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9d0c3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3.png)
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研究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研究一、歧义研究的内涵1、歧义的定义:歧义是指一个句子在语义、语用上某处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解读,或某单一个字在上下文中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2、歧义的格式:歧义的格式主要有多值歧义、隐性歧义、变正歧义等。
二、歧义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1、多值歧义: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多值歧义,比如“挂”就可表示“悬挂”或“称号”。
2、隐性歧义:现代汉语中也有隐性歧义,比如“高”可表示“身高”或“智力”。
3、变正歧义:现代汉语中还有变正歧义,比如“他出去玩”,可以表示“他出去玩乐”,也可以表示“他出去工作”。
三、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的研究1、研究的目的: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歧义格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运用歧义格式,从而把语言中的一些模糊义、不明确性发挥出来,增加文字的凝聚力、含义丰富性,精辟传达原始的意图。
2、研究的方法:歧义格式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中歧义词语的归类分析;对歧义有关的语法规则进行初步研究;对广义语用学原理框架中歧义格式的总结分类;以及采用统计学等方法来概括统计歧义格式的出现频率和搭配情况等。
四、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的应用1、在写作中增加含义:由于歧义格式丰富了文章的表述,使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章,也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意义。
2、常见固定短语:歧义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大量使用,有些歧义格式甚至形成一些固定句式,比如:“一语双关;“新和老交替;“无言可对;“当真众口”等。
五、现代汉语歧义格式的研究的意义1、增强交流的意义:通过现代汉语中歧义格式的研究,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语言文本,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掌握现代汉语,从而改善语言交流。
2、提升文学创作精神:此外,歧义格式的研究也可以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教学提供思路,激发语言学习者的文学创作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学作品的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22190c233d4b14e852468bc.png)
疼 ,头不疼 。
社 含 。
语分别 是 “ 书”和 “ 杯子 ”的所 有者 , 这
时定 语 和 中 心 语 之 问 是 领 属 关 系 ;也 可
子, 我不愿 意当着人谈这 件事。( 稍停 )
( 严厉地 )我听说我在外边 的时候 ,你 这两年在家很不规矩 。 周萍:( 更惊恐 ) 爸, 没有的事 ,没
语 义指向 ,是 指一个成分与某 一成 分 发生直接 的语 义关系 ,句中某一成分
如果 语 义指 向不 明 ,就会 引起 句子 的歧 义 。例 如 :
三例都 只有一种切分 的可能。但语
法关 系上 ,既可以理解 为动宾关 系 ,也
可理解 为偏 正关系。因为 “ 出租” “ 学 习” “ 研 究”都兼 属动名词和动词 ,在
是充 当状语 ,句子都 只能作一种结构层
次 的分 析 。
语境歧 义是指说 写得 的表 达有 明确
的语 义内容,而 听者 在理解 时由于受语
( 5) A . 没有 , 做不好 的事情 。B . 没
有做 , 不 好 的事情 。A中 “ 没 有”作动 词 ,意思是 “ 什么事 都可 以做好” 。B 中作副词 ,意思是 “ 做 的都是好事 ”。
他功课” :但这句话也可 以理解为 “ 他 读英语不止一遍 了” ,这时跟 “ 又 ”发
生直接语义关系 的就是 “ 一遍 ”了。 ( 2)小 李有个 儿子 很骄傲 ( 可能 是小李很骄傲 ,也可 能是小李 的儿 子很
骄 傲 )。 ( 五) 语 境 因 素 造 成 的歧 义
二、歧义 的消除
周萍 为 什 么会 由惊恐 失 措 转 为放 下心?因为他先误解 了周朴园的话语 。 周朴园一开始就提 出了 “ 一件很对不起 自己的事 ”这样一个可 以与两个话题相 关联的断语 :它可 以是指周萍在外鬼混 的事 ,也可 以是指周萍与继母繁漪之 间 的乱伦关系 。周萍误解父亲 的话语 ,从 内因看 ,是 因为他心 中有鬼 。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9fa46c0dd88d0d233d46a60.png)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王跃武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5期摘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
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
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
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
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消除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
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就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作一小议: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说明歧义的各种类型和消除的方法。
一、歧义的类型(一)语音因素造成的歧义⒈词语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1)他叫什么绊了一跤。
“什么”重读,是疑问句;“什么”轻读,是陈述句,意思是被一样东西绊了一跤。
(2)骑马去。
“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骑马”。
2.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1)A.你现在’怎么想了?(’号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词重读,下同)B.你现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过去是那么想的,现在怎么想?B是过去不想,现在为什么想了?)(2)A.老师’都听不懂。
B.’老师都听不懂(学生当然更听不懂了)。
A.我’都买了。
B.’我都买了(你怎么不买)A.孩子’都学会了。
B.’孩子都学会了(何况大人)3.不仅重读的位置不同,而且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不同(1)A.’叫老王出来。
B.叫老王’出来。
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补结构带补语,相当于叫出来老王。
B重音在“出”字上是连谓结构。
(2)A.热得’我都出汗了。
B.热得我都’出汗了。
A是主谓结构“我都出汗了”做补语,强调“热”。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https://img.taocdn.com/s3/m/406b352510a6f524ccbf85bb.png)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摘要: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表达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语音、词义、层次或语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换用适当的词语、增删词语或调换词语的顺序等多种手段来消除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语义;语法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1 / 12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ff50d7c1eb91a37f1115cc2.png)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一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现代汉语·语法·8(歧义)
![现代汉语·语法·8(歧义)](https://img.taocdn.com/s3/m/3857e8aa25c52cc58bd6beeb.png)
• 走了 三小时(的) 路
•│
│
↑
•│
└──∧─┘
• └──────┘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120. 12.11Fr iday, December 11,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7:0 7:5407: 07:5407 :0712/ 11/2020 7:07:54 AM
八、歧义格式6
• “名1+名2”歧义例: • 工厂学校、医院农场、物理化学 • 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学生家长
八、歧义格式7
(三) 动+名1+的+名2
产生歧义的条件如教材所说,关键 是动词要既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 如:┌─────────┐
├───┐
↓
动 + 名1 + 的 + 名2
照顾 小王 的 阿姨
• 同理,“⑹走了三个小时的路”说的是 “那是一条走了三个小时的路”。
八、歧义格式24
• B.跳了 十年(的) 舞
•│
│
↑
• │ 述宾└──∧─┘
• └──────┘
• (他十年前就开始跳舞了,现在还从事这 一行业)
• 同理,“走了三小时的路”指的是“走路 走了三小时”。
八、歧义格式25
• 比较一下这些句子在语义指向上的异同: • 运了 一年(的) 煤
八、歧义格式18
• “他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不能成立, 这说明此句有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地 方,可以自成一类,其结构是:
• ⑶生活了 二十年(的) 夫妻
•
│
│
↑
•
└─┬──┘
偏│正
•
└──────┘
八、歧义格式19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7793c16336c1eb91a375d5a.png)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作者:魏天哲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8期摘要:“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表达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语音、词义、层次或语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换用适当的词语、增删词语或调换词语的顺序等多种手段来消除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语义;语法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d1bf4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0.png)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汉语语法是汉语民族以及非汉语民族使用汉语过程中的一套语言习惯,包括构成汉语句子的词汇、词类和句法等,用来指导日常交谈。
它是汉语
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汉语语法系统的总结,是汉语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种
非常重要的产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语语法中的歧义分析,以便读者更深
入地理解汉语语法及其重要性。
汉语语法歧义分析是指在汉语语料中和发现歧义句子,并对歧义句子
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对汉语的深入研究,在汉语词汇
和句子结构规律中发现歧义的情况。
由于汉语词汇、语法句法等都有其内
在的规律,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单词和句子的歧义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出来。
歧义分析可以通过词汇、句法、句子结构等多种方式进行。
首先,词
汇分析是指确定和理解词汇的语义,从而揭示歧义句子的意思。
其次,句
法分析是指根据句子中的不同结构形式研究句子的意义,从而得到对歧义
句子的解释。
最后,句子结构分析是指研究句子结构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以及句子结构的可能歧义,从而获取歧义句的解释。
此外,歧义分析还可以根据文言语言的规律,通过复句分析和多种意
思表述来确定歧义句的正确理解。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9a1b0f763231126edb115e.png)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摘要】: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歧义现象。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关键字】:歧义;歧义类型;歧义解决方法歧义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
现代汉语之所以会有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言结构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结构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的现象,这样看来,多义现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歧义界定的问题,也就是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歧解,歧义与笼统,歧义与模糊之间如何划分和区分的问题,只是稍作解释。
1:歧义与多义。
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一般认为歧义指结构(包括词组和句子)的多义;多义指词的多义。
2:歧义与歧解。
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只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
歧义可能导致歧解,而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
歧义指句法歧义,歧解指语境歧义。
3:歧义与笼统。
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的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指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4:歧义与模糊。
歧义与模糊的争议不大。
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与歧义的争议不大。
歧义的定义研究缩小了歧义的定义面,多数人赞成笼统,模糊,双关,含混等形式不宜认为是歧义,因而划定了外延,一遍歧义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歧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需要详细地剖析一下。
(1):多音词引起的歧义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以及意义使得在没有语境情况歧义现象的产生,比如说“都”,没有一定的语境,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dou”呢,还是“du”呢?这种歧义只能用词音分析法,也就是组成词,换成“都是”,“首都”就可以理解了。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d3a015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9.png)
091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成因复杂、形式繁多,这不单单展现出现代汉语的错综复杂,更体现出现代汉语的精细微妙。
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歧义现象,对人们的交际、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对信息的顺利传递造成了必然的影响。
因而分化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是很有研讨意义的。
研究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就是透过语言表面相同的形式,去挖掘语言本质上的不同语义,去考察表达多种可能的语言内容。
本文拟对现代汉语中存在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做浅层的探讨分析。
一、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成因分析(一)语音造成的歧义1.同音同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1)“别给我戴帽子!”的“帽子”可以理解为:①一种戴在头部的服饰;②罪名、坏名声。
2.同音异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2)“同学们好,我是Zhang老师。
”的“Zhang”可以理解为:①张姓氏;②章姓氏。
3.多音字词造成的歧义如:(3)“还欠款300元。
”的“还”可以理解为:①读音为“huan”,已经还了欠款300元;②读音为“hai”,还剩下欠款300元没有返还。
4.轻重音造成的歧义如:(4)“我想起来了。
”可以理解为:①重音放在“想”,指事情被想起来;②重音放在“起来”,指想要将身体起来一些。
(二)词汇造成的歧义1.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5)“母亲走了。
”的“走”可以理解为:①离开;②去世。
2.词语、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如:(6)“我想要炒白菜。
”的“炒白菜”可以理解为:①偏正结构的词,是一道菜名,指炒的白菜;②动宾结构的短语,重点是放在“炒”这个动作。
3.连词“和”造成的歧义如:(7)“她丢下弟弟和哥哥玩去了。
”可以理解为:①她丢下了弟弟,和哥哥玩去了;②她将弟弟和哥哥都丢下,然后去玩了。
(三)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如:(8)“他谁都了解。
”可以理解为:①“他”是施事,他很熟悉大家,都了解;②“他”是受事,大家对他都很了解、熟悉。
2.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如:(9)“他有个将军孙子很神气。
(完整版)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完整版)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499ef20b14e852459fb5745.png)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
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3。
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
施受关系不同.8。
词语辖域不同.9。
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11。
蕴含不同.12。
预设不同。
13。
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词引起的歧义,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现代汉语第六节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第六节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5db091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d.png)
• (3)定语的语义指向
• 他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
(前指主语)
• 他上了一个晚上的网。
•
(前指述语)
• 我倒了一满杯米酒。
•
(后指中心语 )
• 他看了一上午的书。
• 我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 他做了一个惬意的梦。
• (4)谓词性成分的语义指向
•
•
水我都浇了花了。
•
小李刚死了父亲。
•
•
他在火车上写标语。
•
A.死了三天了
•
B.等了三天了
•
C.看了三天了
•
D.挂了三天了
• 思考题(二) • “adj.+(一)点儿”祈使句中的adj.的语义特征: • A.谦虚点儿!客气点儿!大方点儿!灵活点儿! • ( 坚强、主动、耐心、细心、虚心、积极) • B.远一点儿!近一点儿!高一点儿!低一点儿! • (大、小、粗、细、浓、淡) • C.*滑头点儿!自满点儿!悲观点儿!笨点儿! • (骄傲、冒失、散漫、啰嗦、小气、呆、倔) • D.*棒一点儿!帅一点儿!健康一点儿! • (高尚、可爱、平凡、伟大、崇高、出色、优秀)
• 1、帮助消除歧义
• 我们要去修路。
•
(结果、受事)
• 我们学校反对的是陈校长。
•
(施事、受事)
• 2、解释某些句法现象
• 在园子里浇水→把水浇在园子里
• 在园子里浇花→*把花浇在园子里
• 3、有助于深化动词、名词等的研究。
• 4、有助于计算机的中文信息处理研究。
• 参考书目:
• 菲尔墨《“格”辩》,商务印书馆2002 • 孟琮《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30fafc647d27284a73518a.png)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一、引言歧义现象是指会让人产生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理解的语言现象,它常常会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便。
但歧义又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而且我们发现有的歧义现象比较容易辨识,而有些歧义现象却很难被发现。
这就牵涉到了歧义现象歧义凸显度的问题。
所谓歧义凸显度,简言之就是指歧义现象中歧义的明显程度或者说歧义被辨识的难易度。
我们知道造成歧义现象的种类繁多,引起歧义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这些不同的原因是如何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上起作用的呢?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求导致歧义现象的原因和歧义凸显度之间的关联,期望在此探索中有所发现。
二、现代汉语常见歧义现象的原因归纳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将歧义现象的原因归类如下:1.语音因素导致的歧义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歧义现象都与语音因素有分不开的关系,同音字、多音多义字、语调、重音和停顿均可以导致歧义。
例如:(1)同音同形歧义:注意仪表。
(“仪表”既可以理解为“人的外表风度”, 也可以理解为“测量温度、气压、电量与血压等的仪器”。
)这是杜鹃。
(“杜鹃”既是鸟名也是花名。
)(2)同音异形歧义:这是zhì癌物质。
(“zhì”可以理解为“招致”的“致”, 也可以理解为“医治”的“治”。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án。
(“yóu chuán”有三种理解: 既可以理解为“游船”, 也可以理解为“油船”, 还可以理解为“邮船”。
)(3)多音歧义:他的爸爸好说话。
(句中的“好”可以读作“hǎo”, 表示“易于、便于”的意思, 也可以读作“hào”, 表示“爱好、喜欢”的意思。
)(4)语调歧义:你能干好吗? (这个句子分别用关切的、平淡的、嗤之以鼻的、严厉的语调来问, 依次表示关心、平淡、讽刺与指责的感情意味。
)(5)重音歧义:他又把英语复习了一遍。
识别现代汉语中常见词语的多义与歧义
![识别现代汉语中常见词语的多义与歧义](https://img.taocdn.com/s3/m/6f352a4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9.png)
识别现代汉语中常见词语的多义与歧义现代汉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其中常见词语的多义与歧义是我们学习和使用汉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词语的多义与歧义,并提供一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
一、多义词的定义与特点多义词是指一个词语具有多个不同的意思。
多义词的特点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这给我们理解和运用词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多义词的定义与特点。
1. 例子1:钢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钢笔来写字。
然而,钢笔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在工业领域中,钢笔可以指代一种用钢材制成的工具。
这就是钢笔这个词语的一个例子,它具有多个不同的意思,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理解。
2. 例子2:银行银行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词语,它通常用来指代金融机构。
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银行也可以有其他的意思。
比如,在河流的一侧,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银行。
这就是银行这个词语的另一个例子,它具有多个不同的意思,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理解。
二、多义词的理解与运用正确理解和运用多义词对于我们的汉语学习和日常交流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多义词。
1. 上下文推断法在理解多义词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来确定词语的具体意思。
通过观察词语所处的句子,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比如,在句子中提到了银行的金融服务,我们就可以确定银行是指金融机构。
2. 词语搭配法多义词在不同的搭配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通过观察词语的搭配,我们可以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
比如,在搭配中出现了“写字”这个动作,我们就可以确定钢笔是指用来写字的工具。
3. 查字典法当我们遇到一些生僻的多义词时,可以通过查字典来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字典是我们学习和使用汉语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
三、歧义词的定义与解决方法歧义词是指一个词语具有多个不同的解释,这种词语常常会给我们的理解带来困扰。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5a423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2.png)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交流中,它往往会引起误解,从而影响交流的有效性。
歧义是指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然而,目前,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汉语是一种思维而非文字的语言,运用一些抽象的文字来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
其次,在汉语中缺乏规范体系,同一词语之间和用语之间也没有严格的范围、条件和普遍性。
最后,汉语本质上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语言,由于不受外力抑制,语言变化非常快,而且地域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会使不同地区的说法出现细微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使用汉语时要格外注意不至于因歧义而产生误解。
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歧义的词语,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把握不同的意思。
同时,有必要加强对歧义问题的研究,使歧义词语尽量准确地使用,同时及时进行修正,减少对交流的干扰。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d19ea1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6.png)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引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或短语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含义,这给人们的交流和阅读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及解决方案,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汉语歧义问题。
背景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出现,既与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汉语词汇量大,且很多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容易造成歧义。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语言的用法和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歧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也会对语言的解读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歧义。
具体解释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性:很多汉语词语具有多个含义,且这些含义可能在某些语境下都能成立,从而造成歧义。
例如,“老板骂你了吗?”中的“骂”既可以理解为责骂,也可以理解为口语中的谩骂。
2、模糊性:某些词语或短语的边界不清晰,其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导致读者难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他有点儿像老师”中的“像”可以表示相似,也可以表示比拟,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3、指代不明:当句子中出现代词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先行词,则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打了他的老师”中的“他”可以指代打人者,也可以指代被打的人。
影响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会对人们的交流和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歧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或误解,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其次,歧义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使其难以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此外,歧义还可能引发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困扰,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减少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语言学习: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减少歧义。
通过深入学习词汇的用法、搭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歧义的产生。
2、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
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外界事物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发展。
新词的不断产生、词义的逐渐变化、语法规律的逐渐发展和表达手段的日趋灵活丰富,都表明语言在发展。
但是,外界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和表述这种发展的语言总是晚于前者而出现的,是第二性的。
一个新事物已经出现,一时还没有相应的确切的语言来描述它,说明它,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一个复杂的道理或想法已经考虑成熟,在表达它时却不能尽传心意,这种情况也常有;至于复杂的感情难以言传,微妙的心理常需意会,就更不必说了。
思想要反映现实,而语言又要准确地表达思想,这当中既存在着认识与现实的矛盾,又存在着表达与认识的矛盾。
这就是说,认识不一定与现实一致,而表达有不一定与认识完全吻合,要达到这种一致的吻合,就要有相当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需要有个过程的。
旧矛盾解决了,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矛盾。
人们的思想及其语言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发展的。
可见,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与客观存在的人类思维,总会比用来表达客观存在的语言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们如果用无限复杂的语言就非常难学,甚至根本学不会。
于是,人民便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去表达不止一种思想,语言手段便有了多义性。
多义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歧义。
因此,语言所以会有歧义,从根本上说,还是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三、歧义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表达需求,歧义可以分为许多种类。
在此,我们就其中的一部分来举例说明。
(一)积极歧义和消极歧义按照“歧义”的所造成的“利与弊”来分类,歧义可以分为:“积极歧義”和“消极歧义”。
语言有歧义不能一概说都是无益的,因为它也有积极的,有益的一面。
我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有些就是利用了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多义性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从而加强了作品含蓄、隽永的效果。
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笑话也有故意利用语言的歧义而妙趣横生的。
维吾尔族民间传说《阿凡提的故事》中的《给大阿訇理发》中的一段对话,很经典:“阿訇,你要眉毛吗?”“当然要,这还用问!”阿訇说。
“好!你要我就给你!”阿凡提说着,飕飕几刀,就把阿訇的两道眉毛刮下来,递到他手里。
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你自己说过“要”呢。
“阿訇,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
“不要,不要!”大阿訇连忙说。
“好,你不要就不要!”阿凡提说着,又飕飕几刀,就把大阿訇的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
对这位理发时一贯不给钱的大阿訇,阿凡提机智地利用了“要”这个词的两种不同意思(“要得到”和“要保留”)造成的歧义来构成笑料。
语言的歧义还有消极的、有害的一面。
这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主要着眼点。
国际条约、协议等文件中又歧义,就会有关各方面的争执,甚至使某方蒙受重大损失。
例如,清政府曾向德国借钱修筑胶济铁路,作为代价之一,1898年的《胶澳租界条约》中这样写道:“沿铁路三十里之煤铁等矿,德国有权开采。
”当时议定的是铁路左右共三十里。
结果软弱的清政府在德国硬说是左右各三十里的情况下,只好听任多付出一倍之地的采矿权。
现在,如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有歧义,就可能影响到下级有关部门、单位对党和国家某些方针、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
一般的公务文书出现歧义,也会造成理解和贯彻的差异。
而合同、协议之类的契约性文书出现歧义、争执、赔偿等麻烦就更不易避免。
科学论文或设计中有歧义,首先就消弱和损害了它的科学价值;如果再照不当的理解去付诸实施,就可能使工程或实验等归于失败,甚至照成重大的损失并浪费大量资金。
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有歧义句,虽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争执和损害,但是,它会导致说理不清,或是交代不明、描绘不准,从而有损于所要表现的人物或人物形象的鲜明和清晰,以至降低文章或作品的表达效果。
上述几个方面说明,在诸多文体中、在诸多场合下,语言上的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二)口语歧义和书面语歧义按语言的表现形式来看,歧义又可分为“口语歧义”和“书面语歧义”两类。
口语传递信息的媒介是声音,属于听觉的;书面语传递信息的媒介是文字,属于视觉的。
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歧义和口头语言的歧义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
一种有歧义的语言形式,如果说出来或写出来都有歧义,这体现了二者的共同之处。
二者的区别在于:有些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到了书面上就没有歧义了。
这表现在同音字或同音词上。
例如:(1)他姓zhang。
(2)小王期zhong考试全优。
人们在听到这些话以后,就可能有疑问。
例(1)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例(2)是“期中”考试还是“期终”考试?可是,这些话一旦写出来,歧义就消失了。
可见,写出汉字,即用书面语表达,就有分辨歧义的作用。
另外,有些歧义只在书面语言中存在,改用口头语言表达就没有歧义了。
这是因为口语能体现不同的语调、重音、停顿和缓急等,而这些辅助性的表达手段正是区别某些歧义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准备好了。
”这个句子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在书面上是有歧义的。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由我来准备,好了”,也可以理解为:“我已经准备好了”。
这两种意思在口语中完全可以分辨:意在前者时,“我”读得重而长,“好了”读得轻而短,整个语调是下降的;意在后者时,“我”一般并不重读,“好了”读得重,整个语调是平行的或是上升的。
其实,有时如果孤立地看书面上的某些句子,或是这类句子的句意在文中是孤立的时候,许多都是有歧义的。
在此,就不举例说明了。
可见,口头语言具有明显的分辨歧义的作用。
一些歧义可以在口头语言中排除。
实际上,口头语言还由于对象明确,场合具体,针对性强,辅助性表达手段丰富,出现歧义的情况要比书面语少得多。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歧义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比如,按照是否依赖语言环境来分类,歧义还可分为语境歧义和非语境歧义。
四、歧义产生的原因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像上文提到的语言环境不同而产生歧义、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导致产生歧义。
在这里,我们就“由词语的某些特点引起的歧义”做一些探究。
首先,由词语的同音引起的歧义。
这种歧义,有人称其为“同音歧义”,常见于口语中,如上文中提到的“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就是由于词语的同音而引起的。
其次,由词语的多义引起的歧义。
在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中,由词语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占有一定的比重。
任何语言的词汇中只有少数的单义词,主要是科学术语之类的,大多数词是多义的,所以,多义性是词语的特点。
由词引起的歧义,多数是由多义词入句引起的。
所谓多义句和多义词是指不止一个意思的句子和词。
多义词和多义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不产生歧义,这是受上下文制约的,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刘明要考张老师的研究生。
”这句话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是有歧义的。
“考”有报考的意思,又有考查、考问的意思。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刘明要报考张老师的研究生,又可以理解为刘明要考查张老师的研究生。
另外,由词语的指代不明会产生歧义、由于词的兼类、词同词素的界限不清、复指成分界限不清、词语的搭配组合方式不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等都会引起歧义。
五、消除歧义的方法既然歧义产生了,我们就要寻找消除“歧义”的方法。
消除“歧义”的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在此枚举几种,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利用上下文可以消除歧义。
我们在前面举出的一些有歧义的句子,大都是脱离了上下文的。
其实,其中有些句子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并不会产生误解。
例如:“票”!这句话是个简单的句子,可是它表达的意思却是多种的。
如:在戏院入口处,看戏的人拿出票来交给收票员,随口说一声“票”,这是一种意思。
在公交车上,售票员向上车的乘客说一声“票”,提醒他们购票,这是另一种意思。
总之,像这样一类的句子离不开语言环境,离开了语言环境,它虽然也有意义,但缺少内容。
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说话的人也好,听话的人也好,总是把它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赋予它以具体的内容。
所以也不会产生误解。
其次,换用适当的词语可以消除歧义。
有时候,有些歧义是因为用词不当,尤其是多义词使用不当照成的。
因此,只要改换某些词语就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误报火警,话务员受罚。
”这句话中的“误”可当“错误”和“耽误”讲。
因此,“误报火警”就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错报火警”(没有火警,却报了火警);另一种解释是可以理解为:“延误报火警”。
如果作者的意思是其中的一种,就可以把误报改成“错报”、或“延误”,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第三,通过增添或删减某些词语有时可以解除歧义。
有些歧义是由于多用或少用了某个词语造成的,因此,只要增删某些词语就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研究。
”这句话中的“古代医学研究”有歧义,用添加结构助词“的”的办法可以使它分化。
可将这句话分化为“我们要重视古代的医学研究”、“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的研究”。
如果作者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适当增加一个“的”字,就消除了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