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伦理中心 人文传统 多元一统 延绵韧性 重政轻艺 整体直觉
伦理中心
•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 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点 •表现: 1.以道德修养水准作为评价人物事件的标准。 2.“治道”特别注重道德感化 3.文学:强调“教化”的功能 4.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 5.教育:德育统驭智育 6.价值观:“贵义贱利” •影响: 1.具有双重意义 2.中国文化德力分离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
秀的作品鼓舞人。
政化贵文 文辞为功
圣人修身贵文
教育:德育统驭智育
江泽民:思想政治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文传统
• 内涵:以人为中心,文化的宗教色彩比较淡薄。 • 表现: 1.普遍信奉的“天”介于自然神与人格神之间。 2.中国人对宗教似信非信,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 3.政教分离,教权从属于政权。 4.文化人较少成为纯粹的宗教徒,无神论发达。 • 影响: 1.入世思想构成社会的主导心理,避免了全民族的宗 教迷狂。 2.古代科技文化发达。 3.民间宗教、邪教此伏彼起。
整体直觉
• 内涵:朴素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 表现: 1.思维方式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 2.以理论学的“所当然”取代哲学的“所以然”,忽 视理论体系的建立 3.重顿悟,轻实证,重质轻量 4.对事物的联系采取直链式类推的解释方式,循环论 的思维方式 • 影响: 1.对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含混而不完备,实证数学 与数学语言没有得到发展 2.学科分类长期粗疏 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概念往往是多义的、非确定 的
伦理的中心
恩格思:“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 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
梁漱溟
以道德修养水准作为评价人物事 件的标准
中国文化特质范文
中国文化特质范文中国文化的特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以下是一些中国文化特质的简要介绍:1.厚重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国家,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文化特质经历了各种变革和发展,但仍然贯穿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2.尊重家庭价值观念:中国文化非常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家庭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和支持系统,被视为人们最亲近的社会单位。
3.爱国主义情怀:中国文化中广泛流传着一种深深热爱国家的情怀。
中国人普遍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发展,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4.尊重社会和谐:中国文化倡导和平与团结,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注重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往往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5.文化自豪感:中国人对于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风景等有着很高的评价和认同感。
这种文化自豪感常常表现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6.崇尚劳动价值观念: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
劳动被视为实现自身价值、贡献社会和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
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中国人刻苦耐劳、勤劳务实的工作态度上。
7.尊重长者和传统道德观念:中国文化强调尊重长者和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年长者在中国社会中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他们的话语和建议受到普遍尊重。
传统道德观念如诚信、诚实、谦虚等也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
8.面子观念:中国文化中有着面子观念的强调,即尽量保持自己或他人的尊严和面子。
人们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和社会评价,避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尴尬和失面子的情况。
9.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中国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个人的利益往往会被舍弃以追求集体的利益,团队合作被视为实现共同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10.尊重自然和环境: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尊重,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孔子的“天人合一”和道教的“天人合道”都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界的崇敬和尊重。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文化特质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民族性格。
以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质。
一、孝敬尊老在中国文化中,孝敬尊老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和亲属之间的关系。
尊敬父母和尊老爱幼是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平衡劳动关系和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相兼的是,老人和智者都可以在社会上发挥更多的作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受到尊重并可以被传承。
二、礼仪安排中国的礼仪体系,是在长期历史和文化沉淀中形成的。
中国人对于礼仪非常重视,包括行为、言语、服装和其他方面。
对于年长者和上级也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在与别人交往时,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也会遵守社会准则。
三、爱国主义在中国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一种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喜欢自己的国家,尤其骄傲于其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爱国主义对于国家建设和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最高层面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宏观层面,也表现在日常生活和思想中。
四、敬虔的信仰中国人很注重信仰,通常都有着宗教信仰或者传统信仰。
虔诚的信仰可以给人们以信心和物质帮助。
信仰能够形成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發展。
五、重视集体中国人很注重集体,富有集体意识。
在团体中,人们可以彼此帮助,互相支持和互相关心。
集体可以使个人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六、尊重教育中国社会对教育非常重视,家庭和政府都会投资很多时间和资金在教育上。
中国人希望自己及后代能够接受优质教育,达到更高的人生价值,并为国家和其他人服务。
以上六个方面的文化特质并不是全部,但是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这些特质将持续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生活。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我们中华文化、历史、民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五千年来我们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它的心理、性情、思想、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信念,它也是维系协调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润滑剂和自强不息的原动力。
重新发现中国,需要我们去探讨古代的天、地、数、医、农学的奥妙。
像在器物文明的层面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还有比较重要的发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这些器物本身含有高超的工艺,乃至于我们今天要复原这些工艺都比较困难,而这些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些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都是曾经起着改变世界的伟大的发明。
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中国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使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力量。
中国文化是“一本相生”的,其全部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中心,即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融合下,它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但并不是表示中华文化就只有一种,中国文化是多元、多样性的。
我们今天应当把诸子百家、佛释道及各种典籍文化、精英文化等所包含的文化的内在的东西把它传承下去。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我们的文化,只有虚怀的了解、体验我们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它的多样性、繁华性,我们才能真正的传承中国文化。
大家一道共同的理解中国文化,来为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明的五个独特特质
中华文明的五个独特特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之一,其五个独特的特质如下:
1. 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夏朝。
中华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哲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2. 多元融合: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吸收了周边文明的精华,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这些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3. 注重和谐:中华文明注重社会和谐,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佛教的“慈悲”等。
4. 独立自主:中华文明一直强调独立自主,尊重自己的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时期都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文化创新,如唐代的开放和包容、宋代的理学、明代的科学创新等。
5. 智慧创新: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创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在现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人工智能、5G 技术、新能源汽车等。
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多元融合、注重和谐、独立自主和智慧创新这五个独特的特质,这些特质在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读书时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多种思想元素不断融入,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现实形态。
而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诠释,又是对文化本身的承当与阐释。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成就正是这反思与创新性诠释的典范与写照。
历史是民族安身之基,承载了民族的一切。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可以从汤先生的这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入手。
汤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诠释与复兴。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都是立足于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与中国的现实。
《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凝结了汤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精华,被《光明日报》评论为浓缩版的《汤一介集》。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汤先生把中国古代思想家长期讨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与普遍价值中“真”“善”“美”对应起来进行讨论,而这三个价值在西方哲学中,则对应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三大板块。
汤先生把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中的康德、黑格尔等哲学进行比较,提出了这三个合一,可以说这是汤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一个全面思考,而这一思考背后可能蕴含着他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思考,更蕴含着他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何在的思考,凸显出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汤一介著乐黛云、杨浩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版读书时间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宇宙人生论、境界修养论、政治教化论这三个方面是与作为基本哲学命题的三个“合一”密切联系的,汤先生将之归纳为: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中,汤一介先生指出“把追求‘普遍和谐’作为中国文化的特点,我认为也许更能全面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哲学基本命题的三个合一都是落在“合”上,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它包括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道德、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的是“中正之道”,即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平衡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稳重,不会过于偏激或盲目。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献,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中正”、“礼仪”,这些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强调的是“道”的概念,即追求自然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不要过于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最好的效果。
道家文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特质,它强调的是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自信和自豪。
中国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它具有中庸之道、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文化自信等特质。
这些特质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献,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华文明有哪些特质
中华文明有哪些特质第一,历史十分悠久。
距今约3800—3500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是中外学界所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标志之一。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表明,国际社会已认同中国的古代文明迄今有5000年。
第二,多民族融合。
自华夏族形成以后,源泉混混,开枝散叶,到汉代形成了汉族。
进入唐代,伴随着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又有了唐人之称。
之后,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不断深入,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第三,文字未曾中断。
中国的古文字起源于陶泥刻符、彩绘符号和玉器、石器、骨器刻文等,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初步形成了以方块字为特点、较为成熟而完整的文字系统。
之后,经金文、小篆及至隶、草、楷、行的书体演变,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文字系统。
第四,史载传承有序。
按照现存的史籍所载,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也就是说,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就有了不间断的、系统的历史记载。
正史、实录、方志、谱牒等灿然在列。
第五,文化一脉相承。
从商人尊神到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族实现了由神到人的重大转变,开启了德治之路,并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继承。
第六,逐渐奠定了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
早熟和高度发达的华夏文明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向心力,使中国的人口不断增加,也使国土得到开发、疆土得到有效治理。
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巩固,逐渐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
第七,统一成为大势。
中国的国体先后经历了邦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制时代,并最终由秦统一中国。
到了宋代,中国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自宋以后,中国就没有出现过长期和大规模的地方割据,走向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大势。
第八,倡礼义而远宗教。
中国虽长期存续各种宗教,但自西周走上敬德保民之路后,中国人更相信道德的力量,用人伦礼义规约人,用美德良俗提升人,不需要宗教来约束人,更不需要用宗教来代替政治和法律。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5.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和思想
农业自然经济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代 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必须不违农时,因此不能不对天 产生敬畏,产生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与天人合一观念相联系,中国人讲求“中和”。 “中和” 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面中 采取中间适当的态度,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从而趋于和谐适度的状态。《礼记〃中庸》:“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叶适《中庸》:“古之人, 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2.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我国农业高度发达,有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孔子:“民 以食为天”;中国人很重视吃,请客吃饭是人际交往的重 要形式。 中国人固守在土地上,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衣食无忧,因此安土乐天成为他们的固有 观念。《礼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 能成其身。”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3.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 群体趋向。 王符《潜夫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章太炎《驳 建立孔教议》:“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 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元,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 十二世,一世三十年,故一元为129 600年)
“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 ;“老虎吃小鸡”(虎啮鸡、
鸡吃虫、虫嗑棒、棒打虎) 。
6.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2)永恒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孟子的仁政说
仁政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进一步研究怎样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他 认为一个理想社会就是一个仁政的社会。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统治 阶级横征暴敛;在政治方面则是一种道德政治的理想,也叫做“王 道”,与之相对立的暴力政治则被称为“霸道”。他倡导“以德服人” 的王道,力劝诸侯“以德王天下”,着眼于争取民心。
儒家学说
宋明理学 朱熹与福建学派
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福建学派以伦理观为核心,融儒、道、释 为一体,给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致, 形成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实现了对儒家的“有功于圣门, 又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朱氏一生著述甚丰,并大多保存。主要有《四书集注》、《大学章 句》、《中庸或问》、《论语精义》、《孟子要义》等,合称《朱子 大全》。他的语录被黎清德编为《朱子语录》140卷。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初创
孟子的仁政说
荀子的隆礼重法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初创
孔子的“仁”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几乎包含了一 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孝与德也包括在仁之中。在孔子 看来,仁是礼的精神支柱;就个人修养而言,恭、宽、 信、敏、惠等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上看, 孝悌(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孝 悌”也作“孝弟”)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上看, 忠恕是为仁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主张按周 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学说
两汉儒学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在第三次应诏对汉武帝的策问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学说的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 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借鉴韩非思想,极力宣扬君权神授, 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理论道德披上神秘外衣,建构了一个 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
chinese culture的特点
chinese culture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特点
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体系庞大,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内容广博精深。
2. 注重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
儒家思想则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人文道德价值观。
3. 讲求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主张适度、节制、和谐共处。
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中庸不偏不倚,避免极端,追求适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4. 重视家庭观念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元。
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子孙后代要孝顺父母,尊老爱幼。
家族观念也十分重要,家族利益往往高于个人利益。
5. 强调人伦道德
中国文化高度重视人伦道德,如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规范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个人品德修养视为根本。
6. 注重形式美
中国文化讲究形式美,不仅作品本身要精美,就连字体、装帧等都非常重视。
中国书法艺术就是形式美的杰出代表。
中国建筑、园林、服饰等,都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没有中断,世代相传。
其他三个,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侵略,已中断甚至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产物,并不像西方崇尚对外扩张。
这一特定区域和人类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或者大清帝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力和包容性的表现。
各文化间融合互补,长期共存,数千年的发展中,各地域、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为核心,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2、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
与西方社会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国家治理上,家族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
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注重孝道。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
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
与西方倡导的个人享受和拜金主义不同,中国人以家庭、家族為重,重視孝友睦淵仁恤,重視敦親睦鄰,重視整個宗族、社區並進一步講求忠君愛國。
歷史上的理想人格典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天祥、谭嗣同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特质和独特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
1. 历史悠久: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深深植根于这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之中。
中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为基础,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
2.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体现在家庭观念、孝道、尊师重道、礼仪等方面。
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至今仍然得到保留和尊重。
3. 礼仪文化:中国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和公共场合中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注重面子和形象,以及遵守社会规范。
例如,面子文化在中国非常重要,人们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4. 家庭观念: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重父母和长辈,并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5. 中华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而综合的体系,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中国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6. 孔孟之道: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学思想强
调仁爱、礼义、忠诚、谦虚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只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中国文化非常复杂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点和特质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中国文化的特质
第六讲: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
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对中国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的学者,较早者当属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
1918年,年仅25岁的梁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讲师,后升为教授。
28岁,梁发表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此后,梁毕生都坚持儒学复兴救中国、救世界的主张,被称为“当代的大儒”、“最后的儒者”。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这本著作中,梁提出中国文化有14个特征:(1)广土众民;(2)诺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有伟大的力量,但无法指明;(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重要且根深蒂固;(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缺乏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精神;(10)道德统括文化,道德气氛特重;(11)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无兵的文化;(13)孝的文化;(14)隐士与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这是对中国文化特征一次比较全面的审视。
此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像我们的教材把中国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
本人综合各方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有6大特征:伦理中心、人文传统、多元一统、延绵韧性、重政轻艺、整体直觉。
下面我将一一讲述。
一、伦理中心(一)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点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国家和民族以宗教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系统却避免了全社会的宗教化。
但在古代和中世纪,尚不可能产生科学体系以取代宗教。
在中国,曾经长期充当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伦理道德学说。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什么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6、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主要种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化之一,起源于中国本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继承性。
中华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戏曲、艺术、饮食、服饰等多个方面。
其中,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主张“仁爱”、“礼制”等思想,对中国及东方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中华武术、瓷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华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能够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最后,中华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漫长岁月中,中华文化始终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前进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华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第三讲国家形态中国的文官组织来源非常久远,而且最完备最复杂的文官系统理论早在韩非子时代就出现了,但是文官体系却不是中国所独创的,很多古代文明都有过。
在文官体系成长的过程中,在其成为一种制度后,就不能变。
中国人也习惯于一个很复杂的文官制度,这也成为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基因。
以中国而言,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文官制度是国家与社会斗争中的制衡角色。
中国文官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并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合理制度,而且有儒家意念掺和其中。
儒家意念斌不是上天的神谕,而是经世的使命。
申不害言术,商鞅言法,慎到言势-----术,势,法国家与社会势力的拉锯战差距制度建立起国家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于是文官系统在由纯工具性蜕变成坚固工具性和目的性的过程中变成自成一格的合理制度。
文官体系固然有制衡的作用,但是也会造成社会上的特权阶层,他们享有比他们人数比例大的多的社会权力。
他们既是社会上的精英,同时也是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的人群,但是这批人不是贵族,又不能称之为统治阶级,他们只是社会上层权力边缘的人群,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活跃的一群人。
从亲缘结构过度到政治机器大约是在宗法制度解体时开始出现,尚未解体的西周帝国是亲缘性的政体,并不是真正的国家形态,亲缘组织和权力分配在这上面是重叠的。
中国亲缘组织非常强固,中国是以“礼”作为整合的力量,礼出现在国之前,法则出现在国之后,春秋战国以前礼大于法,礼与亲缘组织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讲思想方式不同于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只求时间的冻结,中国人的不朽要的是时间的延续。
由市集而至城镇,而至区域性的贸易中心,全国的经济交换循着一级一级的集散而构成庞大的市场网络。
最高级的都市到最小的三家店,一切资金、物力、人力都在这个市场网中流动,甚至地方和中央消息沟通也在这个网络中运作,因此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城乡对立的问题从未出现过。
国家与社会处于均势的三要素:亲缘团体,精耕细作,文官制度儒家的差序格局尼尔森的六个革命理论科学技术,时间空间观念,理性观念,社会形态的革命,意念上的需求,自觉和良心一个是对群体本身的附属性,第二个是被雇佣与被豢养的特性,加在一起使得新知识分子很可能完全失去了他应该有的独特性,也很可能使得每一个人都变得没有自觉,缺少良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关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
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
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
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其一,人文传统
有别于重自然(如古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人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
“天地君亲师”同时供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应付用利用态度。
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由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
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其二,伦理中心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
科学型文化对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分别作纵向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者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级指示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以至中国文学突出强调“教化”功能,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统驭智育,人生追求则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其三,尊君重民
长期运行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
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
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是农业守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依赖以农业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社稷家国方得到保全,否则便有覆灭崩溃之虞。
因此,“民为帮本”的民本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其四,中庸协和
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
这种中庸之道施之于政治,是裁抑豪强,均平田产、权利,从而扩大农业宗法社会的基础;施之于文化,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异中求同,万流共包;施之于风俗,是不偏颇,不怨尤,内外兼顾;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则是执两用中,温良谦和的君子风。
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顺其自然节律的精神,它肯定变易,又认同“圜道”,这显然是农耕民族从农业生产由传播、生长到收获这一周而复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描述的封闭式循环序列,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概括。
当然,中国文化里也存在颇不中庸的走极端的倾向。
其五,延绵坚韧
中国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
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
“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吸纳异域英华,如此,中国文化方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希腊、哈拉巴、玛雅等)的文化,盛极一时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乃至完全覆亡,令人在凭吊间油然而生“白云千载,人去楼空”的感慨。
唯有中国文化,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缀,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
以文学论,诗经、楚辞、先
秦散文、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奇峰迭现;以学术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碑玄学、随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此起彼伏,蔚为大观。
这种在一国范围内,文化诸门类的发展保有如此完整的阶段性递变序列,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仅见之例。
19世纪中叶以降,随着世界统一市场扩及东亚,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政体趋于瓦解,社会进入近代转型期阶段,文化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变革的任务渐次提出。
然而,近世中国尽管呈现“千古之奇变”,但悠悠岁月铸就的传统,作为一种动力定型和深层底蕴,仍旧或显或隐地施展影响,中国现代正在与外的交织、古与今的因革中演化,如滔滔江河,后浪逐前浪,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