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病人的护理

内容摘要: 【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bt)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促进早日康复。方法对cbt 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做好体位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及呼吸道护理,负压引流护理,观察切口出血情况,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论 cbt手术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因此准确的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术后护理和详细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手术护理 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为化学感受器肿瘤。化学感受器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通过对血液中po2、pco2和ph值变化的感应,对调节人体的血压、呼吸和血管阻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发病率较高,认为是长期慢性缺氧刺激了颈动脉体的不断代偿增生,进而导致了颈动脉体瘤的发生。颈动脉体瘤既来源于颈动脉体。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观察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手术的心理反应,有无烦躁不安、焦虑的心理。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解释,稳定病人情绪,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病情观察了解病人发现肿块的时间、部位、开始时的大小及生长速度,局部有无疼痛,有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伸舌时舌尖有无向患侧移位,观察病人有无晕厥,耳鸣,视物模糊等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并详细记录。 3.术前准备因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手术中常常需阻断颈总动脉,为了促使患侧脑的侧支循环建立,术前常规做matas训练。余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或颈丛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血管移植后去枕平卧,头部勿旋转至患侧,以免颈部移植血管扭曲,有利于增加脑部供血。 3.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持续吸氧,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意识及肢体运动情况,了解有无脑细胞损伤及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高热者给予降温处理,以降低脑代谢。观察呼吸发音及吞咽情况,判断有无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等损伤。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医学影像: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经典读片 【本案例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专题类别】:分部位专题(病例整理医师:范治国) 【专题】:颈动脉体瘤 【病人资料】:患者 女性 42岁 右侧颈部包块八年,逐渐增大三月就诊。查体,右侧颈部实性包块,质硬,移动度差,触诊可感觉到搏动,并似乎与颈动脉搏动同步。 【影像图片】:颈部CT平扫

CT表现: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层面间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块影分布,软组织影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邻近软组织受压外移,CT拟诊:右侧颈部良性占位,颈动脉体瘤可能。 CT造影增强表现:右侧颈部软组织影于造影剂注射后呈明显强化改变,强化改变均匀,造影剂密度变化情况基本上与颈动脉同步,但CT 值略低于颈动脉,邻近颈内静脉受压向外推移,CT拟诊:右侧颈部颈动脉体瘤可能性大。 【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诊断:右颈动脉体瘤。 讨论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起源于颈动脉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肿瘤, 因此亦称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瘤解剖特点及功能:颈动脉体是全身化学感受器系统的一部分, 大小约5mm ×3 mm × 2 mm, 肉眼所见为淡红色至灰色,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或附近的疏松的蜂窝组织内,被称为Mayer韧带的纤维血管带固定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 颈内和颈总动脉也可以是其供血动脉。组织学上,颈动脉体由主细胞(Ⅰ型细胞)和支持细胞(Ⅱ型细胞)组成。主细胞内分为3种不同形态的细胞, 即明细

胞、暗细胞和固缩核细胞。主细胞由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的间质细胞所包绕。 颈动脉体是化学感受器, 它能感受动脉血中的PO2、PCO2及pH的变化, 通过迷走神经来调节呼吸、循环和血压。 颈动脉体瘤的CT、CTA表现 CT平扫为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动脉血管,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静脉期强化仍较明显,呈均匀强化,强化幅度最高可达200多HU,瘤体强化密度接近于动脉血管强化,按常规软组织窗可见瘤体强化同颈动脉一致,容易误诊为颈动脉瘤,因此适当调整窗宽、窗位,可见瘤体与血管关系,持续动态CT增强(CTA)就可显示瘤体与动脉血管关系及主要供血来源,生动展示瘤体与血管关系。 鉴别诊断 1、颈部神经鞘瘤:瘤体易坏死,增强强化程度不如颈动脉体瘤显著,颈内动静脉受压前移,这是它们最主要的鉴别点。 2、颈部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时,常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增强可明显强化,亦可不明显或不强化,常将颈内、外动脉间距拉大,这有助于鉴别。

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

护理要点 1.病人在出血后或动脉瘤破裂危险时绝对卧床 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及再出血 3.密切观察癫痫发作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于予抗癫痫药物 4.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如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给予一些缓泻剂 5.饮食清淡,易消化 6.术后加强肢体活动,穿弹力袜7医嘱予丹参,脉通药物静滴,防止静脉血栓形成8.术后观察股动脉伤口敷料足背皮肤温度,末梢血运情况. 预防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动脉瘤栓塞术后,由于导管和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球囊过分膨胀,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另外,各种因素引起周身血压急剧升高,也可成为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如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时,周身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及颅底动脉环与颅内固定结构的相对性移动,动脉瘤内压力在瞬间上升并持续增高,短时间内超过动脉瘤壁薄弱点的弹性限度,加之动脉瘤内的湍流压力,遂在薄弱点破裂出血,立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强直,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瞳孔,及时发现瞳孔散大等早期脑疝征象,以尽快采取紧急处置。。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由于导管在脑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机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于手术后12~24h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肌力三级。使用尼莫通注射液经微量泵缓慢静注。穿刺点的观察:股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6h,并伸髋静卧24小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腹部情况(因导管损伤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颈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8~10h后加压包扎,并去枕平卧2d。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体会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4-08-12T15:00:23.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4期供稿作者:王洪臣1 任崇禧1 周通1 李胜1 李伟2 吴岳2 [导读]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术前、术后诊断与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王洪臣1 任崇禧1 周通1 李胜1 李伟2 吴岳2 (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 061001;2北京市北大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100044)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术前、术后诊断与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4月我院及外院共收治的24例颈动脉体瘤,通过术前彩超或CT辅助检查诊断及术后病理确诊,对比发病原因及本证发病机理。结果明确本证的病理及生理,熟悉颈部的解剖及周围疾病的鉴别,能做到正确诊断,正确治疗。结论术前正确的临床诊断对围手术期的管理及术中、后并发症,后遗症预防起到 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病理诊断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255-02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因其发病率低,初始对其认识不足,术前很难做出正确诊断,该肿瘤解剖关系特殊,颈动脉体瘤发生在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外鞘内,该区有较多的淋巴结,腮腺及血管外胚纤维组织等,临床较易与多种相疾病混淆。Shamblin报道96例颈动脉体瘤,正确诊断率达76.3%[1],临床神经鞘瘤,转移癌,神经纤维瘤,腮裂囊肿等疾病易诊断为本病。且颈动脉体瘤术中、后有高发的并发症及致死、致残率,故手术前正确的诊断对围手术期的管理及术中、后并发症,后遗症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颈动脉体瘤也是较为少见的散在-家族性疾病,其发病率很难准确估计,颈动脉体瘤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类,有文献报道颈动脉体瘤10%~ 50%具有家族性[2]。现就我院及外院自2002年9月至2013年4月共诊治24例颈动脉体瘤,总结病例如下: 1. 病例报告 右侧颈动脉体瘤11例,左侧颈动脉体瘤10例,双侧颈动脉体瘤3例,其中误诊1例为颈部动脉瘤。颈动脉体瘤破裂出血致单侧大脑半球梗死1例。 2. 治疗及预后 以上病例术前评估心肺功能,耐受手术,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见肿瘤均在颈总动脉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3例患者因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与之广泛粘连,分离困难,行肿瘤连同颈内动脉颅外段切除,动脉转流下人造血管移植术,7例因肿瘤<2.5㎝,保护颈部神经、血管,剥离切除顺利。6例左侧颈部肿瘤较大,包绕颈外动脉,行肿瘤切除+左侧颈外动脉结扎术。5例因颈动脉区肿瘤部分粘连,切除部分颈总动脉管壁并血管成形术,分块切除肿瘤手术顺利,2例术中冰冻病理为恶性,因手术难度大,终止扩大手术。1例术后出现Horney 征,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24例颈动脉区肿瘤随访3个月~ 5年至今,例1因恶性肿瘤晚期死亡,余病例预后良好。 3.讨论 颈动脉体瘤的发生源自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外鞘内颈动脉体,该体大小约2~ 3㎜,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血供来自于颈外动脉始段细小分支,受颈动脉窦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内含化学感受器细胞与神经纤维终末形成突触样结构,是人体最大的副神经节,此处发生的肿瘤即为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生长速度缓慢,初始多不症状,可沿颈动脉壁在外膜下生长,逐渐包绕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外动脉,压迫颈内静脉少见,偶有颅神经及交感神经出现神经压迫症状,颈动脉体瘤位置固定,往往其位置深在,又无典型临床表现,早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体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被认为是确诊颈动脉体瘤最好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措施,报道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瘤体及外周血管血流来诊断颈动脉体瘤,准确率达到90%以上[3]。颈动脉体瘤从组织学检查很难鉴别良、恶性,一般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依据是在该区域淋巴结内找到颈动脉体瘤细胞或手术后复发及转移,恶性体瘤转移部位有肺、骨骼、小脑,甲状腺、气管及双肾等器官次之。国外报道颈动脉体瘤的恶性率为2%-25%,Martin统计了580例颈动脉体瘤,其发生转移率为转移5%。符卫国1991年总结国内报道的183例颈动脉体瘤,经术后6个月-21年随访,复发及远处转移率占8.2%[4]。对于颈动脉体瘤、颈部神经鞘瘤、其他恶性肿瘤及颈部神经纤维瘤等疾病,要了解各种肿瘤的病理生理相关知识,明确肿瘤的性质、特点,如神经纤维瘤及神经纤维鞘瘤光滑,包膜完整,活动度存在,肿瘤内部可见血流信号等判断[5],估计手术的详细方案以及预后,接诊颈侧肿物患者,详细做好物理检查,并行颈部病变区彩超多普勒超声、CTA、MRA、DSA等相关必要检查,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少,目前DSA也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可靠方法,他直接提示肿瘤的血供来源,血供来源于颈动脉体时,其分叉角度变大,颈外动脉前移位,颈内动脉后移位,肿瘤受分叉区环抱影像对诊断颈动脉体瘤有着特殊意义[6],对手术方式亦能起到提示作用。颈动脉体的恶性肿瘤则需术中及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一并行免疫组化分析,为恶性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颈动脉体瘤的总体预后较好,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恶性肿瘤也应早期手术,并行放疗及化疗,以延缓生命。总之,结合病史,仔细的物理检查和彩超多普勒超声、CTA、MRA、DSA等相关必要检查,清楚了解肿瘤与颈部血管的关系,做出正确的诊断,拟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询证医学的依据,才能早期根治颈部肿瘤,降低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及死亡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Shamblin WK. Carotial body tumor : clinieoPathologic analysis of ninety cases.AMJ Sury,1971,122:963 [2] Boedeker CC, Ridder GJ,SehiPPerJ.Paragangliomas of the head and nee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Fam Cancer,2005,4(1):55-59 [3] ArslanH,UnalO,KutluhanA,etal.Power DoPPler scami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body tumors[J].JUltrasound Med,2000,19(6):367-370 [4]符卫国,陈福真,王玉琦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上海医学,1991:1:10 [5] 时贵阁,李远 ,李亚珂颈动脉体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2010-33(13) 71-73 [6]邹爱萍 ,蒋晓钟 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作用。口腔医学纵横杂志。1999.15(4):265

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

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 高佩珠 孙菊芸 丁文彬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江苏南通226001 )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护理 Key words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6,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1-1972- 03 作者简介:高佩珠(1963-),女,江苏南通,本科,副主任护师,介入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 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一旦破裂其致残或致死率极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目前,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血管内治疗[ 1] 。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正日益成 为重要的治疗手段[2] 。我院2008年2月~2011年 10月,对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共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39~67岁,平均55岁。其中18例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另3例为未破的动脉瘤患者,因头胀痛来我院查MRI发现。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9例,大脑前动脉2例,椎动脉2例。21例患者手术操作顺利,其中20例患者植入一枚支架,结合1~8个不等的水解脱或电解脱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同时有左右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先行左椎动脉瘤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3个月后再行右椎动脉瘤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栓塞后根据造影显示,全部支架到位满意,18例致密填塞,2例次全填塞,1例大部分填塞。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造影与治疗同时进行6例,分期进行15例。治疗过程均在全麻下进行,经股动脉穿刺置入6F导管鞘, 全身肝素化,插入导引导管到颈内动脉、椎动脉C1椎体水平,高压肝素盐水持续灌注。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颈与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选择二个最佳工作位: 一是显示载瘤动脉最清楚便于释放支架位置; 二是显示动脉瘤颈最清楚利于填塞弹簧圈的位置。根据路径图有8例患者先引入0.014英寸的导丝,将支架系统的输送导管送至载瘤动脉,根据瘤颈调整支架位置,释放支架,以后将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通过支架网孔超选入动脉瘤腔,按常规选择适合的电解脱或水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另13例患者, 先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用水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后,再释放支架。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患者最好住单人房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绝对卧床,减少搬动,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 注意头痛的性质、程度及血压的变化,严防血压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波动,对高血压者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维持血压在120~130/70~80mmHg。2.1.2 术前准备及用药 完善各项常规检查, 如出凝血酶原时间等,做好手术野的皮肤准备,检查穿刺侧远端足背动脉搏动, 做好标记便于术后对照,做好碘过敏试验,禁食禁水12h。术前遵医嘱用药,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术前3d按时口服阿司匹林片100~200mg/d,氯吡格雷片75mg/d,急诊手术需用氯吡格雷片225mg塞肛,预防支架内急性血小板聚集。尼莫地平是新一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明显减轻患者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早期使用可有效扩张脑血管。术前6h给予尼莫地平以1~2ml/h持续静脉泵入,预防术中血管痉挛和控制血压。术前留置导尿管,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 ,以· 2791·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11月第27卷第21期

颈动脉体瘤

十三、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CBT) (一)疾病特点: 1、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脉体,发生于人体最大的副神经节,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好发于高原地区中年以上女性,多为良性,单发多见,6%-10%为恶性且转移。10%~50%有明显的家族性,高海拔较低海拔多发,女性多见。 2、颈动脉体瘤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上颈部肿物,多位于下颌角下方。多数无任何症状,少数伴局部不适,晕厥、耳鸣、视力模糊、声音嘶哑、血压下降等。 3、肿物直径2-12cm,平均5cm,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质地中等偏软、界清、无明显压痛、可左右活动而不能上下活动(此为颈动脉体瘤最典型的体征,称之为Fontaine征),少数可闻及因丰富的血管所致的杂音。活检有害无益,穿刺难以诊断,且易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故多数不主张穿刺。 4、肿物压迫迷走神经,触压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少数舌下神经受压出现患侧舌肌萎缩及运动障碍。 5、有学者提出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三主征:(1)颈前三角区肿物,长期缓慢生长的肿物,部位恒定于下颌角下方。(2)颈动脉向浅层移位,颈动脉体位于颈动脉分歧部的后内侧,肿物增大到一定体积,将颈动脉向浅层挤压而发生移位。(3)颈内与颈外动脉分离,颈动脉体瘤可跨过分歧部向浅层生长,将颈内与颈外动脉推向两侧。 6、肿瘤虽然可合成和储存儿茶酚胺,但仅1%的副神经节瘤临床上表现为有功能性,这是因为大多数副节瘤产生的儿茶酚胺太少,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功能性肿瘤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产生波动性高血压、面部潮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心悸等症状。 7、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误诊,临床上需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转移瘤、鳃裂囊肿、淋巴结结核相鉴别。 (二)分型: Shamblin等(1971)按外科手术和病理关系将颈动脉体瘤分为3型: Ⅰ型局限型:为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歧的外鞘内,有较完整的包膜,未包绕动脉,可安全剥离; Ⅱ型包裹型:为肿瘤围绕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生长,粘连多,但不累及血管壁的中层和内膜,可外膜下剥离,术中有时需临时的颈动脉腔内转流;

动脉瘤个案护理查房

个案护理查房 日期:2016-1-26 地点:人民医院住院部5A 参加人员: 主查人; 内容:颈内动脉—眼动脉瘤 一、概述 颈动脉瘤,常见由动脉硬化、创伤、细菌感染、梅毒或先天性动脉囊性中层坏死所引起的动脉壁损害变薄,在血流压力作用下逐渐膨大扩张,形成动脉瘤。颈动脉瘤颈动脉瘤可发生在经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由颈动脉硬化所致者,多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分叉处,又创伤所致者多位于颈内动脉,经外动脉较少见。主要症状为发现颈部肿块,有明显的搏动及杂音,少数肿块因瘤腔内被分层的血栓堵塞,搏动减弱或消失。 二、病因 常见由动脉硬化、创伤、细菌感染、梅毒或先天性动脉囊性中层坏死所引起的动脉壁损害变薄,在血流压力作用下逐渐膨大扩张,形成动脉瘤。颈动脉瘤可发生在经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由颈动脉硬化所致者,多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分叉处,又创伤所致者多位于颈内动脉,经外动脉较少见。 三、分类 大脑前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脉络从前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眼

动脉瘤。 四、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为发现颈部肿块,有明显的搏动及杂音,少数肿块因瘤腔内 被分层的血栓堵塞,搏动减弱或消失。发生在颈总动脉、经内动脉的动脉可影响脑部供血,瘤体内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梗死,患者可出现成的脑缺血症状,如头痛、头昏、失语、耳鸣、记忆力下降、半身不遂、运动失调、视力模糊等。瘤体增大压迫神经、喉、气管、食管,可出现脑神经瘫痪、Horner征、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五、鉴别诊断 肿块位于颈侧部,有明显搏动及收缩期杂音,压迫肿块近心端动脉时,搏动减弱或消失,即可作出诊断。但遇肿块搏动及杂音不明显者,诊断较困难。DSA检查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动脉瘤形成的原因不同,DSA显影也略有不同, 1.先天性动脉瘤,瘤体一般较小,自绿豆到黄豆大小,呈囊状,有蒂与动脉干连接;动脉硬化形成的动脉瘤可见到瘤动脉纤细弯曲,动脉腔变窄或粗细不均,瘤体呈梭形; 2外伤性动脉瘤为囊性或多房性构成。 近年来应用磁共振血管显影(MRA)诊断动脉瘤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MR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患者可免于动脉或静脉穿刺之苦,诊断动脉瘤较DSA更具优势。 六、治疗

头颈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颈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颅底的正常解剖 颅底包括前、中、后颅窝。中颅窝为其最重要结构,主要为蝶骨构成,蝶骨包括蝶骨体、蝶骨小翼、蝶骨大翼及翼突四部分。蝶骨体有蝶窦,其上方为垂体窝;蝶骨小翼有视神经管,为视神经通行;蝶骨大翼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分别有三叉神经上颌枝、三叉神经下颌枝及脑膜中动脉走行;蝶骨小翼和蝶骨大翼之间为眶上裂,有Ⅲ-Ⅵ对颅神经及眼上静脉通过;翼突有翼管,翼管动脉在其中走行。 翼腭窝为颅底的一重要解剖结构,位于上颌窦后壁的后方,翼突的前方,含蝶腭神经节,有五个通道与周围重要结构相通,分别为:眶下裂→眶,翼颌裂→颞下窝,蝶腭孔→后鼻孔,翼腭管→口腔,圆孔、翼管→颅。 二、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1、鼻咽的正常解剖 后上壁:自软、硬腭交界处至颅底 侧壁:包括咽隐窝 下壁:软腭的上表面 2、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传统X线摄片,包括鼻咽侧位、颏顶位、颅底位体层摄片等,因密度分辨率差,已基本为CT及MRI等影象学检查所取代。 CT扫描可详细显示鼻咽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目前为鼻咽癌的基本检查方法。 MRI可多轴扫描,软组织对比度好,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围及侵犯深度,为鼻咽癌极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观察颅底及周围结构骨质破坏情况,应首选CT,观察软组织侵犯及肿瘤沿肌肉、神经蔓延首选MRI。 3、鼻咽癌的临床表现 鼻咽癌早期常无临床症状,中晚期可出现下述症状: 耳鼻症状:涕血、鼻塞、耳鸣 眼部症状:视力减退、复视、运动障碍 偏头痛 颈部淋巴结肿大 4、鼻咽癌的影像学表现 约80%的鼻咽癌起自鼻咽侧壁,早期为鼻咽壁增厚,咽隐窝变浅,中晚期有明显肿物,可有咽隐窝消失、咽旁间隙变窄、颅底骨质破坏、副鼻窦炎症。另外,鼻咽癌常合并有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 5、鼻咽癌颅蔓延途径 直接侵犯:岩枕裂、破裂孔 沿肌肉蔓延:腭帆肌、腭帆提肌 沿神经蔓延:三叉神经 沿颅底孔道蔓延:卵圆孔、翼腭窝 6、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咽后淋巴结为鼻咽癌转移的第一站,其它好发部位为颈深组及颈后三角区淋巴结,放疗后可出现颏下、枕突等罕见部位淋巴结转移转移,有时转移淋巴结大小与原发肿瘤不成比例。 三、喉癌的影像学诊断 1、喉的正常解剖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护理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柳晨 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我院自2010-10以来共完成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5 岁。其中脑梗死19例,TIA患者13例。有高血压史者26例,合并糖尿病9 例。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备皮;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心、 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全项、免疫8项等检查;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及氯吡格雷片75mg,1/d;术前备好必要的导管、器材、脑保护装置及术中用药,对于因担心、惧怕手术而焦虑、失眠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在术前适当给予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1.2.1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 通过测量靶选择适合病变狭窄长度和直径的球囊和支架,置入导引导管,颈内动脉狭窄病灶远端放置保护伞,做球囊颈扩张后,支架直接定位于狭窄段并释放,再次造影确认支架张开良好。术毕,撤出保护伞、导管、导丝,局部加压包扎,带导管鞘回病房,3~6h后拔出动脉鞘。 2 结果 3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手术均成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出现术后穿刺口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3.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3.1穿刺部位出血因术前常规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血肿「2」。穿刺部位盐袋加压包扎4h,穿刺侧下肢平伸8h,卧床休息12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术后4h每15min 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出血,穿刺部位保持敷料干燥。2例穿刺部位渗血,经重新加压包扎,延长盐袋压迫时间,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后,出血停止, 3.2脑血管痉挛由于栓塞材料是一种异物,对血管机械刺激,加之导管在人体内长时间停留,极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嗜睡、烦躁多语、偏瘫。痉挛越强临床症状越明显。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头痛程度、意识状况、肢体活动情况以避免因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性损害,可遵医嘱静脉缓慢滴入罂粟碱,每日60~180mg或尼莫地平针1mg/h,持续静滴,防止血管痉挛。 3.3 栓塞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术后脑梗塞常因栓子脱落而造成,但由于目前使用保护装置,使得栓塞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减少,在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意识、瞳孔、面色、语言及肢体活动变化,严密观察凝血情况,定时检查出凝血时间,备好溶栓抗凝药物,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为溶栓治疗赢得时机。 3.4 过度灌注综合症过度灌注综合症是支架植入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血 流量急剧增加导致脑过度灌注而造成患者不良反应。如出现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颈 动 脉 间 隙

颈动脉间隙 正常CT和MRI表现 颈动脉间隙是由颈动脉鞘包绕而成的筋膜间隙,位于腮腺间隙的内侧,咽旁间隙的后方,咽后间隙的外侧,左右各一,间隙内含颈内、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第IX、X、XI、XII对颅神经、颈交感丛及淋巴结等结构。 (一)、颈动脉鞘呈管状,其上方附着于颅底静脉孔和颈动脉管外口周缘的颅骨外膜,下方止于锁骨胸骨端和胸锁关节的深面。三层颈深筋膜全部参与颈动脉鞘的组成,即颈深筋膜浅层(又称封套层或包围层),中层(又称脏器层)及深层(又称椎前层),各层均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由鞘向内伸出间隔,分隔鞘内诸内容物。由于颈动脉间隙为一潜在间隙,颈动脉鞘与鞘内容物及周围结构紧帖,而其本身菲薄,因而CT和MRI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显示颈动脉鞘。 (二)、鞘内血管颈动脉鞘内的血管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右侧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过胸锁关节后方,沿气管、食管和喉的外侧上升,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之后,颈外动脉离开颈动脉鞘,而颈内动脉继续在颈动脉鞘内垂直上升达颅底,进入颅动脉管。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前者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为压力感受器,后者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动脉壁上一个扁椭圆形小体,为化学感受器。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窦,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外侧下降,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CT 平扫,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整的中等密度影,注入造影剂后,动脉和静脉均呈明显强化,颈内静脉和颈总、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在不同断面上可有变化,在颈上部静脉位于动脉的后外侧,在颈中部位于外侧,而在颈下部则位于前外侧。MRI图像上,由于血 加权图像上均呈低液快速流动而产生流空效应,颈总、颈内动脉及颈内静脉正常情况下,在T1和T 2 信号。横断面可清楚显示血管断面,矢状面有时可显示整条颈动脉鞘内的动脉或静脉,而冠状面则只能继续显示之,偶尔,冠状面图像上可显示位于舌骨水平的颈总动脉分叉。常规MRI SE序列扫描常受伪影影响,如颈内静脉头侧端及颈总动脉近心端血管内均可出现高信号,血管内的涡流也可出现异常信号,勿认为病变。使用MRA技术可弥补上述不足。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的MRA图像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内静脉均呈高信号,而周围非血管组织为低信号,并可在各个方向立体显示之。静脉注射Gd-DTPA后,血管的信号更强,MRA是目前无创伤性了解颈动脉鞘内血管情况的最好手段。正常情况下,两侧颈内静脉可不对称,甚至一侧完全缺如,老年人一侧或双侧颈动脉可呈局部膨胀性改变,

颈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护理

颈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同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 2、稳定患者情绪,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3、了解患者发现肿块的时间,部位,开始时的大小及生长速度,局部有无疼痛,有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伸舌时舌尖有无向患侧移位。 4、了解并观察患者有无昏厥、耳鸣、视力模糊等脑供血不足等症状。 5、术前备齐各项检查报告,心电图、CT、MRI、DSA、眼底检查、脑电图、脑血流图等。 6、术前1d按医嘱给予抗生素,血型测定,备血,常规药物的敏感试验。 7、手术野皮肤准备范围包括患侧颈部及同侧上区头发。取自体大隐静脉者包括会阴及对侧膝关节以上大腿皮肤。 8、术前备药右旋糖酐40 500ml×1瓶, 20%甘露醇 250mlX 2瓶,肝素 12500u X1支, 5% NaHCO3 250mlX1瓶,尿激酶 1万 U X 5支。 9、术前准备物品气囊导尿管1根。 二、术后护理 1、按颈丛或全麻术后常规护理。

2、卧位血管移植后去枕平卧,头部匆过度旋转至患侧,以免颈部移植血管扭曲,并有利于增加脑部血供。 3、给予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4、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及肢体的活动情况。由于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过长,术后吻合口及移植血管内血栓形成,都可导致脑组织缺血,可致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异常和肢体活动障碍。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5、若体温超过39℃,给予头部置冰袋降温,降低脑代谢。 6、术后颈动脉切口置负压瓶,并保持乳胶管吸引通畅,观察和准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三、健康指导 1、注意术侧颈部,如发现搏动性肿块时应及时来院就诊。 2、禁烟、酒。 3、每半年复查B超1次。

DSA术后注意事项

全脑血管造影(DSA) 一.适应症: (1)怀疑是由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造成的脑出血。 (2)在超声检查,MRA或CTA上无法明确的脑血管狭窄。 (3)血管炎。 (4)在手术前了解肿瘤周围的血供。 二.血管造影合并介入治疗:包括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动脉内血栓溶解治疗,AVM的医用胶栓塞疗法和肿瘤和鼻出血的部分栓塞治疗。 三.术前准备 (1)遵医嘱午夜后禁食水。 (2)手术当日遵医嘱给与阿托品及苯巴比妥钠药物肌注。 (3)提前准备1kg食用盐两袋,并于手术当日随患者携带至导管室,以备压迫止血使用。 四.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切口处需遵医嘱压迫止血5小时。 (2)行手术的患肢止动24小时。 (3)注意末梢血液循环双足温度,遵医嘱观察足背动脉8小时。 (4)术后24小时遵医嘱可将患者切口处弹力绷带撤

除,并对切口处进行观察、更换敷料。 (5)患者24小时后可以活动,但仍需注意避免负重和过于弯曲下肢。 不是所有病人都可做脑血管造影,对碘过敏,有严重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 者慎做脑血管造影术.造影前应禁食,禁水,避免术中恶心呕吐.造影时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转动头部.造影结束后需平卧,并保持穿刺下肢制动不少于8小时,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 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 脑血管造影术麻醉的注意事项 apple008于2012-03-08 10:35发布40次阅读0次分享 脑血管造影是注射造影剂到颈内动脉以观察脑部解剖异常情况,动脉置管注射造影剂后,当造影剂通过血管网时可获得系列图象,脑血管病、肿瘤、动-静脉畸形、伴或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等是脑血管造影的指征,也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判断颅内颅外动脉情况。脑血管造影的病人可有癫痫病史,造影过程中须注意防止癫痫大发作。既往有脑血管病、中风、糖尿病、一过性缺血发作(TIA)脑血管造影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 脑血管造影术的麻醉注意事项包括: 1. 脑血管造影注射造影剂期间要麻醉医师离开造影室不能接近病人,因此全麻下脑血管造影病人需要气管内插管或喉罩,喉罩一般不用于需正压过度通气降低ICP的病人。 2. 麻醉选择应当考虑病人的病理情况,颅内压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或 动-静脉畸形,麻醉应选择插管或操作时颅内压和血压影响较小的方法,血压升高可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气管插管时也应避免血压升高。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能提供可靠的气道管理并可以控制PaCO2。许多颅内病变的病人脑血管造影可使颅内压升高,过度通气能使脑血管收缩,帮助降低脑血流和颅内压,在没有颅内压升高的病人,过度通气和脑血管收缩可减慢造影剂通过脑的时间,增加脑血管内造影剂的浓度,使异常血管显示更加清晰。Dallas和Moxon报道,当PaCO2维持于30-35mmHg时能获取高质量的图象,PaCO2<20mmHg可致严重血管收缩和脑缺血,应予避免。由此可见脑血管造影期间CO2监测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