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四章
心理学知识指导:第四章知识的建构
第四章知识的建构 第⼀节:知识获得概述 ⼀、知识的含义与作⽤: (⼀)什么是知识?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形成的。
知识具有⼀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但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应该把知识当成是⼀种看法,⼀种解释,让学⽣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式把知识分成两类。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如怎样进⾏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
学习常是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的。
联系: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把这⼀过程叫知识编辑。
(三)知识的作⽤: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
⼆、知识的表征存储: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络。
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相互联系在⼀起,从⽽构成了命题络(或语义络)。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式系统。
产⽣式系统由⼀系列“条件—⾏动”规则构成,产⽣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
能⾃动激活。
(三)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所谓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四)认知结构:不管是命题络、产⽣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
⼈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的头脑中,⽽是按照⼀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头脑⾥的知识结构,⼴义⽽⾔,它是某⼀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第四章
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第四章第四章、知觉1、知觉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2、知觉种类:1)、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划分:视知觉、听、触、嗅、味(知觉)2)、按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划分:空间、时间、运动(知觉)3)、按反映事物的正确性划分:正确、错误知觉3、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1)、整体性(完型主义)定义:指认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同一整体的过程。
2)——、整体性的组织原则:接近性原则、连续性、相似性、闭合性(原则)3)、选择性的定义: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4)、影响整体性选择的因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人的主观因素5)、理解性的定义:指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并赋予一定说明的过程。
6)、影响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个人的兴趣爱好7)、恒常性的定义: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8)、产生知觉恒定的原因:1、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稳定性2、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9)、恒常性的类型:大小知觉恒常性、形状知觉恒常性、颜色知觉恒常性、明度知觉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明度)4、空间知觉的定义:指认对事物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的结果。
5、空间知觉的种类:深度距离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定义为例)距离(深度)知觉定义:指人对物体的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6、单眼视觉线索:1)、对象重叠(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明度和阴影透视5)、相对高度(位置)6)、结构极差7、运动极差8)、平面大小双眼视觉线索:---双眼视差,产生物体立体知觉的重要依据。
7、方位知觉:1)、定义:指人对物体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自身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一、感觉概述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3、感觉测量(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4、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3)感觉对比;(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6)联觉。
(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
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1)折光机制:眼球(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3、视觉现象(1)色觉三种属性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①普肯耶现象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
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在太阳照射下,可能红花(长波)和蓝花(短波)显得一样亮,但是到了夜晚蓝花似乎显得更亮些,这是因为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缘故。
心理学基础 4第四章 注意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作用: 调节皮层的紧张性,对新旧刺激作出选择
轻度受损 “注意神经元” 严重损伤
高度分心 精神错乱和虚构,意识 的组织性和选择性丧失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作用: 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 动地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注意动摇的原因:
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 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注 意动摇是由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第四章
注意
武 萌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授课大纲
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基本概念
分类
注意的含义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不随意注意、随意 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选择性注意、持续 性注意和分配性注 意
一、基本概念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attention):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主要观点: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 全消失。 不同的刺激也都有着不同的激活阈限,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刺激激活阈限较低,容易 被激活,如果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感觉 通道,就容易被人接受。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 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 行加工。表现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 的过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
❖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 易被知觉。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 一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 直(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 现,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 也不尽相同。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3:57:3 813:57: 3813:5 7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13:5 7:3813: 57:38D ecembe r 12, 2020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57 分38秒1 3:57:38 20.12.1 2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57 分20.12. 1213:5 7December 12, 2020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数据驱动加工; 2.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加工; 3. 根据感觉信息的多少,两种加工所起的作用大
小不同。
自
上
而
下
的
加
工 ( 概 念 驱 动 )
自 下 而 上 的 加 工
(
数
据
驱
动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支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所致。
不管是在昏黄的灯光下还是偏蓝的光下,我们总是把苹果看成红 色的,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二)单眼线索
指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线索,它以视 觉所反应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包括: 物体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
戴镜后的头三天,网像颠倒,伸手取物时的方向和实际方向相反。三 天后,他可以开始看到自己的手在写字;第四天,两手能做正确的知 觉选择;第五天,能在房间从容散步;第七天,能欣赏散步途中景色。
这说明,经过学习和适应,视觉和触觉、前庭觉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空间定向能力得以恢复。
等到第八天,他摘下反转镜,这时看到的每样东西都上下、左右颠倒 了。几个钟头后,空间定向恢复正常。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1、感觉 2、知觉 3、感知觉在教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 什么不是感觉?
•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这里的“感觉”指的一种 情绪,一种爱慕。
• 我感觉这件事要这样 发展……
这里的“感觉”指的是一 种意识,是对感觉的认识。
➢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最敏感。 听分析器也是人重要的信息通道,接收10% 以上的信息。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你站对位置了吗?
在对另一半说情话前,得先搞清楚自己 是不是站对了位置。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 ,人类的左耳接收诸如“我爱你”等甜言蜜 语,比右耳来得敏锐,因此如果想对情人示 爱,最好站在对方的左边。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为 肤觉。
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皮 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 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冷和热的感 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不同,如 指尖对刺激位置感觉的精确度是后背的10 倍。
肤觉在人类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方 面是:触摸。通过触摸,你可以和他进行交 流,这个人是你渴望给予或接受安慰、支持 、爱和热情的人。
某种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发展另外一 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 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可以通过脚步声或拐杖击地 的回响来辨别附近障碍物、房屋、河流、旷野等 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
➢ 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定义: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 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闪光融合现象
心理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程序与原则 一、行为矫正的一般程序 第一阶段,准备与沟通阶段。行为矫正者与当事人开始接触,了解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其 主要的工作包括: ◆ 详细询问当事人其问题行为的特征与背景; ◆ 了解当事人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与预期; ◆ 建立良好的咨询与矫正关系; ◆ 就时间安排、矫正过程、具体要求等形成矫正契约。 第二阶段,问题行为解析阶段。对问题行为做出诊断的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 ◆ 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 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和如何被巩固的; ◆ 确定矫正目标。 第三阶段,制定矫正计划阶段。主要包括: ◆ 根据矫正目标,选择相应的矫正方法; ◆ 矫正时间和过程的安排; ◆ 矫正过程中如何记录与评定; ◆ 矫正效果的评价等。 第四阶段,具体矫正阶段。根据矫正计划,具体实施对问题行为的矫正。 第五阶段,效果评估阶段。按计划实施了行为矫正之后,行为矫正即告结束,这时根据记 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从行为矫正的过程可以看出,这种技术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针对外显的、具体的行为;② 可以非常精确地罗列治疗的具体目标;③它的治疗程序和技术在本质上是采用各种方法重 新安排当事人的环境和日常活动,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④对矫正的 结果可以作出具体而客观的评估。
learning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Bandura,1925- )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要理解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充分地考虑环境因素、个人 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人的行为不单是其内 在力量的驱使,也不仅仅因为环境的影响,而是由环境、个人与行为三 者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正因如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三元学习论 (triadic theory of learning)。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 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 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 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做出 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只需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 其行为后果就能完成学习。在观察之后,个体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 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四章》
整理ppt
第二节 记忆系统
三、长时记忆
一)编码方式
1.语义编码; 2.视觉编码。
二)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图式: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 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整理ppt
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 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
时间框架
保留一到数秒 保留可达30秒 保留可达终生
整理ppt
下面这组数字,请你看一遍,看看能记住多少 2、7、3、1、8、4、9、6、7、3、1、5
6
整理ppt
下面这组数字,请读两遍,看看能记住多少 2、7、3、1、8、种记忆方法叫归类记忆法。
整理ppt
归类线索:
以上十二样物品可以分成四类来记忆:
三种动物: 猫、猪、猫头鹰 三件日常用具: 梳子、剪子、叉 三件圆的东西: 苹果、球、月亮 三样都有木的东西:旗杆上的旗帜、房子、树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 2、复习的次数; 3、复习的方法。
二)、组织策略
群集:组织策略的一种常用形式,即“归类”.
整理ppt
整理ppt
《历史朝代歌》:
夏代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整理ppt
第四节 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 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 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整理ppt
第四节 学习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梅耶) 三、学习的分类
一)、依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 2、发现学习; 3、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
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统合
你看到了什么
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 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与知觉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 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依赖于感官,是对 感觉的深入。 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 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要形成知觉,还必须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 经验。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 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 觉的范围。 • 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
视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 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 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 相互影响的表现。对比分 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 比。吃了苦药之后,接着 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点甜 味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 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 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空间知觉
• • •
•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恐惧高处而导致的眩晕与视觉信息缺乏有关。当你身处高处,往下看一片 模糊,景象大幅度缩小,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跟平日习惯的视像大相径庭, 这时你的视觉信息大减,就会失去平衡。 一般情况下,大脑指挥身体做出的动作幅度是以视野中物体的相对活动为参照 对象。假如从高处往下望,地面物体太远太小,就不能作为平衡信息回馈的根 据了。再加上人在高处,眼睛无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实物进行水平运动参照,于 是人体平衡系统崩溃,继而出现类似舟车晕浪那样的眩晕,无法定位。 科学家指出,人们靠“视觉流场”控制自己的姿势和运动。当人们站在一条笔 直的公路上,公路尽头在我们极目处消失,这时人不大会害怕,因为人与这个 视觉流场成直角。但当人站在大厦边缘往下看,尽管也是一望无际,这时大脑 的判断能力会受到困扰,因为人跟视觉流场并非成直角关系,而是扩大到180 度,大脑感觉地心吸力把身体吸进无垠之中。
人格心理学第四章
• 1. 本能论 • 麦独孤 弗 洛伊德 • 2. 内驱力理论 坎农 1932 年<<身体的智慧>> • 赫尔 • 多拉德和米勒 • 3. 认知理论 • 期待价值论 • 归因论 琼 斯 和 戴维斯 • 凯利 韦纳
四. 挫折和冲突
• 1. 挫折: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活动过程 中,致使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 2. 冲突:个体必须选择而产生的心理 矛盾状态 • ① 原则性冲突与非原则性冲突 • ② 内在动机冲突、外加动机冲突、内在与外 加动机冲突 • ③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多重趋 避冲突
第四章 人格动力系统
第一节.需要 第二节.动机 第三节 理想、信念、世界观
第一节
• 一、需要的概念 • 二、需要的特征 • 三.需要理论
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 1.定义 • 2、需要分类 • 3.需要的涵义
• 1、需要的定义:生物的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 人脑中的反映 • 2、需要的分类 • 从起源分类: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生理性需要: 遗传和成熟造成的个体生存和 种族延续所需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 社会性需要:起源于社会生活,维持社会发展 所需求的事物在人中的反映 • 从指向对象分类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物质需要:指向物质产品,对对事物的客观属性 需要 • 精神需要:指向精神产品,对事物的主观属性 的需要
• • • • •
第三节 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一、兴趣 二、理想 三、信念 四、世界观
二、需要的 特征:
1、 2、 3、 4、 对象性 发展性 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社会历史制约性
三、需要理论
• 1、 莫瑞需要理论 •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第二节
动机
• • 一. 概述 • 1. 定义:需要作用下直接推动人进行 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 2. 动作与行为 • ① 某种行为明显受一种动机支配 • ② 某种行为同时受多种动机支配 • ③ 一种动机可以影响多种行为 • ④ 动机与行为后果不一定一致
心理学第四章笔记
第四章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涵义:人的一生中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有规律性的变化就是心理发展,具体包括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几个方面心理发展是指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是指使个体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更复杂,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的研究意义个体的心理发展进程又与整个人类心理发展的进程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三、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和任务心理发展的研究涉及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个性等诸多方面。
1.在发展进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心理学家们最终认识到,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任何方面而言,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发展进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首先,他们所表现和具有的一些品质,诸如好奇和参与到周围物理、社会世界中的渴望,就已经为他们积极影响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儿童在交往中所引发的他人反应,也会对发展有深远影响其次,对自身发展影响更为基本的还在于他们具有主动建构起内部的心理、社会、语言以及其他心理结构,用以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
3.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可能有敏感期或关键期存在)4.不同领域发展的相互作用(社会性与认知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见研究意义)四、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横向比较研究(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能够迅速有效找出差距所在)优势:迅速有效,经济节省劣势:1.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2.存在“一致性效应”或称“世代变迁”(二)纵向跟踪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跨越几年或更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优势:获取详细资料,确定发展中具有稳定性的人类心理品质劣势:1.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可能被试流失3.存在“时代-历史的混淆”或称“时代变迁”。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Txt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69·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定心理健康的水平,什么是心理障碍,常见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原因等等,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一单元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看法: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
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这种标志的认定,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而具体。
马斯洛(Maslow,1951)和米特尔曼(Mittelman,1951)曾提出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心理健康表现。
甚至有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定得十分复杂,多达十类七十五条标准。
亦有许多作者,发表过关于心理健康的见解,均为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而 上
觉依赖
的
于光的
加
波长
工
自
依赖于
上
知觉的主体
而 下
例: 人的知
的
识和经
加
验会影
工
响知觉
的过程
和结果
你怎么看?
➢ 知觉的分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 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 作错觉。
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即物体知觉。
❖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 油漆、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 合配成橘红等。
❖ 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 的光被吸收了。
颜色混合的规律(适用于色光混合)
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相混合 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互为补 色。例如:黄和蓝、红和浅青绿色。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 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心理学是用感觉 阈限的大小来测量感受性的。
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量的 能力。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 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 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
注视图中心四个黑点30秒钟!
感觉后像的应用:
感觉后像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 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 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阶段理论(皮亚杰)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 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1.最初,所有的儿 童都有本能的反射行为。如:把你的手放在婴儿的手掌 中,他将会抓握。这些最初的行为都是本能的,是儿童 建立其最初的图式的基础。2.随后的发展是组织自己的感觉 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最初这种学习是通过偶然的方式进 行的,以后是通过有目的的试误进行的。3.这一阶段后期, 儿童由最初的尝试错误式的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的解决问 题,此时我们称之为的“思维"开始萌芽。这意味着儿童能够思 考和规划其行为了。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 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其思维只处于萌芽阶段。
(三)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 理 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 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 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 引向深入。”
三、初中生VS高中生(认知 发展)
第四节 中学生的社会发展
(二)环境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环境的影响
一、胎内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孟母三迁)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是连续进行,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 的,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 上,以平稳推进的方式发展。 认为个体的发展变化要经历若干充满质 的变化的跳跃性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其 独特的特征。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 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 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 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 性和反复性都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 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要 注意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㈠动机以及功能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的三种功能: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强化功能。
㈡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不表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看两者互相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⒈学习需要内驱动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主要体现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动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和附属的内驱动力。
①认知驱动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③附属内驱动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地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动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动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⒉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评估。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及其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
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简介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㈢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往往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既一致又不一致。
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其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不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两者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作为重点来抓。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