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赏析

合集下载

《生命幻想曲:顾城经典诗歌欣赏》(朗诵:姚锡娟、赵屹鸥)

《生命幻想曲:顾城经典诗歌欣赏》(朗诵:姚锡娟、赵屹鸥)

《生命幻想曲:顾城经典诗歌欣赏》(朗诵:姚锡娟、赵屹鸥)《生命幻想曲:顾城经典诗歌欣赏》(朗诵:姚锡娟、赵屹鸥)内容摘要:顾城,祖籍上海,生于北京。

1969年刚迈入初中,即被“文革”之风刮到山东农村,随他父亲诗人顾工放猪,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写了《无名的小花》等诗集。

1973年开始学习绘画,1974年返京,先后做过翻糖工、木工、漆工、编辑等临时工作。

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是刊于1977年3月号《蒲公英》上的生命幻想曲。

这是他13岁随父亲下放时在潍河岸边用树枝写在沙滩上的,诗歌以奇特的幻想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生命世界。

1980年发表《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

1984年获香港大拇指诗奖。

1986年2月出版诗集《黑眼睛》。

代表作有生命幻想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等。

他的诗纯净、朦胧,对新诗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因而引起争论,国外有翻译评介。

《生命幻想曲:顾城经典诗歌欣赏》专辑收入顾城不同时期作品22首,由著名朗诵艺术家姚锡娟、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著名配音演员赵屹鸥朗诵。

曲目列表1.星月的来由【朗诵:赵屹鸥】2.我的幻想【朗诵:赵屹鸥】3.生命幻想曲【朗诵:姚锡娟】4.一代人【朗诵:赵屹鸥】5.摄【朗诵:赵屹鸥】6.远和近【朗诵:赵屹鸥】7.感觉【朗诵:赵屹鸥】8.弧线【朗诵:赵屹鸥】9.规避【朗诵:赵屹鸥】10.简历【朗诵:赵屹鸥】11.我们去寻找一盏灯【朗诵:姚锡娟】12.思想之树【朗诵:赵屹鸥】13.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朗诵:姚锡娟】14.不要在那里踱步【朗诵:赵屹鸥】15.小花的信念【朗诵:姚锡娟】16.我的心爱着世界【朗诵:赵屹鸥】17.我耕耘【朗诵:赵屹鸥】18.生日【朗诵:赵屹鸥】19.佛语【朗诵:姚锡娟】20.来临【朗诵:赵屹鸥】21.异地【朗诵:姚锡娟】22.净土【朗诵:赵屹鸥】姚锡娟:(1941.8—),女,籍贯安徽歙县,生于上海。

国家一级演员,配音演员,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著名播音艺术家。

试析顾城诗歌“非童话性”死亡意识

试析顾城诗歌“非童话性”死亡意识

试析顾城诗歌“非童话性”死亡意识作者:张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摘要:顾城,一直以其“童话诗人”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众多读者的心里,但这实质只是顾城诗歌的表象。

本文试从顾城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到非我)入手,解说顾城诗歌当中“非童话性”的死亡意识,以剖解童话外衣下死亡的纹理,为顾城之死提供一个合理的文化解析。

关键词:顾城;诗歌;死亡意识;非童话性作者简介:张琼(1968-),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309-02“童话诗人”顾城,是七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唯灵主义浪漫诗人。

他的诗大多被贴上孩童、纯真的标签,以一种纯粹不沾染世俗烟火的姿态,绽放在新诗的浪潮中。

然而透过顾城的诗歌,我们看到顾城诗歌的童话性是冰冷的,是带着绝望与痛苦的。

无论是从第一篇诗歌到最后的绝笔遗书,还是从《种子的梦想》到《最后》和《墓床》,顾城的诗歌都以童话的方式表达着“非童话性”的死亡意识。

顾城在1992年底接受德国《袖珍汉学》杂志采访时将自己的诗歌创作演变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自然阶段(1969-1974)、文化阶段(1977-1982)、反文化阶段(1982-1986)和无我阶段(1986年以后)。

【1】笔者试着从这四个阶段来剖析顾城诗歌的“非童话性”死亡意识。

一、自然阶段的黑暗萌芽1968年冬,顾城12岁,他开始了辍学放猪的生活,也写下了一首揭开他心灵路途的小诗——《星月的来由》。

诗人坐在树下,仰望星空。

为何“树枝会去撕裂天空”,是因为天幕厚重,遮住了所有天外的亮光,让人压抑愤懑,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太阳”、“光明”是顾城很爱使用的意象,隐喻着他内心想要单纯想要质朴想要无忧无虑如孩童般的美好。

可在他12岁的小小的心灵里,一种极端抗争的姿态在开始萌芽,既然天幕遮住了亮光,那便用树枝捅破几个洞,透出来的光亮或许是微笑的。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

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012届)论文题目:浅析顾城的诗歌容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专业年级: 2008级学生学号:学生:海默心指导教师: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目录摘要:0关键词:0Abstract:0Key words:0引言1一、时过境迁故事犹存1二、书写自然、感悟自然凸显自然情结2(一)顾城诗歌自然情结的表现2(二)顾城对自然情有独钟的原因3三、奇特想象、善用修辞展现童话色彩5(一)顾诗的童话色彩在诗歌中的表现5(二)童话色彩突出的影响因素6四、灰暗的意象、鲜明的词汇书写死亡7五、放任自流、自我醉反射巨大孤独8六、结语:满目疮痍、黯然失足,了却一生的执念9 注释11参考文献11辞12浅析顾城的诗歌容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 2012届海默心摘要:七八十年代之交在诗坛崭露头角的顾城,一别朦胧派诗人对文革的关照,转而开始对自然的书写,对死亡的思考。

死亡和自然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容,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其诗歌充满童话色彩。

然而,如梦如幻的诗歌王国中,住着的,始终是一个人,显示了诗人顾城的孤独。

所以,本文试图从顾城留下来的诗歌容中寻找创作的轨迹,对其容作一力所能与地分析。

关键词:顾城自然情结童话色彩死亡孤独感Abstract:At the turn of the seventy or eighty's in the poetry of Gu Cheng cut a striking figure, a don't obscure poets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s care, start to natural writing, thinking about death. Death and nature becomes the main content of poetry, rich imagination and the legend in his poem is full of fairy tale color. However, dreamlike poem Kingdom, lived, is always a person, shows the poet Gu Cheng's lonel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legacy of Gu Cheng poetry content in search of his creation trajectory, on its characters as a force to analyseKey words:Gu Cheng love of nature the fairy tale color death loneliness引言顾城,1956年9月出生于。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赏析

• 人的感觉、意识和想像力,真是神奇的东西,它 在刹那间“消除了生存的疆界,把凡人朦胧的希 望变为光辉夺目的形象”(斯达尔夫人语)。一 个被他赖以生存的社会所遗弃所放逐的实在的 “我”,为宁静无言、博大宽厚的大自然所接纳, 于是,一个与浩漫宇宙熔融为一的精神的“我” 便诞生了,开始了他在想像世界里的漂泊、叩问 和寻求,亦即他的灵魂之旅—— •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 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 帆 我开航了
• 如果说,前一次的漂泊是被迫的,迷茫而没有目的 的,心情是惕悒而悲凉的,那么,“我”的第二次 漫旅则是以主动的态度、特有的方式和轻松明快的 心绪,自如地加入生活和想像的二重世界。前面的 “幻影和梦”,那是外在于自我的对象物,这里的 “灵感和心”,则为生命自身的质素和能量。它 “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也就是诗人用从生命 中流淌出来的艺术去与世界、与人类对话。“我” 受到了欢迎,也得到了解脱。“把希望融进花香”, 意思是把美好的生活理想灌注到艺术创作中去,做 为她的精魂。“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诗人有了自我创造的圆莹自足的艺术世界,就可以 沉湎其中,以规避那个可厌的现实世界,一方面是 对世俗生活的倦怠;另一方面是对艺术创造的自娱。 但是对于理想的吟唱,对于美
• 倔强的生命意志不会自行枯萎,幻想终归要找到一种寄托方式。在诗的 第一部分里,“我”陷入了生的迷惘,灵魂孤独地漂泊,找不到归趋之 所。而在第二部分里,“我”则已经在一个永恒的世界里找到了对象化 的方式,这个世界就是艺术。也许现实世界太难于改变了,因为生命是 一个有限的长度,不足以同历史承传和人性原在的恶合成的既存关系抗 衡,所以不如致力于营造一个高于现实的理想境界,它是用人心中的美 构筑而成的,它不会坍塌,它永世长存。浪漫主义的诗人都过分地鄙弃 现实而钟情艺术,把艺术当作生活的范本,把艺术创作看成是实现和延 长生命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顾城亦然。他正是一个极富浪漫气 质的诗人。他较少参与意识也缺乏参与能力,而更善于在一个虚幻的世 界里津津乐道,认为那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一种工作。他说:“万物,生 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个梦,都是一个世界。……我也有我的 梦,遥远而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它是高于世界的天国。……它, 就是美,最纯净的美。……我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 国的门,向着人类。”(《学诗笔记》)“我要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 来的微笑,去为孩子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 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 最终都会实现。”(《少年时代的阳光》)他认为他命定地只能充当光 明与美的使者:“我要做完我的工作,在生命飘逝时,留下果实。我要 做完我命里注定的工作——用生命建造那个世界,用那个世界来完成生 命。”(《诗话散页》〔之一〕)《生命幻想曲》的第二部分,就是他 确认自己的使命的过程。

顾城诗歌《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诗歌《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诗歌《生命幻想曲》赏析【顾城《生命幻想曲》原文】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向东向西,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碰击着,“轰隆隆”——雷鸣电闪!我到哪里去呵?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像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一九七一年盛夏·自河归来【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我们微笑了,像数星星般,数着诗人悄悄藏起的羞涩与虔诚。

我们看他用柳丝系住漂流的白云,用贝壳盛满秋天的太阳,给金龟子驾上麦秸的车轮,为瓦片蓄满清甜的泉酿,然后扬着记忆的长鞭,穿过时光的水滴,把整个世界都装上!让整个世界都放出彩色的光!让整个世界都喊出他童稚的金色声响!我们瞠视着他青色的启航的'生命,在风中漂行!看他自管用脆弱的材料编织他的堡垒,用纤细的车轮承载他的诗心,沿着时间的轨道,向世界送去他的热烈和真诚。

他在旷野的花香中行走,在昆虫们的合奏里行走。

我们知道,即使他合上双眸,那奔流着的清澈和纯银般的音响,也会牵着他行走!继续行走!他要行走,他在行走,他要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留下他坚定的、裸足的印痕。

这大地上歌唱着的朱纹们,闪烁着他的生命,闪烁着他的声音。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顾城的诗歌,总给人一种“你听我讲个故事”的感觉。

你看,他的诗就像一个个发着光的小小幻想球,打破了现实的框架,带你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

大家都知道,顾城是80年代中国最具个性和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情感丰富,深深吸引了无数读者。

对于很多人来说,顾城的诗是迷一样的存在,带点儿朦胧,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清新气质。

别看他有点儿小小的忧郁,笔下的世界却异常自由。

尤其是他的《一代人》,简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谁看过谁都记住了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咋一听,感觉很简单,可细细品味,它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并不平坦,虽然眼前一片黑暗,可我依然想要找寻那一线光明,哪怕它有多难得。

也许这就是顾城的魅力吧——他用简单的话语,把那些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似是些抽象的幻想,实则却是深沉的生命思考。

不得不说,顾城的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挂满了星星的夜空,既遥远又近在眼前。

每当读到他的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种特别的画面感,像是进入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比如说,他的《生命幻想曲》就是这么一首有点儿迷离又极具表现力的诗。

这首诗里,顾城讲述的是生命的无常与美丽,似乎在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种奇迹,尽管现实充满了挣扎和无奈,但那份奇特的美好却又让人无法割舍。

顾城的诗歌总是能轻易地把你带到一个别样的空间,那里没有太多的规则,也没有太多的束缚,反而更多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那份不可捉摸的柔软与坚韧的认同。

说实话,他的诗就像是你走在街头,突然被一阵风吹来的一片枯叶,啪一声打在你脸上,那种意外的惊喜让你一下子精神了。

读顾城的诗,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技巧,很多时候你就是在一个瞬间被打动,那个瞬间的感觉,不言而喻。

所以他的诗才那么有生命力,能够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

这就像你走在某条街道,突然间看到一朵盛开的花,它不声不响地吸引了你,虽然你知道它只是偶然出现在你的眼前,但它依然给你带来了极大的感动。

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顾城《生命幻想曲》解读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我被风推着向东向西太阳消失在暮色里黑夜来了我驶进银河的港湾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天微明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碰击着“轰隆隆”---雷鸣电闪我到那里去呵宇宙是这样的无边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我把希望溶进花香黑夜象山谷白昼象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我行走着赤着双脚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顾城《生命幻想曲》我觉得要理解顾城这首诗,首先得了解顾城的诗感受世界的方式。

顾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

在他的诗中,大自然充满了神奇,是那样美丽。

这种美丽是纯朴的,也是华丽的。

之所以说它纯朴,是因为它是一种古老的神话式的审美方式的结果;而说它华丽,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僵化的概念化的话语方式,早已经与这种纯朴相隔离。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充满了新奇的想象。

这些想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将个体生命融入自然的结果。

于是,“我”才能“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才能让太阳当我的纤夫,才能“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才能“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这一系列的天才的想象让我们觉得我们不是站在世界的另一端,去审视这个世界;而是将生命融入其中,整个世界即是我的情感世界,它是温情脉脉的。

当我们身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身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一个零件,不得不像冷漠的机械一样在理性的框架内生活的时候,诗歌可能是我们通向温情的唯一的窗口。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1. 诗歌背景与风格顾城,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歌的诗神”的人物,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他的诗歌像是深夜里的灯塔,照亮了那些被黑暗包围的角落。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尤其引人注目,它就像是他心灵的一次大爆炸,闪耀着异样的光芒,让人既惊讶又迷惑。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首诗有点像极了那种突如其来的霓虹灯,不经意间就闪现在你面前,把你整个人都给惊艳住了。

顾城用他的独特风格,把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之后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强烈的咖啡,刺激又令人上瘾。

2. 诗歌主题与情感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这首诗,探讨的其实是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说白了,就是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大命题。

他用一种很梦幻、很虚无的方式,展现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你可以看到他在诗里不停地玩弄各种象征和隐喻,就像是在炫耀自己的魔法,时不时还给你来个出其不意的转折,让人眼前一亮。

顾城的文字就像是一场绚丽的烟花秀,美得让人心醉,却又让人看不清楚真实的自己。

他对生命的感悟深邃而复杂,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幻想,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幻想中的演员。

3. 诗歌语言与表现手法顾城的语言,简直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

他的诗歌不像传统的诗那样一板一眼,而是自由得像风一样。

你看他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力和令人瞠目结舌的描绘。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被拖进了一场奇幻的梦境,所有的规则都不再适用。

在《生命幻想曲》中,他用了一种很梦呓般的语言,像是在耳边低声细语,充满了隐秘的暗示和情感的波动。

比如他常常用“月亮”、“星星”这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元素加起来,就像是把一幅普通的画卷,给装饰成了一幅绚烂的艺术品。

4. 诗歌中的情感表现这首诗歌的情感,真的是层层叠叠,犹如山间的云雾,时而浓重,时而轻盈。

顾城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既梦幻又真实的情感体验。

他好像在用诗歌告诉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时常会觉得自己像是一只漂流的孤舟,在无边的海洋里徘徊。

赏析顾城的诗

赏析顾城的诗

赏析顾城的诗;1、山影里出现远古的武士挽着骏马路在周围消失他变成了浮雕变成纷纭的故事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顾城《山影》2、吹号/为了使母亲痛哭/为了使孩子骄傲顾城《古代战争》3、上帝说:地球是一个苹果,太阳说:我会把它晒干。

于是,海枯了,绿野化为了飞尘顾城4、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

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顾城5、路也许很窄但总是会有路也许很长但总会到头马不是好马那就能走就走马不听指挥那就随处停留顾城6、鸟都不知该往哪飞好了你的笑更像一些会飘的白云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7、活得钝了也有危险像小杯子一样忽一日周围都是石头顾城《结果》8、《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惯黑暗的眼睛/都**惯光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顾城《顾城诗集》9、呵,南方这是你的童年也是我的梦幻顾城《水乡》10、平常人是一个钟,哑了,灵魂荡起来的时候,生命就响了,都是回声,传到很远的地方去。

顾城《英儿》11、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顾城《杨树》12、我想,到空旷的海上只要说,爱你鱼群就会跟着我游向陆地。

顾城《分别的海》13、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顾城14、你在阳光里,我也在阳光里。

顾城15、爱情的美好总是引人无限遐想,如云一样,而云成其为云,是因为距离,当你走进时就变成了雾。

顾城16、不要,不要想象/永恒的天幕后/会有一对鸽子/睡了,松开了翅膀/刚刚遗忘的吻/还温暖着西南风的家乡/没有,没有飞翔顾城《爱的日记》17、对于美和希望,终究会离开我们,我一直存有大的困惑,这折磨了我可以说很多年--就是浮士德所面临的,他说真美啊,你留下来吧~这时一切就消失了。

生命幻想曲读后感

生命幻想曲读后感

生命幻想曲读后感生命幻想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生命幻想曲读后感生命幻想曲读后感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这是多么美的诗歌呀!但你能想象出这是一个14岁少年的作品吗?你们猜他是谁?他生于一个诗人之家。

文-革期间,他随父亲下放至山东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据说,他5岁开始写诗,14岁便写出了这首被认为是“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的《生命幻想曲》。

1977年,21岁的他正式发表诗作。

他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他,就是顾城。

我曾看到一本书上这样写到:顾城写诗似乎很少伏在桌面上,而是在枕边放一个小本和一支笔,而且写的时候常常是不睁眼的,有时摸不着小本,他就把句子勾划在枕边的墙壁上,他睡的墙头总是涂满了诗。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呀!也许他的灵感只在他的脑海里停留一会儿,他来不及再趴在桌子上记录吧。

我已经背会了这首诗歌。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机会一定要读一读。

细细品味这首诗歌,你会感到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梦幻和童稚,仿佛你就身在其中。

他那形象的比喻,让你好像看到了他所描述的景象。

顾城一生的诗作有那么多,我一定要抽时间一一领会,去他的童话世界里周游。

新时期诗歌史纲的主要时段为1976――2007年,有关朦胧诗的论述涉及到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对“复出”诗人的论述会上溯到他们诗歌创作的早期。

本史纲沿用“新时期”这一社会学概念,旨在以重要的诗歌现象为线索梳理30年来诗歌发展的历史,给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阅读、研究的参考。

对中国新时期三十年的诗歌历史进行梳理是一项十分繁重的系统工程,它促使新时期诗歌史纲的撰写者必须思考并处理多方面的关系。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认为本史纲的撰写应遵循如下基本:1、以诗歌的文学性为本位、文化学的视角揭示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大致轨迹。

本史纲所选用的一些诗歌作品大都带有很强的文学性,审美特性应该成为诗歌文学性的核心标志;在把握诗歌的审美特性的前提下,将诗歌的发生、发展置放于文化环境这一大背景中来研究。

生命幻想曲赏析

生命幻想曲赏析

生命幻想曲赏析《生命幻想曲》(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是一部法国电影,于1964年上映,由雅克·德米编剧和导演。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所有的对话都以唱歌的方式表达。

以下是对《生命幻想曲》的赏析:1. 音乐美妙:电影中的音乐由米歇尔·勃吉斯(Michel Legrand)创作,每个角色都以唱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对话。

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浪漫和梦幻的氛围。

勃吉斯的作曲给整部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2. 角色塑造:电影中的角色生动而真实,他们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主要角色凯西(Catherine Deneuve)和吉·库列尔(Nino Castelnuovo)爱情悲剧的发展轨迹令人动容。

观众可以通过推断角色在电影中的音乐表演方式来获取更多关于他们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深度信息。

3. 色彩和摄影:电影采用了明亮而生动的颜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画面。

摄影师Jean Rabier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镜头技巧,突出了电影中的重要情节和细节。

4. 故事表达方式:《生命幻想曲》在电影制作和叙事方面非常创新。

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对话,电影将观众带入一个虚幻和梦幻的世界。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对故事的关注度更高,更加吸引人。

5. 时代背景:电影背景设定在法国的贝尔科罗,描绘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社会风貌。

这种时代背景使电影更加真实和具有代表性,观众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总之,《生命幻想曲》是一部充满音乐、文艺和浪漫的经典电影。

通过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出色的角色塑造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电影爱好者,都能从中体验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将足迹留存大地——《生命幻想曲》赏析

将足迹留存大地——《生命幻想曲》赏析

“ 上双眼” 合 ,完 全忠 实 于 自己内 跑 回家 ,好像 怕 什 么珍 贵 的种 子
心 的感 觉 。接 下来 , 我 ”继续 执 被 风 吹走 。那 时 , “ 我最 大 的愉 快 , 著 地寻 找 , 即使 时 间 的马 累倒 , 太 就 是在 擦亮 的油灯 下 ,记 下 心 中 平鸟降临( 暗指 生 命 停 止 ) 仍 要 的 世 界 。 ” ,
大 学亚语 系 研究 员 , 后辞 职 隐居 激
流 岛。1 9 年 1 月8 93 0 日在其 新西 兰
≤ 寓所 辞世 。 城是朦 胧 诗派 的代 表 顾
诗人 , 有诗 集《 著 黑眼 睛》 《 城童 、顾 话 寓 言诗 选 》 《 城 新 诗 自选 集》 、麟


初牲
作 文 ( 010 ) 2 1 5 -
“ 步走 遍世 界 ” 徒 。可
是 ,生 命 既 已停 止 ,
为何 还 能把 足迹 印遍 大地 ?这便 是 “ ” 我 要
寻 找 的 生 命 的 意 义—— “ ” 让 自己 我 要
责 任编 辑 : 江 冬
经 典 赏 析
将 足 迹 留 存 大 地

i l
—— 生命 幻恕 曲 衍
0/ 陆 紫
顾城 , 9 6 1 5 年生 于北 京 。少 年
时 代 开 始 写诗 。 1 8 年 应 邀 出 访 97 欧 美 ,进行 文化 交流 、讲 学 活动 。
1 8 年赴 新 西 兰 ,被 聘 为 奥 克 兰 98
世 界也 就溶 进 了
我 的 生命
黄 尾 的 太 平 乌
在 我的 车 中做 窝
我 仍然要 徒 步走遍世 界—— 沙漠 、 森林和 偏僻 的 角落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谢烨说顾城:"他喜欢睡觉,生活对他来说不过是通向梦海的沙滩.〞顾城是一个被幻想宠坏的孩子,如果说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那么幻想就是清醒人的美梦.所以他想要拒绝长大,但是成长不可避免,但长大了的诗人,却不让他的灵魂破茧而出,因为这个过长的梦,他变成了蛹.他就一直呆在这个蛹里,做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美梦,但是他知道: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孵梦的壳不可避免地在一丝丝裂开,只到有一天无法遮住诗人长大的身体,有一天,他胆怯地睁眼看着这个世界,梦,告诉他,生活是假的,而此时生活扑面而来,告诉他,梦是假的.生活,像一群又一群蒙面人,打劫了诗人的梦.最后,诗人的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终被一把斧头拆毁.那一把斧头莫名的出现在悲剧现场,却不是凶器,仿佛是种意向,就像那扛着斧头进山的樵夫,遇仙人,下一局棋,等要回去,才发现斧已烂柯,才知人间已今夕何夕,他是真的误入了那座仙境,却再也回不去了.就像顾城,携一笔,进入了他的童话乐园,他描绘了这童话里的种种美好,可是再出来,看见这人世亦是不知今夕何夕,而离开童话的他亦如离开水的鱼,离开天空的飞鸟,离开花朵的蝴蝶,濒临死亡.顾城说:"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不少人认识顾城大多起于《一代人》同时又终于《一代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顾城就非彼顾城,而这首诗虽然曾经以朦胧诗的典X而出现,但是当人们已经在某一个较固定的层面普遍认同和接受了它,把它当成了"一代人〞独特的标志与象征,那么实际的它也就已经不再是以"朦胧〞的形态而存在了.它成了一个有着特定指代意义的符号,诗的思想性虽被拔高了,而它的诗意和情绪性却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简化和滑坡.〔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甚明显甚至还有待商榷的悖论: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却在不朦胧的层面被广泛接受了.因此在朦胧诗最有影响的时候,"朦胧〞的含义本身却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和接受.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要和所能讨论的了〕而如果每一首诗都像一个标语口号那样确定不移,那么它就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反复品读和欣赏.今天当我重读顾城的《一代人》,它吸引我的地方已经不再局限于它曾经据以成为典X之作的对一个时代以与那一代人遭际、姿态和抱负的统摄与反映.而是要远在这一点之外,在诗歌本身自然保存的字句中.寻求那最初的表达冲动、表达难度、表达幅度和在这个寻绎的过程中我在其间自由领略时所享受到的快感与快意,才成了我作为另一代人却仍然能够对它感同身受的原因.这首诗的"诗眼〞,或者说解读这首诗的关键词我以为是一个"却〞字.对这个字的不同感知、理解与领悟,对它不同的定性,造成了极不相同的欣赏和解读效果.在从前一些特殊年代,这种思想上的取向也许就是判定一首诗优劣的标准,但是今天,对它的偏好与取舍则更应该退回到诗意本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上去,退回到文学自身的感性与情性X围以内来对它进行选择和评说.诗歌在现代失去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诗歌解读的可能性与自由性的被戕害与被强奸.当所有诗句不是直言不讳,就是微言大义;读者要么只看到一种赤裸裸的煽情和无从参与的直白,要么是被宏大而又枯槁的口号压得失去判断、丧失了个体鲜活的感性与悟性.这样一来还会有什么诗的欣赏可言?当欣赏成了不可能,又哪里会有什么欣赏的快意和兴趣?而既然没有了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有对诗歌的关注与热情了.当然这是后话.既然诗歌是一种敞开,那么也许这种相互纠缠混合的混沌状态才是它的真实状态和原生状态.但是既然诗歌同时又是一种命名,那么它就必然会有哪怕截然不同却一定切实存在的具体意向.解读的自由不是盲目与不可确定,而应该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确定.所以我抓住了"却〞字作为我的诗歌"确定〞的契机.正如上文已经有所提与的那样,一切可以从对"却〞字的不同命意开始.如果我们把"却〞理解为一个转折连词,理解成"但是〞和"偏要〞,那么这首诗就有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决绝与悲壮.即便执拗得孤傲,那也是对丑恶势力的孤傲.因此它成了"一代人〞凛然的肖像,哪怕黑夜漆黑了"我〞的眼睛,但是这只会使"我〞更起而反抗,而决不屈服."黑色的眼睛〞既是一次受骗和被伤害,同时也导致了"我〞的觉醒与反抗.至于"光明〞的有无,并不是诗要表达的重点,也不是它主要关心的所在.它要突出的只是一种对待"黑暗〞的态度,表示一种在荒谬中却依然坚定的一代人孤胆英雄般的姿态.这种理解是《一代人》被接受的主要理由和方式.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却〞的意义理解为一种反讽或自我嘲弄,把它理解成"竟然〞的意思.这样,英雄主义的色彩便被极大地消解.诗歌所表示的不再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姿势,而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嘲笑."黑暗〞在这里压倒了对光明本该有的信念,而"光明〞是不可能的.追求光明是可笑的,因为唯一可用来追求的武器也已经被黑暗所俘获、所污染."黑色的眼睛〞和"光明〞之间形成了不可抹灭也无法调和的悖谬.谁如果去打破它,谁就应该受到失败和嘲笑.只是在这里,打破和嘲笑的人,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因此这种英雄主义的退守里其实也能够包含着一丝时不我与的进击.嘲笑因为发自自我而有了指控的力量,虽然它是曲折的、甚至是消极的.这样的理解少了许多悲壮,多了一些苦涩;少了一种顽强不屈的"韧〞的精神,多了些自我消沉的颓丧.就像接受一种宿命,"我〞嘲笑并且接受了"人的不成功〞.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理解似乎更接近顾城本人的真实.同样作为黑暗现实里的失败,前者也许是暂时的,后者却宣告着一种必然.如果前者还有更多的"壮〞可言,那么在后者也许就只剩下了自我解嘲后无以复加的"悲〞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是在接受中被简化和定型化了的悲剧英雄,还是在浓重夜色中冲突不出,因而沉湎理想的"一个任性的孩子〞?事实也许是,这两者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英雄往往正是那些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任性〞和孩子气的人.他们的身上保存着更理想化也更纯粹的天性,正是这一点才使他们和一般人区别了开来,也才使他们最终选择了"英雄〞的行为并且成为英雄.所以孩子的任性其实是对英雄的丰富而不是消减.只是,过度的理想主义也可能导致对现状的抗拒和悲观,毫无保留的退守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取向.当孤傲的执拗走向极端,无奈的自嘲不是作为一种清醒而冷静的精神底色平衡激情,而是成了一种自我沉溺的理由和表现方式,对英雄行为和理想主义的期冀就容易在现实磨难面前,由希望而转向无望进而步入绝望.这就会导致人的遗世孤立和他偏执性格的片面发展与激化.从而导致两者在这一点上趋于统一,走向汇合,并且在这个封闭的圈内相互助长、恶性繁殖.如果这样说不是十分的牵强附会的话,我还想指出,在本诗的题目"一代人〞和诗句中的"我〞——而不是"我们〞——之间,其实早已经隐含着或者预示着在那个时代语境中,个人选择的矛盾与其X力.比如"一代人〞的宏大和"我〞的渺小,比如"一代人〞的担当和"我〞的不胜.我不敢说这是顾城所自觉和有心的用意,事实上,这两者也没有必然如此的对立,因为"我〞完全可以作为"一代人〞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发言、而具有代表性.同时无论在诗歌的节奏上还是就诗歌本身的个人性表达而言,用"我〞都要比"我们〞适宜.因此我之所以指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诗意的内在X力而言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那特殊的一代人他们痛苦而艰难的现实选择与内心冲突,强调诗歌表意所具有的充分性.作为同时代人,温情的舒婷也曾写下《一代人的呼声》,在那里喊出了另一种更坚定也更自信的声音.所以我相信,无论是"一代人〞还是《一代人》,它们都是丰富的、多面的.而我们对它的解读、我们作为又一代人正在和将要做出的选择也一样."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把它当成了名人名言.到了20##的文学课上,我知道了它是一代朦胧诗人顾城的名作.20##,又再次聆听了X大老师对这首名诗的赏析,颇有感触.于是在课余去图书馆寻找有关顾城的书籍与这位神奇的诗人作心灵的沟通……——题记一、闲谈顾城出生于1956年的顾城在"文革〞期间只是个少年.和大多数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他经历了少年时代天真单纯的信仰的破灭,也经历了从彷徨、迷惘到追求、觉醒的生活历程.从他早期的短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冷峻的怀疑和批判.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顾城显得与众不同,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写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他要用"纯银〞一样的声音去构筑一个天国.为此,他被成为"童话诗人〞.诗人也不愧于这个称号.在他的笔下的世界是纯净和谐的,他的诗作被表现在未被涉世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被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他一直去寻找朦胧又纯粹、自然简单又高度理想的童话王国.甚至为了保持这个童话王国的纯粹,他拒绝长大,拒绝成人的心态和眼光.我认为这和他小时候随父亲下方,在自然环境里长大有关.阳光、沙滩、松树是他诗作中始终不变的角色.所以说,在朦胧诗人中,顾城赢得了这个称号是理索应当的,舒婷曾在《童话诗人》中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顾城和他诗歌的特征.但是,在童话诗人顾城的内心一直就有着另外一面:童年的记忆培养了诗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却也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既是他极力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也是后来造成他性格怪异、人格分裂的重要因素.下放时受歧视的生活和返城后人生际遇的不顺都使他心灰意冷.他在诗里写到"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童年生活留下的阴影,使他对新是生活充满了恐惧,也使他不能像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那样对历史做出理性的评价.他说:昨天,像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写的如此忧伤绝望、可怜幽冷,与他唯美纯真的童话诗形成极大的反差,其实这也是诗人心灵真实的一面.由于无法摆脱阴冷的记忆,又深深知道童话王国的脆弱,现实中的顾城只能以离群索居的方式逃避现实.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给后人留下了一篇世人皆知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篇——《一代人》二、另眼赏读《一代人》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这句话相当深刻地道出了现代诗的价值取向.顾城的《一代人》一共只有两行,读后却难以忘怀.这大概是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是"诗本身〞的深层意象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诗的标题"一代人〞又使诗获得了巨大的时空容量,起到了点题作用.全诗格调冷峻、深沉、意象独特,富于哲理性.在这里,"黑夜〞是黑暗岁月的象征;"眼睛〞象征一代人心灵的觉醒;"光明〞象征真理和未来.这三个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意境奇特、充满活力的象征体.在黑色的画面中,人们不难感受到其中孕育着那冲破黑暗的力量.黑夜是可憎的,但又是黑夜创造了它的对立物.诗作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它概括了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灵里程,表现了诗人寻找光明和真理的信念.这首诗虽然只有两句,但结构是完整的,因为它很完整地把一个意思表达了出来——对于过去一个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单是这一句所含纳的更为深广的意味就可以让我们的阅读受到强烈影响并意味深长......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除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之外,常常最终面对的宇宙和生命问题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处理.我认为顾城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诗歌艺术家.还有人可能会感觉这"黑色的眼睛〞还有许多可以探讨的地方,为什么这眼睛只能是黑夜给予的,为什么黑夜所孕育的双眼要背叛地寻找它的反面——光明,为什么这双眼睛就不能习惯黑夜.而读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后,几乎没有人会不停下来想想,"光明〞是什么,能寻找得到吗?"留白〞做的好的诗,会让人有一种想续写它的冲动,却最终发现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如果让我们在这短短的两行字之后再加上一两行,那该写什么,恐怕没有人敢这么做吧.这正是《一代人》既空白又丰富之处.顾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节制了自己的冲动,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读者.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童话诗人〞,顾城的创作显在沉浸于他自我编织的迷人的"生命幻想曲〞时,丝毫没有忘记个人、诗歌对社会道义的独特承担.诞生于1979年的顾城的小诗《一代人》短小精悍,不仅彰显了优秀诗歌寓意无限、回味无穷的独特魅力,同时还体现了顾城的这种积极的"文以载道〞的努力.《一代人》可能不是顾城最好或者说和他的朦胧诗人以与"童话诗人〞的头衔最吻合的诗篇,但不容否认,它却是顾城,甚至是文革后"新诗潮〞创作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具经典特征的诗作之一.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没有谁告诉他们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都不能远去远离即将来临的黑夜死亡是位细心的收获者不会丢下一穗大麦1982年7月如果以为童话诗人仅在假定性世界虚构他的幻象天国,用纯净的本真童心和异想型人格编制"梦游症〞,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童话与现实的边缘,在异想与梦幻的氛围里,他的诗亦时有渗透着对社会存在的介入,以与对生命的体味,尽管不是重笔浓墨,倒象是透明淡远的水彩.这首诗短短13个句子,形而上地触与了现实生存挣扎与死亡命定的严峻谜面.首句"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是概括性背景,有着映衬作用与反讽效果,联系整首诗可以联想为在这貌似明亮宽敞的社会舞台上,芸芸众生正在演出各自的剧目:正剧、闹剧、悲剧、喜剧……而对熙熙攘攘的众生相,诗人仿佛是以"场记〞的身份出现,坐在角落,冷静审视各种剧情发生发展,然后做出法官似的判定:"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所进行的各种拼搏角逐,〔"走来走去〞〕或巧取,或豪夺,其目的虽然是一种生存本能〔"围绕自己〞〕,但不无可悲的是,却被另一种社会性异己力量〔"木桩〞〕所主宰、所支配、所控制,以致近乎盲目围绕着它团团转,还洋洋得意以为生存得"宽敞明亮〞呢!这一剖析显示童话诗人并非天真,从"围绕自己〞到"围绕木桩〞的双重圆心运动中可以悟出,被"木桩〞所异化的人无法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本质,人时时陷入外部世界异己力量规定的重围中.当然,这只是第一层的社会性含义.另一层的本体含义是:人围绕着自己团团转,人陷入自身的木桩"圈套〞,这种作茧自缚是现代人生最大的悲剧——人既是他人的地狱又是自身的囚徒.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马与木桩关系〕贴切地道出人的悖论.为了不至于过于分散,第二节首句再现一次"背景〞以便收拢,接着道出"偶尔〞也有极少数英勇的"蒲公英〞,能够做超脱性飞行.蒲公英这一意象在新诗潮中被广泛应用.它常常扮演先驱者、觉醒者、探索者、冒险者、叛逆者的角色.可是没有人"告诉〞蒲公英,他们终究飞不远,也有可能他们明知飞不远,还是义无反顾地"远云〞,他们拒绝种种被异化的现实的"黑夜〞,尽管他们明白:他们无法最终抗拒命运,无法抗拒人生最大的谜底——死亡.所有这一切都要被死亡这位"细心的收割者〞所捕获.诗人把死亡比喻为一位巨细无遗的收割者,绝不丢下任何一穗麦子.从蒲公英的相对自我肯定〔"飞舞〞〕走向最后的否定〔"不能远去〞"不会丢下〞〕实质上涉与了生与死的命题.诗人在此似乎放弃了生的坚执而肯定死的威力,虽然他的否定心平气和,口气很是客观,但那宿命的意绪多少有所流露,那是一种挣扎,一种平静的绝望.D&#·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说:"绝望是一种最终的或边缘的境遇.绝望的痛苦是这样一种痛苦:由于非存在的力量,存在者知道自己无力去肯定自己,结果便是它想放弃这一认识与其预设,放弃那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不想摆脱自己——而这是做不到的.绝望以加倍的形式出现,以此作为逃避的孤注一掷的意图.〞顾城有没有彻底陷入死亡的绝对宿命呢?他把平静的绝望化解,寄托在"蒲公英〞的飞行中〔在他作品中曾大量出现"蒲公英〞型的意象〕哪怕最后都"不能远去〞.毕竟他还清醒:整个人类的生命可以解释为一种为了避免绝望而作的持续努力,他还没有彻底放弃努力.昨天,像黑色的蛇昨天像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它活着是那样冷死了,更不会热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现在它死了压在一座报纸的山下难以捉摸无数铅字像蚂蚁般聚会讨论着怎样预防它复活一九八O年九月"昨天/象黑色的蛇〞,这么一个有亮度、有色彩、有质感的比喻,一下子令人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黑色的蛇,这么一种狰狞、恶毒,让人不寒而栗的动物,与我们昨天那段恶梦般不可思议的历史连接在一起,从感觉上作用读者,以激起读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深入事物的内质,把两种给人感觉上相近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构成新鲜有力的比喻,以达到内在的准确,这是现代诗人所追求的.那么一个疯狂变态达十年之久,兽性战胜人性,假、恶、丑蹂躏真、善、美的昨天,正象一和冰冷的、黑色的蛇,"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让人心有余悸,不堪回首.痛定思痛,这条"难以捉摸〞的蛇,会不会僵而不死,再度复活?"怎样预防它复活〞,光靠"无数的铅字〞?对于一个血液里沉淀着过多封建因子的社会,对于一个头脑容易昏胀、发热而又缺乏##意识与法制观念的民族,要想防止悲剧重演,假、恶、丑再度横行,力量在哪?措施在哪?诗人在深沉地思考着,也在隐隐地担心着.用诗的方式处理具有深层反思意义的题材,这首诗是成功的.这主要在于诗人用意象代替情绪的发泄,代替议论.象蛇这样一个意象就暗含着诗人对昨天那段历史的情绪.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主X诗应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情绪发泄,以准确的物质关系象征非物质关系.这首诗正有这样的特点.不是再见我们告别了两年告别的结果总是相见今夜,你真要走了真的走了,不是再见还需要什么?手凉凉的,没有手绢是信么?信?在那个纸迭的世界里有一座我们的花园我们曾在花园游玩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生命幻想曲读后感400

生命幻想曲读后感400

生命幻想曲读后感400生命幻想曲读后感《生命幻想曲》是一本畅销小说,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性描写深深地吸引了我。

通过这本小说,我仿佛穿越到另一个世界,亲身经历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内心斗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许多有关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思考,让我深深地为之动容。

小说以一个个平凡的人物命运和互动为线索,展现了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与冲突。

通过主人公们的努力和奋斗,人们面对挫折和苦难时依然选择勇敢前行,这种乐观和坚韧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

例如,故事中的女主角奥尔加,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却依然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她的坚强和勇气都让我感到很震撼,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对梦想的追求。

同时,小说也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内心的挣扎。

在角色描写上,作者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人们的贪婪、嫉妒、欺骗等恶劣的品质。

这一点让我感到有些失望,但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从小说中,我明白到人性的复杂性,并且要警惕自己,避免沉迷于负面情绪以及对他人的伤害。

读完《生命幻想曲》,我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在小说中,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追求成功、金钱和权力,却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满足。

这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名利的追逐还是心灵的平静与满足?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我明白到内心的丰富与满足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此外,《生命幻想曲》中也提到了关于时间的哲思。

主人公们在小说中不断面对生命的磨难和挫折,而时间却无情地流逝。

这让我思考到自己是否珍惜并合理利用时间,是否应该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

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用好每一刻,追寻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生命幻想曲》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反思。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人性的种种复杂和生活的困境。

同样,它也让我明白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矛盾与挫折。

通过这本小说,我更加懂得珍惜时间,追寻内心的渴望,以及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顾城的诗歌《生命幻想曲》

顾城的诗歌《生命幻想曲》

顾城的诗歌《生命幻想曲》(2)顾城的诗歌《生命幻想曲》在第一部分,“我”为现实境遇所驱迫,也为生存的真理所吸引,开始了他在宇宙中的航行。

唯其尘世现实背弃人道,美好的生存愿望才成为“幻影和梦”。

“幻影和梦”隐去了诗人的不愿道及的狰狞而丑恶的现实社会。

一旦归化于宇宙(纵身大化),人的自由本质就凸现出来了。

“我”一无羁绊地“在蓝天中荡漾”,任“陽光的瀑布”洗黑自己的皮肤。

“太陽”是生命的创造者,但生命又可以把它视为仆役:“太陽是我的纤夫”。

这出奇制胜的想像,不也从另一角度印证并强调了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自由本质和存在价值只能在浩渺的宇宙背景中显现,当人在狭隘的现实关系中被抹杀,这样的对比又是可悲叹的。

“我”在宁静而广袤的天宇中似乎很自由:“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

”但“没有目的”也是被遗弃被流放的结果,它透露了一个社会弃儿的无所为依的凄凉感。

这种凄凉感在他不由自主地从清晨到黄昏,从黑夜又到黎明地上下左右历之遍以后,就益发的强烈了——我到哪里去呵宇宙是这样的无边并且在凄凉中还掺进了恐惧:“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碰击着/轰隆隆——雷鸣电闪”,——到处都存在对幼弱生命的威慑力量啊。

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弱小无助者的无可奈何的哀叹实在是悄焉动人的。

作者没有直接批评、忿然抨击某种社会政治,他只忠实于自我感受,一己要求地到一个幻想世界中去倾诉生存的渴望。

这样的婉曲抗议,似乎更为发人深思。

联系诗的题目看,幻想是生命的权利,也是能力,但生命的起码要求都只能是幻想,那么人类有时候面临的又是怎样的悲剧情境呢?倔强的生命意志不会自行枯萎,幻想终归要找到一种寄托方式。

在诗的第一部分里,“我”陷入了生的迷惘,灵魂孤独地漂泊,找不到归趋之所。

而在第二部分里,“我”则已经在一个永恒的世界里找到了对象化的方式,这个世界就是艺术。

也许现实世界太难于改变了,因为生命是一个有限的长度,不足以同历史承传和人性原在的恶合成的既存关系抗衡,所以不如致力于营造一个高于现实的理想境界,它是用人心中的美构筑而成的,它不会坍塌,它永世长存。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赏析 优质课件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赏析 优质课件

• 在第一部分,“我”为现实境遇所驱迫,也为生存的真理 所吸引,开始了他在宇宙中的航行。唯其尘世现实背弃人 道,美好的生存愿望才成为“幻影和梦”。“幻影和梦” 隐去了诗人的不愿道及的狰狞而丑恶的现实社会。一旦归 化于宇宙(纵身大化),人的自由本质就凸现出来了。 “我”一无羁绊地“在蓝天中荡漾”,任“阳光的瀑布” 洗黑自己的皮肤。“太阳”是生命的创造者,但生命又可 以把它视为仆役:“太阳是我的纤夫”。这出奇制胜的想 像,不也从另一角度印证并强调了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 自由本质和存在价值只能在浩渺的宇宙背景中显现,当人 在狭隘的现实关系中被抹杀,这样的对比又是可悲叹的。 “我”在宁静而广袤的天宇中似乎很自由:“没有目的,在 蓝天中荡漾。”但“没有目的”也是被遗弃被流放的结果, 它透露了一个社会弃儿的无所为依的凄凉感。这种凄凉感 在他不由自主地从清晨到黄昏,从黑夜又到黎明地上下左 右历之遍以后,就益发的强烈了—— 我到哪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 如同许多历经浩劫,身后长久地拖着历史的阴影的人们一 样,顾城很难忘却他那十二岁的“长满荒草的广场”。那 是他遭受凌辱和放逐的少年时代。一场骤然而至的裹挟着 宗教狂热的红色风暴,毁坏了他温馨而幸福的童年及他那 浆果一般的梦境。生活和世界,竟粗暴地在这位少年人的 眼前出示了它全部的冷酷与严峻。失学,被抄家,跟随父 母流落到远离都市的荒凉的盐碱滩上放猪。这遽临的灾变 对一个还是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显得过于唐突和沉重 了。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遇也许正好是美的艺术生成的契 机。台湾诗人洛夫在谈诗的本质时就谈到,诗是“对生命 本性的体认,生命真谛的探索,这种本性与真谛唯有在残 败的生命情境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序》) 顾城所遭遇到的那场政治运动,其狂悖就在于对人和人格 的摧残与践踏。然而当外部困厄高强度地加之于人生时, 内在的生命感也就全面地苏醒,格外地活跃起来。这就是 为什么在那个政治阴影渗透了社会生活和人的意识的每一 个角落的年代里,《生命幻想曲》却是以生命本位做为它 的支点,也是它的起点和终点。一个个性方面的原因则是, 诗人凭借与生俱来的异乎常人的内在悟性,把普遍化的政 治情绪过滤掉了,只保留湛醇的诗的情绪,凝结出能够超 越时空的较为纯粹的艺术品。

顾城《生命的愿望》赏读

顾城《生命的愿望》赏读

顾城《生命的愿望》赏读
顾城《生命的愿望》赏读

春天来的.时候
木鞋上还沾着薄雪
山坡上霸道的小木
还没有想到梳头
春天走的时候
每朵花都很奇妙
她们被水池挡住去路
静静地变成了草莓

所有青色的骑士
都渴望去暴雨中厮杀
都想面对密集的阳光
庄严地一动不动
秋风将吹过山谷
荣誉将变得黯淡
黑滚珠一样的小田鼠
将突然窜过田野

即使星球熄灭了
果实也会燃烧
在印加帝国的酒窖里
储存着太阳的血液
浮雕上聚集着水汽
生命仍在要求
它将在地下生长
变成强壮的根块。

生命、自然与心灵感觉——顾城《生命幻想曲》发微

生命、自然与心灵感觉——顾城《生命幻想曲》发微

作者: 李传申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21-123页
摘要:人们称顾城为童话诗人,然而他的童话是生长在荒滩和沙洲之上的.少年时代的顾城随父来到北方农村,和老诗人在河湾里放猪.顾城对大自然有着独特而敏锐的心灵感受.在连绵几里的大沙洲上,他看着闪动着几百个宝石一样的小湖,看着在蓝天中飘浮的燕鸥,灵魂和这充满自然和生命之力的世界消融在一体,于是,一首美妙的诗章——《生命幻想曲》,在稚嫩的心灵中诞生了.读这首诗,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诗人对生命的幻想是对生命意识隐秘渴望的发掘.这渴望是人的天性和生命的内在冲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第一部分,“我”为现实境遇所驱迫,也为生存的真理 所吸引,开始了他在宇宙中的航行。唯其尘世现实背弃人 道,美好的生存愿望才成为“幻影和梦”。“幻影和梦” 隐去了诗人的不愿道及的狰狞而丑恶的现实社会。一旦归 化于宇宙(纵身大化),人的自由本质就凸现出来了。 “我”一无羁绊地“在蓝天中荡漾”,任“阳光的瀑布” 洗黑自己的皮肤。“太阳”是生命的创造者,但生命又可 以把它视为仆役:“太阳是我的纤夫”。这出奇制胜的想 像,不也从另一角度印证并强调了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 自由本质和存在价值只能在浩渺的宇宙背景中显现,当人 在狭隘的现实关系中被抹杀,这样的对比又是可悲叹的。 “我”在宁静而广袤的天宇中似乎很自由:“没有目的,在 蓝天中荡漾。”但“没有目的”也是被遗弃被流放的结果, 它透露了一个社会弃儿的无所为依的凄凉感。这种凄凉感 在他不由自主地从清晨到黄昏,从黑夜又到黎明地上下左 右历之遍以后,就益发的强烈了—— 我到哪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 倔强的生命意志不会自行枯萎,幻想终归要找到一种寄托方式。在诗的 第一部分里,“我”陷入了生的迷惘,灵魂孤独地漂泊,找不到归趋之 所。而在第二部分里,“我”则已经在一个永恒的世界里找到了对象化 的方式,这个世界就是艺术。也许现实世界太难于改变了,因为生命是 一个有限的长度,不足以同历史承传和人性原在的恶合成的既存关系抗 衡,所以不如致力于营造一个高于现实的理想境界,它是用人心中的美 构筑而成的,它不会坍塌,它永世长存。浪漫主义的诗人都过分地鄙弃 现实而钟情艺术,把艺术当作生活的范本,把艺术创作看成是实现和延 长生命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顾城亦然。他正是一个极富浪漫气 质的诗人。他较少参与意识也缺乏参与能力,而更善于在一个虚幻的世 界里津津乐道,认为那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一种工作。他说:“万物,生 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个梦,都是一个世界。……我也有我的 梦,遥远而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它是高于世界的天国。……它, 就是美,最纯净的美。……我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 国的门,向着人类。”(《学诗笔记》)“我要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 来的微笑,去为孩子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 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 最终都会实现。”(《少年时代的阳光》)他认为他命定地只能充当光 明与美的使者:“我要做完我的工作,在生命飘逝时,留下果实。我要 做完我命里注定的工作——用生命建造那个世界,用那个世界来完成生 命。”(《诗话散页》〔之一〕)《生命幻想曲》的第二部分,就是他 确认自己的使命的过程。
悄寂的灵魂之旅 永恒的生命之歌 —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毕光明
• 《生命幻想曲》是顾城十二岁那年随同全家下放到临近渤 海边的一个荒原上,跟他父亲一起在河滩上放猪,有一次 突然被寂寥、沉默,但又喧闹、神奇的大自然所震撼,灵 感与想像力猝然迸发时,在靠近水波的沙地上,用手指写 下的一首童话色彩很浓,又有超验性质的诗。1976年返 城后,这首诗先后在文艺小报上发表,由作者在诗会上朗 诵,为中央台录音并播放,并收入到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诗 集中。由于它真切地传达了动乱年代里,一个被社会无辜 遗弃的少年人的凄凉惶惑感,以及善良人对于生存,对于 美与光明的本能渴求,因而深深打动了一代人的心弦。作 为一位有影响的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承认,《生命幻 想曲》是他“少年时代最好的习作”(《少年时代的阳 光》)。即使在今天,我们读这首毫无矫饰地发自纯真少 年的灵府的诗作,也会为它所涵含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类信 念,永不熄灭的心灵火焰所感染。因为正如约翰生博士所 言:“心灵只能恬憩在永恒的真理旁边。”
• 人的感觉、意识和想像力,真是神奇的东西,它 在刹那间“消除了生存的疆界,把凡人朦胧的希 望变为光辉夺目的形象”(斯达尔夫人语)。一 个被他赖以生存的社会所遗弃所放逐的实在的 “我”,为宁静无言、博大宽厚的大自然所接纳, 于是,一个与浩漫宇宙熔融为一的精神的“我” 便诞生了,开始了他在想像世界里的漂泊、叩问 和寻求,亦即他的灵魂之旅—— •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 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 帆 我开航了
• 并且在凄凉中还掺进了恐惧:“海洋挤满阴云的冰 山/碰击着/轰隆隆——雷鸣电闪”,——到处都存 在对幼弱生命的威慑力量啊。联系作者当时的遭 遇,这弱小无助者的无可奈何的哀叹实在是悄焉 动人的。作者没有直接批评、忿然抨击某种社会 政治,他只忠实于自我感受,一己要求地到一个 幻想世界中去倾诉生存的渴望。这样的婉曲抗议, 似乎更为发人深思。联系诗的题目看,幻想是生 命的权利,也是能力,但生命的起码要求都只能 是幻想,那么人类有时候面临的又是怎样的悲剧 情境呢?
• 如同许多历经浩劫,身后长久地拖着历史的阴影的人们一 样,顾城很难忘却他那十二岁的“长满荒草的广场”。那 是他遭受凌辱和放逐的少年时代。一场骤然而至的裹挟着 宗教狂热的红色风暴,毁坏了他温馨而幸福的童年及他那 浆果一般的梦境。生活和世界,竟粗暴地在这位少年人的 眼前出示了它全部的冷酷与严峻。失学,被抄家,跟随父 母流落到远离都市的荒凉的盐碱滩上放猪。这遽临的灾变 对一个还是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显得过于唐突和沉重 了。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遇也许正好是美的艺术生成的契 机。台湾诗人洛夫在谈诗的本质时就谈到,诗是“对生命 本性的体认,生命真谛的探索,这种本性与真谛唯有在残 败的生命情境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大系· 诗序》) 顾城所遭遇到的那场政治运动,其狂悖就在于对人和人格 的摧残与践踏。然而当外部困厄高强度地加之于人生时, 内在的生命感也就全面地苏醒,格外地活跃起来。这就是 为什么在那个政治阴影渗透了社会生活和人的意识的每一 个角落的年代里,《生命幻想曲》却是以生命本位做为它 的支点,也是它的起点和终点。一个个性方面的原因则是, 诗人凭借与生俱来的异乎常人的内在悟性,把普遍化的政 治情绪过滤掉了,只保留湛醇的诗的情绪,凝结出能够超 越时空的较为纯粹的艺术品。
• 诗歌跟作者的年龄相称地采用了儿童口吻,幻想 方式和意象品类也呈显出童话的特征。诗人的眼 睛,已经“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灵“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舒婷:《童 话诗人——赠顾城》)。在现实关系中,人不能主 宰自己,但在精神领域中却获得了自由。他为自 己的生存意愿(“幻影和梦”)与创造潜力 (“灵感和心”)找到了运载工具:“船”与 “车”。通过想像性、象征性的船的漂泊和车的 漫旅,“我”完成了由寻找归依到自我确立即由 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全诗明显地标为两个部分, 两部分都是写一种行旅状态,但两者的含意却有 异。它们是同一主体的内心情感经验的两个不同 阶段,连结起来才构成诗人的心灵历程。
• 艺术并不能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但艺术可以抚慰受创的 心灵,填补精神上的空缺。《生命幻想曲》表现的正是诗 人生活的脚步滞重之时,心灵、幻想、灵魂在另一个世界 里漫游的情景。它“通过理想化的完美描述,把人的整个 灵魂置入一种活动之中”(柯勒律治语)。物质的生活原 因渐渐地远了,诗歌开始于一种精神性的“意识背景”之 前,开始于那一片作为可亲善的大自然的象征的“河滩”, 和河滩上启示、唤醒、震撼、融化了的“阳光”: 夏天,又一个夏天。……充满了白热的阳光。 我和父 亲赶着猪走进了河湾。在这里没有什么能躲避太阳的地方。 连绵几里的大河湾上,闪动着几百个宝石一样的小湖,有 的墨蓝,有的透绿,有的淡黄……我被浸湿,又被迅速烤 干。在我倒下时,那热风中移动的流沙,便埋住了我的手 臂。真烫!在蓝天中飘浮的燕鸥,没有一点声息。渐渐地, 我好像脱离了自己,和这颤动的世界溶成一体…… (顾 城《少年时代的阳光》)
• 如果说,前一次的漂泊是被迫的,迷茫而没有目的 的,心情是惕悒而悲凉的,那么,“我”的第二次 漫旅则是以主动的态度、特有的方式和轻松明快的 心绪,自如地加入生活和想像的二重世界。前面的 “幻影和梦”,那是外在于自我的对象物,这里的 “灵感和心”,则为生命自身的质素和能量。它 “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也就是诗人用从生命 中流淌出来的艺术去与世界、与人类对话。“我” 受到了欢迎,也得到了解脱。“把希望融进花香”, 意思是把美好的生活理想灌注到艺术创作中去,做 为她的精魂。“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诗人有了自我创造的圆莹自足的艺术世界,就可以 沉湎其中,以规避那个可厌的现实世界,一方面是 对世俗生活的倦怠;另一方面是对艺术创造的自娱。 但是对于理想的吟唱,对于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