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9_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
3”的处所。 “名2”单指时不产生歧义
26
(十一) 名+ (不/没/没有)+动
鸡不吃了
小李没发现(有歧义)
甲:孩子不吃了 小李没有来(“名”是施事) 乙:烤鸭不吃了 衣服没找到(“名”是受事)
6
语法组合歧义
④ 结构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
现代战争小说
a.
偏
正
b.
偏
正
他们三个一组
a.
主
谓
b.
主
谓
7
语法组合歧义
有的时候,结构层次的不同要在第二层才能显现出来。 如:打死老虎的人
打死老虎的人
a. 偏
正
述
宾
述补
打死老虎的人
b. 偏
正
述
宾
定中
8
语法组合歧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短语歧义的产生,既涉及到结 构层次方面,也涉及到结构关系方面。
甲组“数量”只能修饰“名1”,乙组“数量”只能修饰
20
(五)动+了+数量 + 的 + 名
a.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述宾
a.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述宾
定
中
定中
定
中
定中
b.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定中 述补
定中
b.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定中 述补
定中
甲: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 死了三天的狗(定中关系)
乙: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产生歧义的条件:
同(十一)。即: 1. “名”表示人或事物。 2. “动”是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既能由“名”发出,
语义学视角下的汉语歧义现象论
,
揭示引起歧义的因素 ; 第二 , 剖析歧 义的影响 ; 第
2 .一词 多音 引起 的歧义 例如 ,“ 这个人 还欠 款 1万元 ” 。在 这个 例子 中 ,
“ ” 还 如果读成 “ 6” 那么就 表示这 个人 目前 仍然欠 hi , 款1 万元 ; 但如果读成“h O ” 就表示这个人 目前已 un , 经偿还完 了 1 万元欠款 。 在汉 语 中有很 多词都有多个
李 群
( 德 职业 技 术 学 院 中 文 系 ,福 建 宁 福安 3 50 ) 5 0 0
摘
要 :汉 语 中存 在 着 许 多歧 义现 象 ,从 语 义 学 角 度 分 析 ,这 些 歧 义 现 象 的成 因具 有 类 型 化 特 征 。 同
时 ,汉语 的歧 义 现 象 既 有 积 极 作 用 , 有 消 极 影 响 。通 过 语 义 学 视 角 的 审 视 ,我 们 可 以消 除 汉 语 中 的 消 极 歧 又
读 音 , 同 的读 音 意 义 也不 同 , 果 产 生 了语 音 歧 义 。 不 结
三 , 到 消 除歧 义 的途 径 。 找
一
、
汉语歧 义现 象的成 因
歧义现象主要发生在句子层面 ,主要 是指一个 句
子 的 含义 不 明确 ,模 棱 两 可 ,可 以 引 起 两 种 或 者 两 种
汉语 也 不 例 外 。 作 为 一 门历 史 演 进 过 程 较 长 、复 杂 程 度 较 高 的 语
1 .同音字 引起 的歧义 例如 , 某人 问另一个 人 说 :“ 问您贵 姓? 对方 请 ”
回答 道 : 免 贵 姓 y 。” 这 个 例 子 中 ,“ 矗 可 以是 “ 在 y”
作 者 简 介 :李 群 (9 4一) 女 , 建 福 鼎 人 ,宁德 职 业技 术 学 院 中文 系 讲 师 ,研 究方 向 :现 代 汉语 研 究 17 , 福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在这句话 中 , 一种指代的是其他人 , 没有人认识这 个老 婆婆, 不知道老 婆 婆从 何 而来 , 另一 种 指代 的是 老婆 婆 自 己, 老婆婆到 了一个陌生 的地方 , 不 认识 任何一个人.
( 2 ) 结构关系造成的语 义歧义 “ 下雨天 留客天 留我不 留” 是 大家耳熟 能详 的一 一句话 .
汉语 中的歧 义现象存在 于不同角度 、 不 同层 面 , 是 一种 约定俗称 自然 产生 的现象 , 因此我们应该 总结其 原因 , 才 能
够找到避免歧 义的策略.
在 这句话的断句 中, 因为语 义关 系曾经产 生过不同的理解 . 第一种是 : “ 下雨天 ( , ) 留客 天 ( , ) 留我不 留 ( ? ) ” 第一
种是 “ 下雨 天 ( , ) 留客 ( 。 ) 天留( , ) 我不 留( 。 ) ” 第三 种是 “ 下雨天 ( , ) 留客天 ( , ) 留我不 ( ? ) 留( 。 ) ” 这种语 言结构 由
2 . 1 汉语 中的歧 义分类
于标点符号位 置的不 同 , 产生 了很大 的语言歧义. ( 3 ) 所属关 系不 同造成 的歧 义 所属关 系是愈发 结构 中比较 常 见 的一 种歧 义现象 , 其 体 现在语句 中 , 给人 以不 同的理解 , 却十分容易被人忽略.
例如: 这 是 小 白的 画 .
歧 义分类的种 类有 很多 , 其不仅体 现在音色方面 , 还体
现在形 与意上 , 造成 了人们理解 的不便 . 2 . 1 . 1 语音歧义 ( 1 ) 同音词可 能会 造成语 音 歧义 , 这 是 由 于上下语 句 没有 连接或者是出现断层的原因造成 的. 例如 : 她 的工 作是 管财物/ 财务 ( c a i W t 1 ) 的.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一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Breal在1893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年,Breal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StudiesintheScienceofMeanin 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2008-06-24 11:56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一、多义句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
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做多义词,那么一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做多义句。
多义句有两种:1.句子里有某个(些)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相应的就成了多义句,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另一种意思是说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的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语法上的多义句,例如:“反对的是少数人。
”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 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这个句子不止一种意思,跟“反对”这个具体的词的意义无关,因为我们把“反对”换成别的动词,句子还是可能两种意思。
例如:看的是病人关心的是她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援助的是中国相信的是傻瓜事实上,只要动词是双向的,句子都可能有两种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 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义句式分化为单义句式,那就说明我们在语法结构上找到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所在。
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乎: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以下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比较“在黑板上写字”(后简称S1)和“在家里吃饭”(后简称S2)的构造都是“在+MP+D+M,但是,这两个句子是有区别的。
S1可以变换为:把+M+D+MJPS2不能这样变换。
在S1里,“在+MP 表示的是人或事物(M)的位置。
在S2里,“在+MP表示的是事件(D+M 发生的场所。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汉语语法是汉语民族以及非汉语民族使用汉语过程中的一套语言习惯,包括构成汉语句子的词汇、词类和句法等,用来指导日常交谈。
它是汉语
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汉语语法系统的总结,是汉语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种
非常重要的产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语语法中的歧义分析,以便读者更深
入地理解汉语语法及其重要性。
汉语语法歧义分析是指在汉语语料中和发现歧义句子,并对歧义句子
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对汉语的深入研究,在汉语词汇
和句子结构规律中发现歧义的情况。
由于汉语词汇、语法句法等都有其内
在的规律,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单词和句子的歧义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出来。
歧义分析可以通过词汇、句法、句子结构等多种方式进行。
首先,词
汇分析是指确定和理解词汇的语义,从而揭示歧义句子的意思。
其次,句
法分析是指根据句子中的不同结构形式研究句子的意义,从而得到对歧义
句子的解释。
最后,句子结构分析是指研究句子结构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以及句子结构的可能歧义,从而获取歧义句的解释。
此外,歧义分析还可以根据文言语言的规律,通过复句分析和多种意
思表述来确定歧义句的正确理解。
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
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遇到歧义现象,即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或理解方式。
这种歧义现象在语言学中被广泛研究,因为它对于语言理解和语言处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包括词汇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
一、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的含义或解释。
这种歧义现象常见于多义词。
例如,“球”这个词可以指代体育比赛用的球,也可以指代地球。
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汇的意义可能会发生转变,导致歧义产生。
另外,词汇歧义还可能由于发音相似而产生。
例如,“花”和“话”在口语中容易混淆,造成交流上的困扰。
二、语义歧义:语义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短语在意义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这种歧义现象通常由于词语之间的关系模糊或语义结构不明确而产生。
例如,“我看见了她的孩子”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解释:我看见了她的孩子,或者我看见了她,她的孩子也在场。
这个句子的意义依赖于上下文的信息和语境的理解。
三、语用歧义:语用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短语在使用时可能具有不同的意图或表达方式。
这种歧义现象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境有关。
例如,“你可以关上门吗?”这个句子可以是一种礼貌的请求,也可以是一种命令。
这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发话人的语气、面部表情和上下文的背景。
四、处理歧义的方法:为了避免歧义产生,语言学家提出了一些处理歧义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通过上下文来确定词语或句子的具体意义。
上下文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表达的含义。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语音、语调和语气来传递更多的信息。
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语音和语调,它们可以用来强调或解释表达的意思。
此外,逐渐增加的语境信息和背景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
结论: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是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它使得语言更加灵活和丰富。
然而,歧义也可能导致交流上的误解和困扰。
了解和解决歧义现象对于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他人意图至关重要。
(完整版)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
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3。
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
施受关系不同.8。
词语辖域不同.9。
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11。
蕴含不同.12。
预设不同。
13。
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词引起的歧义,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
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
例如: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
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
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
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
例如:1、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交流中,它往往会引起误解,从而影响交流的有效性。
歧义是指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然而,目前,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汉语是一种思维而非文字的语言,运用一些抽象的文字来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
其次,在汉语中缺乏规范体系,同一词语之间和用语之间也没有严格的范围、条件和普遍性。
最后,汉语本质上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语言,由于不受外力抑制,语言变化非常快,而且地域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会使不同地区的说法出现细微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使用汉语时要格外注意不至于因歧义而产生误解。
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歧义的词语,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把握不同的意思。
同时,有必要加强对歧义问题的研究,使歧义词语尽量准确地使用,同时及时进行修正,减少对交流的干扰。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引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或短语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含义,这给人们的交流和阅读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及解决方案,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汉语歧义问题。
背景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出现,既与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汉语词汇量大,且很多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容易造成歧义。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语言的用法和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歧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也会对语言的解读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歧义。
具体解释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性:很多汉语词语具有多个含义,且这些含义可能在某些语境下都能成立,从而造成歧义。
例如,“老板骂你了吗?”中的“骂”既可以理解为责骂,也可以理解为口语中的谩骂。
2、模糊性:某些词语或短语的边界不清晰,其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导致读者难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他有点儿像老师”中的“像”可以表示相似,也可以表示比拟,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3、指代不明:当句子中出现代词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先行词,则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打了他的老师”中的“他”可以指代打人者,也可以指代被打的人。
影响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会对人们的交流和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歧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或误解,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其次,歧义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使其难以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此外,歧义还可能引发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困扰,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减少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语言学习: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减少歧义。
通过深入学习词汇的用法、搭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歧义的产生。
2、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作者:刘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汉语歧义现象举例
汉语歧义现象举例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汉语歧义现象。
比如说“咬死了猎人的狗”,哎呀呀,这到底是说那只狗把猎人给咬死了呢,还是说那是咬死过猎人的狗呀?你说神奇不神奇!
再举个例子,“他谁都不认识”。
哼哼,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理解成任何人都不认识他呀,就像那变化多端的天气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还有“开刀的是他父亲”,这是说他父亲被开刀呢,还是他父亲是那个开刀的医生呀?这可真是把人绕晕乎了呀!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说“我要去上课”,朋友居然问我“你是去给别人上课还是自己去上课呀”,哎呀呀,咋就理解偏了呢!这汉语的歧义啊,真是无处不在,时不时就给我们来个小插曲。
像这样的情况多着呢,比如“鸡不吃了”,这到底是鸡不吃东西了呢,还是人不吃鸡啦?简直像个脑筋急转弯!“关心的是她妈妈”,到底是谁在关心她妈妈呀,还是说关心的对象是她妈妈呀?这就好比走在迷宫里,一不小心就走错路啦!
汉语歧义现象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就像生活中的小魔术,时不时就给我们变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有时候它会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又能带来很多乐趣和意外。
不过呢,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也得注意,可别因为歧义闹了笑话或者产生误会哟!
总之,汉语歧义现象既让人头疼又让人觉得好玩,我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在享受它带来的奇妙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们的汉语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
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
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
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
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例句:甲:“请问您贵姓?”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
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例句:这个人好说话。
在这个例句中,“好”如果读作第三声的话,表明这个人好商量,不刁难人;如果读作第四声的话,表明那个人喜欢说话,一直说个不停。
汉语中有很多词都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混淆读音就易产生语音歧义。
3、重音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句:最好买一个。
在这个例句中,如果重音放在“买”上面,意思是指“要买一个,而不是借或其它的方式”;如果重音放在“一个”上面,则表示“只买一个就行了,无需多买”。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不同的重音表达了说话人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注意到这点,就会产生歧义。
(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词语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一般这些词的不同意义是有联系的。
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其常见,因为汉语中语素或词很多为多义。
词汇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例句:他已经走了。
在这个例句中,“走”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个是指“离开此处”,另外一个是“去世”,因为汉语中“走”可以作为“去世”的委婉说法来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词汇歧义。
2、同音异义引起的歧义例句:这儿的人多半是大学生。
在这个例句中,“多半”既可以理解为“超过一半”,说明数量;又可以理解为“大概、也许”,表示推测。
在这种情况下选用同音异义词易产生歧义。
3、同形引起的歧义例句:(1)他参军去了。
(2)这个班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例句(1)中,“参”读作“can”;在例句(2)中,“参”读作“cen”。
这是典型的同形字。
如果读者不掌握同形字就不能理解句子,因而产生歧义。
(三)、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指因语法关系或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种情况。
1、兼类词引起的歧义例句:抽屉没有锁。
在这个例句中,“锁”既可以指实体的锁,也可以指动作“上锁”。
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难以确定是哪种词性,就会产生歧义。
2、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句:这张照片里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
这个例句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结构关系。
一种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一种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
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不同的含义,因此会引起歧义。
3、领属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句:这是小明的照片。
在这个例句中,“小明的照片”既可以理解为照片是小明的所有物,又可以理解为照片上的人是小明。
这是一种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
4、指向对象不明引起的歧义例句:他刚转到这所学校,很多人都不认识。
在这个例句中,“不认识”的指向对象不明确。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他不认识很多人,也可以理解为很多人不认识他。
这种句子不表述完整的话就会产生歧义。
三、歧义的影响(一)、积极影响在言语表达中巧妙地利用歧义,无论是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还是语法歧义,都可以具有含蓄、凝练、曲折、生动的表达效果,能使听者感到饶有风趣,余味无穷,因此歧义作为一种创造幽默效果的手段在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
例如古代《笑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伙子是睁眼瞎(不识字),跟人打官司,他自称是瞎子。
审判官问道:“你一双明亮的青白眼,怎么说是瞎子?”小伙子回答说:“老爷看小人是青白眼,小人看老爷是糊涂的。
”这两句话的本意是:“你看我看得清,我看你看不清。
”但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你看,我是清白的;我看,你是糊涂的。
”这个故事正是利用了歧义,达到了绝妙的讽刺效果。
此外,在相声、评书、谜语等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歧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歧义固然有它的优点和用处,但是,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也有其缺点。
从表达的角度说,有歧义的语句容易引起误解,使交际受阻,甚至给表达者带来麻烦;从理解的角度说, 有歧义的语句容易背离表达者的原意,使认识走样,给理解带来偏差。
歧义的消极影响阻碍、限制我们的正常交际,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对歧义的分析和对其成因的全面探讨,把它的消极影响消除,使人们可以顺畅地进行交际。
四、歧义的消除为了不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我们必须对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歧义现象进行消除。
具体的消除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句内调整1、利用语音、重音例如前文中给出的例子:这个人好说话。
只要我们掌握了“好”的两种读音及其意义,在口语交际中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读音,歧义就可以被消除。
同理,说话时重音放置的不同位置也可以区别语义、消除歧义。
2、利用停顿就口语而言,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
例如:我讲不好。
这个例句可以有两种停顿方式。
一种是“我/讲不好”,表明不自信、不愿的态度;另一种是“我讲/不好”,表明了身份不合适的意思。
因此,停顿也对消除歧义有着显著的作用。
3、利用句式的变换例如“他倒了一杯水。
”是一个歧义句,既可以表示把水倒到杯子里,又可以表示把一杯水泼了。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句的句式变换为“他把一杯水倒了。
”,歧义就随之消失了。
4、利用语序的调整例如歧义句“两个学校的学生”可以调整为“学校的两个学生”,这样句子就不再有歧义,意思表达地清楚明确。
5、利用词语的增换例如:小明借了小刚一本书。
这句有歧义,我们不能确定小明与小刚谁是书的借出者,谁是借入者。
如果我们把这句加一个字,变为“小明借给了小刚一本书。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句外调整1、利用上下文语境例如“今天晚上不吃饭了”是有歧义的,因为在有的地区,饭指三餐;而在有的地区,饭特指米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消除歧义,譬如“今天晚上不吃饭了。
中午吃多了。
”与“今天晚上不吃饭了。
吃点面食吧。
”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截然不同的。
2、利用情景语境例如“我今天要做手术。
”这句有歧义的话结合不同的情景语境就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意义。
如果是一位医生说这句话,那他就是要给病人实施手术;如果是一位病人说这句话,那他就是要接受手术。
这样,歧义就被消除了。
当然,笔者的考虑比较有限,还有很多其他的消除歧义的方法,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消除歧义,促进交流。
五、结语歧义是一种普遍而且复杂的语言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引起歧义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原因,指出了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避免歧义的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歧义的积极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1] 高桂莲,陈颖,王海岩. 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1999(41).[2] 黄伯荣.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黄世平. 汉语歧义现象分析[J]. 科技信息: 科教视野,2007(35).[4] 康灿辉. 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