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1-100-刘春华-路遥的写作特点和悲剧爱情观的分析
爱情的悲剧——浅析路遥作品中的爱情观
念 , 演绎 了 丰富 多
彩 的 爱 情 故 事 。阅
———浅 析
爱
路 遥
情
作的
品
中悲
的
爱剧
情
读路遥 的作 品 , 你 会强 烈 的 感 受 到 对 爱情 的 描 写 表 现 了 中国 由 来 已 久的 “门 当 户 对 ” 的 观 念 。“门 当户对 ”在
不同 的 社 会 阶 段 , 其侧 重点 是不 同的 。 中国 的 包 办 婚 姻 阶 段 , 它主 要 指男 女 双方 的 家 庭 地 位 、 经 济 状 况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家 族 观 念的日益淡 化 , “门
方式 , 无疑对 20 世纪 法国作 家纪 德产生 了重 要而深 远的影响 。
在小说 《厄谢府邸的倒塌》的开篇 , 坡用自我议
论式的话语写道 : “ ……我只得求助于 这种 不能令 人满 意的结
论 , 那就是 , 毫无疑问 , 一些朴素的自然界的事 物连在一起时 , 就有一种使我们感动的力量 , 而 要对这种力量加以分析 , 则仍然是我们的思考 力 所不及的 。” (注 : 此引文中着重号为论者所加) 这是小说中叙述 者 “我”在 厄谢府 邸前的 所思所 想 。
为什么在路遥的作品中如此强烈的表现了 “门当 户对”的爱情观呢 ? 我想主要是以下原因 :
一 、时代的限制
路遥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到八十年 代中国城乡 “交叉地带”的 生活 。这 一时 期中 国经历 了三年自然灾害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 重大事件 , 人们的生活也经历了困苦 、动荡 、逐渐富
中不乏对浪漫爱情的描写 , 像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梁 山伯 与祝 英台 》、《茶花女》、《魂断蓝桥》等 , 这
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
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大学语文论文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李孝阳摘要: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其中人物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演绎了一部甜蜜和忧愁并存、高昂和低沉交织的爱情交响乐,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艺术享受。
分析人物的爱情观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作家创造的独特艺术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时代阅读作家路遥的经典小说《人生》,我们为男女主人公令人心醉的爱情所激动,为他们令人心碎的爱情所震撼。
有时我们为他们甜蜜的爱情倍感人生的幸福,有时又为他们的悲惨结局而伤心落泪。
不管爱情的道路多么艰辛,青年男女都不管不顾,激烈地相爱着,他们的爱感动我们,启发我们。
分析其中人物的爱情观,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对小说人物爱情观的分析作为一部关于爱情与人生的悲剧启示录[1],小说以质朴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交叉地带人们的婚恋、家庭等社会状况,其中特别关注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刻画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观念及文化心理的矛盾冲突。
1.刘巧珍的爱情观:爱的三原则无疑,巧珍是小说塑造的最鲜明、最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作家着墨颇多。
巧珍出生在高家庄,这里贫困、闭塞,由于父亲的愚昧,她没有上过学。
但是她是一个聪明的、悟性高的漂亮女孩,“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
加上她天生的多情,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一个致命的伤害。
可是她没有自甘平庸放弃生活,“她决心要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
”[2](P32)。
她的欢乐和悲伤,她的爱情悲剧就源于此。
爱,就是关心,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促其成长进步。
对方一举手一投足,你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这一点,巧珍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她毫无保留地爱着高加林,她理解他的心思,她希望他能有一份好工作,可是又担心他离开自己。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摘要:本文主要从路遥爱情观的生成背景以及爱情观在作品中的表现,从整体上对作家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并通过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中的一些事例加以论证。
路遥爱情观的产生也大致分为内外因两个因素,内因就是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而外因那么是由于社会地理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形成了路遥传统母性意识和现代女性意识相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实质上也是作家对传统道德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关键词:路遥爱情观悲剧性〔一〕爱情观产生的根源一、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穷困,父亲不得不步行数百里,把他送到伯父家,在那样困苦条件下,靠着农村亲人的帮助,作家坚持读完了中学。
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一方面体会到生活的冷酷,另一方面也体味到人间的真情,尽管他曾受尽磨难,但对土地与土地上的亲人眷恋,那么作为一种无意识积淀在他的头脑中,成为他永远的记忆。
即使后来成了“城里人〞,也消除不了他对农村的那份感情,与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缘,使他成为城里的“乡下人〞,如《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就在大自然无数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到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人不可思议。
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常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味出路遥对这块黄土地的钟情与偏爱,那绵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浑浊汹涌的河水,在路遥的眼中已不再是具体的自然之物,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精灵。
失去母爱的路遥不知不觉地对黄土地流露出类似对亲生母亲般的浓厚感情,路遥第1页〔共12页〕的这种对黄土地亲生母亲般的感情造成他情感世界中的“乡土情结〞,这种对乡土的依恋实质上是对传统文明的依恋,对醇厚母性的追寻。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与母亲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易经》中的“坤〞既表示女性又表示大地,可见,很早土地就是有了母亲的象征,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于是,人物回归土地的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回归母亲的怀抱,作家的“土地情结〞也正是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恋。
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
路遥《⼈⽣》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32路遥《⼈⽣》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孙亚飞?西北师范⼤学摘要:该论⽂通过对⾼加林与刘巧珍,⾼加林与黄亚萍的情感纠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物的悲剧性。
这种悲剧性对我们认识作家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爱情;命运;悲剧性鲁迅先⽣说“悲剧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喜剧将那⽆价值的撕破给⼈看”[3]419。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们不免感到悲痛与震惊,这就是悲剧。
路遥的⼩说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悲剧,⽐如《⼈⽣》中的爱情悲剧。
爱情的产⽣源⾃双⽅的相互爱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盘算了。
情侣之间的相互倾慕因为外在,因为志趣⽽交往。
但是,这种情侣在路遥的作品⾥却总是难成眷属,爱情总是以悲剧收场。
⼀、⾼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的刘巧珍是⼀个带有母爱关怀式的⼥性形象,当⾼加林⽣活遇到挫折,为了安慰⼼灵受伤的⾼加林,⽽来到他的⾝边,给⾼加林母亲般的爱,刘巧珍深爱⾼加林就像深爱着⾃⼰的孩⼦,⽽⾼加林本⾝投进巧珍的怀抱,就像受伤的孩⼦希望得到母亲的爱抚。
⾼加林⼀开始并未考虑到⾃⼰是不是真的爱巧珍,所以他们的爱情揉进了太多的母性情感。
⼀⽅是付出者,⼀⽅是接受者,这样的爱情模式是⼀种母性化的爱情。
这也是在农村的⼤背景下,他们可以相恋,可以相爱的基础,因为这是⾼加林此时的⼼理需求,在刘巧珍的这⾥得到了极⼤的满⾜,是他们可以在⼀起的现实可能性。
⾼加林和刘巧珍的这种母性化特征的爱情,也为最后的悲剧式收场埋下了痛苦的种⼦。
⾼加林⾝上打着⽆法抹去的农村烙印,可是他⾯对乡村的⼟地充满了逃离的意念。
和刘巧珍在⼀起,很可能就要做⼀辈⼦的农民,这根本不符合他的追求,所以这也注定了只要有新的做⼀个城市⼈的机会,摆脱农民的⾝份,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
这也可以看出在刘巧珍那⾥寻求的不是爱情,只是暂时的慰藉⽽已。
⽽这对刘巧珍来讲,⽆论爱得有多⽆私多痴情,也挽回不了爱⼈。
⼈活者就会有痛苦,这⼤概就是⽣⽽⽆奈。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
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
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
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
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
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一)命运多舛的童年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
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路遥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可以的描绘着普通民众的生活照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的复杂的心理,最后一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人物的画廊。
爱情在路遥笔下呈现着特殊的意蕴,总是带有悲剧性。
具体来说,他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的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相爱的一方因为家庭、地位和背景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造成了爱情的悲剧,比如《人生》中的刘巧珍;二是相爱的男女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同而受到周围的人----父母等亲属的阻挠造成爱情的悲剧,又称为人为的悲剧,如《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为何路遥将自己笔下的爱情写的富有这样的悲剧性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有创作方法上的原因。
一个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要求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应生活,通过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去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的本质。
在这里以路遥的《人生》为例,来阐释路遥小说的悲剧的叙述艺术。
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更多的在于现实与高加林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而产生的。
首先小说以“三角恋爱”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两组“三角恋爱”。
一组是高加林、黄亚萍、张克南,他们是同班同学,但性格理想各异。
然而张克南的诚实、本分以及工作努力与黄亚萍的理想浪漫相比,显得缺乏理想和浪漫。
这就酿成了为何被黄亚萍抛弃的悲剧所在。
再次是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之间的三角恋爱。
其中刘巧珍是路遥赵立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有着深刻的母性爱的色彩。
这种母性爱多于情爱的情节源于儒家文化以及作者生活经历与环境。
其次是视觉性的色彩装饰。
视觉一直被视为最能直观揭露被遮蔽或潜在于一个人内心世界隐秘的有效手段。
小说《人生》中运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 刘巧珍穿的“衣裳”———颜色感觉,出色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女主人公刘巧珍在整个作品中的衣裳颜色只变化过两次。
第一次出现在高加林的视野是他在河里游泳时,第二次出现在高加林的视野是她向他初次表白爱慕之情,两人一起从县城里返回高家村时。
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五篇范例)
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五篇范例)第一篇: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内容摘要】爱情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也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
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的折磨,一段爱情能幸存下来,几乎成为人们渴望的理想。
平凡世界里的爱情不仅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种种阻碍,而且也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如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不平凡的爱情经历。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爱情;悲剧《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全景式地展现中国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倾注了作者极大的心血与浩大的精力去完成长达百万多字的文学著作,不仅呈现出一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社会画卷。
路遥从农村走向城市,对生活在那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有着深厚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怀着这种深沉的爱,这种对土地和农民的深深眷恋,创造出这部有关“农村苦难、平凡世界、悲剧爱情”题材的小说。
作品在描述我国十年革命以及革命后大转型时期社会巨变的同时,对农村和城市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艺术描绘,并将视角集中在城市与乡村交叉地带、具有现实意义的生存领域,生动的塑造出挣扎在这一特殊地带、特殊时期的爱情悲剧。
一、路遥小说爱情悲剧题材的概说爱情的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人天生就有破坏的本能与欲望,悲剧的毁灭性恰好能激发人们意识中最真诚的情感。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杰出作家,路遥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始终不变的表现了爱情这一主题。
[1]他短暂、坎坷的的人生经历,实际上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星在论及路遥爱情创造的心理,认为“作家的创造活动是依据自己的个性、心理,面对前人无比丰富的文学传统的积极的选择过程”,《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正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选择结果。
这种选择既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又是在无法回避选择的被动”。
[2]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显得纯洁而真诚,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人生》中巧珍与高加林的爱情就是如此。
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也塑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爱情故事,但小说中呈现出圆满的爱情似乎都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带有浓郁道德因素的爱情,纯粹意义上的爱情都会受到夭折。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路遥的《人生》198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其的评论更是褒贬不一。
《人生》中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爱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高加林这一苦闷、追求、盲目的特殊心理,引起了社会青年的共鸣,而他身上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也成为路遥在其小说中爱情价值观的缩影。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一是对以土地为载体的母性意识的依恋,二是对肯定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三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因此,本文在联系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人生》的悲剧爱情、路遥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两者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悲剧AbstractLu Yao's "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82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community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commentary is mixed. " Life and times" in fate 's lov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is anguish, Gao, blind pursuit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used a society of Youth Chorus, and 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at era 's view of love has become in its novel love values of the miniature.Lu Yao's concept of love from North Shan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personal emotion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on the land as the carrier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attachment, two is a positive self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three is the love of the beautiful tragedy performance, this on the formation of Luy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n mutual kink tragedy sexual love, its essence is the two kind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social big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es the" life" of the tragedy of love, his love value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ree problems.Keywords: Lu Yao " life" love tragedy摘要 (1)Abstract (II)前言 (1)第1章路遥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2)1.1《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 (2)1.2其它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3)1.3路遥的悲剧爱情体系 (4)第2章《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5)2.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传统爱情 (5)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新时代爱情 (6)第3章《人生》爱情悲剧反映出的路遥的爱情价值观 (7)3.1爱情的过程是美好 (7)3.2爱情的结局是悲剧的 (8)3.3爱情受到现实的制约 (8)第4章《人生》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 (9)第5章总结 (10)参考文献 (11)爱情一直是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但究竟什么是爱情?它与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乡土风情有什么关系呢?在路遥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悲剧结局,体会到了那个时代,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的爱情价值观,以及路遥对爱情的畏惧以及期待。
毕业论文浅谈路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摘要: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以及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及情感经历。
表现在作品中主要为:对土地的依恋;爱情与母爱的融合;凄美的爱情悲剧;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纠葛。
本文从路遥表现在作品中的爱情观的四个方面出发,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归纳为生活环境的影响、所处时代的影响、自身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关键词:爱情观表现根源生活环境时代自身生活Abstract:Lu Yao's views on love from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Shaanxi, his lif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the land attachment; love and maternal love Mixture; tragical love ending;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Yao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works from the concept of four aspects of love, to explore the roots of their causes, and divided them into three aspects: the influence from living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from dynasty and his daily life.Keywords:Concept of Love Performance, Source, Living environment, Dynasty , Daily life摘要(中英文) (1)目录 (2)前言 (3)一、路遥在其作品中的爱情观表现 (3)(一)对土地的依恋 (3)(二)爱情与母爱的融合 (4)(三)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纠葛 (5)(四)凄美的爱情悲剧 (7)二、路遥爱情观形成的根源 (8)(一)生活环境的影响 (8)(二)所处时代的影响 (8)(三)自身生活的影响 (9)结语 (10)致谢 (10)参考文献 (10)曾写出洋洋洒洒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的理想生活而讴歌、呐喊的作家路遥,已离开我们很久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本文概述《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路遥的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意蕴。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他的小说常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叙述,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关注路遥小说中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这些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深度。
我们将分析路遥小说中的悲剧冲突,揭示这些冲突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将探讨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成因和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路遥作品的文学魅力和社会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而深化对路遥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探讨,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人物路遥的小说世界里,悲剧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风,带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穿梭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横截面之间。
这些人物并非简单的悲剧符号,而是具有深厚内涵和复杂性格的真实存在。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便是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
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他的一生都在为家庭、为土地而辛勤劳作,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却因为现实的束缚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悲剧在于,他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理想深埋心底,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
而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更为复杂性格的悲剧人物。
他渴望知识,向往城市生活,但却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而无法如愿。
他在城市的边缘徘徊,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农村,继续父辈的生活。
他的悲剧在于,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追求,但却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孙氏兄弟外,《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
试析路遥 《 人 生》 中人物 的爱情观
。李孝 阳
摘 要: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路遥 的中篇小说 人 生》,其 中人物对 爱情 的向往和追求 ,演绎 了一部甜 蜜和 忧愁并存 、高昂和低沉 交织的爱情交响乐,具有 恒久的 艺术魅力 ,给人们 带来 了不尽的艺术享受。分析人物 的爱
情观及其社会历 史背景,对 于我们深刻把握作 家创造 的独特艺术世界具有重 大意义。
那 样爱着这 个 曾经抛 弃 自己的男人 。她甚 至希望村 小学增 他是教 师, 自己是文盲 ,二人 之间有鸿沟 ,不般配 ,如今
加 教 师 时 , 首 先 考 虑 高 加 林 。 这 一 点 更 是 让 自己 的姐 姐 感 二 人 平 等 了 ,都 是 农 民 ,她 的 内心 燃 起 了 希 望 。他 们 激 烈 到 惊 讶 。 能 够 这 样 做 不 再 是 卿 卿 我 我 的 小 爱 ,而 是 超 越 了 地 相 爱 着 。 后 来 加 林 去 县 城 当 宣 传 干 事 , 亚 萍 强 烈 地 追 求 个 人 恩 怨 的大 爱 , 是 需要 莫 大 勇 气 的 。 2 . 黄亚 萍 的爱 情 观 : 理想 与现 实 的 冲 突 者。 “ 在 她 看 来 ,追 求 个 人 幸福 是 一 个 人 的 权 利 和 自 由 , 他 ,向他表达 了爱情 , “ 并准 备 让 他 跟 她 去 南 京 工 作 的 时 候 ,他 才 把 爱 情 和 他 的前 途 联 系 在 一 起 了 ” , “ 他 反 复 考 上 这 个 重 要 的转 折— — 这 也 许 是 决 定 自己 整 个 一 生 命 运 的
关键词:人生
爱情
时代 Leabharlann 润 干 涸 的 大地 一 样 温 暖 着 高 加 林 的心 。 高加 林 的 内心 始 终 是 不 平 静 的 , 离 开 家 乡 的 希 望 破 灭 了 , 但 远 方 的 召 唤 仍 旧 在 心 底 深 处微 弱 地 回 响着 。 他 一 想 到 自 己 的未 来 与黄 土 地 为 伴 ,凝 固 和 沉 淀 在 高 家 庄 ,就 有 一 点 不 甘 心 。 他 和 几 个
浅析路遥小说创作的特点
浅析路遥小说创作的特点浅析路遥小说创作的特点路遥,这个颇受人们欢迎的作家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但他的作品却不曾被人忘记,还在激荡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阅读路遥的小说会让你有一种亲切地感受,感染每一个人并让人留下很多思考。
路遥充满积极生活态度和理想主义激情的小说,确实影响了许多人的精神生活,下面就路遥的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苦难"这个词说起来让人颇感沉重,但不能算是个坏东西,相反,苦难曾造就了众多的伟大人物。
中国有许多作家就是从苦难中走出的,路遥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说苦难造就了路遥,没有苦难就没有路遥,没有路遥的那些震撼心灵的作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苦难为何这样垂青于我们的作家。
路遥的苦难意识来自哪里?1、生存困境,路遥的苦难意识他的生存困境,形成了路遥的苦难意识。
路遥生长在陕西的山村,父亲是一个农民,一字不识,家庭生活极端贫困,没有吃,没有穿的。
全家只有一床被子,家里没有办法养活他,父亲在他7岁时把它过继给了伯父。
可伯父家里也很穷,勉强供完了小学,初中是小学几个要好的同学凑合着浜路遥上完的。
困窘、屈辱的苦难生活经历给路遥留下深刻的情感记忆,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储满了对于人生苦难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形成路遥作品所独有的苦难情结。
2、塑造了具有自信、自强、勇敢、顽强的人物形象路遥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在苦难中具有自信、自强、勇敢、顽强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生存的苦难在与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选择,无法设定,但是精神求索中的苦难我们却可以避免,只要我们放弃精神追求和探索瞬间可以搞定。
当生存的苦难已远去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崇高的精神追求,路遥由主观的寻找苦难,拥抱苦难,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一部部作品,这是路遥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地方。
例如,《平凡的世界》是路遥走向苦难,挑战自我的作品。
他欣赏陕北农民的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为了弟妹的前程,不惜自己辍学,与父亲一起,挑起家庭里的重担,生活的沉重并没有使孙少安只顾自己的痛苦,而不去关心他的前辈和晚辈,为此少安不惜与新婚的妻子反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体贴成为他们人生感情的重要支柱。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
悲剧是路遥爱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家的心理和路遥创作的悲剧爱情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路遥悲剧爱情,从中找出作家心理与悲剧爱情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路遥悲剧爱情的文化缘由。
路遥小说中的悲剧爱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情人难成眷属,集中体现在《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金波与藏族姑娘身上。
另一个是无互爱却成婚姻,无论是刘巧珍与马拴,孙少安与贺秀莲,还是李向前与田润叶,婚姻前提都是无互爱的,而促成他们婚姻的是其他因素。
路遥创作悲剧爱情原因有三个:一是路遥的乡土情结。
路遥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黄土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着深沉的爱,他笔下描述的这片黄土地上人民的贫困生活使他意识到,人们连物质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会有美好的爱情故事。
二是路遥的政治情结。
路遥向往政治权力,渴望出人头地,然而他没有成为政治家,而是成为了作家。
成为作家的路遥,他的政治情结,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潜意识地表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农村有志青年总是赢得品貌出众女性的青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路遥又意识到这种爱情的不可能,所以他笔下的爱情故事大都充满着忧郁的底色。
三是路遥的初恋情结。
真挚而痛苦的初恋导致了路遥对爱情的怀疑,不幸的婚姻导致了路遥对爱情的绝望。
同时本文探讨了路遥小说获得读者广泛阅读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意义。
论路遥悲剧爱情观的成因
论路遥悲剧爱情观的成因王志华 西藏大学文学院摘要:路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受黄土高原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自身情感经历的影响,使他形成了悲剧性爱情观,这种爱情观自觉或不自觉地凸现在他的创作中,使他作品中的爱情都充满了悲情色彩。
关键词:路遥;悲剧爱情观;成因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美好的爱情让人心向往之,不幸的爱情令人黯然神伤。
在路遥的笔下,爱情永远是沉重的,永远是悲伤的,不论是《人生》里的高加林和刘巧珍,还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和田晓霞,无不是令人忧伤的结局。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路遥对爱情如此伤悲,以至于爱情留给他的都是伤痛,进而形成了他的悲剧爱情观呢?纵观路遥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路遥的这种悲剧爱情观和他成长的环境、和他人生的际遇息息相关。
一、生活环境的影响路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他的故乡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这个县位于陕西北部,高原地貌山大沟深,千沟万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四周高山环绕交通不便,比较封闭,这种自然环境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深厚的黄土高原赋予陕北人凝重感,这种凝重感在作家路遥的身上尤为明显,读他的作品就给人一种沉重的悲痛感。
路遥从小生活在这个地方,他的心理情感也就日渐像这厚重的黄土一样凝重而深沉。
路遥将这种情感倾注在作品中,在字里行间流溢出凝重的味道。
路遥的作品均取材于自己非常熟悉的陕北农村,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甚至一草一木都散发着黄土的气息。
比如,《平凡的世界》第一段就带着浓浓的沉郁气息。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这第一段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凝重而沉郁。
二、儒家文化及传统的婚俗观念的影响儒家文化对路遥的影响深入血脉。
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庸”、“克己”,重视伦理纲常,用理性精神来引导、满足、节制情欲,取得情与理的某种平衡,达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路遥是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用自己的自己的方式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作品让许多人都很喜欢,我每读它一次都会有和上一次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
认真研究其作品,可以看出在路遥小说的世界中,描写的都是处于贫穷和饥饿的人们,但文中虽然描写的是贫穷和饥饿,但一点也没有让人们感受到他们有多么可怜,而是表现出他们那种反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作品虽然充满悲剧,但值得让人们深思和回味。
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反抗精神,使人们产生很大的共鸣。
所以本文将从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悲剧意识表现形态,悲剧意识影响这三个反方面研究路遥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路遥;小说;悲剧一路遥悲剧意识的成因作家在描写这个世界时,主要是看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他描述世界的成和败基本上都和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
路遥的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和他的个人经历和他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有关。
悲剧意识即我们对自身的悲剧和生存困境的有很清楚的理解,但是在路遥身上展现出的的是这种悲剧意识及精神的一致。
路遥采用悲剧的形式来叙事,正好体现了他个人所经历电热人生苦难;而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精神正好是路遥本人不屈不挠电热抗争精神的人体现。
这章将会从作者本人的悲剧意识怎样形成方面来探究作者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怎么样形成。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所谓地域文化是指该地区特定的文化现象,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
而文化心理是说和地域文化有关的一种文化性格。
所以研究路遥的文化性格和他出生的地方密切相关。
路遥出生在陕西榆林的一个小山村的里,小时候家里很贫穷,1973年开始了他的文学写作。
他的家乡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和创作。
所以说路遥的这种悲剧意识与他所处的地域环境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陕北的自然人文环境住进了他的脑海和他的思想中,让他在今后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他的家乡。
陕北民歌那种豪放和悲苦的特性正好体现了陕北人民积极向上和忧患不满的两重性格。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路遥是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苦行僧般的意志去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复杂的心理演变,最终以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具体来说,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归结为两种形式:其一,相爱中的一方由于环境、身份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从而造成了“自为”的爱情悲剧。
比如,《人生》中美丽善良的刘巧珍,出于对知识的敬重和由此带来的对高加林的爱慕和同情,在村里的“知识人”高加林精神最苦闷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勇敢地向高加林伸出了援助之手,抛出了她爱情的红绣球。
后来高加林在新环境中又有了新的追求,刘巧珍被高加林始恋终弃了。
其二,是相爱中的男女由于双方地位等的不同而受到周围人——主要是父母等亲属的阻挠而未能走到一起。
和第一种情形相比,这种情形可以称为“人为”的悲剧。
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田润叶,他俩同在一个村里长大,从小相互扶助,共同的志趣培育了他们纯洁自然的爱情。
可是这株爱情之花却在时间老人的脚步声中逐渐枯萎了。
路遥为什么热衷于把爱情生活写得这么富于悲剧性呢?这其中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其创作方法的原因,也有其个人生活的影响。
在创作方法上,路遥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坚定实践者,这种创作方法的特点即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体现时代精神、提示生活的本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本身就是崇高美的一种形式,高尚往往要在悲剧性事件中才能得以体现,悲剧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常常是深刻的、持久的,生活本身的悲剧本质决定了艺术悲剧恒久的生命力和不熄的光辉。
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更容易净化灵魂、提高认识,路遥的一系列爱情悲剧小说正是体现了这种美学追求。
在另一方面,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
一般来说,个人感情生活比较满意的作家,其作品往往很少涉足爱情领域,大概是吃到甜葡萄之后怕说出来别人抢吃,而个人感情生活相对不如意的作家则更愿意去描绘爱情世界的光怪陆离,这大概是一种心理补偿作用在起作用。
从美学范畴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权威资料]
从美学范畴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摘要:路遥正是以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路遥在小说中悲剧人物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完成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行为,而是超越了自己反抗自己苦难的一种激情下的心血灌输,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悲剧人物都能得到生活的验证、时间的佐证,让人物形象丰满,对其的考量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是完整的、统一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文学批评一、悲剧意识灵魂拷问的内涵与外延纵观著名作家路遥的110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毫无疑问,这部被称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旷世之作,是在用悲剧性质的精神贯穿始终的。
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2}在中国,“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个持之以恒,用生命在追逐太阳的夸父,也成了悲剧人物的形象代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悲剧是个美学范畴。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美学理论的丰富,这个美学范畴与中国美学理论、文学理论、文艺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不断发生着或明或暗的演变,这对于文学文本和读者的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路遥正是以这种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才使得这部皇皇巨著成为激励千万青年的经典,并成为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
著名作家陈忠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3}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悲剧意识和一部作品的悲剧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更容易在广大读者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从中国文学的现状出发,重新思考路遥在小说中的悲剧美学理论,并将一系列的概念系统化、明确化,探讨出《平凡的世界》的悲剧美学理论体系,就成了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和应该肩负的一个历史责任。
路遥小说爱情悲剧探析
路遥小说爱情悲剧探析作者:姚幸福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4期[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伟大作家,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和理想追求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路遥通过对青年爱情的描写,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路遥作品中主人公的爱情总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宿命。
本文对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梳理,并多角度归纳出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悲剧作者简介:姚幸福(1969-),男,河北唐山人。
河北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路遥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以“城乡交叉”地带为典型环境,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小说,饱含着对土地和农民的赞颂,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和理想追求是路遥小说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爱情题材的描写,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纵观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就是作者所讲述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都以悲剧告终。
一、路遥小说中的悲剧爱情(一)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巧珍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村女性的传统美德。
但她追求的只是农村家庭生活的美满,与高加林很难达到精神的沟通。
个性飞扬的黄亚萍将高加林带到一个新奇的天地,激发了他对美好人生的憧憬。
高考落榜使高加林回到农村,但他的心始终向往大城市,即便是后来刘巧珍温柔的慰藉,也无法平息他骚动的心。
而当高加林真正面对城市文明时,他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他应该选择谁?选择前者,意味着终身难以彻底摆脱农民生存的困境;选择后者,需要割断乡村情感,背叛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
高加林最终抛弃了刘巧珍,体现了城市与欲望的巨大诱惑。
实际上,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结局更具悲剧色彩。
这种在志同道合中建立起来的美好爱情却被冷酷的现实彻底毁灭。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
作者:胡晓丽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1.姚幸福悲壮的路遥及其小说的悲剧意识[学位论文]2009
2.孙顺祥试论《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美[学位论文]2010
3.王浩路遥小说的文化解读——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例[学位论文]2008
4.何宜忠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学位论文]2007
5.刘好梅论路遥小说中的奋斗者[学位论文]2008
6.栗丹论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学位论文]2003
7.孙娈论路遥的爱情观[学位论文]2004
8.杨丽华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学位论文]2008
9.刘祖国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论路遥小说的精神特征[学位论文]2006
本文链接:/Thesis_Y9038804.asp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签名:
二〇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鲁东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论文(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论文(设计)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应用性、可行性、进度与计划等内容进行评价,填写审核结果:同意开题、修改后再开题、不同意开题):
论文以路遥的写作特点和悲剧爱情观为选题,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十分创新性的选题,但仍有可以深入挖掘的空间,尤其是路遥笔下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式爱情对于今天社会文化状况下的中国具有心灵史的价值和意义,值得进行详细研究和阐述。论文实施方案合理可行,主要的思路比较完整清楚,在下一步的论文写作中,应当将这些方面逐一细化,避免空疏。同意进入下一步的论文写作。
指导教师评语:
论文主要以对《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文本分析,对于路遥写作的总体特点如苦难意识、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把握准确细致,对于其笔下悲剧爱情的呈现也做了简明的分析。论文显示了较好的文学积累以及文学体验能力。论文创新稍嫌不足,论文的研究过散,没有更为集中深入地研究一点,采用了文学史式的写法,全面有余,而深入不足。论文对于悲剧爱情的分析也略感单薄,使论文的两部分间失去了平衡。从论文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本科论文的要求和写作目的。锻炼了论文写作的能力。经审阅,该论文是一篇合格的学士学位论文。同意结题。
签名:
年月日
院(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月日
指导教师
评定成绩
70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学院:文学院学号:***********
姓名
刘春华
总成绩:
中等
题目
路遥的写作特点和悲剧爱情观的分析
评
阅
人
评
语
论文选题本身限定了论文创新的空间有限,但论文较好地分析了路遥创作的基本特点。论文的第一部分层次很清楚,论文的第二部分感觉论述可再丰富深厚些,没有深入路遥笔下悲剧爱情的社会及人性的成因,没有放在比较的视野中加以透视。论文作为本科论文,尚无法充分展开对于路遥创作的深层次的讨论,这有待以后继续研究。不守这是个不错的开始。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经审阅,该论文是一篇合格的学士学位论文。
评定成绩:70签名:年月日
答
辩
小
组
评
语
论文选题及最终的处理确实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创新性。但论文第一部分对于路遥创作的基本特点的把握是准确的,论文第二部分就感到单薄得多,论文两部分间显得不是很协调。总体来说,论文具有基本的理论的敏锐性,显示了较好的文学批评能力。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很好地回答答辩小组所提的问题。经答辩委员会评议,该论文是一篇合格的学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路遥;写作特点;爱情悲剧;传统意识;现代意识
Yaotragic lovewriting featuresandconceptanalysis
LiuChunhua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stitute,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09, Class 1, No. 20091110100)
Abstract:Lu Yao'sworkwithrealism, combined withtheir ownlife experiencesand profoundlife experience,Rusticlanguageaboutsocial changeduring thecross-zoneoftherich and complexsocial reality andurban and ruralyoung men and womenlove lifeandideals,His workisgroundedgasdistinctiveregional characteristicsinnorthernShaanxi,as well as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lovein thetragedy andmelancholyfeelingsto convey to thereadera touch of sadnessanddeepreflection.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二〇年月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刘春华
性别
女
学院
文学院
年级
2009级
学号
20091110100
题目
路遥的写作特点和悲剧爱情观的分析
课题来源
学生自拟
课题类别
基础研究
选题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选题为“路遥的写作特点和悲剧爱情观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深入认识路遥写作的鲜明特点和路遥作品中悲剧爱情观的模式。对于以后阅读路遥的作品起到指导作用,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路遥的生平经历、现实主义手法、苦难情结以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路遥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以后关于路遥作品在那个社会变革时期的定位和在陕西派作家群中的地位方面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我这篇论文主要的参考文献是:
签名:
年月日
院(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意见:
(签章)
年月日
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姓名刘春华性别Fra bibliotek女学院
文学院
年级
2009级
学号
20091110100
题目
路遥的写作特点和悲剧爱情观的分析
课题来源
学生自拟
课题类别
基础研究
本课题完成情况介绍(包括研究过程、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应用情况等。)
通过对路遥的两部代表性著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的阅读分析,结合路遥其它小说和散文研究,做了一些笔记和心得体会的记录,又阅读了前辈关于路遥小说研究的论文,逐渐在心里有一定的认识和总结,后来写成了分为“路遥写作特点”和“悲剧爱情观”两部分的论文,虽然论文准备了有一段时间,但是还没有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也没有和别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比较。所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这篇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是路遥的写作特点以及路遥作品中青年男女爱情悲剧模式,主要就路遥的两部代表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为研究内容,结合路遥的写作特点,找出路遥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共性,总结出统一的规律。这对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路遥写作地域特色和现实主义风格都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由于准备不充分加上自己理论知识匮乏,论文没有就没有就陕西派其它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只是总结了路遥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下独特之处。路遥笔下的爱情也是属于同一模式,总结共性,指导读书。
Key words:Writingfeatures;lovetragedy;the modern concept;the sense of tradition;collision
刘春华(1990.0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
一
路遥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励志感,而且读作品时,看到作品中历经磨难的主人公,心底里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路遥的作品在当代作家中并不算很多,但是每部作品都是饱含真情和切身体会的,作品描写宏大,感情真挚,真切地描写了那个时代陕北高原人民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路遥的作品能够打动一代代人,而成为永远的经典的原因。路遥典型的作品有《平凡的世界》、《人生》。这两部都是以城乡交叉地带为背景,展现了陕北地区的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地理特色、伦理道德和年轻一代崭新的志向和追求,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是实至名归的。然而巨大的成功背后,都是艰辛的努力和付出,看过路遥写的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更加了解了路遥写作的艰难困苦,真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路遥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只有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绝不能把自己的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1](P376)路遥正是靠着心底这种坚定的信念,才支撑自己熬过最困难的时期,迎接成功的光辉。他坚持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身后的交待”,[2](P447)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反复思考,最终鉴于现实主义手法的优势和我国读者的读书习惯,决定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等小说,用某种程度的编年史方式结构进行创作,内容涉及1975——1985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重大的历史事件环环相扣,互为因果,表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期的广阔生活场景。
学士学位论文
路遥的写作特点和悲剧爱情观的分析
姓名
刘春华
院系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9级1班
学号
20091110100
指导教师
徐润拓
年月日
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包括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论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研究的进度与计划):
我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读书整体感知,总结共性特点,理论分析等,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共同特点分析不出来,爱情悲剧总结不出特点,不能以点到面地全面认识,毕业论文排版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反复读路遥的作品,看别人的论文设计和写作方法,针对论文排版问题,也积极请教其它同学,在多看了几遍著作,多读了几部好的论文以后,逐渐在心里有一些论文素材的储备,慢慢地也开始有一些写作的想法和储备。