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吸引
12 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
31
库利克和马勒的实验
(Kulik & Mahler,1989)
研究对象:住院等待做心脏搭桥手术的人
程序:询问他们愿意与其他等待做同样手术的人住在同 一病房,还是愿意同已经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人住在一 起。
13
作者外貌对评价者影响的研究
(D. Landy & H. Singall,1974)
兰迪等人(D. Landy & H. Singall,1974)让男 性被试看一些短文并对其做出评价。短文的内 容是关于电视对社会的影响,作者均为女性。 论文的质量有好、差两种。 被试被分为三组:
1. 2. 3.
1.
2.
3.
案卷中附有疑犯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很漂亮; 案卷也附有照片,但照片中的人缺乏魅力; 对照组案卷材料中没有照片。
案卷所涉罪名有两类:诈骗和夜盗。 实验结果
17
外貌对法庭判决结果影响的研究结果
实验结果:
表 6.2 疑犯被判徒刑的平均年数 涉嫌罪名 诈骗 夜盗 有魅力 5.45 2.80 疑犯的外貌 无魅力 4.35 5.20 对照组 4.35 5.10
–
都愿意继续与她接触,或者希望有机会得到她的重新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漂亮的外貌对男性的吸引力更大。
8
卡雷·戴恩等的实验
K. Dion et al.,1972
给大学生们看另外三个大学生的照片 : 外貌有吸 引力;相貌一般;相貌无吸引力。 请被试在 27 个人格特质上对照片上的人做出评 价,并要求被试估计他们三人未来是否幸福。 结果:
单纯接触效应的发生条件:对象的印象必须是正性的的 或者至少是中性的。 熟悉程度与人际吸引的关系是 “倒U曲线”。
人际吸引
由否定性评价向肯定性评价转变,谓之 “得”;由肯定性评价向否定性评价转变, 谓之“失”,故称得失原则。 人际交往中之所以会产生得与失的矛盾, 是因为人们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结果,交 往者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往往直接与他人 的反应,以及他人如何对待这种反应有关。
人际吸引的外在因素
一、空间接近 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使人们彼此接触的机 会增加,熟悉的可能性增加,因而能够增 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 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初期。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远亲不如近邻”
一、热情 热情的人真诚、积极、乐观。热情感 染着我们的情绪,带给我们美妙的心境, 让我们感到愉快和兴奋。此外,热情能够 融化人与人之间无形的障碍,缩短心理的 距离。热情是开启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要 素,在任何时候,保持热情总会让你受益 匪浅。
二、真诚 “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诚,在两个月内 就能比一个要别人对他真诚的人在两年内 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卡耐基 真诚是受人欢迎的良好品质。那些能够 抓住朋友的心的人,都是一些以人格的力 量、诚挚的态度对待朋友的人。
三、社会交换理论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其主旨是从 交往双方的收益和代价的角度考察人际关 系。 社会交换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共同点在于 都承认人们是寻求强化的;二者的不同点 在于社会交换理论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吸 引的判断基于从关系中获得的收益和代价 之比。
当收益超过代价时,关系受到重视;当代价 超过收益时,则关系不受重视。 收益主要包括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 信息。 代价包括时间、精力、金钱、丧失机会等。 从社会交换理论派生出来的公平理论强调关 系中的公平性。认为关系的稳定性依赖于双方认 为公正的准则。公正准则是指每个人从关系中获 得预期贡献相适应的收益。
人际吸引的名词解释
人际吸引的名词解释人际吸引,也被称为人际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互相吸引、相互依赖、彼此信任和依附。
人际吸引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要了解人际吸引的本质,必须先了解一些名词。
友谊是指两个人之间的紧密友谊,他们彼此喜欢,并相互信任。
关系感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他们对对方有积极的想法和印象,并希望能够亲密而友好地相处。
鼓励是指一种肯定和支持的行为,两个人之间可以彼此给予支持共同完成某个目标,以及共同分享幸福和快乐。
其次,要发展人际吸引,必须培养一些健康且有效的交往技巧。
礼貌是一种重要的技巧,表现出友好的礼仪和礼貌能够增加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和尊重,建立友谊与信任。
倾听是另一重要的技巧,倾听他人的故事,听取他人的意见,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意,能够使他们更加放心和自在。
此外,谦虚也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克服自大的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双方取得使彼此更亲密。
第三,个人特质是构成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外在特质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显示出来的特质,例如仪表、礼仪、礼貌,这些特质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能力,让他受到他人的称赞。
内在特质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特质,如善良、忠诚、诚实、诚实、开朗等,这些特质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塑造出一个真诚诚实的人际关系。
最后,人际吸引的过程需要时间。
友谊的建立需要双方的精心经营,经过反复的尝试和适当的交流,来建立更深厚的友谊和关系,建立信任与理解之间的联系,让双方有更多交流和支持,使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和牢固。
总之,人际吸引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它的发展需要双方精心经营,建立信任与理解,让双方能拥有更多的交流和支持,使得双方的联系更加紧密。
凡是建立友谊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人际吸引,而人际吸引,又是我们走向成功、取得成就的重要助力。
六大人际吸引定律
六大人际吸引定律
1. 接近性定律:空间距离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
经常见面、接触的机会多,就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了解,从而可能产生吸引。
例如邻居、同事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日常互动频繁,容易发展出友谊或者更亲密的关系。
2. 相似性定律: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在态度、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相似的人。
相似性会让人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觉得彼此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沟通。
比如两个都热爱绘画的人,很容易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分享绘画的经验和感受。
3. 互补性定律:与相似性相对,互补性也能产生人际吸引。
当双方的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互补关系时,也会相互吸引。
例如一个性格外向、善于社交的人和一个性格内向、沉稳内敛的人合作,他们能够互相弥补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4. 外貌吸引力定律:外貌在人际吸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对外貌较好的人产生积极的第一印象,更愿意接近他们。
外貌吸引力可能与人类的进化心理有关,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外貌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内在品质变得更加重要。
5. 互惠性定律: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当别人对我们表达出积极的情感、给予赞美或帮助时,我们也会对对方产生好感。
这种互惠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相互的欣赏和支持有助于关系的稳定和加深。
6. 能力吸引力定律:有能力的人往往更具吸引力。
他人的能力可以激发我们的钦佩之情,我们希望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知识或者技能。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过于完美,没有任何瑕疵,可能会让他人产生距离感,适当暴露一些小缺点反而会增加其吸引力。
人际吸引解释
人际吸引解释人际吸引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魅力、魅力和吸引力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关注,并建立起积极和互惠的人际关系。
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一种特质,可以帮助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人际吸引的要素包括外貌、语言表达能力、个性魅力、自信心、亲和力和社交技巧等。
外貌吸引力是指个体的外貌特征是否符合他人的审美标准,而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个体能否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是否具备与他人进行良好对话的能力。
个性魅力是指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特点,例如幽默感、智慧、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等。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自信程度,亲和力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时所展现出的友好和亲切的态度,而社交技巧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所展示的懂得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人际吸引力对个体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个人生活中,人际吸引力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稳定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使其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关心。
在职业发展中,人际吸引力可以帮助个体在工作场所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加个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人际吸引力的培养需要个体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个体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外貌形象,例如注重仪容仪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来提高自己的外貌吸引力。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例如参加演讲培训、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和人脉资源。
人际吸引是个体通过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关注,建立起积极和互惠的人际关系。
它对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外貌形象、语言表达能力、个性魅力、自信心、亲和力和社交技巧等方面进行努力来培养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第八讲 人际吸引
11
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 产生好感。 ————曝光效应
曝光率越高越容易成为朋友?
12
三、人际吸引规则
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波尔曼1971年的研究 给被试看三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一种是正面人物,如 科学家、牧师等;一种是身着运动T恤的中性人物;还 有一类是反面人物,如在警察局排成一队的人物。 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 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18
三、人际吸引规则
期望—效价理论
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真正有希望吸引到的,而 且又是他们所欲望的那些人。因此,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 在社会吸引力上与他们相似的人。
22
三、人际吸引的规则
(四)互补与喜欢 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呈互补关系时,彼 此的喜欢也会增加。
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
结论:小的过错会使才能出众的人吸引力更增一层。
26
三、人际吸引规则
(六)外表与喜欢 有吸引力的外表足以产生强大的好感。
存在性别差异? 这种差异在态度测量时要比在观测真实行为时差距更 大。
27
28
三、人际吸引规则
什么样的外表有吸引力?
Michael Cunningham,1986 要求男大学生评估50张照片中女性的吸引力程度,照 片源于大学的一本年鉴和一个国际选美项目。之后仔 细测量了每张照片中女性脸部特征的相对尺寸。
社会心理学
第五讲 人际吸引
Contents
1.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2.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3. 人际吸引规则 4. 爱情
2
一、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2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喜欢
爱情
较低层次
中等程度
最强烈
3
亲和
24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25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27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签订契约
28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29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30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密
激情
亲密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第四章人际吸引
• 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性 (complementarity)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 引。 • 例如,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依赖性较强 的人呆 在一起;脾气急噪的人往往喜欢和脾气温 和的人呆在一起,从而使双方关系更为协调,各 人的特点正好适合对方的需要,各得其所。因为 人们都有一种自我完善的倾向(Buss,1984)。
3、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加科布)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黄光国) 需求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
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杨国枢) 责任 人情 利害 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阎云翔)
(四)关系的发展 1、社会交换 2、自我表露 3、关系的发展
1、社会交换
(三)互动式吸引 启示: 寻求同类意识 使用同意策略 心理换位
(三)互动式吸引 4. 互补(互补性吸引):互补性吸引是 指交往双方在需求利益、能力特长、性格 气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相辅相成而形成的 人际吸引。 “刚柔相济”
(三)互动式吸引 突出互补因素 要注重不同性别、年龄、气质、性格、 能力、学识、经验的搭配
3、关系的发展 (1)勒温格关系发展理论 第一步:单向注意阶段 第二步:表面接触阶段 第三步:相互卷入
(2)阿特曼社会渗透理论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情感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一)情境式吸引 1. 时间条件——时机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一)情境式吸引 2. 空间距离
(四)人际魅力中的 天时、地利、人和 1.天时:患难见真情,雪中送炭 2.地利:环境、场合 3.人和:针对不同的人采取的不同策略 对老人:懂礼貌、恭敬 对孩子:平等、和蔼 对男士:豪爽、大度 对女士:有爱心、有绅士风度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致命的吸引
情景因素与人际吸引
❖ 交往频率 ❖ 空间邻近 ❖ 交往氛围
交往频率
❖ 一般而言,交往频率高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相 互吸引。
❖ 单纯接触效应(暴光效应):仅仅是经常在 我们面前出现,就能增加对我们的吸引力。
❖ 当两个人已经相互厌恶和怨恨时,越是频繁 地接触和暴光,关系越会加速恶化,冲突越 会加速升级,双方越会加深厌恶。
才华吸引
❖ 才华招来钦佩、敬重和 爱慕
才华:小错误效应
小错误效应: ——对于才华卓越
的人而言,如果完美无 缺,其人际魅力会下降; 他所犯的小错误反而可 以增进其人际魅力。
小错误效应
❖ 阿伦森(Elliot.Aronson,)让被试听大学生才艺表演大赛的 录音。录音的上半部分是两位大学生在大赛中的表现。其中 一位是能力很强的校刊编辑,他答对了92%的难题。另一个 是能力一般的校刊校对员,他只答对了30%的题目。这个时 候请被试评价他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大家普 遍更喜欢前一位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后面的录音中,被试 听到两个大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的叫声:“哎呀,不好了, 我把咖啡通通泼到我的新衣裳上了!”然后再请被试评价他 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对能力强的 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上升,而对能力弱的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下 降!
两性与爱情
人际关系中心理依从的类型
❖ 主从型 ❖ 合作型 ❖ 竞争型 ❖ 主从——竞争型
❖ 主从——合作型 ❖ 竞争——合作型 ❖ 主从—合作—竞争型 ❖ 无规则型
两性吸引
❖ 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 性别: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 性别角色: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固定化与变通性
“男人错误地期待女人要以男人的方式思考、沟 通、反应;女人也错误地期待男人要以女人的方式 去感觉、沟通、反应。我们都忘了男人和女人应该 是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关系充满了不必要的摩擦和 冲突。清楚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与异性相处时, 可大大地减少许多迷惑。你只要记得男人是从火星 来,女人是从金星来的,每件事就可得到解释了。”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五章 人际吸引
邻居其实是人的居住环境的一部分,越是近邻,就越是如此。人们都
希望有一个和谐、友善的居住环境,也知道将来会同近邻常打交道,因
而人们会怀有使彼此关系友好相处的动机。当邻里双方都有这种动机时,
也就容易使双方接近起来。
1.相互类似与相近
2.同情与挚爱
3.尊敬与共鸣
4.集体合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包括互助、互教,为追求共同目标而产生
• 认同是指观察者对选择出来的对象,由注意又引发到产生热 情,继而对交往对象的认知进行有效地拓展,并对其给予积 极的和正而的评价。 • 兼容是指情感上对对方接纳,常以关心、喜欢、好感等形式 表达与对方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越是从情感上完全接纳 对方,越相互吸引,而这些形式的情感表露会驱使人们联系 与合作。紧密的联系、默契的合作,反过来又会促进情感的 发展,使交往双方进入兼容阶段。
• 兰迪(D. Landy)等人也证实外貌与人际吸引的
相关关系,这是一个让男性被测试者评价有魅
力和无魅力女性所写的有关电视影响社会的短
文的实验。被测试者在阅读了附有作者照片的
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和未附照片的对照组的短 文后,普遍对有魅力组的文章持肯定态度。
• 赛格尔(H.Sigall)用同样的方法让被测试
妹等是得到了确认的;业缘关系,如师生、同学、
同事也是得到了确认的;地缘关系,如同乡、邻
居等,同样也是得到了确认的。但朋友关系、恋 爱关系等则需要得到当事人的彼此确认。上述已 确认和待确认的关系都有一个彼此是否相悦的因 素。
• 上述人际吸引的四个条件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的建立中,彼此之间有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倾
• 国外有人研究电脑约会中异性外貌吸引的情况时
10.3人际吸引
第三节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交往者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互相在态度上能够获得接受,在情感上得到互相肯定,就会表现为互相喜欢,互相喜欢的个体就表现为彼此吸引。
一、什么是人际吸引人际交往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息和物质交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人为什么喜欢别人或为别人喜欢呢?阿伦森通过调查得出以下几点:①信仰及利益与自己相同的人;②有技术、能力和成就的人;③具有令人愉快或崇敬的品质的人,如忠诚、理解、诚实、善良的人;④喜欢自己的人.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人们为什么喜欢一些人而不喜欢另一些人?普遍的答案是:人们喜欢那些能给自己好处的人.学习理论与诱因理论提出的吸引原则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人们喜欢能给予自己奖励的人,讨厌给惩罚的人。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喜欢对自己做正性评价的人,而反对对人们做消极评价的人。
比如,在一项实验中,阿伦森让自己的助手假扮成被试与另一名真正的被试进行一系列简单的交往。
每次交往之后,真被试偶然还会听到实验中的助手与试验者的谈话,谈话中助手提到了他对被试的评价。
在第一种情况下,他总是说自己喜欢被试;而在另一组里,助手总是挑被试的毛病。
实验结束后,试验者让真被试评价对助手的喜爱程度,结果如表10一5所示。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当真被试偶然偷偷听到其他人对自己做好的评价时会更加喜欢助手。
(二)社会交换原则人们对于一个人喜欢与否还取决于这个人提供给的成本及利益.如果在与某人交往中,人们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自己就会和他继续交往下去,并且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较高;如果在交往中付出多、收益少,则交往有可能中断,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低。
(三)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原则。
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一项研究证明了这种效果.在研究中,主试把大学生被试分为两组,分别听他们最喜欢的摇滚乐或最不喜欢的前卫派古典音乐,在听音乐的同时让他们评价一个陌生男子的照片。
人际吸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际吸引的概念名词解释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可以在各个层面和维度表现出来,包括情感、个性、外貌等。
首先,情感吸引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吸引力。
当人们与他人建立了深入的情感联系时,他们往往会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情感吸引可以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相似的人生经历来构建。
这种吸引力源于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互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除了情感吸引,个性的吸引力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大要素。
个性吸引力指的是个人所拥有的独特性格和特质,其对于他人产生的吸引力。
有些人可能在交际中显得幽默风趣,引人发笑;有些人则可能展现出真诚、善良的品质,让他人感到舒适和安心。
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来吸引他人。
而外貌吸引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吸引力。
人们往往在初次见面时,会受到他人的外貌所吸引。
外貌吸引力不仅仅是指外表的美丽与否,而是包含了整体的形象、仪态以及气质。
一个人的外貌吸引力可以通过身材、穿着、容貌和自信等多个方面来构建。
然而,外貌吸引力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个性吸引。
在实际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吸引力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情感吸引和个性吸引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亲近。
然而,外貌吸引力虽然在初次相识的时候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很难维持一个长久的关系。
只有情感和个性的共鸣才能真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深入联系。
除了个人层面的吸引力外,环境和社会因素也可以影响人际吸引力的构建。
一个积极正向的社会环境可以使人们更容易吸引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文化和社会背景在人际吸引力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下的个人吸引力观念和评价标准可能会存在差异,这需要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更加开放和包容。
总结来说,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包括情感、个性和外貌等多个层面。
情感吸引和个性吸引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外貌吸引力则往往扮演着初次相识的桥梁。
第六讲 人际吸引
第六讲人际吸引什么是人际吸引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们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人际吸引属于人际知觉的一个新领域,它对于满足个体的人际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人际吸引的问题有哪些?1、有什么样特征的人才能被人喜欢?2、在人际吸引方面外部环境因素起着哪些作用?3、个体的哪些特征有利于增加人际吸引与喜欢?4、哪些因素会阻碍和影响人际吸引与喜欢?第一节人际吸引理论一、强化理论评价任何事物乃是基于其所引起的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评价,以及由此激发的对交往者喜欢或厌恶的程度,产生好感或恶感的情绪,这是进行第二次交往的基础。
如果处于肯定评价阶段,一般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好感或喜欢,如果处于否定评价阶段,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反感或厌恶。
二、相互作用论当两个个体在相互交往中经常感到情感的满足和安定,感到心情愉悦,并且非常乐意与对方交往时,他们之间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吸引是建立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尊重、相互喜爱、相互称赞、相互报答的基础上的。
三、得失理论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像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情形来得更吸引人、讨人喜欢。
这种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就是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得”与“失”现象。
四、相等理论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要看当事人觉得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否对双方都有益处来决定。
即建立人际关系要看是否能够获利、是否有需要,从而决定自己的交往行为。
这显然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
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情境因素(一)时空距离1、距离人们交往的次数与距离的远近成反比关系,两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
2、交往频率交往的频率增多,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兴趣,共产的感觉。
(二)结群结群需求较高的男性,大都自信心强,而且比较喜欢和异性朋友攀谈,主动与陌生人接触交往,对交往者表现了一种无形的人际吸引,形成了一个人际吸引力场。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人见人爱还是人见人嫌?
人际吸引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吸引取决于交换的必要性 和公平性
相互作用理论:吸引是相互的。
得失理论:“得”导致吸引,“失”导致厌恶
强化理论:吸引取决于交往导致的奖罚的大小
人际吸引的原则——对等匹配
❖ 态度与行为的对等——交互原则: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收益与支出的对等——功利原则: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互惠互利、投桃报李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 四是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是这样。
盘点爱情:
野蛮的兽性的爱情是忘形的,而理智的爱情是 应该持重的。——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个体特征 ❖ 相似与互补 ❖ 情景因素
个体特征与人际吸引
❖ 才华:一般而言,才华和能力越高越受人喜欢 ❖ 外貌:美好的外貌更容易引起好感. ❖ 人品:良好的人品是维持持久人际吸引的力量
❖ 这种能力强的人因为犯了小错误而导致其人际魅力反而上升 的现象,就是“犯错误效应”。
外貌: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晕轮效应与美丽的辐射 效应
❖ 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在 外貌方面的魅力与我们 接近或匹配的人作为交 往的对象。
西格尔(H.Sigall等,1966)让一位公认是非常漂 亮的女性和另一个相貌一般的女性扮演成临床心理系 的研究生,给一群男大学生被试做人格评定。结果发 现,漂亮女“研究生”的评分引起男大学生更高的重 视:如果得到的人格评定是积极的,他们会更高兴, 事后他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高;如果 得到的人格评定是消极的,他们会更不满意,事后他 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低也。但是无论 评定好坏,他们都更愿意继续进行这个实验以获得再 次与女助手交往的机会或者更正他们在她心中的印象 的机会。可见,我们不仅自己更喜欢漂亮的人,而且 还会更在意那个漂亮的人是不是也喜欢我们!
人际吸引
际吸引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什么是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
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
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2、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3、互补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
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5、才能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
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
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际吸引
影响因素2——能力
• 结论: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更增加一 层
——犯错误效应(pratfall effect) • 原因:“平常人” 拉近了心理距离 • 性别差异---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才能出众的男 性;女性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没有错误的人
相似 VS 互补?
• 封闭的场环境 vs 开放的场环境 • “物以类聚”? • “异性相吸”?
人际吸引理论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人们并非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高价值,而是要考虑 到公平性,即与人际关系中的伙伴相比,双方体验到 的贡献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是相同的,这时的人际 关系是稳定和愉快的。 • 纵向比较:社会交换理论 • 横向比较:与人际关系中的同伴相比,双方贡献的成 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相当 • 公平的关系最快乐、最稳定 • 不公平——过度受损、过度受益——重建公平
影响因素4——互惠式的好感
•
•
结论:相信对方喜欢自己的人也更容易表现得招 人喜欢 之所以对某些人产生好感,因为他们也喜欢我们, 尽管我们可能并不相似 ——互惠式的好感
影响因素5——外表的吸引力
研究八:外表的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有多大影响? (Walster, Aronson, Abrahams & Rottman, 1996) 关键词:明尼苏达大学 新生 舞会 人格、性向 评 价
影响因素first——时空接近性
研究一:我们会跟谁成为朋友?(Festinger, Schachter & Beck, 1950) 实验:已婚学生夫妇宿舍,入住前互不熟悉,随机安排。 一段时间后,要求各住户列出在整个住区中最好的 三位朋友。 结果: 1. 65%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栋建筑里的; 2. 41%的人和隔壁的邻居成为了亲密朋友,22%的人和 隔壁两三家的人成为朋友,只有10%的人和宿舍另 一端的住户成为朋友; 3. 1号和5号更可能拥有住在楼上的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目录测量)也与此有关。
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
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
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编辑本段几个重要原则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
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
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
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
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
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过程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喜欢不相似的人。
另一种解释认为﹐相似性影响吸引是由于它提供了关于他人的信息。
人们通常重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所以拥有同样特点的人引起好感。
互补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重要作用。
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
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
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
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
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则是矛盾的﹐但从角色作用的观点看却是一致的。
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关系中男女角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
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关系中男女角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
审美观原则外貌吸引力人们一般喜欢外貌美的人。
外貌美对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尤其重要。
喜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的人对美的标准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外貌美还可以产生一种光环效应(见人际知觉)﹐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良品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具有。
美的东西是好的﹐好的东西也被认为是美的。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才智的人﹐往往被认为外貌也是有吸引力的。
另外﹐看照片或影像﹐抽象地评价人﹐与同该人实际接触相比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
相互性原则:相互性原则指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
一种满意的关系是双方的自我都受到支持的关系。
C.贝克曼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事先告诉甲小组成员﹐乙小组成员喜欢他们﹐那麼在以後重新分组时甲小组成员愿意与乙小组成员分在一组。
交往频率原则交往频率原则熟习或交往频率高能增加喜欢的程度。
R.B.扎永茨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他让被试看一些人的面部照片﹐有些照片看25次﹐有些只看一两次。
然后问被试对照片的喜欢程度。
结果表明﹐看的次数越多越喜欢。
这个效果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曝光效应。
后来的研究又查明﹐在积极或消极背景下观看﹐如在饮用好味道饮料或不好味道饮料背景下观看﹐结果是一样的。
但观看次数有一定限制﹐超过了一定次数会产生厌烦感。
另外﹐观看次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的或中性的刺激性上﹐多看反面东西不会导致对它们的喜欢。
人们喜欢自己的镜像﹐而他们的朋友却更喜欢他们的正像。
这也是接触效应的表现﹐因为人们常常看到的是自己的镜像﹐而朋友们则常常看到他们的正像。
邻近性原则邻近性原则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邻近的人。
研究表明﹐随机被安排在同一宿舍或邻近坐位上的人容易成为朋友。
同一楼内住得最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
邻近性与交往频率有关。
邻近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
编辑本段爱情是人际吸引的特出表现形式爱和爱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等的爱﹐而爱情则一般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E.C.哈特菲尔德和G.W.沃尔斯特1981年把爱区分为恋爱和友爱。
恋爱是一种用不同爱情术语解释的强烈生理状态﹐一种混合的情感﹐包括温柔和性感﹑兴奋和苦恼﹑焦虑和欣慰﹑利他和嫉妒等。
恋爱被定义为一种与他人结合的强烈愿望。
相互的恋爱伴随著满足和狂喜﹐单恋则伴随著空虚﹑焦虑或失望。
恋爱往往包含把对方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盲目的不可控制的情绪状态。
友爱则是不那麼强烈的情绪﹐包括友好感情和深刻理解﹐其特点是友好﹑谅解﹑关心对方幸福。
它是比较现实的﹐把对方视为现实的人﹐不像恋爱那样把对方理想化。
友爱被定义为人们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的情感。
Z.鲁宾(1973)把喜欢与爱区别开来。
他认为﹐爱的因素是对对方负责﹑温柔体贴﹑自我揭示﹑排他性。
喜欢则指为他人所吸引﹑尊重对方﹑认为对方与自己相似。
他制定了测量喜欢和爱的量表﹐能把二者区别开来。
在预测男女爱情发展上﹐爱的量表比喜欢量表更有预测力。
恋爱社会心理学家D.T.肯德里克等人(1977)认为﹐可用强化原则去解释恋爱。
从某人那里接受的强化越大﹐人们便越可能爱这个人。
这意味著﹐恋爱是由强烈积极的体验所激起﹐由强烈消极的体验所扑灭。
但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
如R.斯托勒认为﹐对立﹑神秘﹑风险等引起性兴奋。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愉快和痛苦都能点燃爱情。
从生理上看﹐愉快和痛苦都是强烈的唤起﹐喜悦﹑热情﹑兴奋与愤怒﹑嫉妒﹑憎恶都引起神经系统的交感反应﹐如脸红﹑出汗﹑心跳﹑呼吸加速等。
因此理论家们认为﹐愉快和痛苦都可能点燃爱的体验﹐D.达顿等人1974年的研究证明了恐惧和性吸引之间的联系。
他们让年轻男性被试分别走过两座桥﹐一座是危险的吊桥﹐一座是安全的正常桥。
当每个被试过桥时让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迎面走来﹐要求被试填一份问卷。
填写后女大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告诉被试﹐告诉他如需了解问卷详情﹐可以打电话找她。
结果表明﹐在危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33名被试中有9人打了电话﹐在正常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被试则只有两人打了电话。
按照S.沙赫特提出的情感二因素论看﹐情绪体验依赖于生理唤起和认知标记。
人们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时﹐往往以环境来解释。
沃尔斯特把这个理论应用到爱情上。
认为爱情是生理唤起和适当认知标记的结合。
你在思念恋人时﹐此时任何情景引起的生理唤起的加强都可能被解释为爱情的增强。
如一对暴风雨中的恋人比在一般条件下更易于增强爱情﹐因为暴风雨引起的唤起被解释为爱情了。
当然﹐如果其他解释很明显﹐便不会解释为爱情。
爱的倾向爱情和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前面所谈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相似性﹑满足性﹑接触频率﹑外貌吸引力﹑互补性等也都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麼人作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
所以﹐相似的人﹑住得邻近的人﹑交往频率高的人﹑外貌吸引力大的人﹑角色作用互补的人之间容易发生爱情。
男女爱情体验上的差异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易于产生爱情﹐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中断爱情。
而且男性中断爱情后双方还可以保持一般朋友关系﹐如果女性中断爱情﹐就难于保持这种关系。
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体验爱的激情﹐男性对爱情的看法更具浪漫色彩。
失恋和离婚爱情量表可以预测爱情关系是否会维持下去。
女性的爱情量表分数具有更大的预测力。
男性的权力欲﹑大男子主义往往是造成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从公平理论的观点看﹐对爱情关系感到不公平﹐付出得多﹐收获得少﹐可能使爱情中断。
短时分离可能中止一般的感情﹐但却会加强较深的感情。
父母对爱情的干涉往往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反而会加强青年人之间的爱情。
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
G.列文格尔1979年提出一个公式来说明婚后双方关系的变化。
他认为﹐吸引力﹑障碍﹑另外的吸引力之间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离婚。
这里吸引力指婚姻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障碍指离婚的代价﹐另外的吸引力指独立的价值﹑第三者的吸引力。
当吸引力下降﹑障碍消除﹑另外的吸引力加强时﹐容易离婚。
编辑本段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①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②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③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编辑本段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主要有个人特质、相似性、熟悉性和接近性。
①个人特质:社会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一些与吸引有关的个人特质,主要有温暖、能力、和外表吸引三个方面:a.个人的温暖:温暖是影响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主要特质。
b.能力:IQ和EQ的综合能力c.外表的吸引力: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表(也称相貌)漂亮的人更具吸引力。
漂亮的辐射效应。
按照这种效应的看法,人们经常认为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吸引人的朋友或情人在一起,能提高自己的大众形象。
②熟悉性:◎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莫雷诺社会测量态度测量人际知觉编辑本段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
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
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2、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3、互补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