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委婉语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委婉语研究综述(王丹 20084598)摘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委婉语的定义和功用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委婉语的现状以及目前委婉语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委婉语定义功用研究现状研究方向引言:委婉语是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委婉语。
委婉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并且使用范围和社会功能在不断扩大:维持语言禁忌的施使和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
委婉语中可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
委婉语的使用也反映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和语域、语体差异等言语交际规律。
一、关于委婉语定义的研究关于委婉语的定义,国内各学者一直都有争论。
1989年,伍铁平教授将利用语义模糊构成的委婉语归纳为四类:1、利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
例如在中国用“红灯区”泛指“一切娱乐场所的汇集地”。
2、利用同属一个集合的模糊程度大的词语婉指模糊程度小的词语。
3、利用不属于一个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
4、利用一个精确词语婉指另一个精确词语。
委婉语的实际应用,从语义学的分类情况来说,其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但其联想意义的应用亦是非常重要。
Leech(1974)认为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应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应属于联想意义。
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的邵军航在他的《委婉语的定义》(2008年)一文中则这样定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或言语现象,委婉语应该有其表达或描述的对象;作为对某些表达的替代,委婉语应该有其被选择的原因或动机;作为一类语言或言语现象,委婉语应该有区别于其他范畴的特点及表达的手段或方式。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李军华教授在《关于委婉语的定义》(2004年)一文中也指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委婉语的“语”,其表现形式可以是语音、语词和语句, 可以体现在语词、语句甚至语篇的不同层面上;“委婉”可理解成由语言手段和言语手段构成的种种方式、技巧。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束定芳,庄智象)
目录 结论 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一)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1.理论研究薄弱2.师资质量不高3.教学 资源匮乏4.教学理念落后5.应试倾向明显6.权、钱干扰严重(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三)外语 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本体论研究2.实践论研究3.方法论研究4.教师发展研究第一章 当代外语教学 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第一节 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一)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二)学习过程的研 究第二节 语言使用研究和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第三节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第四节
插图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 (一)外语教学所涉及的重要因素和学科 由于语言的特殊性,几乎可以这 样说,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有可能对语言教学产生影响。这里我们所说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因素与学科仅指与外语教 学密切相关并直接产生影响的因素和学科。 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和语言使用,如何教语言必然涉及到人 们对人类语言和语言活动本质的认识。因此,把人类语言和语言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 就成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相关学科。其中,担负着对人类语言进行描写、分析和解释任务的语言学更是外语教学相关 学科中的一门关键学科。语言学分支学科之一的心理语言学由于其研究的重点是人类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的心理 机制,因而与外语教学有着更为特殊的紧密关系。 外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既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 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又对教育学有着特殊的要求。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外语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师资培训、大 纲制定、教材编写、外语测试等都对外语教学活动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外语教学环境,编写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层次学校外语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针对国外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成果,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方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整体而言,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水 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许多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教学理论还比较陌生,加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外语教 师参加理论进修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语教师的视野,影响了外语教学实践水平的 发挥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与其他学科和母语教学相比,外语教学有着非常特殊的教学环境、教 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因而需要我们设计出适合外语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因此,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研 究外语教学和其它课程,尤其是同母语教学相比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探讨外语教与学的最佳途径。 外语教学理 论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过程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搞清这个问题,又必 须弄清语言是什么、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的问题,因此 属于本体论的层次。 在充分了解了外语教学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对外语教学活动的具 体实施原则和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测试等 等。我们把这些问题的研究称作实践论层次。 第三层次的研究属于方法论层次,主要是对外语教学实践的途 径、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既要从理论层次描述外语教学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步骤,还要对课堂教学的 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出建议。
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
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交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谈话通常是由一串互相关联的话语组成,否则就不合情理。
谈话的双方至少要抱着合作的态度,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在谈话过程中,目标的变化与否,参与者有较大的自由,但在每一阶段,总有一些可能的会话举动会被认为不合适而遭到排斥。
因此,需要提出一个初步的原则使谈话进行下去。
1975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格赖斯就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提出了具体准则,确立了四个范畴:数量准则——1.使你的话语(交谈的当前目的)如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2.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
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要清晰。
1.避免含混不清。
2.避免歧义。
3.要简短。
4.要有序。
(Grice 1975:45-46)以上四条准则描述了一个合理、有序的会话过程,如果交际的参与者严格按照此准则,就能达到顺利交谈的目的。
实际交际并不总是直来直去,多数情况下我们接触到的是话语的间接使用过程,需要我们从表面的话语结构中去估量和判断出话语的间接意思。
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合作原则。
我们上面也提到合作原则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对人们实际行为的描述,它不应被视为一种规范。
束定芳在《现代语义学》中说:“这些准则并非说话的规则,而是人们在话语交际中所假设的使话语得以进行的一种底线,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基础。
”因此,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违反它所造成的“会话含义”,也就是话语中所包含的间接意思,即“言外之意”。
格赖斯概括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四种情况:交际者悄悄违反第一条准则;交际者公开宣称不遵守合作原则;交际者无法遵守某条准则,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和其他的准则产生抵触;交际者故意违反某一准则,并让听话者体会到这一点。
第四种是格赖斯最关心的,也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
说话者处于自身的动机或某种理由,常常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以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
跨文化交际参考书目
《跨文化交际》课程重要参考论文及著作目录著作类1.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毕继万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
2.陈原:《社会语言学:关于若干理论问题的初步探索》,商务印刷馆,1984年。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4.法斯特:《体态与交际》(孟小平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5.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7.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8.高慎盈:《体语之谜》,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9.耿二岭:《体态语概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10.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顾建光:《文化与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15.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16.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3年。
17.季羡林、张光璘:《东西文化议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
1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0.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2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
2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23.刘丹霞:《跨文化交际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年。
现代外语教学
现代外语教学《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束定芳庄智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第一章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第一节:.从研究如何教到如何学1.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 individual difference 个人差异语言潜能language aptitude 有Carrol 和 Sapon1959.2.学习过程的研究从CA contrastive analysis 对比分析到EA error analysis错误分析再到IL 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样一个过程。
研究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1)原有知识:母语知识;对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2)学习者策略研究: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学习者策略的分类;学习者策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影响学习者策略使用的因素。
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第二节语言使用研究和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第三节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P8陈述性知识knowing that,程序性知识knowing how.交际能力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 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
交际教学法主要有一下两方面的理论基础:(1)语言交际理论:语言是由其基本单位组成的体系;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语言结构反映其功能和交际用法;语言的基本单位并非仅是语法和结构特征,而是体现在话语中的功能和交际意义中的范畴。
(2)学习理论:交际原则,真正涉及交际活动的,提高学习效率;任务原则,语言用来完成任务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意义原则,学习者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加快学习过程。
Using the language tolearn。
Hymes 对能力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而是使用。
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我们这里提语言教育,因为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的学习,而且是学生整个知识结构和人格修养的调整和完善。
英语词汇的演变
英语词汇的演变2019-10-22【摘要】英语经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发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等的⼤量涌⼊,英语的词汇变的越来越丰富,成为世界性的语⾔。
英语顽强的⽣命⼒是因其兼收并蓄的包容吸纳了多种词汇的结果,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在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意义词消亡、产⽣和的不断演变,本论⽂探求了英语词汇演变的主要原因及词义范围从空间⽅向上的演变趋势。
【关键词】词义演变;原因;演变趋势1.引⾔⽆论是美国英语还是英国英语都是如此,英语新词主要是利⽤语⾔既有的形式同过构词⽅式产⽣的,从形态结构上来看,现代英语主要通过词缀法,合成法,逆成法,混成法,转化法,外借法就此获得新义等⼿段来扩⼤英语的词汇量。
⾄今,英语的全部词汇量已达到⼀百多万个,每年还以⼀万多个新词的速度继续扩展。
这使得英语成为世界公认的词汇最丰富的语⾔。
2.词汇演变的原因2.1 历史原因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是与社会⽣产⼒和⽣产关系息息相关,任何⼀次重⼤社会变⾰都会在语⾔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作为世界性语⾔的英语,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早期现代英语及现代英语四个阶段的发展,期间英语的语英语发和词汇发⽣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2.2 ⼼⾥原因语⾔可以⽤来表达⼈们的思想,交流感情,传递内⼼得情感。
⼈们的思想情感发⽣了变化,⼼理状态通过语⾔表达出来,词语也必然发⽣变化,这就是影响词义演变的⼼理原因。
英语中因⼼理因素引起词义的演变在委婉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们放弃⼀个禁忌词的同时会找到⼀个词语在填补这个空。
2.3 语⾔原因以上提到的三个原因均为外部原因,即语⾔以外的因素导致词汇意义变化。
语⾔原因⼜称为内部原因,指的是英语中存在省略的趋势。
例如,第⼀个词语代替整个词语的意义的有“private”这个词除了“个⼈的”意思外同时还可以指短语“private solider⼠兵”这个词的意义;“telegraph”之前写做“electric telegraph”,现在⽤“telegraph”这⼀个词表⽰电报的意义。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
2004年第3期 外 国 语 总第151期 No.3, May 2004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126文章编号:1004-5139(2004)03-0026-09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摘 要:传统的修辞理论把隐喻和换喻作为两个并列的修辞格。
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有重隐喻而轻换喻的倾向。
许多隐喻理论常常把换喻作为隐喻的一个种类。
本文从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等角度对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
作者指出,隐喻与换喻都是人类的认知手段,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换喻常常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隐喻根据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换喻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源域事物特点向目标域事物映射的过程,而换喻的理解主要是根据喻体的特点来确定实际所指的对象。
从功能上来说,隐喻和换喻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隐喻因为以此代彼,因此更能创造“诗意”和“意境”,也更具认知价值。
而换喻主要是以事物的某一特点替代该事物,因此其主要功能为指称。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功能;运作机制;差别Metaphor and Metonym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SHU Ding-fang(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treated as two different figures of speech in traditional rhetoric. In modern theories of metaphor, metonymy is often regarded as a subtype of metaphor and gets a bare m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wo important phenomena in terms of their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working mechanisms. While recognizing their similarities in certain respect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y are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ognitive devices, with metaphor involving things from two different domains and metonymy involving the properties of something and its special relations with other things. Metaphor is cognitively more useful since people often create metaphors to understand a relatively less well-known domain of things in terms of things from relatively better-known domains. As metonymy basically involves using a special property of something or its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things to refer to it, its major function is to help the hearer to locate or recognize the referent and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metaphor; metonymy; cognitive functions; working mechanism; difference引 言本文讨论的“换喻”,也被称为“转喻”,包括汉语修辞格中的“借代”和“借喻”,相当于英语中的“metonymy ”,但也包括“synecdoche ”(提喻)。
《“语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义学”课程教学大纲》《“语义学”课程教学大纲》--------------------------------------------------------------------------------Ⅰ 说明部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语义学英文名称: Smantics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无固定教材参考书:《现代语义学》,束定芳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王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语义学》,徐烈炯编著,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2版《汉语语义学》,贾彦德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年。
《现代汉语语义学》,詹人凤编著,商务出版社,1997年《语义学导论》,伍谦光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现代汉语词义学》,曹炜编著,学林出版社,2001年《实用汉语语义学》,陆善采编著,学林出版社,1993年John Lyons,Linguistic Seman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Cruse, D. Alan (1986).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UPFrawley, William. (1992). Linguistic Semantics. Hillsdale, NJ: 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Grice, H. Paul. (1981). ‘Presupposition and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In Cole (1981:183-98)Hurford, James R., and Heasley, B. (1983). Semantics: A Coursebook. London and New York: CUP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Reveal about the Mind .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Leech, Geoffrey N. (1974). Semantics.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Wierzbicka, Anna (1992). Semantics, Culture and Cogn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OUPSaeed, J. I. 1997.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其中讲授学时: 32 实践学时:4学分: 2学分。
毕业论文引用及参考文献格式(重点注意)
引用格式及参考文献说明为了便于大家熟悉引用及参考文献格式,我们假设在下面论文中会引用到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的著作或文章内容如下(纯属虚构)。
刘德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10年内有望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引自《中国经济展望》,南阳世纪龙出版社,2016年,第99页。
)张学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耀眼成功,中国尤其是南阳在英语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丝毫不逊色.” (引自“南阳英语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南阳万德隆大学学报》,2016年,20卷第3期,第99-100页。
)黎明:“英语几乎贯穿于各个级别的教育,从小学直至大学,说它关系每一个中国学生毫不为过。
" (引自《变化中的英语教育:英语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许文虎译,南阳卧龙岗出版社, 2019,第250页。
)郭富城:“南阳师范学院已向社会输送数万名双语人才,很多毕业生奋斗在促进南阳和外界合作与交流的第一线;因此,荣誉属于所有为促进南阳英语教育而辛勤耕耘的英语老师们,没有他们的辛劳,以上成绩难以为继。
" (引自“南阳英语教育的成就",南阳万德隆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第10-12页。
)格式一:直接引用型(带双引号,必须注明[序号: 页码],标注于作者姓之后或引用原话之后皆可)1。
Introduction1.1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Study1.1.1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1。
1。
1.1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Nanyang“With the furthera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with globalization quickening its pace, China has overtaken Japan a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and is en route to becoming the largest one in about a decade”, says Liu [1: 99](均位于句号以内). Meanwhile, as Zhang observes,“In parallel with the glittering success of China’s economic boom,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that in Nanyang, is no less impressive"[2: 99—100]。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就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介绍。
第一章是对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重要理论主张作简要回顾。
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渊源关系和理论差别做了对比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介绍和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第三节重点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主张。
第二章简要讨论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主张,包括意义本质的看法,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与人类认知的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与一般语义学主要的差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因此不同。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有关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第一节讨论了什么是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有关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及其局限性。
根据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以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所有的范畴都属于这一类型。
因此这样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还存在很多缺点。
第三节现代范畴理论。
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家族相似性为人们重新认识范畴的本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
本节还主要讨论了原型理论。
第四节范畴层次理论,主要介绍了基本层次的概念、事物的分类与基本层次的特点和基本层次词汇表达的特点。
第五节范畴化的原理。
对于范畴化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名称论,现实论和概念论。
本节主要讨论了本质主义理论。
最后一节是范畴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及其应用,分别就范畴化与语言表达,原型理论与词义,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讨论。
语义学
《语义学》课程纲要授课人:束定芳课程描述本课程旨在使学生(1)了解语义学的发展过程和现代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具备阅读和理解现代语义学文献的能力;(3)具备从事部分语义学课题研究的能力。
课程内容(1)语义学的发展过程(2)现代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3)词汇语义学(结构部分)(4)词汇语义学(认知部分)(5)句法与语义(6)句子语义学(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授课方式教师授课、课堂讨论与教学实践调查等结合。
考试形式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占总成绩的20%;学期结束每位学生撰写一篇6-8页的论文(字体小四,行距1.5倍),占总成绩的70%。
学期论文教材束定芳编著 2000《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Saeed, J.L. 1997. Semantics. Blackwell.主要参考书目Allwood, J. , L.-G. Andersson & O. Dahl. 1977. Logic in Linguis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ruse, D.A. 1986.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ruse, D.A. 2000. Meaning in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De Swart, H. 1998.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CSIL Publications.Standford, California.Hurtford, J.R.& B. Heasley. 1983. Semantics: a courseboo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Lappin, G.(ed.) 1996.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 Blackwell.Larson, R. & G. Segal. 1995. Knowledge of Meaning. The MIT Press Leech, G. 1974. Semantics. Penguin.Ludlow, P. (ed.) 1997.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MIT Press.Lyons, J. 1977. Semantics (2 volum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 1995. Linguistic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R. 1981. Semantics.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 F. & H,-J. 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gman.刊物:《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束定芳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 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隐喻的认知功能:(1)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2)隐喻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3)隐喻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4)隐喻作为类推说理的手段。
关键词:隐喻;认知;概念系统;类推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1)02-0028-04 一、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
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
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根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的核心概念,对人们日常思维和谈话有很大影响。
例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网络化成了人们现代生活中的新景象,“信息高速公路”也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隐喻主题”(metaphor theme)。
请看以下从美国报刊杂志上摘取的有关电脑网络报道的新闻标题和内容:(1)Prime minister rides the info2highway(2)White House counts two million cyber2 tourists(3)A T&T stalled on the info2highway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highway(公路)成了“电脑网络”隐喻中的一个中心概念,它是组织人们有关信息服务的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下面,我们再通过TIM E IS MON 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在现代英语中的表达词语,来了解隐喻概念是如何影响和操纵人类的日常活动的:(4)a.Y ou are wasting my time.b.I donπ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c.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days?d.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e.Iπ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f.I donπt have enough time to spare forthat. ……以上这些句子中包含了TIM E IS MON EY (时间就是金钱),TIM E IS A L IM ITED RE2 SOU RCE(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TIM E IS A VAL UABL E COMMODIT Y(时间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等隐喻概念。
束定芳
束定芳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主编,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长。
同时,担任海外语言学核心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TESOL Quarterly编委。
198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至1998年7月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研修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修一年。
2000年2月至2000年8月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讲授课程
1996年起开始为研究生开设《现代语义学》和《外语教学理论》等课程
学术成果
专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现代语义学》(2000)、《隐喻学研究》(2000)、《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2004)等;
编著:《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2)、《语言的认知研究》(2004)、《外语教育往事谈——第二辑》(2005)、《认知语义学》(2008)、《中国国外语言学研究》(2009)、《隐喻与转喻研究》(2011)等;
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资助。
个人荣誉
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
语义学-第一章-汉语言文学本科课件概要
9.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 版社1996年版。 10.[英]杰弗里· N. 利奇《语义学》(李瑞 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1.马清华《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 版社2000年版。 12.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 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法]A. J.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 梓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听到一句话,我们怎么了解其中的意思呢?一般 地,我们要了解词汇和语法,也要了解说话时的 社会背景、心里状态。 白居易《长恨歌》有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中的“恨”是什么意思? 从词义看,这“恨”的指的不是仇恨,而是愁苦 之情;从句法结构上看,此“恨”不是一般的恨, 而是有特定范围的;从上下文和语境看,这两句 话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把 这三层关系都弄清,这是语义学的要求。
一句话还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它的意义。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在地理学家看来,这是谈论摆在眼前的鲁国面貌; 在历史学家看来,这是比拟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 过程;而从哲学家看来,这却是描绘宇宙间万事 万物变动不居的特征。哪种说法对呢? 正所谓“一千人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跟 中国的红楼梦一样,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 到的是淫;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 乱;韵律学者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 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感受就 各异。
汉语语义学
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2.总 学 时:36. 1.学 分:2分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本课程以贾彦德编 著的《汉语语义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主 教材。
汉语词汇学书目
汉语词汇学书目孙常叙(1956)《汉语词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陆志韦(1957)《汉语的构词法》北京:科学出版社周祖谟(1962)《汉语词汇讲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杨书忠(1972)《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北京:北京出版社李行健刘叔新(1975)《词语的知识和运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沙夫著罗兰、周易译(1979)《语义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朱星(1981)《汉语词义简析》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任学良(1981)《汉语造词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寿康(1981)《构词法和构形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孙良明(1982)《词义和释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张永言(1982)《词汇学简论》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武占坤王勤(1983)《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刘叔新(1984)《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葛本仪(1985)《汉语词汇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周荐(1985)《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北京:语文出版社郭良夫(1985)《词汇》北京:商务印书馆李伯超选编(1986)《汉语语义学论文集》(上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杰弗里"利奇著李瑞华等译何兆熊等校订(1987)《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苏宝荣宋永培(1987)《古汉语词义简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赵克勤(1987)《古汉语词汇概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潘允中(1989)《汉语词汇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蒋绍愚(1989)《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许威汉(1992)《汉语词汇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张绍麒(1992)《语词符号结构探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王力(1993)《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高守纲(1994)《古代汉语词义通论》北京:语文出版社周荐(1994)《词语的意义和结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刘叔新(1995)《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周荐(1995)《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北京:语文出版社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符淮青(1996)《汉语词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葛本仪(1997)《汉语词汇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苏新春(1997)《汉语词义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詹人凤(1997)《现代汉语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贾彦德(1999)《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史锡尧(1999)《语法"语义"语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徐国庆(1999)《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束定芳(2000)《现代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许威汉(2000)《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太原:书海出版社曹炜(2001)《现代汉语词义学》上海:学林出版社葛本仪(2001)《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张志毅张庆云(2001)《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苏新春(2002)《汉语词汇计量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章宜华(2002)《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刘中富(2003)《实用汉语词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曹炜(2004)《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符淮青(2004)《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周荐(2004)《词汇学词典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语义学 何英玉编
《语义学》何英玉 2005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论文集1.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束定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根据语义学近100年来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我们可以把语义学研究概括为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约1885年至1880年(二)词源学阶段约1880年至1930年(三)结构主义语义学阶段约1930年至1962年(四)多元化阶段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今的阶段。
第四阶段,即现代语义学阶段,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多学科、跨学科、多维度和多层次。
其中多维度指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种语义现象进行阐述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语义现象,揭示原来不为人们所知晓的事实。
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就是从语言与人类思维的相互作用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很好的尝试。
现代语义学发展的主要领域与发展趋势(1)词汇语义学现代词汇语义学除了继续关注传统研究课题(其中传统词汇语义学实际上是一种词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意义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等等。
结构主义阶段的词汇语义学主要研究意义的分解,即义素分析和意义的结构关系,特别是意义的聚合关系,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语义场等和组合关系,如搭配、选择限制等)外,尤其重视词汇意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词汇意义与认知、词汇与句法的对接等等。
词汇是集语音、句法和概念于一身的特殊的语言单位。
(2)句子语义学研究 a.形式语义学 b.言语行为理论 c.含义理论(3)话语意义研究2.语义学与词典编撰郑述谱《辞书研究》1987.5正如专家们指出的,一个词的使用范围越宽,那么它的含义也就越空。
3.语言理据探究严辰松《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英国语言学学者Stephen Ullmann 是最早对语言理据展开详细讨论的人。
它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词的理据性主要有三类:语言理据(拟声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
注:Ullmann, Stephen.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f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2.词的语义理据通过将词的基本语义加以引申或转喻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