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工痕细图(超清晰)欣赏红山文化玉器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上部)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上部)作者李利峰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匕型器: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匕型器 皮壳包浆及孔道: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皮壳包浆及使用痕迹: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皮壳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打磨使用痕迹: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玦口痕迹: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自然沁: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皮壳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简易勾云佩: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简易勾云佩: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
目录:
1、青玉玦 2、简易勾云佩 3、多头器 4、青玉蚕 5、鸡骨白手镯 6、青玉鱼 7、青玉匕型器 8、青玉斧 9、青玉猪龙
10、碧玉斧 11、青玉勒 12、青玉桶形器芯料 13、黄玉枭 14、青黄玉斧 15、玉钺 16、青玉桶形器芯料2 17、黄玉勾形器 18、黄玉者简介:
李利峰,实战派收藏家。 全国工商联河南省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理事。 北京遇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聘古珠及高古玉器鉴定专家。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研究员。 99年进入收藏界,收藏品涉及天珠、金铜佛造像、历代古珠、红山玉器、古钱 币等。擅长天珠、历代古珠、红山玉器的鉴定,实战经验丰富。

「德辅博物馆」红山文化玉器欣赏

「德辅博物馆」红山文化玉器欣赏

「德辅博物馆」红山文化玉器欣赏展开全文德辅博物馆是经辽宁省文化厅批准的朝阳首家民间博物馆。

位于朝阳双塔古街9—15号,共四层,建筑面积750㎡。

博物馆经营宗旨是:弘扬红山文化,保护为主。

非盈利性质的面向社会公众展示。

主要业务范围:文物、艺术作品收藏、鉴定、编辑、修复、保管及陈列展览;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方法研究;文物档案资料管理与研究;文物宣传与历史知识普及、培训等。

主要展览内容:地下一层:为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全景再现,有围猎、生活、制陶、制玉、捕鱼、农耕、祭祀等场景。

地上一层:为石器展厅,所展石器为史前新石器红山文化时期。

斧、钺、铲、棒、凿、球、镞、磨盘、杵等近四百件展品。

地上二层:为陶器、骨器、玉器展厅。

所展藏品均为红山文化时期:陶器:近百件;骨器:近百件;玉器:近三百件;其中不乏精品乃至国宝级藏品。

德辅博物馆部分玉器:玉钉材质:玉质玉钉综述:该器为透闪石黄玉种,一端扁柱状,一端呈半球状,做工精细,极具神韵,较为少见。

玉斧综述:青玉质,该器呈方形板状,上端为自然边,下端一侧呈单面刃,刃锋利,斧身一面中间处磨有一凹形沟槽,不知何意,玉器受沁后包浆明显,沁象真实自然。

玉料芯该器为墨玉材质,外缘螺旋痕迹明显,中间有圈凸起台痕,对于研究红山玉器的制作工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蹄形器该器整体磨制,呈扁椭圆形筒状,筒壁内侧钻孔掏芯,上端斜口,下端平口,上下边缘磨薄,制作工艺复杂,为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之精品。

方头玉龙该器整体磨制,头部略方,器身上部划有三道阴刻线,立直向下钻有一大孔,孔内螺旋纹清晰可见,尾部上翘,形似动物胚胎,做工复杂,工艺独特,极其少见。

玉龟该器整体磨制,背甲呈椭圆形,漫鼓,头前伸,颈部横穿隧孔,腹平,短尾,器身光滑圆润,沁象自然真实,为史前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之精品。

玉人面该器整体磨制,白色,地方玉质,脸、鼻凸起,眼睛、嘴用阴刻线刻画,侧面钻有三个凹坑,不知何意,造型古朴,形态奇特,较为少见。

千奇百怪红山玉系列(8)——一组别样神器

千奇百怪红山玉系列(8)——一组别样神器

千奇百怪红山玉系列(8)——一组别样神器众所周知,红山很多典型器。

大家耳闻熟详的有:玉猪龙、勾云佩、太阳神等等诸多图腾。

现在公认的红山文化,从6800年前(也有说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算起)到4300年前,时间跨度最少2500年。

在如此长的时间长河中,玉器的传承和变异是巨大的。

可以想象从汉代到如今约2500年,这2500年玉器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不单是器型的变化,更多是的思想的变化,文化的变化。

在远古时期,变化可能没有现在这样速度大,但也是时间跨度也是2500年啊。

再加上,众多的不同部落,不同的图腾,还有部落之间的融合,部落的消亡,部落之间的战争,所以玉器作为崇拜的图腾,一定是繁杂的,多样的。

红山玉的式样一定是缤纷多彩,数量一定是巨大的。

绝非某些人所说的“存世几百件”。

我们就是终其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

这需要打破原来的禁锢,动员全民的资源,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今天介绍一组别样神器,一共七件。

这七件之所以说是一套,是因为1、2、3、4、6等五件玉质一致;玉石皮、壳一致;玉石沁色一致;大小尺寸相仿。

另外的4、5、6、7等四件玉诀开口形制一致;开口加工工艺一致;玉质一致;大小尺寸相仿。

前四个和后三个只是外包浆有所不同(可能是把玩过,也可能环境不同),所以断为一组。

上图一:直径:145mm;110mm;厚:30mm;重:1200克。

硬度:6上图二:直径:85mm;厚:38mm;重:399克。

硬度:6上图三:长:132mm;高:32mm;60mm;厚:mm;重:419克。

上图四:长:88mm;高:30mm;85mm;厚:mm;重:391克。

上图五:长:95mm;宽:75mm;厚:22mm;重:224克。

上图六:直径:68MM;厚:32MM;重:246克。

上图七,长:80mm;厚:23mm;重:260克。

这一组玉器为什么特别重要?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个问题是:图一这件神器是神马?这一件器型最特别。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红山早期的玉器红山早期玉玦红山早期玉管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

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

《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

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

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11091843_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赏析

211091843_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赏析

红山文化是我国辽、蒙、冀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其充满想象力的玉器造型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堪称我国玉器发展的头牌。

红山文化玉器高度发达,与玉器同样发达的良渚文化南北呼应,熠熠生辉。

与良渚文化最具礼仪性质的琮、璧不同,红山文化具有礼仪性质的玉器是玉雕龙与勾云形玉器。

玉雕龙我们在《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1]一文中已作介绍,这里将勾云形玉器再做简介,并对这种变幻莫测的玉器的来源、演变路径略做探讨。

文中图片均来自郭大顺、洪殿旭两位先生编著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2]。

一、器物介绍勾云形玉器从形制上看有繁、简两种,从形象上看有具象、抽象两种。

依次介绍。

1.具象勾云形玉器。

器皆狭长方形,一面或两面有纹饰。

这类勾云形玉器一般认为是模仿猫头鹰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夸张而成,甚至有些抽象成分在内。

标本1,陕西凤翔县博物馆藏品。

陕西凤翔上郭店春秋墓出土,红山文化遗物。

青玉,淡黄色,正、背面纹样相同。

以纵中线为轴,两侧两眼较小且距离近,眼上弧状镂孔向外展开,表示猫头鹰的耳羽,眼下有齿凸5枚,齿凸间的沟槽较深,最外为4个卷勾,上勾窄小,下勾宽大,勾间版面镂出长槽形成4条长枝。

轴线上端对钻系孔,器之平面中部皆随形打洼,风格干爽犀利。

长11.4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

(图1-1)标本2,通辽市博物馆藏品。

青玉,右上卷勾上有褐色沁斑,下勾缺失。

正面为猫头鹰的形象,背面较平。

轴线旁两眼稍大,眼上弧状镂孔加宽,眼下有齿凸5枚,间隔槽宽而浅,左侧两勾大小相近,勾间镂空长槽外窄内宽。

右侧卷勾略长。

轴线上端系孔较大,器随形打洼成深槽,槽顶圆滑。

长15.6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

(图1-2)标本3,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品。

青玉,正面为猫头鹰的形象,背面较平,仅有镂空纹。

器右侧略宽,圆眼较大,眼上弧状镂孔仅中部通透,眼下有齿凸7枚,4个卷勾大小相若,勾间镂空长槽仅中部通透。

轴线上端对钻系孔较大,器随形打洼宽而深,美感不及前器。

《窥玉集》之红山文化玉枭赏析

《窥玉集》之红山文化玉枭赏析

《窥玉集》之红山文化玉枭赏析
《窥玉集》是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刘迎春老师主讲的玉器鉴定节目,刘老师以不同的视角讲述玉器的鉴赏,从玉器上的一点或一面来窥视玉器历史全貌,回味古人的制玉心境,让您明白古玉与仿品的区别。

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红山玉器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其一,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的神韵。

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

现实仿制的红山动物玉器,只能做到形似,总体上拘谨、呆板、无生气,难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韵,很难模仿到那个时代的特征。

其二,造型手法多样,既有浅雕又有浮雕。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大都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极具古朴苍劲之神韵,动物形象注重整体的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似。

红山玉枭馆藏精品欣赏。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下部)作者:李利峰 收藏家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下部)作者:李利峰 收藏家
刃部遗留的碱壳
刃部留下的细条状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钺:
灰白色玉料,表面布满黑色沁斑,沁斑星罗棋布,表面痕迹长短不一、方 向不一,局部有成组平行的划痕,划痕上面有氧化包浆。中间大孔对钻形 成,遗留有对钻形成的凸楞。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钺细节:
两侧小孔未见穿系形成的痕迹,孔道内旋痕圆润直挺,应为实心桯钻对钻 而成。
目 录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碧玉斧: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碧玉斧 皮壳自然状态:左边斑驳状的大片凹陷,可能是玉料相对
疏松的位置,经过长年使用过程中无意识撞击或者磕碰逐渐形成的。这种表面 带有氧化的大片凹陷,也可作为鉴定的特征之一。而那条片状工具的凹槽,两 侧陡立直挺,推测应是先用窄小平直的片工具,在表面推磨浅窄痕迹,然后用 相对宽厚的片工具修磨形成。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黄玉斧:
上窄下宽成梯形,下端刃部成弧面,边缘逐渐变薄,表面使用痕迹明显, 有瑕纹、飞皮和局部凹陷,上端受沁,下端留有碱壳。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黄玉斧细节:
表面可见长条状划痕,应为使用痕迹,刃部留有碱壳,碱壳下面仍是使用 痕迹,长条状使用痕迹上有氧化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桶形器坯料:
整体上圆弧面已经进行了打磨处理,背面较为明显,正面受沁较重,正面
上端斜口处可见粗坯时候留下的大面积的打制去料痕迹,侧面(右图)明
显的可以看出当时加工斜口那一面的时候,片锯去料留下的痕迹。
斜口桶形器正面
斜口桶形器背面
斜口桶形器侧面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解读红山文化“跳刀”痕及羽工痕

解读红山文化“跳刀”痕及羽工痕

解读红山文化“跳刀”痕及羽工痕跳刀痕:在这件形器中, 除了在中间有着一种史前的独有工痕, 跳刀来雕外, 在在右上角的凹线内, 可见第一种的工中工痕。

种后世根本无法可以用任何电动或手动工具能在一些极烦覆而又超威细而不足0.02mm 的纹线内再以这种跳刀来雕出红山王权的神徽, 这种神徽的工艺, 也许在几百万年前的红山先祖(PS:这个数严重的错误,应该是8000到1万年左右才对), 早就预料到今天的后人会因为不懂如何看懂他们的文物, 而早就在这些玉器所雕出的独有工痕, 这是目前后世无法可以仿出来的精密工痕.(虽然作者的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是出土的良渚玉器上的这种极为细微工整的阴线是如何加工出来的,是到目前为止无法解释的,在当今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由于学术混乱,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大师,今后估计几百年内,只要不是战乱推倒重来,将不会再有大师出现,我想也是无法解释,或者这种解释是无法被认可的,对于良渚玉器的工艺解释,可能将会永远是不解之谜,因为即便有人解释了,也很难普及这一观点)跳刀是红山史前玉器中, 王权神徽的一种失传而又无法可以仿出来的特有工痕, 而这种工痕, 是在一些红山的王权迁移去良渚后的王权一族, 被后世出土在良渚当地, 就被称为'良渚文化' ,而在约五年前, 华夏红山文化研究协会已在群培训中开始发表研究, 证实良渚文化是源自红山文化,回说到这些所谓良渚神徽, 在不同的神徽中, 都出现一些很奇特的工痕, 这些工痕, 既非后世的汉八刀, 以一刀切来雕出直线, 而是在一些比穿衣针还要幼细的线凹线内, 以很多跳跃的线来勾挖出来。

有些更出现在良渚有方框的边位如下图:世上原来根本无任何电动或计算机工具能仿出以这种跳刀来雕一条凹线, 况且, 由于世人根本不懂也不知道有这种跳刀, 故根本无必要这样烦覆地在每条不足0.02mm 的凹线内, 更要做出这样的奇妙跳刀. 故今天不单是无法可以仿, 就算想仿也仿不出跳刀来.所以, 当大家清洗好你的玉器后, 以高像素放大来细拍这些跳刀痕后, 你除了会惊叹史前的红山先祖, 怎会有能力来雕出这种跳刀.也许红山先祖, 早就预测到我们后世的今天, 会有很多不懂扮懂的狗屁砖家会因他们水平低而拒絶承认这些红山真品, 也预知今天化们会胡说, 故特意在雕工时, 特以这种跳刀来给家留有一手, 而我们也要谢谢红山先祖特意留下这跳刀痕来给我们来学习。

古玉居珍藏12~红山文化玉鸟

古玉居珍藏12~红山文化玉鸟

古玉居珍藏12~红山文化玉鸟
红山文化玉鸟侧立圆雕,河北省北部山区出土,透闪石玉,5*3CM。

造型灵动,整器表面土沁,化学清洗后可见白色斑痕,为地质和土壤酸碱度影响造成的玉缩;一侧有明显的表面裂痕,其中清晰可见莹润的透闪石尖锐晶体交错,为土壤温度变化影响所致;另一侧有斜向的片状冰裂痕,为接触地面的一侧受到地质变化影响形成的隐性裂痕,真品多为45度斜向裂,且裂缝内部少沁,为积石冢埋藏环境,方能形成的特征,藏家收藏的多件不同出土地点的红山玉器,都有类似的冰裂痕迹,足见5000年的悠悠时光给玉质带来的变化是多么的强烈。

玉鸟颈后有一对钻小孔,内外皮壳一致,隐见螺旋纹,为解玉砂工艺制成。

此孔供系挂,为古代萨满教巫师祭祀时穿戴的法器之一,红山文化等北方古老文明信仰的就是原始自然神,而以鹰、枭、隼等猛禽作为崇拜的自然神最恰当不过了,有很高艺术鉴赏及收藏价值!
此为馆藏照片
眼部琢刻为燧石手工琢刻,稍加打磨,不甚规整,为红山石器特有的眼部雕琢法,与良渚玉器表面的管钻有明显差别,藏家当细辨之。

鸟腹用了红山文化的另一特有琢玉工艺——瓦纹沟,在自然光线下不同角度观察,呈现光影变化非常明显.
此为出土照片
此为用文物修复药剂清洗后的效果。

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 (红山文化)

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 (红山文化)

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红山文化)任南“史前古玉十二字鉴真法”1、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2、熟:熟为红山文化玉器整体因地热、地压等物化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感,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

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3、肥:红山文化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红山文化玉器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5葬:红山文化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

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

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沁色,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

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

7、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质变应明显,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7年第24期《山海经》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具玄幻色彩的一部奇书,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鲁迅则认为是“巫觋、方士之书”,但它仍然是早期很有价值的一部地理著作,且与“红山文化”渊源甚深。

据考证,原《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篇记述的就是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红山先民时期发生的物事活动,红山文化玉器亦与黄帝部落图腾有众多交集。

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已经成为贵族随身的佩饰,并伴随一定的功用。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明,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同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及西辽河上游地区,以辽河支流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其初期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

红山文化玉器,顾名思义指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距今6500-5000年。

因首次在内蒙赤峰市红山后发现遗址,故于1956年命名为“红山文化”。

按照学术界普遍观点,红山文化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后红山时期。

但是作为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因为缺少准确的出土地点及土层报告,如何较为准确的确定其年代及文化属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品的比对研究。

.用料与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包括蛇纹石质岫玉及透闪石软玉两种,以青黄玉色为主,少量深绿色碧玉,纯正的透闪石黄玉及白玉很罕见。

红山文化玉器,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品和民间征集品,从器型来看,主要有龙形玉器(以C型龙、猪首龙最为典型)、丫型器、勾云型佩、箍型器、三孔器、三联玉璧、管、珠、人物、各类动物型佩饰、生殖崇拜类型器以及一些在实用器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玉礼器”。

动物型佩一般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瞬间神态的简练刻画,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触目惊心仿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区分篇

触目惊心仿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区分篇

触目惊心仿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区分篇仿古玉最为猖獗的数仿制红山文化,仿制泛红山文化,因为其工艺,线条相对简单得多,造假技术日新月异,造假者会利用老坑料,原料表皮,原料自带质变等来模仿其自然态质变,多看这些仿品,作为参考警示,以后玉友们遇到类似的可以多个心眼,避免上当。

此篇帖子上半部分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篇,下半部分红山文化真品赏析对比篇。

下面这种这种白色杂质的确很能迷惑人。

但用这种料做的仿品,往往感觉发“生”,发干。

离真古玉次生失透失色后,产生的诸如净熟、水融、减缩、浆感与包裹态等,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应当不难甄别。

土斑仿出来了,可是没有对应质色变,经过打磨或酸腐,无自然态,坑洞变型,断沁,无自然态特征。

不回避问題,人才能进步!快腐酸咬形成的弧形面。

非自然态。

仿品白化“鸡骨白”先做白化表皮后再工,残留在凹处会显现如“受沁”点。

细观察,白斑点上常会出现工痕纹。

即与“工上自然态”正好相反意义的“工下态”(仿像)。

比方一块双色软糖斜切一刀,断面能看到双色交接线,双色也变形了!红山真品玉器,因多呈圆弧状,所以这一教学帖子是警告大家,现在的仿品也是在仿自然态,已经仿的很象了。

【土斑仿出来了】不能只看玉器上土斑这一表象、尽而认为是真品了,要结合弧面上的表象及成因是否自然再加以认证。

【弧面是死穴】所谓的弧面、也就是看一件玉器的整体(因真品红山玉器多呈圆弧状),弧面上的表象在有土斑的同时,多观察土门下的色质变化及过度是否自然?多观察玉器上弧面的失质失色是否自然?多观察弧面上裂的成因是否自然?多观察玉器成型后、弧面上是否有断色、断裂等。

利用老坑岫岩料(河磨玉)和原料自带质加上后期抛光处理变做出的仿品,光气接近真东西,很容易迷惑人。

非常值得再关注与学习体会,一定要多注意质变区、次生区的宏观微观的完整度。

真器上的变化是通过长时间长出来的。

真花各有不同,假花千篇一律。

仿自然态红山古玉件,不要认为玉件表面有几处自然态特征就是老件。

真假红山文化玉猪龙对比鉴识

真假红山文化玉猪龙对比鉴识

真假红山文化玉猪龙对比鉴识图1 真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2 仿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3 赝品红山文化玉猪龙上海御藏国际说在古玩市场见到几件据说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藏品,经与真品对比分析后发现不过是仿品、赝品。

虽然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出土较多,但大多延续着同样的风格和形制,通过对比,仿品、赝品不难鉴识。

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真品(图1) 属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

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面部以阴刻表现眼圈、皱纹。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个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此器出土时位于死者胸部,专家猜其不仅为佩饰,很有可能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礼器。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

据玉猪龙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其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

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仿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2) 这是件现代玉器工艺品,存在故意作旧和摹古痕迹,与真品对比,整体形象上缺乏刚劲挺拔、浑圆饱满的气势。

在细部刻划上,真品线条柔韧中见刚劲,头部起始顿挫、尾部收束有力,抑扬有致,流婉畅达,富有韵律变化,给人以无穷回味;而仿品头、尾部起收软而无力,精神状态不佳,刀法生硬,嘴部线条虚拟出3条竖直线,尤显突兀,眼部边沿无棱线,变化不足。

就表面玉质而言,真品光润,绺斑自然;仿品则多有散布的蚀斑,细看颇不自然,有人工做作痕迹。

这件赝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3) 质地疑为老胎料,玉质、造型稍与真品类似。

从器形上看,真品形体弯曲有力,圆肥饱满;仿品弯势乏力,身躯羸瘦。

从刀法上看,真品头部采用阴线刻画,回环自如,眼、鼻、耳交代清楚;仿品头部用斜磨堆挤之法,面部结构含糊不清,与常见者不同。

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

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

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作者:周云祥郝红星来源:《理财·收藏版》2022年第04期在我国有两种以玉著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一是位于浙北、苏南一带的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纹饰复杂,尤以玉琮上的神像最为骇人,也最具宗教意义,在良渚古城及庞大的水利系统发现以后,一般认为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古国时代。

二是位于辽西、内蒙古东南、河北北部一带的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简洁明了,充满光的变幻,其中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与玉器风格相类,一般认为红山文化已迈入古国门槛。

这两种文化相隔1300公里,在龙的塑形上有很强的关联,它们就像银河畔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一样熠熠生辉,牵动着海内外无数华人的心,无不对它们孜孜以求。

2014年1月,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和红山文化玉器爱好者洪殿旭,联合出版了《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对红山文化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发掘品、有明确出土地区的收集品、有明确地点的收集品以及传世品进行了分类集中报道,可谓精粹摧心,美不胜收,但器物描述多遵从原报道,本文拟在对器物进行真实描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红山文化的认识,给读者以较为详细的观察,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器物介绍《红山文化玉器鉴赏》一书收录器物众多,分类复杂,本文仅介绍深邃难测的玉雕龙及鸟龙、猪龙。

1.玉雕龙26件标本1(图1),辽宁建平境内征集。

亚白色,光色荏苒。

宽耳略高,后缘圆滑,切于中孔。

耳面(此处指鼻孔以上部分)中下部雕画圆眼,眼睑甚宽,呈凹面,眼睑连线通过鼻面,耳根线接于眼睑上线。

横水滴形鼻孔凸起,打洼较宽。

鼻孔下有宽嘴,两侧各雕一对獠牙,是红山文化玉雕龙唯一有牙者。

嘴尾相连,断面较窄,嘴、尾断面大小近同。

中孔对钻,残留中脊。

颈背系孔有对钻旋痕。

肌肤玉理,体面虽有坑斑,但圆眼与凸起的鼻、牙使玉龙看上去萌气十足。

高15厘米。

标本2(图2),河北围场县下伙房收集。

亚白色。

立耳高耸,耳外缘下延成鼻孔上缘,耳根线极短。

耳面中下部阴刻两只大眼,窄眼睑扁平,眼睑连线自鼻面通过,另刻未闭合的眼珠线一圈。

红山文化玉器艺术赏析

红山文化玉器艺术赏析

红山文化玉器艺术赏析
周晓晶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0(000)008
【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流域,发现了几批随葬玉器的红山文化墓地。

这些玉器以其良好的质地、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引人瞩目,蜚声海内外,被称为“红山文化玉器”。

【总页数】6页(P80-85)
【作者】周晓晶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8
【相关文献】
1.红山文化显露中华文明的新曙光红山玉器呈现造型独特的新器型——2017年4月新邮介绍 [J], 乐明;
2.齐家文化玉器和红山文化玉器的浅略比较 [J], 杨晓明
3.变形的艺术符号与永恒的神话意志——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形式的文化解读 [J], 张丽红
4.浅谈古代玉器的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古玉在红山、良渚文化、商、汉及明清四个高峰时期的特色 [J], 邓茂兰
5.基于数据库数据挖掘背景下的红山考古学文化和良渚考古学文化出土玉器的对比[J], 肖鑫;王恒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大 众 文 艺大200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改造,也未停止过对造物的理想追求,并通过人的意向和活动让文化进一步渗透到自然界。

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逐步的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当人们开始用石块、树枝猎取生活资料,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人类已经迈出了文明的一小步。

火的使用,使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终于,制作石器、陶器和玉器,直至定居下来,便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文明的曙光才开始真正的照耀整个星球。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红山玉器的主要代表有三类,玉猪龙、勾云佩和马蹄形器。

玉龙,其中之一的是“C”形龙,现在的华夏银行的标志。

玉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一类,作为抽象表现形式的龙,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这里的红山玉龙为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三星他拉村发现的“C”形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对圆鼻孔,双眼突起像梭子状,整个身体蜷曲成英文字母的“C”形。

龙体刚劲有力,颈部弯曲上扬,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守道先生对大玉龙的时代与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

商代玉龙多是有脚有耳,而此玉龙无脚无耳;商代玉龙背部有脊无鬃,而此玉龙无脊却有脊饰飘举;商代玉龙眼睛多为臣字眼,此玉龙是梭形眼,无睛;商代玉龙鼻端多是尖圆形,此玉龙则截平;商玉龙口张齿露,似虎,龙额上正中常有一个菱形纹,颚下无纹,龙身尾部满刻菱形或回形鳞纹,而此玉龙口闭吻长,额部与颚下同时刻有罕见的方格网状纹。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主要遗存距今约4900-5500年。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时期时代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把它称作“细石器文化”。

由于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发掘而引起重视,故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域为: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渤海湾沿岸。

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主要是在辽宁牛河梁中心地区。

红山文化玉器包括礼器、生产工具、装饰用品三大类。

红山文化玉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农为主,大量饲养猪羊等家畜,并辅以猎兽、禽类、鳄类、鱼类的红山文化区的经济状貌:勾云形佩是对农作物至关重要的天象描绘;猪面、猪龙是对朝夕相处的家禽的真实写照和抽象;兽面形佩是捕猎时护面器具的缩影;鸮鸟是庄稼卫士形象的刻录……红山文化玉器特征一、“红山刃边”:红山文化玉器有个显著的特征,凡是没有凹槽的版形器,边缘均磨薄呈刃状,俗称“红山刃边”。

二、“红山瓦沟”:红山文化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勾云形佩的平面磨出瓦楞凹槽,俗称“红山瓦沟”。

三、“红山喇叭”:红山文化玉器大多是锥钻孔或管钻孔。

锥钻孔有如“马蹄”,俗称“马蹄孔”;两面对钻则在中间留下“蜂腰”;或“台阶”所以又称“蜂腰孔”。

这种锥钻形成的孔,都会在器表留下“喇叭口”,业内把它成为“红山喇叭”。

管钻孔的孔壁常留有擦痕或螺旋纹。

四、“红山椭圆”: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圆雕件,圆径极不规范,大多为椭圆形,这种刀工和后来的刀工有明显区别。

五、“红山二合一”:红山文化玉器形成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纹饰和造型两者合而为一,玉件的结构既是纹饰又是造型。

六、“红山线刻眼”:红山文化玉器中动物眼睛大多为阴线刻成,眼形以梭子形、圆圈形、重圈形、卷云形为最多见,有少量穿孔眼。

七、“红山磨痕”: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直线痕,有些专家认为是用柔性拉条“拉”出来的,其实不然。

即使用最坚韧的牛皮拉条和解玉砂,也未必能在玉件表面磨出痕迹来,例如著名的红山玉鸮鸟尾部和翅内的直线条,都是用石质或骨质锐器磨刻而成。

中国古代玉雕新识之红山文化

中国古代玉雕新识之红山文化

中国古代玉雕新识之红山文化中国古代玉雕新识之红山文化器型:龙青黄玉质尺寸:高8 cm 宽 5 cm 厚1.8 cm红山文化一、雕石到雕玉的演化石器加工在人类文明史,从检石为器的旧石器时代,到敲击磨石为器的新石器时代,约有二万八千多年,这是一段相当漫长时间。

石器制作最早是一些,较为简单粗糙无特定造型的,生活器具或防御性武器,这些需要历经漫长过程,却蕴育了制石为器的丰富经验,并不断从材质筛选与改进制石技术,磨制较好较精的石器与制石工具,不但可以改善日常生活品质,同时也默默奠下日后的玉雕技术。

玉是属于一种矿石,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玉雕加工,就在这制石为器的进化中悄悄诞生,并继续扩大加深流传下去,从过去考古出土报告中,即可得到明确答案。

二、红山文化分布与年代西元一九三八年,日本学者滨田耕作主持赤峰市区红山后山的挖掘后,发表《赤峰山后》考古报告,报告中这种新发现的考古文化为「红山第一期文化」。

一九五四年,考古学家尹达在所着《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正式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为中心,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抵北京、天津地区。

已发现的遗址多数分布在高出河床的台地和山岗上,由丰富的地下文物考古资料显示,红山文化属于一种农耕经济类型的发达原始文化,距今约七五○○~八○○○年前,大约延续了五○○○年。

红山文化早期以「兴隆漥类型」为代表,出土器物以砂厚胎厚脣,并印「之」字纹陶罐为特色。

中期「红山类型」,以彩陶与夹砂「之」字纹陶共存,还有玉镯、佩饰、龙形玉彫等最具代表性(距今约五○○○~六五○○年前),可能是目前出土报告,属于中国最古早的玉彫美术品。

晚期「小河沿类型」。

而最末期则是北方早期青铜文明──夏家店下层文化。

(参考资料:苏赫等编《赤峰史》,文物出版社)一、雕石到雕玉的演化石器加工在人类文明史,从检石为器的旧石器时代,到敲击磨石为器的新石器时代,约有二万八千多年,这是一段相当漫长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馆藏工痕细图(超清晰)欣赏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是发源于东亚北部,起始于约公元七千多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七、九千年前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时期玉雕工艺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