用的是东方音乐,画的是中国的独有的意境,特别最后一段,潺潺流水与舞台幕布的镜子,天作之合,表现了“水月”的独有的意境,在舞台上,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舞蹈艺术的意境之美,最后舞蹈也结束细细的水声中,与叮咚的音乐中,水中的倒影映象映射镜花水月,让观众叹惋,恍如梦幻。

(二)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形式“水月”是佛家语,表示的意境很深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本无物,何事惹尘埃”“镜花水月总成空”太极的律动周而复始而又连续不断、刚柔并存而又黑白相间,中国哲学与明镜与水中的倒影,到了舞蹈的最后,舞者一一隐去,有挣扎,有无助,有对幻影幻灭的空想。

(三)太极范式与京剧的身段太极的范式表现为中国古代太极“阴阳结合”、“和为天地”思想为太极的核心。

天地之间水和月光,配合着月光的起伏之间,用太极的意念表达思想,用思想驱动太极的呼吸,呼吸去表达了天地人,用舞蹈动作力量表示太极的“隐逸”的风格。

水月舞蹈观后感

水月舞蹈观后感

水月舞蹈观后感某个星期五晚上,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水月舞蹈表演。

这是一场以舞蹈为主题,通过灯光、音乐、舞姿等元素展现水与月的交织之美的舞蹈演出。

演出开始时,舞台上只有一名女舞者,她身着一袭白色长裙,如清泉般纯净。

她的舞姿轻盈而优雅,仿佛化身为一缕清风在舞台上飘荡。

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的舞姿愈发纤细,宛如一片柔软的浪花。

随着舞者的舞动,灯光逐渐调整。

原本暗淡的灯光在她的舞蹈中逐渐增亮,仿佛耀眼的月光洒满了整个舞台。

在这明亮的光芒中,舞者的舞姿更加灵动,充满了力量和冲击力。

她的舞蹈仿佛诉说着一个关于水月的故事,让观众仿佛亲临其中。

而后,随着音乐的高潮,舞蹈进入了更加激烈的阶段。

舞者的动作变得更加饱满,舞姿变得更加有力。

她的舞蹈表达了水与月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仿佛是一场壮丽的自然奇观。

观众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水的流淌和月的闪耀,仿佛身临其境地亲眼目睹着这一壮观景象。

在整场演出中,舞者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情,将水与月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用身体的力量和形态来呈现水与月的柔软与坚定,展示了大自然之中的矛盾统一,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观众们在欣赏这一壮丽景象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

演出的最后,舞者以一幅水与月相映的画卷结束了这场精彩的表演。

观众们在掌声中醒悟过来,仿佛从一个梦境中苏醒。

而我,也被这场舞蹈深深地触动。

水月舞蹈表演让我更加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

水与月的相互依存和相映成趣,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宁静与流转。

这一美妙的视觉盛宴让我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大自然的美丽与重要性。

我们追求着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快乐,却失去了体验自然之美的机会。

水月舞蹈表演让我反思了这一点,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之美的珍贵。

水月舞蹈表演通过舞者的舞姿、音乐的节奏、灯光的照射等多个元素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场令人陶醉的视觉盛宴。

舞台上的舞者通过身体的力量和形态,表达了水与月的交织之美,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舞蹈《水月》中的太极元素分析

舞蹈《水月》中的太极元素分析

舞蹈《水月》中的太极元素分析在时代快速发展过程中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更为快速,在中国跨界融合日益频繁。

西方现代舞传入中国已过百年之久,刚传入之时,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具备成熟环境,舞蹈艺术也缺乏广泛性和连贯性,而之后在中国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和探索下,现代舞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台湾著名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在创作现代舞作品时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融入其中,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丰富了现代舞的内在价值。

“云门舞集”舞团所表演的《水月》融入了太极思维,这些太极元素在作品动作中灵活再现,丰富了作品的结构,也为作品赋予了更强大的文化意蕴。

也正是如此,本文选择《水月》作品进行分析,更能够凸显出太极元素与现代舞相融合的内在机理。

之所以为这部作品取名为《水月》,是从佛家语:“镜花水月总成空”而来,以此感悟“水中月、镜中花”的意境,通过遵守自然规律、虚实结合的肢体语言,表达空灵与虚幻。

在整个作品中“水”贯穿始终,与巴赫那长河浩荡的音符全面交融。

在创作过程中林怀民从东方身体语态入手,将中国哲学意境融入其中,并通过冥想方式捕捉气息,整部作品围绕气息而构,以柔和不造作的方式将太极元素中阴阳虚实与现代舞结合在一起。

《水月》作品以太极引导为运动体系,在整部作品的动作语言中都体现出太极思想,舞者们通过虚实之气体现动作,各个动作步骤之间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给人们一种如水一般的柔和质感。

在作品的前半部分中,舞者动作十分柔和缓慢,每一个动作展现出一个造型,各个造型循序渐进不间断。

在动作不断变慢的过程中,造型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也更为模糊,将观众带进如云雾般的世界中。

而动作与造型之间不间断地转换与太极拳中阴阳互变之理相通,每一个动作之间阳刚与阴柔对比,相互之间不断变化与融合。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是否能够合理运用“气”将会直接影响动作的质感和美感,如能根据不同动作科学把控“气”,那么动作就可以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

舞者的动作在太极元素的引导下发生变换,变化的是动作的节奏、方向、空间等,不变的则是身体中所散发的“气”,一呼一吸之间,舞者们能够体会到呼吸与空间的融合。

舞蹈生欣赏作品的局限性及欣赏建议——以作品《水月》为例

舞蹈生欣赏作品的局限性及欣赏建议——以作品《水月》为例

2022 DANCE FASHION53现代舞作品《水月》是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的代表作品。

林怀民先生不仅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版过作品,在现代舞方面也拥有大量创作,其创作既蕴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同时也将西方舞蹈元素融于创作中,高度彰显中西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融合。

注明:文章中的“舞蹈生”是指进入大学接受本科四年舞蹈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学生,因此学生至少有四年及以上的舞蹈专业学习经验,具备一定舞蹈欣赏能力。

1.舞蹈生的局限与缺陷1.1缺乏经验舞蹈作品是舞蹈编导通过细致观察现实生活,借助一定艺术手法加工、组织实际观察所得材料,注入自身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

因此,欣赏舞蹈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

约翰•马丁在《动作的本质》一文中这样形容经验的重要性:“在我们接受一件艺术品时,正是其中能从我们自身的背景里唤出经验的那些成分,为我们赋予了艺舞蹈生欣赏作品的局限性及欣赏建议——以作品《水月》为例丁媛【关键词】舞蹈欣赏;欣赏主体;《水月》;解读【摘要】舞蹈作品的价值体现离不开舞蹈欣赏活动,隆荫培认为“舞蹈欣赏是舞蹈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必要环节。

只有经过舞蹈欣赏,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舞蹈作品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舞蹈艺术品”。

一部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具有深远影响力,一是在该作品内容形式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及其价值观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否契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二是在观众欣赏过程中,观众是否能理解并接受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否与舞蹈编导及舞蹈演员的思想感情产生交流或共鸣。

舞蹈生既是舞蹈作品的表演者、编创者,也是舞台下观众群体的一部分。

作为舞蹈欣赏的“局内人”,该群体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与非专业出身的观众群体一样也会产生理解有碍的问题。

基于此,文章从舞蹈生角度,寻找其无法理解作品的缘由,借以文学欣赏的方式理念,反思舞蹈欣赏主体的局限所在,并针对问题提出个人建议。

DANCE FASHION新知术品的价值,在经验之外,没有什么可能具有涵义的了。

越纯粹越坚持越治愈——《水月》联想

越纯粹越坚持越治愈——《水月》联想

越纯粹,越坚持,越治愈———《水月》联想孙海翔不久前,台湾云门舞集的《水月》在青岛大剧院上演,获得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水月》是林怀民的代表作品,自1998年完成创作至今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表演过一百余场,获得海内外一致好评的同时还赢得了“20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赞誉。

作为一个戏剧戏曲专业而非舞蹈专业的评论者,现场观看过这部时长70分钟的东方当代舞作品后,不由感触颇多。

此外,偶然看到的《南方周末》一篇有关《水月》报道中的一段话:“林怀民还透露,在2016年11月在台北云门新剧场演出之后,《水月》什么时候再演就不知道了。

云门这部‘永久的舞蹈’也已经到了封箱的时候了吗?”①又成为一点助推之力,使人想要在这样一部纯东方的、中国化的表演艺术作品或许面临华丽谢幕的时刻,将一些联想以此为切口表达出来。

《水月》是“联想+联想+联想的产物”②,所谓“联想”,是指在巴赫大提琴的伴奏下,辅以镜子+水制造出的别致舞台效果,将舞者所塑造出的动态身体美感尽情呈现于舞台。

它的内容和主题偏向于审美层面的感知表达,不见叙事,只给观众带来感觉和享受,或许可以理解为含有“镜花水月一场空”的隐喻,又或许只是一段特别的审美体验和松弛的视听休憩。

这种以意境而非故事为表达核心的表演艺术作品,当为现代舞蹈擅长,并且看起来似乎与“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缺少共通之处,然而属于现代艺术作品的《水月》及其身后的云门舞集,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却并非那么现代。

它的舞蹈,是由经过太极、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训练的舞者展现出来的,仅一点来说,就比属于传统艺术的中国戏曲中,那些唯恐落后于突飞猛进时代的作品,要更为中国,也更为纯粹。

林怀民在他的《跟着云门去流浪》一书中提到,几十年前国外舞团带着芭蕾舞剧《天鹅湖》到台湾首演时,他听到有人议论:西方舞者身高腿长,舞蹈的动作又都是向上的、拉长的,所以他们做起来既得心应手又富于美感,这一点对于腿长不占优势的东方舞者来说毕竟有些先天不足,所以现代的舞蹈毕竟是属于西方人的。

倒影中的舞蹈自省——评舞剧《水月》

倒影中的舞蹈自省——评舞剧《水月》

云门舞集 《水月》剧照十多年来一直在给学生们讲编舞家林怀民先生的作品鉴赏,从他早期的舞作《薪传》《白蛇传》到中后期的《行草》等。

也曾有一度觉得林先生是否江郎才尽了?还是在自我复制?刻意打造所谓大师风格,迎合已经形成的粉丝观赏群体的需求?但是他自己一句“年轻时做加法,年老时做减法”足以释惑——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年轻时气盛傲物,总觉得自己要争取更多话语权,话越讲越多,生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而成熟后才懂得了倾听,学会慢讲,少说,允许留白,给他人机会。

于是,理解并欣然接受了他后来风格的演变,以及某些套路的复写与趋静的舞风流变。

与2007年保利演出的《水月》一别后,再于当下重品他的舞作《水月》,更体味出林怀民后期作品的风韵。

在他精心设计的“镜花水月”中恍然映出了当下舞蹈市场的乱象,高下立见,令人反思唏嘘。

一、个体言说中的宏大叙述选题从来都是舞蹈团体创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是否能够站稳市场乃至稳定观众群体和倒影中的舞蹈自省——评舞剧《水月》吴宏兰DOI:10.19324/ki.zgwypl.2016.10.022抓住资金链的关键。

然而,是关注生命的个体言说,还是投入群体生命式的宏大叙述,则需要编导仔细斟酌。

其实,个人的际遇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家国缩影?我们看到,很多编导强烈地把爱国情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于作品中一舒胸臆,但显然,并不是用一个大的概念冠名就能支撑得起作品,作品也不会因为名目之大而随之宏大起来,其结果更可能是由于编导力所不逮的压迫感和观众强烈的落差感最终给作品画上句号,再无复制的经典性可言。

林怀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们在他由始至终的创作脉络中摸得明晰,看得真切。

可是,他并未用家国大概念来冠顶,倒是时常落笔于微,或用某一个古典作品名来古为今用,文为他用,重新释读,如《寒食》《白蛇传》《薪传》《红楼梦》等;或在中国传统精神中提炼物化的名目来寄情,如《竹梦》《松烟》《行草》等;抑或在经典中寻求只言片语的珠玑来“小题大做”,如《水月》《稻禾》《流浪者之歌》等。

会员活动丨解密《水月》里的太极:气的起源和世界观

会员活动丨解密《水月》里的太极:气的起源和世界观

会员活动丨解密《水月》里的太极:气的起源和世界观《水月》是林怀民先生90年代的巅峰之作,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入舞,被誉为“二十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

林怀民的创作灵感来自两个主题: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另一个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

从“太极引导”原理发展成形的舞蹈动作,把中国传统动作推至现代化的极致。

而提到“太极导引”对于大家并不熟悉,“太极导引”在《水月》中扮演什么角色?现代舞蹈与太极如何结合?为了解答各位会员朋友的疑问,会员君特别安排一次深度体验的讲座。

8月27日15:00,大剧院会员俱乐部【艺生活】很荣幸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第12代嫡宗传人、青年武术家:陈娟老师通过讲与演的形式,全面为大家介绍“太极”的导引、吐纳等练武方式并示范太极拳武术,解析云门舞集《水月》与太极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亲身体验太极的基本拳法(静心和缠丝),让身心得到平静,减少内心的浮躁。

*着装要求:请着轻便、舒适服装前来,穿平底鞋。

主讲嘉宾陈娟青年武术家,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第12代嫡宗传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大师首批入室弟子。

1996年:18岁即在“河南省武协杯”获得女子组陈氏太极拳第一名、女子中青年组太极剑第一名;1997年:在“北体大通级赛”获得太极剑第一名,并获“国家一级武士”称号;1998年:在传统太极拳最高赛事“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获得太极剑、太极拳第一名;2004年:在“世界传统武术节”获得世界冠军;2013年:在第一届武术国考上获得国家武术高段位“中国武术七段”,成为一名青年武术家。

云门舞集《水月》——东方太极与西方巴赫,等待三百年,只为在林怀民的《水月》中相逢。

水月洛神舞剧观后感

水月洛神舞剧观后感

水月洛神舞剧观后感水月洛神是一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而水月洛神舞剧则是将这个经典故事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一种艺术表达。

我有幸观看了水月洛神舞剧,深受其感动,下面将就此给出我的观后感。

水月洛神以其独特的美丽和浪漫情怀而闻名于世。

这部剧在舞美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种美丽和浪漫,场景和服装的设计简洁却不简单,给人一种幽美、唯美的感觉。

舞台整体以白色为主调,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完全融入了剧情中。

而演员们穿着精致华丽的舞台服饰,造型独特,动作舒展,配合着舞蹈动作流畅优美,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剧情上,水月洛神舞剧讲述了神仙和凡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

男主角洛宴被水月洛神所吸引,而女主角洛心则爱上了洛宴。

水月洛神为了守护洛宴将自己牺牲,最终两人在水月洛神的神力感召下重逢,最终得到幸福。

这个故事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凸显了舞者们的演技与舞技,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表达着剧情中的喜怒哀乐。

在这个故事中,观众除了能够感受到浪漫的爱情之外,还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与和平。

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应该维护的。

同时,舞剧中的音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舞剧中的音乐时而激昂,仿佛带领观众进入舞台上的情境;时而细腻,使人感受到剧情中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

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

音乐而舞剧的结合不仅是对观众的一种感官刺激,更是对故事情节的一个诠释与升华。

总的来说,水月洛神舞剧让我感受到了美与浪漫的无限魅力。

这部剧不仅仅是一场普通舞蹈演出,更是一场对人性和爱情的探索,对美好与幸福的追求。

通过观看这部舞剧,我深深地被它所传递出的情感所打动。

舞台上的舞者动作优美、表情激情,让人不禁为他们加油喝彩。

水月洛神舞剧娓娓道来的爱情故事,令人陶醉,让我更加明白了爱情的可贵和珍重。

同时,这部剧也传递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

我看舞剧《水月》

我看舞剧《水月》

我看舞剧《水月》一直以来我就不喜欢看那些长长的深奥的舞蹈,因为我看不懂,我不知道他们的舞蹈技巧,我不理解他们所表达的舞蹈内涵.我觉得我是个跟舞蹈艺术离得太远的人,看到别人跳着美丽的舞蹈,我很敬佩很羡慕,我感叹舞蹈门类的纷繁复杂,我感叹舞蹈技巧的精湛神奇。

可让我伤心地是中国的舞蹈就是不能形成一个核心并走向世界,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掀起一场学习中国舞蹈的热潮。

直到我看到林怀民的《水月》,我感觉自己受到很大的震撼。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看到很多中国的元素,看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太极、书法、武术等。

虽然他的作品不能表达中国现代舞蹈的全部,不能迅速刮起中国舞蹈的热潮,但至少我感觉它是中国现代舞蹈的杰出代表,是可以拿得出的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记住的中国式舞蹈。

《水月》的一切都缓缓而来,缓缓而去。

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云门舞集的演员们身着素衣,沉静而细腻流淌的动作像慢慢晕染开来的水墨,在明净清冷的舞台上舒展出一幅长卷画作。

虽然《水月》,既没有像《天鹅湖》般跌宕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舞台高潮,整个舞蹈始终是在一种如细腻的泉涌,连贯的流水般的不慌不忙中展开,这一点,可能是很多人很难被像其他舞剧一样马上吸引到作品中的原因。

因此,它需要我们慢慢地品尝,耐心地品味其中的情趣。

虽然我宿舍的同学强烈的批判这部舞剧,认为它服装单一,音乐单调,动作重复,缺乏情节,看了让人想睡觉。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剧的赞赏之情。

我喜欢这部剧很大程度上受个人的因素影响。

首先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想着什么时候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的风靡全世界,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学汉语,学习舞蹈首先想到的是中国舞蹈。

而推行某种文化的最好形式就是艺术。

舞蹈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力量。

目前国内学舞蹈,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韩国、美国进修,这些国家的街舞、爵士舞等舞种似乎成为他们国家的一种文化标志。

我想《水月》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现代舞的代表。

我国完全可以以《水月》等优秀作品为先导,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舞培训基地。

水月舞蹈观后感

水月舞蹈观后感

水月舞蹈观后感
一开场,那舞台的布置就特别吸引人。

地上有水,像一面镜子似的,把舞者的身影映得模模糊糊又别有一番韵味。

灯光打下来,整个氛围透着一股清冷和空灵,就好像我一下子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周围只有这个舞者在舞动。

舞者的动作那叫一个绝啊。

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和水对话,和空气聊天。

他的身体扭得那叫一个柔软,就像没有骨头似的,可又充满了力量。

有时候手臂像柳枝一样轻轻摆动,感觉是在撩拨着水面上的涟漪;有时候腿又高高抬起,再缓缓落下,像是在水面上点出一圈圈的波纹。

看着他的舞蹈,我都感觉自己的身体不自觉地想要跟着动起来,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而且啊,这个舞蹈里还有一种特别的节奏感。

不是那种很强烈的咚咚咚的节奏,而是一种很微妙的,像是心跳的节奏。

舞者的动作跟着这种节奏时快时慢,快的时候就像一阵风掠过水面,慢的时候又像是水在缓缓流淌。

这种节奏感让整个舞蹈就像一首无声的诗,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着什么。

我还特别喜欢舞者的表情。

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特别夸张的表情,但是从他的眼神里就能看出很多东西。

有时候像是在沉思,有时候又像是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而充满了惊喜。

感觉他不是在表演一个舞蹈,而是真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个有水有月的世界里,独自享受着舞蹈带来的快乐。

从现代舞《水月》谈中国佛教文化在现代舞中的特别作用

从现代舞《水月》谈中国佛教文化在现代舞中的特别作用

从现代舞《水月》谈中国佛教文化在现代舞中的特别作用作者:袁姗姗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7期【摘要】本文通过深入探索林怀明作品《水月》舞蹈中的音乐与太极与舞蹈动作的关系,阐释了现代舞蹈如何体现“意象”,从而进一步分析林怀民舞蹈作品中西元素合璧的特点,表现手法来体现“水月的佛教意象”。

本文通过林怀民舞蹈作品《水月》分析了林怀民意象,对林怀民的意象类作品《水月》进行研究,努力探寻林怀民作品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水月;佛教;现代舞;作用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与形式《水月》是林怀民“灵静之旅”作品,是根据中国佛教文化改编的,阐释人性与人类社会本质问题,主要表达的情感是凄凉悲惨的场景,激发最真实的情感。

《水月》要表达的就是角色的那种风尘轻薄之感与情感的无依飘荡之情。

现代舞蹈作品大多根据现实生活改编,是典型的意境形态的作品,具有自身浓郁的情感特征。

《水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突出,当舞蹈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观众能够感受到情感,整体动作流畅柔然,情感的创造出了带有情感的舞蹈形象与舞蹈意境。

水作为《水月》中的意象,与音乐符号相融合,舞者有挣扎,有无助,有对幻影幻灭的空想。

舞蹈用太极的表现形式,柔中有刚,阴阳结合,加上了幻灭的思想,发挥《水月》的本质和内涵,阐释了人生,虚幻与阴阳的关系。

二、现代舞蹈《水月》的艺术表现特征(一)舞蹈太极形式表现的孤独感《水月》中从开头到结尾都运用了太极中流水的动作,它始终处于在运动中。

《水月》的太极用呼吸表达出来。

用舞蹈动作展现那种孤独感,聆听内心的感受意境。

在《水月》中,男女舞者合一,表现阴阳结合,表达了太极的思想。

《水月》中,镜花水月总成空的意境源于中国文化的运用,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色清冷,舞蹈动作如水般缓缓流淌。

丰富的太极拳有节奏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水月》的审美,没有停止,周而复始。

(二)舞蹈表现的宗教神圣感《水月》表达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舞中表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化,从而揭示《水月》的悲剧色彩。

浅析林怀民《水月》的美学特征

浅析林怀民《水月》的美学特征

浅析林怀民《水月》的美学特征
肖瑞芬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1(000)021
【摘要】<水月>并没有特定的情节,只是想利用东方的太极和西方的音乐经典--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来表达一种空灵的意境.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肖瑞芬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 [J], 王璐
2.浅析林怀民作品中华元素的体现 [J], 王璐
3.林怀民舞蹈语言的太极元素——以《水月》《行草》为例 [J], 周宏;杨萌
4.林怀民舞蹈艺术创作研究——以《水月》为例 [J], 杨莹
5.以文观舞——浅析林怀民人文背景对其舞蹈创作的影响 [J], 肖晓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梦如幻的水月

如梦如幻的水月

如梦如幻的水月台湾的云门舞团,现是世界著名的现代舞蹈团。

该团由中国台湾著名编舞家林怀民先生在1973年创立。

“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于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舞步舞容均已失传,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而林怀民就运用了“云门”这个名字。

“云门舞团”以中国京剧的身段、武功以及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的技艺训练和培训了一批世界舞坛的演员;它取材于中国历史、古典文学、民间故事、社会现象,繁衍出了150多出精良的舞作,其中的经典之作有《流浪者之歌》、《水月》、《竹梦》、《行草》、《白蛇传》、《红楼梦》等。

虽然我只观赏了其中的一部舞作,但我已觉得这个舞团的舞蹈很特别,它表达的意境很深远奥妙,需要用心去体会。

《水月》自1998年11月18日首演至今,它一直是云门舞团的主流节目。

《水月》,这个舞蹈的名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非常柔美,但是观赏后才发现事实与自己的想象差别很大。

水月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两个主题: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总成空”,另一个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

在这两种创作灵感的引领下,这部舞作在舞台设计,舞蹈动作以及背景音乐等方面都给人带来了一种特别的感觉。

在舞台设计上,整个舞台的布置非常简单,但给人的感觉却很高超,它突出的主色调为黑色,以黑色镜面为地面,上有一圈圈白色的花纹,林怀民还大胆的将净水引入了舞台,浮动的水纹与四周的镜子相映,营造出水月般**的错觉,柔和的舞台灯光仿佛薄薄的月光,给人以宁静。

在舞蹈动作上,林怀民将中国传统的太极招式融入其中,演出者,无论男女都穿着素白的舞衣,每一个动作都很缓慢沉静而流畅,柔美中又带有着太极的刚劲,好像在书写华丽的书法,同时带起层层的水花。

而且每个舞者的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在舞台上还是呈现了一种和谐。

在背景音乐上,林怀民选择了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提琴的声音低沉而悠长,像水中的缓缓的潜流,渗透于整个表演的过程中,既没有高潮,也没有沉郁,与柔美的舞蹈动作达到了完美的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灵《水月》,无际无涯
初看《水月》,让我颇为讶异。

在看过了女舞部分诸如《月牙泉》里的痴缠缱绻,《一把酸枣》里的爱恨辛酸,《天鹅湖》里的高贵优雅,《度母舞》里的圣洁悲悯,居然很难从《水月》女舞里感受出她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发现,男舞和女舞看来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

甚至于男舞女舞都难以区分
《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时候和祖母一起看电视。

七十几岁的祖母没读过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

她是个信佛的人。

看到电视里广告或者电视剧里有歌舞她总会很好奇地问我:“那个女菩萨做么子是个跳啊?”(意即“那个女施主为什么要跳来跳去的?”)那是我总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么子做么子?(要为什么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失笑哑然。

她要舞出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舞?
要为什么做什么?
水月就是内心无欲无求时的自己的动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里的自己,借助自己的想象,在广袤的黑色的世界里,就是舞台,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转,妖娆,挣扎,痴缠,变幻,自赏,孤高,冥思……纯粹的一个人的内心的直接的展示。

它并不是要表达一个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或柔美或婉约或优雅或圣洁等等的艺术美感,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或者震撼。

她是心里的自己在独自起舞,在完全没有外界的世界里起舞。

顶上某个地方有镜子,能清楚看见自己。

不知何时,对面也有一面镜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

于是满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

自己就是观众。

不需要舞给别人看。

或许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给自己看。

她就是要舞。

自然而然地起舞。

或者间或有一个几个共鸣的舞者从他们的世界里以相似的频率舞进来,于是一起共舞。

舞着舞着又出去了。

依旧孤身在舞。

然后如此几番。

然后水声响起。

舞台哗啦哗啦淌着水。

静默,静默,只有水声。

动作都慢下来。

就躺在水里,看着水里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睁眼。

心里也似乎变成了这水面,平滑如镜,微微一动,泛起两轮涟漪,水里自己也在摇曳生姿。

看着水里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仿佛自己在恒河边沐浴,洗涤灵魂,一点点荡去心里的沙砾,尘垢,轻轻扬起轻盈的自己,飘向永生,亦或是轮回?谁管它呢……这是个无欲无求无色无嗔无喜无怒无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
哦……走神了。

很奇怪,看《水月》怎么总是情不自禁走神,思路跳脱在舞蹈之外。

恍恍惚惚竟一直以为是自己在寂然起舞,还有恒河里自己的倒影……
恍然梦醒。

飘渺无踪。

《水月》啊,水月。

商学院09国贸1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