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艺学十二章

合集下载

玻璃工艺学-130425

玻璃工艺学-130425
10.了解物理脱色和化学脱色的基本概念,掌握脱色原理。
本章重点:离子着色、硫硒化物着色、金属胶体着色、x-y颜色图、脱色。
本章难点:配位体理论、x-y颜色图。
第十章 原料及原料选择
基本要求:
1.掌握原料分类、及原料的选择原则。
2.掌握玻璃所用的主要原料、辅助原料。
3.了解碎玻璃、稀土元素在玻璃中的应用。
3.了解玻璃的脱片现象、生物发霉以及金属蒸汽对玻璃的侵蚀。
4.了解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本章重点:侵蚀介质对玻璃的侵蚀机理、影响化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本章难点:水、碱及大气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第七章 玻璃的电学及磁学性质
基本要求:
1.掌握玻璃的导电机理。
2.了解电导率(体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导率与组成、温度及热处理的关系。
4.了解原料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均化技术。
本章重点:原料的选择原则、玻璃所用的主要原料、辅助原料。
本章难点:原料的选择原则及均化技术。
第十一章 配合料制备
基本要求:
1.掌握玻璃组成的设计和确定。
2.熟练掌握配合料的计算。
3.了解配合料的制备工艺,熟练掌握配合料的质量要求。
本章重点:玻璃组成的设计和确定、配合料的计算、配合料的质量要求。
基本要求:
1.了解材料的理论强度及实际强度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玻璃材料强度的主要因素。
2.了解玻璃弹性模量、硬度及脆性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玻璃弹性模量、硬度及脆性的主要因素。
3.掌握玻璃密度影响因素,学会利用玻璃密度控制生产工艺过程。
4.了解热膨胀系数的基本概念及测定方法,掌握影响热膨胀系数的主要因素。
本章难点:玻璃封接。
第十七章 玻璃表面处理技术

玻璃工艺学

玻璃工艺学
气体率:配合料中逸出的气体量与配合料质量之比
气体率过高,会造成玻璃液翻腾剧烈,延长澄清和均化时间;气体率过低,又使玻璃液澄清和均化不完全。
热分析技术是程序控制的温度下测量物质的各种物理转变与化学反应,用于某一特定温度时物质及其组成和特性参数的测定,由此过一步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反应规律等。
2. 三场与二场互为影响 全电熔窑内电场,温度场,流场互为影响。火焰熔窑内仅温度场与流场互为影响。
3. 不同的三相参与传热过程 全电熔窑内电极,玻璃液与耐火材料三相参与传热过程通过电极供给电能,电能转为热能,调节电能即能调节玻璃液和耐火材料的温度,电能的调节是简便灵活的。
4. 不同的窑型种类
由于石英砂粒的熔解和扩散速度比各种硅酸盐和扩散速度慢得多,所以玻璃液形成阶段的速度实际上取决于石英砂粒的熔解扩散速度;石英砂粒的熔解扩散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砂粒表面发生熔解,而后熔解的SiO2向外扩散,两者的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扩散最慢,所以石英砂粒的熔解速度决定于扩散速度。
玻璃增韧的基本思路是在玻璃基体内生成晶体或者利用Kic高的材料与玻璃复合,以得到脆性低,韧性高的材料。
光记忆玻璃是指能利用光能引起的磁性变化进行信息存储的玻璃介质材料。
光记忆功能玻璃通用有两种系统:一种是Ge-Sb-Te玻璃,另一种是In-Sb-Te玻璃。
光致变色是指一种物质(甲)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时,可发生光化学反应得到一种新物质(乙),并且甲,乙两物质对光的吸收不同而呈现截然不同的颜色与透光性;同时,乙物质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又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甲物质。
光致变色玻璃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着色中心”型,另一种是“感光”型
电致变色材料变机理中的双注理论被基本认同。双注理论认为,变色效应是材料中离子和电子注入或抽出而产生的。当在导电层加上正向直流电压后,离子储存层中离子被抽出,通过离子导体,进入变色层,引起电致变色层变色,并实现无功耗记忆;当加上反向电压后,电致变色层中的离子被抽并进入储存层,而恢复透明状。

《玻璃工艺学》教学大纲

《玻璃工艺学》教学大纲

《玻璃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Glasses Technology课程编码:E014404课内教学时数:80学时,其中课堂授课64学时,实验16学时。

学分:5学分;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开课单位: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撰写人:王秋芹审核人: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玻璃工艺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玻璃工艺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自学、讲解、协作和分析的综合能力。

要求学习本课程前应修完普通物理、材料物理、普通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技术、无机材料化学、玻璃与非晶态材料等课程。

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玻璃的种类、结构特点、基本性能、原料组成和制备工艺,了解玻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玻璃的性能和生产工艺过程有一个初步的掌握。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一单元玻璃的定义与结构㈠基本要求了解玻璃的发展历史,玻璃的发展前景,玻璃的通性,玻璃的结构理论,掌握玻璃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了解玻璃结构的研究方法.㈡教学重点玻璃的结构理论㈢教学难点玻璃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㈣教学内容1、玻璃的定义2、玻璃的通性3、玻璃的结构(1)玻璃的结构理论(2)传统玻璃结构(3)重金属玻璃结构(4)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5)金属玻璃的结构(6)有机玻璃的结构。

4、玻璃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1)玻璃的阳离子分类(2)玻璃组成对结构的影响(3)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5、玻璃结构的研究方法第二单元玻璃的形成与规律㈠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玻璃形成方法,初步了解各种氧化物在玻璃熔体中的作用,理解玻璃的类型及结构学说,掌握玻璃的生成规律及玻璃成分、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领会玻璃的生成规律。

㈡教学重点玻璃的类型及结构学说。

㈢教学难点玻璃形成的动力学,热力学。

㈣教学内容1、玻璃形成物资(1)结晶化学理论(2)氧化物在玻璃中的作用2、玻璃形成方法(1)熔体冷却法(2)气相制备技术(3)液相制备技术(4)固相制备技术。

玻璃工艺学思考题

玻璃工艺学思考题

第一章玻璃的结构和组成1-1名词解释硼-铝反常:当硅酸盐玻璃中不存在B2O3时,Al2O3代替SiO2能使折射率变大、密度等增大,体现在一系列性质变化中,如折射率、密度、硬度、弹性模量。

在介电常数与膨胀系数变化曲线中显得很模糊。

色散、电导与介质损耗等不出现硼反常现象。

硼-氧反常:B2O3加入Na2O后,氧化钠所提供的氧使【BO3】三角体变成【BO4】四面体,导致B2O3玻璃结构由两度空间转变为三维的架状结构,从而加强了网络,并使玻璃的各种物理性质变好,这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其性质随Na2O或NaO 的加入量的变化规律相反,出现硼铝酸盐的硼反常现象。

硼反常:由于Na2O的加入,氧化钠所提供的氧使【BO3】三角体变成【BO4】四面体,导致B2O3玻璃结构由两度空间转变为三维的架状结构。

铝反常:氧化铝的结构状态依氧化铝和碱金属相对含量的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铝反常现象。

解聚:在熔融SiO2,O/Si比为2:1,【SiO4】连接成架状。

若加入Na2O则使氧硅比比例升高,随加入量增加,氧硅比可由原来的2:1逐步升高到4:1,【SiO4】连接方式由架状到层状、带状、链状、环状直至断裂而形成【SiO4】岛状,这种架状【SiO4】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分化过程。

积聚:在熔融SiO2,O/Si比为4:1,【SiO4】连接成岛状。

若释放Na2O则使氧硅比比例降低,随释放量增加,氧硅比可由原来的4:1逐步升高到2:1,【SiO4】连接方式由岛状到层状、带状、链状、环状直至断裂而形成【SiO4】架状,这种岛状【SiO4】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积聚过程。

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不变时,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取代另一种氧化物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

这一效应叫做混和碱效应。

压制效应:在含碱硅酸盐中随RO的升高,使R﹢在扩散中系数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压制效应。

逆性玻璃:如果玻璃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而且它们的大小和所带电荷不相同时,情况就大为不同,即使Y<2也能制成玻璃,而且某些性能随金属离子数的增到而变好。

玻璃工艺学(玻璃书籍)

玻璃工艺学(玻璃书籍)

第一节概述1.物质的玻璃态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着三种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固态物质又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即晶体和非晶体(无定形态)。

玻璃态属于无定形态,其机械性质类似于固体,是具有一定透明度的脆性材料,破碎时往往有贝壳状断面。

但从微观结构看,玻璃态物质中的质点呈近程有序,远程无序,因而又有些象液体。

从状态的角度理解,玻璃是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聚集状态。

对于“玻璃”的定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曾有过几种不同的表述。

1945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将玻璃定义为“熔化后,冷却到固化状态而没有析晶的无机产物”。

也有将玻璃定义扩展为“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经过熔融,在降温冷却过程中因粘度增加而形成的具有固体机械性质的无定形物体”。

我国的技术词典中把“玻璃态”定义为;从熔体冷却,在室温下还保持熔体结构的固体物质状态。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提出上述定义‘是多余的限制’。

因为,无机物可以形成玻璃,有机物也可以形成玻璃,显然早期的表述并不合适。

另外,经过熔融可以形成玻璃,不经过熔融也可以形成玻璃,例如,经过气相沉积,溅射可得到非晶态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也可以得到非晶态材料,可见后期的表述也并不妥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玻璃的含义有了很大的扩展。

因此,有人把具有下述四个通性的物质不论其化学性质如何,均称为玻璃。

这四个通性是;(1)各相同性。

玻璃的物理性质,如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导电性,折射率等在各个方向都是一致的。

表明物质内部质点的随机分布和宏观的均匀状态。

(2)介稳性。

熔体冷却成玻璃体时并没有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仍然有自发转变为晶体的倾向,因而,从热力学的观点看,处于介稳状态。

但常温下玻璃的粘度非常大,自发转变为晶体的速度非常慢,所以,从动力学的观点看,它又是非常稳定的。

(3)固态和熔融态间转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为固体是在一定温度区间(转化温度范围)进行的,性质变化过程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玻璃工艺学》笔记DOC

《玻璃工艺学》笔记DOC

《玻璃工艺学》笔记DOC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性质第一节玻璃的定义与通性一、玻璃外观:即不同于液体,也不同于固体,透明或半透明,断裂时呈贝壳状。

结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无定形物质。

性质:冷却时不析晶,凝固时又硬又脆.狭义:熔融物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结晶的无机物质。

广义:呈现玻璃转变现象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的定义】玻璃是由熔体过冷所得,随着粘度逐渐增大而固化,具有较大脆性和硬度. 宏观性能类似于固体,微观结构上具有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无定形物质。

结构特征:局部原子具有类似于晶体的有序排列,宏观上原子排列类似于液体无序.即“近程有序,远程无序”二、玻璃的通性1.各向同性2.介稳性3.无固定的熔点4.从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化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与可逆性5.物理、化学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第二节玻璃结构:离子或原子在空间的几何配置以及它们在玻璃中形成的结构形成体一.玻璃结构学说(一)晶子学说1.理论依据:兰德尔1930年提出微晶学说,微晶和无定形两部分组成,有明显的界限。

列别捷夫玻璃在520℃退火时,玻璃折射率变化反常,在500℃之前呈线性分布,在520~ 590之间,突然变小,因为石英在573℃的晶型转变,故推断玻璃中存在高分散石英微晶(晶子)聚集体.2.观点硅酸盐玻璃的结构是由各种不同的硅酸盐和SiO2的微晶体(晶子)所组成的。

晶子是带有晶格极度变形的有序区域,不具有正常晶格构造。

晶子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过渡是逐渐完成的,无明显界线。

3.意义:第一次提出玻璃中存在微不均匀性和近程有序性。

(二)无规则网络学说1.理论依据1932,查哈里阿森硅胶中存在1~10nm的不连续颗粒,图谱中有明显小角散射.玻璃中均匀分布,故结构是连续的、非周期性的.方石英具有清晰的、周期性的衍射峰,说明晶体排列有周期性的.衍射带中主峰位置一致,说明结构单元一致[SiO4],石英玻璃与方石英中的原子间距相等.计算得知玻璃中Si-O间距1.62A,而方石英中为1.60A.2.基本观点:成为玻璃态的物质与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组成,这种网络由离子多面体(四面体或三角体)构筑而成,晶体结构网由多面体无数次有规则、重复构成,而玻璃体结构中多面体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的重复。

玻璃工艺学

玻璃工艺学

硼氧反常:纯B2O3玻璃中加入Na2O ,各种物理性质出现极值的现象。

硼反常:在钠硅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性质变化曲线出现极值的现象。

玻璃: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固体,其原子不象晶体在空间作长程有序的排列,而近似于液体具有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排列。

积聚作用:和非桥氧发生结合中与多余电荷的作用解聚作用:提供多余的氧原子,使原有的桥氧变成非桥氧,使硅氧网络发生断裂网络外体氧化物:不能单独生成玻璃,不参加网络体,处于网络之外。

若是“游离氧”的提供者,起断网作用;若是断键的积聚者,起积聚作用。

网络生成体氧化物:能单独生成玻璃,在玻璃中能形成各自特有的网络体系。

起骨架作用。

网络中间体氧化物:不能单独生成玻璃,作用介于网络生成体氧化物与网络外体氧化物之间。

当配位数≥6时,处于网络之外,作用与网络外体氧化物相似;当配位数为4时,能参加网络,起补网作用。

玻璃的热历史: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区和退火温区的经历。

玻璃的通性:1.各向同性2.亚稳性3.无固定熔点4.性质变化的连续性5.性质变化的可逆性为什么有亚稳性?1.玻璃由熔体急剧冷却得到,由于冷却速度快,粘度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的排列。

系统内能不是处于最低值,而是处于亚稳态。

(热力学观点看,玻璃态不稳定)2.常温下,玻璃粘度远远大于析晶粘度,玻璃析晶必须克服很大的析晶势垒,玻璃结晶速度非常小,即析晶可能性很小,因此常温下玻璃能够稳定存在。

(动力学观点看,玻璃态稳定)为什么无固定熔点?1.物质由熔体向固态玻璃转变时,随着温度降低,熔体的粘度逐渐增大,最后形成固态玻璃,此凝固过程中,相应温度变化范围宽。

2.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始终没有结晶,即没有新晶相形成而产生突变,形成熔点。

玻璃的结构:指玻璃中质点在空间的几何配置、有序程度及它们彼此间的结合状态。

主要的玻璃结构学说:晶子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凝胶学说、五角对称学说、高分子学说一.晶子学说:晶子学说论点是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 这些晶子不同于微晶, 是带有点阵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 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 且从晶子到无定型区的过的过度是逐步完成的, 两者间并无明显界限。

《玻璃工艺学》第12章玻璃的熔制

《玻璃工艺学》第12章玻璃的熔制

第12章玻璃的熔制12.1 玻璃的熔制过程熔制是玻璃生产中重要的工序之一,它是配合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并符合成形要求的玻璃液的过程。

玻璃制品的大部分缺陷主要在熔制过程中产生的,玻璃熔制过程进行的好坏与产品的产量、质量、合格率、生产成本、燃料消耗和池窑寿命都有密切关系,因此进行合理的熔制,是使整个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生产出优质玻璃制品的重要保证。

玻璃的熔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现象和反应,这些现象和反应的结果使各种原料的机械混合物变成了复杂的熔融物即玻璃液。

为了尽可能缩短熔制过程和获得优质玻璃,必须充分了解玻璃熔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和进行熔制所需要的条件,从而寻求一些合适的工艺过程和制定合理的熔制制度。

各种配合料在加热形成玻璃过程中有许多物理的、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现象是基本相同的,其主要变化如表12-1所示:表12-1配合料在加热形成玻璃过程中的变化序号物理变化过程化学变化过程物理化学变化过程1 配合料加热固相反应生成低熔混合物2 吸附水的排除盐类分解各组分间相互溶解3 个别组分的熔化水化物的分解玻璃和炉气介质间的相互作用4 多晶转变化学结合水的排除玻璃和耐火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5 个别组分的挥发各组分相互作用并形成硅酸盐的反应玻璃熔制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五个阶段,即硅酸盐形成、玻璃形成、澄清、均化和冷却成形等。

现将这五个阶段的特点分述如下:(1) 硅酸盐形成阶段硅酸盐生成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

料粉的各组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粉料中的主要固相反应完成,大量气体物质逸出。

这一阶段结束时,配合料变成由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组成的不透明烧结物。

大多数玻璃这个阶段在800~900°C时完成。

(2) 玻璃形成阶段由于继续加热,烧结物开始熔融,低熔混合物首先开始熔化、同时硅酸盐与剩余的二氧化硅相互熔解,烧结物变成了透明体,这时已没有未起反应的配合料,但在玻璃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气泡和条纹,化学组成和性质尚未均匀一致,普通玻璃在这个阶段的温度约为1200~1250°C之间。

玻璃工艺学-玻璃工艺学原理

玻璃工艺学-玻璃工艺学原理

在玻璃工艺制备过程中,智能化和自动化 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 和产品质量。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跨领域合作与创新
未来玻璃工艺学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发展,推动绿色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应 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玻璃工艺学将与建筑、家居、艺术、科技 等领域进行更广泛的跨领域合作与创新, 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产生原因可能是成型温度过低 、冷却速度过快或应力过大等 。解决方法包括提高成型温度 、控制冷却速度以及减小应力 等。
产生原因可能是模具设计不合 理、成型温度过高或冷却不均 匀等。解决方法包括优化模具 设计、降低成型温度以及改善 冷却条件等。
产生原因可能是原料不纯、熔 化不良或模具磨损等。解决方 法包括提高原料纯度、加强熔 化过程控制以及定期更换模具 等。
06
热处理技术与设备
热处理目的和原理
改善玻璃的机械性能
通过热处理,可以消除或减小玻璃的内应力,提高玻璃的强度和 韧性,从而改善玻璃的机械性能。
调整玻璃的光学性能
热处理可以改变玻璃的结构和成分,进而影响其光学性能,如透过 率、折射率等。
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通过热处理,可以使玻璃表面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其 耐腐蚀性、耐候性等化学稳定性。
03
高效保温技术
高效保温技术是指通过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或结构来减少热量损失的
一种技术。在玻璃熔窑中采用高效保温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和提高生产效
率。
05
成型加工方法与设备
成型方法分类及特点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源自压延成型将熔融的玻璃液通过压 延机的两个压延辊之间 的缝隙,经压延和拉伸 形成具有所需截面形状 的玻璃带的过程。该方 法适用于生产平板玻璃 、压花玻璃等。

《玻璃工艺学》教学大纲

《玻璃工艺学》教学大纲

《玻璃工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玻璃工艺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玻璃的基本性质、组成、结构、制备工艺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玻璃工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玻璃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玻璃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玻璃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掌握玻璃的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熟悉玻璃原料的种类、性质和选用原则。

掌握玻璃的熔制、成型、退火等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及原理。

了解玻璃的深加工技术和应用领域。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玻璃的性能要求进行合理的配方设计。

能够分析玻璃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能够初步设计玻璃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

具备一定的玻璃性能测试和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玻璃的概述1、玻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明确玻璃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玻璃与晶体的区别。

熟悉玻璃的分类方法,如按照成分、用途、性能等进行分类。

2、玻璃的发展历程回顾玻璃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玻璃到现代玻璃工业的演变。

介绍国内外玻璃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玻璃的组成与结构1、玻璃的组成介绍玻璃中常见的氧化物成分,如 SiO₂、Na₂O、CaO 等。

讲解玻璃组成对性能的影响规律。

2、玻璃的结构阐述玻璃结构的两种主要学说: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分析玻璃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三)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1、玻璃的物理性质讲解玻璃的密度、折射率、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等物理性质。

分析影响物理性质的因素。

2、玻璃的化学性质介绍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性等化学性质。

探讨提高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方法。

(四)玻璃原料1、主要原料介绍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等主要原料的性质和作用。

玻璃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玻璃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玻璃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玻璃工艺学课程编号:16118540学时/学分:40/2.5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建筑材料方向。

本课程主要讲授玻璃组成与结构、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能、生产工艺过程及设备、玻璃制品的生产和加工工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玻璃的结构与性能、生产制备的工艺过程和设备,掌握玻璃及制品生产工艺路线选用的基本原则和产品质量控制原理与方法。

熟悉玻璃生产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熟练进行工艺方案选用、工艺装备选用,具备参与生产线和车间平面布置设计的能力,分析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4研究: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具备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能够根据材料研究的需求选择不同设备、工艺条件、操作过程,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材料研发、设计、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指标点6.1: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材料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理解玻璃的组成、结构、性能、制备与加工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玻璃的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等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

3.具备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评价合理性、开展实施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简述玻璃熔制的五个阶段。

答:玻璃的熔制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硅酸盐形成、玻璃形成、澄清、均化和冷却成形。

3、简述玻璃澄清原理。

答:化学澄清机理是化学澄清剂应在较高温度下形成高分解压(蒸发压)即在熔化的配合料排气过程基本结束而熔体的黏度足够低时,即可使气泡足够大是的速度上升。

物理澄清的机理要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而机理也不同:
①降低的方法,人们根据需要与可能总要设法将温度升高,既可以加大澄清气体的分压,使气泡长大;又可以降低熔体飞黏度以使气泡上升,使气泡能快速的从玻璃中逸出,总之是达到气泡快速离开玻璃的目的。

②利用玻璃液流的作用。

是从温度控制和窑炉的结构上采取措施,使玻璃液流能将玻璃熔体(按一定的容积计算)尽可能长时间地在熔体表面受到尽可能高的温度作用。

③采用机械法搅动熔体,如用湿木头人工鼓泡或人吹入气泡,可使熔体剧烈运动,目的主要是使熔体受热均匀、化学均匀和排气,对消除作用不大。

④通过声波或超声波将能量传到分子范围而使其产生强烈运动,从而加速熔体中气体的扩散,促使气泡核的形成,这有助于熔体中的气体的排出。

⑤采用真空或加压的方法是将熔体上的压力降到极小可使气泡长大,加速气泡上升,而按照亨利定律还有减少熔体中气体含量的作用。

⑥在使过饱和熔体排出气或避免熔体到达到过饱和的各种方法中,使玻璃熔体析晶后再熔化
一次,此方法在析晶时可形成大量的气泡核,而且由于溶解度条件的改变使气体排出形成气泡。

4、熔制过程中,炉内气体、气泡中气体及溶解在玻璃中的气体平衡如何?
答:其中大部分气体将逸散与空间,剩余的大部分将溶于玻璃液中,少部分还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于玻璃液中。

在析出的某些气体中也有某些气体和玻璃液中的某些成分重新形成化合物。

5、影响玻璃熔制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答:玻璃的组成、原料的性质及其种类的选择、配合料(粒度、水分、气体率、均匀性、碎玻璃)、投料方式、加速剂、熔制制度(温度、压力、气氛)、玻璃液流、炉窑和耐火材料、熔制工艺改进等因素。

6、在澄清过程中,可见气泡排除有哪两种方式?并加以解释。

①降低的方法,人们根据需要与可能总要设法将温度升高,既可以加大澄清气体的分压,使气泡长大;又可以降低熔体飞黏度以使气泡上升,使气泡能快速的从玻璃中逸出,总之是达到气泡快速离开玻璃的目的。

②利用玻璃液流的作用。

是从温度控制和窑炉的结构上采取措施,使玻璃液流能将玻璃熔体(按一定的容积计算)尽可能长时间地在熔体表面受到尽可能高的温度作用。

③采用机械法搅动熔体,如用湿木头人工鼓泡或人吹入气泡,可使熔体剧烈运动,目的主要是使熔体受热均匀、化学均匀和排气,对消除作用不大。

④通过声波或超声波将能量传到分子范围而使其产生强烈运动,从而加速熔体中气体的扩散,促使气泡核的形成,这有助于熔体中的气体的排出。

⑤采用真空或加压的方法是将熔体上的压力降到极小可使气泡长大,加速气泡上升,而按照亨利定律还有减少熔体中气体含量的作用。

⑥在使过饱和熔体排出气或避免熔体到达到过饱和的各种方法中,使玻璃熔体析晶后再熔化一次,此方法在析晶时可形成大量的气泡核,而且由于溶解度条件的改变使气体排出形成气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